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学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唐代的产物,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其最早记载当在西晋,比唐代的记载要早五百余年。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考察,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既保留了秦始皇时期帝国征服与土著抵抗的集体记忆,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起源古老,值得珍视。

关键词:悦城 龙母传说 秦始皇 历史记忆

作者:蒋明智,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容肇祖(1897—1984)在《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①一文中认为,龙母传说的成立期主要在唐代的一百年间。其见诸记载的,最早是唐刘恂(生卒年不详)《岭表录异》里的《悦城龙母》: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霜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②

后人在论及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录版本时,多持此论。如叶春生就认为:“德庆龙母的传说,始见于唐代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加以补充,再后各朝碑记、诰敕又有发展。”③但笔者检阅有关文献,发现这并非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载。

比《岭表录异》记载要早的,在唐代就有卢肇(818—约901)的《阅城君庙记》。卢肇,唐代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中进士第一,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其作《阅城君庙记》得益于其叔卢萼(生卒年不详)的经历。卢萼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曾游仕南越,代理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录事参军一职,常到悦城龙母庙烧香祈祷,希望能升任县令。一天夜晚,他梦见龙子对他说:“你当了此官,会报答我吗?”卢萼当即许诺。第二天,他占

①②③容肇祖:《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民俗》周刊1928年第9期,第1—2页。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92期,7页。

得“见龙之贞”的吉卦。太和五年(831),卢萼如愿以偿,出任宜春县令。次年大旱,他祈祠龙母,保佑县境风调雨顺,并在水陆交通枢纽的昌山渡创建龙姥庙,亦称阅城(即悦城———笔者注)君庙。卢肇在《阅城君庙记》一文中对这一传闻有记载:

元和中,故宜春县令卢府君尝游宦南越,乞灵于龙,契乎其旨,尝梦龙伯谓之曰:“君将宰邑江西,其致我焉。”许之。及太和五年,岁在壬子,府君来宜春,遂立祠于邑东昌山津右。

府君讳萼,举孝廉,三迁为宜春令。始至,遇邑大饥,令豪族以陈积周赋贫民,故得不佻不病,不横不流,民从其化矣。夫神物莅乎阴,府君之美政,微龙之辅乎?予于府君为宗侄,予为儿而府君多之曰:“乃异日其闻乎!”故予始终龙姥之事,及载府君置祠之旨焉。①

据《宝刻类编》载:“卢肇,歙州刺史”,“《阅成君庙碑》撰并篆书,刘驯之书,大中三年十二月一日建”。②此碑后载入《文标集》卷中,题《阅成君庙碑记》,未具年月,碑在袁州。③由此可知,《阅成君庙碑记》先有碑刻,然后才被收入文集。其碑刻时间是在大中三年,即849年,比《岭表录异》要早半个多世纪。

《阅城君庙记》已记录了悦城龙母传说的大貌,摘录如下:

昔者秦毒天下,神鬼乏主,英精怪质,潜跃失次。故龙遁乎涨海之涯,托乎嫠姥之室,圆苞不阵,霞锦相光,鳞鬣未生,风雨如晦。姥既耽之在手,覆之以衣,一夕,威灵欲震,雷电皆至,龙遂育焉。厥后姥以母,龙以子,提护萦绕,如乳如嬉。或游于泉,或跃于浒,姥方朝膳,必荐鲜鳞。他年,姥斮鳞于溪,龙游于刃下,而尾触銛锋,姥骇视之,则堕数尺矣。因泳去,于是盘天乘风,出幽入冥,恍惚变化,潜乎乾,战乎坤,不知其往矣。姥恨其误伤,竟不复至,而姥亦逾乎鲐鲵,克慎厥化。姥无姻戚,阅城人葬之水涯,惟龙乃寓形于人,衰杖如瘵,洟苫涕块,哀乎浃日。谓人曰:“藏我母卑矣。他日潮水啮之,非葬之所也。

其将假尔牛马为役,以迁于显爽。”一夕,风雷大至,明日视之,则姥之封若覆夏屋矣。在于山颠,里之中牛马皆殆不饮龁,齐衰者亦亡所在。阅城人立姥及龙之象,以礼祠之。④

该传说由于是卢肇听其叔所讲,自己并未到过悦城,与原作有出入在所难免,但龙子化育、断龙尾、移墓葬母等龙母传说的主要情节都已具备。

刘恂在唐昭宗(889—906在位)时任广州司马。任期届满,时值长安动乱,他返京述职不成,滞留广州,根据见闻,写成《岭表录异》一书。因而其书之成应在906年以后,至少要比卢肇的《阅城君庙记》晚二三十年。

再往前追溯,唐代李景休(生卒年不详)和赵令则(生卒年不详)在碑刻中所记录的龙母传说,又比《阅城君庙记》早。宋代张维(956—1046)在《永济行宫记》中提到:“唐太和中,李景休、会昌赵令则刻文于碑,详矣。”唐太和中,即830-832年间,此时江西宜春的卢萼初任县令,尚没有《阅城君庙记》一文的诞生。李景休和赵令则的碑刻早已不存,其文不可得见,但好在张维在《永济行宫记》中有复述:

永济夫人龙母温氏者,晋康郡之程溪人也。其先不可得考记。秦始皇时,夫人浣于江,岸旁得卵如斗,异焉。持归藏器中,后有物如守宫,破卵而出,长数尺,性喜水,投之江,嬉游自适。每夫人往观,辄以鱼置其侧而去。一日,夫人治鱼,误挥刀斩其尾,遂不复见。

久之复来,遍身生鳞,文有五色,头有两角,夫人与邻里始以为龙。郡守以上闻,秦始皇遣使尽礼致聘,将纳夫人于宫。夫人不乐,使者敦迫上道。数旬,至始安郡。一夕,龙引所乘《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①②③④董浩等编:《全唐文》卷768,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13页。

《宝刻类编》卷6,中华书局,1985年,第189页。

参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75页。

卷8,第4713

船还程水,使者复还,龙复引归,凡数次。夫人果以疾殒。既葬西源上,后大风雨,其墓忽移于江北,即今悦城也。阖境畜乘皆汗而疲困,昼夜号哭有声如人。远近神之,共立龙母庙于墓旁,祈祷应答如响。唐太和中,李景休、会昌赵令则刻文于碑,详矣。①

