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园冶_掇山理水的设计
《园冶》与《作庭记》的掇石理水
![《园冶》与《作庭记》的掇石理水](https://img.taocdn.com/s3/m/0afb624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e.png)
《园冶》与《作庭记》的掇石理水Arrangements of Stone and Water in Yuan Ye and Treatise on Garden Design李子力LI Zi-li《园冶》[1]和《作庭记》[2]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最早的造园专著。
《园冶》由计成于明朝末年(1634年)成书,《作庭记》著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11世纪末至12世纪下半叶)[2],相当于宋朝时期,比《园冶》早约500年。
虽然诞生的时间地点相去甚远,但《作庭记》中屡屡提及的中国文献和唐人、宋人表明,当时的日本造园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
正如童寯先生指出,《作庭记》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之影响,对于中国园林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
因此,两部著作的对比阅读显得十分重要。
最早张十庆先生[3~5]已从详略篇幅、思想要旨、造园手法等方面对二者作了对比分析,而后王劲韬[6]、张文娟[7]、王歆[8]、何晓静[9]等学者也先后从手法、意境、掇石理水、禁忌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则试图从掇石理水手法切入,进一步比较分析二者造园思想上的区别,从而揭示唐宋至明清时期造园思想的演变。
1 “庭”与“园”首先,《园冶》和《作庭记》的讨论对象不完全相同,前者论“园”,而后者论“庭”。
“园”原指别墅游息之所,具有人能在其中栖居游玩的特点。
从章节题目即可见,《园冶》所描述的造园活动并不仅限于园林景观的营造,而是囊括了园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周边环境、房屋到细部装修都进行了详细探讨。
“园”即为一个完整的园居生活的环境,对于场地、土建、完成面的把控与园林景观同等重要,强调人在其中长期的丰富体验。
“庭”则是指房前屋后的院子,不强调人是否在其中,与人处于相对简单的眺望关系。
《楚辞·刘向〈九叹·思古〉》中记载:“甘棠枯于丰草兮,藜棘树于中庭。
”王逸注:“堂下谓之庭。
”[10]《玉篇》中记载:“庭,堂阶前也”[11]。
因此相比《园冶》,《作庭记》中土建方面内容十分简略,不强调人在其中的活动,而是对造园活动中的掇石理水有更深入详尽的探讨。
《园冶》与《长物志》关于“掇山理水”章节比较研究
![《园冶》与《长物志》关于“掇山理水”章节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4675e28762caaedc33d436.png)
《园冶》与《长物志》关于“掇山理水”章节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apters about "Hills and Water" in Yuan Ye and Zhang Wu Zhi摘 要:日本学者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中的“文震亨可能基于对《园冶》文本所缺少的理水方面,而对其所遗漏的部分进行增补有遂著《长物志》”观点错误在于《园冶》成书在后,《长物志》成书在前。
这两文本关于“掇山理水”章节编排的差异在于基于山、水两者互成的关系,《园冶》中“理水”的内容被收录到“掇山”章节中,之所以理水内容可以在掇山章节内是因为水的形态难以脱离固态的山石而单独自有,而是得形于水所在的容器——山石形态。
基于此对《园冶》《长物志》及当代园林的理水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展示不同作者、时代的理水观念。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思维对事物之间关联性的关注,这种异于当下西方的思考逻辑正是传统给以当代的启示。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园冶》;《长物志》;掇山;理水;借山理水Abstract: What Japanese scholar Oka Ooji related "Based on the lack of the chapter on water in Yuan Ye , Wen Zhenheng wroteZhang Wu Zhi in order to complement defects in Yuan Ye " in his History of Chinese Royal Gardens is wrong, because Yuan Ye was finished behind Zhang Wu Zhi . The reason on differences about the two books of the plan of the chapters on the "shaping of hills" and "shaping of water" is that hills and water are shaped by each other, so the content of shaping water is included in the chapter of shaping hills in Yuan Ye . Also, the deep reason is the shaping of water is related to the shaping of hills, and it cannot be figured by itself. Then, the classification on shaping of water is compared among Yuan Ye , Zhang Wu Zhi and contemporary landscape which displays different eras and authors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Thus, traditional Chinese cogitatio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lements, which is the enlightenment supplying another logic method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for present.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uan Ye ; Zhang Wu Zhi ; shape of hills; shape of water; water shaped by stones可能基于对《园冶》文本所缺少的理水方面,而对其所遗漏的部分进行增补遂著有《长物志》。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0da4c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d.png)
《园冶》的造园思想《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本文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其中独树一帜且具有重大成就的独特建筑类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从这个时期之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但是在《园冶》之前,几乎没有专门描写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园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其影响非常深远。
《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是明末著名造园家,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文人。
