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读西西《我城》有感
读后感 读书报告 人文经典读书笔记小论文 论《游园惊梦》的艺术价值
论《游园惊梦》的艺术价值《游园惊梦》是独具艺术性,艺术价值丰富的小说。
全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艺术特色鲜明,让我回味无穷,让我深究。
小说《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966年。
自出版后,引起了白先勇小说研究的高潮。
欧阳子女士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来论”,它“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1],现在它也是各大专院校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必授”篇目。
在笔者看来,《游园惊梦》之所以能引起这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经典性。
刘象愚先生在《经典的解构与重建——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指出,所谓经典性就是指经典的本质性特征: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上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无限的可读性。
[2]《游园惊梦》讲述了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将军夫人在迟暮之年应当年南京唱曲时的姐妹窦夫人之邀前往台北赴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向读者传达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叹息,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小说在遵循传统写作的同时大胆运用意识流手法,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小说有了无限的可读性。
本文就从这部小说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手法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白先勇从小接触、喜爱、熟悉《红楼梦》,小说《游园惊梦》就是在《红楼梦》的影响下写成的。
他曾说过:“我觉得中国文字不长于抽象的分析、阐述,却长于实际象征性的运用,应用于symbol(象征),应用于实际的对话,像《红楼梦》,用象征讨论佛道问题,用宝玉的通灵玉,用宝钗的金锁……”[3],在《红楼梦》的影响启发下,白先勇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象征的意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自然而然地寓象征于现实的描写之中。
首先,作者给女主人公起了“蓝田玉”这个名字,这具有相当明显的象征含义。
蓝田之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李商隐就有一句诗曰:“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他月月红、天辣椒等艺名,亦有象征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
西西我城读后感
西西我城读后感西西自己曾说,一部小说,有时真像一棵树。
初生时,它虽然在原地生长,却时而想突破限定。
经过季节的变换,它落了一些叶子,有时落得很多很多,然后又另外滋长一些,而且劲头到来,天时地时恰好,它茁长得连自己回过头来也吃了一惊。
我城就是这样。
《我城》文字陌生化之外,由于时间的流逝,内容也成为一种陌生化。
西西在《我城》中的叙述是琐碎的、片断式的,其中还夹杂着其独创的“顽童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接受。
我们很难像分析一部前后衔接紧密、情节生动的小说那样愉快轻松地剖析《我城》,但人名及其背后的意义却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视角。
初读《我城》,读者很难反应过来——这是关于香港过去的故事!《我城》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普通人的作用,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来反观社会历史,这其中也牵扯到人名的普通上来——普通的人名不仅符合人物角色的设定、便于读者的记忆,而且还蕴含着多重意义,将符号的所指功能发挥到最大。
不管是回望过去还是立足当下,游子是具有深厚民族基因的形象。
阿游到过很多地方、见识许多新奇事物,还跟着木匠学国语,在他的来信中还总不忘关怀我城,我们的城怎样了呢,我们的城别来无恙吧?关于阿游的章节是作者充沛情感最直接地书写,这无疑也是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思乡情结的揭示。
但其实,作者想要倾诉地并非仅仅是远在他方之人对故乡香港的真挚思恋,还有对国家意识的呼唤。
香港在很长时间内与大陆处于分离隔阂的状态,除却史书上的记载,它对自己的身份是存疑不定的,在其中的香港人更多的意识是对自己所在之城的爱戴,而涉及国家这个层面的意识是极少的。
总的来看阿游表征的既是生命个体,也是一座漂泊在国家之外、缺乏身份认同的城。
阿游这个形象是具有时代性的,他既可以是纵横四海里的罗四海,也可以是西西笔下的阿游,但不论怎样变化,他的对国与乡的情怀这个本质是不变的。
作者设计的人名还有很多,它们也是七十年代香港的一面镜子,但相较而言更为细小化、个性化。
人文阅读观后感
人文阅读观后感观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一部人文作品后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通过人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最近阅读的一部人文作品的观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活着》的小说,这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民的生活故事,主人公在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压力下,艰难地活着。
