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乡话中古知组读如端组的类型和性质
湘西乡话韵母的动态演变
日
臻
宕
江
q鼻化 nC鼻化 习 鼻化/ / / /
n0 /
/ 鼻化
鼻化 /
/
叼 /
q
曾
习 鼻 化/ /
n /
q
U a /U
白 沙
o
Y
Y/U UYl
U
ue /i
表 1 蟹 假 果 遇摄 今 读
3 阳声韵尾的演变
湘西乡话 阳声韵尾的变化较大 , 见表 2[ ]从类型学角度看 , 1, 这种变化属于萎缩型, 即韵尾数量减
少, 逐渐简化 , 咸深摄韵尾变化最大 , 山臻摄次之 , 宕江曾梗通中古收. 尾的四摄相对稳定, 尤以宕江较 为稳定。从阳声韵尾数量看, 除棋坪( 靠山) 1 . 两个韵尾外, 有. 、 1n 其他点都只有一个阳声韵尾一。各地 日
麻 溪 铺 棋 坪 八 什 坪 白 沙 深溪口 丑溪 口 渭 溪
成 开一
成 开三四 合三
深
日 鼻 化/ /
刁n /
f
/ 鼻化
/
q /
D
山开 合一二 日 鼻化 / o n 鼻化 彝化 f
日 /
q /
语 言科 学
I S 1 7 — 9 8 CN 2 1 8 / S N 6 1 4 4 3 — 6 7 G
21 0 1年 1月
第 1 O卷 第 1期 ( 第 5 总 O期 ) 3 0 3 —4
湘 西 乡话 韵 母 的动 态 演 变 *
杨 蔚 詹 伯 慧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4 1 60
。 南 大 学 文 学 院 中 文 系 广 东 广 州 5 0 4 暨 162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F HE BEI NORMA L UNI 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收稿日期:20072112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近现代北方方言的演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CYY 015。
作者简介:桑宇红(1970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及方音史研究。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桑宇红(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 要: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情况复杂,如果从音类着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读音类型:(一)知庄章三分型;(二)二分型,包括三种情况:⑴知、照对立型⑵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⑶开口、合口对立型;(三)擦音游离型;(四)合一型。
关键词:知庄章;南方方言;类型中图分类号:H 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87(2008)0320109208 知庄章三组声母指中古《切韵》时期的“知彻澄、章昌船书禅、庄初崇山”三套声母,发展到唐末形成了知一组、庄章一组的二分状态,宋人三十六字母分别用知组、照组表示它们,随后发展到南宋时期,知组开始并入照组,三组声母合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它们基本合流为一套声母zh 、ch 、sh 。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知庄章三组声母读音表现异常复杂,方言工作者在论述方言特征时经常提到它们,并把它们看作方言分区的条件。
方言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投影,因此考察中古知庄章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情况无疑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方言调查的扩展和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全面考察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方言中的表现,对主要的读音类型进行归纳,为研究三组声母在近代汉语的演变提供依据。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官话和晋语)有着不同的读音表现和演变轨迹,其在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为我们研究自元代《中原音韵》[1]之后三组声母的发展演变提供重要的语言事实根据;而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则为我们考察其在《中原音韵》[1]之前的音韵表现提供依据。
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语法功能
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语法功能【摘要】本文从“头”的音读出发,考其本字,归纳其读音三分的性质;再归纳“头”的语法功能,分析其性质。
【关键词】沅陵乡话音读语法功能沅陵乡话是分布在湖南西部沅陵县西南部的一种系属未定的方言,该方言的主要特点是次浊平归阴平;全浊声母清化后平声不送气,仄声有送气与不送气两分,知三读如端组;支微入鱼等特点。
对沅陵乡话的语音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词汇语法也有人在研究,但取得的成果不多。
