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见。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

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三语⽂必修五《齐桓晋⽂之事》原⽂及译⽂ ⾼三语⽂必修五《齐桓晋⽂之事》是《孟⼦》的名篇,突出体现了孟⼦散⽂的论辩艺术,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三语⽂必修五《齐桓晋⽂之事》原⽂及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语⽂必修五《齐桓晋⽂之事》原⽂ 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以,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 ⽈:“若寡⼈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

” ⽈:“何由知吾可也?” ⽈:“⾂闻之胡龁⽈:‘王坐于堂上,有牵⽜⽽过堂下者。

王见之,⽈:“⽜何之?”对⽈:“将以衅钟。

”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

”对⽈:“然则废衅钟与?“⽈:‘何可废也?以⽺易之。

’不识有诸?” ⽈:“有之。

” ⽈:“是⼼⾜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吾何爱⼀⽜?即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故以⽺易之也。

” ⽈:“王⽆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罪⽽就死地,则⽜⽺何择焉?” 王笑⽈:“是诚何⼼哉?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未见⽺也。

君⼦之于禽兽也:见其⽣,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

是以君⼦远庖厨也。

” 王说,⽈:“ 云:‘他⼈有⼼,予忖度之。

’──夫⼦之谓也。

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夫⼦⾔之,于我⼼有戚戚焉。

此⼼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否。

” “今恩⾜以及禽兽,⽽功不⾄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之不举,为不⽤⼒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不能也。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以超北海,语⼈⽈:‘我不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以下是部分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桓公问晋文公曰:“楚人役于鄢、郢三年者数十万人矣。

彼其久矣,不可以亡,不可以存。

请与之为寰宇。

”晋文
公许之。

翻译:
齐桓公问晋文公说:“楚国几十万人在鄢、郢做工长达三
年了。

这样久的时间,既不能亡灭,也不能保住。

请我们
把这一整片土地让给他们吧。

”晋文公同意了。

原文:
齐桓公侈出捕五禽,入,见桓子,曰:“天下莫敌桓子之
猷也。

”曰:“臣能教五禽。

”桓子以告戎昭子。

戎昭子
使为弟子之应声。

足以召之,手足皆正。

于是大会五禽,
桓子设人教之,抟与之环者十数人,曰:“谁能令我拜,
宾服之!”群臣莫敢对。

晏于是对曰:“君所赐土田者,
莫有不拜,不敢不拜也。

”桓子骺然然而敬曰:“很好!”
翻译:
齐桓公挥霍浪费地去捕五种禽兽,回来后,见到桓子,说:“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桓子的才智。

”桓子说:“臣能使
五禽做出应对。

”桓子告诉了戎昭子。

戎昭子叫来学生为
五禽做出堪应的声音。

接着他用手召唤,脚步也跟着对齐。

于是召集了许多人,桓子设人教他们,轮流与他们环绕,说:“谁能让我鞠躬致敬,我就奏请效服于他!”群臣都
不敢回答。

晏敢于回答:“君赐予土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
鞠躬致敬的,不敢不鞠躬致敬的。

”桓子感到非常高兴和
敬佩说:“很好!”。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知识创造未来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晋文公战齐桓公于长勺,大败之,获桓公之弟申公巫臣、骀,俘其
将士千余人。

使申公、骀以伐齐。

遂败之于黄棘之野。

公亲享其功,五月甲申,即用师于于皋。

齐桓公自微子杜之之臣为楚所围,舍之。

其守囚奔晋。

桓公讨之,杀之。

戊寅,杀子兰。

乙亥,公败楚於楚
丘而获子罕騞。

秋,晋贡成周公之细功庆,立于闾阎。

齐庄公来享,七月乙丑,齐庄公、魏献子盟于澁澦之陂。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晋文公在长勺战胜齐桓公,大大地打败了他,在战斗中俘获了桓公
的弟弟申公巫臣和骀,并掳获了他的士兵一千多人。