《园冶》的撰写,是计成先生在闲暇时整理自己的草稿和图式而最终完成的,他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撰写出此书,该书可以说是计成先生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经典著作。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质就是“自然人化”后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造园时,要顺应自然脉理,按照自然山水景物的存在机理和形态特点去构筑景观样式,以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在书中,计成先生从园林的掇山、理水、相地、花木等方面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天成和人工制作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此掇山、理水,可以说是《园冶》一书中创造山水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正是通过山石、流水的经营布局彰显出来的。
接下来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10de664a98271fe910ef911.png)
浅析《园冶》中的掇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
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
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4b2706cc7931b765ce154c.png)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在园林空间中,山石是联络景物组织空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叠石造山对园林环境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作为建筑庭院或是景区空间的点缀物,而且在园林中常作为主体,成为景区的中心景象。
1、山水结合共同形成组群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液,两套系统关系密切,只有山水关系处理极佳的园林才能称之为历史名园。
北方名园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园。
颐和园的万寿山从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园以前一直未能成为风景名胜,其原因一个是山自身条件,一个就是山与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东西短而南北狭长的水面,东面只到圆静寺,寺右即瓮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瓮山东半部,是一片田畴,显然山与湖尚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
通过水面山体的改造,使原来的万寿山半面临水变为全面对湖,并将湖水沿万寿山西北麓延伸,呈趋于环抱之势,构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佳境。
2、充分运用园内外自然景观以期混假于真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虽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时,应以美的"真山形"为仿效对象,这样的假山就达到了"俨然佳山"的效果。
计成的《园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叠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态之美。
计成的这类观点,早已成为园林美学的生态品评标准。
3、注重"三远"做到步移景异三远即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时,必须结合"三远"理论来安排。
成功的山石景观应做出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每远每异,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
每看每异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体面面观。
4、寓情于山石抒发胸中情感假山与置石的设置与造景密不可分,它们的作用也因园林各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和理水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和理水](https://img.taocdn.com/s3/m/06348c07b8f67c1cfbd6b8ca.png)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和理水作者:蔡蕾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05期摘要:掇山和理水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重要特色,掇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专门的技艺,因为中国的私家园林大多是在城市的平地上建造,很少借用自然景观,所以挖地堆山造景就成为了首要的问题,这和西方的造园方法大不相同,西方造园一般先考虑用植物造景,而中国园林是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而形成的造园技法。
理水则是在园林中用水再现其大自然的原型,艺术化的表现出湖、涧、溪、泉、瀑布等水的状态。
关键词:中国园林;掇山;理水一、掇山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按照材质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三种,但是全部用土堆建而成的假山比较少见,一般都是土石相间的假山为多。
而在小庭院中则常用石山点缀,称为叠石,或者将有特质的石块散布于庭院或山坡中,称作置石。
土石相间的假山石既便于塑造山形,也节省石料和人力。
其做法是石在外、土在内,层层堆叠而成。
石的作用石挡住泥土外流,也使外观嶙峋多姿,有土则能种树,年代久长以后,树根深入土中,盘根错节,与石、土混为一体,便宛如天然而有画意了。
叠造石山的最重要原则是就地取材,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石材有湖石、黄石和青石三大类,另外还有石笋类。
真正的太湖石产自苏州洞庭东山和西山一带,而一般太湖石均属石灰岩,有南太湖与北太湖石之分。
江南的文人园林多用前者,北方园林则用后者。
在掇石之前必须先对每块石材进行观察,称之为“相石”。
古代造园师对于“相石”这一程序是非常重视的,要做到对每块石材透彻了解,使之各得其所,才能事半功倍。
石材的拼接、凹凸的处理,是掇山的重要技巧,假山要能“远看势,近看质”,质的特征就是由拼接技巧决定的。
石的拼接依照石材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由石拼缝的疏密和凹凸造成的阴影,产生具有神韵感的画意,这是在把石材回归到它的天然原型的过程中人工艺术的升华,是中国造园传统之精华。
叠石假山以造洞最难,但山腹中若有洞室婉转便顿然玲珑有致,生发幽趣,且能节省大量的石材。
论《园冶》中水景设计理法
![论《园冶》中水景设计理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39c52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8.png)
论《园冶》中水景设计理法武静(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园冶》理论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涉及多种“水景”设计理法。
本文将通过对《园冶》中“水景”设计理法的相关论述整理,分析《园冶》造园中的水景构成要素、水体形态和空间结构布局的特点,挖掘出“水景”设计理法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
