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程》课件第五章当前犯罪态势和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第六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在因素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诱导 大众传播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国际互联 网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文化市场管理不善,文化市场上, 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影视作品、网络音像资 料中充斥着大量的庸俗低劣、封建迷信、凶杀爆力、淫秽 色情、游戏人生的思潮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 ,这种受污染的不良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大众特别是涉 世不深青少年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 作用和极大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三个: (1)对青少年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2)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3)对青少年诈骗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一)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由于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 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 不在的家庭。


(二)行为不端的父母成为子女犯罪的榜样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 止、道德水准、社会信仰、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态度 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 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 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 习的行为。
(一)过分溺爱型
(二)放任自流型

(三)粗暴简单型
(四)期望值过高型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五)互相矛盾型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 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存在无以替代。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 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 响。 但是,学校教育也有一些不良因素,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 会化和成长。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的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薄弱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学校教育中普遍存 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三、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首先,忽视养成教育,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 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 其次,不当的教育方法如单纯的惩罚式、填鸭式等,不但 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方案,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 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 再次,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 最后,校园管理不善也会影响学生行为。


(三)家庭气氛不和睦 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是由 夫妻关系所造成。 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 不和睦的家庭气氛容易使孩子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僻、内 向的性格,不和睦家庭相较于和睦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 显增多。




(二)犯罪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或反文化,往往会导致违法犯罪行 为或越轨行为,常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且很容易在社会经 济地位较低的下层社会阶级的青少年形成,以致有“犯罪 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 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 象的综合体。 犯罪亚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但 二者不能等同。只有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 极端亚文化即犯罪亚文化,才能影响产生犯罪心理和行为 。犯罪亚文化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亚文化的熏染性,导致形成青少年亚文化犯罪群体,使青 少年犯罪趋向严重化和团伙化。


四、犯罪手段智能化
五、有组织的犯罪突出 六、女性犯罪增多而且呈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一、老实吃亏心理
二、攀比嫉妒心理

三、补偿回报心理
五、浓缩人生心理
四、从众同流心理
六、法不治众心理


七、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八、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1、“转世投胎”心态




(三)犯罪亚文化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犯罪亚文化的功能,最直接地表现为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和 作用上。 (1)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 与教化作用。 (2)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群体化的作用。 (3)犯罪亚文化的转型又决定着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 (4)犯罪亚文化的传播,也常常使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心理 上被激活、被强化。 综上所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地理环境、家 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 系,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

(四)贫困家庭 贫困是人们走向犯罪的影响因素,经济状况恶劣的贫困家庭, 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容易促进少年的犯罪倾向。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 庭教育对儿童早期的行为塑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如儿 童观、教育观、亲子观、人生观)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





(二)季节因素
某些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但它本身 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 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能成为犯罪心理的形成的一 种外在相关因素。 针对人身犯罪,如杀人、伤害、强奸、流氓等犯罪行为在春 季至夏季之间较多;针对财产犯罪,如抢劫、盗窃、敲诈等 犯罪行为多发生在秋季至冬季之间。


一、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一)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包括实施犯罪的时刻和日期,它对犯罪心理形成的 影响表现在昼夜和社会周期两方面: 首先,昼夜周期方面,因昼夜的不同,而表现出犯罪率、犯 罪类型的不同。夜晚的犯罪率高于白天。 其次,有些犯罪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上或是社会性内容循环 往复的时间段落,如节假日、上下班的交通拥挤周期等。 时间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必然联系,但也对犯罪心理的 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狭义而言,指构成某一民族文化的不同文化来源。 总体来看,多元文化指在同一地域内存在着多种文化现象 ,包括了经济、政治、道德、艺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 等等人们所遇见的一切物质的或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 文化本身的异质性和个性的特征,决定了文化之间的冲突 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受到来自西方“异质”性文化的 “冲击”,这些“异质”性文化既有“文明”成分,也有 “糟粕”成分。由不良文化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污染客观存 在。 不良文化:具有反人类、反社会和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消极 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 在激烈的文化冲击下,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以免他们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另外,季节中天气的变化与犯罪同样也有一定的关系。一些 犯罪分子会选择有利作案的气候条件,如“偷雨不偷雪,偷 风不偷月”


Leabharlann Baidu
二、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地理因素:人们生活于其中,但并未予以注意的物质环境 ,包括自然资源状况、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犯罪分子常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来进行犯罪活动。




目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定位偏移 ,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接受对象的实际。 在我国,由于学校教育德智失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使得青少年中缺乏理想,不讲公德、不守纪律、不懂法律 常识的现象相当普遍。 学校思想教育的失误,成为引发学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 犯罪的潜在因素。 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应试教育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学生创造性。 (二)加重学生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四)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使学生厌学情绪增加。 (五)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六)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中关于“全面发展”的 原则。
第五章 当前的犯 罪态势和带普遍性 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 当前的犯罪态势
第二节当前待普遍性的 犯罪心理
第一节 当前的犯罪态势


一、犯罪的高危人群中“三多”明显
犯罪的高危人群:指容易成为犯罪主体的人群,或者说犯 罪可能性相对比较大的人群。 “三多”人群:青少年;农村流动人口; 国家工作人员


二、犯罪总量较大,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 三、犯罪类型以传统的财产型为主,但是经济领 域犯罪、恐怖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涉黑涉 恶犯罪、跨国跨境犯罪突出


地理因素虽不能直接产生犯罪,但通过与其他因素结合能 够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并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因地域不 同,犯罪现象在其发生的数量、类型,以及形态上也表现 出一定的差异。
地理因素对犯罪产生与否不具有决定意义,是犯罪产生的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主要是通 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 ,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往往 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大量资料表明,个体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与不良家庭 影响有密切关系。 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犯罪的亚文化 (一)亚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某一主体文化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构成要素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社会可以辨认出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不是在所有方面 不同于主体社会; (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 准则和法律; (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 特有的行为规范; (4)它们是一个发挥功能的单位,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一个目标而 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社会离异的单位。 两种含义:第一,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体文化的 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第二,由奉行这些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文化因素作为影响犯罪的社会宏观因素,不仅包括社会的 精神产品,还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等多种组成部分。 与犯罪关系密切的不良文化,即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偏离甚 至相对立的一种“亚文化”,它是文化中的错误、消极部 分。不良文化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不良影响,甚 至还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一、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多元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说。 广义而言,指世界上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如中华民族的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等。
3、享乐心态 5、侥幸心态
2、掩盖心态
4、贪婪心态 6、冒险心态


第六章 犯罪心理 的形成与外在因素 的影响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时空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时空因素的影响


母亲的养育态度和孩子性格的关系
母亲的态度 支配 孩子的性格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娇宠 拒绝
不关心 专制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攻击、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