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合集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的文体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的文体分析

外国文学《警察与赞美诗》的文体分析文/唐忠江 刘巧荣摘要:欧•亨利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

《警察与赞美诗》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文体性分析,来清晰呈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和对当时社会的极力批判。

小说的文体特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幽默、反讽、对比、强调等效果,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道德立场和基本态度。

关键词:文体;效果;立场一、引言欧•亨利是威廉•西德尼•波特的笔名,以短篇小说而著名。

他一生发表了超过六百余篇短篇小说。

其中最著名的小说有《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

欧•亨利以其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和受大众所期待的故事结尾而著名。

欧亨利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一)《警察与赞美诗》的简介故事的主人公苏比出去寻找他冬天的住所。

在他看来,最理想的住所是监狱。

所以为了能进监狱,他做了一系列的坏事:他计划进一家咖啡店去吃一顿霸王餐但是失败了;他将一块石头砸向了玻璃但是警察却拒绝这一进监狱的线索;然后苏比成功地在一家饭馆吃了一顿大餐,结果他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送进监狱;接下来,苏比引诱了一个女人却因这个女人是妓女而再次失败;后来,苏比开始大喊大叫,胡言乱语,警察却把他当作耶鲁大学的学生而原谅了他;在一家雪茄商店,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拿了一个人的一把伞,然而这个人也并非是这把伞的真正主人。

因此,苏比又没能进到监狱里。

在这个时候,教堂里传来了赞美诗的声音,他深有触动,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警察却因他闲散懒惰而抓捕了他。

他被判入狱三个月。

(二)《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欧•亨利以其短篇小说和高超的讽刺情节而著称。

《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是关于警察和无家可归的苏比。

为了有一个温暖舒适、不愁吃穿的居所过冬,他努力着想要被捕入狱。

那个“岛屿”代表监狱,象征着避难所。

这个避难所远离人群的喧嚣和竞争,在此他可以舒服地过冬。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警察+赞美诗=?
——解读《警察和赞美诗》
【美】欧 ·亨利
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
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 赞美诗= ?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 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 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 美,甚至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 堂”,而是“地狱”。
2.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好客”是反语、拟人,嘲讽了美国的监狱里关了很多囚犯,而在监 狱外面的流浪汉冬天里的处境反而不如在监狱中──幽默中包含了多少辛 酸!
1-2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 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合作探究一
1.朗读课文第一、二节,这两节是属于 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
2、作者在第一节描写环境时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小说发生在什么季节 ?
3、作者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 人?还两次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 反侧”?
“每当……,每当……,每当……”此句用了
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当时的 自然环境,为小说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描绘哪些景物?
?2.苏比怎样的心情?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 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熟读145页课文39-43 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1.描绘哪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 音乐)
?2.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 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1.创作的社会背景在欧·亨利⽣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到经济的翻天覆地的⼤变⾰。

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内战,是⼀场伟⼤的⾰命,它最终推翻了残酷落后的⿊⼈奴⾪制度。

1863年7⽉,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阐述了⼀个理想政府的三条原则,即民治、民有、民享;美国国会还为此于1868年和1870年分别颁布了美国宪法第四和第五修正案,其中这样写道:“⾝在合众国的所有⼈,⽆论出⽣于此还是移民⼊籍⾄此,只要服从于司法,均是合众国及他们所居住的州的公民。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被合众国及任何州以种族、肤⾊或以往的奴⾪⾝份为由剥夺或删减。

”所有这些都极⼤地⿎舞了民⼼,在当时的世⼈眼中,美国俨然是⼀个⼈⼈平等、⾃由、博爱的理想之国。

经济上,内战结束后不久,电报通讯⽹络就在全国⼴泛建⽴。

电话、计算器、打字机和现⾦出纳机也开始出现在商务往来中。

爱迪⽣发明了⽩炽灯,并带动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这些都极⼤地推动了当时⽣产⼒的发展,使⽣产规模⼀再扩⼤。