晋文公派遣申
公和骀去攻打齐国,在黄棘之野取得了胜利。

晋文公亲自享受了这
个胜利的果实,五月甲申(农历五月初三),即刻前往于皋再次启
动军队。

齐桓公自身被微子杜围困,最终被楚国所救,并留在楚国
避难。

齐国的守备囚犯逃亡到了晋国。

桓公指使他们追捕逃亡者,
并将其杀死。

戊寅(农历六月十七日),杀死了子兰。

乙亥(农历
七月初二日),晋公在楚丘战胜了楚国,俘获了子罕騞。

秋天,晋
国以周公的成功庆功为贡品,将其展览于闾阎之间。

齐庄公前来享受,七月乙丑(农历八月初四日),齐庄公和魏献子在澁澦之陂盟
誓友好。

1。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孟子的主要观点
孟子在对话中强调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仁政 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实 行仁政,而非单纯追求功利和权力。
对读者的建议
深入思考
读者可以深入思考孟子提出的观 点和论据,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
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实践应用
读者可以将孟子的观点应用到实 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 系和领导力方面,以更好地理解
和实践孟子的思想。
拓展阅读
对于想要更深入了解孟子思想的 读者,可以阅读《孟子》的其他 篇章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以获得
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孟子则以“霸道”不可行,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经 过一番辩论,齐宣王最终被说服,决定尝试推行仁政。孟子感到欣慰,便创作了《齐桓晋 文之事》一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
02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段落一
总结词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孟子则以仁义之道回 应。
详细描述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孟子回答:“ 有,仁义而已矣。仁者爱人,义者知礼。以此修身,则贵为天子,富可敌国。 ”
段落二
总结词
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如何通过仁义之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来实现。
详细描述
孟子对梁惠王说:“欲贵其身、富其家、治其国、平天下,莫不以仁义为本。仁 者爱人,义者知礼。君行仁义,则天下归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仁则失 义,不义则失身。”
目的
旨在提醒统治者关注民生,推行仁 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民生凋敝。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表面上国家繁荣昌盛,但实 际上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译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齐宣王①问曰:“齐桓②、晋文③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④桓文之事者,是以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⑥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⑦民而王,莫⑧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⑨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⑩?’对曰:‘将以衅钟(11)。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12),若(13)无罪而就(14)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15)?”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16)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17),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8)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19)知之?王若隐(20)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1)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22)也,是乃仁术(23)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24)也。

”王说(25),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26)我乃(27)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8)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29)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3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31)足以察秋毫(32)之末,而不见舆薪(33)。

’则王许(34)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35)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36)保(37),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40)?”曰:“挟太山(41)以超北海(42),语(43)人曰:‘我不能。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入于齐,齐侯问曰:‘臣有五事欲请于先君名臣,先君不能纳我,今臣请于君。

’晋侯曰:‘请言之,吾必尽言之。

’齐侯曰:‘昔者,先君有罪于楚,晋国救之。

先君不能报晋国之劳,以旦暮之累散。

晋国由是亡,此先君之罪也。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公羊传》。

臣闻国有常法,两君有累散之务,则有洪范之说。

先君不报晋国之难,亦不能自解。

请问曰:晋国既无补于先君,惜哉!则使君将何以莅之?’” “第二曰:鲁夫人无子,先君举宋公而立之。

宋公十有二年,先君没。

今鲁夫人死之十年,鲁不得为萧。

夫人有宗庙,男女同之。

若鲁服于宋之君,则所属之地,归于鲁矣。

今鲁服于其庶子,不服于其君。

以夫人之故,而为庶人之用,是不替也。

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三曰:先君为楚伐郑,破其北门,而后赐其田宅之地于楚人,以为永固之计。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左传》矣。

不然,楚人虽得田宅之地,其也贵之乎?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四曰:西鄙有陆地百里,先君使田於楚,业千户,其租入之所,晋年子多受之。

其後,晋有难,晋年子胜之,而使先君之墓墓于西鄙,以示不识敬死者之名。

故臣以为,先君之事不可以居于《春秋》矣,请问曰:君将何以莅之?” “第五曰:先君贵国之人,使固吏,城鄢陵,雒邑,恐其叛。

固何以堪其民哉?是故有《管辂之诰》。

由此观之,苟君不能自明伐罪,而曰我以先君之故,不可轻矣,请问曰:君将汰之乎?”译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晋侯纳见齐侯时,齐侯提出了五个问题,他曾希望在先前的君王名臣面前提出但没有被接受,但是齐侯今天向晋侯提出这些问题。

