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大还是做强辩论稿
辩论会一流企业创造一流员工攻辩问题
一、公司有销售经理一职空缺,现有两位求职者:A:某中小企业工作工作经理2年;B: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经验2年;请问反方谁更有可能优先得到这份工作?大家都知道人力资源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环节,筛选查看求职者工作经历,那些有过一流知名企业工作经历的求职者更受企业欢迎,请问怎么理解这种现象?二、“企业强,员工富”:一流的企业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厚的技术储备,雄厚的资本,良好的社会关系,完善的培训体系,相应的企业盈利能力就强,福利待遇就会更好,那么它就会更加容易的成就一大批一流的员工。
所以,员工的成就是建立在企业成功的基础之上的。
三、一流的员工对企业发展很重要对吗?对。
那么请问怎么才能成为一流员工?我方观点一流的员工是由一流企业创造出来的。
因为一流的企业中,拥有更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先进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工作氛围。
员工只有在学校里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基础上,然后进入一流的企业当中去工作、去实践,在工作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管理水平,不断积累人脉关系、社会经验等,最终成长为企业中一流员工,才能会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企业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包括优秀企业文化,完善管理体制,和谐的工作环境,员工发展所需平台。
企业的成功,不是主要靠员工,最关键的是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适应时代和市场,国家方针政策支持,金融信贷体系保障,是否适应消费者需求。
五、很多企业人才济济,企业却没有做大做强?像当年的三鹿集团中,不乏一流员工,为什么最终没有创造出一流企业,而是走向破产!六、想当年我们都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走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就业。
大学生们都想通过就业来成就自己,而且都想找一个一流企业就业,请问为什么?七、老板、领导、决策层:是员工,而是一流员工,那么这些老板、领导不是在企业中经过磨练,一步一步走向领导领导岗位的吗,是企业成就了他们吧!。
四辩陈词(企业应该做大做强)
四辩陈词: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的自由辩论不可谓不精彩,只可惜时间实在太短,对方辩友只回答了我们很少的几个问题,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想同对方辩友探讨:为什么我们常说企业强大,而不说企业大强;为什么我们中国大唐集团近阶段的战略目标是进入世界五百强,而不是世界五百大;为什么很多企业在面临上市的时候要选择剥离不良资产;为什么在号称“美国工商管理圣经”的《追求卓越》一书中,要把“不离本行、做强主业”认为是卓越企业的八大属性之一?等等问题,我们相信对方四辩会为我们一一解答。
事实上,做强和做大都是企业的战略选择,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是有相对对立的一面。
我们今天所辩论的仅仅是从战略选择上是先做强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先做大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又强又大又长久,就像百年老店,我们所要分析的就是究竟是先做强更有利于实现,还是先做大更有利于实现。
今天,对方的四位辩友无论是从陈词、还是自由辩论来看,旁征博引,事实、理论,滔滔不绝,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对方辩友是通过三个“必然”,推论出一个“想当然”的结果,哪三个必然呢?第一、企业想做大必然有条件。
对方辩友为我们罗列了很多企业做大的好处,然后告诉我们,既然先做大这么好,为什么不先做大呢?可我们都知道,做大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实现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具备做大的资金、具备做大的基础,还要有做大的能力,等等,不是想做大就一定能做大的。
第二、企业先做大必然能做强。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企业做大了,资源共享了,机会就多了,风险就分散了,企业也自然就强了。
这从逻辑上来看显然是不成立的,就像一个肥胖的小姐和一个苗条的小姐,你就能说肥胖的小姐一定比苗条的小姐强吗?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同。
第三、企业先做大必然能发展。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企业做大以后,“东方不亮西方亮”,总会有发展的。
可我们就不明白了,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会有“三株”、“巨人”、“亚细亚”等企业的轰然倒塌。
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企业为什么要做大?如果不赢利,做大有什么用?是应该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这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企业要先做大,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够谈做强的问题。
而有些人认为,只有把企业的内功练好,有了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健康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可靠的持续的增长率,企业才能走的远,最后才能做大。
另外有些人则认为,大和强是辩证统一的,两者能够有效结合,统一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做大和做强的概念是什么。
企业做大,意味着企业投入大,在资产、规模、营业额或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排名在前;而企业做强,意味着绩效表现和成长能力具有竞争力,主要通过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成长指标,来体现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运转效率等经营管理的能力。
简而言之,企业做大主要针对的是规模,而做强则是针对企业的竞争能力。
那么对于中国的企业,到底应该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呢?我的观点是,作为企业而言,终极目的是实现利润或价值最大化,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使命,在战略上也应有不同的导向。
一、在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规模要做大企业不大,就不会强。
世界上任何一家强悍的企业,都是有其规模做基础的。
宗庆后说:“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只有做行业前三位才有钱赚,要冲进三甲,规模大小就是第一道坎,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没有规模空间的产业是一个很难放大的产业。
”的确,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
你想要有话语权,必须自己先有一定的规模,强大的第一步就是规模,要拥有规模优势。
这就要谈到我们企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了,应该怎么来定义这个初步发展阶段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是行业,如果就一般的行业而言,其最大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那么此时可以说这个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是企业自身,如果还没有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那么无容置疑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此时,作为一家企业,怎么可能去谈做强的问题呢?此时毫不犹豫的就是需要市场占有率,需要规模,有了规模然后才能去谈强与不强的问题。
