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

合集下载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会计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会计手段来调整盈余和财务报表,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过程。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在金融和会计领域中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可以对公司的业绩、股价和投资者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会计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手段和影响,以及如何规范和监管盈余管理行为。

一、会计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盈余管理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会计核算的自由度,通过调整盈余和财务报表项目,以达到企业管理和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通俗地说,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对盈余进行调整,以使得它能够符合公司的经济利益。

二、会计盈余管理的动机会计盈余管理存在的动机主要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内部动机主要包括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奖金或激励计划而进行盈余管理,以及为了避免违约或降低成本而进行盈余管理。

外部动机则包括为了影响股价、融资条件、税务安排以及符合预期盈余目标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会计盈余管理的手段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管理层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调整盈余和财务报表,常见的手段包括:加速收入确认、推迟费用支出、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盈余平滑化、关联交易等。

四、会计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盈余管理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公司而言,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公司盈余真实性的降低,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与资本成本。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受盈余管理影响的可能是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误判,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偏差。

五、规范和监管盈余管理行为为了规范和监管盈余管理行为,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规,对相关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

加强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也是防止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

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会计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常见的会计行为,对公司和投资者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必须加强相关监管和规范,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才能有效地防范潜在的盈余管理风险。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

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

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

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陈宝洪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逐渐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成因,进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关键词:盈余管理、方式、成因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01—01__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使得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就目前的文献回顾来看,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笔者认为,强调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盈余管理的范围比较容易界定,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为此笔者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结果进行控制,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某种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有如下特征: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及盈余信息的制定权,最终通过对外公布的盈余信息来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其次盈余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

即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一定的动机,不同的动机所代表的效用不尽相同;最后盈余管理会降低投资者做出决策的有效性。

因为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要求,使得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盈余管理按照实施的手段可以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的,即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来进行;后者是通过构建真实交易实现的。

(一)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某些经济业务必须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当期盈余,这样就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方式如下:通过选择不同的发出存货的计量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等,同时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点。

财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

财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

财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财务报表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监控与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更是对于企业盈利情况的细致监管和调控,如何合理利用盈余,成为业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盈余概念与种类首先,盈余是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剩余收益。

而按照其来源和去向的不同,盈余又可分为三类:基本盈余、应分盈余和留存盈余。

基本盈余是指企业在当期生产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减去成本和税金后的余额,即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属于企业的经营权益。

应分盈余是指企业在当期生产销售中所获得的利润中,应分配给股东、职工等各方面的份额,如股息、分红等。

留存盈余则是指企业在当期所获得的未分配给外部利益者的利润,属于企业自身应收益权益范畴。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盈余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把握现金流向、掌握利润分配、保证现金流的平稳流入与流出。

盈余管理通过对企业净利润的调控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促进企业的战略落地和长期稳定运营。

同时,盈余管理的意义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财务报告提供可靠的基础,为企业高层决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二是为投资人、债权人和股东等外部利益者提供真实客观的企业发展现状和盈利能力,以加强对企业的信任度与投资价值评估;三是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约束机制,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工作热情。

三、盈余分配的管理盈余分配是盈余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企业经营权益的分配和股东权益的收益。

合理的盈余分配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股东投资满意度和保持员工积极性。

盈余分配的常见方式有四种:第一种为现金分红。

企业在年度末,根据当期基本盈余和应分盈余的比例,向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支付红利,既可以满足股东资金需求,也可以鼓舞员工斗志。

第二种为股票分红。

企业发行新的普通股份或增加现有普通股本进行分红,利用股票价格的差异实现资本升值,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成长型企业。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引言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合法的会计手段和策略,以影响公司盈余的规模、时机和质量,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在合法的会计框架内,最大化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盈余管理的动机税务优惠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是通过合理的财务手段降低纳税负担。

公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税务优惠政策,合理安排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以减少应纳税额。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整财务报表的时间点,将盈余转移到更有利的税务时期等。

通过这些操作,公司可以合法地减少税务开支,提高盈利能力。

维持股价稳定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公司维持股价的稳定。

由于股价对盈余变化非常敏感,公司通过管理盈余可以控制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和信心。

在公司的收入下滑或不确定的情况下,管理盈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提前确认收益或延迟确认费用等方式,稳定盈余水平,减少股价的波动。

吸引投资者盈余管理还可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

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盈余情况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提升盈余的质量和可靠性,增加公司的吸引力。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盈余管理的方法收入管理收入管理是盈余管理的一种常用方法。