该碑文在介绍龙母传说时,虽与李景休、赵令则碑文所记详略不一,但龙母传说的全貌已在其中:龙母拾蛋得龙、龙母误断龙尾、秦始皇征召龙母未果、龙子移墓葬母等情节单元都已具备。这应是唐代记载最早的龙母传说。

在唐以前是否还有龙母传说的记载?这是把握龙母传说的一个关键。因为在容肇祖看来,唐代才开始出现龙母传说。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他把《太平寰宇记》引述《南越志》所记《端溪温媪》,看作是宋代的产物:“乐史在太宗(公历975-997)时上书言事,于淳熙中(984—987)献所著书四百余卷,则《太平寰宇记》所载,为南汉入宋后,至淳熙前所有之传说。那时龙母的传说有点增加改变了。”②这一看法显然忽略了《南越志》的史料价值。

《南越志》系南朝刘宋年间(420—479)沈怀远(411—470)所作,记载三代至晋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惜原书已佚,我们只能从后世辑录它的著作中,了解其真实面目。《隋书·经籍志考证》:《南越志》8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5卷,沈怀远撰;南宋陈振孙(约1186—1262)《直斋书录解题》:《南越志》7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③明代董斯张(生卒年不详)所辑录的《吴兴艺文补》则曰:“怀远志南越见隋书,陈振孙亦载其目,盖宋世犹有存者。余从诸书录之。”④可见,《南越志》在宋时尚存。我们通过比较《吴兴艺文补》和《太平寰宇记》所辑录的龙母传说,来判断《南越志》记载《端溪温媪》的可信性。《吴兴艺文补》里的记载是: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卯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留使者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尝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⑤

《太平寰宇记》所记内容是:

《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潆洄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光炳耀,谓曰:“龙子复来耶?”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诏使者以元珪之礼聘媪。媪恋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①②③④⑤《悦城龙母庙志》(2卷),光绪十三年东裕堂藏板,第27—28页。

容肇祖:《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民俗》周刊1928年第9期,第3—4页。

参见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73—274页。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2,明崇祯六年刻本,第26页。

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①

两相对照,几无差别,说明它们来源于《南越志》所记《端溪温媪》同一版本。此外,明李贤(1427—1464)撰《明一统志》、道光《广东通志》和《肇庆府志》所述龙母传说,皆与《太平寰宇记》所引相仿。清代钦定《渊鉴类函》也将其收录,全文如下:

《南越志》曰: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常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尝游波水,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联德之所致。”乃使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媪陨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

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②

我们不厌其烦地列举上述材料,目的是想说明,自宋代《太平寰宇记》到清代《渊鉴类函》,其中所引《南越志》之《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证据链”,由此证明沈怀远《南越志》记有《端溪温媪》的可信性。

再往前追溯,晋代顾微(三国孙吴至西晋时人,生卒年不详)在《广州记》中,就已提到了悦城龙母的传说,原文亦已佚。唐代白居易(772—846)在《白氏六帖事类集》“程溪浦口”引顾微《广州记》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③《艺文类聚》“程溪浦口”条也引顾微《广州志》(应为《广州记》———笔者注)云:“溪浦口有蒲母养龙,裂断其尾,因呼龙掘,人时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也。”④“程溪浦口”在悦城龙母庙和龙母墓附近。据《德庆州志》载:“零陵水在州东九十里,自广宁界流入境,凡百余里,南入江,可通舟楫。一名程溪浦,出州东七十里,龙岩下有龙母温媪墓,亦曰温水,亦曰灵溪。”⑤蒲母养龙裂断其尾,应为悦城龙母传说的异文。但该传说十分简略,既无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无背景,龙母裂断龙子尾巴的缘由亦无介绍,尤其没有移墓葬母的核心情节,因而传说所记应为龙母传说的一个片段。这一片段主要是用来解释“龙掘见,境大丰”的气候现象,与沈怀远所记龙母传说解释“船为龙掘尾”迥然而异,在以后西江流域的正史、地方志、笔记小说和庙志中,均无类似记载。而且龙母的蒲姓说法也只在《广东新语》、《肇庆府志》等少数书中作为一说提及,但不占主流,故《太平寰宇记》和钦定《渊鉴类涵》均采用《南越志》的版本。这说明,顾微所记龙母传说并非悦城龙母传说的原貌。作为江苏苏州人,顾微到岭南只采录到传说的一个片段,而将机会留给了二百多年后的沈怀远。

沈怀远,浙江德清县人,刘宋世祖(454—464)时,曾为始兴(今广东韶关市)王刘浚的幕僚,后因事牵连被流放广州,至前废帝即位(465),才回到德清做了武康令,在岭南地区前后生活十余年。由于谙熟岭南生活,他对南越诸事的记载较为具体、仔细,其《南越志》内容多达数卷,是《广州记》无法比拟的,所记悦城龙母传说也已定型。虽然从记录的时间上看,《南越志》《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64,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古逸丛书本,第979页。

张英等编:《渊鉴类函》卷437引《南越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547页。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2,民国景宋本,第69-70页。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9“水部下”,明嘉靖间胡绩宗刻本,第142页。

,2年第218

晚于《广州记》;但从内容上看,《南越志》所记“掘尾龙移墓葬母”是悦城龙母传说的主体,《广州记》所记“龙掘见,境大丰”只是其中的枝节,主体和枝节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内在联系,主体解释“龙掘”的由来,枝节是在主体基础上进一步解释某种信仰的由来。由此,可以推断,在顾微记录“龙掘见,境大丰”型传说之前,“掘尾龙移墓葬母”型传说已流行于世;或是“龙掘见,境大丰”型传说的枝节原本就是“掘尾龙移墓葬母”型传说的组成部分。

后世流传的龙母传说为上述看法提供了一个佐证。据《文登县志·杂闻》载: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免(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

