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必修《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ddd181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a.png)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及反思七班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积累“逮、攥、怦怦、寒颤、形影不离”等词语;2.体会并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3.学会与父母沟通;4.训练同学学习“我”与万芳珍惜友情的宝贵品质。
教学重点:1.朗读表演;2.体会与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学会与父母沟通;2.学习珍惜友情的宝贵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其步骤:(一)组织教学:鼓舞同学,调动心情。
(二)激趣导入:巧用唱歌,创设情境。
借用歌曲《伴侣》(周华健)创设情境:这首歌表达了伴侣间无比宝贵的友情。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伴侣。
那我问大家,你们送过什么礼物给伴侣吗?请说说。
今日,我也想送一份宝贵的礼物给在座的每一份伴侣,那就是--羚羊木雕。
(嘘,在哪儿呢?)对了,这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当代作家张之路的一篇文章《羚羊木雕》,为什么我要把它当作一件宝贵的礼物送给大家呢?因为它里面包含着一种特宝贵的感情,这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好吗?(三)我来自查:检查预习状况。
1.字词教学①给加点字选择准确的读音犄角( ) 怦怦( ) 寒颤( ) 树杈( )攥着( ) 脸颊( ) 反悔( ) 无可挽回( )②依据词义写出词语像身体和影子一样不行分别,形容关系亲热。
( )不跟别人协商,按自己的见解准备。
( )对以前答应的事后悔或不承认。
( )2.整体感知,思索作答。
①文中的这只羚羊是怎样的一件东西?(明确: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黑色硬木雕成的,宝贵的)②文中主要涉及到了哪些人?(明确:爸爸、妈妈、我、万芳)③围绕“羚羊木雕”,这些人之间各发生了什么事?(明确:略)④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爸妈、我、万芳分别是怎样的人? 爸妈:重财轻义;“我”:珍惜友情;万芳:仗义明理。
(四)我来表演:分角色朗读表演,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预备活动①四人一组,一个人做听众,三个人分角色朗读(爸、妈、我);②留意每人的神态语气心理性格(应怎样说,为什么这样说);③留意人物出场先后挨次,该怎样支配?④要用上什么道具,请预备简易道具。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2a94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4.png)
02 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取
总结词
合理且具有针对性
详细描述
在《羚羊木雕》的教学中,我选取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文,旨在帮助学生理 解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 水平和兴趣,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运用
总结词
多样且具有启发性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问答、小组讨论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还促进了他们的思考和交流。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估
总结词
及时且具有指导性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及时评估了教学效果。根据评 估结果,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让 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03 学生反馈和表现反思
学生参与度
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升华
总结词
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上有一定的升 华
VS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品中 的人物情感,感受到家庭、友情等情感的 重要性,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思 考和启示。部分学生还能够将课文中的思 想内涵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表达出 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04 教师自我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 思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 • 学生反馈和表现反思 • 教师自我反思 • 教学环境反思 • 教学效果评估和改进建议
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5ab7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6.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羚羊木雕》的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关爱亲人的情感。
增强学生面对困境,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羚羊木雕》,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找出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理解其含义。
3.课堂讨论课文的主题是什么?文章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主题?课文中的羚羊木雕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写作特色及生字词、成语的运用。
5.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课文中的主人公面临了哪些困境?主人公是如何克服困境的?你认为课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作文。
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四、教学反思1.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辅导。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少,需要更多关注和鼓励。
3.作业布置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作文质量。
五、板书设计1.课题:《羚羊木雕》2.作者:罗曼·罗兰3.主题:亲情、友情、爱情4.写作特色:象征、对比、细节描写5.生字词:羚羊、木雕、馈赠、愧疚6.成语:刻不容缓、情真意切、言行一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羚羊木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亲人、珍惜友情、坚定爱情。
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及板书设计
![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及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e7a5e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f.png)
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及板书设计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教学反思及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大电视,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学习过程感受→朗读→探究→领悟→联想迁移〖教学设计(课前播放动画片《朋友》,以渲染气氛3分钟)一、导入主持人: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
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投影出示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抹(mǒ)眼泪攥(zuàn)树杈(chà)寒颤(zhàn)怦怦(pēng pēng)逮着玩(此处逮dǎi,不念dài)三、整体感知角色朗读(播放学生自拍自演的课本剧录像6分钟)大屏幕投影: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
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播放“情节示意图”并讲解)分角色朗读。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0f566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1.png)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挖掘文章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感悟主题思想(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美文欣赏(1)学生自选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