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销售政策、定价策略和销售渠道等方式,实现盈余的管理。

例如,公司可以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将收入记录在更有利的时期,从而控制盈余水平。

费用管理费用管理是盈余管理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公司可以通过合理的费用分摊、费用计提和费用确认等方式,控制盈余的规模和时机。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费用,调整费用支出的时机,实现盈余的管理。

资本管理资本管理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和股息政策等方式,实现盈余的管理。

第八章盈余管理

第八章盈余管理
4
2、均衡盈余法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一个盈余稳定增长的企业
更受人欢迎。另外,债权人通常认为盈余变化无常的企 业违反债务契约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与之签约条件严 格,资金成本较高。管理当局为降低资本的筹集成本, 也可能通过均衡对外报告的盈余数字,使盈余呈现逐年 增长的趋势,吸引潜在投资者踊跃投资。
5
◆若公司盈余无法达到奖励计划规定的下限,在奖励无望 时管理者也可能采取除垢法进行盈余管理为将来获取或 提高奖励做准备 。
7
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一) 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
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 转让等行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 于资产重组 。
1、做大盈余法 ◆当管理者想从奖励计划中获取更多报酬,就会采用做大盈余
的方法提高盈余数字; ◆当公司临近违反债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约或面临被其他公司收购兼并的情
况,也会做大盈余,以避免违反契约的有关条款或通过抬高 被收购的价格,达到维持契约或反收购的目的; ◆当公司发行股票时,也可能在招股说明书中夸大盈余,以期 提高其股票的发行价格; ◆当经营能力不佳的公司主要管理人员想保住其职位,避免被 解雇或推迟被解雇的时间,。
▪ 在亏损年度,充分消化不利因素, 以实现规定年度的扭亏为盈
树立公司股票形象 ▪ 与机构投资者联合炒作公司股票,
配合庄家建仓或出货 ▪ 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改善公司形

债务契约 ▪ 企业为了利用债务方式筹集必要的
经营资金,必须与债权人签订协议 ,通常要把某些指标限定在一定范 围内,如: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 率等
2
(二)盈余管理动机
筹资动机
▪ 上市动机 ▪ 配股动机 为了达到IPO和配股的条件,而 进行盈余管理

财务管理的盈余管理

财务管理的盈余管理

财务管理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负责管理企业在盈利后产生的结余资金。

它的目标是最大化资产者的财富,同时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获得盈利后,对剩余资金的管理。

它包括决定是否将盈余分配给股东或留存为公司自有资本,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金以创造更大的财务回报。

盈余管理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资本结构管理、股利政策制定、投资决策和资本预算等方面。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平衡投资、分红和留存的需求,实现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二、盈余管理的重要性1. 最大化股东利益:盈余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

通过合理的盈余分配政策和资本运用,企业可以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提高股东的满意度,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 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平衡短期回报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确保企业在满足当期经营需求的同时,为未来的扩张和发展留存足够的资金储备。

3. 提升财务稳定性: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盈余分配策略,企业可以平衡资金来源和运用,减少财务风险和经营压力,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实施方法1. 资本结构管理:盈余管理的第一步是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即确定资本的比例、种类和来源。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平衡利润分配和资本回报的关系。

2. 股利政策制定: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应该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和发展需求,同时兼顾股东的期望和利益。

通过合理的股利政策,可以平衡分红与留存的需求,实现财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3. 投资决策和资本预算:盈余管理涉及到投资决策和资金运用。

企业应该通过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来选择最具回报的投资项目,确保将盈余有效地投入到能够创造更大财务回报的领域。

4. 盈余留存和再投资:合理的盈余管理应该考虑将一部分盈余留存为企业自有资本,用于未来的发展和扩张。

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

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

盈余管理的原因与对策在商业运作中,盈余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其财务报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增加利润、提高股价等。

虽然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好处,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损害投资者利益,甚至对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经济压力: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下行压力,为了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期望,企业可能会选择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利润水平,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 股价操纵:股价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股价的波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3. 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企业合法的财务管理手段,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利润分配,以减少税务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奖励机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会根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薪酬和奖金,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他们可能会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二、盈余管理的对策1. 加强监管: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2.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企业应主动公开其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和对企业的了解。

3. 增强企业治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减少盈余管理的发生。

4. 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相挂钩,降低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5. 强化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减少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影响。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企业和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会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利用会计准则和财务政策,通过合理运用会计手段来管理和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原因、方法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式,来调整盈余水平或盈余结构的管理行为。

