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美术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七课 对称的美 ︳湘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七课对称的美︳湘美版一、导学目标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对称的美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对称线与对称图片的概念;•创作出具有对称美感的作品。
二、学习内容•了解对称的美;•对称的线条与形状;•拓展作品的对称构思。
三、学习重点1.掌握对称线的概念;2.掌握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请同学们观察身边对称的物品,如对称的叶子、对称的手臂,等等。
2.模仿法:请同学们模仿身边对称的物品,如对称的首饰、对称的玩具,等等。
3.创作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设计出对称的作品。
五、学习步骤第一步:导入1.问答:什么是对称的美?对称的美在哪些物品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为什么这些物品能够给我们带来美感?第二步:学习1.对称线的概念:将一幅图像沿某条线或面剖成两个左右对称的部分,这条线或者面就叫做对称线或者对称面。
2.对称图形的绘制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等分纸面、定位对称点,然后完成对称图形绘制。
第三步:实践请同学们回到家中,找到对称的物品,观察它们的对称美,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称构思,设计出具有对称美感的作品。
六、作业安排1.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称构思,设计出具有对称美感的作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对称的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对称线与对称图形的概念。
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展现出了很强的创意和想象力,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对称美感、独具匠心的作品。
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渐渐地成为了具备创新能力、拥有对称感的美术家们。
全册(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全册(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一、课程概述本全册共包含14个单元,涵盖了美术四年级下册的全部内容。
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体验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1.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掌握基本美术语言。
2.通过不同的绘画和造型技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线条和形式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学习各种古代和现代艺术形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4.培养学生自信、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安排单元一:创意无限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基础绘画技巧,如素描和手绘,让学生掌握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元二:颜色的奥秘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带领学生了解彩色的构成原理,让学生掌握色彩的情感变化和表达能力,学习基本的色彩搭配和调和技巧,掌握色彩对于画面表现的重要性。
单元三:画出我的小宇宙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家乡或者文化为创作素材,通过手绘和绘画,表现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内心世界。
单元四:人物造型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造型技法,绘制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包括自己、家人、朋友以及各种角色形象,学习和掌握不同面部和身体特征的绘制方法。
单元五:动物世界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探索动物的形态和特征,学习基本动物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与保护意识。
单元六:书法美学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书法的基本美学,了解不同的书法风格和笔画构成,进行基础的书法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
单元七:印象派绘画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方法,学习颜色和光的感知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由和创造性。
单元八:民间艺术课时数:4内容概述: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特点和魅力,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民间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完整word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模板

巩固
总结
三、创作实践
1.创作表现
创作一幅有趣的明度渐变作品。
作业要求:
a.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也可独立完成。
2.学生自评、互评:
说说本组作品体现了明度渐变的哪些特点吗?(纵深感、立体感、节奏感)
板书
设计
色彩的明与暗
色彩的明度
色彩的明度渐变
教后
反思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课题
2.色彩的渐变
课时
2课时
执教者
何金新
导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晓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努力采取合理的色彩搭配表现出美丽的装饰效果,培养观察力。
过程与方法:发现生活中各种渐变的的色彩, 体会色彩的渐变的效果差异, 学会两人合作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作一幅画, 增强色彩表现和合作创造的能力。
2.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赏析,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思想与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直觉。
导学
重难点
1.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 进行形式多样的色彩练习。
2.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油画棒或蜡笔、素描纸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一、导入部分
让学生走进美丽的色彩世界。(欣赏多张图片: 自然风光、动物世界、花草树木、服装色彩、家居环境等。)
导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调色练习, 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体会渐变的绘制要领。
教学难点:
四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15《有创意的书》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15《有创意的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书本的主要结构和特点,掌握设计书的技巧。
