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园冶_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张大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汉冶萍公司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汉冶萍公司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杨洋专题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汉冶萍公司的史料整理、公司史研究以及各专门领域的研究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且研究团队日益壮大。
在汉阳铁厂选址、设备采购、外债、中外合办、体制转变、失败原因分析等传统研究领域均有学术创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汉冶萍公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汉冶萍公司研究在史料整理、史志编撰、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和不足,尚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内;汉冶萍研究;回顾与前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44)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1-0056-19汉冶萍公司始于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的汉阳铁厂,其时主体厂矿还包括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
1898年萍乡煤矿大规模开发后,盛宣怀于1908年整合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按照大清商律注册为商办公司,名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其后,1924年大冶新厂(铁厂)建成投产,同年汉阳铁厂停产,1926年大冶新厂停产,1928年萍乡煤矿被江西省政府接管,此后仅有大冶铁矿持续经营,汉冶萍公司从一个钢铁集团逐渐沦落为日本钢铁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商。
抗战爆发后,1938年汉阳铁厂迁建重庆,大冶铁矿被日本占领。
1948年盛恩颐向清理委员会移交汉冶萍公司,“汉冶萍公司名称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正式消亡”①。
目前学术界根据公司所有权以及经营模式的差异,将汉冶萍公司近60年发展历程分为官办(1890—1896)、官督商办(1896—1908)和商办(1908—1948)三个阶段。
汉冶萍公司跨越中国近代史上清末和民国两个急剧变动的历史时期,历经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体制上经历官办、官督商办和商办三种中国近代史上的典型模式,与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及日本等多个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因企业规模巨大,且产业链较长,其主体厂矿地跨两省三地,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中国唯一的大型钢铁集团,不仅蕴含极其丰富的史料信息,而且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区域现代化、工业化、钢铁产业、煤炭产业、政企关系、企业经营模式、近代重要人物、企业体制及经营管理、资本市场、企业债务、产业布局、产业协同、科技教育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读《园冶》有感
读《园冶》有感
查前舟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04(24)6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影响远及海外,但目前我们对她的认识尚停留在其窠臼的浅层次上,国内学者大多将其作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资本,很少有人用现代景观规划理念将其加以发展、引申,这显然无益于我国景观规划理论的发展.文中旨在对其造园思想加以提炼,在现状认识加以总结的基础上作出初步的探索.
【总页数】3页(P27-28,30)
【作者】查前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读《园冶》有感
2.中西园林设计哲学的历史回响——读《园冶》和《世界园林史》有感
3.市井宅边之园:读《园冶·相地篇》有感(之二)
4.中西园林设计哲学的历史回响读《园冶》和《世界园林史》有感
5.园林艺术:巧于因借古为今用——读《园冶》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园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2014年第5期现代园艺论《园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余玮(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艺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在科学技术腾飞发展的21世纪,由于人们的居住环境被大量破坏,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日益重视,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和改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基于此,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探索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园冶》中发掘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原则和材料观的启发。
关键词:园冶;环境设计;启发《园冶》是我国明代园艺家所编写一本精典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造园艺术的专著,极大促进了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发展。
1景观设计对《园治》设计原则的借鉴1.1对“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设计原则的借鉴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提出了造园的四个基本概念:因、借、体、宜,即园林或景区的规划、设计须因地制。
从人的方面来说,《园冶》中举出的地类就有: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各大类中还各有各的情况,例如,登高宜建亭处建亭,形成游览观赏点;近水滨的地方适宜顺势造水榭。
构造景观应巧妙得体,源于自然、贴近自然,才能使游览者的审美体验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不管是园林设计、商业住宅设计,还是商业化高楼大厦的设计也都离不开《园冶》中所提到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设计原则,设计的成功于否、实用于否,是离不开对于周围环境的了解和合理利用。
1.2对“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设计原则的借鉴《园冶·相地》中谈到关于园林、景区选址问题,计成认为不论是山林地、城市地,还是村庄地、郊野地,都可根据风景地域情况来设计景物创造景境。
山林地建造园林景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更有利于利用周边的花草树木创造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在设计时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多于改造,应着意突出自然的本色,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需求。
城市作为人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落形态,它本身不仅仅限于它的政治、经济功能,文娱、休闲功能更是不可或缺。
