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免疫血液学
10)血型物质过高:可中和抗A和抗B定型试剂,必须洗涤红 细胞多次。 11)近期内进行大量的血浆置换治疗:含有所输供体提供的 抗A或抗B抗体,造成反定型错误。 12)异常的血浆蛋白:导致缗钱状形成,造成假凝集现象。 13)不规则抗体的存在:ABO血型抗体以外的不规则抗体, 1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15)药物等因素: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或类似凝集。 16)年龄因素: 17)防腐剂因素:患者体内可能含有对防腐剂中的成分或对 混悬介质的抗体
第四章 免疫血液学
苏大附二院 郭 敏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三、其他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红细胞的同种凝 集现象,随之发现了人类第一个血型系 —ABO血型系。开创了免疫血液学研究 和应用工作的新纪元。亦为常规血型鉴 定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编码基因 特点
①是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最集中、最多的一个区域, 功能基因中39.8%基因产物均具有免疫功能; ②是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平均每16kh就有一 个基因; ③是多态性最丰富的一个区域; ④是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区域。
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定型
ABO定型:有A抗原者为A型; 有B抗原者为B型; A和B抗原都没有者为0型; A和B抗原都有者为AB型。 鉴定原则:缺乏某抗原的个体,在其血清内必具有 所缺抗原的抗体。 而在红细胞上具有抗原时,则其血清内 必缺乏对应的抗体。 最适反应温度:4℃,室温
ABO定型试验中的常见问题
第四节 血 清 型 P96
HLA基本知识
讲课提纲HLA基本知识HLA基因HLA抗原HLA分型:血清学分型:特异性基因分型:等位基因HLA抗原的体内功能HLA在血站系统的应用HLA配型在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HLA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方面的应用HLA与疾病相关性:举例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HLA与输血反应:成分血的应用HLA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定义血小板表面的抗原血小板配血多数血站已将HLA的研究作为血站科研的一个分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各位同仁的不断努力,HLA 研究将不断深入,人们必将弄清HLA的方方面面。
HLA理论与技术在血站的应用⏹HLA基因组成⏹HLA分子的功能⏹骨髓库HLA基因分型⏹组织器官移植配型:HLA在移植排斥中起作用⏹HLA-B27检查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HLA与疾病相关⏹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输注预防输血GVHD HLA抗体:去白相关血液成分种类⏹血小板配合性输注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或预防一HLA基因⏹人类的MHC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长度为4分摩(centimorgan,cM),约为4000kb。
⏹整个复合体上有近60个基因座,已正式命名的等位基因500多个。
⏹根据编码分子的特性不同,可将整个复合体的基因分成三类:Ⅰ类、Ⅱ类和Ⅲ类基因⏹I类基因区位于着丝点的远端,主要包括HLA-A、B、C三个位点;另外E、F、G、H、K和L位点。
⏹II类基因区位于着丝点的近端,是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主要由DR、DQ、DP三个亚区构成,每个亚区又有若干个位点。
另外DO、DZ、DX三个亚区。
⏹III类基因区含有编码补体成分C2、C4、B因子及TNF、热休克蛋白和21羟化酶的基因。
⏹非HLA基因位于HLA区域内,其功能与HLA相关;⏹目前已经命名的有两类:LMP和TAP。
⏹LMP为蛋白酶体相关基因,由LMP2和LMP7组成;⏹TAP为ABC转运蛋白基因,包括TAP1和TAP2二、HLA抗原(HLA分子):HLA基因编码的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比较
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比较吴昌松【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与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注10 ~ 30个治疗剂量血小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利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与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同时与经典的SEPSA(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试验)方法对53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4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例阴性,阳性率为88.6%.固相凝集法检测,3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阴性22例,阳性率为58.5%.2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显著(P =0.001),有统计学意义.SEPSA方法检测44例阳性,9例阴性,阳性率为83.0%,与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优于固相凝集法,其检测敏感性高,且操作简单,耗时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1【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微柱凝胶;固相凝集;血小板抗体【作者】吴昌松【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输血科,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1血小板输注是血小板自身功能障碍或血液系统性疾病导致血小板数量或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
血小板除含有血小板自身特异性抗原外,同时也还有ABO系统、HLA系统等其他血型系统的抗原成分[1]。
长期输注血小板或不规范的血小板输注,会导致血小板抗体和其他血型系统抗体的产生,影响血小板治疗效果或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2~3]。
