高中主要历史观及其运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呈现。

3、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等。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以史观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史观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高中历史教学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史学理论概述史学理论,作为研究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旨在探讨历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

它不仅是历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历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

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理论的运用至关重要。

史学理论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史观教学作为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之一,强调以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宏观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认识框架。

史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史观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探究历史事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史观教学等具体实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客观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与进展,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学会尊重历史史实、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下文内容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及价值观引导意义展开的分析,希望研究内容可供历史教学工作者参考。

标签: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发展进度和一般规律,从而使其形成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观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唯物史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历史研究,它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恰好发挥着显著作用,结合唯物史观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1.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1.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的性质,因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

当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会起到反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

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

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分析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时,也可以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等等。

1.2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发生和出现绝非偶然,它们之间也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

比如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存在普遍联系。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虽然偶有反复,但发展仍是总趋势。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1.唯物史观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态度与方法指引,是科学
的历史观。

学生应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

2.时空观念是指将事物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去考察,以理
解和解释其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应能够掌握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时空背景,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史料实证是指通过收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其真实性进行评估,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史料搜集、整理、辨析能力,能够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基础,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
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学生应能够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5.家国情怀是指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命运的关
注和认同。

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尊重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强化历史价值观、增强历史理解、丰富时空观念、增强史料实证能力和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五个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五个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五个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多种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以下是关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基础。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唯物史观的概念及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指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历史。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的全球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和相互关系,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如全球化对贸易、文化、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收集、甄别和运用史料。

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背景和原因,但同时也需要进行考证和筛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始文献、研究论文和历史著作等途径收集史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甄别和运用。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历史解释来理解历史。

历史解释需要考虑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并需要进行比较和分析。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历史解释的观点和学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运用历史解释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5.价值观塑造价值观塑造是指通过历史学习来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和事件,还需要通过这些事实和事件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需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等,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今社会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有一些核心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包括历史观、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价值观。

一、历史观历史观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指导历史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观的培养。

学生应该了解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评价等多种思维方式。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历史事件的细节,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推理历史事件的可能性,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的认识水平。

三、历史方法历史方法是指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三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能力。

历史方法包括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重建和解释,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等。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搜集和整理史料,分析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重建历史事件的过程,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通过培养历史方法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提高历史的研究水平。

四、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四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包括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对历史人物的贡献和错误进行客观的评价。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做好准备。

必修二是高一历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介绍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大历史观是指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则是指从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二个重要知识点。

文化多样性指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文明的交流互鉴则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三个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包括中央集权、礼仪之邦、文化传统等方面,而地理环境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水利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

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四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部落联盟制、封建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等不同阶段,其中,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五、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演进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演进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五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不同阶段,其中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

六、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思想文化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思想文化变迁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六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在农业、工艺、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科技创新,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礼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传承也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重要体现。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中社会历史观

高中社会历史观

高中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变迁。

高中社会历史观,是指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历史学科的一部分,社会历史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社会历史观的形成不仅涉及到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关乎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思考和认知。

高中社会历史观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

通过学习历史教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基本认知。

例如,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西方工业革命、二战等历史事件,了解到开明君主、科学家和革命家等历史人物,进而对历史进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种基础的历史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高中社会历史观应该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人们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和纵览,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对社会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对比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现代的社会制度,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制度的演变和进步。

通过历史思维,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中社会历史观还应该具备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意识是指人们对历史发展和历史事件的认知和感知。

高中历史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对历史的敬畏和思考,理解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关注和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

例如,通过学习历史上的革命运动,学生们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历史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关注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

高中社会历史观还应该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人们对历史事实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质疑和思考历史事件和观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通过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发现历史事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史学基础理论一、什么是历史1.中文“历史”.在古代“历”与“史”两个字是分开的.“历”的甲骨文写法.原意是“一块平地上长满庄稼,勤劳的农夫经常在地里巡视,留下深深的脚印”,引申为“人过去发生的事”。

“史”的甲骨文写法.原意是“一个器皿中放着竹简,一双手很稳重地端着”,引申为“人记录发生的事”,双手持中,强调立场中立,态度不偏不倚。

“历”与“史”合到一起的意思就是“人记录过去发生的事。

”历史包罗万象,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必然包含以下因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具体做了某一方面的事,即5个w:when. where. who. why. What。