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
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公司治理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过去的40年里,公司治理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涵盖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实践等方面,对于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保护股东权益以及维护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司治理研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西方国家的公司界面临着一系列的丑闻和问题,如安然公司的会计丑闻、恶性竞争行为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讨论,逐渐形成了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理论建设展开,探讨了公司治理的定义、功能和理论基础。
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公司治理理论,如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等,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90年代,公司治理研究逐渐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实际市场数据和公司行为,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上。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提升公司绩效,包括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股东权益代理成本和减少公司管制风险等。
此外,公司治理还与企业创新、融资成本、企业价值等方面存在关联,在这些领域也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1世纪初以来,公司治理研究更加关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与规范,推动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美国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督导,提高公司披露、核算和审计的透明度。
英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等。
这些政策实践为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证数据。
未来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公司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差异和跨国公司的治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我国软科学研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续)
我国软科学研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续)
张登义;崔冠杰
【期刊名称】《软科学研究》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三、我国软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景展望随着人们决策意识和观念的不断更新,软科学研究工作已提上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并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方法的指导、帮助下。
【总页数】5页(P1-4,49)
【作者】张登义;崔冠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发展中的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J], 赵刚;孙相东;王志清
2.我国探空仪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景展望(续前) [J], 陶大文
3.我国软科学研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J], 张登义;崔冠杰
4.发展中的中国软科学——我国软科学学科发展的回眸与展望(下) [J], 赵刚;孙相东;王志清
5.发展中的中国软科学——我国软科学学科发展的回眸与展望(上) [J], 赵刚;孙相东;王志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札记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阅读背景与意义 (3)1.2 园林艺术的多样性 (3)1.3 中国园林的历史与发展 (5)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6)2.1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8)2.2 寓意与象征的丰富表现 (9)2.3 建筑与自然的融会贯通 (10)三、现代园林的创新与发展 (11)3.1 现代科技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3)3.2 生态环保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体现 (14)3.3 园林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16)四、中国园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7)4.1 园林与哲学、文学的关系 (18)4.2 园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19)4.3 园林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影响 (21)五、中国二十一世纪园林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22)5.1 城市化进程中的园林需求变化 (24)5.2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25)5.3 园林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26)六、结语 (28)6.1 对中国园林未来的展望 (29)6.2 对阅读本书的思考与启示 (30)一、内容概括这本书首先回顾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从古典园林的精髓到现代园林的创新,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园林世界。
书中详细阐述了园林艺术的哲学内涵,包括天人合和谐共生的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园林艺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书中重点介绍了现代园林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园林空间。
也提到了现代园林设计面临的挑战,如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园林设计,以及如何将传统园林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书中还涉及了关于“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这一主题深入探讨。
通过解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作品,展示了当代园林设计师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析,揭示了这些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和创作思路。
中国古代园林学的一部奇书——从《园冶》谈中国园林对世界园林的贡献