为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和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和血小板同型输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文对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与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SEPSA方法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经典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重复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稳定。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荧光法
√
√
极高 一般 >2h 荧光显微镜 或流式细胞仪
敏感性高 特异性不足
固相凝集法
√ √
高 较好 <1h 平板离心机,洗板机
血小板交叉配型应用最 为广泛的方法
03 固相法血小板检测
MASPAT试剂盒组成
MASPAT试剂盒 (K1360)
• 96孔板 (12 条 *8 孔) • 微孔上包被有血小板单克隆抗体 • MASPAT LISS液:10 ml • MASPAT 抗人 IgG: 6 ml • 阳性质控(混合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1 ml • 阴性质控(不含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1 ml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风险评估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HLA)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的最主 要原因,尤其是有输血史、输血小板史、妊娠史、器官移植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患 者临床输血工作中,输血不良反应约70%. 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
目的
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待输血小板的抗体,或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全血及血小板 的血液制品后产生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能够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输血反应。
临床意义
只有经过血小板筛查和配型,输注与患者相合或基本相合的血小板,才能达到安全有效 输注血小板功效,另外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协助诊断某些血小板减少症。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HLA)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非常有意义。
05 血小板抗体检测应用(输血科) 血小板抗体阳性性别比较及发生NHTR比例
吴宇辰,徐笑红,叶宏宇,血小板抗体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影响,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
06 血小板抗体检测应用(输血科) 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关系
临床输血检验小知识点与名词解释
①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②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③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ABO定型实验:1、正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称为~。
2、反定型:用标准A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①有A抗原者为A型,血清中有抗-B;②有B抗原者为B型,血清中有抗-A;③A、B抗原均有者为AB型,血清中无抗体;④A、B抗原均无者为O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附:【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37℃孵育。
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特殊问题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⑦红细胞洗涤不当;⑧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de)一门学科.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de)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de)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de)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de)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de)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de)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de)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de)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de)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de)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de)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de)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de)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de)目(de).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de)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de)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de)一种血液制剂.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de)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de)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de)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de)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de)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de)目(de).