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的心理学与经济学依据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看似差异很大,但实际上他们并非毫无交集。
两个学科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决策,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管理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行为经济学:过去与现在行为经济学是一种将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中的新分支学科。
它起源于20世纪晚期,当时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标准的经济理论并不能解释人们的决策行为。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人们被视为理性经济人,他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项、风险和利益,并作出最优决策。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并不总是开始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行事。
事实上,人常常决策失误,在处理决策方面有许多偏见,比如心理账户效应(人们的倾向于将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类似于为各种不同的目的建立银行账户)、过度自信和眼珠效应等等。
因此,行为经济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类行为的现实情况,它将经济理论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更准确地预测决策和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们真实的购买行为,制定更好的政策和有效地管理资源。
二、情绪影响决策我们本来以为投资风险越高,收益也会越大。
但是,当我们面对高风险的选择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恐惧。
我们可能会因此错失大好机会,或者做出错误决定,导致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和健康,更能对我们的决策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鉴于此,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探究情绪与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情绪怎样影响决策,如何利用情绪来提高决策质量。
例如,假设一个购物者已经决定不再花钱买不必要的物品。
当他们在网上购物时,他们冷静地制定了一个购买清单,并在结账时从自己的决策中保持尽可能远的距离。
但是,当看到促销广告或促销代码时,他们会感到兴奋,对购买物品的决定产生怀疑,而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购买不是他们原计划中所列的物品。
三、思维方式决定行为认知方式指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
这也是另外一个涉及到经济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的理性决策与市场机制的运行,然而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学科,提供了对经济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决策的重要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行为经济学逐渐崭露头角。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个体行为完全理性,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情感、认知偏差以及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通过对心理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借鉴,如认知失调、选择困难等,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好和行为,并提供了解释市场现象的新视角。
二、心理学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学提供了多种解释机制。
首先,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往往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理论相违背。
人们常常对损失更为敏感,而对利益的感受较为迟钝。
其次,心理学还发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例如,恐惧和贪婪的情绪往往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决策,后悔心理和厌恶损失心理的存在会改变人们的选择。
三、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在金融领域,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
例如,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盲目跟从他人的操作策略。
此外,投资者情绪的波动也会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决策者往往在市场出现亏损时采取保守策略,而在市场盈利时采取冒险策略。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因素在广告和消费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们的购买决策往往受到情感和心理需求的驱使。
广告商通过调动人们的情感、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广告,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对于价格、包装、品牌等消费品特征的感知和评价,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揭示了人们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任寿根南京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内容提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越来越重视用“模仿”、“羊群行为”等来分析经济问题,如Scharfstein模型和Banerjee模型。
本文在引入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行为经济学进行了发展,研究了“模仿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基本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弥补了新凯恩斯主义缺陷,为微观分析转向宏观分析提供了一种过渡,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关键词:模仿经济学羊群行为模仿一、引言近年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有一种新的倾向,即用“模仿”、“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分析经济问题。
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
1在整个经济学的演进过程中,对模仿的忽视,或未将模仿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来对待,大大减弱了经济假说的解释力。