2.英文历史是“history”.“his”指“他的”,“he”可以指代“任何人”,“story”是“故事”,就是“人过去发生的事”。

综上所述,不管东西方,“历史”的含义就是“人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

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记录”就带有人的主观性。

二,为什么学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有时间间隔,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历史呢?而且时间不能倒流,过去发生的事已经不能改变,学历史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关于学历史的意义说法纷纭,我们只牢牢把握一点,学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了记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指导今天的活动,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古鉴今。

三,怎么学历史历史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也就是不能保证真实,学历史当然希望学到客观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构的历史。

如何才能做到呢?㈠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史观内容我后面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做阐发。

㈡史料搜集:确定主题后,要围绕主题进行史料搜集。

首先注意史料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研究者亲自搜集,可靠性高,后者直接引用别人研究成果,可靠性不能保证.按类型分为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可信度依次降低.注意口述史料虽然可靠性低,但也有史学价值,它是对历史的扭曲的反映。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避免单一视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史观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多元史观的概念源于西方历史学界,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历史教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它主张通过比较历史现象,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史观中,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被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认为历史不能被单一的标准和观念所规范,而应该以多种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国内史为主,忽视了世界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多元史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和运用多元史观。

可以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穿插介绍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史料和文献来了解历史。

运用“大历史观”提升高中统编教材的教学效率——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

运用“大历史观”提升高中统编教材的教学效率——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
人性之光的闪现,是这一时段思想文化的高光 时刻。《中外历史纲要》指出“陆王心学隐含一定 的平等叛逆色彩。”“平等叛逆”该如何解释?黄 仁宇认为“大历史”是由小细节组成的,“大历史 一定要架构在小历史之上”[4],大时代下王守仁、 李贽等人的个人际遇就预示着明朝思想界的革新。 王守仁在平定叛乱时,通过讲学批判朱熹,宣称道 德与事功互为体用,更说圣人与愚夫愚妇区别只在 一念之差。王守仁在肯定孟轲所谓“人皆可以为尧 舜”仍属简易可行的真“理”时,随即又将“获理” 浓缩为“致良知”“知行合一”七字真言,这正好 符合了从不同出发点否定官方理学的士人共识,王 守仁在正统中蕴含着叛逆。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李贽 更是指出“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圣人知天下人 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 至庶人,通为一身矣”[5]。他的思想接近了近代西 方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他在叛逆中颠覆着正 统。从王守仁到李贽,心学家们提倡个人的主观努 力,肯定人的价值,这是要让个体掌握时代话语权, 它体现的是浓重的人性解放色彩。就在这 472 年间, 世界的另一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们正高 举“理性火炬”驱散专制与教权主义的阴霾。让我 们运用“大历史观”来放宽历史的视界:同时段内 中西方都出现人性解放的呼号,其共同原因是什 么?黄仁宇先生指出“大历史观”意在改变人们的 观念,使人们对历史理解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和 意识形态的狭小范围。由此可知,其共性应是世界 范围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021年第07期 9
教师发展
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货币;大帆船贸易开 启 了 中 国 与 墨 西 哥, 亚 洲 与 美 洲 间 的 贸 易 之 路, “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 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 哥之间的转运站。”[2] 可见,中国正不自觉地参与 到早期全球化进程中。在 1700 年至 1820 年间,中 国 的 GDP 在 世 界 GDP 中 所 占 的 比 重 从 23.1 % 提 高到了 32.4%,年增长率为 0.85%;而整个欧洲的 GDP 在世界 GDP 中所占比重仅从 23.3%提高到了 26.6%,年增长率为 0.21% [3],对比西欧,中国明 至清中叶的经济之盛,可见一般。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三大史观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高中历史的历史观与历史教育归纳

高中历史的历史观与历史教育归纳

高中历史的历史观与历史教育归纳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观和历史教育归纳是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石,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与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观与历史教育归纳的概念、意义以及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观的概念与意义历史观是指对历史的认知、评价和态度,是历史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基础。