大公司VS小公司辩论赛一辨发言
大公司VS小公司辩论赛一辨发言第一篇:大公司VS小公司辩论赛一辨发言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开宗明义,我们先来看看辩题中的几个关键词。
企业和职位。
首先,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统计意义上的大企业,国际常用以下5个指标来衡量:创业的核心技术;规模经济;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资源垄断。
而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其次,职业是指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某一任职者所对应的组织位置。
我方的观点是在大企业低职位和小企业高职位两种选择条件下选择大企业低职位更好。
我方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从大学生自我的条件来说,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他们虽然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人脉都普遍不足。
他们与陌生人相处还不够顺畅,在大场合言语表达还不够流利,不能做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游刃有余、八面玲珑,达不到小企业高职位人才的标准。
他们也许专业方向水平很高,但是是否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的需求,是否能够把处理好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保证资金链的不断裂。
保证这些要素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对于一个刚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很难具备的。
大企业分工较细,管理到位,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更重视职员的培训,更适合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的选择。
第二,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大企业的福利待遇齐全,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在大企业学习,能学到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
大企业里学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一个公司的内涵。
在大企业你就有了一个更高的环境,机遇更多。
还有一点就是大公司的人脉资源,就算将来你离开这个大公司,你在这里的人际关系也是你一笔不小的财富。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大企业低职位胜过小企业高职位。
第二篇:大公司小职位VS小公司大职位,4辩发言(范文)首先问好本次辩论赛的组织者及所有参与者,大家都辛苦了。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 学习心得
总结短短两周的“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课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两周时间,但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在模拟的“社会的大熔炉”中经受了风雨,见识了世面,增长了才干,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我亲身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唯有团队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在这次模拟经营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相互配合协调,齐心协力完成了六年的经营,从死亡线上挣扎着存活了下去并还取得了最终第三名的意外成绩。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团队的魅力所在,也使我提高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使我学会了宽容、理解与支持。
其次,我亲身体会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模拟经营,把我们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在了实践之中,我认识到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很大,但没有理论知识做坚实的基础却是万万不行的,而且我发觉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仍很匮乏,日后一定要更加用心学习,这样在实践中才不会觉得力不从心。
课余之外,广泛涉猎其他相关领域也有很大帮助,如营销管理,金融学等知识。
再次,我亲身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这门课程,我充分感受到实践和理论完全是两回事。
实践要比理论复杂的多,实际操作中往往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有许多是人所不能控制的。
我们必须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随机应变。
而且,通过模拟经营,我了解到实际经营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想象,这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所体会不到的。
最后,我亲身体会到了经营企业的酸甜苦辣。
现实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
我们要正视那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解决它。
生活也正是因为有了酸苦辣,才更体现出甜的可贵。
虽然说我们只是对整个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了模拟,但规则在模拟和现实中是同样重要的,而且在现实中,对规则的漠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提高业务能力包括了对规则或准则的学习和掌握,并且有助于对财务状况进行判断与分析,从而做出正确决策,所以这是必需的。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练。
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辩论作文
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辩论作文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义与利就像两位风格迥异的演员,时不时地来一场激烈的对手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辩论一下,到底是义大于利呢,还是利大于义。
咱先说说利大于义这一方的观点哈。
那些觉得利大于义的人呢,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丛林,到处都充满了竞争。
在他们眼里,利益就像是丛林里的猎物,只有抓到了足够多的猎物,也就是获得了足够多的利益,才能活下去,才能过上好日子。
比如说那些在商业场上拼杀的人,有时候为了能多赚一点钱,可能就会在一些小地方动点小心思,像是偷工减料啊,或者打打擦边球什么的。
他们觉得,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如果自己太讲道义,那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就是在把到手的利益拱手让人。
就像有些小商贩,为了多赚几块钱,把缺斤少两当成了家常便饭,在他们看来,这几块钱的利可比什么诚实守信的义要重要得多。
但是呢,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咱再来说说义大于利这边的观点。
义是什么?义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一种让我们这个社会能够和谐运转的润滑剂。
