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是什么

摘要: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中,常识、科学和哲学是最基本也是最密切的三种方式。从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概念框架入手,会使我们比较深入的认识常识、科学以及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关键词:常识;科学;宗教;哲学;价值规范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45-02

自古以来,我们常常会去追问哲学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各有看法,从词源学角度来看认为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说,是对知识的一种追求,更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变孰知为真知的严谨态度,是对既有知识理论的反思与发问。人们是否反其道而行之,去追问哲学它不是什么,它异于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搞明白哲学是什么的同时,搞清楚哲学不是什么,笔者认为这才从源头搞清楚了哲学的真正含义。

谈到哲学不是什么?人们更感到无从下手,认为哲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去找出一个具体事物与之相对应比较而得出哲学究竟不是什么这样一个确切的结论,但笔者认为恰恰应该从具体入手去求结论,笔者认为哲学不是什么似乎有些不够周全,因为哲学是对一切具体学科知识的共性抽象,因而与一切看似单独的学科以及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似乎哲学又与其有着区别,因此用“哲学不同于什么”更为贴切一点,那么哲学究竟不同于什么呢?

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和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范畴”。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了解,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对概念的占有。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方式。从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层次性上看,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

哲学不同于常识,哲学不同于科学,哲学不同于宗教;首先,哲学不同于常识,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相适应,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在生活经验中分享常识、体验常识、重复常识和贡献常识,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自我的最具普遍性的方式,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中,常识、科学和哲学以其不同的性质概念框架,从而建立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哲学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常识的“变形”或“延伸”,而是对常识的“超越”,常

识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的本质特性在于基于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符合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其自身无法超越于经验。常识构建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构建而成;常识的思维方式,是以经验的确定性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价值规范,是以共同经验形成的普遍信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常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但由于,“共同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其次,由“共同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凝固性或非批判性。在常识自身的延续与积累的意义上,由于常识概念框架所构成的世界图景,总是不可逃避地依附于经验的共同性,因而无法超越经验而构成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图景。这种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其经验的给予性和直接性为前提,而表现为经验的延续性和非批判性。正是由于常识的直观性、表象性、经验性,常常成为哲学批判反思的对象。常识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以单纯的“肯定性”思维方式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去“反思”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们用这种非反思的常识去看待超越常识的反思,当然会发现这种反思的超常识性;但是,这种以常识驳斥反思的结束,却会使人的思维滞留于常识,把“哲学”视为“常识”的“延伸”或“变形”。

孙正聿在其《哲学通论》中将哲学与常识做了比较,区别在于四个方面:“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验性;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

的批判性”。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它的概念是以表象为转移的,因而只能是表达某种或是某些共同经验,而无法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前提而实现常识的批判性,与此相反,哲学具有“超验性”,它以概念构成的“思想”为对象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由于常识是人类生存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其他各种方式,其中包括科学和哲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作者认为哲学不同于常识,但又与常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看待世界认识世界时,不应该以常识“化”哲学,而是以哲学“化”常识,使人们形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当中,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最密切,又是最复杂的,常识、科学和哲学,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层次的概念框架。在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获得了常识、科学与哲学的不同性质,并实现了常识概念、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在各自概念框架中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

在三者的关系理解中,首先必须明确地是,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都不是常识概念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常识概念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常识具有经验性、表象性、有限性和非批判性等特征,科学和哲学则具有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可批判性等特征,那么科学和哲学与常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学和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而常识则是一种依附于经验的表象思维方式。那么哲学不同于科学的含义又是什么。

前面我们提到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并不是对常识的“延伸”和

“变形”,而科学也是对常识的超越,从这点上看,哲学和科学有相似之处,但哲学是对科学的共性抽象的概括总结。哲学与科学之间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又具有日趋明显的差别性和性质不同的确定性,通常是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去区分哲学与科学的“对象”和“功能”,既把科学解释为研究世界不同领域而提供各种特殊规律,又把哲学解释为研究整个世界而提供普遍规律,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哲学知识论场”,《哲学通论》一书中提出哲学和科学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地集中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两个不同的基本维度,”因此,两者应该是一种哲学对于科学的反思,反思科学活动基础中的诸种矛盾,会使我们感觉到“思维和存在”之间极其复杂的矛盾关系,会使我们懂得哲学反思科学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和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当然也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发展的逻辑、时代精神以及科学的社会功能。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反思,揭示科学活动、科学成果和科学发展中所蕴含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丰富矛盾关系。阐释科学划时代发展的哲学意义和个时代的科学精神,反省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社会功能,从而推进了哲学的和科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构建与变革,因而也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