下面我对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其语法功能做一些归纳和解释。
一、音读及其性质1.“头”的读音归纳“头”在沅陵乡话中有三种读音,如下表所示:2.关于三种读音的考证《说文》曰:“首也。
从页豆声。
度侯切。
”[唐韵]记为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记为徒侯切。
是中古定母,平声,流摄侯韵,开口一等。
从声母角度来看,中古全浊声母在乡话中的演变规律是:依旧保留一部分浊音,清化后平声一般读不送气,仄声有送气与不送气二分。
定母在乡话中有d/t/th/n 四读,例举如后:d 驮拿大徒台袋题提啼调跳掉头淡檀弹澄亭停同铜桐瞳洞地;t驼舵屠肚渡抬待蹄第递队淘条豆逗潭痰坛填电团糰堂唐塘特定笛独毒;th 代盗沓殿垫断;n 桃田夺糖。
可见,“头”的声母能与中古音对应。
从韵母角度看,中古流摄开口一等在乡话中的读音为[a],如兜[ta ]楼[la ]斗[ta 3]口[kha 3]豆[ta 2 ]扣[kha 2 ]。
可见,“头”的韵母与中古音对应很是整齐。
从声调角度看,中古声调在乡话中有的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分,有的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分,全浊入进阳平,其余进上声,调值各地不同。
古全浊平未清化的今读阳平,古浊平清化了的大部分今读阳平,也有读阴平的。
阳平调值13爬扶驼财渠摇笛沓阴平调值44杷都楼猜筛穿鹅蒿。
可见,“头”的声调与中古音声调也能对应。
3.关于三种读音的性质“头”的三种读音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了沅陵乡话四种性质:存古性、层次性、渗透性、变化性。
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r——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
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r——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李姣雷【摘要】乡话止摄合口今读叠置了多个层次,其中有多个读撮口呼韵母的层次.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读撮口呼韵母的层次来源不同,演变成撮口韵母的方式也不同.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支微入鱼"的现象,乡话的情况提示我们其他汉语方言中"支微入鱼"的现象也可能有多个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来源及演变也应该不同.【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7(016)005【总页数】9页(P552-560)【关键词】乡话;止摄合口;语音层次;演变【作者】李姣雷【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4乡话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归属不明的濒危汉语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乡话主要分布在沅陵县西南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大庸(今张家界)等地与沅陵交界的地区。
此外,湖南城步、广西龙胜、重庆酉阳有少数乡话分布,这些地区说乡话的人都是清代从沅陵等地迁徙而来。
乡话的语音现象比较复杂,如止摄合口字今读多个音类,除去明显受客话〔1〕影响的文读[uei]外,还有多个白读音类,如清水坪乡话白读有四个音类,分别是:[yE]、[yi]、[ɛe]和[u],其中有读撮口呼韵母的,有读开口呼韵母的,有读合口呼韵母的。
本文以清水坪乡话为例分析止摄合口今读音类之间的关系,同时列出其他乡话点的材料供参考〔2〕。
乡话止摄合口读撮口呼韵母的现象,以往研究关注比较多。
杨蔚(2010)和郑焱霞(2010)都关注过乡话中止摄合口三等读撮口韵母的情况,他们记录的止摄合口三等字主要读[y],并将止摄合口字读[y]的现象称之为“支微入鱼”。
“支微入鱼”最早是指吴语中止摄合口三等字读同鱼韵的现象。
后来陆续发现很多汉语方言都存在止摄合口读同鱼韵的现象,如湘语娄邵片、客家话、闽语、赣语、晋语等。
但大部分方言不仅止摄合口,蟹摄合口字也有读同鱼韵的现象。
语音规律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主要指元音鼻化,发元音时,气流由口腔、鼻 腔同时发出,叫做鼻化元音。国际音标写作[ẽ][ã][õ]等。 现代许多方言中有鼻化元音的存在。鼻化元音一般是 从带鼻音韵尾的元音发展来的。其发展过程应该是韵 尾鼻音影响元音使之鼻化,起初的元音鼻化后仍带鼻 音韵尾,后来鼻音逐渐短弱以至脱落,才变成鼻化元 音。即[an]→[ãn]→[ã]。现代济南、西安、太原等方言 中有比较典型的鼻化元音。如:
条件的变化
一、声母对韵母的影响
二、韵母对声母的影响 三、等呼对韵母的影响 四、声母对声调的影响
隋唐 音 班
பைடு நூலகம்济 南
西安 太原 [pæ ]
[pan] [pã] [pã]
谈