它包括了盈余的操纵、调节和控制等多种手段,旨在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盈余数额和品质。

盈余管理既可以通过合法的财务工程手段来实现,也可能借助于违背会计准则和伦理道德来达到目的。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1. 市场预期管理:企业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平稳市场对企业的盈余预期,避免市场过度波动导致股价波动过大。

2. 税收规划: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盈余结构,以减少税负,提高企业盈余水平。

3. 绩效考核:企业管理者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绩效目标,提高个人或团队的激励。

4. 融资成本: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利润水平。

5. 信用评级:通过调整盈余水平,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评级,提高债务融资的便利程度。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1. 改变会计估计:企业可以通过调整长期资产的折旧、坏账准备等估计值,来调整盈余水平。

2. 改变会计政策: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处理同一项业务,以实现盈余的调整。

3. 重组业务:企业可以重组业务结构,调整盈余构成,来影响盈余水平。

4. 资本资本化:通过将原本应记为费用的支出资本化,延后费用认定时间,提高当期盈余水平。

四、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实施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内部影响: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针对盈余目标进行操纵,最终破坏了企业家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利益关系,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 外部影响:盈余管理也会对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市场失真、投资风险增大,进而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信誉。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核准资本、纳税、利润分配等方面的法定要求之外,通过利用某些减税或税收异议争端、高估或低估资产、利用资本金进行财务工程及其它手段等来控制企业的利润分配或减免相关的财务成本,从而达到盈利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
1.战略考虑:企业盈余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企业利益。

2.纳税减免:企业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税负,提高纳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3.股东利益:企业盈余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

4.提高经营效率: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以利益为导向”,从而增加盈利。

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
1.加强内部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保证企业盈余管理不会影响信息披露和行为规范。

2.合规经营: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规定进行企业监管和监督,保证企业利润的真实和合法性。

3.透明度管理:企业要加强对外信息的披露,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外界更为透明,从而使投资者和其他相关方更加信任企业的经营状况。

4.加强外部监管:企业需要加强外部监管,保证企业的盈余管理不会对市场和投资者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总之,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企业必须合法合规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盈利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运用会计手段或者通过开展一系列财务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控,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这种管理行为通常是出于合规、避税、提高股价等目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盈余管理的定义、手段及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手段或一系列财务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控,以达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的目的。

这种管理行为通常发生于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1.调整应计项目: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财务报表中的应计项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折旧等,来影响盈余水平。

例如,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成本,从而提高净利润。

2.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财务活动,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交易,从而调整财务报表。

例如,与关联方进行高于公允价值的销售,以提高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利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如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减值模型的选择等,来影响财务报表的盈余水平。

例如,将原本分类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转为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资产,以降低企业的利润波动。

4.改变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改变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如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来调整财务报表。

例如,将原本应在本期确认的费用推迟到下期确认,以提高本期利润。

三、盈余管理的意义1.提高投资者决策效率:在一定范围内,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信息。

例如,当企业面临经济周期的低谷时,管理层可以通过适当的盈余管理,向投资者传递企业正在度过难关的信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2.保护企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保护自身利益。

例如,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管理层可以通过适当的盈余管理,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以减少纳税金额。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综合: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一)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核算方法、递延资产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用核算方法、养老金核算方法的选用及变更都能对会计收益数额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管会计政策的变更为会计准则所允许,但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操纵报告利润的行为受到公众甚至企业经理最多的反感。

许多声誉卓著的大公司已很少采用这类方法来进行利润管理。

(二)应计项目管理对应计资产和应计负债的不合理确认和对费用的不合理递延是盈余管理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引言:盈余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或操纵公司财务报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本文旨在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以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以帮助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和现实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1 税务原因税务原因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之一。

公司通常会通过合理的税务规划来减少纳税负担,因为税务支出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很大。

1.2 合约原因公司和债权人、股东等签订的合约中通常会包含一些盈余相关的条款,如分红政策、偿债能力等。

为了满足合约条件或获得更好的合约条款,公司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措施来调整财务报表。

1.3 市场评估原因盈余是市场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司对其盈余水平进行管理可以影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公司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影响股价。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2.1 维持公司声誉管理者通常希望公司能够维持良好的声誉,以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和信任。

为了呈现出稳定和良好的盈余水平,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2.2 薪酬激励管理者通常通过公司的盈余水平获得薪酬激励,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或超越预定的盈余目标,以获得更好的薪酬回报。