结合《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思想,对《园冶》水景设计理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通过总结,阐述其对现代中国风景园林水景设计方法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园冶;水景;设计理法;风景园林[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Discussion on Design Approaches of Water Landscape in Yuan YeWu Jing(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Abstract: A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theory from Yuan Ye (Craft of Gardens) involves various design approaches of water landscape. This paper tries to show and discuss these design approaches of water landscape referred in the book Yuan Ye. By analyzing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 shape of water bod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structure, the paper also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in ar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dea “the garden created by the human hand should appear as if created by heaven”, 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se design approaches in Yuan Ye.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design approaches of water landscape will be presented upon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Key words: Yuan Ye; water landscape; design approach;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是中国首部造园景观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8eb310af1ffc4fff47ac37.png)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中国的园林始终延续着自然山水园的道路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优秀的园林体系。
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也决定了置石掇山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刘敦桢先生曾经说过:假山是中国园林中最为灵活、最为具体的造园手法。
“最为灵活”可理解为假山在园林中复杂的功能和用途,它既是工程材料,同时又有造景作用。
它甚至是设计者在造景过程中,解决棘手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而“最为具体”指假山造景手法的多样性,虽然“无园不石”,但每个园林的假山都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少有雷同。
所以假山堪称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置石掇山的园林不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以“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著称,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得之于置石掇山的艺术创作。
造园并非简单地利用或模仿自然界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自然的人化”。
置石掇山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自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不仅可以作为园林的主景和地形骨架,而且可以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
置石掇山还起到连接诸多造园要素的功能。
利用其陪衬建筑物和点缀空间,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此外,置石掇山还有实用方面的功能作用,如驳岸、护坡、挡土、花台、甚至可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山石器设等。
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然而,在当今,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文化潮流冲击着我国古老民族的传统艺术。
现代园林中的置石掇山,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革。
在此之前,前辈学者们关于园林置石掇山的研究各有所涉猎,而较少侧重于设计理法的论述。
本论文在总结置石掇山发展源流及哲学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文献资料,结合理论踏查现存设计实例。
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为中心,分别从“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问名心晓,以实符名”、“章法严谨,布局灵活”、“远观有势,近看有质”、“余韵玉成”等五方面阐述置石掇山设计理法序列。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https://img.taocdn.com/s3/m/5040bca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3.png)
对世界园林的影响与贡献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的独特艺术风格 和造园理念,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的成功经验,为 世界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 考,推动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创新与发 展。
代表作品与风格流派
代表作品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的代表作品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北 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
风格流派
叠山与理水艺术风格多样,包括江南、岭南、川西等流派, 各具特色。
02
中国园林叠山艺术
叠山的类型与特点
01
02
03
04
假山
以石块、石条、石片等材料堆 叠成山,模仿自然植植物,如 树木、花草等,增加山体 的生机与自然感。
叠山的文化寓意与象征意义
崇尚自然
寓意吉祥
叠山艺术模仿自然山形,体现了古人崇尚 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山常常被寓意为稳重、长寿、高雅等,如 “寿比南山”等传统观念。
象征地位与权力
道教、佛教文化影响
在皇家园林中,叠山常被用来象征皇家的 地位与权力,如颐和园中的万寿山。
同时,应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叠山 与理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 有力的人才保障。