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de)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de)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de)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de)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 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de)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de)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de)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de)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de)差错,⑵询问受检者(de)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de)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de)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de)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 目前为了避免PTR、PTR(de)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de)预防措施一. 提倡大型(de)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de)单采血小板.二.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de)预防四. 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de)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de)过量或功能异常(de)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de)含量或功能异常(de)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de)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de)明确(de)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de)致病作用三. 病理性成分所致(de)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de)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de)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de)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de)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de)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de)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de)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 需要反复输血(de)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 准备做器官移植(de)患者三. 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de)发热反应(de)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de)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de)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de)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de)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 致敏(de)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de)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de)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de)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着(de)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de)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de)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de)禁忌症一. 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de)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de)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de)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de)适应症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10(de)9次方/L二.有明确(de)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de)(de)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de)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 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 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de)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de)强弱二.个体(de)免疫反应三.胎儿(de)代偿能力和产前(de)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de)和血液制剂(de)选择目(de):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de)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de)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de)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de)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 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de)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de)合格(de)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 可疑细菌污染(de)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 存在感染病灶(de)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de)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 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de)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de)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de)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de)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de)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de)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 输血传播疾病(de)预防和控制一. 严格筛选献血者二. 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de)筛选检测三.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de)无菌技术操作四.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 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de)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de)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de)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de)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de)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血型鉴定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诊断
血型鉴定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诊断(一)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常用试验及其意义1.红细胞血型系统:(1)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抗原及基因:2)ABO血型抗体IgM抗体:天然获得IgG抗体:后天免疫获得IgM与IgG抗体的特性(2)Rh血型系统1)Rh血型抗原:D抗原,临床检测Rh(D),汉人≥99.7%C/E/c/e抗原:弱,不检测2)Rh血型抗体:IgG抗体:70%的Rh(-)者可通过免疫获得3)Rh血型的变异型:弱D型:有D抗原,但弱表达部分弱D型:部分D缺失,弱表达DEL:D抗原完全或大部分缺失,不表达2.白细胞血型(略)3.血小板血型(1)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相关抗原HLA抗原:HLA-I类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ABO血型抗原——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原因复杂,免疫/非免疫/未明确因素。
免疫因素中主要由HLA 抗原引起(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输血后紫癜(post-transfusion purpura, PTP):输血/怀孕史患者输血后5-10天突然出现的PLT减少。
文献报道多为HPA-1a 引起(欧美研究多)——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母体抗胎儿HPA IgG(来源于父方)。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母亲的免疫性抗体引起(二)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常用试验1.红细胞血型鉴定(1)ABO 血型鉴定正定型(forward grouping):细胞定型反定型(reverse grouping):血清定型1)吸收放散法可鉴定弱A或弱B型2)临床意义①输血:正反定型结果一致。
同型相输。
否则——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②实体器官移植:ABO血型相同。
否则——超急性排斥反应③评估ABO新生儿溶血病患病风险(2)Rh血型鉴定1)RhD细胞定型:Rh(+) / Rh(-)2)临床意义输血:同型相输的原则,紧急时?——弱D供血者亦视为阳性预防新生儿溶血病(Rh-HDN)实体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3)红细胞交叉配血试验1)主侧配血:受者血清+供者RBC2)次侧配血:供者血清+受者RBC 结果均为阴性——发现不规则抗体方可接受输血3) 自身对照:受者血清+受者RBC——发现自身抗体2.血小板血型鉴定(1)血小板抗原分型:HPA分型:血清法或分子生物学法HLA分型:分子生物学法(2)血小板抗体检测:ELISA法HLA抗体:在血小板同种抗体免疫中重要(>79.9%)HPA抗体:与HLA抗体共同形成了血小板同种抗体(17.6%)(三)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的主要临床应用1.临床输血主要相容:同型相输次要相容:必要时可接受的2.新生儿溶血病HDNABO血型不合:常见,程度较轻; Rh血型不合:少见,程度较重HDN发生原理:(以Rh-HDN为例)抗人球蛋白法检测HDN:IgG类抗体不发生肉眼可见凝集反应加入中间试剂:抗人IgG免疫球蛋白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产前检查(不完全抗体、RBC、抗人球蛋白)[目的]预测夫妻间HDN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配合——不会发生HDN; 不配合——测抗体,阳性者测效价[正常范围]ABO抗体效价≥512,Rh抗体效价≥16→密切监控,Rh抗体效价≥32且有溶血史者考虑换血 产后检查:新生儿IgG抗体测定(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是否含有母源IgG抗体)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test, DAT):(不完全抗体、RBC、抗人球蛋白)检测新生儿RBC是否被母体IgG致敏游离抗体试验:亦称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DAT):(不完全抗体、RBC、抗人球蛋白)抗体释放试验:与DAT同,但敏感度高于DAT(不完全抗体、O型RBC/酶处理O型RBC、抗人球蛋白)——释放条件:热释放、冷释放、乙醚释放等——诊断HDN的最有力证据3.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1)概念:规则抗体(regular antibody):——ABO系统中的抗-A、抗-B的IgM抗体不规则抗体(irregular antibody):——除规则抗体之外的血型抗体(2)特点:抗体效价较弱,易漏检(3)筛查方法:受者血清+抗体筛选细胞(4)鉴定方法:筛查阳性者血清+谱细胞(5)意义: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确保输入合适的抗原阴性的血液三、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四)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诊断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无效特殊的输血不良反应,即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输注血小板后无“适当反应”诊断标准:1h/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纠正值(CCI)为指标。
