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中的掇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

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

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叠山、置石为手法,将山水融合于园林之中,打造出一种富有诗意、意境深远的景观。

叠山置石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更是园林设计师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再现。

本文将从叠山置石的历史渊源、造园理念、设计手法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园林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造园实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山水景观进行模拟的记录。

随着历史的演进,园林叠山置石逐渐成为园林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法。

南朝梁代的《园冶记》中就有对园林叠山置石的描述,文章称:“或取百石,绝壁叠以为山,或脱灰条雕用以为石,以补衬正为天然之景。

”这说明古代园林叠山置石的技法已经较为成熟,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随着宋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置石技法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苏东坡在《题西湖》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著名诗句,赞美了这些叠山置石所呈现出的清新明快的景象。

元代园林大师冯元蕃更是将此技法发扬光大,他在《山石谱》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方法和意义,为后来的园林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到了明清时期,园林叠山置石技法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众多经典之作,如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留园等,它们都以叠山置石为核心,将山水景观融入到园林之中,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境。

二、造园理念园林叠山置石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以山为骨架,以水为元素,通过叠山、置石的手法,将自然景观加以再现。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水、树木、花草等元素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和展现,形成一种和谐而富有生机的景象。

在古代造园理念中,山被看作是天地间的灵脉之一,有着凝聚自然灵气的作用。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常常被设计成主要的景观元素,它承载着整个园林的气势和韵味。

而水则被视作山的灵魂,它贯穿于整个园林之中,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独特的园林文化的一种体现。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不仅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中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历史渊源、设计理念、艺术特点以及现代发展,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园林艺术。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尤其是在汉代和唐代,这种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园林建筑就包括了叠山置石的设计元素。

而到了唐代,这种艺术更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了当时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唐代的园林建筑中,叠山置石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可以见到其影踪。

唐代的著名园林《华清宫》中的崇山峻岭、奇峰突兀,以及太原城外的龙泉寺、虎丘等园林,无一不是叠山置石的杰作。

这些园林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运用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岭南园林也是叠山置石艺术的代表,如开封的大相国寺,以及新郑的少林寺等,都展现出了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精湛技艺。

这些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珍贵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样本和参考。

二、设计理念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山石的选择、摆放和整体布局上。

对山石的选择是关键的一环。

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山石的选择通常需要考虑到山石的形状、纹理、色彩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在选择山石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山石所起到的作用和表现的意境,以及与园林整体风格的契合度,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对山石的摆放也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环节。

在摆放山石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山石之间的关联性、对称性以及整体的动静结合,这样才能使山石在园林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园冶·掇山篇》与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园冶·掇山篇》与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园冶·掇山篇》与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实际应用作者:陶楠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摘要:本论文主要讲述了《园冶·掇山篇》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自然观等中国传统思想在掇山叠石、园林造景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在中国著名园林中的实际应用。

全篇以形象生动地描述、讲述了园林掇山艺术设计,让读者对于掇山造景之法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掇山;自然;园林;布局;因地制宜《园冶》是明末造园家计成对于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园林建造的选址,园林布局,铺地造景等问题进行的一些回答,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园林专著。

卷三《掇山篇》则是整本书的精髓之所在。

掇山,亦称叠山,是指利用石头的不同质感,构筑成不同的山势。

山石处处都有,而如何将山石假山整理创作使景色生动逼真,宛如自然,则就能体现造园者的功力了。

整个《掇山》篇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峰》《峦》《崖》《洞》等十七节,根据不同的环境将掇山之法详细描述,并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这里主要选取其中部分章节进行论述。

苏州狮子林便是其真实写照。

计成在论述掇山时写道:“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

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

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

”(卷三《掇山》)苏州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元代画家倪云林应高僧维则法师的邀请,协助构建的掇山名作。

林中凿石堆山,叠石成林,假山叠石,高低错落,变化多姿。

其后又经数年兴衰变化,传统的园林景色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又由贝氏家族不断修复增添,将西方园林建造之法与家祠引入,使狮子林变成了一座集禅宗之理,园林之乐的寺庙园林。

