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唐诗— — 著名诗人(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派篇)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十八):新乐府诗派(元白)及其代表作
元白乃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
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等。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
晚年任武昌节度使等职。
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唐代作者: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行宫
唐代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三百首全集五言绝句
岁日·一日今年始。
元白和诗整理
元白和诗,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
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好友,彼此的诗歌风格相近,常常相互唱和,形成了许多和诗。
以下整理几首元白和诗:
1、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白居易《赠元稹》
2、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
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
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
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元稹《种竹》。
《唐诗三百首》阅读训练
、1.《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哪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答案:《将进酒》。这首诗通过豪迈奔放的语言,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充分展现了李白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2.请举例说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分析其中一首代表作。
答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主要有:诗中有画,色彩鲜明;意境清幽,富有禅意;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其代表作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清新宁静的山水景色,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9、李贺人称“诗鬼”;孟郊、贾岛,人称“郊寒岛瘦”;刘禹锡人称“诗豪”。
10、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特征。
代表性诗句分别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1、边塞诗派,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代表诗句有:
3.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春望》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残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长安城沦陷后的荒凉景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亲人的急切心情。
4.请说出《唐诗三百首》中一首边塞诗,并简述其主题。
6.说说《唐诗三百首》中哪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并阐述其表达方式。
答案: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离家和年老归乡的情景,以及儿童对自己的陌生反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第八章 元白诗派
第一节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身没 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十六岁到长安以《赋 得古原草送别》谒顾况,显示了出众的才 华和豪迈的精神。二十九岁中进士,此后 连续两次登科。任左拾遗,将诗歌作为进 谏的手段,因出语太直,触忤权贵,遭谗 被贬为江州司马。一生以此为界,分为前 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天下”,后期转 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 《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 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 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 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 《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爱情说 ·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 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从长诗的结构来 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 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 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 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 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 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 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 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 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 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 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 《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 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 兴废之本。”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 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 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长恨歌》的主题:
由于作者既想揭露李、杨的荒淫给 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在具体叙述中又 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这一故事, 赋予这一爱情悲剧更普遍的意义,因而 使此诗主题呈现出复杂的状况。目前有3 种观点:
1、讽谕说 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 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 有真正的爱情。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 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 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 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白文举例证明 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 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 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杨玉 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 “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07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809〕,是一组具有明确的政 治教化目的和严格形式的系列诗作,有着鲜明的创作特征。
▪ 首先,利用“序〞的形式说明创作原那么和目的。在第一首诗前, 用“总序〞说明创作的意图和原那么。在每一首诗的标题后,都 有一个小序揭示该首诗的创作主旨。
▪ 再次,不少诗篇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感情浓厚, 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秦中吟?组诗共十首,遵循“一吟悲一事〞 的原那么,集中 揭露上层权贵的骄淫奢侈和对下层民众的盘剥欺压。前面以 绝大多数诗句竭力形容豪门权贵的豪奢淫欲,诗末以两句警 醒的句子与下层民众的艰困生活形成对照。
▪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 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尊罍溢九 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假设, 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先,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精练。
▪ 其次,诗人充分注意情与景的结合,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人物 的内心情怀。
二、?琵琶行?的情蕴
▪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元和十年,白居 易因“越职言事〞被贬官,抑郁寥落。他于浔阳江头夜行送 客,偶遇身世遭际相似的琵琶女,顿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之感,遂满怀感慨写下这首诗。
▪ 元和元年〔806〕科试名列第一,授 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元稹性格鲜 明,屡次遭贬。
▪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后,授元稹祠 部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升任宰相, 不久罢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调任 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 文宗大和四年年初,出为武昌军节度 使,后得暴疾卒于武昌任所,终年五 十三岁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一、《长恨歌》解析
