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02ddb06f78a6529647d53e1.png)
摘
要: 食 用菌产业作为我 国农 业传统 产业和近年 来快速发茵栽培和利用的历史 , 重点 总结 了食 用菌 育种 、 栽培料的选择 、 灭 菌方法、 接 种流程 以及栽培模式等研究现状 ; 指 出我 国食 用菌栽 培应该 以节约 、 环保 为基础 , 充分利用好 当地的有 利条件 , 选择 合理的栽培模 式, 走可持 续发展道路 。 关键词 : 食用菌 ; 育种 ; 栽培 中图分类号 : S 6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0 0 0 9 ( 2 0 1 4 ) O 5 一O 1 7 5 —0 5
Ab s t r a c t : B a s e d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v e g e t a b l e i n d u s t r y a n d f a c t o r y b r e e d i n g s i t u a t i o n s o me p r o b l e ms we r e a n a l y s i z e d ,
l 我 国食 用菌栽 培和 利用 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 的国家之一 。 公元前 4 7 5 -2 2 1 年战国时期 的《 列子》 一书就有“ 朽壤之 上, 有菌芝者” 的记载 ;公元前 2 3 9 年 的《 吕氏春秋 》 记载 了浙江的香菇“ 味之美者 , 跃骆之菌” ; 公元前 7 3 年 的《 礼
北 方 园艺 2 0 1 4 ( 0 5 ) : 1 7 5 ~ 1 7 9
・专题 综述 ・
我 国食 用茵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张 浩 ,张 焕 仕 。 ,王 猛 ,燕 志 ,钦 佩。
( 1 . 南京 大学 连 云港 高新 技术 研 究院 , 江苏 连云 港 2 2 2 0 0 0  ̄ 2 南 京 野生 植物 研究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1 ; 3 . 南京 大 学 盐 生植 物 实验 室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9 3 )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产量和品质优化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产量和品质优化技术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cce4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5.png)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产量和品质优化技术研究进展综述食用菌是一种优质、营养丰富的食材,具有广泛的经济和市场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高品质食材的需求增加,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优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产量优化和品质提升两个方面综述食用菌类栽培的研究进展。
一、产量优化技术研究进展1. 基质选择优化基质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基础,合理选择基质可以有效提高产量。
研究表明,混合基质可以增加菌丝的扩展面积,提高产量。
此外,添加一定比例的秸秆和其他较难降解的材料可以增加基质的孔隙度,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2. 菌株选育改良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传统菌株的改良通过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的个体进行繁育,但进展较慢。
研究者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导入相关基因,如提高菌丝生物量的基因、提高菌盖发育的基因等,使得菌株的产量显著提高。
3. 优化栽培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环境因素对食用菌栽培的产量有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通过调整温度和湿度条件,利用适当的湿度和通风方式,可以创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菌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4. 裸菌栽培技术裸菌栽培是一种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在特定基质上直接培养菌丝,可以实现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土壤污染,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
二、品质优化技术研究进展1. 营养调控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理想的营养食材。
研究者通过调控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如碳源和氮源的调节,可以增加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含量,提高其品质。
2. 光照调节适当的光照可以促使食用菌体内色素的合成,提高其颜色鲜艳度。
研究表明,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可以调节菌体中色素的合成的速率和含量,进而提高食用菌的品质。
3. 预处理和加工技术在食用菌采摘后,适当的预处理和加工技术可以保持其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如冷冻、腌制等处理可以延缓食用菌的褐变和变质速度,保持其原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ee106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1.png)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榛蘑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野生榛蘑资源的稀缺和采摘的困难,人工栽培榛蘑成为了解决榛蘑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榛蘑人工栽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大规模栽培和生产榛蘑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文将就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榛蘑概况榛蘑(学名: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因其形似猴子的面部,被称为“猴头菌”。
榛蘑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被誉为“菌中的海参”,被誉为食用菌中的珍品。
榛蘑还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药用价值,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菌种。
由于榛蘑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野生榛蘑资源越来越稀缺,尤其是在人为过度开发和破坏的情况下,造成了野生榛蘑资源的急剧减少。
为了解决榛蘑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工栽培榛蘑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1. 培养基优化培养基是榛蘑人工栽培的关键,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榛蘑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提高榛蘑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对榛蘑的培养基进行了不断的优化。
目前,常用的榛蘑培养基包括玉米秸秆、木屑、稻壳等,通过添加适量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调节好培养基的pH 值和湿度,可以有效提高榛蘑的产量和品质。
2. 菌种培养榛蘑的人工栽培首先需要得到高质量的菌种。
目前,常用的菌种培养方法有液体培养法、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固体复合培养法等。
