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革命史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的优越性”读书笔记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知识的积累,是时代相传的直线式发展,“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进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而库恩则强调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引人误入歧途。
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是“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结构”,科学发展的路线并非是一条渐进性的路线。
库恩的科学观被称为“阶段革命论”,即科学从前科学阶段,经过意见分歧有达成一致而进入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范式作为自己的基础,经过这一范式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使范式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范式陷入危机并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而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虽然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活动,但它有不必要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这就是科学家所共有的范式而非共有规则、假定和观点的原因所在。
在一段时期内,尽管有一个为科学共同体都坚持的规则,但这些规则本身却不能囊括他们在实践中所共有的一切。
“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能指导研究。
”这便是库恩提出的范式优先的命题。
范式比规则优先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首先要厘清规则、范式、研究之间的关系。
历史研究表明,在某一时期某一专业中,存在一组反复出现而类标准式的实例。
“这些实例便是科学共同体的范式”。
”“研究它们并用它们去实践,相应的共同体成员就能学会他们的专业”。
因而,“一个成熟科学共同体的那些范式是能够被相对容易地确定的”。
其次共有范式的确定不是共有规则的确定。
确定共有规则必须和共有范式相比较,并且与共同体中流行的研究报告进行比较。
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明显的或隐含的可分离的因素”,讲这些因素加以概括便成为研究的规则。
另外,寻找规则可以获得部分成功,但库恩同时指出,“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
原因何在?第一,科学家允许对一个范式的解释有分歧,这意味着没有对范式达成一致的意见;第二,一个范式存在斌不需要暗含存在一整套规则,因而在结构上必然是松散的;第三,指导科学家们工作的是隐含知识,即通过实践获得却又不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这说明科学实践更注重过程,而不是将过程的每个要素均描述下来;第四,共有范式的各种属性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如此范式可以说是存在与每个科学家心中。
读书笔记原文摘抄加感悟
读书笔记原文摘抄加感悟在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时,我深受启发,书中对人类历史的独特解读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书中一些原文的摘抄以及我的个人感悟。
“人类之所以能够统治地球,是因为人类是唯一能够大规模合作的动物。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还是信息革命,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
书中还提到:“货币和帝国是人类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力量。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而帝国则通过征服和统治,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融合在一起。
这两者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扩张和文明的交流。
“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
”我对此深有同感。
科学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我们开始用理性和逻辑来探索未知,用实验和数据来验证假设,这种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未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
”这句话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它们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拓展人类的生存边界,甚至改变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通过阅读《人类简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也启发了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人类社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红色书籍的读书笔记三篇
红色书籍的读书笔记三篇【篇一】红色书籍的读书笔记20__年12月15日,参加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
参观了淞沪会战等红色革命圣地。
重温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充分领悟学习了长征精神和真谛。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
我们要象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
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读书笔记社会学陈元园刚开始翻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书里的语言和例证感觉晦涩难懂,每读一页都感觉十分吃力。
因此,对此书的寓意所在我也不甚了解,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些对此书观点的感受。
看到“科学革命的结构”这几个字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是科学革命?什么是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什么?带着这样几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我开始翻阅此书。
此书一开始讲了历史的作用。
在库恩看来,科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姿态,然而,科学教科书却严重误导着人们的思维,暗自确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提供着模型,他主张从研究活动本身中寻找一种科学观。
这样的观点即是想要摆脱教条式的知识,从经验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库恩把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称为常规科学,并且这些科学成就在一段时间内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是在一种特定的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为解决一定时期内的特定问题提供了模型,相对而言,范式是不变的,然而,常规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一种范式不能够解决常规科学所面临的问题时,也即出现反常时,科学家们常常会寻找另外的解决方式,但并不会完全放弃以前的范式,只有当一种范式不能解决这种反常案例并且同时出现了一种能解决该反常的范式时,才会出现一种范式代替另一种范式的情况。
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转变即是科学革命,而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库恩把常规科学看做“解谜”。
常规科学不是为了去发现重大的实质性的新事物,其结果是扩大了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我认为范式和常规科学之间是一种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范式为常规科学提供活动方式,使得活动的结果具有可预测性,而常规科学的种种发现,也即是范式指导下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的产生是由在一定范式范围内才得以证明的,因此,常规科学也相应地实现了范式的预测。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范文5篇