2.培养学生观察及表现细节的能力,发掘创新思维。
3.提升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意的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书本的主要结构和特点教师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向学生展示书本的构成。
例如:封面、扉页、目录页、页码、内容页等,让学生对书本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后面的书本设计和制作打下基础。
2. 掌握设计书的技巧针对学生年龄和美术水平,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书本排版的小技巧,例如:字体的选择、颜色的运用、布局的设计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及表现细节的能力,发掘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具有创意的书或者绘本,讲解作者的设计,例如:奇妙的线条、奇幻的色彩、别致的构图等。
而后,让学生自我发挥,设计自己的书,并注重书本的细节。
4. 提升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意的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图文并茂的设计自己的书本。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书本内容、色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流程1. 教学活动介绍书本结构和特点2. 教学重点掌握书本设计技巧。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和发挥细节。
4. 初步呈现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本书,依据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通过绘图或者涂抹的方式来呈现出来。
5. 复制更改讲解细节,在已经呈现出来的书本中更改一些细节,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和创新。
6. 总结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书本的构成,掌握设计技巧,发掘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意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通过打造自己的书本来评估自己的图案和构思水平。
2.学生通过更改已经呈现出的书本,来更好地学会对细节的发现和掌控。
五、课后拓展1.通过模仿创新的高手书本,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设计和绘画能力。
2.探讨如何通过较简单的手工技巧来制作自己的自出版物。
18大师画我也画(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18大师画我也画(导学案)一、前置知识在学习本课程内容前,建议学生具备以下知识:1.掌握绘画基本技巧和基础知识,如线条、颜色、构图等。
2.熟悉常见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如铅笔、水彩、调色盘等。
3.掌握人物头部的基本构造和比例关系。
二、学习目标1.深入了解18位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理解18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思路和绘画技巧。
3.通过模仿18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提高自己绘画技巧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18位艺术大师为主题,通过学习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思路和绘画技巧,并通过模仿他们的作品来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水平。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概述18位艺术大师首先应该了解18位艺术大师的大致年代、代表作品和创作特点,通过挑选代表作品来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2. 模仿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通过模仿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18位艺术大师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3. 作品展示和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艺术作品,并且在评价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步骤1.介绍18位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和创作特点。
2.通过模仿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3.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并根据展示和评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4.最后,进行总结和回顾。
五、教学工具1.展示画作的PPT。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铅、水彩、调色盘等。
3.学生作品展示的展板或墙面。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
2.设计绘画测试题,测试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理解能力。
3.考试评分标准包括技巧、构图、色彩、创意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艺术作品和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
同时,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导学案(全
册)
基本信息
-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
- 教材版本:新版PEP
- 科目名称:美术
- 上下册:上册
- 内容:全册导学案
内容概述
本导学案为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内容的总结和概述,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篇章
- 主题:研究描绘静物
- 作品名:《我的小花瓶》
- 内容:此部分主要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发现身边的物
品之美,了解静物的自然形态,认识基本线条,形状,颜色和阴影。
第二篇章
- 主题:绘制静物的律动轮廓
- 作品名:《茶杯套茶碗》
- 内容:此部分主要在明确律动轮廓的观察方法和意义,并研究运用铅笔绘制静物轮廓,掌握造型力和表现元素。
第三篇章
- 主题:以简洁姿态描绘鲜花
- 作品名:《萱草的姿态》
- 内容:此部分主要在锻炼学生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鲜花形态结构的了解并提高绘画技能。
总结
本导学案为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内容的精华概括,对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和美育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3课 “五谷”作画(1)-人教版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3课“五谷”作画(1)-人教版一、课程目标1.了解“五谷”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了解画家们如何通过画作表现对“五谷”的敬仰和感恩之情;3.通过创作“五谷”主题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感。