[2018-2019年整理教学资料]医学三基考试(血型和临床输血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医学三基考试(血型和临床输血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1.RhD阴性:是一种Rh血型的表型,指个体红细胞上不表达RhD抗原。
2.连锁不平衡:由于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构成单体型,则某一单体型型别的出现频率应等于该单体型各基因频率的乘积。
但HLA各基因并非完全随机地组成单体型,某些基因比其他基因能更多或更少地连锁在一起,这就是连锁不平衡。
3.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的基本原理是:淋巴细胞上的HLA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破坏细胞膜。
经过染色,染料进人细胞而着色;如果抗原抗体未结合,则细胞膜完整,染料无法进人。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估计着色细胞的百分数,如死细胞(即着色细胞)比例高于⒛%,一般认为是阳性反应,即存在相应的抗原。
4.PCR,,,,,SSP,,,,,PCRss:即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基本原理是3′错配原则(3′,,,,,mismatch,,,,,principle),因此只有模板链是特定的等位基因时,才会检测出特异性的扩增条带,通过琼脂糖电泳直接判断有无扩增产物来确定基因的多态性。
5.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其他细胞和组织上不能发现。
6.血小板相关抗原:相关抗原主要与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
7.新生儿溶血病: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8.(新生儿溶血病)释放试验:是一种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致敏的血型抗体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将血型抗体从红细胞上放散下来,然后对抗体进行检测。
9.不规则抗体:是指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10.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向剩余的部分加人红细胞添加液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定义为少白细胞悬浮红细11.单采血小板: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在全封闭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于一定量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定义为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
小板 血 浆 移 至 另 一 塑 料 试 管 , 经 ( 0 再 100—
1 0 )× 0 g离心 5 m n 弃 去上清 。 2 i,
1 2试 剂与仪 器 .
微柱 凝 胶 血小 板抗 体筛 检 卡 ,
1 3 3指 示 红 细 胞 制 备 冻 干 指 示 红 细胞 现 配 .. 用 。用 1m 生理 盐水融解 后 , l 再用 生理 盐水 洗 涤
标 本 中存 在抗 血小 板 抗体 , 抗 体 Fb段 与血 小 该 a 板抗原结 合 ,c段 游 离 ; F 同时 指示 红 细 胞 上 包 被
的鼠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 Fb a 段也结合血小 板抗 原 , 成 免 疫 复 合 物 ( 清 抗 血 小 板抗 体 一 形 血
血小 板抗原 一指 示 红细 胞 ) 。凝胶 中抗人 球 蛋 白
Fb段结合 复合 物上血 清抗 血小 板抗 体 F 段 , a c 由
此相邻 的复合 物通过 凝胶 时 , 以抗 人球蛋 白为桥 , 形成红 细胞免 疫 网络状 凝 集复 合物 ( 示 红 细胞 指
一
血小板 抗原 一血清抗 血小板 抗体 一 人球 蛋 白 抗
血清抗 血 小板 抗 体 一血 小 板 抗 原 一指 示 红 细
3次 ( 0 100~12 0 0 )×g离 心 1m n 最 后 用 1m i, l
血小 板广 谱裂 解抗 原 , 释液 , 细胞 保存 液 , 稀 红 指
示红 细胞 , 阳性 对 照 血 清 ( 阴 长春 博 迅 生 物 技术
有 限责 任 公 司) 专 用 孵 育 器 ( 班 牙 Dan sc , 西 i ot g i
一
激 活相应 B淋 巴细胞 , 其增 殖 分化 为浆 细 胞并 使
简述人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型系统的主要抗原及其分布特点
人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包括ABO血型抗原和Rh血型抗原ABO血型抗原: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9q34.2)上的ABO和H二个基因来控制的,不直接编码血型抗原,而是编码糖基转移酶。
H基因→岩藻糖基转移酶→岩藻糖基→H抗原;A基因→A酶→乙酰半乳糖胺基→A抗原;B基因→B酶→半乳糖基→B抗原;O基因为隐性基因,不编码有效的酶。
种。
d基因是“静止基因”,不表达d抗原。
在5种抗原中,其免疫原性的强弱依次为D,E,C,c,e。
因D抗原的免疫性最强,故临床意义最为重要。
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中国人99.6%阳性);而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中国人0.4%阴性)。
人白细胞抗原(HLA)包括HLA-I类和HLA-Ⅱ类。
经典HLA-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有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而在神经细胞、承受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
HLA-Ⅱ类分子分布不够广泛,主要存在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 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某些活化的T细胞表面。
HLA-I类和Ⅱ类分子也可出现于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体液中,称为分泌性或可溶性HLA-I类和Ⅱ类分子。
此外还有粒细胞特异性抗原——即人类粒细胞同种抗原(human neutrophil alloantigens,HNA);包括HNA-1a、HNA-1b、HNA-1c、HNA-2a、HNA-3a、HNA-4a、HNA-5a七个抗原;HNA-1a位于FcRⅢb上,是唯一具有多态性的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系统;HNA-3a是粒细胞聚集因子,与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相关。
血小板血型抗原是指用同种免疫抗体检测出的血小板表面抗原.通常分为血小板相关性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血小板相关性抗原:ABO血型抗原和HLA-I类抗原;ABO血型抗原:血小板上可检测出少量的红细胞A抗原和B抗原(部分是从血浆中吸附上去的),没有RhD抗原。