▪ 元和元年(806)冬,白居易任盩厔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 夫同游仙游寺,语及唐玄宗与杨贵妃事,诸人颇多感慨。白 居易依王质夫建议作《长恨歌》诗,陈鸿另撰《长恨歌传》, 诗、传均叙李、杨故事,又各有侧重,并行于世,相得益彰。
《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先,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精练。
▪ 其次,遵循“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作规律,强化 创作意图和诗篇主旨。但个别篇章不免为了凑这种形式而强 发议论,损伤诗歌的整体艺术性。 ▪ 再次,不少诗篇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感情浓厚, 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秦中吟》组诗共十首,遵循“一吟悲一事” 的原则,集中 揭露上层权贵的骄淫奢侈和对下层民众的盘剥欺压。前面以 绝大多数诗句极力形容豪门权贵的豪奢淫欲,诗末以两句警
▪ 首先,利用“序”的形式说明创作原则和目的。在第一首诗前, 用“总序”表明创作的意图和原则。在每一首诗的标题后,都有 一个小序揭示该首诗的创作主旨。
▪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
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 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 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 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第五节
元白派诗人
一、李绅
▪ 李绅(772—846),字公垂, 郡望赵郡,祖籍亳州谯县 (今安徽亳州),父辈移居
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李绅出生于仕宦家庭,于宪 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 第,与元稹、白居易为诗文 之交。因其身材短小,白居 易等戏称为“短李”。
▪ 元和四年,李绅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元稹读到了他 的《新题乐府二十首》,极为欣赏,和了其中的十二首。白 居易受二人启发,后来居上,作《新乐府》五十首,扩大了 乐府诗的声势和影响。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元白诗派(简)(白居易、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表现出淡泊平
和、闲适悠然的情调,以及对 “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 的满足。 如:《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元稹
字微之(779~831),
洛阳人。15岁以明两经 擢第。与白居易唱和, 提倡“新乐府”,时称 “元白”,号为“元和 体”。有《元氏长庆 集》。
论诗绝句(其六)
金 ·元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白诗派
白居易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 河南新郑人。贞 元十六年(800) 进士,晚号“香 山居士”,世称 白香山、白傅、 白文公。有《白 氏长庆集》。
生平两个阶段:
以四十四岁(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 为界,白居易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多讽谕诗。如 《长恨歌》,新乐府诗等。 后期:“独善其身” ,多感伤诗、闲适 诗。
《长恨歌》主题
陈鸿《长恨歌传》——垂戒:“意者不
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将来者也。 ”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对唐玄宗、
杨贵妃寄寓同情,也批判了统治集团的 腐朽荒淫。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
元白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一个流派,兴起于唐代晚期,由元稹、白居易等诗人所代表,以其清新婉丽的风格而闻名。
首先,元白诗派是指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派诗人群体。
元稹是唐代末年的大诗人,而白居易是唐代末年及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其次,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以清新婉丽、明快活泼为主。
他们的诗作大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元稹的诗作以其清新灵动、深入人心的风格而著名,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白居易的诗作则更加活泼生动,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描写手法,使其诗作更具有生活气息。
此外,元白诗派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美景的描绘,也有对政治、社会现象的抨击和思考。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关怀,展现了对社会的观察和反思。
最后,元白诗派的作品在内容上也更加接近民间文学,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作中常常使用白话句式,取材广泛,表达情感真挚,给人以亲近感。
综上所述,元白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元稹
和白居易为代表,其诗歌风格清新婉丽,内容丰富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白的著名诗句
元白,一般指元稹和白居易,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下是他们的著名诗句:元稹的著名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代王安石《题乌江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洛阳女儿对门居,才貌工夫渺小余。
-唐代王维《洛阳女儿行》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唐代无名氏《金缕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代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江南有丹青,素手把白云。
-唐代李白《清平调·其二》独自凭栏望,寂寞到花开。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万里觅云霄。
-唐代杜甫《望岳》白居易的著名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
-唐代杜牧《山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代白居易《暮江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代刘禹锡《秋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代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代柳宗元《江雪》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代杜牧《江南春》这些诗句都非常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唐宋元著名诗人及作品简介
唐宋元著名诗人及作品简介第一篇:唐宋元著名诗人及作品简介唐宋元著名诗人简介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
被誉为诗骨。
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
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
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
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有哪些代表作品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他们有哪些著名作品?“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希望大家喜欢!元白诗派是哪两位诗人“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回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答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并称他们的诗体为元白体。
”元稹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李白诗最著名的20个名句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乐府·将进酒》(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10篇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10篇白居易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结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将他们并称为“元白”。
两人之间经常有诗歌唱和,即使两人分处异地,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并发明了“邮筒传诗”。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宿醉朝代:唐朝|作者:元稹风引春心不自由,等闲冲席饮多筹。
朝来始向花前觉,度却醒时一夜愁。
竞舟朝代:唐朝|作者:元稹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
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
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
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雠。
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
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
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疣。
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
自为里中戏,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
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
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
茅舍朝代:唐朝|作者:元稹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
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
边缘堤岸斜,诘屈檐楹亚。
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
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
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