在交通⽅⾯,1903年,怀特兄弟的第⼀架飞机试飞成功,到1918年,美国已正式成为⼀个汽车王国。

在内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已有60000公⾥的铁路线,⽽七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番,到1920年,美国共修建铁路360000公⾥,极⼤地促进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便利的交通把整个国家紧密地联接起来。

农业上,资本加速⼟地兼并,失去⼟地的农民⼤量涌⼊城市,寻求出卖劳⼒的⽣路,加之新农机的发明也使得农业⽣产增长了⼗⼏倍。

在1860⾄1910年间,世界市场上出售的⽟⽶和⾕物,有⼀半是美国⽣产的。

⼤规模的农场出现了,⽣产效率提⾼了,使农业劳动⼒得以向其它⾏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液。

1860年,美国⼯业⽣产位居世界第四,到1892年,已经跃居世界第⼀。

其间,美国的社会总产值翻了五番。

解析《警察与赞美诗》主题思想

 解析《警察与赞美诗》主题思想

解析《警察与赞美诗》主题思想一、《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梗概及其时代背景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第一部小说《四百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描述的是纽约街头一个流浪汉苏比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并以此反映美国社会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来抨击其社会的黑暗。

如果不是温饱都无法解决,如果不是饥寒交迫,善良的人们即便没有法律的约束和制约,依旧会是一个合法守礼的好公民,有完美的家庭需要供养,有贤淑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伴随左右。

苏比也不会多次惹是生非,想在监狱里安然地度过这个既寒冷又毫无人情味可言的炎凉社会。

生活就是这么有违常理,无论怎么闹腾都无法实现的人生高度,却在被赞美诗感化下决心弃恶从善后,意外被警察无事生非达成了。

这一流浪汉的生活小片段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当时欧·亨利的写作就以抨击黑暗势力为主,来反映只要是美国的社会公民,无论有多么低的身份,都有权利和义务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这种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也与作者本身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欧·亨利自幼失去亲人照顾,与作为教师的姑姑相依为命,生活十分穷苦,在姑姑的帮助与指导下,曾阅读过许多古罗马的优秀文学,欧·亨利虽然满腹经纶,也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最终因为一场意外,无辜受冤入狱,在监狱中,欧·亨利写过许多作品,多辛辣讽刺,这些作品轰动文学界,从而也捍卫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

苏比因为个人危机,而对社会不那么强烈和彻底的反抗,就是借由社会这个大舞台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象征性、代表性的无谓挣扎。

作为美国当时社会的一分子,安分守己之中,连最起码的尊严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简单要求,都显得如此难以实现。

苏比违背了,反而没有受到那些潜在规则的惩罚,最终在教堂亲切的大舞台下,个体如同蝼蚁般,万事皆不由自己。

二、基于法制与社会角度下的思想解读苏比的生活,为了温饱而不惜铤而走险,这种对最起码生活的向往成了奢望。

警察与赞美诗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分析
• 2、反映故事主题。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巧 合,巧妙的,全方位的展现了美国社会 的现状-----贫富悬殊、世风日下、颠倒黑 白。
苏比的形象特征及社会意义
苏比为什么不愿意去慈善机构接受 救济宁愿到监狱?(研读原文)
• 这些语句揭示出慈善机构伪善的 本质:表面上的施舍,附带条件 是对人性的践踏。从中看出苏比 严守精神上的自尊和灵魂上的高 傲。也为后文他的幡然悔悟埋下 伏笔
14
品味语言“含泪的微笑”
1.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 2. 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3、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4、两个侍者干净利索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右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
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情”的精妙结尾构思,突出了索比的愿望和 现实的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 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小说主题, 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标题理解:
警察: 作为国家机器是法律的持有者和执行者,代表着 统治阶级的政权,是政治文明的象征。
赞美诗:代表着宗教道德的精神力量,牵引着人性的回归, 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生活的现状。
13
40-43段:环境描写的作用2
• 幽静的地段,古雅的教堂,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 乐以及光辉肃穆的明月,营造了宁静而空灵的气氛 ,照应题目中的“赞美诗”,细腻地表现了苏比此 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表达了对主人 公心灵深处未泯天性的的肯定,也包含了作者对宗 教净化人物心灵的信仰和歌颂。
• • • 女子主动赠送信物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所赠信
物各有怎样的深意?
• • • • 为什么男主公更喜欢普通的荑草?从中表现男主人公

