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次40 课题警察与赞美诗
授课时数 1 课型□新课□复习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
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多媒体技术
应用
ppt
教后记
完成进度应备到第____课次实备到第____课次
检查评价
检查人:_________ _____年___月___日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写
的《警察与赞美诗》。在具体上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我估计有同学在笑,我也猜想的到有同学在想:语文课做什么数学题啊?老师你不是说你数学最不好吗?别急,我自有道理。请看黑板。
已知条件:
1.背景19世纪的美国社会
2.警察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3.赞美诗宗教音乐净化心灵升华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堂”。这是推理出来的,看似合理。但真正的美国社会如何,我们还不确定。这个结论还有待于论证。
二、知人论世: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15岁起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有机会接触社会上一些爱说爱笑的人。后因涉嫌挪用银行款项而逃亡国外,妻子病危,又不顾一切回国探望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为给女儿买圣诞节礼物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
欧·亨利是一位给通俗报刊写幽默小说的作家,他的
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另外还有《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品。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引吭高歌狩猎绯色的梦绯闻醍醐灌顶煊赫一时掸去胜券在握潜移
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数学题”,学生思考解答。
学生教师一起通过ppt了解作者。
教师出示ppt,学生注音。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口述小说故事梗概。(字数不超过50个字)
苏比的七次经历,六次计划入狱,一次决心悔改。
第一次:到豪华大饭店白吃,结果被拒之门外,没有实现其梦想。
第二次:砸玻璃:希望被警察带走,可是警察并没有认为他是肇事者。
第三次:打算去小饭店白吃,虽实现初步的计划,结果被侍者殴打,警察没有出面干预。
第四次:调戏妇女:差点被妓女缠上。
第五次:在大街上高声叫嚷:这可看作苏比对计划无法实施的烦恼的发泄,但是警察还没有逮捕他,而是给予理解和宽容。
第六次:偷窃:失主的伞也是来路不正,所以将伞恭敬地还给了苏比。还是没有实现其计划。
第七次:聆听赞美诗:想要悔改过去,却意外地被捕,获罪监禁三个月。
2、讨论思考:苏比为了能够入狱,有哪些行为?愿望和打算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
3、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教师提示,学生概括七次经历。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讨论明确。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五、探究性思考。
1、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写苏比屡次肇事未能被捕之后,出现了有心向善反遭拘捕的“意外”,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明确: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现象上看似乎不好理解,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是维护上层社会富人的法律。衣服褴褛的穷人在街头闹事,只要不触犯富人,警察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但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站在富人云集的庄严教堂之外,警察就要怀疑到他的动机了,是骚扰,还是行窃?一方面是非不分,一方面戒律森严,这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阶级本质。
教师以另外一篇作品《麦琪的礼物》做巩固。
2、分析小说中苏比的形象。
明确: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3、以“警察和赞美诗”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警察”、“赞美诗”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事物,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它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莫名地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小说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是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社会。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同时也概括了文章的大致情节。苏比一心想进监狱,六次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