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解读《警察和赞美诗》
【美】欧 ·亨利
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
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 赞美诗= ?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 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 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 美,甚至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 堂”,而是“地狱”。
2.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好客”是反语、拟人,嘲讽了美国的监狱里关了很多囚犯,而在监 狱外面的流浪汉冬天里的处境反而不如在监狱中──幽默中包含了多少辛 酸!
1-2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 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合作探究一
1.朗读课文第一、二节,这两节是属于 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
2、作者在第一节描写环境时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小说发生在什么季节 ?
3、作者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 人?还两次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 反侧”?
“每当……,每当……,每当……”此句用了
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当时的 自然环境,为小说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描绘哪些景物?
?2.苏比怎样的心情?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 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熟读145页课文39-43 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1.描绘哪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 音乐)
?2.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 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19.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 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 然被捕。 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骗食未遂
警察不知
等级森严 贫富悬殊
砸窗无事
饱餐挨揍 调戏女人 扰乱治安 偷盗绸伞
警察不信
警察不理 警察不管 警察不究 警察不暇
警察武断 是非不分
不愿招惹警察 社会道德风气差 执法者玩忽职守
盗贼遍地 社会道德风气差
苏比六次犯罪,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 入法网,非常“巧合”,却都没有得逞。通过 “巧合”,作者想要表达出什么?
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 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 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 伪本质。
二、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三、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四、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欧亨利式的结尾
幽默
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准备重新做人的时候, 却被送进了监狱,这个结局给人怎样的感觉?结局与前面 的情节有何关系?这样的结局有何用意?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与前面的情节形 成对比。 揭示:1、现实生活的黑白颠倒,贫富悬殊。 2、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 3、美国法律的虚伪。 4、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 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从第5节找答案
本性善良,又严守精神上的尊严。
诵读40-43段: 宁谧空灵 哪些景物?特点?
苏比在干什么?如何刻画苏比?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苏比心理活动的句子,
并分析苏比心理活动的层次。
1、过去的生活-有爱(善良)
2、对现在生活的憎厌
诵读1-2段:赏析语言特色。 这段话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哪些景物?特点?文章开头环境的用意? 第2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①大雁的鸣叫、飘落的枯叶等景物,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是流浪汉 ②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暗示苏比生活的 窘迫。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 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警察与赞美诗》随笔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作品背景介绍 (3)2. 作者及创作动因分析 (3)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1. 主角艾默利.布莱克 (6)a. 身份背景 (7)b. 人物性格特点 (7)c. 人物成长轨迹 (8)2. 副角索尔.古德温 (9)a. 身份背景 (10)b. 人物性格特点 (11)c. 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12)3. 其他重要人物 (13)a. 艾默利的朋友和家人 (14)b. 警察局的相关人员 (15)三、故事情节梳理 (16)1. 事件起因 (17)2. 情节发展 (18)3. 高潮迭起 (19)四、主题思想探讨 (21)1. 对正义与邪恶的探讨 (22)2. 对人性善恶的剖析 (23)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4)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5)五、文学手法与语言特色分析 (26)1. 叙事结构 (27)2. 人物描绘 (29)3. 情感表达 (30)4. 语言风格 (31)六、结论 (32)1. 对作品的评价 (32)2. 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 (33)3. 对未来阅读需求的展望 (34)一、内容描述《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索尔奥克纳的罪犯在寻求救赎的过程中,与一位教堂执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小说通过索尔奥克纳的经历,探讨了罪恶、救赎、希望与失望等主题。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索尔奥克纳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海明威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
索尔奥克纳是一个犯罪团伙的成员,他因为偷窃、诈骗等罪名被捕入狱。
他遇到了那位教堂执事,这位执事对他进行了道德上的拯救和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尔奥克纳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他对社会和他人仍然构成了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索尔奥克纳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他既想要摆脱过去的罪行,又无法割舍与犯罪团伙的联系;他既渴望得到救赎,又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
警察与赞美诗1
重点字词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háng shù yì zhĭ yè
引吭高鸣 别墅 游弋 咫尺 摇曳
qì
堆砌
nào cŭn qián
泥淖 暗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移
二、关注下列字形。
蛰居 罪孽 嬉皮笑脸 世外桃源 扬长而去
不名一文 可望不可即 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自主学习
• 1.概述故事情节,了解大体内容。 • 2.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
•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 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地衬托了苏比 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 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品味语言
1.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 季的寓所。