[dam] [thã] [thã] [thæ ]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1、元音复合化和单化 这里所讲的复合元音主要是指 以[i][u]为韵尾的复合元音和三合元音(即既有韵头又有韵 尾的元音)。 (1)单元音复合化 如:之部一等”该“类[ə](先秦两汉) →[ɐi](南北朝)→[ɑi](隋唐五代)→[ai](宋至现代) (2)复合元音单化 如:之部合一”母”类[ou](隋唐五 代)→[u](宋至现代) 2、四呼的转化 四呼指开口呼(无韵头)、齐齿呼(韵 头为[i]或全韵为[i])、合口呼(韵头为[u]或全韵为[u])、撮 口呼(韵头为[y]或全韵为[y])。四呼只是韵头不同,所以 容易互相转化。如开口呼变齐齿呼,只在主要元音前加上 一个[i]头,支部开口二等“街”类由隋唐至五代的[ai]转变 为明清的[iai],再转变为现代的[ie];开口呼变为合口呼, 主要元音[ɔ][o]变[u]或主要元音前加一个[u]头。鱼部开口一 等“姑”类由先秦的[a]转变为汉代的[ɔ]再变为南北朝的[o], 最后变为隋唐以后的[u]。
湘南土话果摄的历史层次分析
湘南土话果摄的历史层次分析湘南土话果摄字的读音很复杂,较明显保留了元音后高化的历史音变的痕迹;大致可分为三类:a类读音、o类读音、u类读音;每一类型都代表了历史音变的一个层次。
标签:果摄;音变;历史层次果摄在汉语诸方言的演变情况都较为复杂。
中古果摄包括开口一、三等和合口一三等,果摄字主要来自上古的歌部字,只有极个别的字来自上古微部,根据潘悟云师的拟音歌部上古韵母为aal,微部上古韵母为l,上古歌部是带辅音尾的aal,在向中古的ɑ变化过程中曾有过ai的阶段,即aal>aj>ai;到中古时,果摄元音韵尾i 已失落,主要元音也由舌面前低元音a后化为舌面后低元音ɑ,汉越语、日语吴音、日语汉音、高丽音及藏文、梵文唐音对译中歌韵字的主元音都是a,但据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考证果摄字在唐宋前读已经演变成ɑ,唐宋以后,汉语各大方言果摄字元音大都经历了ɑ>o的后高化历史音变。
从果摄语音演变历史来看,其元音后高化大体沿着a>ɑ>>o>>u的发展线路。
果摄在湘南土话的读音情况:土话代表点果摄今读东安花桥 a o u io u ya ye桂阳敖泉 a o e ai uo ye ya桂阳流峰 a o u io ua y道县小甲 a oi u au u桂阳洋市 a o iu ya嘉禾广发 a o ia ua江华粟米塘a u i i江华寨山 a e o u y oe ua uan uei y江永城关au ouy蓝山太平o e au uo ia ya道县寿雁o i uao iu i双牌江村 a uai au io uo遂宁关峡 a o u ou io新田南乡 a o ia ya宜章赤石 a ouei o ye宜章大地岭a o y ou uo ye冷水灘岚角山ao uei ia o资兴南乡oy uo yo嘉禾坦平 a u o ia io o宁远 a o y u u ie io果摄在湘南土话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⑴a类读音,包括a、ao、au、ai、ia、ua、ya等,y、e、、ei、uei等可以视为其变体,a类读音既有一等字,也有三等字,一等常见的有“那、他、大、啊、阿”等,三等常见的是“靴瘸茄”等。
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的语音层次
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的语音层次
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的语音层次
李姣雷
【期刊名称】《《语言学论丛》》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本文以四个乡话点的材料为例,分析乡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音的层次。
乡话古全浊声母今读有三类:浊音、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
通过与周边方言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乡话一些特殊词义的读音,本文证明乡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是最早的层次;平声读不送气清音、仄声读送气清音为第二层,推测其可能来源于早期湘语的影响;平声读浊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为第三层,是受辰溆片湘语影响出现的层次a。
【总页数】20页(P.221-240)
【关键词】乡话; 古全浊声母; 语音层次; 层次来源
【作者】李姣雷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
【相关文献】
1.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的语音层次 [J], 李姣雷
2.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类型和层次 [J], 瞿建慧
3.古全浊声母在湘西乡话中的今读音情况 [C], 陈晖
4.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r——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J], 李姣雷。
从文白异读看沅陵乡话语音共时系统的来源
从文白异读看沅陵乡话语音共时系统的来源【摘要】本文试从沅陵乡话文白异读语音的四个不同来源考察乡话:文读音源于明清官话与普通话的渗透,白读音源于明清前官话,一些特色白读音源于原始侗台语和自身变化,拟证明乡话脱胎于原始侗台语。
【关键词】沅陵乡话文白异读语音共时乡话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语音来源问题至今无人涉足,下面我从文白异读角度来讨论乡话共时系统的来源。
一、文读音源于明清以来的官话沅陵乡话区地处湘西城市的边远地带,其间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
乡话被湘方言与西南官话所包围,西南官话是该区的优势方言,是过去私塾、民间、官方的标准用语。
乡话区也有其他的汉语方言,比如“屎客子”、六保话,但这些汉语方言居住区域比乡话区域要小得多,交通更是不便,处于最“弱势”。