要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追求利,那这个世界可就乱套了。
咱们打个比方,假如医生都不讲义,只追求利,那病人没钱就不给看病,那病人的生命安全怎么办?那不是把生命当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吗?再比如说,消防员要是只想着利,看到着火的房子,先跟主人谈价钱,谈妥了才去救火,那大火可不会等啊,可能整栋房子甚至整个街区都得烧光。
这时候义就显得无比重要,医生的义在于救死扶伤,消防员的义在于扑灭大火保护群众,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超越了利益的高尚品质。
从长远的角度看,义也能带来更大的利。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坚守道义,诚信经营,可能在短期内会损失一些小利,比如说成本会高一点,因为不会去偷工减料嘛。
但是时间长了,这个企业的口碑就会越来越好,消费者就会越来越信任它,它的生意自然就会越做越大。
就像那些老字号的店铺,它们能够传承百年,靠的就是“义”字当先,对顾客负责,对质量负责。
相反,那些只追求利而不讲义的企业,可能一时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一旦被曝光有不道德的行为,那就会一落千丈,像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最终的下场就是被市场淘汰。
辩论正方总结陈词:国有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效益还是社会责任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各位评委、同事,大家下午好!很高心由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为这场辩论画上一个圆满地句号。
首先,我想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那就是:国有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效益,原因有三。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企业效益的本质就是经济效益,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没有了经济效益做支撑,我们要拿什么来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呢?第二,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试问如何才能做大做优做强?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一点上,我们三峡集团千方百计多发电、不断扩展海外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要时刻将发展经济摆在首位,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承担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更要注重企业效益。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国有企业强大的经济效益做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大保护等这些社会责任的履行能落到实处吗?其次,我有必要纠正对方辩友的几处错误的观点。
第一,对方辩友一直在混淆是非,认为我方重视企业效益就是不履行社会责任了?我方已经多次指出,国有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对方辩友。
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一个没有里子只注重面子的国有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吗?对方辩友一直在回避我方观点,如。
都没有给出正面回答,这是因为不自信还是本身就认同我方观点呢?第三,我方已经摆出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国有企业更应注重企业效益,而对方辩友还一直在说要更注重社会责任,难道我厂以发电为主的思路错了吗?难道我们努力提升检修技能千方百计多发点错了吗?对方辩友分明就是昧着良心的诡辩啊!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国有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效益而非社会责任,当然,企业效益越显著,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越重要。
因为,有了企业效益,我们才能缴纳更多的税收,为国家排忧解难啊,有了企业效益,我们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共抓长江大保护,为环保助力啊,有了企业效益,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企地共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啊。
企业辩论赛有关辩题
企业辩论赛有关辩题
正方观点,员工福利应该优先于企业利润。
首先,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他们的福利和满意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绩效。
如果员工没有得到合理的福利待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受到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因此,优先考虑员工福利是为了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润。
其次,员工福利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如今,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应该承担起对员工的责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这不仅符合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客户。
反方观点,企业利润应该优先于员工福利。
首先,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盈利,没有盈利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将员工福利放在企业利润之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因此,企业利润应该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其次,员工福利并不是企业的唯一责任,企业还有其他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
如果过分追求员工福利,可能会忽视其他的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企业应该在平衡员工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结论,员工福利和企业利润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在平衡二者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员工福利,同时也要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辩论】企业升级,人才比资金重要资金比人才重要
【辩论】企业升级,人才比资金重要/资金比人才重要企业升级,人才比资金重要(一辩陈词)谢谢主席,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企业升级,人才比资金重要。
一个比较性的辩题先来明确背景和标准。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面临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市场规律下,企业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我们比较人才与资金谁更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是看哪个更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最缺的是什么。