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模仿(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等)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
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
实质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经济行为互动过程及其均衡的科学。
而要研究人的互动就离不开研究模仿,因为模仿是人互动的基本属性之一。
因此,以模仿作为核心概念构建一门新的经济学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本文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创建“模仿经济学”的构想。
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有一套成熟的理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Tarde,1903; McDougall,1928)。
McDougall(1928)认为,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模仿”一词仅用于一个体模仿或再现另一个体的行为和身体动作;从狭义上讲模仿和模仿性(imitativeness)通常被认为属于一种本能。
作为一种行为,模仿不能简单归结为“S-R”(刺激—反应)的纯物理过程,它属于一种心理过程,反映心理和物理的一种双重变化。
现代社会心理学把模仿(imitation)解释为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
盗版与反盗版的经济学分析
盗版与反盗版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盗版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这种行为的基础在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知识产权意识淡漠。
因此在打击盗版方面要根据我国国情,按照经济效率原则进行。
“补偿税”方案主张盗版行为合法化,然后通过征税补偿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这是一种旨在使生产者、消费者和盗版者三方都能改善的方案。
[关键词]盗版反盗版帕累托改善盗版这一特殊的侵权行为是困扰人类精神产品正常生产的一大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在诸如电脑软件、影视产品和出版物等生产领域内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盗版活动。
从正版产品到盗版产品的时间差越来越短,盗版活动中使用的各种设备越来越精良,盗版产品的质量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消费者想通过产品的质量来辨别正版与盗版非常困难。
盗版产品为什么能长盛不衰?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由于我国专利及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相对较晚,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不论是对正版产品的消费意愿还是对正版产品的支付能力都是偏低的。
这就决定了我国消费者在精神产品的消费方面存在着较普遍的“盗版意识”。
另一方面,由于正版产品在生产中要投入巨大的前期制作成本,决定了其价格不可能像盗版产品那样随意降低,而盗版产品由于没有这一巨大的前期制作成本,它和正版产品相比就拥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从而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关于盗版与反盗版的问题,我们应该多从经济学的角度作些分析。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福利水平。
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帕累托更明确地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能在不损害某些社会成员的福利的条件下,至少能提高另外一些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这就存在着使人们的福利改善的可能。
这种改善后来在经济学上就叫“帕累托改善”.根据这一经济学的哲理,让我们来谈谈盗版及反盗版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盗版的过程中确实有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得到了改善,这就是盗版者和消费者。
但是,这种改善并不是“帕累托改善”,因为它损害了正版产品生产者的福利。
什么是盗版?
什么是盗版?一、盗版的定义与特点盗版是指未经版权所有者授权,擅自复制、传播、销售他人的著作、音像制品、软件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盗版行为常常伴随着低价销售和盈利,并且给版权所有者和创作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盗版有其特点,首先是利用原创作品进行非法复制和传播。
其次,盗版常常依赖于技术手段,如破解软件的加密措施、制作盗版光盘等。
再者,盗版行为具有隐蔽性,难以追踪,使版权保护变得复杂和困难。
二、盗版对社会的危害1. 损害创作者利益:盗版行为剥夺了创作者的劳动成果所应享有的经济回报,造成创作积极性的低下,严重影响了艺术创作和创新的繁荣。
2. 侵害买家权益:盗版制品质量无法保证,购买者可能会遭受产品质量不佳、售后服务难以获得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3. 扰乱市场秩序:盗版制品的广泛传播会对原有的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合法厂商利润减少,市场失去公平竞争的环境。
4. 危害国家形象:盗版行为经济蒙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破坏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
三、盗版现象与原因1. 经济利益驱动:生产盗版制品有一定的成本,但利润空间巨大,吸引了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参与盗版活动。
2. 规制缺位:盗版的存在与版权保护力度不够和法律执行不力相关。
在一些地区,法规还未能跟上市场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导致盗版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3. 消费观念的问题:部分消费者认为“便宜就是好”,对盗版产品态度迁就。
消费者的无意识参与令盗版产业链得以持续。
四、应对盗版的措施1. 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提高版权意识:加强版权教育,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知,培养良好的版权意识。
3. 建立正版市场:加大对正版产品的推广力度,提供优质的正版产品和相应的服务,加强市场竞争力。
4. 科技手段的运用:开发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密技术,提高软件、音像制品和数字内容的防护能力。
杜绝盗版_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_辩论稿
杜绝盗版_消费者扮演⽐政府更重要的⾓⾊_辩论稿1·我认为根据凯恩斯的需求决定理论可知消费者的需求是盗版⽣产的动⼒所在,消费者的选择从根本上影响着盗版存活或杜绝的命运。
我们常能看到政府⾼举打击盗版的⼤旗,不停加⼤打击的⼒度和惩罚⼒度,的确这种⽅法也在⼀定程度上降低了盗版率,可是盗版的数量仍处在较⾼的⽔平,盗版始终难以杜绝,然⽽当消费者不再购买盗版时,盗版率⾃然⽽然会下降。
2·很重要的⼀点是:盗版本⾝具有流动性、分散性、隐蔽性等特点,政府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难以深⼊市场的每个⾓落。