由于交际、“求雅”、新事物的产生,西南官话语音源源不断的渗入到乡话中。
过去,幼儿发蒙,私塾读书,老师必须用官话,除非在小学低年级,必须用乡话才能使之明白某个道理时,才不得不用临时用一下。
在学校,准确地说是课堂用语上,交流用官话。
民间集会,比如红白喜事、宗教活动、祭祀仪式等僧徒、道士、巫师等用的经文、咒语全用官话叙述。
历朝官方宣布法律、规定、开会等全用官话。
乡话区老百姓对内用官话,对外无论他源于何处,都用官话交流。
可以说在乡话区内部,官话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求雅”是对内的调整,乡话中一些白读音若与官话音相似,而官话音是表示忌讳概念时,就改用官话与此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一词来代替。
比如“儿”读[z 44],而[z 44]与官话粗话“日[z 13]娘”中的“日”同音同韵,所以“儿”就用“子[ts 53]”代替。
但表示“子[ts 53]”概念在乡话中原来就有,读“[tsa 53]”,形成了“子”读[ts 53]、[tsa 53]的文白对立,可见文读音[ts 53]源于明清官话。
新事物的产生与传播是乡话文读音的重要来源。
因为乡话区处于穷乡僻壤,新事物一般都是在官话区先出现,新事物总是带着官话音进入乡话区。
湘南土话全浊声母演变类型及清化一般规律-L
湘南土话全浊声母演变类型及清化一般规律?L摘要:湘南土话的古全浊声母今读的情况相当复杂。
江永城关、道县小甲、道县寿雁、宁远、蓝山县太平、宜章赤石、宜章大地岭、江华寨山话(梧州话)、江华粟米塘(七都话)、桂阳流峰、桂阳洋市、桂阳县敖泉、嘉广发、双牌江村镇、新田南乡、资兴市南乡等地的土话的全浊声母均已基本清化;东安花桥、冷水滩岚角山、遂宁关峡、嘉禾坦平等地的土话还部分保留了古全浊音,其中东安花桥、嘉禾坦平土话的古全浊声母保留得相对完整。
关键词:湖南土话;全浊声母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湘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东安花桥型:古全浊声母字,除少数变成擦音外,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浊音,颇具古湘语的特点。
冷水滩岚角山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除定母仍读浊塞音之外,其余都读浊擦音。
江永城关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和新湘语类似。
新田南乡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化,平声一律不送气,仄声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
桂阳流峰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绝大多数今读送气清音,与赣语相似。
宁远东路平话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化,平声一般送气,仄声一般不送气,与官话类似。
宜章赤石型:古并定母字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古澄崇群母字不论平仄,多读送气清音,再如临武街头、大地岭、桂阳燕塘、嘉禾广发、蓝山太平等地的土话都有这个语音特点。
江华寨山型:古并定群母字不论平仄,今读不送气清音,古从澄床母字不论平仄,今一般读清擦音,再如道县雁寿等地。
道县小甲型:古并定群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古从澄床母字,今读送气清音。
(见鲍厚星2002)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历史上看,浊音清化是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语音的发音机制和语言的语用机制。
朱晓农(2003)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揭示了浊音发音的空气动力机制:发浊音要求声带振动,而声带振动的必要条件是喉下气压要高于喉上气压,因此浊音难发,也不容易维持,这也正是浊音清化的原因,因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总是要求在发音时避难就易。
湘语
• 全浊特殊读法 • 部分全浊声母,包括舌齿音浊声母,如从邪澄床崇禅母今读边音(l)或叫流音化, 是长益片益阳方言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古全浊声母读边音的区域以益阳话、 桃江话、沅江话、安化梅城话为主要区域。分布于益阳市城区(赫山区和资 阳区)、桃江县、沅江县、安化县以及常德市汉寿县的军山铺、百禄桥等地, 如“钱连不分,寿路不分,陈龙不分,蛇茶不分”。此外桃江县马迹塘以及 安化县羊角塘比较特殊,古定母字也读l,比如地li,桃lau等。属于长益片长 株潭小片的南县话全浊声母读边音的情况比益阳其他地区的方言的此类情况 少,更接近于长沙话[8。目前由于受到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及湖南省强势方 言长沙话的影响,益阳方言受到一些影响,部分新词不再读边音,或者一些 边音字变为两种读法共存。在桃江,汉寿,安化交汇点的三堂街话更加特殊, 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 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
湘语特点小议
小组成员:王丽娟 王颖 张莹莹 郭姗姗
湘語的形成与分布
• 形成:先秦楚言-汉代南楚语-中古湘语-近古湘语近代湘语