怪之,以告郭。郭候其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①

这是清代记录的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笔者曾在《龙母传说比较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悦城龙母传说与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的渊源关系,认为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来源于悦城龙母传说。②在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中,“移墓葬母”和“秃尾龙见,年即丰”的两个情节单元,恰好复合了上述悦城龙母传说的两大类型。从该传说也可以看出,老李移墓葬母是故事的主体,而“秃尾龙见,年即丰”则是故事的枝节。也许,“移墓葬母”和“秃尾龙见,年即丰”本来就是粘连在悦城龙母传说之中的,后来由于采录的原因,才被分离出来,各自独立。

顾微和沈怀远都是外省人,他们到岭南后才相继将龙母传说记录整理成文,因而,在他们采录之前,龙母传说在民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口头讲述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以往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而后现代史学却对此进行了质疑,认为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正如赵世瑜所指出的:“传说对历史学家来说就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和历史放在同等的价值层次上,也即在历史记忆的意义上,传说与历史文献传达的历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③这种历史记忆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第二,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第三,那些具有所谓的负面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者由于政府的禁止,或者由于让人难堪而不便被公开,或者人们强迫自己去遗忘或不去思考,但对于某些事件来说,人们强迫遗忘的企图往往是不成功的,一旦人们被告知说不要去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却往往被记忆下来。④借助这一理论,我们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进一步探讨龙母传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在悦城龙母传说中,无论是典籍记载,还是民间传说,没有不提到秦始皇征召龙母入京的情节,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根据传说的有关理论,传说较之于一般文学作品,与历史有更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传说往往直接讲述一定的当前事物或历史事物,有时并采取溯源和说明等狭义的历史表述形式。人民通过传说,述说历史发展中的现象、事件和人物,表达人民的观点和愿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①②③

④李祖连修,于森逢撰:《文登县志》,清光绪23年修,民国22年铅印本,第60页。

蒋明智:《龙母传说比较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9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7—210页。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84页。

4。

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口传的历史’”。①一些治史的专家也并不怀疑,“传说日久,附加的理想成分越多,可是它的本身确是当日实在经过的事件,并不是某些人臆想的结果”。②龙母传说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在西晋,而其口头传统最早是否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这需要对龙母传说的文化信息及其与秦始皇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

据《淮南子》载:“(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③经过激烈的战争,秦始皇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占领了越人分布的岭南地区。西呕亦称西瓯,是百越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大体分布于汉代的郁林郡和苍梧郡,其东有南越、东瓯,北为五岭,西有骆越,约相当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即今桂东南及粤西南这一片。这正是龙母传说圈的流传地。

据研究,龙母的族属为疍民。陈摩人在《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一文中指出:考古发掘与历史记载,将疍人与悦城龙母传说的关系也描绘出大致的轮廓。《德庆州志》(《旧闻志·杂录第二》)上也说:“一种居水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者名疍,无冠履、礼貌、文学,见水色知有龙,故又曰龙户。”对此,可以这样示意:龙母—五龙子(巨卵孵生)—龙户(人)。④清顾炎武(1613—1682)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博罗县志》说:“蛋(现改为疍———笔者注)其来莫可考。按: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监禄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指疍民———笔者注)即入丛薄中之遗民耶?以鱼钓编竹为业,以舟为宅。”⑤这段话,论述了疍人的由来与秦始皇的镇压政策有关。

这一史实,必将在民族的传说故事中留有影子。龙母传说可以说是对这一具有重大负面影响事件的历史记忆。传说讲,秦始皇派使者征召龙母入京,使者的船由德庆行至广西桂林,五龙子连夜把船拉回德庆,如此反复四次,使者无功而返,这就隐性传达了越人对秦始皇的抗拒心理。

但秦始皇统一岭南,客观上也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他采取了一系列怀柔越民族的政策,在客观上对越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述《渊鉴类函》引《南越志》说:“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朕德”也就是秦始皇的“水德”。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五德”即五行之德,指金德、木德、土德、水德、火德,认为古帝王之兴,必居其中一德,上天还将显现祥瑞,以符应示知人们。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天下宣称“方今水德之始”,⑥“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⑦由此可知,龙是水德的祥瑞,是秦始皇君权神授的象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岭南出现了龙母养育五龙子的传说,这正是大秦帝国祥瑞的一个迹象,也是越、汉融合的一种反映。

秦汉以前,龙不仅是祥瑞的象征,也是巫术行为中的重要角色。据张光直研究,龙在商周时期是巫觋沟通天地的使者。⑧龙母能驾驭五龙,其巫神的神格十分明显。清代程鸣在《孝通庙旧志》《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⑥

⑦⑧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3页。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阮青:《〈淮南子〉注释本》卷18,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16页。

陈摩人:《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78页。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7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35年,第365页。

司马迁撰,斐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6,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1982年第2版,第237页。

《史记》卷28,第1366页。

张光直:《神话·美术与祭祀———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途径》,敦净、陈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中说:“(龙母)常于稠人中望空,似有与之应答。间有以出入询者,辄中祸福,时人目为神女。”①龙母能预知祸福,是巫神无疑。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曾认为:“始皇以为神,遣使迎媪。以尝闻徐福言海神之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意媪其同类也。”②龙母被视为与海神同类之神,自然会受到秦始皇“玄珪之礼”的礼遇。“玄珪”是一种黑色的玉,其用途主要有二:一是拥有者具有某些权力的象征物;二是祭神时的重要礼器。③秦始皇致聘龙母入京,可能是专门为其从事相关的巫术活动。《史记·封禅书》说:“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④从史书记载可知,南越国灭亡后,汉武帝在长安立越祝祠,专请越巫在京师搞鸡卜以驱鬼逐疫和祈寿成仙。汉代礼制又完全是因袭秦代的,⑤因而,我们可以推断,秦始皇时期应有请越巫鸡卜的制度。尽管龙母未能成行,但秦始皇“以玄珪之礼聘媪”的动机,与历史上秦始皇迷信方士和仙术的心理是一致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创建了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悦城龙母传说中提到的两个地名,也透露了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历史面貌。据记载,端溪县设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是秦汉时岭南15个古县之一。当时汉武帝(前156—前87年)派楼船将士十万,分五路大军,进攻南越国,最后杀掉叛乱的南越国相吕嘉(生卒年不详),灭南越国,以其地置南海、苍梧、合浦、郁林、日南、九真、交趾七郡。⑥端溪县属苍梧郡,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南康州,贞观十二年(638)才改名为康州。《南越志》里的《端溪龙母》不提“康州”,而唐代《岭表录异》里的《悦城龙母》没有“端溪”的地名,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始安江⑦为漓水(即漓江———笔者注)的上游,其流经铁炉村一段与湘水(即湘江———笔者注)相距不足1.5公里,且水位差仅为6米左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命监御史史禄(生卒年不详)开凿著名的灵渠,即在此地。⑧因而,始安江是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始皇也正是凭借此道,派大兵南下,征服岭南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桂林市设始安县,即以此河流命名,足以说明其重要性。三国乌程侯甘露元年(265),置始安郡。所以,龙母传说中的“至始安江”或“至始安郡”都是指沿江到达桂林附近,这与秦始皇时期已开凿灵渠,水上交通可以从西江抵达漓江和湘江的史实是吻合的。