二、课程内容1.了解“五谷”的含义通过PPT或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五谷”的含义,如稻、麦、谷子、豆子等粮食作物,并让学生感受到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观察艺术作品呈现几幅“五谷”主题的艺术作品,如赵忠祥的《五谷丰登图》、许多艺术家的《五谷图》等,让学生观察、感受并解读画作中传达的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3.通过制作小样品加深印象让学生体验创作的过程,让学生用颜料和纸片制作一个小样品,通过自己的手动作来理解“五谷”的含义和画作中传达的情感。
4.用心完成“五谷”作画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受和理解,自主创作“五谷”主题的画作,用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素材实现自己的想象,让画作尽可能多的表达对“五谷”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PPT或课件形式对“五谷”和艺术作品进行呈现和解析。
2.实践探究法:通过DIY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来理解“五谷”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画作的理解和印象。
3.自主创作法:让学生在没有太多束缚和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表达自己对“五谷”的感悟。
四、教学重点1.了解“五谷”的含义,了解画作中传达的情感;2.学生运用实践探究法,通过自身的动手行动来理解“五谷”;3.学生用自己的创造力完成一幅“五谷”主题的画作。
五、教学难点1.画作中情感的表达;2.学生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出对“五谷”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或课件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五谷”主题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画作中传达的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2.了解“五谷”的含义通过PPT或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五谷”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四年级美术导学案

新课标四年级美术导学案新课标四年级美术导学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以下是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美术导学案内容:1. 课程目标:- 认识和理解基本的美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纹理等。
- 学习使用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如铅笔、水彩、油画棒等。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 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美术作品。
2. 课程内容:- 线条与形状:通过绘画练习,让学生理解线条的粗细、方向和形状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 色彩理论:介绍基本的色彩知识,包括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以及色彩如何表达情感。
- 纹理与质感: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体验不同材料的纹理和质感,如纸张、布料、木头等。
- 绘画技巧:教授基础的绘画技巧,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
- 艺术欣赏: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史和艺术流派,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3. 教学方法:- 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元素,鼓励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 示范与模仿:教师通过示范不同的绘画技巧,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和掌握。
- 实践与创作: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评价与反馈:定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建议。
4. 课程安排:- 第一单元:线条与形状(4课时)- 第二单元:色彩理论(4课时)- 第三单元:纹理与质感(3课时)- 第四单元:绘画技巧(6课时)- 第五单元:艺术欣赏(3课时)5. 评估方式:-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作品展示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
6. 资源与材料:- 准备各种绘画材料,如铅笔、水彩、油画棒、纸张、画板等。
- 收集艺术作品的图片和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参考。
四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 -1 色彩的冷与暖 |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 - 色彩的冷与暖一、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的冷暖色温概念;2.能够正确区分冷暖色彩;3.能够运用冷暖色彩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带领学生了解色彩的冷暖色温概念;2.通过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色彩的冷暖之美;3.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区分冷暖色彩;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阶段,他们对于色彩的感知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深。
此时,给予学生在色彩上更深入的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对整个美术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准备1.PPT等多媒介教学设备;2.色彩的冷暖范例图片;3.美术制作工具。
1.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色彩的冷暖”,并请学生通过举手回答,阐述自己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色彩的冷暖。
2.讲授1.色彩的冷暖是什么?通过图示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色彩的温度概念,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基本属性不仅仅是颜色本身,还有其温度,其中红、橙、黄为暖色,绿、蓝、紫则为冷色。
2.色彩的冷暖与空间的变化通过色彩的冷暖,可以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感。
如同样的画面使用冷色与暖色所呈现出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在讲解中,请学生观察两组画面,并找出它们的区别,以学生的方式回答。
3.示例讲解通过多组范例让学生感受不同色彩的冷暖之美,并带领学生讨论出这种色彩搭配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3.练习1.美术作业请学生自带美术制作工具,带着色彩冷暖的概念,进行一次画作练习。
要求画作必须要使用至少三种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以呈现出不同空间感或心理感。