• 分布:长益片,衡州片,娄邵片,永全片,辰溆 片
(一)长益片:长沙-益阳片,又被称为“新派湘语”或“北片湘语”,是 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只方言片。特征是全浊声母多数清化,并多读不送气清音, 多数点有独立入声调。 (二)衡州片:衡阳-衡东片,位于衡阳一带。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多数清化 不送气,许多地方有微母读非的现象,具有向赣语过渡的特征。 (三)娄邵片:娄底-邵阳片,称为“老湘语”,是湘语中间特色最为纯正、 最不接近官话的一只方言片。研究上也有主张拆开这只片做两块:娄涟片和 祁邵片。前者是娄底-涟源片,后者是祁阳-邵阳片。 (四)永全片:永州-全州片。全州位于广西桂林,是省外湘语的代表。特 征是古全浊声母保留较完整,阳声韵白读韵尾失落。该片包括部分具有湘语 特征的湘南土话。 (五)辰溆片:辰溪-溆浦片。位于湘西。靠近西南官话地区。特征是古全 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不送气浊音,仄声(上、去)基本 读不送气清音;全浊入声字多数清化。 此外,四川的达县、陕西的安康等地也有零星的湘语分布。 湖南省外湘语主要包括四川湘语,广西湘语,贵州湘语、陕西湘语、安徽湘 语和台湾湘语。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_瞿建慧
第32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月Vo l.32,N o.3 Jo ur nal of Jishou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 ar.2011语言学研究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瞿建慧(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
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演变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4074(2011)03 0155 04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B085);吉首大学引进人员科研资助项目(jsdx kyzz200807)作者简介:瞿建慧(1973 ),女,湖南泸溪人,博士,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类型与特点本文所说的 湘西 包括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共24个县市。
总面积52568平方千米,总人口908万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辖7县1市,即: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县和吉首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内的大庸市升为地级,设立永定区、武陵源区,将原常德市的慈利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
1994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辖鹤城区、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洪江市。
本文的湘西汉语方言不包括乡话。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比较复杂,有9种类型(在县市名称后面没有标注的表示调查点是县城)。
湘西乡话语音的内部差异
(2)声调的内部差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点的声调演变一致性较强,入声的
演变差异性大一些。入声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A. 入声消失,多数归阴平调,一部分归入阳平、去声,少
数归上声。属于此类的有深溪口。
B. 入声保留,一部分仍读入声调,一部分归入阴平、阳
平,还有一部分归入去声。属于此类的点有麻溪铺、高峰、白 沙、八什坪、清水坪、棋坪、船溪等。
深溪口 同哿d藜u 葱奂t‘s 藜u 龙奂li藜u 融哿z藜扪(以上通摄)袖 d捺藜扪劢吼奂x藜扪 仇哿dz藜扪 流哿dz藜u(以上流摄)徒哿d藜扪 炉奂l藜u 鱼奂捱i藜u 书奂ts藜扪(以上遇摄)
属于这种情况的还有木溪、渭溪。
2.5.4 通摄与阳声韵咸山开二三四等、臻深摄韵母相同:
八什坪 东奂tai 封奂fai 盅奂t揶iei 融哿捺ia(i 以上通摄)尖奂tsai 盐哿捺iai 染奂捱ie(i 以上咸摄)山奂sai 牵奂t揶‘ie(i 以上山摄)淋哿 zai 枕奂t揶ie(i 以上深摄)心奂siei 跟奂kai 勤哿t揶‘iai 斤奂t揶ie(i 以 上臻摄)
下表先列阳声韵尾的变化“,鼻化”表示阳声韵尾已消失, 变为鼻化韵,斜线“/”后的空位表示韵尾消失,变为阴声韵,空 白表示该韵摄完全变为阴声韵。
湘西乡话阳声韵尾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从阳声韵尾数量 来看,除棋坪(靠山)有 -n、-耷 两个韵尾外,其他点都只有一个 阳声韵尾 -耷。各地韵尾是按照 m→n→耷→覬 这样的途径演变 的。从各点的情况来看,存在一些差异:①鼻化韵分布在较多 韵摄的有麻溪铺、棋坪(靠水)、白沙,还包括处于乡话腹地的 高峰、清水坪、棋坪(靠山)等点;鼻化韵分布在少数(1~2 个) 韵摄的且鼻化韵实际数量较少的有八什坪、丑溪口、渭溪、船 溪等点;没有鼻化韵的有深溪口、木溪等点。②阴声化程度较 高的有八什坪、深溪口、丑溪口等点,只有 1~2 个韵摄没有阴 声韵,麻溪铺镇一些靠近 319 国道的村组阴声化程度也较高; 清水坪、棋坪(靠水)、木溪阴声化程度最低,有 4 个韵摄没有 阴声韵。