中国古代园林学的一部奇书——从《园冶》谈中国园林对世界园林的贡献顾孟潮【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3页(P52-54)【作者】顾孟潮【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明]计成的《园冶》真是一本奇书,它不仅仅是园林学的开山之作,而且是当时园林艺术、技术、手法、经验等的集其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应用手册,而且还有着极高的文化、美学、建筑学、园林学、文学艺术等多种价值。
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都会得到自己的收获。
如金学智先生“《园冶》的文学解读”一文(见《苏园品韵录》323-342页)认为:作为艺术之冠的文学,多方渗透于《园冶》一书,其结果则是既升华了该书的理性内涵,又提高了该书的艺术品位,从而对尔后的文人写意园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诗学影响。
《园冶》是“一部值得悉心品赏的不朽文学名著。
”作为专业读者,我则从园林艺术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实践的角度切入,体会到《园冶》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经典著作的价值。
什么是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
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
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美国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20世纪70年代为环境艺术下的定义。
当我们用这个定义审视《园冶》的设计哲学、理论、技术手法时,便会体味到,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恰恰是环境艺术理论和环境艺术实践的集成。
环境艺术设计与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诺伯特·舒尔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都是对环境艺术综合效果提出的高层次的目标,追求相应意境。
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设计作品),不能不在满足了“艺术的环境化”的前提下,追求“环境的艺术化”,即不但有“境意”,更要有“意境”达到“精神家园”的层次(见《建筑哲学概论》第192页)。
不失时机深化设计改革
不失时机深化设计改革
杨少鹏
【期刊名称】《煤炭工程》
【年(卷),期】1992(000)0S1
【摘要】一、八年设计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我院是一个较小的煤矿专业设计院,现有人员200人左右(包括从事其他第三产业人员),以煤矿及其配套工程设计为主,八年来的设计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84年由原事业单位,由国家拨事业费改为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经费来源由事业费改为收取设计费,奖金与设计收入挂钩.二是1991年起又由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改为企业化管理,即实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企业工资管理办法.回顾八年改革,我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杨少鹏
【作者单位】江西省煤矿设计院;院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2
【相关文献】
1.我国不失时机加快推进与深化林权改革 [J], 中国园艺信息网
2.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守初心担使命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辅导暨深化内部改革动员会 [J],
3.深化农村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J], 林建华
4.重振国有企业雄风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 [J], 贾庆林
5.为什么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植《园冶》研究述评
陈植《园冶》研究述评张青萍; 李霞; 刘坤【期刊名称】《《中国园林》》【年(卷),期】2019(035)011【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风景园林; 陈植; 园冶; 园冶注释; 造园学【作者】张青萍; 李霞; 刘坤【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陈植先生(图1)为中国的造园学和林业科学贡献了许多科研成果,是我国园林界在学术理论上德高望重的老前辈[1],在《园冶》的研究和传播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是这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园冶》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撰,“为我国最早具有系统性的造园专著”[2]。
陈植对《园冶》的研究,一贯受到学界的关注,如王绍增在论及研究《园冶》的前辈学者时,认为“诸先生中,当以陈植先生功绩最伟”;赵兵梳理了陈植的造园研究文献,认为“陈植造园研究的突出成就在于‘造园历史与理论研究’”[5];段建强则探讨了陈植在近代造园学学科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6]。
然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也需要从各个时期的学科建设,从陈植一生学术事业演进的整体视角,去探讨他在《园冶》研究领域的建树。
本文试图将陈植对于《园冶》的研究,放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语境中来考察,从而深入理解陈植的造园思想,客观评价其学术研究成就。
也借此梳理自民国以来,以陈植为代表的造园学先驱,在整理、发掘、研究造园典籍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的研究路径,从而对当前的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1 树立中国造园体系的认知标杆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被认为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诞生的标志。
在我国,20世纪20—30年代为造园学的学科初创期。
作为造园学的奠基者,陈植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强调在构建学科体系时,对于本国传统的重视,“我国之造园术,在世界各国学术界中,占重要之地位,实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7]”终其一生,他将《园冶》作为能集中代表中国造园艺术成就的专辑去研究和弘扬。
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
公司治理研究40年_脉络与展望公司治理是一个关乎企业管理与监督的重要领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机制,维护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40年间,公司治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于企业管理和投资环境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回顾公司治理研究的脉络,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在公司治理研究40年的历程中,主要围绕着权力与权益、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内部控制等核心议题展开。
其中,权力与权益关系是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过去的研究表明,制度性安排、董事会功能以及企业所有权性质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孰能治理者,孰为所有者,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利益方之间实现权益的平衡与协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逐渐关注到公司治理的实践层面,即董事会的角色与高级管理层的行为。