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苦难和坚强。
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农村的贫困和社会的变迁,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生存下去。
在生活的困境中,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寻找生活的希望,这让我对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这部小说,我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活的困境和挑战,但是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和坚强,不断追求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的坚强和勇气中学到很多,学会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言放弃,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阅读这部小说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文作品的力量和价值。
人文作品通过反映人性的美好和丑恶,通过揭示生活的真相和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人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这对我们的人生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总的来说,人文阅读是一种深刻的阅读体验,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悲剧,让我们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通过人文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力量。
希望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感悟人文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让人文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人文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
港台小说-西西《我城》评价
“非典型”香港小说——西西《我城》《我城》是西西被传诵了三十余年的杰作,它风格独特,被认为开创了香港本土意识文学的先河。
《我城》描绘了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我娘秀秀、我妹阿髪、我姨悠悠、花王阿傻和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
小说以虚构的形式,“顽童般”的写作手法(全文就像是我小学看的《童话大王》),通过描写社会底层草根的小人物,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年轻一代的生活。
高中时,在我姐诱惑下初遇此书,我仅翻了几页就没了兴趣。
因为我觉得它跟我心目中的香港小说(金庸巨作)完全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主线,主人公的生活平凡到尘埃里,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敌,没有奇遇和绝世武功,更没有如云的红颜知己,有的只是琐碎的小事和流逝的岁月。
如果将金庸的小说比成给人刺激的冰镇可乐,那么西西的《我城》就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那时候的我喜欢的是可乐。
然而大学闲来无事,又一次信手翻了这本书,竟一次性看完了它。
杯中的白开水似乎泛起了层层涟漪,貌似开水味道也是回味深长啊。
这本书或许应该被称为人成熟的催化剂。
如果让我评价这本书,我会很俗气的将它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比较。
因为两者都不一定要从头开始看。
虽然很多小说,都必须从头开始看,否则,就很难看懂后面出场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但对于《我城》,你可以从中间读起,也可以只读一部分。
因为,它是多个小故事,彼此独立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亲人的离去是一个故事;搬家是一个故事;求职应聘是一个故事;我妹阿发写信给邻居可以当作一个故事;甚至一档电视节目也可以写成一个故事。
它的故事就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琐事,却也是与我们最接近的事。
至于她顽童般的手法,就好像用童话的笔法淡化伤感、矛盾、忧郁。
父亲的离去,没有写哭天抢地的场面,没写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茫然慌乱,而是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喻成番茄、南瓜。
“捆绑棺材的粗草绳被人一扯,像水蛇一般游走。
”童话般的笔法把悲伤用甜蜜的糖衣包裹了起来,而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了“漂亮糖”这个意象。
人文读后感5篇
人文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事迹材料、心得体会、讲话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sigh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文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是思想的延伸和表达,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人文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顽童叙述——西西及其《我城》