05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的价 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与审美体验
叠山与理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通过山石、水景的巧妙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自 然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园林叠山与理水的艺术风格独特,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借景、框景等手法, 使景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感。
叠山与理水所体现的自然美、和谐美,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具 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1174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1.png)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置石掇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置石掇山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山石等元素,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令人在咫尺之间领略到自然山水的韵味。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置石掇山是指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山石、水景等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创造出模拟自然山水的景观。
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法自然:中国园林追求“师法自然”,置石掇山也不例外。
设计时应当尊重自然,彰显自然之美,通过模仿自然山水形态和质感,营造出清新、自然、优美的视觉效果。
(2)追求意境:中国园林不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追求深层次的意境。
置石掇山时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氛围和主题,以石头、山水的组合表达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3)巧于因借:置石掇山时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借景生情。
通过合理借用园内外景物,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4)小中见大:中国园林以小见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
置石掇山时,应注重空间层次和透视效果,使游客在咫尺之间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深远和博大。
这种设计理法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山形水势的模仿,创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置石掇山。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狮子林”,通过模仿狮子山丘陵地貌的形态,结合石头的摆放和植物的配置,呈现出一种雄浑、自然的景观效果。
同时,利用水景的营造,使游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意境和韵味。
在中国园林中,轴线与对景关系的运用是置石掇山的重要设计理法之一。
通过合理的轴线布局,使置石掇山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利用轴线布局将主景置于中轴线上,形成视觉焦点,同时利用对景关系使景观相互呼应,增强了整体景观效果。
在中国园林中,文化元素和典故传说是置石掇山设计的常见理法。
论《园冶》中反映的造园的手法和理念
![论《园冶》中反映的造园的手法和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5702d5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4.png)
论《园冶》中反映的造园的手法和理念
《园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论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谢灵运。
在这部著作中,谢灵运提出了许多有关造园的手法和理念。
其中,谢灵运提出了“适于地形”的手法。
他认为,造园时应根据地形的特点,确定园林的布局和规划。
比如,在陡峭的山坡上,应该选择拱形、悬崖式的布局;在平坦的地方,应该选择平面式或者曲径式的布局。
另外,谢灵运还提出了“讲究组合”的手法。
他认为,造园时应该注意组合不同的景观元素,使园林整体达到和谐美的效果。
比如,应该将山、水、树木、建筑等景观元素组合起来,使园林整体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
此外,谢灵运还提出了“借景”的理念。
他认为,造园时应该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使园林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增加园林的美感。
例如,在造园时可以借助周围的山峦、河流、城市景观来增加园林的美感。
谢灵运还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为肉”的理念。
他认为,造园时应以山峦为基础,以水流为辅助,使园林整体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造园时,可以利用山峦的轮廓来规划园林的布局,并利用水流来增加园林的美感。
以上就是《园冶》中反映的造园的手法和理念。
这些手法和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园林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提供了很多借鉴。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941e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b.png)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中置石掇山的独特设计理念和技法。
中国园林,作为东方美学的瑰宝,其置石掇山的设计艺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设计原则、技法应用以及现代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文章将追溯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历代园林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置石掇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特点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详细阐述置石掇山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借景生情”“以石喻德”等,它们是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文章将对这些原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文章还将对置石掇山的技法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传统掇山技艺的挖掘和整理,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置石掇山技法,包括石材的选择、堆叠技巧、空间布局等。