狮子林格局繁密,池尽山起,水摇石立,将人文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流连其中,人们感悟生命动态,体悟自然最纯粹之美。

苏州留园,古木青翠,湖石郁苍,有空室之翼然,吞纳云气,云山小桥,无画处皆成妙境。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摘要: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有叠山的堆筑,叠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

叠山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叠山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是值得每个设计者和造园家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叠山技法应用途径Abstract: From our existing royal gardens to the private gardens, all have rockery piling; mountain to its unique beauty expresse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ural garden. It is easy to shape and diverse, and the surrounding scenery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 it is flexible change, clever, enriching the landscape garden space, increased and layering. Mountain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whole garden landscape, mountain and landscape relationship is worth of each of the designers and gardeners consuming energy, the power to pursue, a topic for discussion.Key words: mountain; technique; application method1绪论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著称。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在园林空间中,山石是联络景物组织空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叠石造山对园林环境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作为建筑庭院或是景区空间的点缀物,而且在园林中常作为主体,成为景区的中心景象。

1、山水结合共同形成组群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液,两套系统关系密切,只有山水关系处理极佳的园林才能称之为历史名园。

北方名园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园。

颐和园的万寿山从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园以前一直未能成为风景名胜,其原因一个是山自身条件,一个就是山与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东西短而南北狭长的水面,东面只到圆静寺,寺右即瓮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瓮山东半部,是一片田畴,显然山与湖尚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

通过水面山体的改造,使原来的万寿山半面临水变为全面对湖,并将湖水沿万寿山西北麓延伸,呈趋于环抱之势,构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佳境。

2、充分运用园内外自然景观以期混假于真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虽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时,应以美的"真山形"为仿效对象,这样的假山就达到了"俨然佳山"的效果。

计成的《园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叠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态之美。

计成的这类观点,早已成为园林美学的生态品评标准。

3、注重"三远"做到步移景异三远即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时,必须结合"三远"理论来安排。

成功的山石景观应做出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每远每异,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

每看每异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体面面观。

4、寓情于山石抒发胸中情感假山与置石的设置与造景密不可分,它们的作用也因园林各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与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就从园林叠山置石的历史发展、设计手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的庭院园林以诗化、自然为主,无人工痕迹,园中的山石依山就势,天然组成。

宋代园林开始重视人工设计和人工参与,主张以自然山石为模造景山,不拘泥于实际。

明代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山石是园林的突出艺术表现。

此时的园林设计已经从单纯的自然山水演变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清代为园林的发展又开创出了另一种风格,多以制造垂直空间为主,注重独立恬静、虚实虚幻,强调壮阔气象和宏伟造型的表现。

二、设计手法园林叠山置石通过设计安排,使山石、树木和水景相得益彰,形成宜人的景象和动人的情趣。

它通过利用树、岩、水等自然元素,力图创造出一种凝聚着山水意趣,丰富着文化意蕴的园林意境。

1. 石头的选用叠山置石需要使用自然山石,良好的山石应具备色彩明亮,纹理清晰,石缝刚毛,表面自然,不平滑等特点。

在选取石头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形状是否合适,其次是是否与原本环境相称。

石头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竖立、倾斜、平铺、倒置等,不同的方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氛围。

3. 山水布局山水布局是园林叠山置石时的重要设计手法之一,它通过搭配山石、调配水流和绿色植物等元素,使园林景观构成一个合理、有机、协调的整体。

在山水布局方面,可以采用层峦叠嶂、远近相接、宛转曲折等手法,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引起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三、艺术价值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自然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 源自自然,富含哲思园林叠山置石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性于景,蕴含哲学和文化的精华,它要求人们要秉持“以山水之自然趣生荣气”的设计理念来塑造园林景观,通过丰富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真实性和细致的生命力,达到“造境陶情”的目的。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叠山置石艺术是通过运用石块和土壤等材料,构建出仿若山水之形的景观。