此外,龙母传说也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造船业的发展状况。在岭南发现的属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铜鼓,纹有体积较小、首尾不分的独木舟,还有平底小船。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岭南已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行技能。1975年,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了秦汉造船工场遗址;1994年,在原址的西北面,又有新的重要发现。据学者研究,这个造船工场主要生产的是平底船,吃水较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①②③④⑤

⑥⑦

⑧欧清煜编:《悦城龙母祖庙》,悦城龙母祖母文物管理所,1992年,第43页。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页。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85—86页。

《史记》卷28,第1399-1400页。

《史记·礼书》说:“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见《史记》卷23,第1159-1160页。

余天炽等:《古南越国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4页。

《太平寰宇记》、《渊鉴类函》均记作“始安江”。《永济行宫记》记作“始安郡”。惟《吴兴艺文补》记作“始兴江”。查《中国历史地图册》并无始兴江,东晋却有“始兴”的地名(今韶关市附近),在南北朝刘宋年间,升格为“始兴郡”,治所在今韶关市。但韶关距德庆并无千里之遥。故应为“始安江”。

》,9—10

浅,适合内河和沿海岸航行。①越人除了将船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目的外,还在每年一度的端午节用龙舟来竞渡。闻一多(1899—1946)在《端午考》一文中告诉我们,“寻常舟船刻为龙形,本是吴越一带的风俗”,“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所以它是与文身的习惯同时存在的。”②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闻一多认为,用来竞渡的龙舟是一种被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③这一推断可以在考古资料中找到佐证。1958年在江苏武进,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只独木舟;1973年在福建连江也发现一只大约属于汉初的独木舟。秦汉统一以后,越人善于用舟的传统并未中断,考古工作者在过去越人的居住地域,如广东、湖南等省内,经常发现有汉代的陶、木船模型及独木舟等。④笔者据此推测,龙母传说中所记“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大概是对越人所造的一种叫“驳尾独木龙舟”的解释。龙子自桂林引龙母船还,“不逾夕,至本所”,极言速度之快。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岭南造船业的发展水平。

正因如此,神话学家袁珂(1916—2001)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认为:“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对后代有着普遍的代表性质: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⑤据《明洪武诏书》载,龙母“汉初封为程溪夫人”。⑥清康熙德庆知州秦世科(生卒年不详)在《重建龙母庙序》中更是写道:“如州城之东,越百里有龙母庙,自秦而汉而晋而唐宋元明,膺封数十朝,享祀二千载,迄今颂其功,称其德,咸啧啧不置者,岂偶然也耶?”⑦至今在悦城龙母祖庙,我们所看到的龙母墓碑上刻的也是“秦龙母墓”,为乾隆四十七年德庆知州蒋如燕(生卒年不详)所立。

今天看来,尽管龙母传说是秦代的产物尚缺乏正史上的依据,但考察龙母传说的具体内容,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却可以找到许多蛛丝马迹。《龙母传说》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是在西晋时期,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五百年之后。作为民间传说,从产生、流传到被整理、记录,也必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长,我们难以估量,但可以从历史记忆中寻找证据。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历史事件来说,它一方面曲折反映了秦始皇征服岭南时遇到土著力量顽强抵抗的事实;另一方面,又再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过怀柔政策而逐步实现越汉融合的历史;从观念上看,它表现了秦始皇以龙为祥瑞的“水德”思想和迷信方士、仙术的心理;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它再现了秦时端溪、始安等地已被纳入秦始皇的行政版图,开凿的灵渠已将西江和湘江沟通起来,岭南造船业达到相当水平的史实。因而,自唐代碑刻至清代庙志,人们均把龙母视为秦时之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集体记忆”的根基。正如历史人类学者所指出的:“历史这只‘无形之手’实际上可能对林林总总的各种各样的传说进行了某种‘选择’,使传说中与实际历史过程相契合的内容,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在其背后起作用的,实际上是人们对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⑧可以说,悦城龙母传说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其起源十分古老,值得我们珍视。

(责任编辑 于光)《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参见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第282—285页。

闻一多:《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36页。

同上,第242页。

陈国强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2页。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707页。

《悦城龙母庙志》(2卷),第1页。

同上,第33页。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3,第126页

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整理3篇)

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整理3篇) 这篇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传说、争论很多。只是,进化论仍然是目前的权威理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但该书贸易提及人类的问题。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 ___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

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可是,进化论却无法解决自然界的生物问题,近年来还以为进化证据受到自然界证据的抵触而备受争议。甚至几乎被推翻或改写,却由于没有新的理论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继续以进化论为中心。可见,人类起源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就可以说明的问题。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探讨。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范文。 关于人类 ___,在人类早期,就有许多这方面设想的神话。 比如《女娲造人》是中国的神话,《伊甸园里》是西方神话。尽管两则神话故事所产生的地点不同,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第二,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第三,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第四,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第五,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开发状况调查报告

梧州市龙母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 发状况调查报告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千年古城”的美称,悠久的历史,连绵的山峦,覆盖的水域,使得梧州富含了独特的地域及历史文化—龙母文化。2011年5月29日,我们小组对梧州的龙母庙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社会历史实践调查。 一、龙母的传说: 龙母是流传 于我国西江流域 民间的颇具特色 的一位女神。《中 国神话传说》记 载:“秦始皇时 代,有两个传说, 一个是关于陷湖 的传说,一个是