2.交流分享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逐个展示他们的画作,并让学生使用所学概念进行评价交流。
通过在班级以及其他比较小的范围内开展富有趣味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视野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通过简单有趣的艺术创作集训,培养学生的美术修养和职业素养。
小学美术《导学案》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围绕色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讨论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色彩的基本概念、三原色混合和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色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现象,他们很快就对课程内容产生了兴趣。在理论讲解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三原色混合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我放慢了讲解速度,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注意:以上核心素养目标遵循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原色及其混合原理:红、黄、蓝三原色是色彩的基础,学生需学会它们之间的混合变化,如何得到其他颜色。
-学会调色和色彩搭配:学生需要掌握如何使用水彩颜料进行调色,实现色彩的丰富变化,并在作品中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
5.了解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欣赏并评述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意境。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家乡绿梦-岭南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家乡绿梦-岭南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岭南的民俗文化和绿色环保知识,了解岭南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绿色形象;2.掌握绘画基础技能,如画笔使用、色彩运用、构图等;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创造发挥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期美术教材的主题为“家乡绿梦-岭南版”。
通过这一主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故乡的美丽,了解岭南地区的绿色环保知识,体验岭南风情,开启艺术之门,在美术的角度上感受家乡之美。
1. 民俗文化与美术作品学生将学习民俗文化的灵魂,如岭南的龙舟文化、花灯文化、新年年俗文化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民俗文化与美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民俗文化的同时,需要掌握绘画基础技能,在绘画中体现民俗文化的美感。
2. 绿色环保与美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将了解绿色环保的知识,如珠江三角洲的绿色发展、岭南地区的水资源等。
这将让学生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发现并欣赏自然界的美。
同时,这也将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从而体现出岭南地区的绿色形象。
3. 岭南民俗文化与绿色环保的综合作品在掌握绘画技能和民俗文化、绿色环保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制作综合作品。
这些作品将集民俗文化、绿色环保元素于一体,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学生对家乡、岭南的绿色梦想。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基本绘画技能,如画笔使用、色彩运用、构图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绿色环保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和主题。
2.演示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部分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通过讲解这些作品的技法和构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方向。
3.实验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实践,通过实验练习来获得更好的绘画技能和成果。
学生还可以在实验中尝试创新和个性化,以创造出自己的“岭南版”的绿色梦想。
四、教学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互动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观影评析和作品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8课 变写生画为装饰画 岭南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8课变写生画为装饰画岭南版一、课程内容1. 知识点本课我们将学习用色彩和构图表现装饰画的技法,同时也能掌握在绘画中使用变形和多角度角度表现的方法。
2. 学习目标•能够理解和掌握用色彩和构图表现装饰画的技法;•能够熟练使用变形和多角度角度表现的方法;•能够在绘画中丰富形式和表现方法。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变写生画为装饰画的技法;•教学难点:掌握多角度角度表现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准备颜料、油画笔、调色盘、画板、水和毛巾。
2. 引入教学1.待学生上课后,提问:你们最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装饰画吗?2.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3.点评作品,并问学生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3. 学习重点和难点讲解1.清晰讲述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白本课要掌握的技法和突破的难点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点讲解变写生画为装饰画的技法,并通过图示、实例等方式进行详细且生动的演示。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选择一种岭南特色建筑作为绘画对象,并根据实物给出的颜色和材质,用铅笔在画纸上勾勒出建筑的轮廓;2.然后,学生选择一种用于装饰画的颜色,尽可能地运用变形和多角度表现的方法,在画板上勾勒出建筑物的形状及细节;3.最后,用油画颜料完成整幅画。
5. 课堂展示和点评1.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2.基于学生的作品,让教师进行点评,重点评价各画板的色调、线条、细节处理等。
三、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掌握多角度表现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和讲解,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变写生画为装饰画的技法,并且运用自如。
另外,本堂课需要学生有一定色彩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色彩基础的渗透和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本堂课学到的技法。