晋侯表示:“请提,我必全部回答。

”齐侯说:“从前,先王犯有罪行被楚国惩罚,晋国曾援助先王。

然而,当先王无法回报晋国的恩情并加重债务之时,晋国为此灭亡。

这是先王的罪行。

我认为这件事不能载入《公羊传》中,我听说国家有常规、两国有债务,对于累散之事,就有所谓的洪范之说。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齐桓晋文公之事原文翻译

齐桓晋文公之事原文翻译

齐桓晋文公之事原文翻译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十月,齐人执晋桓公于阳城之市。

劳公于曹氏之庙。

臧文仲入见曰:“吾闻君之不可以连复。

”对曰:“然。

”文仲曰:“晋国桓公曰:『大夫无作讼,事君谋。

』诸侯从之,而晋国既乱。

公尝事晋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亦尽言诸侯,诸侯益请。

以故吴、楚之言行国让,诸侯之用相请,皆由其门者,故晋叔向有言曰:『贤者使国无士。

』今晋国有宗廪之多、宠溺之士,微仪于他国,不遑正己,以事天子、诸侯。

夫是之谓失国,弗能久也。

今君在虢、阳,无乃不发大事乎!”君曰:“吾弗堪也!且观吾宜何如。

”文仲曰:“君无与此民戕戕,而群臣出命。

不吝班之,而卒偿之,奸贼且塞。

败之则将相补也。

”遂见群臣,群臣不敢对曰:“文仲知之。

”冬十有二月己已,公脱于阳。

实十有之日,晋侯崩。

文仲曰:“始吾闻矣,知其将然。

忠劝以瘖,纵弛以百川,助之以五合,结之以夏台,卒有其志。

始公审事也,终公有终,百事不回。

”以武公有春齐国夺爵于晋。

春乃反于曹氏之庙。

翻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天,十月,齐国人将晋国的桓公拘禁在阳城的市场上。

晋国诸侯在曹氏的宫庙中劳苦公。

臧文仲进见说:“我听说君主不能连续地统治。

”桓公回答说:“是的。

”文仲说:“晋国的桓公曾说过:‘大臣们不要争讼,要一同为君主策划。

’诸侯都遵循这个说法,结果晋国混乱不堪。

公曾经侍奉晋国的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也曾劝告过其他诸侯,诸侯进一步请求。

因此,吴国、楚国言行谦让,各诸侯之间的请求,都是缘于他们家门之内的人。

所以有人说晋国的叔向曾经说过:‘贤者让国家不论士人。

’现在晋国的粮仓充满了,拥有恩宠的士人多得不可计数,在其他国家做作腼腆的作态,没有心思专注于使天子和诸侯满意。

这样的做法就是失去国家,不能长久。

现在君主居住在虢国、阳地,岂不是没有展开大事业的心思吗!”君主说:“我无法忍受啊!而且我还要观察应该如何行事。

”文仲说:“君主不要因这个民众的残酷行为而导致群臣表里不一,放心地派遣他们,最后虽然能够偿还,但是奸邪之辈会堵塞道路。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作品原文齐桓晋文之事(1)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