顽童叙述——西西及其《我城》摘要:黄维梁说,冰心、丰子恺等,有西西的童心,但没有西西这样的童笔。
①此话无疑是对西西作品中的顽童式的叙述的一个肯定。
西西对世界与人生有着顽童般的体验,诉诸于小说,便成了独特的顽童式的叙述。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皆可作如是观。
关键词:顽童式叙述童心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据此而以为作家必以“童心”观物,文学必以“童心”为之,不免过于牵强。
然据此而观之西西的小说,则可作如是说。
西西可以说是一个“顽童”作家,至少在写小说时如此。
且不说其小说的叙述的顽童式的,便是她对于小说创作的种种手法的尝试与实践,也可见出她顽童之心。
盖顽童者,心力充沛,屡发奇思,于新奇之事定要一试方休。
西西便是一个锐意创新的作家,其小说力求从内容到手法都能出新。
郑树森说:“西西近30年的小说创作,变化瑰奇一直是显著的特色。
当代小说各种类型体裁,西西都曾尝试和探索。
从传统现实主义的临摹写真,到后设小说的戳破幻象,自魔幻现实主义的虚实杂陈,至历史神话的重新诠释,西西的小说始终坚守前卫的第一线。
”②对西西作了极高评价。
西西自己也说,“我是一个相当喜欢写小说的人,只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用不同有方式写出不同有内容。
”③当然,其“童心”在她的小说中更是显而易见。
在《我城》有这么一段,“有一天阿东来看阿北。
阿北正在做一张椅子,他做得那么小心,好象那椅子是一件艺术品,要放进博物馆展览一般,他显然做得极慢,一面做一面看”。
看到这,眼前便现出一个顽童刚发现一件奇特的事而潜心而为的形象。
接着后面便有这样一句,“写诗和做椅子其实是一样的”。
写诗如此,写小说亦然。
而《我城》这部小说正是以“童心”为之之作。
所谓“我城”,乃其首创的特殊概念。
西西借作品人物阿果的口说,如果有人问他对祖先的选择,那么他当然要做黄帝的子孙;但是他没有护照,他的身份证明书表明,他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
从这可见出其揭示香港的苦难历史和香港人尴尬的微妙处境,但亦可见出作者无奈之余的调侃之意。
读书笔记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观后感课程论文《遍地风流》读后感
读书笔记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观后感课程论文《遍地风流》读后感《遍地风流》读后感《遍地风流》作者阿城在自序中说,这是他在乡下无事所写,记录了他在乡下的一些所见所闻,并对这些事情发表些许感概。
初读阿城的《遍地风流》时,我觉得有一种陌生的感觉,雪山、骑手、峡谷等可以说是我不曾真正见过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作者阿城也只是记叙了一些生活的小片段,所以整本看下来也不会觉得很累,有些部分还是挺有意思的,细细咀嚼,还真让人对新疆内蒙有一些向往之感。
《遍地风流》散文集共有《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鹰、草原、雪山、索道、骑手等,给人一种洒脱霸气之感;第二部分写红卫兵、知青生活;第三部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很多东西放在一起,是真的有点杂,有知识分子、复员军人即记录文革的点点滴滴,又有江湖,市井,皇城根的故事。
我喜欢看的部分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于第三部分我也是草草摄阅了一些。
作者在记录事件和描述上面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以下我将对于《遍地风流》中我喜欢的部分进行分析或者描述我的所感。
在峡谷部分,我认为作者阿城在观察峡谷时很仔细,于是乎在描写峡谷时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又多处巧用比喻拟人,给人一种浩荡而又寒毛竖起之感。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
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山,便愈低。
”这样的描写我感觉有点逗乐我,但是却非常的形象。
山被直着劈开,我可以感觉我到我走在山谷,两边环绕的山都是垂直的峭壁,给人一种危险而又刺激之感。
谷地中央有些高,似乎是被中间弯了的刀劈开似的,就是这个点让我觉得有趣。
“森森冷气漫出峡谷,收掉一身黏汗。
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一直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这里似乎是作者走进了峡谷的所感,峡谷里面吹来阵阵冷气,把作者深深刚刚冒出来的冷汗都吹干了。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看不见的网——读《城堡》有感
看不见的网——读《城堡》有感一直很欣赏卡夫卡的作品。
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他总是采用荒诞的手法讲述荒诞的故事,却总能给人一种真实之感。
他总是毫不留情地向我们剖开现实,揭露现实的残酷和人的渺小和无奈。
他是如此的敏锐直白。
如果说《变形记》是对卡夫卡所处的一个家庭的“异化”,那么《城堡》就是对整个社会的洞悉。
比起看《变形记》时的震惊恐慌,看《城堡》的感受更像是一个人在冰冷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不知不觉中感到窒息和无力。
《城堡》的真实是叙述的真实、语言的真实,心灵的真实以及人的存在的真实。
而噩梦般的感受也来源于这些真实。
简单的说,《城堡》所描写的是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竭力想取得认可,实施工作,却一直被阻挠,荒废着时间和精力,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的故事。