最后,本堂课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收获,同时也在建立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信心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导学案一、课程简介本导学案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课程的学习指导,包括全册课程的内容、学习目标以及相关评估要求等方面的介绍和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本册美术课程共包括十二个单元,分别是:1.单元一:了解颜色2.单元二:使用颜色3.单元三:画具初步4.单元四:理解画面分割5.单元五:感受线条与形状6.单元六:用线条和形状表现人物7.单元七:用线条和形状表现动物8.单元八:初识绘画造型9.单元九:色彩造型10.单元十:空间造型11.单元十一:初识中西绘画12.单元十二:初识建筑绘画三、学习目标通过本册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对颜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掌握基本色彩组合2.熟练掌握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3.理解画面分割和构图的基本原理4.能理解线条、形状、色彩和绘画造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用其表现人物、动物、建筑等各种对象5.了解中西绘画和建筑绘画的特点和基本知识四、课程评估要求本册美术课程的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日常测验:通过老师设计的测验题目,检测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2.课程作品评定:根据学生完成的课程作品,对学生的美术技能、创造力和审美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五、教学方法本册美术课程主要采取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性。
同时,教师还将通过网络教学、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学习建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册美术课程,教师给出以下几点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教材,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概念2.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结合实际问题思考和讨论3.在学习过程中,坚持积累并整理笔记,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特色4.在完成课程作品时,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做出别致、美观的作品5.在日常学习中,积极参加美术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和技能熟练度七、总结本册美术课程涵盖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5课 色彩的明与暗(3)-人教版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3)-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色彩的明暗变化;2.能够运用深浅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3.能够在画面中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立体感。
二、学习内容1.色彩的明暗变化;2.深浅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3.在画面中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立体感。
三、学习重点1.深浅色彩的应用;2.明暗变化的掌握。
四、学习难点1.如何画出更加逼真的立体感;2.如何恰当地运用深浅色彩。
五、学习方法1.观看教学演示;2.独立实践绘画。
六、学习过程1.引入:老师出示两幅画,分别是经典的《蒙娜丽莎》和一幅学生自己绘制的静物画。
请同学们观察两幅画的不同之处,思考为什么经典的《蒙娜丽莎》给人一种向内有深度的感觉,而学生自己的画却比较平面。
2.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色彩的明暗变化,通过学习明暗变化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画面更具有立体感。
3.学习内容:–色彩的明暗变化:颜色的深浅可以表现出明暗关系,颜色越深的地方越暗,颜色越浅的地方越亮。
–深浅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色彩的深浅程度不同,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在画面中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立体感:•利用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颜色的深浅和明暗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远近、高低、立体感等。
4.学习重点和难点:老师重点讲解深浅色彩的应用和明暗变化的掌握,难点在于如何画出更加逼真的立体感和运用深浅色彩。
5.练习:老师讲解后,同学们独立实践绘画,让同学们尝试用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6.反馈: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和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老师也可以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学习评价1.同学们能否正确地运用深浅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2.同学们的绘画作品是否具备立体感。
八、拓展延伸1.同学们可以尝试用色彩明暗变化表现更多的立体感;2.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或图书馆书籍,了解更多绘画技巧和知识。
九、学习总结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同学们掌握了色彩的明暗变化、深浅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在画面中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立体感的技巧。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17课 画家梵高 ▏人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17课画家梵高 | 人美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以下内容: - 了解画家梵高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 学习梵高的画作,并分析其风格与特点; - 进行创作,学生将会通过绘制梵高风格的画作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二、学习内容1.梵高简介2.梵高的艺术风格3.梵高的代表作4.绘制梵高风格的画作三、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理解梵高的艺术风格;2.分析梵高的代表作,并理解其艺术特点;3.进行创作,用梵高的艺术风格绘制画作。
学习难点1.理解梵高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2.运用梵高的艺术手法进行绘画。
四、学习步骤与课时安排本节课需要2课时,具体学习步骤如下:第一课时1.介绍梵高及其艺术风格(20分钟)。
2.展示梵高的代表作,并分析其艺术特点(30分钟)。
3.学生自主欣赏并思考梵高的作品,画出自己的感受(40分钟)。
第二课时1.回顾梵高的画作及其特点(10分钟)。
2.引导学生完成绘制梵高风格的画作(80分钟)。
五、教学内容详解1. 梵高简介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被公认为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梵高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挣扎和痛苦中度过,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短短十年间创作完成的。