《警察与赞美诗 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 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分析》第一篇:警察与赞美诗分析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

”警察说)。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6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行为/打算/结果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第二篇:警察与赞美诗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张东升《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案教学三维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学习这篇小说的情节艺术。

教学难点: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一、课前预习单:1、字词:转辗反侧游弋冬狩素昧平生近在咫尺冬蛰轻佻啁啾摇曳醍醐灌顶煊赫娴静文雅天翻地覆2、作者简介:作者欧亨利,19世纪美国批判形式主义作家,著名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5篇材料]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5篇材料]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警察和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作者欧亨利,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语言丰富又朴实含蓄。

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

三、学生口述故事梗概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一)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

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1.故事开端(苏贝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贝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
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 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 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4分) 震撼人心。 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课堂小结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辛酸讽刺的笔调,从一个 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 尖锐的问题——何为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 良?课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 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 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贝的品行越来越恶劣,说明了 什么?
苏贝的自尊一次又一次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 我们看到的深渊。
分析第三部分(39-47)
逮捕(dài)
憎恶 (zēng wù ) 泥淖(nào )
别墅(shù)
咫尺(zhĭ)
摇曳(yè)
堆砌(qì)
潜移(qián )
2.改正下列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 及
不明一钱 名 旁证博引 征
泻露真相 泄 心恢意冷 灰 潜移墨化 默
震聋发聩 振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 前,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 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 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 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
2、在赞美诗的感召下,“他决定把自己拔出泥沼,重
新做人”,说明苏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比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性 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 去当 “法律的客人”,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 召下,从善意识被唤醒。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

29
30
24
欧· 亨利小说的思想特色
• 对社会世象的描绘。 苏比,围绕苏比的一群人,肖像画家,特别善于刻画纽约人。 • 对 底层人倾注的人道主义关怀。 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底层人群为主人公。苏比就是这样一个流浪 汉, 作家没有美化他,而是真实的写出了他的境遇,他的性格, 他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应对环境的方式,他虽然堕 落底层,但内心是乐观的,热爱生活与生命,善良的天性没有泯 灭,最后,还能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欧· 亨利总能 在这个群体身上发现人性的光辉。 • 超越现实的主体精神。 作品中有一种强大的喜剧精神。他不因现实的残酷、生活的艰辛 对社会进行控诉,也不因人物悲剧的生活境遇而写成充满同情、 悲悯的哀歌,而是超越其上,拉开距离,将社会众生相演绎成一 幕喜剧,这比单纯的控诉批判与同情哀痛更有力量,所以说他的 25 作品是“含泪的笑”。
引吭高鸣
shù
别墅

游弋
zhĭ
咫尺
摇曳


nà o
cŭn
qiá n
堆砌 泥淖 暗忖 潜移 二、关注下列字形。 蛰居 罪孽 嬉皮笑脸 世外桃源 扬长而去 不名一钱 可望不可即 打破砂锅问到底
8
一、自主学习
• 1.概述故事情节,了解大体内容。 • 2.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 些努力?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问 题? • 3.什么是欧· 亨利式结尾?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趣 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辞海》 的解释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 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荒 唐和不通情理之处。”
5
小说的艺术特点 :
构思独特,情节曲折,语言幽默、诙谐; “欧· 亨利式的结尾” “欧· 亨利式的结尾” 往往出人意料 。 ——通常既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是在情理之中 合乎逻辑而令人信服的。他的小说大多是这 样结尾的。在这方面的尝试尤其出色,所以 文学界把这样的结尾方法称之为欧· 亨利式的 结尾。 6

《警察与赞美诗》文本特征解析

《警察与赞美诗》文本特征解析

《警察与赞美诗》文本特征解析
2.修辞手法:诗歌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使用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将警察形容为“守护者”、“黎明的使者”等形象,突出了他们的使命和崇高的职责。