故事来来回回就讲述着他是怎样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想与城堡取得联系,却又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村子里的人是多么麻木又无聊,畏惧和崇拜着城堡里的一切,卑微地生活着,他们又是如何冷漠地对待k这个外乡人,在这里,他没有身份,没有立足之地,穷尽一生也摆脱不了宿命般的绝望。
但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城堡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象征着主宰小人物命运的力量;象征着一个权力无所不在的官僚集团和机构;象征着一种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的“网”。
在森严的行政当局面前,在极度官僚主义和窒息人的社会关系面前,在腐败的奥匈帝国统治下,普通人的普通愿望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在层层机构的官僚作风下只得窒息而死。
城堡当局既然没有聘请K,却给他派来了两个助手;K尚未到任,却收到了城堡当局对他工作表示满意的表扬信,而这封信是从废纸篓里拣来的,信差也很久没见过城堡官员了,而且他根本没有资格主动见到那位高不可及的克拉姆。
这是一座寒酸的、破败的城堡,“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但对于劳动人民来说仍然高不可及。
城堡官员常常到专供他们淫乐的赫伦霍夫旅馆来寻欢作乐,女侍者们竟以此为荣。
读后感 读书报告 人文经典读书笔记小论文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成因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成因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戏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未知情况下一步一步走向神谕安排的“命运”,最后成为了神谕中的“杀父娶母的”罪人。
而本文主要浅析俄狄浦斯悲剧的成因以及对俄狄浦斯个人精神的思考。
关键字:俄狄浦斯;命运;悲剧
Oedipus the King
the analysis of causes of tragedy
Abstract:Oedipus the King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ancient Greek playwright
Sophocles’tragedy. It’s about the lead Oedipus how to walk follow his destiny with knowing and becoming the sinner who kills his father and marries his mother. In this article, I will analyze this causes of Oedipus’s tragedy and think about the individual spirit of Oedipus.
Keywords:Oedipus; destiny; tragedy。
《品读中国 风物与人文》读后感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对中国风物的描述与欣赏1.自然风物2.人文风物三、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解读1.儒家文化2.道家思想3.佛教影响四、个人对中国风物与人文的感悟五、结语正文:【引言】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读者,近日我翻阅了《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一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我走进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感受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风物与人文。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中国风物的描述与欣赏】中国地大物博,风物独具魅力。
书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风物。
1.自然风物作者通过对名山大川、湖泊泉瀑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从五岳到三山,从西湖到九寨沟,每一处景观都让我心驰神往。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展示了我国地貌的多样性,也孕育了丰富的地方文化。
2.人文风物书中还介绍了我国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历史遗址、传统建筑、民间艺术等。
这些人文景观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秦始皇兵马俑到北京故宫,从丽江古城到平遥古城,每一处人文景观都让我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解读】《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一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中国的风物,更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的自然、无为、和谐等理念,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对道家思想的阐述,让我对这一哲学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3.佛教影响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书中通过对佛教文化的介绍,让我领略了佛教在我国的深远影响。
《我城百科》读后感
《我城百科》读后感《我城百科》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城市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关于城市的深度解读和情感表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和记忆的城市,感受到了城市的脉搏和生命力。