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石块被巧妙地搭配、堆叠、安置,营造出各种有意境的山水景观,给人一种恢弘、高远的感觉。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园林的形成时期。

在古代中国,叠山置石被视为园林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使得大自然的美景得以再现,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人工山水的独特氛围,达到与大自然山水景观同样的审美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表达,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追求。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在于“叠山”和“置石”两个方面。

在叠山方面,叠山是指通过景观石块的堆叠和运用,再现山水景致的过程。

通过精心选择和搭配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石块,将它们巧妙地堆叠在一起,打造出山峦和山体的形态特征,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生动、立体。

在置石方面,置石是指将石块并置或倚置于山体之上,使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自然、恢弘的景色。

通过摆放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景观石块,可以打造出山间溪流、高山峡谷等特色景观,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造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园林增添自然之美,更可以抚平土地之形,平衡整个园林布局。

通过巧妙的叠山置石,可以调整园林的高低起伏,营造出各种地势起伏的景观,增添园林的动感和层次感。

叠山置石还可以改变园林的景观线条,构建出曲折、蜿蜒的景观路径,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观赏的乐趣。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造园理念和技艺。

它要求园艺师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能够熟练掌握石材的特性和巧妙运用的方法。

在叠山置石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园林风格、园林主题和风水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布局。

还要注重石块的质感和形态特征,使得整个园林景观更加自然、真实。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摘要:中国的园林是种自然式的山水园林,而假山则是中国园林工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园林当中假山的布置,能够凸显园林的层次感,进而给人带来更多的冠以美的享受。

因此在造园的过程当中,假山的掇石叠山就成为了造园的首要因素。

因许多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存在空间上的局限,因此,要求造园人员要充分掌握空间造林的手法,同时还要有效利用空间来创造山林意境。

关键词:假山叠山;叠山手法;山林;应用途径中图分类号:TU986.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以及居住环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现今,园林风景已经开始成为现代城市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因此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环境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造林事实上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程,园林除了包涵绿色植物之外,还有山水工程。

现代园林工程要想使园林更加自然、更加多彩,就必须要通过具有层次感的假山工程来表现自然风光。

但是,现今许多园林的叠山堆得好的极少。

许多假山,堆砌的杂乱臃肿,有的甚至硬做龙虎之形,但却似是而非。

除此之外,还有见石就堆等等,导致假山难以入目。

本文分析了假山叠山的堆砌要领,然后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叠山手法,并对其在园林当中的应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假山的叠山手法要想堆出好山,建造者必须首先领会假山艺术的所在。

堆山的方法不同于现代的建筑设计,能够通过图纸来对其进行表述,然后按图施工就可以做到的。

叠山的艺术,主要在于建造者的感觉,其很难通过纯理性的思维来完成。

且叠山的石头,必须采用天然石头,假使采用经过加工之后的石头,则无法体现自然。

所以,简单来说叠山的要诀就是“石无定形,山有定法”。

假山的叠山,其方法究竟如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下几点堆山基本手法的探讨。

(1)选石在进行选石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就要注意石质的统一,湖石、黄石切不可混用。

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蔡宇威,陈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我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掇山与置石是我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在整个园林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掇山出自《园冶》一书中,也称为叠山,掇山这一词顾名思义为掇石成山。

掇山置石从古至今在造园理法中,不仅仅停留于理性设计分析的层面,更注重于工匠内心的感性色彩,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对我国古典园林掇山置石的调研与总结,结合其鲜明与独树一帜的特点进行剖析,尝试寻找掇山置石艺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法;掇山;置石1掇山与置石的历史发展与研究意义1.1掇山与置石的历史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园林都对自然充满着向往,虽说以小见大,但往往造园的基础无外乎还是选择对真山真水的抽象理解与模仿。

从先秦苑囿至清中叶,清末园林达到登峰造极,园林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与视线,而掇山置石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整个主轴线。

唐代之后就出现了“假山”一词,那时候已经有人工的造山活动,即“掇山”,也可以称为“叠山”。

而置石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直至唐代人们才逐渐有了“置”的概念。

1.2掇山与置石的研究意义我国古典园林以悠久的历史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特点而文明于世界。