(2)教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6.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7.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较为到位。
但在感悟主题思想方面,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模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表现较好,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的创作水平仍有待提高。
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3.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发言过于随意,需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4.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较为及时,但有时过于详细,导致课堂时间紧张。
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课堂节奏。
五、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反思具有针对性,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优秀教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集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7e2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f.png)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集合15篇)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本节《羚羊木雕》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这节课若有几分品评价值的话,在于思想上,教者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有效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在做法中,也力图围绕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要环节,使小组活动避免形式化点缀的色彩,真正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体会、探究的有益过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来揣摩体会其事件中的个性特点,使学生更大程度深入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教师角色上,使教者成为选取支点撬动全文理解的主导者,使教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点拨者,使教者成为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追问者,使教者成为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独立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
当然,这些都是教者本节课中着力的目标,实践中的粗糙、牵强及自以为是处仍然显而易见。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一、一点纠结《羚羊木雕》是家庭与亲情。
本文是根据当代著名少儿作家张之路的作品《反悔》改编而成的(编者未经原作者同意)。
我觉得除了“题目”改得让人觉得还有点意味之外,其余的改动我以为实在无法比及原文了。
比如:原文中的“我”明显应该是个男孩,万方也铁定是个男孩——从文中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看,完全就是男孩子的做派(有多处,易找到,不必细说)。
而改编后的人称都变成了“她”,万方也改了名叫“万芳”,那些原本很精彩形象且贴切的描写真的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被较多删改、文中人物对话也作了一些改动,我觉得似乎都失了原作的意蕴,变得牵强。
教学时挺纠结:该不该让原作登堂?是让孩子们对手中的教材永远保持敬畏之情还是勇敢地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的魄力?二、一点收获本课的朗读指导(主要是人物对话的揣摩朗读)我借鉴了名师的做法,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吧,很是过了一把当“导演”的瘾,效果真的不错。
还有,让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潜能真是不可低估,不得不自我安慰解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44657edaef8941ea76e0551.png)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一)批注式阅读法初探课文《羚羊木雕》采用批注式阅读法教学,目的是教会孩子孩子们学习一种自学方法,语文课标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决定交给孩子们批注式阅读法。
首先,由点石成金的故事导入,讲解为什么教给他们这种方法。
第二,讲解批注式阅读法的层次:1、批字词。
包括字音、字形、字义。
符号用○2、批美词佳句。
赏析词语和句式,可从修辞、句型、写作方法等角度考虑。
符号用﹍3、批疑惑。
可以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对别人的质疑。
4、批感悟。
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5、批联想。
联想自身经历或同类题材的作品。
第三,做示范,每个层次举一例。
第四,牛刀初试,学生练习。
作为第一次接触这种教学法,好多孩子做的不错,尤其是批疑惑环节,通过你问我答,互问互答的形式,孩子们表现火热,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火热。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含义大概就是这批注式阅读的雏形。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二)雨为何下?月为何明?课文《羚羊木雕》第25自然段写到:“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的跑出门去。
”我认为此处写雨有两点不合常理之处:其一,作者此处写自己冒雨出门,目的无非是表达自己矛盾无奈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伤心难过的情绪,但是,前文一笔也没有暗示和铺垫,没有写天气阴沉,也没有写小雨来袭,按照写文章应该做好铺垫和照应的写法,不合常理。
其二,第36自然段又写到:“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月亮出来,表明时间是夜晚,我的父母之所以能放心我一个人在夜晚跑出门,说明好朋友万芳家离我家肯定不远。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不远,我出门时还下着雨,我回来时就雨过天晴,月亮就出来了,从天气变化来说,不合常理。
那么雨为何下,月为何明?我认为是为了张之路老师的需要而下,为了他的煽情而明。
这让我想到了学生写作时为了夸大抒情效果,也会为了自己需要违背常识,比如,上一段还在写那是一个春天,下一段就会大雨倾盆。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7883b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5.png)
七年级《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木雕技艺,学习木雕中的基本刀法,掌握使用刀具和砂纸等工具的方法,通过制作羚羊木雕锻炼手工能力和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制作羚羊木雕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认真细致的态度和耐心,学会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羚羊木雕项目的制作,增强对自然生态和环保的认识,学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1.学生进入教室后,根据PPT展示《羚羊的生活习性与特征》,了解羚羊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羚羊的可爱与重要性。
2.分组给学生准备木块、木刀等工具,简短介绍木雕的历史和技巧。
3.激发学生情感,根据PPT展示多张有关羚羊的图片,为学生带来美的体验,让学生意识到羚羊是一种需要保护的珍贵生物。
第二课时:制作1.带领学生了解工具如何使用,教授基本刀法与手法,让学生先在木块上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
2.督促学生练习并试着完成更复杂的图案。
给予实际帮助,为学生演示刻画技法。
3.为学生指导草图制作、刻画雕刻技巧,帮助学生完成羚羊造型的雕刻步骤。
4.强调安全问题,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同时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实时查看,予以纠正和指导。
第三课时:加工与美化1.学生将制好的雕刻品加工,使用不同颗粒的砂纸、锉子、刀料等工具精细调节。
2.老师在学生完成加工的过程中提出口头建议和反馈。
3.在完成加工后,对木雕进行初始上色。
第四课时:展示与反思1.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羚羊木雕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体验。
2.老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羚羊木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3.以随机抽签形式,让学生向其他同学评述对方的作品,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享。
4.沟通与共享,同时在讨论分享的时候合理融入环保和资源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命题的时效性度和以及人文关怀价值。