况且杜绝盗版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政府却必须是集中⼒量解决别的更重要的国家⼤事,⽆法⼀直站在打击盗版的第⼀线上。
数量多,分布⼴,⼒量⼤的消费者,⽐政府更易发现盗版,接触盗版,拒绝盗版。
可见,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的⾓⾊⽐政府更重要。
3·政府颁布法令,⽤暴⼒的⼿段可以在短期内对打击盗版起到⼀定的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花费⾼,风险⼤,⼈⼒物⼒也都有限,⽆法做到⾯⾯俱到。
⽽消费者不同,只需举报或抵制不买,不⽤担负太⼤的风险,⽽对盗版商贩有好的动摇效果,当消费者团结起来时,盗版将难以⽣存在社会的任何⼀个⾓落。
所以消费者付出的代价⽐政府的少,取得的效果却⽐政府的好。
4·消费者是盗版商的⽣产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
政府⽆论再怎样打击盗版,在盗版商春风吹⼜⽣的强劲⽣命⼒⾯前,也仅仅只能起到打压的作⽤,只是⼀个外因,不能根本杜绝。
只有作为内因的消费者从思想上主动抵制盗版,才是最有效的⽅案。
这样说来,消费者就扮演了⽐政府更重要的⾓⾊了。
5·请问,我们是⼀个以政府为主还是⼀个让⼈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呢?⼀个不以⼈民为主的国家,⼈民还会有积极性吗,⼀群没有积极性的消费者,⼜如何能做到杜绝盗版呢?对⽅辩友提到的政府打击⽣产以致杜绝⽣产,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政府是做不到的,⽽政府想要做到这些只有在计划经济时代才能实现,那中国⼜为何搞市场经济呢,这不是⾃相⽭盾吗,那么以你们的观点,改⾰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平先⽣才是盗版的罪魁祸⾸吗?(市场经济是⼀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产及销售完全由⾃由市场的⾃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计划经济,是⼀种经济体系,⽽这种体系下,国家在⽣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计划。
浅析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浅析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摘要】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济学中,心理学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的运作,决策的过程,风险偏好以及消费行为。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市场的行为模式,从而提高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的准确性。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补关系使得经济学理论更为完善,并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心理学、经济学、影响、行为、市场、决策、风险偏好、消费行为、互补关系、应用前景、重要性1. 引言1.1 探讨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虽然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会根据理性选择模型来分析经济主体的行为,但实际上,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探讨了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决策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模式。
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式。
探讨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经济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1.2 介绍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远的。
在经济学领域中,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
人们的经济活动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信念、动机等。
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做出购买决策、投资决策等经济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心理学在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市场行为和决策行为。
通过研究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经济现象,提高经济政策的效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分析
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决策制定的科学。
在经济学中,心理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分析。
一、风险偏好与效用理论人们在面对决策时会考虑到风险因素,而这种考虑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即风险偏好不同。
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通过量化人们对于利益的评估,揭示了心理因素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二、认知偏差与经济决策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评估风险和利益时存在非理性的思维倾向。
例如,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于收益的敏感程度,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
此外,人们还存在着过度自信、顺应群体思维等认知偏差,对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
心理因素对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会情绪失控,从而产生进一步错误决策。
行为金融学对于揭示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廉价效应与市场行为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商品的价值会受到成本的影响。
廉价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价格廉价的商品具有更高的需求。
这一心理现象对于市场定价和产品销售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商家常常通过降低价格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五、心理账户与消费行为心理账户是消费者在心理层面对个人财务进行划分的方式。
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来管理,这种心理现象对于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人们对于不同账户中的资金有不同的使用倾向,这可能导致不合理的消费决策。
六、羊群效应与市场行为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模仿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