如今的中国,GDP总值排名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原本就是世界第一,2009年又增加了23%,金融业、信贷业的发展都非常迅猛,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板交易也异常火热;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高端人才占有率不到发达国家1/3,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落后,企业文化发展不足,所以在现今的国情下,中国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资金,而是人才,是管理,是文化。
在企业升级的过程中,人才与资金是缺一不可的。
今天辩题是要我们比较谁更重要,就是要在两者兼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我方认为,人才对企业升级的作用更大,理由有三:第一,从企业升级的前提来看,企业能否升级,取决于企业家能否升级。
如果企业是一艘船,那企业家就是船上的舵手。
要想带领企业这艘船驶入更宽的海域,企业家必须通过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提高自身素养,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只有企业家先升级,企业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有升级转型的可能。
第二,从企业升级的过程来看,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效率的管理团队。
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效益。
企业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无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如何的完美,要真正的达到目的,就必须要有真正能贯彻执行的员工与团队。
第三,从企业升级的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来看,必须要有成熟的企业文化和公司理念。
企业文化可以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满足员工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需求。
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可以让员工产生归宿感,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进而提高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
企业辩论赛有关辩题
企业辩论赛有关辩题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今天我们将就企业相关的辩题展开辩论。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运营方式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选择了以下两个有关企业的辩题进行辩论:
辩题一,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的首要任务。
正方观点,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对员工、消费者和环境的责任,还包括对社
会公益事业的支持。
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反方观点,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利润和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
固然重要,但并不应该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企业如果将社会责任
放在首位,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
企
业应该以盈利为导向,同时履行社会责任。
辩题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更注重环境保护。
正方观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更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不仅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等。
反方观点,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需要兼顾环境保护。
但环境保护并不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企业应该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同时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采取环保措施。
在辩论过程中,我们将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角度展开辩论,希望能够为大家呈现一个全面的企业辩题。
最后,希望各位评委和观众能够就辩题进行深入思考,为我们的辩论活动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
企业做大还是做强辩论稿5篇
企业做大还是做强辩论稿5篇第一篇:企业做大还是做强辩论稿企业应该先做大在做强,还是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个争议了很久的问题。
站在任何一方的人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持证据,因此也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双向悖论了。
特别是国资委这几年倡导的主辅分离,突出主业的方向,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企业不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其实,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成长。
企业能否同时做强做大企业做强,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企主要反映在效率方面,比如在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新产品快速推出能力、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上超出行业平均值。
而企业做大,更多侧重在规模上,比如总产量、销售额、利税、产品线种类、设备数、员工数等。
研究强和大的逻辑关系在于搞清楚“强”是否能够导致“大”,或者反之是否成立。
我们先论证一下企业是否能够走出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同时做强做大。
同时做强做大,就要求企业能够同时提高效率和规模。
在经济学里有个基本认识,常规资源总是稀缺的。
无论做大还是做强,都需要消耗企业的人、财、物和时间、空间等资源,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得效率和规模都能兼顾,需要随时把握好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匹配系数,进行科学调配。
这项任务很接近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结果也难逃调而不顺的结局,人为地扭曲效率与规模的比例,造成好的动机结出怪异的果实。
如果放手让资源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按需要配置,那么由于企业内部运作并不像市场经济一样有效,其结果也必然是或者效率或者规模领先,而另一方面暂时被抑制的轮动情况。
同时做强做大,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平衡合理地分配到提高效率和增大规模两方面,因此,总难免会导致非同步、非均衡的发展。
进一步来看,这和资源的属性有关,如果企业更多地依靠虚拟经济资源,如知识和信息,那么由于其可共享性,不会因为使用而损耗,也就是不再稀缺时,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同时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还要求有自发调整的机制,使得不再稀缺的资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有效地流动到位。