同时,诗歌运用了押韵、节奏
等音韵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感染力。

3.描写手法: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警察工作的场
景和情境。

例如,描绘了警察在夜晚巡逻的场景,描写了他们面对危险时
的勇敢和冷静,描写了他们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的场景等。

这些描写
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警察工作的艰辛和伟大。

4.思想内涵:该文本通过赞美警察的工作,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和社会
责任感。

它提醒人们警惕社会中的不公和危险,同时呼吁人们尊重、支持
警察的工作。

文本中也融入了对社会和平与安宁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社
会秩序的维护和正义的追求。

5.文体特点:该文本属于诗歌体裁,采用了抒情的笔调和艺术化的表
达方式。

诗歌的语言通常较为抽象、形象化,通过音韵、押韵、节奏等手
法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与散文相比,诗歌更加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体而言,《警察与赞美诗》通过诗歌的形式,赞美了警察工作的伟
大和无私,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和责任感。

它通过丰富的修辞和描写手法,
生动地展现了警察工作的场景和情境,让读者对警察工作充满敬意和赞美
之情。

同时,该诗歌也呼吁人们尊重和支持警察的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
安宁与正义。

读书心得——《警察与赞美诗》的及物性分析

读书心得——《警察与赞美诗》的及物性分析

读书心得——《警察与赞美诗》的及物性分析一、引言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他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入门专著,并标志着系统功能语法走向成熟。

语言被系统功能学派看作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以及人类交际的工具,他们认为语言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中最抽象、最具概括性的被称为纯理功能。

而语言的纯理功能又被韩礼德分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概念功能是指用语言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功能,它反映了主、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到的人和物以及时间、地点、环境等相关因素。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而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得以体现[2]74。

及物性作为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做所闻所感分成几种“过程”(process),并指出各种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韩礼德认为及物性系统可以把人类的经验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的六种不同过程。

本文将重点从及物性的六个过程角度对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通过上述理论及方法的运用,找出本部小说的主题意义,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文学欣赏中的有效性,并希望能帮助读者从语言学层面理解小说。

二、《警察与赞美诗》的及物性分析及讨论小句是以动词词组为中心的语言延伸,是语篇中有意义的语言单位[1]17。

本文将从小句层面分析《警察与赞美诗》这部小说中所涉及的语言概念功能,以及体现及物性的六种过程。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

教学难点: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①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②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③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问:警察┼赞美诗═?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作者介绍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出生于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当过牧牛人、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后因一笔银行短款,为避免审讯,流亡到国外。

为探视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

后在狱中为给女儿买礼物而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

他的作品风格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支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

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等,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三、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确: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她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钧为获得成功。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共26页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共26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共26页文档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共26页文档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PPT26页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PPT26页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和赞美诗
欧·亨利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赞美诗=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
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
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
堂”。
欧· 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 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 全书”。 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 莫泊桑、俄国的契诃(hē)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
苏贝的行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愿望或打算
结果
第六次
苏贝的行为
第一次
愿望或打算
结果
进上等餐馆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砸橱窗
进低档饭馆 调戏女子 大吵大闹
让别人交给警 被推到人行道上 察 、 直接被警察抓 连个旁证都不算 住 被“叉”在人行道上 女子缠住他 让他只管闹去
第六次
偷绸伞
故事高潮(39-47)苏贝良心发现,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48)苏贝被判监禁三个月。
课堂学习
分析第一部分(1-6)
苏贝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当夜晚雁群引吭高 鸣,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对她们的丈夫亲热起来,或者当苏贝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你就知道冬季已经逼近了。
一片枯叶飘落到苏贝的膝头。那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 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倒是体贴入微的,每年要来之前,总是预 先通知。他在十字街头把他的名片交给 “北风” ——“幕天席地 别墅”的门房——这样露天的居民就可以有所准备。
忿忿不平( 憎恶 (
别墅(
堆砌(