关于龙母的传说”。传说龙母,本姓温,其父温天瑞,其母梁氏,温生于周赦王二十五年(公元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藤县水东街孝通坊,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温氏幼时因洪水被放在木盘漂流到广东悦城,被一姓梁渔翁救起并抚养成人。传说有一天,温氏在溪边拾得一卵,里面生出五条小龙,经温氏细心养护,长大后放归大海。从此,人们把温氏称作龙母。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下,带领人民抗洪治水,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 二、梧州龙母庙的由来及概况: 后人为了纪念龙母,在西江流域建了无数的龙母庙,便也有了梧州气势磅礴的龙母庙。梧州的龙母庙又称太庙,并

没有梧州龙母是悦城龙母的母亲的意思,而是说梧州龙母庙的历史比较悠久罢了。 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座落在景色秀丽的桂江岸边,枕山面水,輿地通泉,是一座真正的千年神庙。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组成。后因战乱部分建筑曾受毁损。从1987年龙母庙重光以来,经过不断修缮,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宫、龟池、观音亭、赐福亭、放生亭、龙母素食馆等主要建筑。2005年梧州市政府在原龙母庙的北面划出10.2公顷的土地作为龙母庙的扩建用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使龙母庙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扩展到10万平方米,现在已建成了牌坊、前殿、龙母宝颠、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中国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

七年级生物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教版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通过人类起源的学习,初步了解科学推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3.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概述人类进化的重要历程。 四、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也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一个问题。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追随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甲:人是猴子变的。 学生乙: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 学生丙:我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 教师:那么在人类的起源方面,你想了解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甲: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学生乙: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为什么人类出现得最晚,却是最强大的,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教师:大家提到的问题非常好。说到人类的起源,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学生:分组交流。 学生甲: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线索。后来他在《性选择和人类的由来》以及《人和动物的表情》等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当时许多科学家坚信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支持者与神创论观点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学生乙:关于人类起源的最著名的一次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之间进行的。事情发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教师:真不错,下面请大家观看几种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相片,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前的知识和在课下搜集的资料讨论回答: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并相互补充。 学生代表总结回答:现在的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一带;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都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教师:当今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甲: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学生乙: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教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入新课;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三、教学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原始的农耕居民典型的讲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和南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历史的车轮滚共向前,发展到距今五六千年时,我国进入了部落联盟的时代。这一时期有很多的神话传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远古的传说。 讲授新课:在中国把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之为传说时代,或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远古时代有哪些神话传说。 生:略 过度: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炎帝和黄帝部落的传说。师:多媒体展示炎黄帝示意图。黄帝联合周边一些小部落与炎帝在阪泉展开激

战,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臣服于皇帝,炎黄走向联盟。 炎黄联盟后由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最后蚩尤大败,周围部落归顺于黄帝部落,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炎黄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发明创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多媒体播放炎帝黄帝的短视频,让学生从中归纳他们的发明。 过度:继炎帝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许多部落为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一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制。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禅让制的含义、基本原则、实质 五、板书设计

广西梧州龙母庙导游词

广西梧州龙母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骑楼城龙母庙景区的龙母庙景点参观和游览。我是导游,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小×。 龙母,是我国民间流传的周秦之世的女神,对于她,既有不少翔实的史话,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袁坷的《神话传说》就说过;“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对后代有着普遍 的代表性质: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今天我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走进龙母的历史与传说中,领略龙母文化的精髓,探访龙母影响力和知名度与妈祖媲美之谜。 我们即将游览的梧州龙母庙,是梧州著名的游览景点之一,始建于北宋初年,座落在景色秀丽的桂江岸边,枕山面水,舆地通灵,是一座真正的千年神庙。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组成。后因战乱部分建筑曾受损毁。从1987年龙母庙重光以来,经过不断修缮,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宫、龟池、观音亭、赐福亭、放生亭、龙母素食馆等主要建筑。XX年梧州市政府在原龙母庙的北面划出公顷的土地作为龙母庙的扩建用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使龙母庙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扩展到

10万平方米,现在已建成了牌坊、前殿、龙母宝殿、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最高. 的38米龙母圣像。 龙母,姓温,诞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而生活于并吞六国的秦代。大概在距今二千二百九十一年前的楚怀王辛未年(也就是东周周赧王的二十五年)的农历五月初八日,古老的梧州之地的藤县水东衔孝通坊温天瑞的家里。 龙母的诞生与众不同,带有“苍天呈瑞”的色彩。《孝通祖庙旧志》说她“甫生发长竞尺,仪容瑰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龙母刚刚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多长,而且容貌长得非常奇异魁伟。这当然不是一般初生婴儿可以比拟的了。所以说,龙母从来以这个世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颇具神奇色彩了。 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她一生下来,黑油油的头发就有一尺来长,而且身体儿很奇伟,脸庞儿很漂亮。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她从幼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在五龙柱前) 大家所看到的叫五龙柱,说起这五龙,就是跟龙母晶莹善良的心有关的。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看到旁边熠熠发光,觉得奇怪,便慢慢地走了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通体晶莹闪亮,这,

龙母传说

秘境广西,龙母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大明山脚下的小村子,有一个没有名字的雅迈(状语指寡妇),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有一天雅迈去赶圩卖鸡蛋,路过一个鱼摊,看到鱼摊的水盆里有一条奄奄 一息的小蛇,顿时心生怜悯停下脚步看着小蛇,小蛇也用力抬起头看着雅迈。 雅迈迟疑了一下,跟卖鱼的说,可不可以用鸡蛋换水盆里的小蛇。卖鱼的大叔 看看雅迈,再看看她提篮里的鸡蛋,开玩笑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蛇,头上还有角,搞不好是天上的龙,你这几个鸡蛋太少了,还是拿去换盐吧。雅迈坚持着用鸡 蛋跟卖鱼的换小蛇。卖鱼的大叔很为难的答应了,叮嘱雅迈回去要是后悔了不 要跟别人怪他骗了鸡蛋。雅迈满口答应,把鸡蛋留给卖鱼的,将水盆里的小蛇 小心翼翼的放到提篮里回家了。 雅迈回到家又仔细看了看小蛇,蛇头上还真有一个角一样金色的小突起, 她把小蛇养在水缸里,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精心照料,小蛇慢慢地恢复了元气,常常从水缸里爬出来,绕在雅迈的脚边,亲热得想雅迈的儿子。 雅迈看到小蛇已经康复了,准备把小蛇带到野外放生,于是晚上特意多抓 了一些鱼虾给小蛇吃。第二天,雅迈用提篮装着小蛇来到野外,将小蛇放到鱼 虾很多的水潭边,小蛇游到水里不见了。雅迈在水潭边站了一会儿,用衣角擦 擦眼泪,然后提着篮子回家了。雅迈一整天都心神不安,老想着小蛇,担心小 蛇又被人抓住。一直到傍晚,雅迈有些后悔,心想要是小蛇认识路能找回来该 有多好。这时,雅迈突然听到门口有声响,雅迈打开门一看,小蛇竟然真的找 回来了,还带回来一条鱼。门一开,小蛇就爬进家里的水缸,雅迈怎么叫也不 出来。雅迈喃喃自语,看来是不愿意离开啊,我也没有孩子,就留下来当我的 儿子吧。小蛇仿佛听懂雅迈的话,从水缸里爬出来,亲热地缠着雅迈的脚。