辩论稿 作文训练 制度和情怀哪个更重要
•
一个企业固然不能没有制度,但更不能缺
少情怀。
•
制度固然重要,但一个企业如果只依靠
“制度”去管理员工、约束员工,那就只会是
一个冰冷的、没有温度的企业。如果员工在
“一刀切”的制度约束下只是完成规定的工作
量,按部就班,便很难融入企业之中,自然不
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而拼尽全力。企业更
需要情怀,员工更需要关怀,在如今这个快速
发展的新时代,“制度之上”的原则很难深入
人心,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讲“制度”不
讲“情怀”很难取得员工的信赖和信服。只有
依靠大家共同信赖的企业文化形成自驱力,才
能激活人内在的创造力,才能凝聚人心,形成
合力,助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得 民心?是靠制度,还是靠情怀?答 案显而易见。情怀能让志同道合之 人齐聚一处,共谋一事,古代君王 哪一个不是广聚贤臣,共商统一大 业?是抚慰人心的情怀还是约束彼 此的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更容易得其民心?答案亦 很明显。
一名民营企业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现象:自己刚 创业时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制度也没有,但大家工作 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 问题,奉献成为一种情怀;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 相应的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奉献的情怀却消失了, 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
制度比情怀更重要吗?这名企业家产生了困惑。 为解决他的困惑,理智中学拟举行一场辩论赛。假如 你是其中的一个辩手,请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或 “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个角色,写一篇辩论 稿,阐述你的观点看法。写作时,符合辩论稿基本规 范即可。
情怀在心 无需“扬鞭”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企业辩论赛有关辩题
企业辩论赛有关辩题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为了就企业相关的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我们将就企业相关的辩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以期能够找到最合理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辩题一,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应该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
支持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其应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
企业应该积极回馈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公益慈善等方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反对方则认为,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和经营,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自愿履行的行为,而非强制性的要求。
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理念可能会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辩题二,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企业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支持方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劳动
岗位将被自动化取代,这将对企业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应该重
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
反对方则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新兴岗位,虽
然一些传统岗位会受到影响,但整体上对企业就业产生的影响并不
会是负面的。
企业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并加强人才培养,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企业相关的辩题的观点,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这
些问题的思考,并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谢谢!。
三个敬畏评论辩论稿[宝典]
用责任和制度呵护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山西沁新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讨论发言稿2013年5月1日至6月8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8起,死亡约330人。
其中煤矿事故5起,占事故总数的17.86%,死亡约57人,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7.27%。
上述数据再次表明,煤矿确确实实是一个高危行业,时时刻刻提醒着煤矿行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要牢记安全。
抓好安全是头等大事,是煤矿行业健康发展永恒的主题。
2013年6月8日公司总经理亲自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并对全国近期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进行贯彻学习。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想想上一秒钟他们还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下一秒钟却和世人阴阳两隔,心中难道不觉得很痛很痛吗,更不用说那些逝者的亲属了。
死者已矣,留给我们的除了沉痛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只有深刻的反思,采取切实可行、可靠地措施,我们才能得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
同时提出现在我们必须“从零做起、做好”,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所以各级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意识,要时时刻刻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生命敬畏,对责任敬畏,对制度敬畏,切实抓好责任落实和制度执行。
一、落实“三个敬畏”,始终将“安全”至于第一用心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生命无价”,这符合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中“安全第一”这一指导思想。
也是我们煤矿工人最最企盼的愿望和心声。
一起事故对于一座煤矿来说,可能是几千分之一、几万分之一的不幸,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一个生命在不同的空间里都有他存在的不同意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就是为了更好的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不要让他在我们的字里行间和歌声里面存在,让它真真切切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敬畏也就是珍惜,因为生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老病死,更是过程中的艰辛、喜悦和幸福,当然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论企业做大与做强