2.3 避免破产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避免破产的风险。

通过调整财务报表,公司可以掩盖一些潜在的财务困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一种更稳定的经营状况的印象。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3.1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盈余管理测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比率指标,如盈利能力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2 离散化指标法离散化指标法是通过计算公司盈余的离散性指标,如标准差、方差等,来测度盈余管理的程度。

盈余离散程度越大,越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3 算法模型法算法模型法是使用数学或统计模型,如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来预测或测度盈余管理。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引言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和合理的会计估计,以及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准那么,来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盈余的分配。

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经济后果。

本文将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方法以及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在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过程中,采取合法合规的措施,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制定,在符合会计准那么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营盈余进行管理和操控的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合约条款、收入确认时点、本钱减值计提、资本化等方式来影响企业的盈余。

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影响企业的股东利益、管理层鼓励以及市场对企业的评价。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

例如,选择合理的收入确认时点、本钱资本化水平和折旧方法等,来影响企业的盈余。

但需注意,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遵循会计准那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 会计估计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估计方法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准备金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企业的盈余。

例如,企业可根据预测未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以此降低盈余的波动性。

3. 盈余资本化企业可以将一局部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资产。

这样做可以延迟费用确实认,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盈余。

但需要注意,资本化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准那么的要求,不能违反相关规定。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企业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股东利益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调整分配方案,从而影响股东的利益。

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发放股息或进行股票回购,来调整股东利益分配的比例。

2. 影响管理层鼓励盈余管理还可以影响企业对管理层的鼓励机制。

通过调整盈余水平,企业可以影响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引导管理层朝着企业目标努力。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对企业的盈余进行管理、控制和分配的过程。

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使股东获得稳定和可预见的投资回报。

一、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1. 资金需求: 企业需要在日常经营中进行资金投入,如研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市场营销等。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拨备合理的盈余资金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2. 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储备盈余资金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如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

3. 投资增值: 盈余管理可以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能够实现投资增值,提高企业的市值和股东权益。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将一部分盈余用于投资回报高、风险低的项目,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4. 分配利润: 盈余管理可以合理分配企业的利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如股东、员工、供应商、社会等。

合理的盈余分配可以增强企业内外部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1. 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 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的盈余管理过程规范、有序。

健全的财务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政策、提供明确的盈余管理流程,减少盈余管理中的风险和争议。

2. 设置盈余分配政策: 设定清晰明确的盈余分配政策,明确包括股息分配、留存盈余、股权激励等方面的指导原则,确保盈余分配公正合理,并满足股东的需求。

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灵活调整盈余分配政策。

3.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督和控制。

通过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提前预防和发现盈余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护企业和股东的利益。

4. 确定合理的投资规划: 对企业的盈余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确保投资项目收益稳定、风险可控。

在制定投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市场、行业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潜力和回报的项目,并进行风险评估和收益预测。

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盈余管理识别方法1. 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对其财务报表中的盈余进行调整和管理的行为。

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因此,对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务意义。

本文将介绍盈余管理的概念、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同时探讨一些常用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

2. 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和会计处理方式,对其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和费用进行调整,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行为。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实现预期的业绩目标或者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等。

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整财务报表,对外界传递一种理想的企业形象,从而影响股东、投资者、分析师等各方对企业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3. 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通常采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收入确认的管理收入确认是一个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的确认时间和方式,来控制盈余的大小。

常见的收入确认管理手段包括: - 临时性收入确认:将原本应当确认为成本或者在未来确认的收入提前确认。

- 收入延后确认:将原本应当确认为收入的金额推迟到未来期间确认。

3.2 费用资本化的管理企业可以将原本应当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进行费用资本化处理,将其转化为长期资产,在未来的期间按照摊销或者折旧的方式确认为费用。

这样做可以减少当期的费用支出,从而提高当期的盈余水平。

常见的费用资本化管理手段包括: - 开发支出资本化:将一部分开发支出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 研究支出资本化:将一部分研究支出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3.3 减值准备的处理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减值准备处理,降低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而减少当期的费用支出,提高盈余水平。

常见的减值准备处理手段包括: -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对长期资产进行减值准备。

- 存货减值准备:根据存货价值的变动情况进行减值准备。

4. 盈余管理识别方法4.1 财务指标法财务指标法是一种常用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它通过比较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热点领域。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财务操作和决策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盈余水平。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过程。

盈余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所获得的净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结果。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调整和优化财务操作和决策,对盈余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盈余最大化,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盈余最大化。