同时,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些技法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关注置石掇山设计的现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将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置石掇山设计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历史演变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
在起源期,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而是作为宫殿、祭祀建筑等附属空间的一部分存在。
这一时期的置石掇山多以模仿自然山水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手法。
传统岭南园林中理水、掇山、绿植的建筑类型学图式分析
![传统岭南园林中理水、掇山、绿植的建筑类型学图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b58b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中图分类号 TU2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5-0157-05 收稿日期 2022-09-20摘 要 岭南传统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诸多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对其研究是展现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第一代岭南建筑师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历史概况、性质特点、庭院布局、园林建筑、装修、水石景和园林植物配置等展开了论述,但当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多数着重于概念化和体验性的分析。
建筑类型学的提出与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平台。
通过分析传统岭南园林中除建筑之外的水池、山石和绿植,即理水、掇山、绿植等造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探究水体形状形式、山石组合形态、植物种植方式三者之间的角色和组合类型图式,可深入理解其演绎表现的风格与空间秩序的逻辑,并以此推导新的岭南园林空间形象。
关键词 岭南园林 建筑类型学 理水 掇山 绿植Abstract Traditional Lingnan garden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regional culture which contain bas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s. Studying th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how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s expounded on the history, nature, characteristics, courtyard layout,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water scenery, stone scenery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of traditional Lingnan gardens. Up to now, most existing theoretical studies focus on conceptual and experiential analysis. However, architectural typolog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and platform fo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study uses architectural typology to examin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water layout, rock stacking and plants in traditional Lingnan gardens besides architecture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combination schema of water bodies, rocks and plants, so as to deduce the new spatial image of Lingnan gardens.Keywords Lingnan garden, Architectural typology, Water layout, Rock stacking, Plant传统岭南园林中理水、掇山、绿植的建筑类型学图式分析Architectural Typology Schema Analysis of Water Layout, Rock Stacking and Plants in Traditional Lingnan Gardens1 研究背景体现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下建筑创作展现文化自信的思想主轴[1]。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e328c1f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3.png)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园林置石掇山设计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通
过巧妙地运用石材和土山,打造出精美的山水景观。
设计师通常会根
据景区的环境特点和地形条件来选择最适宜的石材种类,同时考虑如
何运用自然山石,顺应地形,以达到“以人工为自然”的设计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园林置石掇山设计有严格的理法要求。
首先,设
计师需要仔细观察景区地貌,选择适合周围环境的石材种类和形态。
其次,设计师需要通过布局、砌筑、塑造等手法,将山石合理地组合
在一起,构建出具有独特美感的景观。
最后,在庭院园林、水系设计
等方面,也需要加入适量的山石元素,使得整个景区独具风格和特色。
同时,园林置石掇山设计也颇具哲学意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山水仙境一直被视为理想家园之象征。
因此,中国园林中的置石掇山
设计,旨在通过提炼山水之美、研究自然规律,创造出人工景观,使
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和智慧。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园林置石掇山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园林设
计师们常常运用先进的设计技巧和工艺,创造出绝妙的园林景观。
同时,也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力求兼顾自然和人类的需要,使
得中国园林艺术薪火相传,永恒不灭。
浅析园林工程的理水及掇山设计
![浅析园林工程的理水及掇山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657fe5aef8941ea76e057a.png)
3 园林工 程 中的掇 山设 计分 析
3 . 1 掇 山工 艺 的 概述
园林 的掇 山实际上就是依照 自然 山石的模样进 行雕塑 。 掇 山工艺就
是形态接近 自然, 而是 园林 自 然风 景的真实艺术表现 。刻画不 同类 型水
的特 征与形态, 需要明确水面 的分与聚 , 水情 的静与动, 水体 的流动 形态 是在雕 塑工艺以及 山石 景艺术 的基础上完善并发展起来的。园林 的掇 山 这 些山石与 自然 界的 山石有着 一定 的差距 , 缺点 等, 通过 河滩、 岛屿、 岸线 、 植物 、 山石等背景 环境的衬托 与细节 的处理 , 也称作人 工塑造的 山,