液体培养法能够大量快速培养榛蘑的菌丝体,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固体培养法可培养出高质量的菌种,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和个体家庭;而液体固体复合培养法则是综合了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的优点,能够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3. 栽培技术榛蘑的人工栽培技术包括菌种接种、培养基配置、控温控湿、通风换气等,这些技术都对榛蘑的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的栽培技术规程,如控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90%,补光要求在3000-6000勒克斯等,这些技术规程为榛蘑的人工栽培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指南。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存技术改进综述及未来展望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存技术改进综述及未来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7eaa61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b.png)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存技术改进综述及未来展望食用菌是一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在经济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菌种培养和保存技术的改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综述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和保存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菌种培养技术的改进1. 培养基配方优化菌种的培养基是菌种培养的基础,培养基的配方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菌种的生长繁殖和产量。
传统菌种培养中常用的基础培养基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米糠培养基等,但这些基础培养基的成分比例存在不足之处。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菌种培养基的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培养基的配方,通过添加特定营养成分或调整比例,提高菌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2. 培养条件的优化除了培养基的优化,培养条件的调控对菌种的生长也起着重要作用。
菌种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通过改进培养环境,如利用温室技术调控温度和湿度、利用LED光源进行光照调节等,可以提高菌种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3. 菌种的分离和筛选菌种的分离和筛选是培养菌种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分离和筛选方法往往耗时且效率低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分离和筛选菌种提供了新的手段。
如利用PCR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和分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菌种分类和筛选等,能够大幅提高分离和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菌种保存技术的改进1. 冷冻保存技术冷冻保存是一种常用的菌种保存技术,通过将菌种置于低温下保存,能够有效地降低菌种的新陈代谢率,延长其保存时间。
随着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实现极低温度下的菌种保存,如液氮冷冻技术、超低温冷冻技术等。
2. 干燥保存技术干燥保存是一种将菌种经过处理后完全干燥保存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菌种的代谢和繁殖。
传统的干燥保存方法主要是晒干和烘干,但这些方法存在工艺耗时、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
现代技术为干燥保存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利用喷雾干燥技术、真空干燥技术等,能够提高保存效果和降低保存成本。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cc6a67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f.png)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榛蘑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由于其美味可口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喜爱。
榛蘑的天然生长环境有限,且数量稀少,因此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和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榛蘑的生长环境及营养价值榛蘑是一种生长在针叶树林下的食用菌,其天然生长环境要求亚麻菌纲榛木属的榛木为寄主,通常生长在寒冷湿润的环境中。
榛蘑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防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而备受人们青睐。
二、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栽培基质的选取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榛蘑生长环境的模拟和实验验证,发现以落叶、松针、木屑等为基质的培养土是榛蘑生长的最佳培养基质。
在生长条件的控制方面,通过模拟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等生长因子,保持榛蘑生长环境的湿润和稳定,并成功实现了榛蘑的人工培育。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生物防治和环境控制等手段,有效地预防了榛蘑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用菌需求的增加,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栽培基质的改良方面,研究人员尝试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质材料作为榛蘑的培养基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长条件的优化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生长调控技术,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调节培养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提高榛蘑的生长效率和品质。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对病虫害抵抗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未来,随着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榛蘑人工栽培将更加便捷和精准,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将促进榛蘑栽培技术向有机和无公害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85fc5d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b.png)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榛蘑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有着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榛蘑的认识不断深入,榛蘑的市场需求也日益旺盛。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开始采用人工栽培技术来培育榛蘑。
本文将就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榛蘑人工栽培的基本步骤榛蘑的人工栽培主要包括菌种培养、菌种接种、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等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1. 菌种培养:选择优良菌株,进行子实体表面消毒处理,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期间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等条件。
2.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培养介质或种菌袋中,然后进行培养。
3. 菌丝生长:通过调节温度、湿度、通气等条件,促进菌丝的生长与延伸。
4. 子实体形成:逐步改变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使菌丝形成子实体,然后进行采收处理。
1. 菌种选择技术:在榛蘑人工栽培中,菌种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