焦淑贤-血小板血型及配型技术
血小板供者库建立及应用情况
• 国外:
• • • • • 法国:HLA+HPA分型血小板供者库。有HLA抗体患者从库中寻找供者并输前 交叉,而有HPA抗体者则直接从库中找供者,偶尔输前交叉。输血小板患者 每周常规作HLA抗体筛查. 波兰:HLA很少用配型(经费原因),有170名HPA分型供者,足够。 奥地利:2500名HLA分型供者库,不考虑窄特异性,配型不交叉。 日本: HLA+HPA分型血小板供者库。血小板同种免疫患者选择相同或相容 。 美国:电子配血,从供者库选择,阴性选择法即选择没有抗体对应抗原的供 者。 芬兰: HLA、HPA配合后不再交叉。 西班牙:从HLA分型供者中找,输前交叉,有时患者亲属 配型 荷兰:16000名分型供者。HLA MATCH MAKER选择供者。输血策略:HLA 0 错配原则,依据可接受抗原的特异性,而不是依据检出抗体特异性。 英国:10000名分型供者,一部分是HLA-A、B纯和的供者。优先选择配合而 不是交叉策略。
176T>C 482C>T 2621T>G
Mature Protein
L33P T145M I843S
HPA-1 HPA-2 HPA-3
ITGB3 GP1BA ITGA2B
17 17 17
NM_000212 NM_000173 NM_000419
HPA-4
HPA-5 HPA-6w HPA-7w HPA-8w HPA-9w
已发现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血型系
以往命名
糖蛋白(GP)定 位
国际命名
相关 疾病
HPA-1 (1989) HPA-2 (1992) HPA-3 (1990) HPA-4 (1992) HPA-5
血型鉴定
基因分型方法
白细胞血型鉴定方法:
(白细胞含HLA血型抗原和其自身特
异的抗原及红细胞或血小板共有的
一些血型抗原)
血清学方法 基因分型方法 细胞学方法
血小板血型鉴定方法:
(血小板含有ABO系统血型抗原、HLA
血型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方法 基因分型方法
血清型鉴定方法:
电泳
免疫扩散
发现 年代 1962 1965 1967 1940 1967 1952 1975 1960 1965 1970
系统符 号 SC DO CO LW CH/RG H XK GE CROM KN
抗原 数 3 5 3 3 9 1 1 7 10 5
基因名称 SC DO AQPI LW C4A/C4B FUTI XK GYPC DAF CRI
抗A和抗B出现的时间:
新生儿4-6个月出现
10岁达高峰 老年可很低
血型抗体
免疫抗体(immune antibody)
是机体在有可查知的抗原刺激下,而产生的 抗体(一般由输血、妊娠和注射三种方式产 生)。 除ABO、MN、P和Lewis血型系统中的抗体
属于天然抗体外,其它多为免疫抗体。
血型抗体的性质
1902年, Landsteiner 的学生 Decastello和 Sturli 又发现了 ABO 的第四种血型,即D ( AB ) 型。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与他的同事先后又发现了 MN血型(1927年)、P血型(1927年)及Rh血型 (1940 年),这些血型在迄今所有已发现的血型中临床意
义最大。
血凝抑制试验
红细胞酶型鉴定方法:
把电泳和组织染色相结合的
酶谱技术
以ABO血型为例,讲解血型鉴定的 血清学方法 基因分型方法
ITP中国专家共识及特异性血小板抗体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召集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于2009年4月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
来自全国30余位学组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就成人ITP(以下简称ITP)的诊断与治疗达成以下共识。
一、ITP的定义国际ITP工作组新近提出将ITP定义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强调其免疫发病机制,缩写仍为ITP。
二、ITP的诊断1.至少2次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BPC)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以及感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5.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膜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诊断。
②血小板生成素(TPO):不作为ITP的常规检测,但对诊断复杂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能有所帮助,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水平升高)和血小板破坏增加(TPO水平正常),从而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或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ITP的分型1.新诊断的ITP:诊断后3个月内血小板减少的所有患者。
2.慢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所有患者。
3.难治性ITP:满足以下所有三个条件的患者:①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②需要(包括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险;③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确诊为ITP。
4.重症ITP:BPC<10×109/L,显著的皮肤黏膜多部位出血和(或)内脏出血。
血小板抗原血清学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抗原血清学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血小板血型抗原是一种通过同种免疫抗体检测而来的血小板表面抗原,一种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定型方法要求抗血清对待抗原要有活性。
目前,在许多实验室中,抗体检测相关抗原的表型定型方法是较实用的血清学方法[1]。
使用整个血小板进行实验比较易于操作。
但是,当HLA类抗原在血小板定型时出现强表达时,要用氯喹或酸进行预处理,去除血小板上的HLA抗原。
此方法操作简易、方便、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下面以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为例介绍血清学检测方法。
1.原理SEPSA试验在U型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将血小板抗原固定在U型孔壁上,与被检血清反应后洗净,以抗IgG(或抗IgM)细胞指示反应结果。
如果血小板上结合了抗血小板抗体,则致敏在指示细胞上的抗IgG(抗IgM)与血小板抗体结合,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被阻滞,广泛覆盖在固定的血小板单层上,为阳性结果[2]。
如果血小板上无抗体,则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不受阻,聚集在孔底中央,呈扣状,为阴性结果。
2.操作2.1直接测定法:即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的血小板抗体。
受检者血小板固定于反应孔底。
各孔加入25μl抗IgG致敏红细胞。
反应板置于湿盒内,室温静置3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