咫尺(
潜移(


摇曳(

2.改正下列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 泻露真相 不明一钱 心恢意冷 旁证博引 潜移墨化
震聋发聩
课前学习:基础字词
1.字音 引吭高歌(háng) 怏怏不乐(yàng) 逮捕(dài) 游弋(yì) 忿忿不平(fèn ) 忖度(cǔn)(duó) 啁啾(zhōu jiū)
1、第一、二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第一、二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 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贝
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贝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贝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 缘由。
前,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 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 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 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
为非作歹竟无人过问,
有心从善却关进牢门。
4. 根据故事情节将小说分为哪四部分?
故事开端(1-6)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策划着 冬居的计划。 故事发展(7-38)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 被捕入狱的目的。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分析第一部分
比喻 借代 拟人

本体 喻体
一片枯叶 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
“杰克•弗罗斯特”代称“寒霜”; “老房客” 代称“流浪汉们” “杰克对……体贴入微……预先通知”
思考:“体贴入微”“预先通知”“交给”这些词语 有何作用?
节。
分析第三部分
2、在赞美诗的感召下,“他决定把自己拔出泥沼,重 新做人”,说明苏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比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 性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 定去当 “法律的客人”,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 感召下,从善意识被唤醒。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 民,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憎恶 (zēng wù ) 泥淖(nào )
别墅(shù)
堆砌(qì) 2.改正下列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 及 泻露真相 泄 震聋发聩 振
咫尺(zhĭ)
潜移(qián )
摇曳(yè)
不明一钱 名 心恢意冷 灰
旁证博引 征 潜移墨化 默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
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是不可取的。 3、苏贝所认为的布莱客韦尔岛真的是天堂吗?
是的。在苏贝看来,那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志趣相投,没有
北风老儿摧残和警察的纠缠不清。但是,我们仍可以感觉到那是 一个怎样的地方-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贝的天 堂。
分析第二部分(7-38)
思考: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干了哪 些违法的事情?结 果如何?
3、当苏贝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逮捕了他,这说 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社会。
分析第三部分
4、小说结构别出心裁,结局让人惊讶,这样的结构是 否符合逻辑?好处是什么?
完全符合。这样写突出了苏贝的愿望和现实矛盾,深刻揭 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巧妙的 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分析第三部分(39-47)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幽静的路角上、柔和的灯火、悦耳的乐声、 月亮、行人和车辆……(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 腻的衬托了苏贝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不仅对 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
品味语言
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
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表
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
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
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 轻松,实则沉重。
1.小说的语言的特点是幽默的。找出几个体现语言幽默的句 子来分析? ①比喻:如二段:“一片枯叶飘落到苏贝的膝头,那是杰克
5、你对文章题目“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 “警察”与“赞美诗”都是 主人公苏贝在小说中所遇到的,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 (2分),苏贝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 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2分)。用此标题既点明了 本文的内容(1分),又暗示了主人公的遭遇(1分)。
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4分)
震撼人心。 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课堂小结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辛酸讽刺的笔调,从一个 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 尖锐的问题——何为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 良?课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 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说大师”。
他一生留下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 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 是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 喜爱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
课前学习:基础字词
1.字音 引吭高歌( 怏怏不乐( 逮捕( ) ) ) 游弋( ) ) ) 忖度( 啁啾( 泥淖( )( ) ) )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下层
人民的生活和扭曲的心灵。显示
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和宗
教对人的感化作用。告诉人们在
任何社会人都 需要精神的寄托。
12
的名片…”这里“杰克弗罗斯特”是对“寒霜”的拟人称呼,
用了比拟的修辞,把“枯叶”比作“名片”,形象生动,又 富有幽默感。 ②夸张: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 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
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
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 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写出了寒风霜冻的有情有义,衬托出社会人情冷漠 的现实。
思考(阅读3—6段)
1、苏贝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布莱克韦尔监狱
2、苏贝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
贝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贝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
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的性格也不可以
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思考
1、苏贝作恶的对象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这个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风气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贝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 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 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贝的品行越来越恶劣,说明了 什么? 苏贝的自尊一次又一次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 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
③反语。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
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打个招呼。霜冻
对穷人是“,
这里却说“打招呼”。反语强调了穷汉苏比面
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欧·亨利写作特点:小人物、含泪的微笑、幽默
、夸张、结尾别出心裁
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 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