三、反思与总结本次羚羊木雕项目教学,突出了“自然教育、美育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初一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be0903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0.png)
初一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这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再到“精读赏析”,直到最后的“对照梳理”“体验反思”都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
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应相辅相成,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与此同时,教师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时间,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212c03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c.png)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在《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传授制作羚羊木雕的技巧和方法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理解能力。
有些学生对于木雕工艺可能完全陌生,对于他们来说,我应该更加细致地介绍木雕的基本工具和技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制作过程。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灵感和创意。
我过于注重技术的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设计。
这种单一指导的方式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潜力,而且可能使他们丧失了对木雕艺术的兴趣。
另外,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演示和示范。
在木雕技术方面,有些步骤是比较复杂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具体、更详细的指导和展示,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作过程。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
我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艺术才能。
我应该鼓励他们通过实践和尝试,不断探索木雕艺术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对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反思,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加强实际操作和示范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11e5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b.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描写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运用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羚羊木雕象征着什么?问题2: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问题3: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描写方法。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合作完成创意写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羚羊木雕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问题2:你如何看待课文中的亲情、友情?3.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写作主题: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编写一个故事。
4.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1.优点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描写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不足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更多关注。
创意写作环节,部分学生写作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指导。
3.改进措施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多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描写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羚羊木雕》教案及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a0bda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c.png)
《羚羊木雕》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篇:《羚羊木雕》教案及教学反思《羚羊木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二、订正字词: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
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
表演后请大家评议。
四、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明确情节:“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五、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1.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去掉加粗词“突然”,可以吗?)(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a36aa1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f.png)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对于这样很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具有一定思想性的__,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争论,去学习。
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圈定好一个“战场”,然后挑动学生在这个规定的战场中为了争夺一个明确的“高低”展开激烈的斗争。
如这篇__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开辟了三个战场“插叙战场”“语言描写战场”和“道德探究战场”,挑动学生就“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对应哪些段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这家人平时和谐吗?”“羚羊木雕该送还是不该送”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交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热情被很好的激发了起来,从之后的练习和写作训练上来看,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这堂课还有一个可行的思路,即模仿《新老娘舅》之类的现场调节真人秀节目,由学生分别担任当事人、调解员和观众调解员。
以理清事件、分析当事人性格、找出矛盾关键、调节矛盾的`顺序学习这篇__。
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如在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插叙”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插叙好还是倒叙好?之后我更进一步的片面强调了“插叙”比“顺序”使__来得更精彩。
在课堂上就有同学指出插叙和顺序各有各的好,应当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选择不同的叙事顺序。
这位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为了加深同学的印象而“矫枉过正”,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应当注重教学必备的科学性、严谨性。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上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感觉很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觉师生的交流过少,灌输的意味过浓。
的确,在教学__时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为这一篇__尽管写于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初做班主任时,最常听见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不愿和我们说话,老师说的话比我们管用”。