2.2间接测定法:即测定受检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
弃去受检者血小板孔内的生理盐水,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 25μl。
各孔加入受检血清25μl,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再用pH7.2、0.05%吐温-PBS洗涤5次。
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25μl及抗IgG指示细胞25μl,室温湿盒静置3 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3]。
2.3交叉配血试验:用以选择配合的血小板供体。
将所需筛选的献血者血小板分别再反应板孔中固定后,把受检者血清25μl加入各孔中,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然后用pH7。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原因分析输注血小板作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所致的出血的重要支持手段,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作用。
目前血小板输注的策略主要采取ABO同型随机输注,并未像红细胞一样,在输注前进行了抗体筛查和交叉配型。
其实血小板上的抗原系统也很复杂,产生的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作用不亚于红细胞血型抗体,对输注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一、血小板抗体1、同种抗体:多次输注血小板或妊娠可产生同种抗体(如:ABO 抗体、HLA抗体、HPA抗体等);2、自身抗体:血小板自身抗体;3、药物依赖抗体:抗肝素、青霉素、磺胺类抗体等。
二、血小板相关抗原系统一、血小板相关抗原1、红细胞血型抗原:存在ABO、Lewis、I、i和P等红细胞抗原;但不存在Rh、Duffy、Kell、Kidd和Lutheran等血型系统抗原;2、人类白细胞抗原:只有HLA-I类抗原(HLA-A/B/C),无HLA-II 类抗原;3、其他非特异性抗原:CD36、GPVI等。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HPA是构成血小板膜结构的一部分,是位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的抗原表位。
至少有5种糖蛋白(GPIa,Ib,IIb,IIIa以及CD109)具有多态性;至今已发现命名的共有35个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2\3\4\5\15及其他HPA血型系统。
三、血小板抗体产生原因有研究显示:输血次数越多,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就越高,如图输血≥5次的组别与输血小于5次的组别比较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产妇、经常需要反复输血治疗的病种比如血液病、肿瘤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有输血史的病例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多次反复输血和妊娠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上,有些疾病必须要反复输注红细胞或和血小板作为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输血是一种血液成分的移植,如果供受者血型抗原不合,容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反应,输血后患者同种异型白细胞与血小板抗原将会对机体产生刺激,使其产生抗体,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也就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LA抗原性较强→多次输血→HLA抗体→输注随机血小
板(血小板膜上存在的HLA-A、B抗原)→抗体与输入的血小 板反应→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
12
非免疫因素
患者有发热、败血症、脾肿大、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等情况时,也可以导致发生血小板输注后记
数不增高的无效状态。因此当出现输血反应时,应
及时判断是否存在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的原因,并
原,正式命名为HPA-1~HPA-5和HPA-15。
4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血型 系 HPA-1 以往命名 Zw PLA 糖蛋白 (GP)定位 GP IIIa 表现型频率 抗原 HPA-1a HPA-1b 以往抗原命名 Zwa Zwb PLA1 PLA2 白人 97.9 26.5 日本 人 >99 3.7 中国人 >99 n.t.
合”的浓缩血小板。
18
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ne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1、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 是由于胎儿和母亲的血小板血型不合,使母亲 产生同种抗体,这种同种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体内,与胎儿血小板反应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血 小板减少症。
>99.9
3.7 nt 25.4 78.9 70.7 99.9
>99.9
11.5 nt nt 87.3 nt >99.9
99.6
nt 96.8 32.8 nt nt nt
99.9
nt nt nt 89.3 nt 99.9
>99.4
1.79 nt nt 72.9 80.7 >99.4
>99.9
0.15 Nt nt 78.6 71.9 >99.9
的主要原因之一。
17
血小板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和减少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和输注
血小板后紫癜的发生,应积极提倡使用血小板交
叉配血试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小板供体,才
能达到有效的血小板治疗目的。对于输注血小板
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血
浆置换疗法,使血小板抗体下降,同时输注“配
HPA-4b
HPA-5a HPA-5b
0.0
99.0 19.7
1.7
nt nt
1.6
nt nt
nt
95.6 37.6
0.9
nt 49
0.6
>99.4 93
0.17
99.3 17.7
HPA-6W
0.7
48
nt
nt
nt
nt
nt
9
血小板糖蛋白的功能和血小板同种抗体
糖蛋白 分子 (KD) 同种抗原 缺失症
检测HLA和HPA抗体
13
二者区别
– 同种异体免疫
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输注后1小时
和24小时均不见计数增高
– 非免疫因素
输注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增高,但24小
时计数不增高或受影响
14
2、输血后紫癜 ( posttransfusion purpura ,PTP)
一般在输全血或血小板后一周左右突然发生 病因:特异性血小板同种抗体,形成血小板抗原 抗体复合物,破坏血小板 症状:全身紫癜,发热反应,血小板计数下降