”’不识有诸(14)?”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

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

’夫子之谓也(29)。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

’则王许之乎(35)?”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七篇”。
返回
作者逸事
杀豚不欺子
一天邻居家杀猪。孟子问母亲邻居为何杀猪。 孟母随口说: “为了请你吃肉啊。” 说罢,十分后悔。 为了不食言,孟母特意向邻居买了肉做给孟子吃。
断机喻学
孟母姓仉,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 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 “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 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 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作者逸事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 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常跟邻居的孩子们在墓 地玩耍,模仿丧事。孟母觉得这个环境对孩子成长 不利,于是把家搬到邹国都城的西关。
新家摆脱了坟地和丧事的烦扰,但处于闹市之 中,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讨 价还价和屠杀的东西。孟母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的 市侩习性,决定再次搬家。
返回
下一页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吞并,战争频繁,民处 水火。为此,孟子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他游说齐国诸侯,反对霸道,主张仁政,希望以王道 来统治天下。他先后历游邹、任、齐、鲁、宋、滕、 梁等国。在齐“为卿” 数年,在梁也被视为上宾。但 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适宜, 在当时是行不通的,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在这种情况 下,他弃官而去,走孔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理 想寄托将来的道路。他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把他 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学说整理成书,传 于后代。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七篇。本篇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
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
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
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遇
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
他的学生一起,“序《诗经》、《尚书》,述仲尼之意,作
补充注释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 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 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 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补充注释
•论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学说连” )
•“仁政”与法治——儒家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卢 建辉 万维Q网)
•孟子名言的智慧 江佩珍 陈耔伶等 岳麓书社孟子思想的现 代启示(王其俊 /content/view_content.asp?id=14 07)
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
304年);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
族孟孙氏的后裔,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
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
“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来自千古美谈。齐桓晋文 之事
《孟子》
《孟子》
教教 作 背 内 艺思资 学学 者 景 容 术考料 目重 简 简 述 赏练链 的点 介 介 评 析习接
退出
教学目的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 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 精神。
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 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返返回回
教学重点
1.孟子实行“仁政”、 “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 文中的体现。
孟 母 断 机
返回
返回
艺术赏析
一、严密论理过程
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 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 “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 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 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 势磅礴,十分严密。
2.学习孟子的论辩 技巧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 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返回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 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 裔,受教于孔子孙子子思,是孔子学 说的继承者。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 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 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亚圣”。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二、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三主、张《“孟齐王子桓道思晋”想文即在之“哪事保些章民方》而面表王是现”对了的孔孟“子子仁思反政想对”的“思发霸想扬道。光”他大、的? 孟“子仁“1政.仁”娴政主熟”张论学,辩说首技是先巧对是。孔要子给“人仁民学一”定思的想产的业继,承使和他发们展。 孔神子就的是导能加孟““,强子养仁爱引巧家伦的”人妙活理思是”入地口道想一。彀运,德具种孟,用安教有含子从逻居育明义从而辑乐,显极孔使推业这的广子对理。样进的的方的然就步伦“心方后可性理仁悦法再以,道学诚,“实其德”服循礼现思观思。循义“想念想善” 王的,出诱来道核其发,引”心最,因导理是基把势民想“本它利众。以的扩,精充 发就和展是爱成“心的民反变生包仁。趣为对活革括政味23本特的的..思”性”权新愿善大想。。,意观望于量、“在识念,运使政仁今,,表用 用治政天保反现譬排、”看护映了喻比经的来人了孟说、济基,民人子明叠、本它等民关抽句文精至多要心象等化神少方求民的修等也包面摆众道辞各是括的脱疾理手个对重含贫苦,法方人视义困 、增 ,面民国,为添使。的有家向民了其这施深利往请文文种政切益安命章章社纲的,定的会领同,情 形精成神气,势这磅是礴值、得畅充达分雄肯辩定的的风。格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 政”统限一性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返者回、 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返回
扩展阅读
《孟子》的注释,主要有: 赵岐《孟子注》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人焦循《孟子正义》 杨伯峻《孟子译注》
返回
相关图片
亚圣殿
继往圣,开来学
孟庙棂星门内 左右各一木坊,名 为“继往圣”、 “开来学”,以此 表彰孟子“继孔子 以往,开儒家之来” 的功绩。后人用" 继往开来"表示继 承前人的事业,开 辟未来的道路。
二、把握主动,迂回前进的论辩技巧
1.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 2.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
3.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入彀。
三、语言特点
1.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 2.句式整散交错、长短相配,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1.比喻的运用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2.排比的运用使全文气势盛壮,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使文章文彩裴然。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 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 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 王能够“保民而王”。
最后孟母把家搬到一所学校旁边,这里人们揖让 有礼,孟子见了,一一记住。母亲认为孟子从中可 以受到良好修养的熏陶,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
返回
教学参考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及其启示(张立环《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廖加林,赵立华 《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 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 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 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 “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 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资料链接
相 关 评 论

者 介 绍
作 者 逸

教 学 参 考
补 充 注 释
扩 展 阅 读
相 关 图 片
返回
相关评论
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汉赵歧《孟子题词》)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 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
返回
作者介绍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孟子生于周
返回
补充注释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 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 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 《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一书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 言生动、技巧娴熟,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 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 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 “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 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 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 “仁政”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