2.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 最佳制品。
诵读1-2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
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 冷的环境,为苏贝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贝的冬居计划刻不容
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贝在后文
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
苦生活。
诵读40-43段:环境描写的作用2
《警察与赞美诗》2018
小说环境
小 说 环 境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本文中 主要有哪些环境描写,并说 出其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环境描写
第1、2自然段: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 辗转反侧。每当……,每当……,每当……”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
”
作用1
“每当……,每当……,每当……” 此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 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 头。”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 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 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揭示下文苏 比六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 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基础知识
彪(biāo)形大汉:小老虎,喻躯干壮大。 勾(gòu)当 轻薄(bó):侮辱、玩弄。 轻佻( tiāo ) 大氅:外套、大衣。 可望而不可即(jí):接近 摇曳(yè) 胶着(jiāo zhuó):牢固的黏住。 坎坷(kǎn kě) 煊(xuān)赫/烜(xuǎn)赫 潜移默化qiá n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 距。
环境描写
第39-41自然段: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 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环境描写
熟读139页课文39-43语段,思考以下问 题: 1.描绘哪些景物?
警察和赞美诗(包括作者经历学习目标)
【解析】选B。A项“淖”读nào;C 项“弋”读yì ;D项“茄”读jiā。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
情节安排,欣赏“欧· 亨利 手法”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 物形象。 3.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 格,体味“含泪的微笑” 的艺术风格。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欧·亨利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美国下层小人物的生活内容为题材, 这与他个人的成长道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变 成沉淀在他脑海中的各种记忆,在适宜的时刻以各种形式通过潜意识 或无意识而表达出来。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出 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普通医师家庭,3岁时,因母亲去世、父亲无力 抚养而被送至外祖母家寄养。寄人篱下的忧伤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和 年龄的增长常常袭扰着欧·亨利的心灵。15岁时,欧·亨利开始自谋 出路,他当过学徒、记者、制图员、编辑、专栏作家、会计员和银行 出纳员。1896年,因“盗用公款”受到指控,为避免受审,欧·亨利 逃到了拉丁美洲。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病故,他冒险回国,并被 捕入狱。在狱中,欧·亨利开始创作,并在刑满出狱后专门从事文学 写作。1910年,由于长年写作的劳累使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经 历了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打击。欧·亨利的不幸遭遇和流浪汉般的生活, 使他尝遍了人世间的疾苦,也接触到了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 有机会听到他们的情感故事和不幸遭遇,这些不但使他对生活有了深 刻的理解,也成为他小说情节构思的源泉,同时他的性格和苦中求乐 的大众自嘲似的幽默成为他写作风格的特有亮色。
1.生活贫困,一无所有。 2.性格:好逸恶劳。 精神上的尊严,灵魂上的高傲。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 么样? 1.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 到警察手里, 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 进去。 2.用石块砸窗玻璃想让巡警抓住, 警察追赶搭车的 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3.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 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 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4.装流氓调戏女子, 想让女子找警察, 被妓女纠缠, 撒腿就走。 5.扮醉鬼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 ,被 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6.偷雨伞, 想让主人叫警察 ,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1.创作的社会背景在欧·亨利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到经济的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南北内战,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最终推翻了残酷落后的黑人奴隶制度。
1863年7月,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阐述了一个理想政府的三条原则,即民治、民有、民享;美国国会还为此于1868年和1870年分别颁布了美国宪法第四和第五修正案,其中这样写道:“身在合众国的所有人,无论出生于此还是移民入籍至此,只要服从于司法,均是合众国及他们所居住的州的公民。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被合众国及任何州以种族、肤色或以往的奴隶身份为由剥夺或删减。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在当时的世人眼中,美国俨然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博爱的理想之国。
经济上,内战结束后不久,电报通讯网络就在全国广泛建立。
电话、计算器、打字机和现金出纳机也开始出现在商务往来中。
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并带动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规模一再扩大。
在交通方面,1903年,怀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到1918年,美国已正式成为一个汽车王国。
在内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已有60000公里的铁路线,而七年之后,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到1920年,美国共修建铁路360000公里,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便利的交通把整个国家紧密地联接起来。
农业上,资本加速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寻求出卖劳力的生路,加之新农机的发明也使得农业生产增长了十几倍。
在1860至1910年间,世界市场上出售的玉米和谷物,有一半是美国生产的。
大规模的农场出现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使农业劳动力得以向其它行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1 860年,美国工业生产位居世界第四,到1892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其间,美国的社会总产值翻了五番。
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迅速成为重要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
警察与赞美诗
整体感知:
引吭高鸣
quà n há ng
脚踝
huá i
zhà o
肇事
zhé
zhōu jiū
胜券在握
chǎng
冬蛰
xuǎn hè
啁啾
qiá n
轻裘大氅
tí ú h
煊赫
mè i
潜移默化
醍醐灌顶
素昧平生
小说情节:
开端(1-6)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策划着冬居 的计划。 发展(7-38)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 捕入狱的目的。 高潮(39-47)良心发现,突然被捕。 结局(48)被判三个月。
重点研读:
1、在冬季来临之际,流浪汉苏比为何要想方设法 入狱?