而营造 出山水相依 的画面 。另外 在河流的两旁还可 以设置一些水榭等 ,
并在局部采用 台阶或者条石 驳岸来衬托 景色 。在河流 水上可 以设置架
桥, 提高水景的层 次感以及 幽深感等 。 ( 5 ) 园林 中的湖泊与池塘 。湖泊与池塘都表现为水面 的成片聚集 , 一
要 是对水 景的处理与设计。我 国有较 多的传 统山水 自然园林 , 营造 园林 环境 与景观效果的关键就是 山与水 ,将不 同种类 的水景配合 园林建筑 、 花木 以及 山石等 可以组成独特 的景观 ,这是 我国传 统园林造景 的手法 ,
一
的价值。下面就对其掇 山与理水的综合设计进 行简单 的 分 析
2 . 1 园 林 绿 化 中 的理 水 分 析
( 1 ) 理水是我 国园林水景设 计的重要手段 : 园林 绿化工程 的理水 主
般设计土岸 , 并在两岸 搭配一些树木植 物, 或者在 河流 中建造 假 山从
次, 并与 岛屿主峰 、 岸上植物 以及建筑物等配 合成一幅优美风景 。 ( 6 ) 园林 中的其他理水 措施 。园林中其他 比较常见的理水还有 叠落 的跌水 槽、 几何形 状的水池 、 人工 喷泉等 , 这些水 景一般配 合花池 、 雕 塑 或者睡莲等植物 来凸显景观效果 , 而且这些水景大 多布置在 园林 的主要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422b2fd16fc700aba68fc1d.png)
一、中国园林掇山叠石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
将山石嵌入墙中或近置于墙边,配以水体、植物,
远观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二)点石成景艺术在园林中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放置景石,或因势而置,或置于景点交汇处,或置于水体周围,或置于幽静园路边侧。
高低错落,有聚有散,错落有致。
(三)独石构峰艺术
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的太
湖石。
(四)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通过在平地上堆筑假山,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有
凹有凸,高低错落,临摹自然山体的神韵,一般有峭壁的
叠法、山峦的叠法、峡谷的叠法等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园冶》多次提及:
“假山依水为妙”。
所谓无水不成园,山得水而活。
在园
林中,山水的互动对园林意境影响很大。
【摘自《现代园艺》杂志2016年11期,作者:周长梅】
浅析《园冶》中的掇石叠山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
090·宝藏 2017·第5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浅论中国古代苑囿中的治山理水
![浅论中国古代苑囿中的治山理水](https://img.taocdn.com/s3/m/73cf37d0a58da0116c1749ef.png)
( uzo o eeo iac n cnmi , u agG i o 50 4 hn ) G i uC l g f nn e dE o o c G i n uz u50 0 ,C ia h l F a s y h
Ab t a t ti te e t mey i ot n r tc nq e o u l i gg r e sfrd sg i g a d c n t c ig mo na n a d wae h sr c :I s h x r l mp r ta t e h iu fb i n a d n o e in n n o sr t u ti n tri t e e a d u n n
造园艺 术手法 ,而治 山 理水 是 其 中最 重 要 的手 法 之一 。在
国筑 “ 朗囿” 。各诸侯 之 间 相 互 攀 比 ,建 囿之 风 盛极 一 时。这一 时期 的囿大 者不 过 百 里 ,小 者 四十 里 左 右 。除 了
物 ,充仞宫室 。 … ”
囿大 多是 明清两朝 的遗 物 ,它们 是 中国 古代 劳 动 人民 智慧 的结 晶和宝 贵的历 史文化遗 产 ,也是美仑 美奂 的名 胜景 观 ,
体现 了 中国古典园林 造 园 艺术 的卓越 成 就 。在 中 国古 典 园
公 元前 l 世纪 ,周 文王筑 灵 台 、灵 沼 、灵 囿 ,其 中灵 1
The Br e s us i n o De i ni n n t u tn o t i n a e i fDic so n sg ng a d Co s r c i g M un a n a d W t r i he An intChi s r e s o m pe i lFa l s n t ce ne e Ga d n fI ra mii e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bc2a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a.png)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园林置石是园林设计中经典的构成手法之一,置石掇山设计理法是在其中的一种设计方法。
该理法注重石材的应用和石景的布置,通过增加园林的景观层次和空间感,增强观赏效果。
一、石材的应用
石材在园林置石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设计中,要根据石材的形态特点和质地特征,合理运用。
一般来说,石材的种类有很多,如大理石、花岗石、青石等等,需要按照其用途和美学价值加以选用和运用。
二、石景的布置
石景指的是通过石材的摆放、组合、堆砌等手法,形成的各种石制景观。
在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中,石景的布置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要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光线、气候等情况,将石材进行巧妙的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三、空间感的营造
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的核心在于创造出空间感,这是通过巧妙运用石材和石景,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
在置石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石材形态和颜色,以及合理的布局方式和比例,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协调、和谐的视觉体验。
总之,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是一种以石材和石景构成园林景观的方式,通过巧妙的摆放和布局,创造出空间感和视觉美感。
论_园冶_掇山理水的设计
![论_园冶_掇山理水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0df77a8e9951e79b89278e.png)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活动的舞台。
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美化,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
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明末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植说:“我国造园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有关文献不一而足。
然就中能从科学立论作出系统阐述的,要以明末吴江计成所撰《园冶》一书为最著名。
”“《园冶》具有高度的造园艺术水平。
”《园冶》不仅从宏观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园林的哲学观、美学观,而且在技术的层面上,总结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经验,包括勘察选址、建筑格局到建筑装饰、掇山理水、莳花植木等,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