盈余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经营决策、合理安排财务操作和控制成本等手段,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净收入。

实现盈余最大化既是企业的利益追求,也是企业的责任。

盈余最大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市场营销策略、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等手段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二是财务管理方式,包括资金规划、财务报表分析、资本结构优化等,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调整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三是会计政策选择方式,包括会计估计、会计确认和会计应对等,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股东利益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盈余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来实现盈余最大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管和评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和运用。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和运用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企业的盈余用于投资、分红、留存等方面,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利润分配,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二、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具体来说,盈余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分配利润、提高企业价值、增加股东回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等。

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使利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投资决策、分红决策和留存决策等。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运用盈余,将其投入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分红决策是指企业将部分盈余以股息或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回报他们的投资。

最后,留存决策是将盈余保留在企业内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创新等方面,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盈余管理的挑战盈余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首先,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导致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大型企业需要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盈余管理系统。

其次,不同行业的特点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例如高科技行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

此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盈余管理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盈余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然而,盈余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环境来制定相应的盈余管理策略。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手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手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手段【摘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指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其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额。

本文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定义与概念出发,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管理层的薪酬激励、市场预期管理、资本成本调整等因素,以及盈余管理的手段涉及收入确认、费用计提、资产减值等方法。

文章还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包括对公司价值、投资者决策以及市场效率的影响。

结合监管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在管理层激励、市场预期管理方面存在深层原因,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在监管角度上的制度建设以及更多的实证研究。

整体而言,本文通过深入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影响、监管、深层原因、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一种旨在操纵公司财务报表,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还可能对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和整个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前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虚假报表、信息不对称以及损害投资者利益等。

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对于增强市场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愈发凸显。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手段,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和透明度,维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分析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绩效和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践,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帮助投资者更加准确地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促进市场的有效运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
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逐渐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成因,进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关键词:盈余管理、方式、成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02—01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使得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就目前的文献回顾来看,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笔者认为,强调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盈余管理的范围比较容易界定,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为此笔者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结果进行控制,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某种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有如下特征: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及盈余信息的制定权,最终通过对外公布的盈余信息来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其次盈余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
效用的最大化。

即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一定的动机,不同的动机所代表的效用不尽相同;最后盈余管理会降低投资者做出决策的有效性。

因为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要求,使得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
盈余管理按照实施的手段可以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的,即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来进行;后者是通过构建真实交易实现的。

(一)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某些经济业务必须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当期盈余,这样就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方式如下:通过选择不同的发出存货的计量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等,同时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点。

(二)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特殊的协议和规范,不可能穷尽生活中的所有经济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进行会计估计,由于估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这也给盈余管理提供的便利。

目前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对公允价值、完工进度以及可回收金额等方面进行操纵。

(三)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就是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

主要方式有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关联方交易等。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因为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进入利润表,同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三、盈余管理的成因
(1)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首先是由stephen a。

zeff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论定义为:会计报告会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成的一种规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性规范,而且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

(一)从契约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对经济的影响。

契约各方进入企业的目的是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寻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样不可避免的会通过损害他方利益来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委托人和代理人作为具体契约的不同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在谋求双方合作的契约中得到充分体现。

委托人和代理人可以依据会计信息来评判对方是否侵犯了自身的利益,进而采用相关决策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从会计准则变迁来看会计准则对经济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涉及多方经济利益博弈的一个结果。

一旦会计准则变迁,那么原先所代表的经济利益集团势必发生变化。

具体可以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会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带来影响。

会计准则的变迁会导致原先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发生变更,原本基于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势必受到影响。

(2)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
盈余信息由会计准则所规范,那是否可以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会计准则以便严格规范盈余信息的生成,进而杜绝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会计准则作为一份公共契约,其不完备性同样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成本效益原则
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直接成本或许可以估计,但是高标准的会计准则实施所带来的间接成本是不可估计的,也是很难衡量的。

比如如何衡量因为高标准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发出不当信息,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成本。

(二)“有限理性”原则
simon的“有限理性”原理告诉我们,“有限理性”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理论。

即信息决策者所提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同时在提出的方案中也很难区分哪一个是最优的。

基于这样的原理,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准则的过程就不可能考虑到
经济情形中的所有问题,并提出最优方案。

即使在提出的众多方案中,也很难进行抉择,进而选出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74-75.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j].会计研究2004(9):62-66
(3)沈烈,张希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j].会计研究,2007(2):52-58
(4)林长泉.我国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分析团[j].管理世界,2000(6):88-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