关于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关于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 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 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 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 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 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 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 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 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 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 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 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 “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 “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 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 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 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 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 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 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 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 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 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1) 在佛教「增一阿含经」及许多经典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说地球上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色界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 为什麽叫光音天? 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表示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是表达什麽意思。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是二禅三天,最上最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 人又为什麽会从光音天下来? (一)地球的形成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一中劫,自「成」至「空」四个中劫合为一大劫。当世界到了坏劫的末期,有大火灾烧毁了地狱、地球和其他的星球世界及欲界诸天;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之前,下界的天人、菩萨、圣贤与因行大善的众生,性灵自然得救,早已谊到光音天上,享受快乐的天福。 世界经过「空」劫二十小劫之後,又轮到「成」劫之初,由光音天起金色大祥云,而降甘露豪雨;大水消退後,又现初禅以下的许多层天。洪水留在太空的物质,经大旋转,逐渐凝固,再出现太空中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圆形或椭圆形的星球,当然包括我们这个地球,及绕地球旋转的月亮,乃至最远最下地狱以上的一切世界;因大热能的旋转集中,成了许多太阳,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行星和卫星。有了太阳,因每个星球循太阳系各有它的轨道,行星绕著恒星旋转,卫星又绕著行星旋转,公转、自转,而分昼夜,因此日月周年四季,就延续下来。但是,天上与他方星球世界的时间,与我们地球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

关于人类起源学说

关于人类起源学说,人们提出有以下几种: 神创论 亚洲起源论 大海起源论 非洲多源论+ 非洲单源论 外星起源论 神创论:意思就是神创造了人,其中最有名的传说就是"上帝造人",在中世纪的欧洲,谁敢质疑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就要被.....好了,不继续阐述了,不知这里有多少人支持这一学说呀? 亚洲起源论:由于亚洲是高级猿类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认为人类也起源于亚洲,随着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发现,这一学说盛极一时.但是,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以及中国的古猿化石(如禄丰古猿,巨猿)被认为并非是人类的祖先,"亚洲起源论"已经衰落,不知这里还有多少"爱国者"支持这一学说? 大海起源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发现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的人类化石,再加上人类的某些生理特征接近海洋哺乳动物,有些人便认为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祖先在大海里生活.不过,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发现,所谓的"化石空白期"已被填平,还有谁会支持这一学说呢? 非洲多源论: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在非洲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和人科动物的化石,"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这一学说在主流科学界已无人反对.非洲起源论有"多源论"和"单源论"之分,多源论认为,人类在进化到直立人阶段后,便扩散到全世界,然后各自进化,随着人类交往的频繁,不同的古人类之间开始混居杂交,便变成了现在各种各样的现代人.照"多源论"的说法,北京猿人等中国直立猿人依旧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非洲多源论"是目前中国人类起源的主流学说. 非洲单源论:在"多源论"盛行的年代里,许多人搞不懂,世界各地那差距巨大的各种古人类是如何共同进化为现代人这相差不大的物种的?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虽外貌差距很大,但身体本质上是差距很小的,不可能是由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呀!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解开了这个未解之迷.人们发现,所有的现代人的祖先均为20万年前的一位东非女子,代号为"夏娃",后来,"夏娃"的后代们扩散到全世界,消灭了世界各地原来的各种古人类,便成了现在这统治整个地球的现代人.最近几年的一系列发现(如先驱人,长者智人)也证明了"单源论"的正确性.照"单源论"的说法,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在5万年前到达中华大地的时候就一点都不像猴子了,北京猿人并非我们的直系祖先!"单源论"是目前世界上人类起源的主流学说. 外星起源论:这个.....叫我说什么好呢?????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_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蒋明智 悦城龙母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学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唐代的产物,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其最早记载当在西晋,比唐代的记载要早五百余年。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考察,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既保留了秦始皇时期帝国征服与土著抵抗的集体记忆,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起源古老,值得珍视。 关键词:悦城 龙母传说 秦始皇 历史记忆 作者:蒋明智,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一 容肇祖(1897—1984)在《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①一文中认为,龙母传说的成立期主要在唐代的一百年间。其见诸记载的,最早是唐刘恂(生卒年不详)《岭表录异》里的《悦城龙母》: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霜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② 后人在论及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录版本时,多持此论。如叶春生就认为:“德庆龙母的传说,始见于唐代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加以补充,再后各朝碑记、诰敕又有发展。”③但笔者检阅有关文献,发现这并非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载。 比《岭表录异》记载要早的,在唐代就有卢肇(818—约901)的《阅城君庙记》。卢肇,唐代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中进士第一,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其作《阅城君庙记》得益于其叔卢萼(生卒年不详)的经历。卢萼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曾游仕南越,代理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录事参军一职,常到悦城龙母庙烧香祈祷,希望能升任县令。一天夜晚,他梦见龙子对他说:“你当了此官,会报答我吗?”卢萼当即许诺。第二天,他占 ①②③容肇祖:《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民俗》周刊1928年第9期,第1—2页。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92期,7页。