优良的菌种能够有效地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延伸,从而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因此,选取高品质的菌种是榛蘑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基配方技术:人工栽培榛蘑的过程中,不同的培养基对榛蘑的生长和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地配制培养基是成功栽培榛蘑的关键。
3. 温湿度控制技术:温湿度是影响榛蘑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榛蘑人工栽培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温湿度控制技术,能够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延伸,从而促进榛蘑子实体的形成。
4. 微生态调控技术:在榛蘑人工栽培中,微生态调控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菌丝的生长速度,增强榛蘑的免疫力,并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相比于野生榛蘑,榛蘑人工栽培具有以下优势:1. 稳定产量:采用榛蘑人工栽培技术,能够确保榛蘑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实现稳定的产量。
2. 无污染:人工栽培榛蘑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可以保证榛蘑的品质和安全性。
3. 可控性强:采用榛蘑人工栽培技术,可以对环境因素进行精细调控,从而实现榛蘑的可控性。
4. 品质更优:人工栽培榛蘑具有良好的口感、香气和营养价值,品质比野生榛蘑更佳。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dcca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5.png)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为了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遗传育种研究。
本文将总结金针菇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选择育种是金针菇遗传育种的基础。
根据金针菇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家们还利用遗传标记辅助选择育种,通过检测候选基因和相关性进行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
抗病性是金针菇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金针菇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科学家们致力于培育抗病品种。
通过筛选抗病基因和建立相应的遗传图谱,研究人员成功地获得了多种抗病性强的金针菇品种,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提高金针菇的品质也是遗传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金针菇的颜色、口感和味道对其品质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金针菇的品质,科学家们通过多代选择和重组选择等方法进行了改良。
他们筛选出了颜色鲜艳、口感细腻和味道鲜美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金针菇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组学工具解析了金针菇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功能,发现了许多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基因。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和基因改良,进一步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选择育种和遗传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科学家们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人员还成功培育了抗病性强的金针菇品种。
基于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金针菇品种的改良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未来,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将继续深入,为金针菇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生物学特性与遗传改良研究现状与展望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生物学特性与遗传改良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0aefc4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0.png)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生物学特性与遗传改良研究现状与展望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食用菌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营养食品。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研究人员对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本文将从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改良的角度,探讨当前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一、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主要分为木耳、香菇、平菇等几个常见的品种。
它们在生长和栽培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生物学特性。
1. 生长环境要求食用菌栽培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木耳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为15-28摄氏度,湿度要求在85-95%之间。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环境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栽培的成功与否与合适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2. 生长周期食用菌的生长周期一般较短,可分为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和子实体成熟三个阶段。
例如,香菇的菌丝生长期为20-30天,子实体发育期为5-7天,总的周期约为30-40天。
了解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对合理安排栽培时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营养需求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有机源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
菌床的配方是栽培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合理的配比可以提供食用菌所需的养分,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改良与创新为了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在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与创新。
1. 培养基配方优化培养基配方是食用菌栽培中的核心之一。
通过优化配方,可以提高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例如,添加一些特殊的有机添加剂,如秸秆、麸皮等,可以增加培养基的可利用性,提高食用菌的营养需求。
2. 增加病虫害防治措施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研究人员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合理的施药和灭虫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
食用菌栽培技术与发展前景研究
![食用菌栽培技术与发展前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fbc00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3.png)
3、反季节栽培:反季节栽培是指利用温控设施或其他手段在非传统种植季 节进行食用菌种植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但 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较大的投资。
四、发展趋势分析
