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器官特点和结构,共鸣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声的共鸣及原理2008-06-14 21:13
分类:音润芳华
字号:大中小
共鸣器官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以软腭为界氛分为两组:鼻腔、鼻窦和鼻咽腔称为上部共鸣器;胸腔、喉腔、口腔称为下部共鸣器。高音以上部共鸣器为主,低音以下部共鸣器为主。各共鸣腔又根据体积的固定性和灵活性,分为可调节共鸣器(咽腔和口腔)和不可调节共鸣器(鼻腔、鼻窦、胸腔)。其中共鸣作用最大的部位是声带以上形似喇叭的共鸣腔,即声道。
上述共鸣腔,在声带以上的,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连接起来组成类似管乐器的管子部分,形成共鸣管,此共鸣管出口部分鼻腔和口腔,形似喇叭。咽腔部分不但可以扩大和缩小,还可以拉长和缩短,形似长号的伸缩管部。该共鸣腔的调节性变化,可使声带发出的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作用:发低音时声道拉长,低泛音成分扩大;发高音时则缩短,高泛音成分扩大。这样,由于声道的不同调节,使人的歌声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有时嘹亮清脆,有时雄伟粗犷。
由喉部发出来的原音如果脱离共鸣器官——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等,单纯的喉原因是单薄无力的,就好象军号一样,号声之所以明亮饱满传送致远,是由于喇叭共鸣的作用。如果去掉喇叭,单吹号嘴则声音是很弱而不好听的。人声共鸣的原理就象号嘴和喇叭共鸣的关系一样。有人把人的共鸣器官叫做口咽喇叭,是有道理的。但比管乐器的喇叭构造复杂得多,它可以拉长缩短,可以变粗变细,共鸣声腔容积可变大变小。根据人声发音的高低不同,人声共鸣可分成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类型。
(1)头腔共鸣:即鼻腔共鸣,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窦等。因为正确的鼻腔共鸣,歌唱者头部有振动感,因此声乐艺术叫做头腔共鸣,事实上头部本身内装脑髓没有腔体,实体并不起共鸣作用。“头腔共鸣”
不过是歌唱者的自我感觉而已。鼻腔位置很具体,是歌唱发音中最重要的共鸣体,它使声音明亮、丰满,
富有金属性铿锵的色彩。
(2)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中音共鸣作用在口腔系统。它使声音、音色明亮清晰、字音亲切。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它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共鸣器官的作用。口腔共鸣比较原
始,歌唱时必须辅以其他共鸣作用才能改善其音色,否则没有艺术表现力。
(3)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共鸣作用时,胸部有明显振动感,它使声音宏亮浑厚有力,为低音共鸣作用。一般用于中低音声部及某些粗壮男高音,其他男、女高音则不常用或不用。
(但随着现在声乐理论的发展,趋向于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最好有胸腔共鸣,有了胸腔共鸣,声音会更
结实、更优美)戏曲中称之为“膛音”。
二、共鸣腔的运用
民族唱法共鸣情的运用是: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适当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效果上,与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
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腔(鼻腔)。使声音通畅甜美,便于咬字行腔。
喉咽,即咽喉。喉腔最宽处,是口腔与气管、食管之间的通道,一说“喉咽”作“喉咙.
咽,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现代解剖学概述的咽,可分鼻咽部(包括鼻腔后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民族唱法对于鼻腔的强调,主要基于语言便于清晰表达。因为鼻腔和口腔离得较近,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口腔所发出的字音虽有原始的口腔共鸣,但远远达不到歌唱艺术的嗓音要求。当口腔的字迅速进入鼻腔被加工后,口腔共鸣不足的情况得到弥补,口腔中字音的清晰度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还因此变得圆润。由于鼻腔共鸣比较集中,又使得字和声得到统一,歌声变得圆润和明亮。
结合《南泥湾》看共鸣的作用:歌曲以清新的风格,表现了南泥湾这块革命根据地一派自力更生的新气象。
亲切的述说,由衷地赞颂,由于一股清泉注入心田。要求嗓音清脆、甜美。
演唱时,如果以鼻腔共鸣为主,口腔中的字音可以立刻被加工,得到美化。字音得到统一。不仅歌词咬吐清晰,而且歌声明亮、圆润。这样的声音比较符合歌曲那种清新的风格。如果共鸣是一种整体共鸣,势必要把共鸣腔均匀地调成宽、粗、大。咬字器官为了要服从这种共鸣状态,其灵活性就要受到限制。这种共鸣状态的发声宏亮丰满,比较有威力,但字音的清晰度欠佳。可以想象,若用这样的声音表现《南泥湾》那种清新的风格,显然不合适。民族唱法强调鼻腔共鸣,为的是语言更清楚的表达,字音更完美的统一。如果共鸣不集中,就会影响到字音吐出后的清晰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象嘴里含着一个饺子”,这种声音听起来既不顺耳又不亲切。然而,强调鼻腔共鸣是不是就等于强调鼻音呢?
鼻腔共鸣是:音波随部分气流通过鼻腔产生共鸣后,随即被推射到体外。而鼻音现象是:由于软腭下降,隔断了口鼻之间的通道,音波被全部堵塞在鼻中,推射不出来。两者在客观听觉上和主观感觉上是完全能区别出来的。从客观听觉上比较,前者明亮、流畅,后者闷暗、堵塞。从主观感觉上相比,前者贯通自如,后者憋气、淤阻。这就是鼻腔共鸣和鼻音的根本区别。
如何来获得鼻腔共鸣呢?首先,鼻腔在吸气时就应充分打开,一是为了扩大进气通道,二是为了字音进入鼻腔做好准备。前面三章中我们曾提到三种吸气状态,其中“闻花式吸气”和“惊讶式吸气”对体会鼻腔充分打开有帮助。吸气后并保持吸气状态,也就是保持鼻腔打开的状态。当字音进入打开的鼻腔后,切勿停留在鼻腔内不动,而应继续用气将字音经过鼻前和眉心、最后推出体外。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字音能否准确无误地进入鼻腔。而进入鼻腔的关键又在于吸气时鼻腔能否及时打开。为了保证字音能及时进入鼻腔,字音的力量要适中,太重容易阻断气流,引起口腔紧
张,影响和鼻腔的协调;太轻则难以进入鼻腔。
三、共鸣的调节与交替
一般说来,高音区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中音区以口腔共鸣为主,低音区以胸腔共鸣为主。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于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是歌唱表现更为生动、风格色彩更为鲜明。这样的例子在戏曲、曲艺、民歌中比比皆是。歌唱中也是如此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