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
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
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
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
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
斯事才未终,斯人久云谢。
有客自洪来,洪民至今藉。
惜其心太亟,作役无容暇。
台观亦已多,工徒稍冤咤。
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
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
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
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
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
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谁能继此名,名流袭兰麝。
五袴有前闻,斯言我非诈。
莺莺诗朝代:唐朝|作者:元稹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
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
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
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
元白诗派是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风格重通俗、平易、写实,旨在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功能,形成务实通俗的美学特征。
元白诗派的诗歌主题丰富,包括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等,其中以讽喻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这些诗歌以新乐府为题,诗歌尚时、尚俗、平实。
此外,元白诗派还注重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并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在诗歌内容上,元白诗派继承了杜甫及中唐前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旨在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功能。
总的来说,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写实为主,注重发挥诗歌的讽喻作用,关注现实问题,同时也不失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元白互写的诗
元白互写的诗
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互相唱和、赠答的诗歌很多。
以下是其中几首著名的元白互写的诗:
1. 白居易《与元九书》: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封信,其中表达了对元稹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2.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这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其中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
3. 白居易《梦微之》: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首诗,其中表达了对元稹的思念和追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惜当下的感慨。
4.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其中表达了对白居易遭遇贬谪的同情和安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元白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风貌。
《唐诗名篇》
《唐诗名篇》刘宗元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上承魏晋南朝诗,下开宋诗。
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唐代以后,唐诗的选本、选集不断涌现,清朝的《全唐诗》整理收录了五万多首唐诗,流传最广的是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派别: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
1元白诗派
作业
1、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 为什么? 2、诗人如何叙事、写景和抒情 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
元稹
元稹字微之,官至宰相。他是 白居易好友,诗风相近,故世人 并称“元白”。同是新乐府的积 极倡导者,文学观点与白居易较 一致,推崇杜甫。主张“即事名 篇”、“刺美见事”。诗歌语言 较为通俗。
(原因)
↘回宫(实)
↘仙界(虚)
有人合为 事而作。”并认为:“大凡人 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 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 歌诗矣。”
(《策林六十九》)
2
2、多重旨趣,理性与情感矛盾,留下无限 回味的余地。
讽刺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等
创作了以《秦中吟》10首、《新乐 府》50首为代表的讽谕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解释说:
“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 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 首,谓之感伤诗。”
妻子——苇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陈鸿《长恨歌传》载:白居易写此诗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 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白居易自称:“一篇长恨有风情。”
3、 旋律婉转,情韵谐调,词采华 美,声情并茂,缠绵悱恻,具有形 象性、抒情性与音乐性。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1、代表作家:中唐白居易、元稹,另有张藉、王建等人。
2、特点: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新题乐府诗著称。
3、代表作品: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等;元積《连昌宫词》等;张藉《野老歌》等;王建《田家行》等。
“诗魔”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累官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
卒谥“文”,后人又称为“白文公”。
早年与元穗齐名,并称“元白”。
晚年与刘画锡唱和,并称“刘白”。
白居易诗作编入《白氏长庆集》 ,后世虽有散供,损失不多。
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3000多首,诗歌总量堪称唐代诗人之冠。
白居易创作分期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兼济天下" ,创作不少讽谕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邀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2.后期:“独善其身”,创作了感伤诗、闲适诗、杂津诗等。
白居易诗歌的内容1.讽谕诗以组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这些诗多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反映民生疾苦,讽刺批判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
主题明确而集中,多一篇咏一事。
2.感伤诗代表作: 《长恨歌》《琵琶行》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
两诗叙事与抒情结合,以叙事为线索并穿插着抒情。
情节曲折,叙事详尽,描写细腻,语言精美流利,音韵和谐,婉转动人,善于渲染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即无全具,而二诗已自不朽。
"(赵翼《瓯北诗话》)3、闲造诗、杂律诗这两类诗数量最多,或是抒写恬静闲的活情趣,或是写景抒情、赠茶。
和。
其中有些写景抒情的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江吟)《问刘十九》《线塘湖本行)学元和体1、元和体指由白居易、元積二人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作诗歌。
主要保存在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元镇的《元氏长庆集》中,故又名“长庆体”2、元和体内容主要包括①元白二人的唱和诗(即通江唱和),多长篇排津、次韵相酬的短篇长章。
唐诗
一、概述初唐:初唐四绝: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王勃:《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长安古意》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标志律诗定型。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诗佛)、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诗魔)、刘禹锡(诗豪)、李贺(诗鬼)、孟郊(诗囚)、贾岛(诗奴)、王勃(诗杰)、陈子昂(诗骨)、贺知章(诗狂)、王昌龄(诗家天子、七绝圣手)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唐:韩孟诗派:韩愈、孟郊【郊寒岛瘦】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为修道半缘君)(传奇)《莺莺传》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李:温庭筠、李商隐温庭筠:花间派鼻祖、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第一个创制慢词长调的是柳永)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李贺:《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苏轼:文起八代之衰。
以文为诗。
)、柳宗元江西: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脱胎于郦道元《水经注》)。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胡马和羌兵的践踏,使得唐代社会和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边患四起,战祸频仍。
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
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