探究湘西乡话的分布与分片
I论坛■探究湘西乡话的分布与分片文/李功员摘要:语言是区域文化重要的组成本分,积极的分析语言的分区和分片对于了解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有着重要的帮助。
随着我国语言研究的深入,对于方言的探讨在进一步的加强,所以在方言分区和分片方面的划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从我国目前的方言划分来看,除去七大方言区外,还存在着一些特点比较显著的方言片区,比如徽语区、晋语区和平话区,湘西乡话和上述三个区域一致,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积极的分析湘西乡话可以为我国的方言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所以本文就湘西乡话的分布和分片进行探讨,目的是要全面的了解此种方言的划分以及具体的差异。
关键词:湘西乡话分布分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强化语言的研究能够更加深 入 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 内涵,所以积极的进行语言的分析和探究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的意义。
就目前的语言研究来看,方言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 容,所以强化对方言的考察和分析对于语言研究进步和丰富意义重大。
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在我国的湘西地区分布着一种归属未明的方言,此种方言特点鲜明但是未进行分区的确定,所以将其类入到了非官话方言中。
上述 提到的此种方言就是本文要进行重点分析的湘西乡话。
本 文的目的主要是进行湘西乡话的分布和分片研究,旨在探 究此中方言的内部差异。
―、湘西乡话的布就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湘西乡话的分布主要集中在 湘西地区的五个县市,这五个县市分别是怀化市 沅陵、辰溪和溆浦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泸溪县和古丈县。
从地理分析方面来看,由这五个县组成的 乡话片区由沅陵为中心呈弓形形状分布,整体片区的面积 约为6000平方公里,在乡话片区,讲乡话的人口大概有40 万,其中沅陵讲乡话的人口有20万,占据了总乡话人口的 一半,由此看出,沅陵县是湘西乡话的代表性区域。
从具体 的方言分布来看,湘西乡话分布在西南官话湖南省内的永吉片和湘语辰溆片以及苗语和土家语的包围之中。
以上是 湘西乡话的基本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湘西乡话的研究深度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邹晓玲【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6【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汉语方言; 方言地理; 自然地理; 历史移民; 历史行政【作者】邹晓玲【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4一、引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包括吉首、永顺、龙山等一市七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
州内语言(方言)复杂,土家族、苗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是这一地区的通用交际语。
就汉语来说,有西南官话、湘语、乡话和一些归属未明的小土话(如“死客话”“六保话”)等。
近年来,学界对湘西州方言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但大多限于单一方言或单点方言的个案研究。
本文拟在前人和时贤有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探讨湘西州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及其与自然地理、历史移民、语言接触、行政区划等的关系。
二、湘西州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湘西州因地理环境、移民历史、民族分布等的复杂性,导致本区域语言非常的驳杂。
除乡话外,关于整个湘西州境内汉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各家说法不一,主要观点如下:(一)湘语、西南官话二分。
日本学者辻伸久《中国语学》(1979)[1] 以吉首、古丈、保靖、花垣、永顺、泸溪等地方言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归为老湘型方言,其他县均为西南官话。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1989)[2]认为除永顺、凤凰、龙山为西南官话外,其他各地都属湘方言。
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 [3]将湘西的永绥(花垣)、乾城(吉首)、保靖、古丈、泸溪等地划归湘语吉叙片,把龙山、永顺、凤凰归为西南官话。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2002)[4]、《湖南方言研究》丛书“代前言”(1998)、陈晖,鲍厚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2007)[5]则认为除泸溪为湘语外,其余点皆为西南官话。