论企业做大与做强于真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摘要】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企业就是这其中复杂变换的一员,众多企业之间成为了市场的组成元素。
竞争是市场永恒的话题,也是企业之间不变的信条。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管规模大小,发展如何,都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在残酷的商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强大如何分开而论,又当如何呢?也即是说,在实际的商场拼杀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是应该先将企业做大呢?还是将企业做强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以及社会现状下,企业到底是该做大还是做强。
【关键词】企业发展企业做大企业做强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众多企业带来契机,很多企业家们把握住机会,开始了不一样的革新。
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的情况下,加之我国进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等一系列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问题逐步被提到了日程。
尤其是受到当今国家政策等相关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重点等都受到了制约以及暗中的导向。
那么,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中,如何做到强大?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就成为重点讨论的对象,也是确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基本标准。
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现状以及企业做大与做强的基本含义首先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个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具有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却也不完全相同。
而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方向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出现了一定产能过剩危机。
经济体庞大的情况下,要保证快速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科技带来的财富着实很低。
再者,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也影响到了部分企业的发展,低级GD。
的带动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现状的影响下,对于企业而言,做大做强与做强做大却是成为了两个不能混淆的概念。
首先,做大做强,是指能够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以此为基础,进而实现服务品质与单笔交易的盈利额。
企业要做大不如先做强
企业要做大不如先做强企业应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一致的公认是:企业应该“先做强,后做大,大而不强是虚胖,虚胖的企业难以做强、做久”。
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行为却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先做大,后做强,在做大的过程中解决做强的问题”。
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界的“管理理论”出现如此的不一致、不和谐,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是不多见的现象。
中国已有太多迅速膨胀,然后又迅速崩溃的例子,从早期的“三株”、“巨人”、“亚细亚□,到现在的“科利华”,大而不强虚胖的企业在中国枚不胜数,即使很多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果仔细琢磨,根基也是非常薄弱的。
所以,随意做大而根基不牢的企业是建立在沙漠上的高楼大厦,终将倾覆。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结果。
只有做强的企业才会真正做大,一个企业能否最终做大,要受很多条件限制,比如人文环境、**环境、国家整体规模、世界经济一体化情况,以及行业本身的特征。
一个强大的企业,必然会逐步发展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
这个规模可能很大,也可能不大,因为最合适的规模是由企业所在的行业性所决定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佛商学院西蒙教授所写的《隐性冠军》才会有醒世的借鉴意义。
因为的确有一大批不大却是很强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已经达到了最佳规模,同时占据有霸主地位。
盲目扩张只会降低效益,带来失败。
一味求大是很危险的,虽然有时为了抓住机会,需要迅速做大。
但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大与做强有不同的要求。
其实,做强与做大,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兼得的,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强在先,做大在后,并且做强应该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
做大的比较喜欢横向比较,而做强的比较喜欢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的结果是企业要“快马加鞭”,纵向比较的结果往往是“苦练内功加专业化”。
做大的与做强的考虑问题的基本点是不同的,一味做大的人更多考虑的是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自我占取的资源越多越好;而做强的人考虑的是怎样给别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到底做大还是做强更重要?
企业到底做大还是做强更重要?我国国内企业自身存在诸多忧患和困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而不强”或“强而不大”,有的时候规模挺大,但是产品仍然没有竞争力,没有形成强势品牌力。
面对着是先做大再做强,还是先做强再做大的问题,大多企业都是非常困惑甚至迷茫的。
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做规模都是恶性循环。
我们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说自己做大了,只是生产力规模做大了;但是要知道,生产规模做大了,并不等于说就是做到最强的。
因为企业是个多元产业化融合体,而不是单一一个因素决定其是否强大?在资源里面,生产规模是一部分,技术资源是一部分,人力资源是一部分,市场同样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市场的作用。
市场并不是说企业有多少个经销网点,有多少加盟商就是资源了,这都是极其片面的;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的位置越重要,则说明该资源越稀缺,其重要性就越突出就越显得重要。
从营销行为来说,市场本身有无形和有形之分。
有形的资源就是能够亲眼看到的,触摸的,比如说企业铺了多少个网点出去;而无形的资源就是指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我们不能亲眼看到但是又确实存在而且极具影响的东西。
如果无形的资源方面做得不好,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没有产生情感认同并占据一定的位置的话,那我们的有形资源占据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有形资源在市场冲击下可能一夜之间就会都没了。