首先,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详细介绍。
通过作者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解读,我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城市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其次,我被书中对城市建筑和风景的描绘所吸引。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述,将城市的建筑和风景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和美丽。
每一座建筑、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书中对城市人文和民俗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城市居民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底蕴。
我看到了城市居民的勤劳和善良,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这些人文细节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座城市。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阅读《我城百科》,我不仅仅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对这座城市有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依恋。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更加珍惜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我愿意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和繁荣。
总的来说,读完《我城百科》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连接。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城市百科全书,更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城市故事书。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了解这座城市,让这份热爱和情感连接变得更加深厚和持久。
愿这座城市繁荣昌盛,永远美丽动人。
我城读后感
我城读后感读罢,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城市之旅。
作者笔下的那个城市,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性格,就像是我身边熟悉的某个老友。
书里描绘的城市,没有那种常见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琐碎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细节。
比如说,那街边的小摊贩,不是简单的一个摊位,而是有着摊主的吆喝声,有着讨价还价的你来我往,有着不小心洒出的汤汁和被风吹起的塑料袋。
这让我想起了我所生活的城市里,那个总是热闹非凡的菜市场。
每天清晨,天还只是蒙蒙亮的时候,菜市场就已经开始苏醒。
最先出现的是那些卖菜的摊主们,他们拉着装满蔬菜的小车,或者挑着沉甸甸的担子,急匆匆地赶到自己的摊位前。
动作麻利地摆好蔬菜,一边整理一边嘴里还念叨着:“这青菜,新鲜得能掐出水来!”不一会儿,市场里就挤满了人。
有拎着菜篮子精挑细选的大妈,有匆匆忙忙买了就走的上班族,还有跟着大人好奇张望的孩子。
我常常混在人群中,东瞅瞅西看看。
卖鱼的摊位前总是湿漉漉的,地上还有着鱼鳞和水渍。
摊主熟练地从鱼缸里捞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啪”的一声扔在案板上,鱼还在不停地挣扎着。
摊主手起刀落,几下就把鱼处理好了,装进袋子递给顾客,嘴上还不忘说:“这鱼,保证新鲜,回去怎么做都好吃!”卖水果的摊位则是色彩斑斓的,红的苹果、黄的香蕉、紫的葡萄,堆得满满当当。
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尝尝这西瓜,甜得很!”在菜市场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卖小吃的摊位。
摊主是一对夫妻,男的负责做,女的负责招呼客人。
他们卖的是一种本地特色的小吃,叫煎饼果子。
只见男人舀一勺面糊,均匀地铺在平底锅上,打上一个鸡蛋,用铲子快速地打散,再撒上葱花、香菜和榨菜,然后翻面,刷上酱料,放上薄脆,一卷,一个香喷喷的煎饼果子就做好了。
女人则笑着把煎饼果子递给顾客,嘴里还说着:“小心烫啊!”在这个菜市场里,不仅有买卖,还有人情。
大家会互相寒暄,聊聊家常。
有时候,摊主还会多送你一把葱,或者给你抹个零头。
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读《围城》有感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读《围城》有感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钱钟书先生,但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钱钟书这位大学者的作品还是高一的时候,那是为了完成语文课的课前演讲,我特地买了钱钟书的《围城》来看,不过那时只是很粗略地读了一遍,只认真看了导读和主要内容,具体情节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但唯一印象很深的是其冷中有热、热中有冷、幽默中带有讽刺基调的写作风格。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这几个月在忙碌之中我又抽时间细细品读了一遍《围城》,这次读与以往又有一遍不同的理解。