陕南混合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_周政
例字 精 资 止开三 组 租 遇合一 炒 效开二 双 江开二 刷 山合二 省 梗开二 庄 策 梗开二 所 遇合三 师 止开三 组 瘦 流开三 初 遇合三
昌黎
昌徐型
南京
南京型
济南
济南型
汉滨 城关
宁陕 江口
白河 城关
镇安 城关
西乡 城关
汉台 西关
为 ? 类韵母 , 而其他方面仍继续维持着原关中话的特征 。 基于以上 4 类情形 , 本文将以安康汉滨城关 、 宁陕县江口回民区 、 东部白河县城关 、 商洛的镇安城关 将安康的宁陕 、 石泉 、 岚皋三县的城关以及镇坪县的北部区域 作为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混合方言点 , 作为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的混合方言点 , 将汉中的汉台 、 西乡城关作为西南官话与中原官话的混合方言 分别讨论它们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 点,
2 陕南混合方言知庄章组字的今读类型
熊正辉 ( 把官话方言区分 ?、 济南型 , 以济南话为代表 , 中古知庄章组声 1 9 9 0) 1) ? 的类型归为三种 : 母全读 ?, 精组今读 ? 类 ; 昌徐型 , 以昌黎和徐州话为代表 , 古知二庄组开口 、 章组止摄开口与精组合 2) 并读 ? 类 , 知三章组 ( 章组止摄开口除外 ) 及知二庄组合口读 ? 类 ; 南京型 , 以南京 话 为 代 表 , 古庄组 3) 三等除了止摄合口和宕摄读 ? 类 , 其余均读 ? 类 。 其他知庄章组除了梗摄二等读 ? 类 , 其他均读 ? 类 。 万波和庄初升 ( 对西北方言的演变也做了同类分析 , 他们认为西北方言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 2 0 1 0) , 的今读多为 ?、 其中陕西主要为 “ 昌徐型 ” 和“ 南京型 ” 但“ 昌徐型 ” 多以变异类型出现 , 将关 ? 两分类型 , , 中的西安 、 潼关 、 大荔 、 合阳 、 韩城等地方言称之为 “ 昌徐型 ” 变异形式 ( 其特点是典型 “ 昌徐型 ” 基 A 1 2)
湘语
• 送气分调:老湘语湘乡方言阴去按照送气与否 又可以分为阴去和次阴去,此外中古次浊声母 (m,l,n)与中古入声形成次阳平,不与阳平合 并。湘乡城关镇话共有7个单字调,形成“平 声三分+上声+去声三分”的格局。次浊阳平不 同于全浊阳平,是一个独立的声调,次清去声 不同于全清去声,也是一个独立的声调,入声 调完全消失。各声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44、 阳平214、次阳平334、上声31、阴去445、次 阴去225、阳去33。次阳平包括入声字和浊声 母字。此外荣家湾方言也有类似的现象,在送 气和不送气分调。
判断湘语的标准
• 从共性层次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条: •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清浊,一 般都念不送气音; • 无论是否保留入声,古塞音韵尾[-p]、[t]、[k]均完全消 失,也无喉塞音[ʔ]; • 蟹、假、果摄主要元音呈/a/、/o/、/ʊ/序列。 • 声调基本在五至七调,绝大多数去声分阴阳; • 地域标准:地处湘江,资江流域,沅江中游部分地区, 抑或南岭地区,或者是有充分依据证明是由以上地区外 迁移民造成的方言岛或方言飞地。 • 凡是同时符合一、二条标准的方言应判定为湘语,在西 南官话划界时应参考第四条,不符合第一条但符合第三 条的方言应划入湘语。
• 平聲:多数湘语的阴平为中平调33或者高平调 44,55。湘方言多数代表点的阳平调值低沉, 为低升调12/13或者低平调11,而在四川的湘 语点的阳平为低降调21,与西南官话的阳平调 值21相吻合,不能不说是西南官话的影响。
• 上声及去声:新湘语的多数代表点上声为高降 调41,52,42,而老湘语的上声多为低降调21。 多数湘语的阴去调为中升调35或者高升调45。
• 声调: • 湘语一般有5-7个声调。多数平声去声分阴阳,少数去声不 分阴阳。即一般为“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入声” 六声调。 • 入聲調:入声是中古调类的一种,以促音收尾。在湘语的入 声多数无塞尾韵,按照辅音韵尾来说,湘语的入声已经名存 实亡。但做为调类独立存。湘语的入声可以看成是演化的最 后阶段。湘方言的入声仅仅能够称为入声调,而保留入声调 的湘方言多为新湘语。而古入声字按声母清浊派入两上不同 调类。比如娄底城区方言,清入字派入阳平45,浊入字派入 阴去35,入声做为调类彻底消失。
泸溪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类型及历史演变