市场的无形资源是有形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有形资源是无形资源得以实现的保证。
所以,企业建立的渠道网络资源是建立在消费者购买我们产品的基础之上的。
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在需要购买并想寻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网络渠道资源才会发生作用;如果消费者连对我们产品的需求都没有,肯定就不找我们了,那么我们的网络资源就等同于虚无了。
我们的企业在维护一个庞大的渠道资源的同时,还应该维持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认同。
这两点是结合着来的,是相对的。
可能有些企业会说,只要我有渠道资源的话,就可以随便去卖别的产品;其实,如果你没有品牌,卖什么都没有用,因为消费者是不会接受的。
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比追求规模最大化更重要一辩辩稿
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比追求规模最大化更重要一辩辩稿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有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有人说,人之为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企业,一个人群高度集合的团体,在利润最大化与规模最大化庙前,将何去何从,作何选择?今天,让我们看看真理是怎样越辩越明的。
我方认为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比追求规模最大化更重要。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投资者出资开办企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出于经济求利,利润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全部收入和全部成本费用的差额,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股东投资回报的高低、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而且和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经营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
试问: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那员工还能看到什么希望?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再回到只有规模没有利润的老国企的大锅饭时代了。
同时,利润又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获得最大的利润既是企业的基本宗旨,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我们能够获得晚餐,并不是因为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资本主义在200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一切的世代。
恰恰是千千万万的企业创造的财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治疗了困扰人类世界数千年的贫穷、疾病、奴役的状况。
对于创办企业,我们都乐于看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成长,但是人们往往会把企业的成长等同于扩大规模,往往忽略了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投资回报率,利润产出比及投资风险,最终营造出来一个个表面上繁荣风光,内部却蕴藏危机的巨型企业、集团。
事实上,成长并不等同于扩大规模,真正的成长在于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以更好的产品服务于社会,让员工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企业更大的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应该先做大在做强,还是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个争议了很久的问题。
站在任何一方的人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持证据,因此也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双向悖论了。
特别是国资委这几年倡导的主辅分离,突出主业的方向,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企业不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其实,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成长。
企业能否同时做强做大
企业做强,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企主要反映在效率方面,比如在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新产品快速推出能力、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上超出行业平均值。
而企业做大,更多侧重在规模上,比如总产量、销售额、利税、产品线种类、设备数、员工数等。
研究强和大的逻辑关系在于搞清楚“强”是否能够导致“大”,或者反之是否成立。
我们先论证一下企业是否能够走出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同时做强做大。
同时做强做大,就要求企业能够同时提高效率和规模。
在经济学里有个基本认识,常规资源总是稀缺的。
无论做大还是做强,都需要消耗企业的人、财、物和时间、空间等资源,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得效率和规模都能兼顾,需要随时把握好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匹配系数,进行科学调配。
这项任务很接近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结果也难逃调而不顺的结局,人为地扭曲效率与规模的比例,造成好的动机结出怪异的果实。
如果放手让资源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按需要配置,那么由于企业内部运作并不像市场经济一样有效,其结果也必然是或者效率或者规模领先,而另一方面暂时被抑制的轮动情况。
同时做强做大,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平衡合理地分配到提高效率和增大规模两方面,因此,总难免会导致非同步、非均衡的发展。
进一步来看,这和资源的属性有关,如果企业更多地依靠虚拟经济资源,如知识和信息,那么由于其可共享性,不会因为使用而损耗,也就是不再稀缺时,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同时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还要求有自发调整的机制,使得不再稀缺的资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有效地流动到位。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在传统行业领域,符合上述条件的产业和企业都应该是相当稀少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同时做大做强,不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的机会。
做强和做大的顺序
企业应该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几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是规模优先型还是效率优先型。
企业最根本的需要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竞争对手甚至是不同的时段,对于企业应该强还是应该大的要求有区别。
在强调规模优先时,企业大而不强相比强而不大可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在强调效率优先时,结果正好相反。