在《园冶》中,为营造自然山水的园林景观,首先要相地,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江湖地等自然资源宜人,最易成就山水之境。
同时,计成还提出了“借景”的造园理论,以园林为中心,园林内外一切自然山水、建筑、人文景观皆可因借,特别是园林周围的山光水色构成的园林大背景,它们共论《园冶》掇山理水的设计文/薛保华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
掇山、理水,是《园冶》创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也正是通过山石、流泉的经营布局来彰显。
掇山、理水之法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它对中国当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留园同组成了绚烂的天然画面。
《园冶》尤其富有创造性意义的是,在营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在园址的地形、地貌,掇山理水,创造胜景。
一、掇山自商代以降,尤其是秦汉,皇家园林作水,往往拟东海浩渺;水中筑山,拟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
掇山,亦或叠山、垒山,都有人工造山之意。
尤其是相对皇家园林而言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叠山往往是主要之景,所谓“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沈元禄《猗园》),叠山也是造园师的重要工作和技艺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活动的舞台。
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美化,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
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明末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植说:“我国造园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有关文献不一而足。
然就中能从科学立论作出系统阐述的,要以明末吴江计成所撰《园冶》一书为最著名。
”“《园冶》具有高度的造园艺术水平。
”《园冶》不仅从宏观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园林的哲学观、美学观,而且在技术的层面上,总结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经验,包括勘察选址、建筑格局到建筑装饰、掇山理水、莳花植木等,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
在《园冶》中,为营造自然山水的园林景观,首先要相地,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江湖地等自然资源宜人,最易成就山水之境。
同时,计成还提出了“借景”的造园理论,以园林为中心,园林内外一切自然山水、建筑、人文景观皆可因借,特别是园林周围的山光水色构成的园林大背景,它们共论《园冶》掇山理水的设计文/薛保华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
掇山、理水,是《园冶》创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也正是通过山石、流泉的经营布局来彰显。
掇山、理水之法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它对中国当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留园同组成了绚烂的天然画面。
《园冶》尤其富有创造性意义的是,在营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在园址的地形、地貌,掇山理水,创造胜景。
一、掇山自商代以降,尤其是秦汉,皇家园林作水,往往拟东海浩渺;水中筑山,拟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
掇山,亦或叠山、垒山,都有人工造山之意。
尤其是相对皇家园林而言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叠山往往是主要之景,所谓“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沈元禄《猗园》),叠山也是造园师的重要工作和技艺体现。
以石为峰,叠石造山,一方面在于运用石的千姿百态“妙造自然”的咫尺山林,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同时也是艺术上的高度象征。
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叠山者掇山垒石,早已把山石主体化、人格化。
如宋代米芾呼石为兄,后人根据他品石、藏石的风格,逐步总结出“瘦、漏、皱、透”相石法。
宋人杜绾所著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云:“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虽一拳一石,而能蕴千岩之秀。
”计成在《园冶》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叠山的艺术。
他认为依据假山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室内山、池山、壁山和兽山等,按其构造可以分为峰、峦、顶、岭、谷、洞、涧、矶、池、溪等。
我们也可按材料将其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
园林中一般种植花草树木,不可无土,所以土山一般较大。
而以纯石叠山,山势险峻,变幻巧妙,往往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不同类型的假山,其形态、体量、肌理要与相应的环境合宜。
假山所处的位置不同,技艺有别,风格各异。
如室外假山:“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高者恐逼于前,不若远之,更有深意。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
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室内假山:“内室中掇山,宜坚宜峻,壁立岩悬,令人不可攀。
宜坚固者,恐孩戏之预防也。
”“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
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
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
”计成主张“制式新番,裁除旧套”,不迷信传统的手法和模式,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掇山布景上对称、死板的做法。
他对当时的一些“旧套”提出了批评,如:“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
”掇山“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峰虚五老,池凿四方。
下洞上台,东亭西榭。
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
小藉金鱼之缸,大若酆都之境。
时宜得致,古式何裁?”在掇山的具体技术层面上,计成又结合自己的造园经验,运用力学的平衡原理,作了开拓性的创新。
如:“山石理池,予始创者。
选版薄山石理之,少得窍不能盛水,须知‘等分平衡法’可矣。
凡理块石,俱将四边或三边压掇,若压两边,恐石平中有损。
加压一边,即罅稍有丝缝,水不能注,虽做灰坚固,亦不能止,理当斟酌。
” “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
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
或数块掇成,亦如前式;须得两三大石压封顶。
须知平衡法,理之无失。
”“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