有效的董事会可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从而维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高级管理层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其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除了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内部控制也成为了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与确保财务报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各种丑闻与金融危机的发生,研究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风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然而,在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争议与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国家的治理模式,而应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改革与实践。
其次,公司治理在实践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道德风险等问题,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制度与机制。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给公司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与监督,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展望未来,公司治理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园冶 墙垣 铺地
刻意雕镂易落于俗套,与园林的雅致格调极不
相符。
贰
斯 匠 主 之 莫 知 也 。
壹
“ 市 俗 村 愚 之 所 为 也 , 高 明 而 慎 之 。
何 不 以 墙 取 头 阔 头 狭 , 就 屋 之 端 正 ,
“ 世 人 兴 造 , 因 基 之 偏 侧 , 任 而 造 之 。
以繁琐的装饰来体现美,是庸俗之人所为,有 见识者须慎重而为之。庸俗之人所能设计的美,仅仅是 通过繁琐的工艺来进行体现,注重得是平凡的表面装饰 效果,只有瞬间观赏的华丽,而无耐人寻味的内涵。 反言之高明之人所营造的美不应流于表面的体现, 而应将具象图案进行反复推敲和提炼,创造出具有文 化内涵的抽象之景,将其美深藏于内,让观赏者用心去 感悟其内在之美。
园 冶
墙 垣 铺 地
壹
贰
《 园 冶 》 的 铺 地
目
录
墙 垣 的 建 造 技 法
壹
墙垣的建造技法
“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 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 林趣。”
园林的围墙分为三种,一为版筑;二为石砌; 三为编篱棘。 版筑法是原始的营造技法,以厚实的夯土为 材料堆砌成墙体,体现出一种朴素之美。 石砌法是传统技法,利用自然石材砌筑出墙 体,展现出山野气息。 编篱棘则犹如鲜花制作的屏风,极富野致, 体现出山林的情趣。 三种墙体方式虽由人工规划而成,但皆是以 原始材料为主,追求一种质朴的传统审美感受。
石 路
解
园林砌路选用个体较小的乱石子,具有较强
的可塑性和牢固度,制作出的图案极富雅致,无 论曲折高低的道路,还是临山摄壑,皆可用同一方
式营造。
有人用鹅卵石间隔砌成花纹,既不牢固也易流 于庸俗。此处着重强调了乱石子的材料应用的优势, 体现了一种物尽其用的设计观念。
《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园冶》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重要著作,不仅是园林建筑的技术积累,更是一部园林设计的美学著作。
通过研究《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艺术魅力及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
1.《园冶》的编纂历史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园冶》中的设计原则和美学思想,包括空间布局、园林造景、建筑装饰等方面。
3.《园冶》中所体现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设计理念。
4.《园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和应用。
研究方法:
1.文本研究法:通过对《园冶》原文的系统阅读和分析,探究其中的美学思想和设计原则。
2.考证法:通过文献和历史资料的考证,剖析《园冶》的编纂历史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考察中国古代园林,探讨《园冶》中的设计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
预期成果:
1.对《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的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2.阐述《园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3.推动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公众对园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读《园冶》有感
读《园冶》有感作者:罗欢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崇祯四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造园著作,刚完成时名为《园牧》,他的通行名称《园冶》的由来得于一位关键人物-曹元甫。
《园冶》在中国园艺理论方面可谓是首部有体系的著作。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
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
《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
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证。
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和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
只有真正懂得天人合一的关系之人,才能体会园林之景的美好.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情形,其中道家一直是和儒家相互对立而存,道家强调的无为与儒家的功利存在很大的差异,《园冶》中以老庄的思想贯穿下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来进行建筑设计,丝毫看不出有雕琢的痕迹,如同天造地设一般。
中国的园林建筑向来以神为主,其中所蕴含的无疑是老庄自然淡泊的哲学,计成指出“假山依水为妙”则体现了借景的想法,以自然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智。
老庄逍遥的哲学也充分的体现在这本著作中,逍遥提倡的是物我合一的自然状态,而园林设计也要达到物我合一,自然而不露痕迹,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人工设计的美景反而以自然为主,将自然与美景融为一体,宛如天成。
《园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 h e a u ho t r ma d e a s e a r c h i n ma j o r s e a r c h w e b s i t e s a n d j o u r n a l s d a t a b a s e a n d ou f n d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1 7 wo r k s a n d 1 5 5 p a p e r s i n Y u a n Y e
a bo u t t h e f u t ur e r e s e a r c h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he t re g a t t i m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Yu a n Ye .