1、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需求的提高,食用菌市场前景 广阔。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外食用菌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政策支持: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农业发展,对食用菌产业给予了政策支持。 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 保障。
3、技术创新: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 改进。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新的栽培技术和品种涌现,推动食用菌产业向更高 层次发展。
参考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之一,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 展。本次演示将介绍中国食用菌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栽培技术,并探讨其发展前 景。
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中国食用菌种类繁多,包括香菇、木耳、蘑菇、平菇等多种。近年来,中国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食用菌 种质资源更加丰富,为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次,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如发酵料种植技术、周年化栽培技术等,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在 管理方面,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使得食用菌生产更加高效、精准。
3、材料准备:主要包括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玉米粉、石膏、石 灰等原料。
三、栽培技术
1、拌料: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 水搅拌均匀,同时加入适量的石膏和石灰调节酸碱度。
2、装袋: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或聚丙烯菌瓶中,松紧适度,便于菌 丝生长。
3、灭菌:将装好的培养料放入灭菌锅中,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处理,以 杀死杂菌和虫卵。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研发](https://img.taocdn.com/s3/m/7297b85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a.png)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研发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植物蛋白的需求增加,食用菌的消费量逐年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方向。
一、灵芝的产业化栽培技术创新灵芝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菌,其栽培技术一直以来都是较为困难的。
然而,近年来,通过对灵芝的生态学特点和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应用于灵芝的产业化栽培中。
例如,利用高科技手段调控灵芝的生长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可以有效提高灵芝的产量和品质。
二、菌种改良与遗传育种的研发菌种是食用菌栽培中的核心关键。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产量、耐病性和品质,菌种的改良和遗传育种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研发方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遗传育种方法,可以研究和改良食用菌的遗传特性,进而培育出优良的菌种。
例如,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高产量和快速生长速度的菌株,可以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益。
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何有效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已经成为食用菌栽培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现如今,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将有机废弃物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通过生物转化和发酵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食用的食用菌。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还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四、栽培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除了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许多创新的栽培技术也应用于食用菌的研发中。
例如,垂直栽培技术、液体发酵技术和多层栽培技术等。
这些新工艺的应用可以提高食用菌的栽培效率,缩短生长周期,并且更加节约空间和资源。
五、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病虫害是食用菌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对于提高产量和保证菌品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创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在食用菌栽培中尤为重要。
例如,利用生物农药、微生物活菌肥、灭菌技术等都是目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热点。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e0c92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d.png)
结论:
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思路。然而,要实现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政策引 导、科技支撑、文化融合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 经验的积累,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将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研究进展
1、桑枝的采集、处理及对其营 养成分的研究
桑枝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 在桑枝的采集和处理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桑树品种、不同采收时间等因 素的考察,确定了最佳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同时,针对桑枝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进行了适宜的预处理方法研究,以提高其利用率和栽培效果。
二、技术创新
1、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 改造食用菌的遗传性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 功实现了对食用菌基因的精准编辑,提高了其抗病性和产量。
2、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智能化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大 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食用菌栽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提 高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食用菌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 测,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环境因素,实现精准控制。
四、结论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菌种培育、生长环境和 营养需求等方面,科研人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随着基因编辑技术 和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引入,食用菌栽培将更加高效、精准和智能化。未来,随 着农业工业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推进,食用菌栽培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 展前景。