他的画作以色彩鲜艳、笔触粗犷和强烈的表现力著称。
梵高一生共创作了超过2000幅油画和素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等。
2. 梵高的艺术风格梵高的作品通常都很具有表现力。
他经常使用浓厚的色彩,用粗犷的笔触画出各种各样的风景、人物和静物。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情感和对生活深刻的反思。
在色彩方面,梵高喜欢利用明亮和强烈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此表现生命的美丽和多彩。
在绘画技巧方面,梵高喜欢采用大胆的线条和笔触,让画面独具魅力。
此外,他还经常运用化境手法来表现画面的氛围。
3. 梵高的代表作3.1 《星夜》《星夜》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全
册)
简介
本导学案为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的全册导学内容,旨
在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目标
- 理解并掌握本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内容
本册的美术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色彩的运用:研究各种颜色的名称、颜色的分类和运用场景。
2. 线条的运用:研究不同线条的表现方式、线条的运用技巧和
线条的组合。
3. 形状的认识:研究不同形状的名称、形状的特点和形状的运用。
4. 图案的创作:研究常见的图案,培养图案的创作能力。
5. 视觉效果的表现:研究透视、立体和光影的表现方法,提高
对视觉效果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6. 创意作品的制作:研究使用各种材料和技法进行创意作品的
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册的研究任务,建议学生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教材:仔细阅读教材的每一个篇章,理解其中的知
识点和要点。
- 积极实践操作:按照教材中的指导,积极参与练和实践,加
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 观察和欣赏作品:观察和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研究借鉴他人
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 主动思考和实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
通过研究本册的美术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
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
参与研究,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人教新课标一、课程目标1.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对作品造成的影响;2.掌握明暗在色彩构成中的运用方法;3.认识色彩的明暗变化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的运用。
二、课前准备1.学习本课前,请预先准备一些色彩的道具,如颜料、画笔、调色板等;2.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如色调、明度、彩度等;3.熟悉明、暗两个概念,了解影响明暗的因素。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1. 色彩的明暗变化1.请孩子们观察并比较彩色图片和黑白图片,让他们从图片中感受色彩和明暗方面的差别;2.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涂色在白纸板上,再在其中加入黑色,通过对比彩色和明暗的变化,让学生理解色彩和明暗变化的形成。
2. 明暗在色彩构成中的运用方法1.请学生通过画一个基础的水果图,体验黑色和白色带来的各种明暗效果的不同;2.给学生准备了一张已经设计成色调渐变的画板,让学生通过添加明度调节色彩渐变过程中的明暗对比。
3. 色彩的明暗变化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的运用1.通过分析家具、玩具、服装等物品,让学生思考明暗的运用方法,从中理解色彩明暗对生活原件和艺术品造成的影响;2.通过创作自己的小作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验色彩与明暗结合的艺术魅力。
四、课后练习1.给学生准备下列练习题:–设计一张自己的明暗渐变的色彩画板;–准备一张彩色图片,通过涂色技巧表现出其中应有的色彩及明暗的变化。
2.建议学生对所练习内容拍摄照片并上传到平台,以方便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是关于色彩的明暗变化,认识明暗变化对造型的影响、学习色彩的明暗变化在色彩构成中的运用方法以及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的运用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和明暗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艺术创作方面得到更好的启发。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15课 设计文化衫(9)-人教版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15课设计文化衫(9)-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化衫的设计方法和技巧;2.引导学生体验文化衫设计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挖掘文化元素,初步了解文化设计。
二、教学重点1.学生体验文化衫设计的过程;2.学生熟悉文化衫设计的方法和技巧;3.学生学会挖掘文化元素,初步了解文化设计。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挖掘文化元素;2.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设计的重要性;3.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完成文化衫设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多种文化衫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看图欣赏,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文化衫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这些文化衫会吸引人的注意?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化衫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元素。
2. 观察和分析(10分钟)教师出示几件文化衫,依次分析其花纹、颜色、图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化元素和设想设计的衣服。
3. 创意(2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题目,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后进行创意设计,并画出设计草图。
这些题目可以是关于文化、自然、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如:•我的家乡文化•小动物的趣味生活•运动之美•色彩之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题目。
但要求设计必须包含文化元素。
4. 材料准备(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草图,挑选合适的颜色和材料,准备开始制作。
5. 制作(30分钟)学生用热轮毛衣笔、绣花针等工具将自己的设计画在衣服上,并加上自己的签名。
6. 参赛评选(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并进行投票。