1 人类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人类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人究竟从哪里来?古往今来,面对着浩瀚的历史长河,人类不断的向自身、向宇宙重复着这一疑问。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人们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耳熟能详。在西方,上帝造人的传说也是妇孺皆知。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一步步地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某些人类始祖遗迹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远古人类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么,人到底从哪里来?中国人的祖先究竟是谁呢?就让我们走出神话的迷雾,首先开始探寻中国大地上古人类的发展轨迹……(导入) 早在18世纪的时候,著名的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就通过解剖学,认识到了人与猿之间解剖结构的相似性,从而提出了把人和猿同归于灵长类的论断。 1859年,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阐述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生物进化论。后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达尔文的启示下,进一步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人猿同祖的理论。1871年,达尔文又在《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是由一种绝灭了的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著名论点。 但是,达尔文只回答了人类“由何而来”的问题,而没有回答“如何而来”的问题。于是,恩格斯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1876年写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理论,开启了人类起源研究的新篇章。 人类真的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吗?如果是,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经历了怎样的漫长过程?(过渡段) 根据近年来世界学者的研究,从最古的猿进化到现代的人,其间经过约3 000万年的时间。在距今2 800万至2 600万年前,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里,成群地生活着古代类人猿。它们遍体是毛,用臂攀援着树枝活动。这些攀树的猿群就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后来,地球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于地壳和气候的变化,原来郁郁葱葱的森林逐渐稀疏了。环境的变化使一部分古猿被自然淘汰,另一些古猿因为适应能力强,勇敢地走出了森林,成群地来到林间草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前后肢渐渐有了明确的分工,前肢更多的时候用来抓握工具,后肢则用于支撑身体和行走。古猿的直立行走奠定了它

小白龙探母:一个关于孝道的传说

小白龙探母:一个关于孝道的传说 她们的刺绣技术精湛,受到苏州丝绸作坊的欢迎,苏州盛泽镇上,施复夫妻一个作坊有三四十张织机,苏州城机工有几千人,作坊织出大量的绸缎卖给她们师徒。 刚进农历7月,灵璧大庙街西约一华里陈宅庄北,便会云游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及各种套圈、马戏、魔术、斗狗等等一系列的民间娱乐的种类来到此地,使得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昼夜迷灯闪烁,黑白锣鼓喧天,到处呈现一派欢声笑语的热闹景象。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农历七月十五便是“小白龙探母”的日子,故这里每年此时都会吸引四方商人来此赶会,也会云涌八方游客来此观摩。关于小白龙探母的故事,民间有一个悠久而美丽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一、喜得龙女 相传明朝开国,灵璧陈宅庄上有位读书人叫陈尔善,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因周济穷苦乡邻,被誉为陈善人。他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博学多才,应试得中员外郎。他的妻子龙氏持家有方,纺织刺绣,手艺精湛。他们夫妻恩恩爱爱,情投意合,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然而这一年,当地不幸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涸地裂,禾

苗枯萎,百姓叫苦连天。特别是陈善人临产的妻子,更是热急难忍。善人领亲邻求雨,不停地仰望天空,盼龙降雨。忽然间,从南方飘来五彩祥云,云端上站着南海观音徒弟龙女,奉玉帝圣旨,下凡投胎降雨除旱。她对求雨的人群说:“你们回家吧,我来降雨除旱”。话将落音,神女不见,众人依言回家。 带头求雨的陈尔善员外,回到家中,临产的妻子龙氏生一女娃。女娃落地时一声啼哭,叫的天色骤变,狂飚四起,大雨倾盆,禾苗得救,庄上人由悲变喜,善人夫妻有一子,又得一女,高兴万分,给女儿起名为“雨英”。乡邻纷纷前来祝贺,异口同声说,雨英是龙女下凡,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很快传遍全国各地。 雨英士16岁长大成人,她生得端庄贤淑,细条的身材,雪白的圆脸蛋,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像水一样清澈,头发像黛玉一样黑亮,有闭花羞月沉鱼落雁之容,说话声音清脆动听,雨英生来聪明伶俐,跟父读书,学琴棋书画,随母学织锦刺绣,技艺过人,16岁时就远近闻名,百里以外织锦刺绣高手,前来拜她为师,学描龙绣凤等技术。她是女中之魁,有男儿风度,为寻找刺绣的丝绸产地,她带着徒弟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下闻名的丝绸之乡杭州、苏州。 她们的刺绣技术精湛,受到苏州丝绸作坊的欢迎,苏州盛泽镇上,施复夫妻一个作坊有三四十张织机,苏州城机工有几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篇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程资源分析 神创论和进化论的观点,是可开发利用的有效课程资源。两种观点 的争论至今还在延续,有效开发利用学生知道的相关内容,是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自古以来就一是个被人们关注的问题,比较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生活中学生关注这类问题,所以可以从 学生的记忆中挖掘课程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一些关于类人猿的图 片和影象资料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对类人猿的 形态、生活习性、喜怒衰乐的表情等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挖掘学生 的猜想潜能,让学生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的比较总结猜想,类人猿是 怎样进化成人的。早期人类的化在图片做为一种证据,让学生分析,早期人类的化石能否证明学生自己的分析与猜想。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人的起源中,关于神创论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或其他途径也多少知道 一点。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关于人类起源于 森林古猿,学生也知道一些,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会引起 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这些类人猿的形态,会使学生 产生极大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类人猿的图片,比较现代人类与类人猿的根 本区别,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分析比较的过 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陈述能力。 五、教学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 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 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 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 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