3、桑枝栽培食用菌的应用前景、 市场开发及文化价值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7a31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d.png)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榛蘑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天然食材的追求,榛蘑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野生榛蘑资源日益减少,人工栽培技术成为了榛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榛蘑人工栽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榛蘑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榛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
最初,研究人员主要是通过模仿榛蘑的生长环境,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试验,尝试找到最适合榛蘑生长的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逐渐摸清了榛蘑生长的规律和需求,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的人工栽培技术和设备。
二、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关键技术1. 培养基的研究培养基是榛蘑人工栽培的基础,不同的培养基对榛蘑的生长和产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经过长期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以玉米渣、稻草和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最适合榛蘑的生长。
添加适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也能够显著提高榛蘑的产量和质量。
2. 生长环境的控制榛蘑的生长环境对其生长和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环境因素的精确控制,使得榛蘑的生长环境更加适宜,能够更好地促进榛蘑的生长和发育。
3. 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榛蘑人工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生物学防治、微生物制剂防治等技术来控制病虫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这不仅能够保证榛蘑的品质和安全性,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
4. 栽培技术的改进除了上述关键技术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比如栽培基地的选择、种植密度的调整、灌溉和施肥等技术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榛蘑的产量和品质,丰富了榛蘑的品种,促进了榛蘑产业的发展。
三、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榛蘑人工栽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装备的更新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装备逐渐得到了更新。
我国食用菌品种权保护及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食用菌品种权保护及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151a65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8.png)
中国瓜菜2023,36(6):135-141收稿日期:2023-02-02;修回日期:2023-03-28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HARS-22-08-Z4);河南省重大公益专项(201300110700);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1HYTP039)作者简介:张辉,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及农业信息化研究。
E-mail :*********************通信作者:孔维丽,女,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栽培研究。
E-mail :*********************食用菌是一种高等真菌,营养丰富、经济和生态价值高。
食用菌中蛋白含量远高于其他农产品,脂肪含量低、纤维含量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钙、钾、镁等矿物质[1-2]。
同时,食用菌含有维生素D 和活性物质,具有抗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压、保肝、保肾等药用特性[2-5]。
我国作为食用菌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是全球食用菌食用和生产种类最多的国家,有60多种被用于生产[6-7],但食用菌种业的发展滞后于生产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8]。
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品种权保护和菌种是保障。
我国食用菌育种研究起步较晚,主栽品种中国产食用菌品种占比较低,工厂化生产中对国外菌种依赖度非常高。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也创制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但远不能满足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
同时,食用菌菌种品种我国食用菌品种权保护及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张辉1,孔维丽2,闻亚美1,党帅1,王奇1,王敬文1,黄桃阁1,张玉亭2(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郑州450002)摘要:食用菌是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食用菌产量占全球总产的85%以上,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食用菌品种权保护和育种研究滞后于生产需求。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fd14dd233d4b14e8524685c.png)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陈恒雷1,2 曾宪贤1,23(1新疆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中心,乌鲁木齐830008; 2新疆大学物理系,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 文章综述了食用菌的研究现状、食用菌的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细胞工程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展望了食用菌育种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食用菌 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 细胞工程文章编号 1000-8357(2005)03-0005-03食用菌[1]是指可供人类食用,能形成大型肉质、胶质、膜质、革质、木栓质或木质的子实体或菌核的一类真菌的总称。
通常也称菇、菌、蕈、耳、芝等。
食用菌约90%以上种类属于担子菌纲,如香菇、木耳、猴头等。
少数属于子囊菌纲,如羊肚菌、竹黄、虫草等。
全世界约有1000种肉质菌,据目前我国报导,其中有600多种是可供食用的,有200多种可供药用,有50多种是美味的,有50多种是极美味的;有50多种可进行人工栽培,其中约有15种已进行大规模商业性生产。
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被广大消费者公认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保健活性成分的食用菌的生产已遍及全球。
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健康需要,选育优质高产、适应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需要的食用菌的工作刻不容缓,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食用菌的育种方法和途径1.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栽培菇种的重要途径。
陈文良通过驯化栽培北京京郊野生猴头菌菌株,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北京猴头菌1号”新菌株,该品种具有转潮快、朵大、肉实等优点。