Everyone has inertia and negative emotions. Successful people know how to manage their own emotions and overcome their inertia, and illuminate and inspire those around them like the sun.(页眉可删)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范文5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老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这本书正文内容其实很短。
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
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
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
因此,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
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
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老师的部分内容对应讲解,真真是的非常对我的口味。
非常感谢老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内容,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
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
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
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
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
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有关革命的读书笔记
有关革命的读书笔记【篇一:革命烈士读后感】读革命烈士的故事有感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动,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在敌人的狱中忍受各种酷刑而严守党的机密,不惜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就是用这些才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抱着一腔热血染山河的崇高信念,以血肉之躯铸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是啊,没有革命先辈同敌人不屈不挠的战斗,哪有我们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这一代人繁荣兴盛的生活?哪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欢声笑语?但有些同学对自己的生活还是不满足,他们认为自己在家,就是王子,就是公主。
在革命烈士的心中,党的事业,革命的理想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
他们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不能舍弃革命事业。
那些岁月尽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这些英雄的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多读读革命烈士的故事,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是多么地艰苦,而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品质,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篇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广西民族大学数学与电脑哲学思想开辟军事新航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由革命战争演绎的历史,要进步就要革命,要革命就会有战争的催化,每一次革命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中国历史也是一部部革命史组成的,正是中国近代革命战争开创了盛世新中国。
而中国革命战争最著名的莫过于近代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军队的组织者和创造者。
毛泽东把哲学运用于军事路线中,即把人类最高思想武器——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践革命相结合,与中国人民的武装斗争相结合。
他亲自创造与领导了中国的第一支工农红军——这是中国空前未有的一支真正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服务的英勇无敌的胜利的军队;而且不止于此,他还为这支人民的军队创造了有马列主义出发的正确的哲学军事路线和一整套的革命战争战略战术。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命的结构》读书笔记其实没什么东西,基本就是摘抄和复述(以⼈话重构),为了最后写论⽂⽤的。
论⽂写得很烂就不放了。
第⼀章:绪论历史的作⽤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的堆砌,在科学的历史中可以窥见与当今的科学教科书上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对于科学史中过时的科学理论,究竟是作为神话还是作为科学对待?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知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将引起⼀场编史学的⾰命。
通过“旧科学”在其盛⾏的时代的整体性描述,将提⽰⼀种新的科学形象。
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的不同“信念”的“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成员终其⼀⽣为之⼯作的“常规科学”,对“常规科学”的破坏与维护的竞争,打破传统的“科学⾰命”与作为结果的“转移”,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将构成《科学⾰命的结构》⼀书的轮廓。
第⼆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科学经典著作的(功能)特征:其⼀,成就吸引拥护者,使其脱离其他竞争模式(排他性)。
其⼆,⽆限制地为新实践者留下问题。
这也是“范式”的特征。
“范式”是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科学⾰命”的⼀个例⼦:物理光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种范式通过⾰命向另⼀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通向⼀种坚实的研究共识(范式?)是困难的。
范式使某⼀学派的信念或成见的胜利⽽产⽣,有停⽌争论和激励进⼀步⼯作的作⽤。
(例⼦:电的流体说,莱顿瓶→富兰克林)。
所谓的“真理从错误中⽐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范式使得不接受的⼯作者被排除出科学部门或停留在“哲学”⾥。
前范式阶段:著作,给“⼤同⾏”阅读;范式阶段,“实验报告”,分野严密。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范式(Paradigm)地位源于⽐竞争对⼿更成功;常规科学实现范式的预⽰、使范式更明晰。
范式留下的扫尾⼯作构成常规科学,研究澄清范式提供的现象与理论。
三类实验⼯作:1)范式所表明的揭⽰事物本质的事实,增进准确性与扩⼤范围 2)直接与范式理论的预测⽐较的事实,受仪器的限制 3)定性到定量,范式的明晰,往往最重要三个理论⼯作:1)现存理论预测事实,精确性问题 2)阐明范式的理论问题,重构重新表述 3)确定事实与理论⼀致以上这些⼯作构成常规科学的全部⼯作,跳出只有抛弃范式,抛弃范式等于终⽌科学实践,也是科学⾰命的轴⼼。
科学读书笔记
科学读书笔记科学读书笔记【篇一:自然科学读书笔记】《自然科学读书笔记》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
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
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
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
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
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摘自百度百科我至今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小时候每当家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家。
而且上了这课我才知道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
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
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
