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1中唐通俗化诗风出现的原因
A杜甫的影响
安史之乱前后,新题乐府诗,写实,通俗。
B创作时尚的影响
元结、顾况、戴叔伦,以及张籍、王建、李绅,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相继提倡响应,共同有意追求,形成时尚。
C民歌的影响
民歌是通俗化的样板。
2张籍、王建:“张王”
A张籍
《野老歌》;《秋思》
B王建
《田家行》,《羽林行》,《新嫁娘词》
3元稹(779——831)
存诗830多首。
他比白居易小7岁,交谊甚深,主张相同,诗风相近,号称“元白”。
A“新题乐府”受李绅影响
B代表作《连昌宫词》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生平
772——846,活了七十五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
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他一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在文学方面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表明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二是自编诗集,分为四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2诗歌主张
白居易奉行“兼济”“独善”。
他在《与元九书》中宣布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对他所分四类诗中,看重的是前两类:讽谕诗,闲适诗。
讽谕诗是体现兼济之志的,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的。
他的诗歌主张,是就前期所写的讽谕诗提出来的。
A内容要写实,语言要通俗。
B及时反映:为时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功利目的:为君为民而作。
不足处:过分突出讽谕功能,文学性削弱了;
一味强调现实功利,文学功能夸大了,创作的路子狭窄了。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闲适诗
1讽谕诗170多首
揭露达官贵人奢侈:《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轻肥》,《买花》
反映弊政及民生疾苦:《新乐府》五十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卖炭翁》
《新乐府》诗直面现实,爱憎分明,痛快淋漓。
其不足是:诗末添加议论尾巴是通病,政治说教味浓;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直露无遗,艺术性薄弱。
2闲适诗
另外一付面孔:“独善”“乐天”,悠然自得。
前期有,后期更多。
四、感伤诗中杰作:《长恨歌》、《琵琶行》
1《长恨歌》(806年作)
历史题材,为情而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2《琵琶行》(816年作)
现实题材,由己及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
”
五、元白唱和诗
唐肃宗元和年间(806——820),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相互酬唱,各显其能,争奇斗胜,竞以长篇排律一唱一和,而且是次韵相和,这就是所谓的“元和体”。
特别是元和十年至十三年间(815——818),元稹被贬至通州(今四川达县),白居易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二人间唱和不断,频繁往返,人称“通江唱和”。
元白之间的唱和,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有二:一是改变了古典诗歌唱和的体制,从此开辟了“和韵”不“和意”的新格局;二是大大刺激了中晚唐诗人们唱和的兴趣,形成一时之盛。
思考题:
1 解释:“新乐府”,“元和体”,“元白”,“通江唱和”。
2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什么?
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有哪些类别?他看重的是哪类?后人欣赏的是哪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