2、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 如何?
苏比的行为
想骗吃骗喝 砸玻璃窗 饱餐一顿 调戏女子 大吵大闹 偷雨伞
结果
被推出店外 被认为非肇事者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被女子缠住 被认为是大学生 被认为伞的主人
3、苏比在街上故意作出的一连串恶行,都没有实现 其被捕入狱的目的,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恶的对象:心术不正的人 警察的态度:不干正事、不明是非、善恶不分
警 察 与 赞 美 诗
欧 亨 利
•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作 家,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 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 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 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擅长以 诙谐的笔调,幽默俏皮的语言来刻画 人物的思想性格,被誉为“美国生活 的幽默的百科全书”的作家。 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带家 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等。
欧•亨利式结尾: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
课堂小结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辛酸讽刺的笔调,从一个 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 尖锐的问题——何为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 良?课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 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 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贝的品行越来越恶劣,说明了 什么?
苏贝的自尊一次又一次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 我们看到的深渊。
分析第三部分(39-47)
逮捕(dài)
憎恶 (zēng wù ) 泥淖(nào )
别墅(shù)
咫尺(zhĭ)
摇曳(yè)
堆砌(qì)
潜移(qián )
2.改正下列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 及
不明一钱 名 旁证博引 征
泻露真相 泄 心恢意冷 灰 潜移墨化 默
震聋发聩 振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 前,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 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 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 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
2、在赞美诗的感召下,“他决定把自己拔出泥沼,重
新做人”,说明苏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比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性 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 去当 “法律的客人”,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 召下,从善意识被唤醒。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伟大的警察,
你们今天又在做什么?
守卫良心的护卫
勇敢的保护社会的安全。
跟小偷斗智斗勇
连围追堵逮捕
贴心营造安全的美好家园。
爱而不见,担忧祖国安宁
以巨大的力量,服务人民安宁。
英勇无畏,真诚坚强
高举正义,唤起社会之力。
有你在,这里不再惊恐
把平安关反正,做探颜知心人。
伟大的警察,是你们奉献
用爱心弥补任何缺陷
用勤劳备受德报
奉献仁慈,以延续和平。
更衣室里,云淡风清
义愤填膺,金榜题名。
外面的雨,风雪无情
持之以恒,勇挑重担中,走天涯。
危险伴着,守夜待命
保护大众,平凡之中有惊世之英雄!。
警察与赞美诗原文(Thepoliceandthehymn)
警察与赞美诗原文(The police and the hymn)他在麦迪逊广场的长椅索比急躁不安地。
当大雁的夜晚,当妇女没有sealskin大衣成长善待自己的丈夫,当soapy动作不易对他在公园的长凳上,你会知道,冬天已近在咫尺。
一片枯叶落在苏比的膝上。
那是杰克冻人的名片。
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普通居民,并给出了他的年度呼叫招呼。
在四街他将他的名片递给北风的角落,对露天公寓的门,让居民有所准备。
苏比的心灵成为事实,时间到了,他决定自己加入到提供对未来严谨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委员会认识到。
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
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的。
其中并无地中海邮轮的考虑,催眠南方的天空在维苏威湾漂流。
岛上三个月就是他的灵魂的渴望。
三个月的保证板和床和志趣相投,远离Boreas和你们的士兵,似乎苏比。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每年冬天,索比也使他的年逃亡到岛上不起眼的安排。
现在时间到了。
就在前一天晚上三个安息日的报纸,分布在他的外套,他的脚踝、盖住大腿,也没能抵挡住严寒的喷水池旁的长凳上在古老的广场。
所以岛上出现大的和及时的苏比的脑海里。
他蔑视慈善机构为城市家属所做的规定。
在索比眼里,法律比慈善更为良性。
有无穷无尽的机构,市政和慈善,而他可能开始接受住宿与伙食简单生活。
但一个肥皂的骄傲的精神慈善礼物是行不通的。
如果不是硬币,你必须为慈善事业的每一个利益付出精神上的羞辱。
罗楼迦有了他的布鲁图斯,每一张慈善床都必须有洗澡的费用,每一块面包都是对私人和个人调查的补偿。
因此,当法律的客人是更好的,尽管它是按规则进行的,不过分干涉一个绅士的私事。
肥皂,决定去岛上,立刻着手实现自己的愿望。
做这件事有很多简单的方法。
最舒服的是在一家豪华的饭店吃饭;然后,宣布破产后,交由默默耕耘,不吵不闹到警察。
一个容纳县长将做休息。
苏比离开他的长凳,漫步走出广场,穿过平坦的沥青海,百老汇和第五大道在那里汇合。
二十七 警察与赞美诗
结果 未 达 目 的 , 未 能 如 愿
主要故事
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前,想方设法 到监狱过冬。