想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
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读书笔记每日一词摘抄
读书笔记每日一词摘抄读书笔记每日一词摘抄是一种记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词汇、重要概念或者精彩表达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不仅能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还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表达,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篇符合标题的读书笔记每日一词摘抄的内容:在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时,我被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对于人类历史的独特见解所吸引。
书中提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词汇和概念,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词汇及其在书中的语境:1. 认知革命:赫拉利认为,大约7万年前,人类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认知革命,这使得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沟通和合作。
这一革命是智人能够统治地球的关键。
2. 农业革命:大约1.2万年前,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农业,这一转变被称为农业革命。
尽管它带来了食物生产的稳定,但也导致了社会分层和不平等的加剧。
3. 科学革命:从16世纪开始,人类开始系统地研究自然世界,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4. 虚构的力量:赫拉利指出,人类社会中的许多概念,如国家、宗教、货币等,都是虚构的。
这些虚构的概念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合作能力。
5.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控制,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赫拉利警告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能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长远的影响。
6. 未来展望:在书的最后部分,赫拉利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每日一词的摘抄,我不仅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种摘抄方式是提高阅读效率和深化理解的有效方法。
超多内容的读书笔记摘抄
超多内容的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时,我被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历史的深刻见解所吸引。
书中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详细地阐述了人类如何从一种普通的动物进化成为地球上的主宰者。
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它们涵盖了书中的多个重要观点。
首先,认知革命是智人崛起的关键。
大约7万年前,智人发展出了新的语言技能,这使得他们能够传递复杂的信息,构建共同的信仰和合作网络。
这种能力让智人能够组织大规模的社会结构,从而在与其他人类物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其次,农业革命虽然带来了食物生产的增加,但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赫拉利指出,尽管农业革命使得人口数量激增,但个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
农业社会中的人们往往比狩猎采集者更加辛苦,而且更容易受到饥荒和疾病的威胁。
接着,科学革命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还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科学方法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系统地研究自然现象,从而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虚构的概念来组织社会。
从宗教、法律到国家和货币,这些概念虽然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虚构的概念让人类能够相信共同的故事,从而团结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后,赫拉利还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包括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变革。
他警告说,如果我们不能妥善管理这些技术,它们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通过这些摘抄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简史》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未来的重要思考。
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读书笔记摘抄本周记(3篇)
第1篇本周阅读书籍:《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引言《人类简史》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我们回顾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我本周阅读本书的笔记摘抄。
二、史前时代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形态。
这一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猿到人的转变,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智力和文化。
2. 氏族社会的形成在史前时代,人类社会主要以氏族为单位。
氏族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相互联系,共同生活、劳动和防御外敌。
这种氏族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农业革命1. 农业革命的兴起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者指出,农业革命并非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场观念革命。
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种植和养殖,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
2.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然而,农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和战争等。
四、城市国家的兴起1. 城市的形成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城市国家。
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2. 城市国家的影响城市国家的兴起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如君主制、民主制等。
同时,城市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各种思想、艺术和科技的传播。
五、宗教与信仰1. 宗教的起源作者认为,宗教并非起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而是人类为了解释世界、寻求安慰和指导而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
2. 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和价值观,还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六、科学革命1. 科学革命的发生科学革命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建。
2. 科学革命的影响科学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科技不断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
如果有谁要问现代科学精神的起源在哪里,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在西方!就在那块亚平宁半岛上,产生了文艺复兴的中世纪国家------意大利。(当然文艺复兴主要原因在于宗教的禁欲主义,残酷的压制人性,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像弹簧一样,你压的越紧,张力就越大。由此文艺复兴就变味儿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盲目的纵欲主义)