……予以平衡法,将前悬分散后坚,仍以长条堑里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
”苏州网师园、留园的假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掇山贵在技艺,精在选材,妙在意境。
掇山要“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也就是说:假山作为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根据是客观自然界中的真山。
假山虽然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
因此,堆叠假山时,应以“真山形”为模拟对象,这样,假山一旦至成,就能取得“俨然佳山”的审美效果。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说道:“假假真真,真真假假。
……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
”计成讲求意境的掇山理论与元明以来文人画的兴起、繁荣有着直接的联系,历史上一些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和画论都对造园艺术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江南园林有不少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的工作,因而园林与文学、山水画的结合更加密切,形成了中国园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极负盛名、画家文人身份合一的“叠山家”,如计成、张涟、李渔等。
文人画平淡天真、淡泊空灵的审美境界极为自然地渗透到了以文人风格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之中,成为《园冶》成书的重要背景。
计成自述在《园冶》中“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作为一位喜好绘画且颇具绘名的文人,他在总结明代造园经验的理论阐述中,自然不会忽略居于主流的文人、士大夫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文人山水画更是成为园林营造的重要参照图式。
计成甚至直接提出掇山也可以模仿文人山水画的观点:“时遵图画,匪人焉识黄山。
小仿云林,大宗子久。
”形成或简率幽淡、或重峦雄浑的画意。
与文人山水画相呼应,中国园林同样是客观的自然山水与主体的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交融互渗的产物。
只不过园林的创造是以物质手段为基础,以空间的方式出现而已。
故此,造园不仅要顺应自然,师法自然,更要妙造自然。
二、理水中国园林多是山水相依。
水在园林中同样至关重要,不少园林均是以水为主体。
“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山因水而雄,水因山而媚;山主静,水主动,山水结合方能相映成趣。
”园林中的水可以用于赏景、观瀑、听泉、濯足、泛舟、养莲、游鱼、涉禽……造园不可无水。
计成基于他丰富的江南私家山水园林的造园经验,在《园冶》中特别强调以水为景,营造园林山水风光。
《老子》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论语》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文震亨《长物志》中也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庄子》中则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比德的思想使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以及园主们特别钟爱水体在园林中的广泛存在。
园林中理水,就是师法自然,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原型,如江湖、河流、溪涧、水湾、泉瀑等。
传统的造园手法中,组织园景一般是以水系为中心,配合以山石、花木、亭台楼阁,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水面可以形成明镜般的空间,清澈、幽静、开阔的特点与庭院的幽深形成疏朗、封闭的对比。
水面为山林、楼台亭阁展开了观赏的距离和空间,而山石、花木、楼阁的倒影、天光云影、池鱼则为园林景致增添了层次与生机。
《园冶·相地》中说道:“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园林设计规划伊始,就必须重视水资源。
在具体地形、地貌中,理水之法有异。
如:山林地造园时“入奥疏源,就低凿水”,可以形成“门湾一带溪流”“万壑流青”的景观效果。
而村庄地修池凿渠均很适宜,“凿水为濠,挑堤种柳”,“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
”郊野地造园则“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
”因地制宜,可以自成一景。
理水与掇山往往要相依相伴,相互映衬,方成妙境。
“假山以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
”计成在《园冶》中还阐述了成就曲水、瀑布之法。
他不推崇凿石槽曲水流觞的方式,认为曲水“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
”瀑布则应“如峭壁山理也。
先观有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
不然,随流散漫不成,斯谓:‘作雨观泉’之意。
”瀑布落泉,回湾深潭,动静皆具,显生动活泼。
概括而言,我们可以把《园冶》中蕴涵的造园理水或水景营造的方法从生态理念、虚实空间、艺术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归纳:生态理念,具体表现为对“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追求。
造园理水首先要堪舆选址,巧妙地利用天然的水资源和原生态系统,因地制宜,顺势利导,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水系的破坏,尤其要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这实际上体现了主体对客体——自然的一种态度,表达了“仁爱”的生态伦理观念,其核心则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所以说,中国园林是最接近于天地自然的,“从生态系统来说是良性的、人居的、可持续的。
”园林中的水体是自然活水,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生生不已,不像现在一些景观设计中的防渗池底、玻璃鱼缸式的水体,死水一潭。
《园冶》中所说的“水浚通源”、“开荒欲引长流”、“门引春流到泽”等都是在强调中国园林对于生态活水的利用,要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从而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水生态系统。
《园冶》中理水的理论在今天的园林设计中仍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运用,武汉市解放公园改造工程中用水的系统及水景的设计即为一例。
虚实空间观,具体表现为水面的分隔和掩映。
隔: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萦回,聚则浩渺。
大的水面可以通过筑堤、跨水浮廊、汀步、小岛等实体,将水面分割为几块,各自营造、布置成独特的景致。
《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也就是说水面若是有无尽之感,可在水断处架设桥梁,这样就能隔开境界。
此外还有:“斜飞堞雉,横跨长虹”、“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等。
苏堤、断桥、三潭印月岛等杭州西湖宽阔的水面分隔成不同的景观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掩:用建筑物、树木、湖石尽量遮掩水源或者水岸,造成含蓄、幽深、视觉无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