实际上,我很不愿意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责任完全推卸掉。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3篇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9d4f9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5.png)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3篇《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羚羊木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羚羊木雕》讲述的是“我”把父母从非洲带回的贵重工艺品--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硬逼“我”要回来,“我”出于无奈,只得要回了木雕,并对自己的反悔感到很伤心,亲情在“我”心中如冷冷的月光。
这篇文章围绕“木雕”向广阔读者提醒了一个严肃的家庭教育问题,涌现这样不快乐的事情,父母、子女谁是谁非?针对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同窗按组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代表“我”,正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应当送,而且送了之后不该要回来。
”。
反方代表父母,反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不该送,而且送了之后应当要回来。
”。
学生在辯论过程中思维敏捷,课堂气氛活泼。
而且有局部同窗控制了必定的争辩技巧,正反两方旗鼓相当,一些平常上课不爱发言的同窗也非常积极地参加进来。
下课玲响了,学生意犹未尽。
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很好的控制了文章的宗旨,并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教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答复,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
一节课下来,老师疲乏不堪,学生被动承受,感到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勇敢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
先给学生争辩题,然后给十分钟的时间默读,之行争辩。
争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承受到自动学习。
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趣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力生活。
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思路表达了课改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人际关系和课堂构造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野发生了变化,真正表达了一种新课型、新思维、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一课讲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的事情。
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今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
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我将更大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细心体会课文排练课本剧,从而体验文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与他人和家人沟通。
本节课具有如下特点:
一、通过课本剧的排练展示引领学生精心读课文揣摩课文中的人物
形象。
开始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但总觉得学生一读就能理解本课内容,调动不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
困惑了好几天,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分成四幕的课本剧,我灵机一动何不变角色朗读为课本剧排练展示。
当我把学案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参与意识很强。
各个小组出谋划策热火朝天地乐此不疲地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
排练时同组的学生就开始评价:“你在爸妈的逼迫下索回羚羊木雕表情应是痛苦无奈的,要低着头不敢看万芳的眼睛”等。
课堂上学生们课本剧展示的也很精彩,表演的很细致语言表情动作符合情节要求,季德奎同学把爸爸的重钱轻义老成世故威严不可抗拒沉着内敛的性格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了;陶瑞雪同学把“我”对朋友的失信的痛苦无奈的心情通过表情表演地淋漓尽致,很多同学都有了精彩的表现。
课本剧的展示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表演完后我又引领学生们点评,评价中再次走进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内心
二、各小组的研讨问题明确简洁和他们表演课本剧的内容基本是相
对应的:
思考奶奶在整篇文章中,只蜻蜓点水地晃了两下,仔细到文中去找一找。
请充分发挥想象,为奶奶设计“想说的话”。
二组: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你喜欢自己的父母吗?
三组:你是如何评价万芳的?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
四组:你是如何评价“我”的?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五组: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父母和孩子应怎样相处?
三、尊重学生们的主观阅读感受,不强加给学生们老师的观点。
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这些问题我都允许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不做谁是谁非的统一评价。
只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懂得了要与父母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就可以了。
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从尊重学生们的阅读主观感受开始。
课堂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究学风。
1、学生们通过课本剧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深刻扎实。
有了扎扎实实的预习,才有课堂上顺畅的交流和对话。
有了思维的“铺垫”,才有思维的“有效发展”。
正像我们语文行家所讲的“学生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是颇有道理的。
2、思维定向而且集中。
我紧紧抓住了文本的特点——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揣摩表演展示来分析品味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爸爸妈妈奶奶我对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到有关语句交流体会。
”针对这个主问题,我又为每组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引导各个小组深入思考,不蔓不枝。
有了思维指向,学生才会知道去做什么;有了集中的思维“时空”,学生才会把某个问题研究得透、研究得深。
3、思维的.凭借实实在在,就是抓人物的语言。
我紧紧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找寻有关语句来思考问题。
这个很朴实的做法,既符合思维的规律,又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4、老师的激励会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
我的表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当看到学生灵动的思维,热情的发言,很有见地的理解时。
教师相机的点评与激励,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认可,有一种思维的成就感。
就是这样的表扬,把学生的思维持续不断地引向思维的天空。
一句话,鼓励激活思维。
教学是一项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老师对课文内容熟知不准确,奶奶在课文中就说了一句话,第二次是欲言又止。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两处以致于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们茫然,耽误了时间。
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没完成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
看上去板书词语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应有一个本篇文章的写法特点小结,因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总结。
最后一幕的课本剧应加上个人独白更有利于文中“我”这一人物的形象理解,效果更好,遗憾的是我被帮学生指出这一不足。
语言是有温度的,语文是有情感的。
真想给学生们一生难忘的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快乐,但总是力不从心受知识面和能力的局限难以做到。
有时感到迷茫、愧疚和懈怠,当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单纯求知的眼睛时我又振作起来了,“吾将上下求索”竭尽全力营造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