那么科学精神究竟来自何方呢?历史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希腊人。
希腊人热爱自由,不肯屈服于暴君,其民主体制年轻而富有活力;他们热爱生活,天性乐观,每四年举行的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是他们快乐生活的写照;他们崇尚理性和智慧,热爱真理,对求知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于近代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学发展的前提:其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其二,具备追求超越的理想和藐视现实功力的希腊气质。可惜罗马人太注重实际而忽视了希腊气质的传承和发展,希腊的科学精神在地底下沉睡近千年,罗马人要负很大责任的。同时罗马科学的衰弱对当代中国来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教训。
罗马的统治对于科学的发展最为不利的一点儿,就是与基督教的结合。公元392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世界的国教地位。此后,以信仰无所不能的上帝取代了理性的思维,在民众的思想中根深又蒂固。随着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压制人性的禁欲和蒙昧主义越发滋生,人们的精神陷于愚昧和迷信之中,欲罢不能。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相似,我们自元明清以来,出现了中国版的中世纪,寐于世界大势,狂妄而不可一世;经历了近代的屈辱之后,痛定思痛,我们有了自己的大翻译运动(以洋务运动为先导,把改革开放作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就是题中之义)。
也在欧洲的文化沙漠时代,阿拉伯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并在文化上通过大翻译运动继承了希腊的科学遗产,成了科学火种的保存者。
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3篇
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3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党的巨大精神财富,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一:《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1000字作为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毛泽东,这以为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伟人,在他那漫长而又富有争议的政治生涯里跨越了近现代中国6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思想家,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许多角色,褒贬者以其角色描述他,对他们来说,毛泽东或是伟大的舵手,或是冷酷的独裁者,或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创新者,或是错误地将马列主义作为达到他自己的个人或民族目的工具的庸医,或是无私的领袖,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兴趣爱好,操纵民众的君主……甚至于他曾经在自己的传记作家和朋友埃斯加。
斯诺中表示不想让人把他当作“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来回忆,他说“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
然而,这个一代伟人确实有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人格,而他的思想更是具有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的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被人探究不息。
读过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思想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则更为突出。
抱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的态度,毛泽东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发扬光大。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毛泽东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处处体现了他对民主的渴望、追求和歌颂。
他肯定了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专制是黑暗之母,倒退之母,分裂之母,落后之母,愚昧之母。
因此,中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这成为他一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毛泽东思想的儒家思想影子还充分体现在他的建国思想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
用范式来解释这三个现象就分别对应于:范式的产生,范式的转变,范式的竞争。
库恩的“范式”比较模糊,他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这么一个用语,而不是从逻辑分析得出的词语。
所见到的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其实,亨普尔的逻辑主义更能够揭示出范式的真正逻辑内涵。
如果只读库恩书会抓不到重点,因为范式太模糊了。
结合亨普尔的书可以更好的把握库恩的思想本质,说出库恩所没说出的话。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库恩开篇提出我们接受的一般科学教育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科学观。
他反两种科学观,其一科学是由科学方法通过逻辑运作得出的,其二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其余部分库恩介绍了全篇布局。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本章库恩要用范式说明是常规科学如何产生的。
首先,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学派林立,争论不休,而范式建立使得研究得以聚焦。
从逻辑实证分析,范式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搜集更集中的资料,设计精准的实验,才指引科学发展,正所谓“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上一章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库恩先给范式做了定义:其一有范例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待澄清的对象。
在一个范式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类问题:确定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2018级历史学本科生郝梦婷我所阅读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近代史》,全书分为总论和四个章节,只有五万余字,文笔精炼,用史恰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官方对历史的看法和运用。
此书写于1938年,其作者蒋廷黻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外交家。
蒋先生1911年接受教会资助,赴美留学,主修历史,是美国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新史学流派鼻祖詹姆斯·罗宾逊再传弟子,这段经历对他的治史方法影响重大。
192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9—1934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
1935年后从政,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大使、驻美大使、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等职。
1938年,蒋廷黻已辞去驻苏大使任务,还未恢复其他任职,那时的他文思如泉,虽手头资料无几却完成了这部《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写至民国初年。
蒋廷黻写作《中国近代史》的基础来源于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辉煌的前半生政治经历,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民党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作为知识分子自觉地以学术为工具为国民党政权辩护,其写作目的在于痛定思痛,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民族之殇从而唤醒人民意识,促使人民救亡图存,希望在国民党政权的主持下,推动现代化。