摘
要: 《 园冶 》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 的造 同辐菩 ,内涵丰富 ,极具研究价值 。通过在 主要搜索 网站和期刊数据库 【 f 1 进行检
索, 发 现近代以来 , 《 园冶 》研究 文献包括 1 7 本著作 和 1 5 5 篇论 文。首 先梳理 分析研究成果 ,总结 m 《 同冶 》研究历经起步 奠 基、 渐 进发展和纵深发 展3 个阶段 ;继而从 《 园冶 》注释及商榷 、同林 美学 、造园理论 、技 艺和实践以及 《 园冶 》文 化等方面
归纳 主要学术 观点,理 清 《 园冶 》 研 究发展脉络 ,洞悉研究态势 ;最后分析 目前研究 中存在 的问题 ,以及提 出进一步研 究的展 望 ,以期明确 《 园冶》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 关 键 词 :风景 园林 ; 《 园冶 》;研究进程 ;主要成果 ;展望
文章编号 :1 0 0 0 — 6 6 6 4 ( 2 0 1 3 ) 0 1 — 0 0 7 0 — 0 6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2 1 ; 文献标志码 :A 修回日期 :2 0 1 2 —1 2 — 1 3
《园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园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王江萍王述丹来源:《广东园林》 2013年第6期王江萍王述丹(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针对现今建设活动存在的各种问题,文章对《园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园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园冶》构建了古典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满足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需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南。
关键词:生态环境;《园冶》;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6-0027-03收稿日期:2013-03-20修回日期:2013-05-20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新课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园冶》构建了古典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顺应了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需求,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原则而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
生态文明是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实现自然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安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目标。
1 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精神文化的构建,导致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
人们在规划设计时,忽略动物,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在环境建设时,追求形式,忽略人的需求等。
论《园冶》造园境界观
论《园冶》造园境界观
薛保华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植说:“我国造园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有关文献不一而足。
然而能从科学立论作出系统阐述的,要以明末吴江计成所撰《园冶》一书为最著名。
”
【总页数】2页(P244-245)
【作者】薛保华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儒道互补价值观辐射下的中国园林设计——兼论《园冶》造园价值观 [J], 薛保华
2.和谐的自然观在中国造园思想中的体现——以《园冶》为例 [J], 薛保华
3.《园冶》中的造园精髓研究 [J], 张利利
4.从梅竹山庄谈《园冶》"郊野地"造园意境之现代意义 [J], 鲍梦涵;曾慧子;赵鸣
5.《园冶》与《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从计成和奥姆斯特德看中西造园思想的异同 [J], 孔颖;翟付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晚明杰出造园家计成所撰的《园冶》是中国古代的造园理论经典,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名著,更是古典宜居环境理论集大成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
吴良镛院士曾明确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藏[2]。
当风景园林学进入一级学科的高端发展平台后,有必要深入研究造园名著《园冶》,使《园冶》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风景园林事业。
鉴于此,本文回顾了《园冶》的研究历程,梳理其研究成果,归纳主要学术观点,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
1 《园冶》研究成果概况综述经统计,自1923年—2012年8月,近90年来,国内外共有17本研究《园冶》的书籍出版。
以“园冶”“计成”“巧于因借”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年)、CiNii数据库和SSCI、A&HCI-ISI引文数据库检索到的1923年—《园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trospect and Prospect: Research on Yuan Ye摘 要:《园冶》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名著,内涵丰富,极具研究价值。
通过在主要搜索网站和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发现近代以来,《园冶》研究文献包括17本著作和155篇论文。
首先梳理分析研究成果,总结出《园冶》研究历经起步奠基、渐进发展和纵深发展3个阶段;继而从《园冶》注释及商榷、园林美学、造园理论、技艺和实践以及《园冶》文化等方面归纳主要学术观点,理清《园冶》研究发展脉络,洞悉研究态势;最后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以期明确《园冶》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园冶》;研究进程;主要成果;展望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1-0070-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11-21; 修回日期:2012-12-13Abstract: Yuan Ye is the world's most ancient monograph abou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rich meaning and full of value for research. The author made a search in major search websites and journals database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17 works and 155 papers in Yuan Ye academic research area since modern times. Firstly,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this paper summarized Yuan Ye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3 stages which are initial and founding stag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stage