历史观的形成既受到个体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高中历史教育应该通过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首先,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存在着客观的规律和事实。

同时,历史的解读也存在着相对性,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可能会对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只有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学生才能够客观理性地认知历史。

其次,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的觉悟。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文化觉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的历史文化情感和意识。

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今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后,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到人类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教育归纳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历史教育归纳是指将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历史情感有机结合的教育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应该通过历史教育归纳,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高中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高中历史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结果以及其中的规律。

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总结

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总结

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总结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等。

历史发展有特定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资料拓展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历史观(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观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高中一年级历史现代史观

高中一年级历史现代史观

高中一年级历史现代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高中一年级的历史课程,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现代史观。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各国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基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高中一年级历史现代史观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现代史的定义与分析。

现代史是指从近代开始到现在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现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危害,形成珍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

第二,历史现代化的进程与特征。

历史的现代化是指历史学科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它包括历史研究方法的更新、历史观念的变迁以及历史教育的创新等方面。

通过学习历史现代化的进程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学科发展的历程,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例如,学习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历史资料的获取,可以提高我们的文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第三,历史的现代时代的变革与影响。

历史的现代时代是指现代史的重要时期,它包括了19世纪以来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通过学习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增强对社会变革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例如,学习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影响,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历史现代史观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现代史观是指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和理解,它包括了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通过学习历史现代史观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可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总之,高中一年级的历史现代史观是我们了解历史、思考现实、塑造未来的重要教育内容。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从多种角度和视角来看待历史,承认历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使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探讨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呈现历史事件,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和理解。

而多元史观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来解读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在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多元史观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灌输学生某种特定的历史观念,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思考和评价能力。

而多元史观则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每一种历史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多元史观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多元史观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去,它不仅是一些事件的简单堆砌,更是一段人类文明的成长历程。

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使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传授给学生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局限,只相信自己所接受的历史观点。

而多元史观则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和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多元史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宽容和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帮助他们摆脱狭隘的历史观念,拥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历史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主要历史观及其运用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文化文明构成,四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们不仅要重视各时期各地域的文明类型,更要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我们主张维护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使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和惟我独尊的文化心态,反对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以文明史观构建知识框架时,要注意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如文明的传播、文明的交流、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会以及文明的比较等。

理性认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崇尚开放与包容,既珍视自己的文明,也尊重其他文明,提倡与其他文明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弘扬传统文化(古代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春秋战国思想);致力振兴中华(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原因,并列举各派的主要观点哪些体现了人文观、和谐观)。

中外交流的意义:中外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推动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同时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的陆、海路线图;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几种文明在西域地区汇聚。

郑和下西洋:促进文明交流,折射“和平崛起”,成为亚非国家交往的不成文的准则。

中西文明两次大规模的碰撞、接触和交流(重点)。

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中西文明的碰撞:(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逐渐开通了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

(2)隋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3)明末清初“西学东渐”(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中国文化的外传:(1)科学技术:①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人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②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③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④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文学、体育:①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②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③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人日本。

(3)文字:①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②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4)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外国文化传入中国(1)农作物品种:①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人中国南方。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人中国。

(2)生产技术:①唐朝时从印度传人了熬糖法。

②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①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②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人中国。

(5)宗教:西汉末,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解决:表现:中国古代中原政权与北方、西北、东北少数民族的战争。

关系:具有依存关系:长城以北游牧经济与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属于两种不同的区域经济,虽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有着很大的依存关系。

冲突:当气候寒冷生态环境恶劣时,游牧民族生存受到威胁,往往发动南下掠夺战争。

矛盾解决:战争、和亲、修长城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矛盾的作用,不能解决游牧区域经济同农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解决办法:民族融合;加强经济联系与交流,实现互补,两种经济融合成整体;向工业文明转轨。

以运用文明史观指导教学新的历史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多是运用文明史观来阐释的,如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上,新教材摒弃了“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说法,而认为这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

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 改革置于工业文明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也多从近代国家政体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方面阐释。

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史进程,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适当按照文明史的观点来评价、认识相关历史事件。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二.史料的分类一般可分为: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获取史料的途径: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三.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