接下来,我将对本书内容进行大概的解读:一、总论:开篇便指出中西方的交流虽历来有之,然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嘉庆、道光时期的中国对于来找麻烦的西方世界甚不了解甚至“素不相识”。
而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第一“我们的科学不及人”;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
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
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①规范,原文是paradigm。
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特别是用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
作者在这个基础上用这个字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因而形成一定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规范”的译法比较接近于作者的原义。
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常现科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都是从科学界捍卫这个假定的决心中得来的,必要时还不惜付出相当的代价。
例如,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为必然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现。
但是只要成规中有任意性因素,常规研究的本性又可以保证革新不会被压制很久。
有时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本来可以用已知的规则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虽经这个专业的研究集体中最有才能的人反复钻研,仍然不得解决。
也有时,为常规研究制造的某一种设备不合要求,结果出现了反常,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之同科学上预期的现象相一致。
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常规科学就会走入歧途。
这时候——也就是当这一专业再也避不开那种破坏科学实践旧传统的反常现象时——就会开始那种非常研究,最后终于把这一专业引向一套新的成规,为科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基础。
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
作为常规科学活动所受传统束缚的补充,革命是对这种传统的破坏。
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
每一次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会改变同行们据以确定什么是可以采纳的或怎样才算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标准。
每一次革命都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形象,以至于最后我们不得不说,那个人们在里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根本变了。
这些变化同几乎总是随之而来的争论一起,决定了科学革命的特征。
科学革命的结构 读书笔记
在读本书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
托马斯·库恩生于1922年7月18日,死于1996年6月17日,出身是物理学家,却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作为科学家的代表作有《哥白尼革命》和本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的名气很响,他被认为是美国科学哲学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人物,而奠定其这一影响力的基石便是1962年出版的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他在科学哲学、科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声望的一大半、甚至80%以上,应该归功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范式”(paradigm)概念,并以这个概念为核心对科学发展历程的解释。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库恩认为有历史的科学才是完整的真实的科学。
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一个目的: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
科学的发展也不是连续的、逐渐累积、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旧的常规科学遇到了危机进行范式转移从而产生新的常规科学的过程,它是非连续的。
全文的思路可按以下方向来理解:旧范式——常规科学——反常——危机——范式转变(科学革命)——新范式——常规科学。
首先,必须明确这里所讲的几个重要专业词汇的概念:⑴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
⑵范式:在本书中库恩把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作范式:它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⑶规则:规则是将规范合理化而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标准。
规范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权”,只要规范仍然可靠,即使没有对合理化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合理化问题,规范也能够发挥作用。
《牛津通识读本 科学革命 中文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6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 世界
目录
07 第六章 科学世界的建 立
09 索引
08 尾声
16和17世纪,人们对自然世界展开狂热探索,是为“科学革命”时期。或是出于宗教热情,或是出于实际 需求,或是出于名与利的前景,或是仅仅出于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实干家探究并重新审视着身边的世界。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类整个科学史上最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许多虽无盛名却同样重要的名字,不 停地给出、抛弃、再给出各种解释体系。在《科学革命》这本极简介绍中,劳伦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学革命时期 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物质与运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激动人心的革新与发展。在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历史人 物本身的视角,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背景、环境、推理与动机,破除了科学史上的种种陈腐迷雾。
03
近代早期的 天文学模型
05
天界变化与 神圣和谐
第四章 月下世界
01
地球
02
地球上的运 动
03
水和空气
04
火:化学家 的工具
06
不断演进的 亚里士多德 主义
05
原子论和机 械论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世界
1
医学
2
解剖学
3
显微镜、机械 论和生成
4
海尔蒙特的学 说
5
植物和动物
第六章 科学世界的建立
致谢
第一章 新世界和旧世界
01
文艺复兴及 其中世纪起 源
02
人文主义03印刷术的发明04航海大发现
06
16世纪的 新世界
05
基督教改革
第二章 关联的世界
从厨房到书房的实 践“控制”
自然“魔法”
科学研究的宗教动 机
读书笔记第4部分摘抄
读书笔记第4部分摘抄在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历史的深刻见解所吸引。
书中第四部分“科学革命”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探讨了科学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一部分摘抄的一些关键内容,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启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
科学革命始于15世纪的欧洲,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质疑传统权威,转而寻求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世界。