and deepening development stage. Then, from the aspects of comments and discussion, garden aesthetics, theory, skill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YuanYe and so on, the author concluded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clarifie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Yuan Ye research and thoroughly understoo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e end,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esent research, this paper made a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reat time significance of Yuan Y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uan Ye ; research process; main achievement; prospect张大鹏 / ZHANG Da-peng 张 薇 * / ZHANG Wei2012年8月间的论文共计155 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
1.1 《园冶》著作类成果统计国内外共出版了17本《园冶》研究的著作,大体分为译注、普识和论述三大类①(表1)。
1.2 《园冶》研究论文类成果统计《园冶》研究论文的作者国别或地区分别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表2)。
2 《园冶》研究发展历程根据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将《园冶》研究发展历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奠基(1923—1981年)、渐进发展(1982—2003年)和纵深发展(2004—2012年)。
2.1 起步奠基1921年,陈植在日本留学期间始见《园冶》,1923*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 zhang3157@① 译注类是指对《园冶》注释、释义、翻译等的专著;普识类是指主要采用图片、手绘插图等形式进行图释解说的专著;论述类是指对《园冶》展开深入论述的专著。
71年,他明确提出了“造园之名,滥觞于明季崇祯时计成氏所著之《园冶》”[3]的观点。
1932年,《园冶》营造学社版刊行问世,由此拉开国内《园冶》研究的帷幕。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园冶》自身难读的缘故,《园冶》研究在其重现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进展缓慢。
直到1981年,陈植《<园冶>注释》的出版奠定了《园冶》研究的基础,成为《园冶》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1923—1981年共有3本著作出版,8篇论文发表。
该阶段特点如下。
国外方面,在日本出版的《嬉游笑览》《园艺考》《东洋美术史》《日本名园图谱》《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等的著作中或收录或提及或引用《园冶》,表明日本学界对《园冶》的关注。
桥川时雄还考证了《园冶》流传到日本的各种版本①。
桥川时雄和上原敬二还分别出版专著对《园冶》进行解说,打开了日本学界对《园冶》研究的视野。
此外,瑞典学者奥斯瓦尔得·西润(Osvald Siren)撰写的《中国庭园》2卷中多次引用《园冶》中的图式[4]。
英国学者Maggie Keswick(玫萁·凯瑟克)在其著作《中国园林:历史、艺术与建筑》中经常提到计成的各种看法[4],这些都促进了《园冶》文化在欧美的传播。
国内方面,学者们主要介绍了《园冶》重现国内的波折历程,考证了《园冶》的各种版本及计成的生平,阐述了《园冶》埋没沉寂的原因,辨析了《园冶》经典名句,勾勒出了《园冶》基本概况以及对《园冶》进行注释。
2.2 渐进发展1982年,恰逢计成诞辰400周年,学术界开展了相关纪念活动,并发表文章,由此《园冶》研究迈入了渐进发展的时期,1982—2003年共有9本专著出版,46篇文章发表。
该阶段特征如下。
国外方面,《园冶》的英文版、法文版以及日本学者田中淡撰写的《园冶研究》相继出版。
研究成果大都是基础性的翻译和解说工作,研究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国内方面,1988年,陈植在吸取各方意见之后出版的《园冶注释》(第二版),是逐渐完善《园冶》注释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迄今学界研究《园冶》所广泛参阅的一本著作。
此外,该时期发表的论文已经开始涉及造园思想、借景手法等较为深入的主题。
由此可见,《园冶》研究处在一个由基础研究逐渐完善到开始深层研究的渐进式发展阶段。
2.3 纵深发展陈俊愉院士评论张薇的博士论文《<园冶>文化论》(2004)以及2006年出版的同名专著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园冶》最全面的评论式研究成果,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古著新论[1]。
这标志着《园冶》研究从基础研究的层面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
该阶段特点如下。
① 李桓.《园冶》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在现代造园学中的意义,纪念计成诞辰4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发言内容。
表1 《园冶》研究著作类成果统计(以出版时序排列)序号著者书名出版时间出版社类别1桥川时雄《园冶》(解说)1970年 日本渡边书店 译注类2上原敬二《解说园冶》1972年 日本加岛书店译注类3陈植《<园冶>注释》198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译注类《<园冶>注释》(第二版)198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译注类4朱有玠《<园冶>综论》1982年南京园林设计研究所论述类5佐藤昌《<园冶>研究》1986年日本造园修景协会东洋庭园研究会译注类6黃長美《园冶》(撰述)1987年金枫出版有限公司(中国台湾)译注类7Alison Hardie (夏丽森)The Craft of Gardens (Yuan ye):The Classic Chinese Text on Garden Design 1988年耶鲁大学出版社译注类8张家骥《<园冶>全释》199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译注类9Che BingC h i u (邱治平)Yuanye: Le traité du jardin 1997年法国B e s a n ço n Imprimeur 出版社译注类10魏士衡《<园冶>研究——兼探中国园林美》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论述类11刘乾先《园林说译注》(原名《园冶》)199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译注类12赵农《<园冶>图说》2003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普识类《<园冶>图说》(修订版)201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普识类13张薇《<园冶>文化论》2006年人民出版社论述类14张国栋《<园冶>新解》200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译注类15胡天寿《<园冶>——中国古代园林、别墅营造珍本》2009年重庆出版社普识类16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2010年人民出版社论述类17李世葵 刘金鹏《<园冶>中华生活经典》2011年中华书局普识类表2 《园冶》研究论文类成果统计表论文类别国家及地区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合计中国大陆11511 8134中国台湾 2 2 0 4日本 5 0 2 7新加坡 0 1 0 1澳大利亚 4 0 0 4英国 0 0 1 1法国 1 0 0 1意大利 1 0 1 2荷兰 1 0 0 1合计1291412155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