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文科版)
22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思考: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图片
地质构造的实际指导意义
c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a
b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找地下水呢?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a处,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2.2 地球表面形态
高喜马山拉冰雅雪山脉
长江峡谷
冲积平原
风侵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力量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为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 中间新 向下凹陷 两翼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地二、质断构层造与地表形态—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 着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注意: 1.岩石受力破裂 2.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层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复习目标】理解地质作用的分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够运用语言、图像进行表述。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如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形。
Ⅰ.基础回顾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张裂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形成高峻山脉和相块相互挤压碰撞巨大高原撞大陆板块与海洋板海沟、岛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岸山脉三、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作用因素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举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黄土高原、沙丘、风力侵蚀作用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沉积作用学案编制人:王理审核人:1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Ⅱ.复习自测:1、下图显示的我国四大高原中,由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ABCD2、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A.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B.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C.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D.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右图,分析回答3—4题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地球表面形态
有丰富的石油, 那么石油一般
储存在A, B两
处的_A__处, 它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是_____
_背__斜__中__的__不___透__水__岩__层___能__够__防__止__石___油__、__天__然___气的 _挥__发__与__渗__漏___,__使__地__质___时__期__的__油__气___逐渐富集
海沟 海岸山脉
日本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
日本群岛
北美西海岸海岸山脉
2、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常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
东非大裂谷
(2) 两个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冰 劈 作 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A. 温差作用 B. 冻融风化
(2) 化学风化
当岩石中含铁的矿物被风化后,氧化成 红褐色的氧化铁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A. 温差作用 B. 冻融风化
(2) 化学风化 (3) 生物风化
(1)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 B. 化学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地下部分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地上部分
黄龙洞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新老
地形特征
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课件
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形态形成中具有相互影响的 关系。地震可以引发火山活动,而火山活动也可以引起地 震。
河流、风和冰川的地形塑造
01
河流的地形塑造
河流通过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出河谷、冲积平原和峡谷等地形。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02
风的地形塑造
地幔
定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上地 幔下面是地球的外核,外 核下面是内核。
组成
地幔主要由硅、镁、氧等 元素构成的岩石构成,温 度较高,可达到10003000摄氏度。
运动
地幔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 下会发生流动,形成对流 运动,这种运动是板块运 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外核与内核
外核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 成,厚度约为2200公里,温度较
高,可达到4400摄氏度左右。
内核
内核位于地球的最中心,主要由 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温度更 高,可达到5700摄氏度左右。
运动
外核中的金属元素在高温下会发 生流动,形成电流,进而产生磁 场;而内核中的金属元素则会发
生结晶等相变。
0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定义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解释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科学模型,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 被分割成数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滑动,导致地壳的抬升、沉降和 地形变化。
介绍了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和形成 机制,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表水与地下水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土 地利用、城市化等。
【必修1】2.2 地球表面形态(详细,美观)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地质构造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褶皱和断层。 2.褶皱有几种基本形态?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貌? 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 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在 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背斜构造
向斜构造
想一想,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 运动?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西南方向 运动,与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红海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两大板块运动方向 相反,板块交界张裂扩张而形成的。
2.2 地球的表面形 态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形成的地表裂缝
唐家山堰塞湖
1. 世界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我 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2. 世界的火山主要分布在哪里?与地震的 分布有何异同?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你能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的形成吗? ☆你知道为什么太平洋西岸多岛弧吗? ☆你知道现今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如何形成的吗? 读地图册P2—P3页,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 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两岛;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并将这些地名标注在教材P37页图2-10上。 并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 态
梅里雪山
2.2 地球的表面形 态
黄山
2.2 地球的表面形 黄土高原 态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by小伍
中心新 两侧老
形成 地貌
山岭 谷地
谷地 山岭
演变的原因
岩层向上拱起;
顶部受张力作 用,易被侵蚀 成谷地 岩层向下弯曲; 向斜底部受挤 压,物质坚硬不 易被侵蚀反而 成山岭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 岩层沿断裂面产生的显著位移,称为断层。
断 层
地垒
地堑
断层组合的基本形式:
地垒
上升岩块
1975年,我国科学家 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 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 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沧海桑田 海洋
陆地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 古森林的遗迹
陆地
海洋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地震 等 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背斜,因为背 斜岩层向上隆 起,符合力学 原理,不易塌 陷,同时不易 积存地下水。
长江三峡水电站
为什么在建 设长江三峡 水电站时要 进行地质勘 探?
为避开断层, 以免诱发断层 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 漏等不良后果。
小结地质构造的意义
构造名 实践意义 称
原因或依据
背
石油、天然
岩层封闭,常有“储
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 黄土高原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和固沉结积成岩
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 趋于平坦
火山锥和火山口
地震裂缝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巨大山脉或高原
岛弧和海沟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洋中脊
海岸山脉: 落基山脉
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文科
6、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D
B
第10页/共61页
三、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数字
第39页/共61页
15、在等高距为50 m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180 m B、220 m C、320 m D、280 m 116、判断甲、乙两图的坡度大小: 17、判断丙、丁两图的坡度大小:
1、等高线的绘制
2、地形图的解读
第21页/共61页
山
等高线稀疏
缓 坡
等高线密集
陡坡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A、坡度的识别
2、地形图的解读
第22页/共61页
提示:“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陡”,只适 用于同一幅图中
解读1:四图的等高距都是50米,注意观察各图 比例尺,坡度最大的是 ( )
第11页/共61页
《等高线地形图
和剖面图》
第12页/共61页
知识初探
第13页/共61页
地面某点到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为相对高度
甲
乙
海平面
1000米
500米
1500米
地面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绝对高度,即海拔
一、高度的计算方法
请思考:绝对高度(海拔)是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呢?
第14页/共61页
山顶
a
河流中分布有瀑布的是 ( )
c
第54页/共61页
地球表面形态 课件
精益求精: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了那些岛弧 和海沟
岛 弧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合作探究三:在板块图上指出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有哪些你所熟悉地表形态?
规律总结: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陆陆 形成巨大的褶皱 喜马拉雅山
相碰 山脉
阿尔卑斯山
板
块 碰 撞
陆洋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岛 弧和海岸山脉, 大洋板块形成海 沟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 1、明确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 2、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 •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 • 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 • 貌的分析。
岩石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合作探究一
自主阅读课本38页图2-13下面的第一、二段 文字,同桌合作探究问题 1、运用身边的事物动手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 2、根据演示在学案上对应位置画出褶皱示意图,并在 图上标注背斜、向斜 3、你认为背斜、向斜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表形态,原 因是什么?
判 从形态上 断 方 法
图示
背斜
褶皱 向斜
岩层一般 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 向下弯曲
背斜
断层
地垒
地堑
中间高 两侧低
中间低 两侧高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 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地垒
地堑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
侵蚀后地貌 力,常被侵蚀
构
成谷地
造
地
貌 图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 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