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没有如 愿。
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 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
你如何来划分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开端(1-6)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 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发展(7-38)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 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高潮(39-47)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 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结局(48)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研读探究1
小说结局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研读探究2
你何如理解这篇小说?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 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辛酸讽 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 出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 题——何为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 善良?
也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
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
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 、小 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
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 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
关于标题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指向监狱、他律,维护社会秩序与
安定。 赞美诗指向感召、自律,感化人的灵魂,
• 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 主题。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 的。
关于小说——人物
思考并讨论: 你如何看待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苏比是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
不能说他是好人:
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 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 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PPT
苏贝的自尊一次又一次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 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 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分析第三部分(39-47)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幽静的路角上、柔和的灯火、悦耳的乐声、
月亮、行人和车辆……(古朴、肃穆、亲切)。
分析第二部分(7-38)
思考: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干了哪 些违法的事情?结 果如何?
思考
1、苏贝作恶的对象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这个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风气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贝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 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 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逮捕(dài)
憎恶 (zēng wù ) 泥淖(nào )
别墅(shù)
咫尺(zhĭ)
摇曳(yè)
堆砌(qì)
潜移(qián )
2.改正下列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 及
不明一钱 名 旁证博引 征
泻露真相 泄 心恢意冷 灰 潜移墨化 默
震聋发聩 振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 前,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 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 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 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赞美诗=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 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 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 堂”。
警察与赞美诗
合作探究一
1.朗读课文第一、二节,这两节是属于 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2、作者在第一节描写环境时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小说发生在什么季节? 3、作者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 人?还两次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 反侧”?