河北省迁西县从野生种选育出抗杂能力强、高产的优良菌株—迁西大株灰树花。
1986年新疆开始进行人工驯化阿魏菇的栽培实验,并被自治区和昌吉州列为科技兴农重大科研项目。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a38c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a.png)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榛蘑(scientific name: Hypsizygus marmoreus),又称银耳菇、臭唇菇等,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用菌。
它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抗癌防癌等功能,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榛蘑的人工栽培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其大规模生产和供应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基础研究进展:1. 菌种筛选: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榛蘑菌株进行筛选,选择出良好的菌株用于后续的栽培研究。
研究发现,不同菌株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有较大差异,因此菌种的选择对于榛蘑的栽培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2. 介质优化: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调整pH值等方法,优化榛蘑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条件。
研究表明,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有机物质能够促进榛蘑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3. 栽培环境调控: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调控榛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研究表明,适宜的栽培环境能够提高榛蘑的产量和品质,并缩短生长周期。
二、创新技术研究进展:1. 气候调控技术:利用温室、棚架等设施进行气候调控,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四季不间断的榛蘑生产,提高产量和供应稳定性。
2.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榛蘑的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等性状。
通过基因转化、靶向基因编辑等手段,提高榛蘑的抗逆性和品质特性。
3. 微生物联合技术:利用有益微生物与榛蘑共生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通过选择适宜的共生菌种和调控其数量,可以提高榛蘑的抗病能力和产量。
三、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1. 栽培模式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如菌包栽培、树干栽培、废弃物床面栽培等),探索适合榛蘑生长的栽培方式。
研究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榛蘑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的栽培模式,能够提高榛蘑的经济效益。
2. 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榛蘑的深加工技术,延长其保鲜期,提高产品附加值。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beaf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6.png)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食用菌不仅成为了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一:《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摘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是由其生长习性和所处环境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进而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从原来追求的吃饱转向吃好,大都讲究营养均衡。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生产食用菌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开始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培育食用菌。
本文以平菇为代表,从平菇的基本情况、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条件出发,对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和益处进行了综合论述。
1 平菇的基本情况1.1 类型平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1.2 品种类型多除了平菇之外,还可以栽种许多侧耳属科目的菌类,例如凤尾菇、红平菇等等。
1.3 营养丰富平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研究表明,平菇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食用后可以给人补充丰富的营养,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1.4 药用价值高平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平菇可以抑制人体内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降低血液中血脂、胆固醇等物质的浓度;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可以起到改善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2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概述2.1 地理位置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边、黄河中游地区的南岸部分,是“金三角”经济中心地带的中心处;并且当地所跨地形区域类型复杂,由此导致海拔相对高度差较大,进而使得温差较大,还有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经济发达,综合下来可以很好地满足食用菌温室培养所需的温度、水源、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买卖流转。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50b654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1.png)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生态友好的食品来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对于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菌种选育、栽培模式、智能化管理以及生态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未来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
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传统栽培、设施栽培和现代栽培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动力,反映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传统栽培阶段,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自然条件和简易设施进行食用菌的栽培。
这个阶段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赖经验和传统知识。
然而,正是这种朴素的方式,奠定了我国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使得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得以生根发芽。
设施栽培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食用菌栽培开始进入设施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
设施栽培通过人为控制环境条件,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栽培模式。
现代栽培阶段,是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食用菌栽培开始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栽培模式。