心理学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模仿他人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心理现象对于市场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当一种商品或投资项目被广泛推崇时,人们会跟风选择,进而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概述盗版现象是指非法制造及销售包含版权、专利或商标保护的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目前,在数字媒体行业、软件行业等领域,盗版现象已经呈现出普及化的趋势,对于产业发展及消费者权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作为经济学家,我们需要对盗版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机制及影响。
盗版产业链在盗版现象中,需要先了解盗版产业链的组成。
基本上,盗版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三类人员:1.盗版者:他们通过制造盗版产品或服务,获得巨大的利润。
2.执行者:他们帮助盗版者通过销售、传播等方式,将盗版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
3.消费者:他们以低廉的价格获得盗版商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得利益。
在盗版产业链中,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没有消费者的需求,盗版者和执行者无法从盗版活动中获得利益。
盗版现象所带来的影响经济学家认为,盗版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盗版行为直接导致版权方的利益受到侵害。
一方面,这可能会降低版权持有者创作和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对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盗版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制作、销售盗版产品和服务,涉嫌侵犯版权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严重的情况下,导致版权持有者的长期利益受到损害,降低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盗版现象对消费者的影响盗版现象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盗版产品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为盗版产品没有经过版权方的检测和审批,所以它的质量和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一旦使用后出现问题,消费者需要承担维修费用等额外支出。
2.盗版产品缺乏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消费者无法享受正版产品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可能会导致产品使用效果、方便程度等方面受到影响。
3.盗版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往往伴随着损失。
因为盗版产品售价低廉,所以带给消费者的经济效益往往是短期的。
而在长期来看,盗版行为会降低产品的质量和供应量,使得正版产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反而因购买拥有弱法律保护和服务保障的盗版产品而不得不承受更多的风险。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互涉关系研究
【关键词 】 心理 学;经济学 ;互涉关系
随着 人 类对 社 会认 识 的发 展 ,发 展生 产力 和提 高 生产 效率 成 为
越来 越 多人 关 注 的主 题 , “ 分 工 ”和 “ 专 业化 ”同时 也顺 势 而生 。 这 种现 象不 仅 发生 在 物质 生产 领 域 ,学术 研究 方 面也 在一 定 程度 上
更 加 深入 的进行 研究其 与经 济学 之间 的联 系。
经 济学 与, 理 学 的 研 究 概 况 1 . 1 、经 济 学与心 理 学的发展 历 史 心理 学 和经 济 学都 有着 共 同 的起源 ,二者 产生 于 十七 到 十九世
一
要大 量人 力 、财力 、物 力和 大量 的时 间才 能 完成 。并 且在 进行 大量 的 消 耗 之 后很 有 可 能 得 不 到 想要 的结 果 ,不 可预 见 性 比较 大 。 因
枝 末 节方 面 总会 有所 偏差 .以前 得出 来的 一些 理论 可能 对 自己现 阶 段 面对 的 问题起 到相反 的作用 。 2 2 、经 济学 与心理 学互 涉研 究的 不足 在经 济 学与 心理 学相 互关 系 的研 究之 中 ,很 多问题 明 显超 出 了
自然 学科 科 学 的界 限 ,不 是 科学 和哲 学所 能 呈现 出来 的 。这就 造成 了研 究方 法 的不 足 ,这就 不 是很 小 的个人 力量 所 能完 成的 任务 .需
1 . 2 、经济 学与 心理 学互 涉研 究的近 况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 的 “ 越 界 ” 行 为 ,随 着经 济学 本 身 的发 展 ,其研 究领 域 也在 逐 渐扩 张 ,从 而在 心理 学 的研 究产 生 了相 同之
由于 受到 从2 0 0 8 年 开 始 的金融 危机 的影 响 ,相 当一 大部 分人 对 于 的生存 安全 感 的体 会越 来越 淡 薄 。因此 ,在 这种 情况 下 ,心 理学 家对 社会 稳定 和 增加 人们 信 念 的作用 也越 来越 重要 。所 以 , “ 信 心 经济 与心 理学 家 的社 会责 任 ”在 近 日成 为了 中科 院心理 研 究所 主办 的第 三 届 中国心 理学 家大 会 的 主题 。从这 些情 况 可 以看 出 ,国家对 这个 往 大说 关 系国 家稳 定 、社会 繁荣 ,往 小说 关 系 人民家 庭幸 福 的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给国内市场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生产经营者利益缺失以及消费者监督不到位等。
首先,制度不完善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刑法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知识产权侵权处罚力度不够,对于侵权行为的刑事追究力度也不够严厉,给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同时,相关法律规定的执行力度也不足,监管部门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大,导致了假冒伪劣商品能够长期存在并大量流向市场。
其次,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销售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
但各个环节的监管机构存在分散和不协调的情况,监管力度不够集中和强大。
同时,执法部门的执法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手段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
再次,生产经营者利益缺失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商家的唯利是图心态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
他们往往通过使用劣质原材料、降低产品质量、打击竞争对手等手段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这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需求。
最后,消费者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消费素质和消费意识,但当前我国的消费者群体中仍然存在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假冒伪劣商品的认识不足,缺乏识别和判断的能力。