我以前以为电影《十月围城》是由小说《围城》改编而来,因为名字看着像,直至完整地看完这部小说后才恍然大悟,光看名字就这样想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围城》读起来,首先感受强烈的是钱老幽默的语言,使我记忆持久的也是他幽默的语言。
平心而论,《围城》是一部有趣而睿智的小说,它不像别的一些小说那样,幽默得来显得有点粗俗,相反,钱钟书的幽默是来自于他的洞见、智慧、学识、和才华,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得出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和调侃。
作家柯灵曾经在《钱钟书的风格与魅力》、《文化昆仑》中这样评价钱钟书:“钟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
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他敏锐的观察力。
他那枝魔杖般的笔,又犀利,又机智,又俏皮,流泻出无穷无尽的笑料和幽默,皮里阳秋,包藏这可悲可鄙的内核,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戏剧性和可悲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段话我很是赞同。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这篇散文中写道:“我认为《管锥篇》、《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
”、“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并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围城》的主人公是方鸿渐,大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说以他旅欧回国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一座城一个人-------《围城》
一座城一个人-------《围城》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的笑——不笑的人也用不着担心是否忘记了笑,你只是忘记了幽默,幽默不一定要笑来表示,所以发笑的就是真幽默也未可知——所以是会心的笑,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
因为读完之后,你会感受到书上的人物的那些可悲可笑之处,你会发现你身边那些可悲可笑之处,同时,你也会发现你自己也有同样的可悲可笑之处。
看完这本书之后,在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的确,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一座城里面,你出不来,同时,别人也进不去。
在这一座城里面,拥有就只有你一个人。
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
也许,这也是钱钟书所要讽刺当代的一些人,不过不只是那个时代,如今这个时代,像方鸿渐的人还会少吗?方鸿渐很聪明,毕竟他是留学回来的人,饱满诗书,才华横溢,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才能,才导致他最后成为了一个失败的人。
就是因为他生活环境比其他人都要好,所以他并不需要去解决任何问题,有作为一位留学回来的人,自认为已经很厉害。
但是遇到了一些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他变现的无从释手,他缺乏了与之抗衡的力量与激情。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那座城市,不肯走出来,所以他无法接受别人的那些勾心斗角,无法接受,总是想逃避。
但是无论他逃到了哪里,他始终还是生活在他的那座城市里面。
正像我们现在一些人,在学校里变现的鹤立鸡群,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然后自己也觉得很满意,便一直专注于学习,一点社会实践都没有,但是在毕业之后,他会逐渐变的无从下手,他会发现他当初在学校所一直努力学习,事实上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
观城观后感
观城观后感《观城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一场名为“观城”的展览,那真是一场特别的体验。
刚走进展览的大门,看着那巨大的城市模型,我就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世界里,这个城市的全貌在我眼前展开。
那错综复杂的道路网络,高楼大厦林立其中,每一个建筑细节都做得栩栩如生。
当时我就想到,这得耗费多少精力才能构建出这样一个完整的城市模型啊。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展示城市历史变迁的区域。
那里有一幅幅的老照片,从古老的破旧小巷,到慢慢建起的砖房矮楼,再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景象。
看到这里我感觉就像在看一本生动的史书,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我看到曾经熟悉的街道在图片里是那么的老旧简陋而又充满烟火气,对比现在的繁华热闹,真的很感慨岁月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速度。
还有一个场景是关于城市里人们生活的剪影。
有很多小蜡像做出日常的场景,比如菜市场里小贩和主妇讨价还价的画面、公园里老人晨练的身影、街边小店里年轻人喝咖啡聊天的场景。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城市不仅仅是一堆建筑的组合,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集合体。
我们在这里上班、生活、休闲娱乐,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才是城市真正的灵魂所在。
在展览中有些高科技展示的部分我不是很理解,像是一些关于城市未来规划的全息投影,那些复杂的工程和科技概念虽然在讲解下听了个大概,但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