若谈到我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秒,则不得不提如何借用人工力量,将自然景观再现于园林之中,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然而掇山置石则正是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实现人间天堂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国造园理法之精华,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园不石,无石不奇”就是对我国古典园林最好的诠释。

如果说在山水园林中,理水展现的是园林阴柔之美的优雅内涵,掇山置石就是园林中阳刚之气的磅礴风骨,是园林中其他要素无法比拟与之相提并论的。

掇山置石正是这浩瀚园林史发展的见证者,又是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者。

2掇山与置石造景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2.1掇山2.1.1掇山在《园冶》中的分类。

掇山叠石——园林艺术中的精髓优秀课件

掇山叠石——园林艺术中的精髓优秀课件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9
2020/4/13
10.龟纹石 产地:安徽 运用:水景驳岸、植物置石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30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31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32
2020/4/13
掇山叠石
一、常用十大景石类型
二、石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64
6 、日本枯山水
2020/4/13
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是形成一种人与所生存的土 在
地的关系,建筑拉远了二者的关系,园林拉近了二者 园
的关系,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林
,从人的角度出发,用自然的山石、植物和树木分隔 空间,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4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5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6
2020/4/13
9.千层石 产地:安徽 运用:水景驳岸、假山流水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7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8
2020/4/13
人造假山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37
2020/4/13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38
2020/4/13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39
2020/4/13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40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等材料,打造具有视觉美和精神意境的园林景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来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宋代,当时人们对山水的追求和造园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受到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自然山水搬到园林中,并将石头堆砌成山峦和山川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为叠山置石,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选石、摆放和组合。

首先是选石。

选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基础,它要求石头质地坚硬、纹理清晰、韵味独特,并且形状适合叠山和置石的需要。

其次是摆放。

摆放是指将选中的石头放置在园林中的特定位置,起到点缀景观、烘托氛围的作用。

最后是组合。

组合是指将多块石头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山峦、山川或者其他景观的形象。

这些技术的运用需要艺术家对自然山水和石头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细心、耐心和创造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再现自然。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园林艺术家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再现在园林中,使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其次是烘托意境。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营造出与自然山水相似的精神氛围,使人们产生宁静、舒适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最后是表达情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和山川的形象,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山水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置石掇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置石掇山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山石等元素,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令人在咫尺之间领略到自然山水的韵味。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置石掇山是指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山石、水景等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创造出模拟自然山水的景观。

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法自然:中国园林追求“师法自然”,置石掇山也不例外。

设计时应当尊重自然,彰显自然之美,通过模仿自然山水形态和质感,营造出清新、自然、优美的视觉效果。

(2)追求意境:中国园林不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追求深层次的意境。

置石掇山时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氛围和主题,以石头、山水的组合表达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3)巧于因借:置石掇山时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借景生情。

通过合理借用园内外景物,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4)小中见大:中国园林以小见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

置石掇山时,应注重空间层次和透视效果,使游客在咫尺之间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深远和博大。

这种设计理法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山形水势的模仿,创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置石掇山。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狮子林”,通过模仿狮子山丘陵地貌的形态,结合石头的摆放和植物的配置,呈现出一种雄浑、自然的景观效果。

同时,利用水景的营造,使游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意境和韵味。

在中国园林中,轴线与对景关系的运用是置石掇山的重要设计理法之一。

通过合理的轴线布局,使置石掇山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利用轴线布局将主景置于中轴线上,形成视觉焦点,同时利用对景关系使景观相互呼应,增强了整体景观效果。

在中国园林中,文化元素和典故传说是置石掇山设计的常见理法。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3-05 09:22:00 ] 作者:蔡卫楠编辑:studa9ngns摘要: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由于私家园林空间的局限性,这就要求造园者充分利用空间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关键词:掇石叠山自然式山水园林咫尺山林1、引言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2、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园林置石是园林设计中经典的构成手法之一,置石掇山设计理法是在其中的一种设计方法。