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

关于龙的神话故事|龙的传说之民间故事

尼采说: 没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健康的天然创造力。唯有一种用神话调整的视野,才把全部文化运动规束为统一体。下面是为您带来的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龙的神话故事篇一北宿成龙 传说很久以前,舟山金塘岛上有个孤儿,名叫北宿。虽说性情孤僻,不喜言语,却勤劳能干,待人忠厚老实,四邻乡亲没一个不称赞的。 有一年,北宿在傍海的荒坡上栽了十八棵杨梅树,又在附近挖了一眼淡水潭,每天早晚两次担水浇灌。不到三年工夫,这些杨梅树都长得枝繁叶茂,煞是惹人喜爱。夏至杨梅满树红,北宿像得了十八颗珍珠似的,高兴极了!他在杨梅林中搭了一张高铺,日夜精心看护着。 一天,附近的洋面上腾起了一阵狂风,霎时间天昏地暗,狂涛怒卷,大有翻江倒海之势。北宿不免暗暗吃惊,赶紧摘起熟透的杨梅来。摘呀摘呀,摘了一箩又一箩,却不见风暴袭上岸来。正在纳闷,不知从哪儿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只见她口喘粗气,脸淌汗珠,一边跑一边不断回头张望,跑到杨梅树下刚想止步,不料被青苔滑了个趔趄。北宿一看,急忙上前扶住。 “你真好!” 姑娘惊魂未定地揩着汗珠,不胜感激地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直盯着北宿。羞得北宿满面通红,慌忙埋下头去。姑娘看他这副憨态不禁璞哧一笑,甜甜地叫了一声北宿哥。北宿听了,一颗心越发跳得厉害,捧着杨梅箩不知如何是好,心里暗暗忖道哪来的这么个美女?她怎么会认识我呢? 北宿哪里晓得,这姑娘原来就是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叫三公主。因久居龙宫深感寂寞,时常悄悄出宫,到金塘洋面闲游消遣。这天,她正在那里玩得高兴,突然窜来了一条小孽龙,那孽龙作恶多端,经常兴风作浪,翻船伤人。他见三公主如此美貌,遂生交念,拦着她胡缠起来。三公主气极啦!顿时就同他搏斗起来。可是斗来斗去,终不是小孽龙的对手。眼看就要吃亏了,忽然灵机一动,趁小孽龙不备,抱着一只白玉圣水瓶,呼地窜出水面,随即摇身一变,化作一个人间民女逃上岸来……此刻,她见北宿窘在那里,便指着杨梅树,笑着搭讪道 “北宿哥,你的杨梅种得真好哇!肯让我尝尝味道吗?” 北宿这才醒过神来,忙从树上摘了一大捧赤紫的杨梅递了过去 “你吃,你吃。” 三公主嫣然一笑,接过杨悔就往嘴里送,一边美滋滋地尝着味道,这杨悔多甜啊!一直甜到她的心里。三公主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想吃,索性坐到树枝上,大大方方,边摘边吃起来。一双水灵灵的大眼却不停地盯着北宿转动。北宿慌忙拿了一只杨梅箩,转到另一棵树上摘杨梅去了。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程资源分析 神创论和进化论的观点,是可开发利用的有效课程资源。两种观点的争论至今还在延续,有效开发利用学生知道的相关内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自古以来就一是个被人们关注的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生活中学生关注这类问题,所以可以从学生的记忆中挖掘课程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一些关于类人猿的图片和影象资料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对类人猿的形态、生活习性、喜怒衰乐的表情等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猜想潜能,让学生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的比较总结猜想,类人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早期人类的化在图片做为一种证据,让学生分析,早期人类的化石能否证明学生自己的分析与猜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开篇内容。人的由来与人的发展情况,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历史的渊远与进步。会设想今后人灯将怎样发展。想到了人类的发展,就会想到与人类发展相关的生物圈中的各种问题:首先要了解人类自己,如人类自身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人类的健康问题等等;人类的发展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的质量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对把把学生引入对本单元的学习起着领航作用。 三、学情分析 人的起源中,关于神创论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或其他途径也多少知道一点。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关于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学生也知道一些,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这些类人猿的形态,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类人猿的图片,比较现代人类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陈述能力。 五、教学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难点: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七、教学流程 引导学生讲故事,导入新课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小的时候都问过,学生们正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年龄,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纷纷讲他们听说过的,有关人是从哪里来的故事。例如:女娲做泥人的故事;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等。 传说故事引领学习兴趣 根据根据学生讲故事的情况,补充一部分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 讲述: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

日月潭的传说(多种传说和相关资料含图片

---------------------------------------------------------------范文最新推荐------------------------------------------------------ 日月潭的传说(多种传说和相关资料含图片) 宝岛台湾,形似纺锤,山势巍峨,群峰挺秀,素有海上粮仓、森林宝库、东方甜岛等诸多美称,她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日月潭位于台湾岛中部南投县,是台湾名胜八景之一。这座天然湖泊周长35千米,水域面积9平方千米,水深30多米,四周青山环抱,树木苍郁,山峦重叠,湖光山色,日月倒影,一派诗情画意。 关于日月潭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哩。话说很久以前,这个大潭里住着两条恶龙,有一天太阳走过天空,公龙飞跃起来,一口将太阳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过天空,母龙也飞跃起来,一口将月亮吞下。这对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击的,像玩大珠球。他们只图自己好玩,却没想到人世间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树木枯萎了,鸟儿不叫了,稻田里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瘪了,家家户户的粮食吃光了,牛羊快饿死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1 / 11

这时,当地一对青年男女,聪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水花姐,决心为人世间找回太阳和月亮。可是怎样才能杀死恶龙呢?大尖哥和水花姐悄悄地钻进恶龙居住的岩洞里,从恶龙的谈话中偷听到他们最怕埋在阿里山底下的金斧头和金剪刀。 大尖哥和水花姐历尽艰险,顶风冒雨,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阿里山下,从山底下挖出了金斧头和金剪刀。然后他们又回到大潭边,恰好两条恶龙正在潭里玩耍太阳和月亮,大尖哥跳下潭去,挥起金斧头,把恶龙砍得满头是血,遍体鳞伤,水花姐看准时机,用金剪刀剪断了恶龙的头。 两条恶龙死了,可是太阳和月亮还是沉在潭里。大尖哥摘下公龙的两颗眼珠,一口吞下肚;水花姐摘下母龙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们变成了巨人,站在潭里像两座高山,大尖哥用劲把太阳抛起来,水花姐就拔起潭边的棕榈树向上托着太阳,把太阳顶上天空。接着水花姐用劲把月亮抛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榈树把月亮顶上天空。 太阳和月亮又高挂在天上,光耀大地,万物复苏。草木活了,树上的鸟儿又歌唱了,田野里稻谷又结穗了,人们欢呼雀跃。而大尖哥和水花姐从此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矗立在潭边。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潭叫做日月潭,把这两座大山叫做大尖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