教师遴选出若干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的文化衫设计比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寓教于乐的文化衫设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体验文化衫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思维和审美能力。
活动分阶段,既考虑到学生的吸收和反应,又保障了课程活动的连续性。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很好的体验和收获。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7课 色彩的情感》人教版

四年级美术下册导学案-《第7课色彩的情感》人教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是《第7课色彩的情感》。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颜色的搭配,我们也知道了颜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内容是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颜色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感。
比如说,红色通常被认为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颜色,绿色则被认为是生机勃勃和健康的颜色。
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情感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相应地变化。
本节课将带领我们了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让我们在绘画中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1.了解颜色与不同情感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颜色表达不同的情感;3.了解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三、学习重点1.掌握颜色与不同情感之间的关系;2.应用颜色表达不同情感。
四、学习内容1.颜色与情感的关系当我们看到不同的颜色时,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下面是一些常见颜色所代表的情感:•红色:激情、活力、热情、自信;•蓝色:希望、平静、清凉、可靠;•黄色:活力、温暖、欢乐、友好;•绿色:健康、平和、安全、生命;•紫色:神秘、优雅、高贵、和平;•橙色:快乐、积极、热情、自信;•白色:纯洁、平和、干净、和谐当我们了解了颜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希望表达的情感来选择相应的颜色。
2.利用颜色表达情感在绘画中,我们可以利用颜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平静、安详的情感,我们可以选择蓝色或绿色;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快乐、欢乐的情感,我们可以选择黄色或橙色。
在绘画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些颜色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颜色来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3.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不同的文化对颜色有着不同的解读。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通常代表喜庆和吉祥,是婚礼和节日中经常使用的颜色;而在西方,红色则通常代表激情和爱情。
了解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课色彩的冷与暖总课时数:1教材分析:色彩的冷暖会让人产生冷暖的联想。
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冷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色彩的情绪。
并激发学生在色彩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冷色和暖色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冷色与暖色,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知道冷、暖色调各有哪些颜色。
教学准备:投影仪、名家作品、水彩笔、油画棒、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谈话:“色彩给人的联想”①红、黄、橙使你联想到什么?(火焰、太阳火热热、温暖的景色、物体)②蓝、绿、紫使你联想到什么?(天空、海水、冰雾等;宁静、寒冷的场面)③小结: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2、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画家的用冷色与暖色表现的丰富画以及表达心中不同的内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并用的线条及色块表现画面,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创作阶段:①提出作画要求:A、用线描或色块作画表现画面。
B、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②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引导评价。
5、教师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后记:学生在三年级时对冷色、暖色有初步了解了,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较快突破。
在作画时画面表现的冷色调,暖色调相对比较明确。
有关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我们要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中来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2课线条的动与静总课时数:2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
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充分运用线条的各种造型,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对美化画面和深化主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课件、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小结: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直=温暖、平和暖+曲=热烈、欢快(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冷+曲=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冷+直=单调、呆板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3、教师简评。
七、拓展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
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九、教学反思:有一种材料叫“毛根”性质柔软,利用它在课堂上讲解示范线条的曲与直非常的直观,所以课堂中选择一种好的教具至关重要,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课美术的节奏总课时数:3.4课型: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课前准备:教具:课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彩纸、剪刀、作品若干。