现代栽培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回顾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进步轨迹。
从传统的依赖自然条件的栽培,到设施化、规模化的栽培,再到现代的高新技术栽培,每一步都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不断追求创新、突破自我的结果。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于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
![关于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d072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3.png)
关于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食用菌育种的基本目标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食用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营养价值、口味、质地提出了要求,因此,也已经成为新时期食用菌育种目标之一。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当今食用菌的育种目标:一是为了使食用菌能够适应在更广泛的地方生产,需要拓宽食用菌菌丝发育和出菇的适宜温度;二是培育无孢子品种。
从以前的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一些食用菌的孢子会使菇农产生过敏症状,甚至一些食用菌孢子会造成菇农的呼吸系统病变,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面积的扩大,室内袋装栽培量也随之增加,菇农受到孢子影响的几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培育无孢子品种已经成为生产者和育种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食用菌较常见的育种方法有单孢分离和组织分离法、杂交育种法、原生质体融合法、诱变育种法、分子育种法等。
本文针对较常用的单孢分离和组织分离法、杂交育种法和诱变育种法进行阐述。
1.单孢分离和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就是将单个孢子分离开来,进行单独培养萌发菌丝。
这种将组织分离开来培养,进一步进行出菇或者出耳试验,从中挑选出抗逆性强、质优、高产的单株,进一步扩繁的方式是目前食用菌育种中采用最多的方式。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食用菌常用育种方法,是选用具有亲和性且不同遗传性状的菌株进行交配,从而产生遗传变异并能够形成新性状的新组合,进而达到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虽然费时费力,同时对各项操作步骤都要求比较高,成本也较高,但是却是目前食用菌育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也被人们所常用。
杂交育种包括异宗结合和同宗结合,从而达到提高群体内异源性和同源性的目的。
杂交育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和步骤:一是选择亲本。
选择具有目的遗传性状并且孢子成熟的子实体。
二是弹射单孢子,将选择好的两个亲本的单孢子分别弹射到无菌滤纸上。
三是培养单孢子。
首先对两个亲本的单孢子进行连续稀释,然后进行培养,长成菌株后,对被污染的菌株及非单孢萌发的菌株进行淘汰。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5143f2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1.png)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用菌的需求量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而菌类的栽培技术也逐渐发展和创新,以满足人们对品质和多样性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对于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影响。
一、传统与现代栽培技术的对比与创新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是以天然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如野生的蘑菇等。
然而,传统的栽培方式存在着受自然环境限制、产量低等问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现代化的栽培技术,使得食用菌的生产能力得以提升。
1.1 控制温度和湿度传统栽培方式下,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无法精确地控制温度和湿度。
而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则可以通过使用恒温恒湿的设备,精确地模拟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1.2 人工培养介质传统的栽培方式往往依赖于天然的菌实体作为菌种,如腐烂的木材或农作物残渣。
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则采用了人工培养介质,如玉米秸秆、麦草等,以提供更理想的生长环境。
1.3 培养技术的改进传统的菌种培养方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而现代化的菌种培养技术则通过无菌培养和分离纯种,使得菌种的繁殖速度更快、纯度更高,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二、新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与应用除了对传统栽培技术的改进,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以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新兴的技术和应用。
2.1 无土培养技术无土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不依赖传统的土壤种植。
通过可控的环境条件和培养介质,可以实现对菌丝体的快速繁殖和成菌,从而提高产量和缩短培养周期。
2.2 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菌株的性状,使其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抗病性。
此外,通过基因测序和遗传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优化菌株的基因组。
2.3 垂直栽培技术垂直栽培技术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平面栽培的新兴方式,通过利用垂直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植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
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
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
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
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
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
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
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
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可以在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选择到较高产量的菌株应用于生产.解决草菇生产上出现的菌种老化、退化问题:潘保华采用稀释镜检法对金针菇的6个品种.共计l 898个担孢子分离培养.结果检测出144个单孢结实菌株。
这些菌株与其它非单孢结实菌株交配.筛选出6个强优组合。
这种通过组织分离.而后经出菇或出耳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优良的菌株再进行扩大繁殖的育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食用茵杂交育种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这种育种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
贺建超等以双孢蘑菇176和2796为亲本菌株。
通过单孢子杂交育种,经过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一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杂交高产菌株。
该杂交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颜色白、朵形较大、菌肉肥厚、抗逆性较强等优点。
许益财等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的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