泸溪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类型及历史演变印有家【摘要】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在各地方言中主要有合一和两分两种情况.泸溪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读为舌尖前音、舌叶音和舌面音三种.从三种类型的读音来源及古知、庄、章组声母的历史演变来看,泸溪方言属于庄组、知二和章组、知三两分的类型.【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4页(P105-108)【关键词】泸溪方言;中古音声母;知、庄、章组【作者】印有家【作者单位】铜仁学院人文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4对于知、庄、章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分组情况,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以李新魁、罗常培等人为代表的合一派认为知、庄、章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已经合为一组,可以拟为舌叶音或卷舌音;以王力、陆志韦等人为代表的两分派认为知、庄、章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分为卷舌音和舌叶音两组,即知三章为舌叶音,知二庄为卷舌音[1]。
两派的主要观点是相同的,都把知、庄、章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字分为知二庄和知三章对立的两组,知二庄含知二、庄全部和章组止摄字,知三章含知三组全部、章组除止摄及通摄庄组舒声字。
两派的区别在于:合一派认为两类字音的对立是因为介音i,声母就算是有音值的不同也是因介音不同而互补分布的变体,应该归为一组声母;两分派则认为知二庄无i介音,声母应为卷舌音,知三章有i介音,声母应为舌叶音。
王力在《汉语史》[2]中关于古知、庄、章组声母读音发展情况的表述如图1所示。
由于不论是合一派还是两分派,都把知、庄、章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字都分为知二庄和知三章两类,那么,我们在分析泸溪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情况时,也把它们分为庄组、知组二等、知组三等及章组来进行观察[3]。
具体见下页表1。
从表1可以得出泸溪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今读的一些特点:(1)庄组字不管舒声还是入声,不论开口还是合口,都读为舌尖前音;(2)章组字绝大部分读为舌叶音,少部分读为舌面音,还有很少一部分读为舌尖音;(3)知组二等字字数不多,基本与庄组合流读为舌尖前音;(4)知组三等字发展不均衡,既有上古音的残留,如“爹”“瞪”等;也有少部分与庄组合流,读为舌尖前音,如“展”“站”“缀”等;大部分与章组合流,读为舌叶音;(5)泸溪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大都无i介音,部分与精组洪音合流;(6)庄组、知二与章组、知三分离。
湘西乡话古心生书邪禅母读塞擦音现象探析
收稿日期:2010-01-05作者简介:杨蔚(1966-),女,湖北荆州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博士。
古心邪生书禅母在《切韵》系统里是古精组和知系的擦音声母,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今读多数念擦音。
在我们调查的湘西乡话十多个点里,这些古擦音声母除部分念擦音s 、揶外,还有比较多的字念塞擦音声母ts 、ts ‘、dz 、t 揶、t 揶‘、d 捺。
我们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方言调查字表》进行调查,经统计,累计有39个古心邪生书禅母字在湘西乡话里读为塞擦音。
本文主要通过湘西乡话古心邪生书禅读塞擦音现象分析,并比照其他汉语方言的擦音读塞擦音的情况,探讨湘西乡话这一现象的性质。
文中我们选用湘西乡话十个点的材料,它们是:沅陵县麻溪铺、清水坪、棋坪、丑溪口、深溪口、渭溪,泸溪县八什坪、白沙,古丈县高峰,溆浦县木溪,所用语料都是本人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整理而成[1]。
一、湘西乡话古心生书母今读塞擦音现象1.湘西乡话古心、生、书母字读塞擦音例字湘西乡话古心生书邪禅母读塞擦音现象探析杨蔚(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分析了湘西乡话古心邪生书禅母读塞擦音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字的清浊、送气不送气等情况,并比照汉语其他各大方言的同类现象,认为湘西乡话古心邪生书禅母读塞擦音是存古现象。
关键词:湘西乡话;中古擦音;塞擦音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5-0129-041292010年第5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古邪禅母读塞擦音部分例字在湘西乡话中,古邪、禅二母除少数字读为擦音s、z、揶外,多数读为塞擦音ts、ts‘、dz、t揶、t揶‘、d捺,如:斜泅袖像象松~树松~手祠旋~风(邪母)竖树时睡仇拾十上~山上~面尚和~勺仇城石熟是数(禅母),下面列举一些常用字例子:从上列例字看有以下特点:(1)这些字多是一些日常生活常用字,如“书、水、少、守、升、湿、舂、嫂、癣、岁、双、缩(~水、漱”等。
湘南土话知三、章读如端组的性质
作者: 李冬香
作者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出版物刊名: 湘南学院学报
页码: 42-4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湘南土话;知三;章组;端组
摘要:湘南土话普遍存在知三、章读如端组的现象。
读如端组时,韵母有的为洪音,有的为细音。
考察知三、章读如端组时韵母的洪细及其与其他声纽的分合关系,发现,韵母为细音时,知三读如端组一般是“古无舌上音"的表现,而韵母为洪音时,读如端组的性质多种多样;章组读为端组则是与精、庄、知二或知三、见合流后的演变,属于晚期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