该理法注重石材的应用和石景的布置,通过增加园林的景观层次和空间感,增强观赏效果。

一、石材的应用
石材在园林置石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设计中,要根据石材的形态特点和质地特征,合理运用。

一般来说,石材的种类有很多,如大理石、花岗石、青石等等,需要按照其用途和美学价值加以选用和运用。

二、石景的布置
石景指的是通过石材的摆放、组合、堆砌等手法,形成的各种石制景观。

在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中,石景的布置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要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光线、气候等情况,将石材进行巧妙的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三、空间感的营造
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的核心在于创造出空间感,这是通过巧妙运用石材和石景,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

在置石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石材形态和颜色,以及合理的布局方式和比例,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协调、和谐的视觉体验。

总之,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是一种以石材和石景构成园林景观的方式,通过巧妙的摆放和布局,创造出空间感和视觉美感。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造技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其中,叠山技法是园林建造中的一项关键技艺,也是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其特点、技术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叠山技法的特点叠山,即把多个石头以巧妙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山石。

叠山的技法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核心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呈自然形态:叠山的形态是园林中最具有自然美感的表现之一。

基于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叠山作品呈现出山石的原始形态,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2.讲究布局:叠山在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和层次感,呈现出深浅递进的效果。

同时,叠山布局也要求考虑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性,使之与园林内的其他建筑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3.构造精细:在叠山的构造上,需要考虑石材的大小、形状和重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结合自然纹理和色彩,精细地搭配和雕刻出完美的作品。

4.注重意境:叠山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山石堆叠,还要将意境的表达与之融合。

通过叠山传递出的视觉和情感上的体验,来达到园林的独特魅力。

二、叠山技法的技术方法叠山作品的制作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方法,需要经过严密的规划、搭配和创造。

在技术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石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石材,并根据石质密度、含水量等因素来决定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切割和处理。

中华古代园林叠山取材以华山、泰山、庐山等名山石为主,近代园林则广泛采用临安石、黄石、六朝石等。

2.设计布局:根据园林整体规划,设计叠山的布局方案。

要考虑到整个园林的布局和主要景点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形、色彩和自然纹理来构思。

3.精细加工:制作叠山时需要将石块切割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并用手工加工和雕刻,使其呈现出自然的形态和纹理效果。

雕刻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如刀、铲、锤、凿等。

4.安装摆放:经过加工后的叠山需要按照设计方案安装摆放。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一、中国园林掇山叠石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
将山石嵌入墙中或近置于墙边,配以水体、植物,
远观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二)点石成景艺术在园林中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放置景石,或因势而置,或置于景点交汇处,或置于水体周围,或置于幽静园路边侧。

高低错落,有聚有散,错落有致。

(三)独石构峰艺术
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的太
湖石。

(四)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通过在平地上堆筑假山,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有
凹有凸,高低错落,临摹自然山体的神韵,一般有峭壁的
叠法、山峦的叠法、峡谷的叠法等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园冶》多次提及:
“假山依水为妙”。

所谓无水不成园,山得水而活。

在园
林中,山水的互动对园林意境影响很大。

【摘自《现代园艺》杂志2016年11期,作者:周长梅】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090·宝藏 2017·第5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个艺术过程是将自然山水景观引入园林中,通过石材的堆叠和安置,再现自然山水的美感,营造出一种极为和谐、优美的园林景观。

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诗意表达,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尤其是唐代以后的皇家园林建设中,如唐代的晋阳、长安两宫和开元园,宋代的签锟园和陈抟的司空图园等。

当时皇家园林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设计中,通过叠山置石的方式还原自然山水的美景,以达到皇家园林的统治之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传播到民间,并融入到寺庙、府邸以及私人园林中。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以山石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堆叠和安置,创造出逼真而又奇妙的山水景观。

石头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同种类的石头具有不同的形状、纹理和颜色,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山水景观。