类血型抗原的同种免疫作用,导致输血后紫癜等输血
反应。
为此,临床上通常应用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和
脾切除术作为 ITP 的主要治疗方法,并通过大量血浆 置换及大剂量静脉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疗,达到降低血
小板抗体效价、减缓血小板破坏、升高血小板计数和
纠正出血症状的目的 国内报道应用长春生物碱类药物偶联单采血小
29
血小板同种抗体和血小板输注效果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主要以血小板的回收率
和校正血小板记数增加值为指标。 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有:发热、感染、 DIC、出血、脾肿大等,而最重要的是患者体内是否 存在血小板同种抗体。血小板抗原抗体的同种免疫是 左右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30
血小板增高指数×血溶量
回收率=
输注血小板总数×0.67
50~100×109/L <50×109/L 7.0±1.5天 5.1±1.9天
×100%
生存期 :正常 9.6±0.6天
血小板功能: 比较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BT)关系 血小板>10万/uL BT :4.5±1.5分
血小板数(103/uL)
(10万/uL) BT=30.53.85
HPA2b
HPA3a HPA3b HPA4a HPA4b HPA5a HPA5b Nakb
Siba
Baka Bakb Yuka Yukb Brb Bra
14.3
86.7 63.8 99.9 0.2 99.1 20.0 /
25.4
78.9 70.7 99.9 1.7 99.7 10.8 93.5
10.29
2
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 HLA血型抗原
血小板膜上可检出HLA-A和HLA-B位点 的抗原
• 红细胞血型抗原
血小板上可检测出少量的红细胞A抗原和
B抗原,
3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是通过相应抗体的检出 而发现的,具有独特的型特异性,并构成血小
板膜结构中的一部分。被国际输血协会组织确
认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已有6个系统,12个抗
24
四、移植相关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ransplantation
–associated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TAAT )
主要出现在骨髓移植后的患者身上。宿主淋巴细
胞残余物的混合嵌合性使得从HPA-1a阳性移植物中得
到的血小板与HPA-1a抗体发生免疫反应。
输血小板防止出血是有价值的。血小板少于20x109/L,
28
特制血小板
移除大部分血浆的PLT---儿童、ABO不相容
洗涤PLT---有IgA抗体的患者
少(无)白细胞的PLT---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
照射PLT---有严重免疫损害或抑制的病人,预防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冰冻PLT---有同种免疫病人的自身血小板输血(二 甲基亚砜和液氮-120C保存三年)
为了预防和减少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
癜的发生,最好的对策是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
进而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输注”
27
国际上为了避免PTR、PTP的发生,有3点预防措施 1、同型输血:建立HLA、HPA已知型供血者档案 2、适合性血小板输血:做血小板抗体检查,输注交叉 配型结果阴性的单采血小板 3、滤除白细胞或除去白细胞活性的血小板
HPA-2
Ko Sib
GP Ib
HPA-2a
HPA-2b
Kob
Koa Baka Bakb Pena Penb Brb Yukb Yuka Zavb Siba Leka
99.3
14.6 87.7 64.1 >99.9 <0.2 99.2
n.t.
25.4 78.9 n.t. 99.9 1.7 n.t.
n.t.
10
Glanzmann’s血小板无 力症
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输血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的自身免疫作用 四、移植相关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1
一、血小板输血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
1、血小板输注无效性(PTP)
同种异体免疫
血小板抗体 反复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同种抗体→再次输注血小板→血 小板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 血小板迅速破坏、计数不生反降 →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 HLA同种抗体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
1
血小板血型抗原
血小板血型抗原是指用同种免疫抗体检测出的血 小板表面抗原。通常分为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血小
板相关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非特异性抗原与红细胞ABO血型、人类白细胞抗
原 HLA 血型的抗原有关;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
的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
其他细胞和组织上不能发现。
15
3、被动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passive allo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AT )
是由于患者输入了被免疫的供血者提供的含有
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体的血浆引起的。该病在输血
后立即发病。
16
涉及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的血小板
特异性抗原:
HPA-1a、 HPA-1b、 HPA-4a、 HPA-3a、 HPA-3b、 HPA-2b 等。 HPA-2b是黄种人中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
9.1 79.1 70.5 99.9 1.8 n.t.
HPA-3
Bak Lek
GP Iib
HPA-3a HPA-3b
HPA-4
Pen Yuk
GP IIIa
HPA-4a HPA-4b
HPA-5
Br Hc Zav
GP Ia
HPA-5a
HPA-5b
DUZO PLF
Bra Zava Hca
Nek
20.6
n.t
78.29 70.57 99.99 1.71 98 6.3 90.86 8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频率
抗原 白人 日本人 韩国人 黑人 印第安人 印尼人 中国人
HPA-1a
HPA-1b HPA-2a HPA-2b HPA-3a HPA-3b HPA-4a
97.9
28.6 >99.9 13.2 80.9 69.8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