企业应该根据环境需要把握好做大或者做强的顺序。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大而不强只能是短期可选状态,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必须做强才能够发展起来。
其次,要考虑企业发展的战略,在生存的同时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企业往往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一个优先顺序。
要么先做强,像一把尖刀快速插入对手薄弱的环节,迅速扩大战果,在对手没意识到或者措手不及时,形成先行者优势;要么先做大,占领尽可能多的点线面,快速圈地,形成将竞争对手包围之势,挤压对方的发展空间。
战略步骤要达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对方大,则我强;对方强,则我众。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形成了既大又强的垄断地位,企业也就没必要考虑与这样的对手直接交锋,应选择退出这样的市场。
再次,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无论做强还是做大,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合的事。
企业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时并不是自身能决定的。
有什么材料做什么饭,这是很现实的选择。
在某个时期,企业可能有条件提高效率,而另一段时期可能获得了规模发展的良机。
企业应该顺时而动,在具备条件时大力发展相应的能力,扬长避短,在长期来看,这种努力都不会白费,必然形成效率与规模的协同效应。
最后,考察产业是否具备效率和规模之间的自然衍生关系。
不同的产业在规模与效率的内在联系上可能是不一样的。
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通常情况是规模经济带来较高效率,但效率随着规模增大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递减效应。
这样,在做大的同时能够实现部分的做强的目的,但随后还是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做强。
而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型产业里,表现更突出的是只有做强了,才可能大范围扩展和推广,不强的企业做不大,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很微小。
那么在这样的行业里,只有先求强后求大。
实际上,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技术和知识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比重越来越大,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不断转化。
汉语常用词“强大”是很科学的搭配,这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强大”就是强而大,强更基本、更优先。
强大者很难被战胜,强而不大者也有一定的生存几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怕的是不强,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企业不够强,任何时候都处于竞争劣势,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做大、做强与多元化
国内企业家对于“做大”往往情有独钟,这和我们的传统官样文化有深厚渊源。
这种倾向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明显。
国企在治理结构和资源占有与分配上的特征,也助长了这一导向。
但国企做大的方向却有些偏移。
多数案例显示,多元化发展是国企做大的主要途径。
多元化将企业带进了多产品线、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有不同的关联度。
企业看起来产品丰富了,产量扩大了,人员和设备增加了,占地更大了,但这只是对规模的错误理解。
如果多元化只是关联度低的不同产业领域的简单叠加,带来的应该是范围经济效应而不是规模经济效应。
不相关多元化分散了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能力,是造成大而弱的根本原因,最终拖累了企业,只能不断减少负载,由大变小
企业如果想借助多元化做大,更可行的选择是相关多元化战略,而且在进入领域的选择上应以产业链前后向环节或者在关联度高的产业/产品线之间为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不同领域间相互协同和促进的放大效果。
这样的多元化是围绕核心产业和产品线的紧致型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有序发展和扩大。
在国外,也存在以相关度不高的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强企。
但那些案例与国内企业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通用电器(GE),产品涉及了从小电器到飞机发动机、从娱乐到金融、从塑胶原料到军用传感器的众多范围。
通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了,而是企业帝国,她是怎么做到既大又强的呢?这和通用的发展策略和手段有关。
通用是从小电器制造起家的,后来逐步扩展到相关性高的产业链上下游,但通用飞速发展的时代靠的不是自己的有机成长,不是靠自己向一个个领域蔓延伸展,而是大规模资本运作,包括重组剥离业绩不够出色的部门和并购业内强企。
在通用内部有个策略,任何子公司如果做不到业内前三名,就很可能被重组出售。
而并购进来的企业也是业内数一数二的巨头。
这种精英选择标准使得
GE总部不需要具体参与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总部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不会相互拖累,管理幅度和深度并没有因为多元化而增加,才实现了强强更强更大的结果。
反观我国企业,就会发现,多数情况是进入领域越多,企业越大越乱,管理失控,相互拖累,企业高层忙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些走得比较稳健的企业,如海尔,也是在关联度较高的领域,如白色家电,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而一旦进入关联度不太高的领域,如药业,也是表现平平、乏善可陈。
中国企业如果想模仿通用电器的战略,目前无论从市场大环境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微观层面看,可能性都不大。
还是集中发展或者相关多元化较为现实可行。
主辅分离政策借读
在担任国企主辅分离的财务顾问时,我们经常听到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突出主业集中发展的微词。
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更大”。
这种理解似是而非。
所谓“主辅”已经表明,那不是一只篮子放着所有鸡蛋的问题,而是一只篮子里什么都放,有鸡蛋、有鸭蛋、有青菜、有水果、有猪肉,甚至还有油盐酱醋等瓶瓶罐罐。
这样组合的风险有多大,已经一目了然。
主辅分离的目的是突出主业、集中发展,先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企业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
在中国特定的经济形态和政策环境下,国企具备这样做的条件和优势,这是政策合理性的根基。
同时,也要看清楚,主辅分离并不是国企改革的永久性政策,而只是出发点。
打造了众多在各产业领域的强企之后,才可能用资本运作手段整合出强强联合的超大型企业,才能有我们自己的可与国际行业巨头对阵的旗舰。
这对于国家严格控制的战略性行业尤其重要。
中国最终要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在此之前,只剩下几年的有限时间给我们的企业打造这样的快速成长通道,错误的路线将白白浪费掉这宝贵的战机。
当国内出现了一批主业强大的企业时,采用GE那样的快速成长战略才有了可选择的对象,到了那时,相信中国也将有自己的GEs,那将不是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器),而是中国的GIANT ENTERPRISES(巨人企业)。
为了明天,我们的企业今天务必放下身段,放弃不切实际的空想和野心,把企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