4、苏比在冬季来临之前有什么打算 呢?(朗读第4节)
5、苏比为什么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 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朗 读第5节)
品味语言
1.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 季的寓所。 2.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 最佳制品。 3.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 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4. 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 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 5、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 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
“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 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 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 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 意义。 二是夸张。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 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 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 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 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 语句里包含着心酸。 三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如:吃完后他 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 生。后两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 表达这层意思,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 奈。
教学目标
警察与赞美诗
作者介绍
欧· 亨利 (1862—1910)
原名威廉· 西德尼· 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是一位多产 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 一片叶子》等。
课堂总结
已知条件: 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 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 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堂”,而是 “地狱”。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和赞美诗
(美)欧· 亨利
苏比的七次经历 六次计划入狱 一次决心悔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次 到豪华大饭店白吃,结果被拒之门外,没有 实现其梦想。
第二次 砸玻璃:希望被警察带走,可是警察并没有 认为他是肇事者。
第三次
打算去小饭店白吃,虽实现初步的计划,结 果被侍者殴打.警察没有出面干预。
第四次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 亨利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想方设法打通去监狱 的路,以谋得食宿,度过即将来临的严冬。他多次作 恶,屡犯律条,可警察并不理会,而当他在教堂赞美 诗音乐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之际,却莫名其妙地被捕 入狱了。作者以辛辣讽刺的笔调,从一个流浪汉的悲 惨遭遇提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问题——何 谓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课文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调戏妇女:差点被妓女缠上。
第五次
在大街上高声叫嚷:这可看作苏比对计划无 法实施的烦恼的发泄,但是警察还没有逮捕他, 而是给予理解和宽容。
警察与赞美诗中文版
警察与赞美诗■[美]欧·亨利/著潘明元/译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
每当雁群在夜空中引颈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对丈夫加倍的温存亲热,索比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焦躁不安、翻来复去的时候,人们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叶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杰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
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气,每年来临之先,总要打一声招呼。
在十字街头,他把名片交给“户外大厦”的信使“北风”,好让住户们有个准备。
索比意识到,该是自己下决心的时候了,马上组织单人财务委员会,以便抵御即将临近的严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辗转反侧。
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游,也不想到南方去晒令人昏睡的太阳,更没想过到维苏威海湾漂泊。
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岛上待三个月就足够了。
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
对索比而言,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愿望。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②的监狱一直是索比冬天的寓所。
正像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买票去棕榈滩③和里维埃拉④一样,索比也要为一年一度逃奔岛上作些必要的安排。
现在又到时候了。
昨天晚上,他睡在古老广场上喷水池旁的长凳上,用三张星期日的报纸分别垫在上衣里、包着脚踝、盖住大腿,也没能抵挡住严寒的袭击。
因此,在他的脑袋里,岛子的影象又即时而鲜明地浮现出来。
他诅咒那些以慈善名义对城镇穷苦人所设的布施。
在索比眼里,法律比救济更为宽厚。
他可以去的地方不少,有市政办的、救济机关办的各式各样的组织,他都可以去混吃、混住,勉强度日,但接受施舍,对索比这样一位灵魂高傲的人来讲,是一种不可忍受的折磨。
从慈善机构的手里接受任何一点好处,钱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须遭受精神上的屈辱来作为回报。
正如恺撒对待布鲁图一样⑤,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上慈善机构的床,先得让人押去洗个澡;要吃施舍的一片面包,得先交待清楚个人的来历和隐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通过苏比想方设法要把自己投进监狱这样一个生活片段,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本质,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无以为生的遭遇。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4、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5、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鼓励探究
独立探索 合作探讨
活动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2、苏比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6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那么,这些巧合是否是偶然的呢?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所以警察得出现又是必然的。
五、分析高潮和结局部分
1、在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时,作者也用了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景物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泯,有向善的一面。
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2、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
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
这种语言特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幽默、讽喻、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
揭露生活中荒唐和不通情理之处。
6、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2.
3.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面授
教学准备
1.黑板
2.多媒体
教学过程实施
诱导探究
创设情境 点明任务
活动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课文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明确:“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6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主动探究
提出质疑 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二、再读课文,细处感知
提问:苏比为了进监狱做过哪些努力?
第一次:进高档酒店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低档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四、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警察与赞美诗》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警察与赞美诗》
班级
授课形式
授课时数
专业
授课时间
教案总数
周次
集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
是□ 否□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第五次:一般人都不愿意招惹警察,怕给自己惹麻烦。
第六次:美国社会风尚差,人格品行败坏。
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每一次都隐藏着对美国社会黑暗的揭露。
解析: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2) 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总结
1、那么你认为苏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课文这样的结尾安排做何评价?(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之后再做答):
(1)苏比是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
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也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状。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
第六次:偷绸伞反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提问:这些努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第一次: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美国的警察武断愚蠢,法律的是非不分。
第三次:妇女卖身求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四次:美国“扰乱治安罪”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