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抚香一号”。
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刘宇、陈文良等用杏鲍菇l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四、食用茵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诱导食用菌遗传因子发生突变.再从多种突变体中选出正突变菌株的方法。
诱变育种是获得优良食用菌菌株的常用手段。
目前来看对食用菌育种较为有效的理化因子包括60co、紫外线、离子束、激光、X射线、超声波、快中子、亚硝酸、亚硝酸胍、氮芥、硫酸二乙酯等.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及不同菌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诱变方法.在食用菌新菌种的选育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4.1 60Co辐射诱变育种60Co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是育种方法学的重要发展。
夏志兰、艾辛等采用60C0射线诱变杏鲍菇菌丝.在辐照剂量为1 000Gy.剂量率为67.8Gy/h的条件下.经过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功酶电泳验证.选育出一株杏鲍菇新菌株.诱变菌株与供试菌株比较.菌丝积累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张卉、佟俊生等采用60co-γ射线诱变菌丝,在辐照剂量为1 000Gv.剂量率为67.8Gy/h的条件下。
经过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功酶电泳验证.选育出一株巴西蘑菇新菌株。
经液体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12%。
4.2紫外线辐射诱变育种紫外线是一种非电离辐射诱变剂.是诱变产生突变的重要手段。
张渊、王谦等研究了茶薪菇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并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诱变育种工作.实验表明.培养5d的茶薪菇菌丝体酶解3h原生质体数目达到最大.原生质体经紫外线照射20see..致死率即达70%1~2上。
再生菌株经筛选后.原生质体再生株C16和诱变株 C304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2.7%和17.9%:李德舜、刘正学等通过对平菇“山大1号”原始菌株的担孢子收集、UV诱变以及突变菌株的出菇性能、抗杂菌能力测试研究.从45个突变菌株中筛选出了2株很有潜力的菌株。
6号菌株株形美观,抗杂菌能力强、转潮快.生物学效率较原始菌株提高了约34.3%,达177.1%;3号菌株表现为无孢突变,为平菇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菌株㈣。
4.3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离子柬诱变育种与传统的辐射法及化学诱变剂相比.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突变谱宽、遗传稳定、易于获得理想菌株等特点。
付永前、张军等对阿魏菇的孢子采用不同的注入剂量进行注入。
以抽真空的样品为对照,经固体培养、液体发酵后,利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其胞内、胞外多糖含量。
经反复的注入和筛选后.获得了最佳的注入剂量和阿魏多糖高产菌株2a-3.对此菌株和对照进行液体发酵.在不同的发酵时间内对其发酵物鲜重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得到了最佳发酵周期为4d.其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较对照菌株提高了20.33%和18.53%。
4.4激光诱变育种激光对生物体作用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随着研究水平的深入.目前认为,激光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热、压力、光和电磁场等几方面的效应。
其中,热效应引起酶失活、蛋白质变性,导致生物的生理、遗传变异;压力效应使组织变形、破裂,引起生理及遗传变异;电磁场效应是由产生的自由基导致DNA损伤。
引起突变;而光效应则是通过一定波长的光子被吸收、跃迁到一定的能级。
引起生物分子变异。
李耀维、张素梅等用 He-Ne激光辐照诱变金针菇(Flammulina Velu. tipes)的原生质体、菌丝体片段,分生孢子悬液,并进行初筛、复筛及突变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结果表明:采用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其正突变率、单株 SOD产量提高率、产SOD遗传稳定性均高于菌系体与分生孢子。
激光诱变原生质体是获得金针菇 SOD高产株的有效途径㈣;陈五岭、姚胜利采用 He-Ne激光诱变选育的6株香菇.酯酶同工酶在亲本相比。
酶带条纹数、迁移率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表明了在激光作用下。
香菇菌丝体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
所选育的香菇新菌种中试栽培结果表明:新菌种在相同生产条件下。
生长周期平均缩短20d以上,香菇产量最低平均提高10%以上.最高可提高22.5%。
4.5空间诱变空间诱变可以丰富食用菌的种质资源.贾建航、边银丙将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灵芝等食用菌材料进行了卫星或高空气球搭载.随之进行地面实验。
结果表明,搭载材料在拮抗反应、菌丝生长速度、出菇形态等方面明显变异。
RAPD分析结果也证实一些搭载菌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变异。
以上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能为食用菌的遗传育种提供新途径。
五、细胞融合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是人们按照需要.使两个不同遗传特性的细胞。
融合成一个新的杂种细胞.从而人工构建新型细胞.这个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胞的遗传特性。
李省印、李孟楼等将16个平菇资源品种的菌丝体,在25℃、pH5.8-6.0环境下,分别用1.5%溶菌酶加0.6mol/L KCI稳渗剂溶解其细胞壁2h。
将获得的原生质体两两配对成39个组合,在30℃、pH9、0.6 mol/L KCI稳渗剂、不加融合促进剂Ca- C12和PEG6000的融合条件下.得到种内杂交融合子5株。
其中4株融合子再生出菌丝体和子实体:同皿接种实验显示.新菌株与其双亲具明显的拮抗线。
经栽培试验与生产示范.新育的“优生”1号品系表现适应性强,优质、丰产、抗杂、耐热。
平香1号是河北农业大学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的香菇(7402)与平菇(紫饱侧耳)两个属间的远缘杂交新品系。
平菇与香菇在生物学分类上分别属于侧耳属和香菇属。
前者生长周期短、易栽培、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后者味道鲜美。
平香一号细胞工程株子实体的氨基酸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比平菇的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比香菇的氨基酸含量有所下降。
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生物转化率)方面都显著超过双亲:金风2—1是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微生物研究室利用独创的细胞融合一融合核分裂技术,选育得到的金针菇、风尾菇的科间杂交后代.它具备了亲本金针菇丛生和朵数多的特点.又具备了风尾菇朵大肉厚的特性.同时它突破了金针菇只能低温出菇、风尾菇只能在中温条件下出菇的特性.是一个广温性菌株.从19 90年开始已经在全国19省市和省内的60多个市地州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创产值5亿元以上。
六、转基因育种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
张竞、聂思惟等将MT基因用电击法转化平菇(Pjeurotu$ostreatusl。
MT基因表达蛋白与金属离子结合而形成络合物.用Zn诱导.转基因平菇能富集Zn.可对缺Zn的人群补充Zn.使平菇成为一种保健和治疗的食品或蔬菜。
出菇试验结果表明.在米糠与锯沫比为1:3的培养基上生长.在米糠与锯沫比为1:4的培养基上不生长。
24d菌丝可在广口瓶中长满,用于子实体培养。
回顾食用菌育种方法的历史.可发现育种的手段和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最初人们认为食用菌可以驯化。
出现了野生食用菌驯化技术。
后来随着对遗传变异现象的认识.出现了诱变育种技术.提高了微生物自发突变率,这就为选育高产、耐高温、多糖含量高的优质食用菌开辟了新的途径。
几乎与诱变育种在同一时期.在对微生物有性生殖、转化及转导结合等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杂交育种技术.该技术是在已知的不同性状的亲本间杂交.故比诱变育种的方向性和自觉性要好.这就为食用菌的定向育种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