不过这也让我意识到这个城市还有无限的发展可能,科技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看完后我明白了,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进化。
这一场展览不仅仅是让我看到了城市的外在模样和发展进程,更让我对城市的内在人文精神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一种新的感悟,而且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在城市里的生活。
相信每一个来看这个展览的人都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回去,而我会一直铭记这次有意义的观城之旅。
观城观后感
观城观后感《观城观后感》之前有一次机会去观看了一个名为“观城”的展览或者演出之类的活动(不太确定它到底算是展览还是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因为它的内容形式很丰富独特)。
走进那个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屏幕,上面播放着城市的俯瞰画面,从高楼大厦到低矮的老城区,密密麻麻的建筑和街道如同电路板一般规整又复杂。
看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巨人,在俯瞰着一座巨大的蚂蚁巢穴,每一只蚂蚁就是一个个生活在城里的人。
这座城市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就像一首宏大的交响曲正在演奏着。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城市中老工坊的场景展示。
那些古老的手艺人,在狭窄昏暗的小作坊里,依然心怀敬意地制作着手工艺品。
大理石的雕刻、金属的敲打声,还有那弥漫在空中的木屑香味,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那个场景让我觉得这些手艺人是城市灵魂中最柔软也最倔强的部分,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依然坚守着祖辈的技艺传承。
他们可能就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被大多数人忽略,但就是他们构成了城市丰富的内涵。
还有一个区域展示的是城市夜晚的灯光变化。
当灯光渐次亮起,整个模拟的城市模型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在闪烁。
我想到自己每次在夜晚回家的路上,看到街边楼里透出的灯光,那里面就有着一个个家庭的故事,有欢笑,有争吵,有等待归人的温馨也有尚未消散的忧愁。
这个灯光展示让我明白,城市不仅是钢铁和混凝土的冰冷组合,更是无数温暖故事的容身之所。
不过也有不太理解的部分,在有一个关于城市未来交通的概念展示里,那些在空中如蜘蛛网般的交通轨道,虽然看起来很酷炫也很高效,但我不确定以现有的科技发展速度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或者它们要面临多少安全、规划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看完这个观城的体验后,我对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感情。
它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我还有好多书页未曾翻开去仔细阅读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西西《我城》有感
在西西的《我城》里有这样一句话: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
曾有另外一本小说叫《失城》,是作家黄碧云的作品。
这句话如果由黄碧云来写,必定又是一场血泪浩劫,必定又是无数如蝼蚁一般的卑微人物在流离失所中被碾为渣滓。
然而《我城》的阿果却从木马道一号大屋里探出头来,告诉你妹妹阿髪正一边给邻居写信,一边想着要创造美丽新世界;小门里的阿北正在自得其乐地做一扇又一扇漂亮的门;麦快乐和花王傻正在为寻回一本笔记本的主人,花掉足够二人两天的午餐费;悠悠带着画册从公屋走出来,穿街过巷看物事;阿游天涯海角地来信,无限怀恋地说此刻若能与你在电话里哗叫一阵,该有多好——哦,阿北还有一个写诗的师弟,他说,写诗和做门,其实是一样的。
可见,《我城》轻松畅然的基调,读来会让人不觉嘴角上扬。
西西透过阿果的眼睛去看香港六七十年代变迁史,大台风,大暴动,大萧条和草根人物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这些大事件在阿果眼里变得细细碎碎,像糖果屋一般的天真轻盈,又新鲜又好玩又有着天然的悲悯。
其实现实的人们都可以看到,香港不够美好,有时候甚至还很糟糕,但这就是一个真
实而丰富的城市。
西西为七〇年代的港人创造出了“城籍”一词,与“国籍”形成吊诡之比照。
身份认同原为身处异域者遭逢的揪心事体,而七〇年代的“我城”香港恰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既非异国,亦非域内,悬于半空,不知伊于胡底。
但是,“城籍”又宛如风雨夜归人远远望见家中暖黄色的灯,不大亮,而且灯下的人也许并不和乐,但这,毕竟是家了——长在你的肉里,游在你血管里的家,稳妥而且甜蜜。
书中说:“对于这个世界,你无需感到绝望。
你何必为了暂时显现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等的片面迹象,而下定判决书,以为地球不再有能力继续生存下去了呢!……我们难道不懂得好好珍惜我们这美丽的星球吗?”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世界并不因为美好所以值得爱,而是因为你爱,所以显得美好。
如果你爱,“我城”便美好。
但是,也因为是你所爱,所以你所见的城市,也未必真实。
正如阿果和悠悠们所见的香港,妥帖美好,处处好玩,却是不真实的——是西西为他们造的一个梦。
在这个梦里,就连电话修理工和公屋住客也能怀抱着“创造美丽新世界”的理想。
“我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曾经碰见过这样的作文题目:我的志愿。
我当时是这样写的,我说,我将来长大了做邮差,做完了邮差做清道夫,做完了清道夫做消防员,做完了消防员做农夫,做完了农夫做渔夫,做完了做警察。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