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感受节奏1、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2、看——两幅绘画作品⑴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⑵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3、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生……(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
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
)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4、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生……5、师根据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进行简笔勾画,表现节奏的图形。
二、节奏的运用和表现1、欣赏课本插图:《自然界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小组讨论:图中分别给你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全班讨论:生……2、师: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已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带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三、表现节奏作业要求:师生通过投影仪用彩纸、瓶盖等材进行摆设体验不同的节奏感。
请同学形容一下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受。
(师写关键词)四、交流感受交流一下刚才在拼摆中对不同材料表现不同节奏的感受。
部指回家搜寻各种材料,下次继续用拼摆的方式表现节奏。
教学反思:用音乐里的拍手来打节奏的方法来表示节奏,然后用贴花片或画花片的方法表现美术的节奏,将学生从音乐的节奏中逐渐转移到美术的节奏中来。
第二节:一、引导交流阶段:请同学们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工具材料,交流自已的构思。
生……(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开阔创作思维)二、课堂创作阶段:1、作业要求: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绘画工具表现“美术节奏”。
2、辅导:针对小组中的问题及时辅导。
三、作品展示:同学们都离开自已的座位欣赏别人的作品。
通过自评、互评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若干幅进行贴粘展示。
教学反思:生活中不仅音乐有节奏,美术中也有节奏的存在,教学中用一些生活中的食物摆一摆就能形成一种有趣的节奏。
第4课变一变总课时数:5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产生变形的画面效果。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割纸、粘贴组合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使用美工刀)教学重点:学习将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
教学难点:割纸、粘贴组合技巧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范例,图片,裁剪后的图片若干。
学生:自己的照片,图片,美工刀、直尺,垫板,胶水,图画纸,卡纸、剪刀、铅笔。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出现范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张相同图片,一张经过处理产生变形,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变化的美感;也可通过课件演示,产生变化动感,效果更加理想。
2、引导学生自学技法点击:利用教科书中的“技法点击”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3、请学生介绍操作方法。
引导指出制作要点、难点。
板书:制作要点——分割:直线组合:直线等距4、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的分割、组合的方法吗?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5、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边小结边出示范例对学生的设想,及时的展示,是一种激励,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将被激发。
制作要点:分割:直线、曲线……组合:直线等距,直线不等距、曲线排列……二、发展阶段师:怎样来实现我们的设想呢?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操作难点和要点,讲解演示操作的方法:由于使用工具刀,为了安全教师必须加强示范。
分割:先用铅笔画出裁剪线。
另曲线分割必须先用硬纸皮做一把特殊的尺子,再画线;用尺子对准线,左手压实,右手持刀裁剪。
(也可用剪刀剪出)组合:在底纸上,标出粘贴的位置;将裁剪好的纸条,排列起来达到满意的效果后,粘贴完成。
2、作业要求:用自己的照片或其它图片,切成长条排列粘贴,产生变形的效果。
A、使用工具刀注意安全。
B、要求切割平整、排列组合有新意。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督促学生安全使用剪刀,鼓励学生进行有趣的排列。
及时展示学生的创意。
三、展示评议:1、开辟展示小平台,让学生互相欣赏,评出最佳造型奖、巧手奖……2、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四、课后拓展:1、将制作好的作品挂在自己的书桌上。
2、可用此法布置班级。
3、制作小书签。
教后反思:在演示时我告诉学生,我要给大家减减肥,或增高。
先选用了班级里一位较胖的同学的照片,用横向切割的方法裁掉照片,然后重新组合起来,这位同学照片上的形象就变高了很多,瘦了!为什么呢?学生经过课堂上的讨论环节找到了原因,我又接着鼓励大家给自己的照片增肥。
通过尝试大家发现了纵向切割可以让照片中的对象变胖。
再让大家变一变时,同学发现了很多的切割和组合方法。
第5课色彩的对比总课时数:6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
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提高学生画色彩画的兴趣。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
教学重点:从感受色彩对比以及产生美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练习中。
教学准备:教师:计算机教学设备、课件、纸、色笔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纸等。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出示冷暖色两幅图片,围绕下面问题师生对话交往。
A、请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B、组织学生用油画棒按色相推移排列成一个色环。
课的开始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冷暖色的表现力,让学生根据其概念进行分类,用以巩固所学过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过渡导入新知,并以排列色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课(1)师出示课件“色相环、对比色、补色”。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对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
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在色彩中对比最强烈、最鲜明的颜色。
我们称两个相互作为补色的颜色为对比色。
(2)师出示色彩的对比图片课件。
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感受。
(3)欣赏和分析A、欣赏民间年画,谈一谈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B、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进入绘画色彩的运用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