石头的摆放也非常考究,需要考虑其大小、形状和位置,以达到自然山水的效果。

树木、水池等其他元素的运用也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营造出迷人的山水景观,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叠山置石艺术也是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诗意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自然山水引入园林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其中的美景,还可以通过观赏和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一种象征,不仅代表了自然的美丽,还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通过叠山置石的方式,人们可以在园林中感受到这种象征的力量,并与之产生共鸣。

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人墨客中也非常受欢迎,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的府邸或私人园林中营造山水景观,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园冶》中的掇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
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
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
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

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
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
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

这样,粉
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

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

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

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
池畔水际,
散点数石,
或断或续,
或横卧或直立,
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

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
常用竹子,
配置竖瘦的石笋,
青竹虽直,
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
产生虚实的变
化,
以此表达春意;
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
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

夏天的意境,
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
构成深涧绝谷、
峭壁危峰、
山脚清流环绕、
山顶乔木繁荫、
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

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
其色苍古之貌,
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

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
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

厅堂前后叠筑假山,
旨在点缀,
贵在玲珑生趣,
切记滋蔓芜杂。

正如计成在
《园
冶》卷三的《掇山。

厅山》中写道:

或有嘉树,梢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
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

玲珑剔透的
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
竹木,使得

片石多致、寸石生情

,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三、独石构峰艺术
独石构峰之石,
大多采用玲珑剔透、
完整一块的太湖石,
并需具备透、
漏、
瘦、
皱、清、丑、顽、拙等特点。

由于其体积硕大、因而不易觅得,需要用巨金购的。

园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华屋,并视作压园珍宝。

上海豫园有块仅次于苏州留园冠云峰的巨石
——
玉玲珑,
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
物,玉玲珑高
5.1
米,宽
2
米,重
5000
多千克,上下都是空洞,赛似人工雕刻。

亭亭玉立,石显青黝色,犹如一支生长千年的灵之草,堪称天工奇石。

四、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一)园中高山的堆叠
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

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
均有陡直的峭壁,
高耸挺
拔。

所用石材大小相同,叠砌得凸凹交错,形象自然,且有绝壁之感。

(二)壁的堆叠
峭壁上端做成悬崖式。

这是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
耸秀亭檐下的
悬崖,既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崖边立有石栏杆,近栏俯视,如临深渊,颇为险
峻。

(三)峦的叠筑
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

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


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

(《园冶》)。

这样,即可避免呆板整齐之忌。

(四)山峦起伏的表现
用突起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
以加强整个山势的起伏变化,
园中除了山顶多用
石峰以外山腰、
山脚、
厅前、
道旁等处,
也多散置石峰。

有的采用整块耸立的巨石,
有的用几块湖石联缀而成。

(五)虚实配合,相反相成,互为益彰
如古华轩东侧的假山,
中间做出卷洞,
包以湖石,
设以米红卷门,
开门如洞窟,
具神秘感这种上台下洞的处理,
也属虚实结合的形式。

这也符合计成所主张的造洞
原则:

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
上或堆土植
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

(《园冶》卷三《掇山。

洞》)
(六)山体幽静深邃的表现
在峭壁夹峙的中间堆出峡谷,
给假山以幽静深邃。

如延趣楼前与延棋门里各有
一条极狭的山谷,仅
60
厘米宽,只能侧身通行。

虽非主要山道,但在叠山艺术中
却增添了宽狭、主次、虚实等情趣的变化,丰富了山林的造型。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因为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

,两者在性格上是
一刚一柔、
一静一动,
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

《园冶》
一书里,
多次谈到这一点:

假山依水为妙。

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
池上理山,园中
第一胜也。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
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

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又提到:

掇石须
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苏州狮子林,
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
以洞壑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
素有假山王
国之誉。

园中的假山,大多依水而筑。

堆叠假山之所以“
依水为妙

,被视为

园中第一胜

,正如郭熙所言:“
水者,
天地之血也



山以水为血脉


故山得水而活

,山

无水则不媚
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
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
石质假山和
土质假山的堆筑,
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

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
的景观,
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

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

假山
堆筑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是值得每个设计者和造园家耗费精力、
气力去追求、
探讨的
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