这一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技术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首先,科学革命的核心在于对知识的重新定义。
在中世纪,知识被视为神圣的、不可更改的,而科学革命则强调了实证主义,即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宗教教条和哲学理论,转而寻求基于证据的解释。
其次,科学革命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随着对自然界的深入理解,人类开始发明和创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新问题。
此外,科学革命还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地位的看法。
在科学革命之前,人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上帝创造的。
然而,随着天文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人类也只是众多生物中的一种。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使得人类开始更加谦卑地看待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最后,科学革命也带来了伦理和道德上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去改变自然和生命,这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隐私权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以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造福人类,而不是带来灾难。
总之,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推动了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也引发了对人类自身和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反思。
通过阅读《人类简史》的第四部分,我对科学革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论—近代科学革命史上的一枝奇葩
乍一看进化论只是近代科学革命史上一名普通的成员,在近代科学革命史上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这自己独特的特点,比起这些学科进化论自身有什么特殊的特点?它称得上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吗?在大家眼里这样一个简单的理论这样称呼它是不是演过其实了?带着这些个问题我认真的看完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这本书,看完后,对上面两个问题我还是觉得有些自己的看法。
进化论是一个既古老又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理论,虽然现在看起来有很多证据都表明了它的正确性,但是它仍在接受着人们的质疑,随着生物学、物理学等的发展,进化论本身也一直在发展,一直在被后来的学者修正,完善,现在它看起来似乎已经完美,但是里面仍然充满了未解之谜。
在科学革命史中,我们能够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而进化论只是这些例子中特殊的一员。
在科学革命史中我们从没遇到到过类似的例子,得到支持最多也是反对最多;被别的学科影响却也深刻的影响着生物学、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天体演化等学科;很多人对其模棱两可的态度:证据是让人信服的,但是他们还是不信服进化论,那些捍卫进化论的学者明白这个理论不能被很多人信服并不是因为缺少证据,但是这个理论本身确是存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我想这诸如此类的现象是为我们展示在科学革命史中任何理论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而我们寻找真理的步伐永远不能停留的最好的例子。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新思想和旧思想的交锋是一件及其平常的事,在这样的争论中很多是以新思想的胜利为结局,人们总是为新思想的胜利感到喜悦,但是每一位从事进化论的人从这个理论诞生直至今日也不能像其他学科的学者那样感到轻松,每一次的辩论不管最终的结果是怎样,那些从事进化论的学者会感到更多的压力,也会有更多的紧迫感,更会鞭策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
每个人都觉得在科学与宗教的斗争中,科学最终会以高傲的姿态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们相信进化论最终也会获得这样的胜利,但是它却会经历一个比任意一场辩论都要漫长的过程。
现在化石记录、胚胎学、生物地理学、退化器官、并非最优设计等等这些都表明进化论的正确性,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信服它。
在我国内从严复现生翻译《天演论》至今已有百余年,正是由于对它的普遍接受,我们很少看到甚至是意识到与之竞争的理论。
学校里异常简化的教学使进化论对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进化论”这个名字的层面上,而西方却对它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在国内虽然大部分人都相信进化论但是中国遗留千年的封建思想仍然很活跃,更甚者反进化论的理论也有了些发展。
从“猴子审判案”、关于神创论的教材《熊猫的和与人类的》等更是体现出争论的激烈程度。
通过上面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进化论学者就算是或得胜利也不能感到轻松地心情。
看到上面这些现象,我们心里肯定会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进化论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论?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还是有那么多人不能接受呢?我想这或许就是进化论本身的魅力所在,你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但是你却要用很多方法说服别人也信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逐渐揭示事实的真相,这也是很多人从进化论中得到的乐趣吧。
进化论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哲学。
它不仅使你接受自然界中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从单一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到现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多细胞。
当我们接受这些理论后自然会想到人类本身,既然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那么我们是不是跟动物一样,那我们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人性、精神、理想等对我们而言又该怎样起作用?这些内容对人类本身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我们是否也会像其他的动物那样原始、野蛮的生活?既然自然选择的作用在进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不是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理应被社会淘汰,而不该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呢?问题当然不止上面那些。
很多人总抱有这样的态度:是不是我们接受
了进化论就等于承认自己只是哺乳动物中普通的一员,而上面所提到的对我们而言将会失去它们在现实中的意义。
这些就是人们为何要争论的原因。
进化论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使我们在学习、接受这门科学的同时更多的思考我们人类本身,既思考人类是从哪来更是要思考人类应该怎么发展,人类未来的路该向何处发展。
对进化论我们应该本着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去看它,它所阐述的只是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除此之外它没包含其他的内容,它既不会使我们道德败坏,也不会使我们举止形同野兽;相反地,它会解放的我们的思想,人类只不过是枝繁叶茂的自然演化树中的一小枝,但是我们却又是很特殊的一员,大自然使我们从祖先的样子变为现在充满智慧的人类,它赋予了我们智慧的大脑,使我们从祖先那种不断地寻找食物,经受病痛折磨的生活而到现在,摆脱了食物的困扰,探索自然的奥秘,自身的奥秘,创造出书籍、文学、音乐等来阐释审美、追求精神的满足。
我相信对进化论的深入了解会帮助人类更好的发展。
从上面的讨论看来,进化论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的确可算得上是一枝奇葩。
它既古老又充满活力,既简单又神奇,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我想它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应该是值得我们这样称呼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