此外,不少消费者对于价格过低的商品持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低价商品是质量好的表现,从而被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所欺骗。
消费者的监督意识和监督力度不够,也给了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乘之机。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刑事追究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制造销售者的处罚力度。
营业悖论正版盗版区分
营业悖论正版盗版区分(实用版)目录1.营业悖论的概念和背景2.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区分的关联3.营业悖论对正版盗版区分的影响4.如何在营业悖论下正确区分正版盗版5.结论正文一、营业悖论的概念和背景营业悖论,源于经济学领域,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后反而会导致总收入下降。
这一现象在版权领域同样存在,使得版权所有者难以通过增加销售量来提高收益。
这种悖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在数字产品和网络服务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区分的关联在数字产品和网络服务领域,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区分紧密相连。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产品的复制和传播成本几乎为零,这使得盗版行为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
当盗版产品充斥市场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价格低廉的盗版产品,导致正版产品的销售量下降。
即使正版产品品质更高、服务更好,但由于盗版的存在,消费者并不愿意为正版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种市场现象正是营业悖论在版权领域的体现。
三、营业悖论对正版盗版区分的影响营业悖论对正版盗版区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使得正版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盗版产品的价格低廉,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盗版产品,导致正版产品的销售量难以提升。
其次,营业悖论导致正版产品收益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盗版行为的泛滥。
正版产品销售不畅,使得版权所有者难以获得足够的收益,从而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维护和开发自己的产品。
四、如何在营业悖论下正确区分正版盗版在营业悖论的背景下,正确区分正版盗版显得尤为重要。
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支持正版产品。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版权所有者也应该积极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
五、结论总之,营业悖论对正版盗版区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正版产品的利益,打击盗版行为。
浅谈盗版现象
浅谈盗版现象盗版现象如今是风行盛世,政府对其累禁不止,这是源于它坚实的市场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从供给方面看,它的市场基础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高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
盗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有害无利。
其实,盗版品究竟会增加福利还是减少福利,取决于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以及政府反盗版的严厉程度。
我认为,政府应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而不是消除盗版的负面影响为目标,以运用竞争机制为导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权保护法规在内的多种措施,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适时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
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那么第一点——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
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
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
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
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
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
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
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或现在流行的windows7电脑操作系统,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
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多年来一直以来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和研究。
然而,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于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形成了经济心理学。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的联系和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一、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的联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和经济行为的原理。
而经济心理学则关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决策方式和行为模式。
两者的联系在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而经济心理学则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框架和工具来分析市场、生产和消费等经济现象,而经济心理学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被视为理性的经济决策者,他们通过分析和计算来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经济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观点。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经济决策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因素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风险规避、心理账户效应和群体决策等心理机制的影响,这在传统经济学中往往被忽视。
二、经济心理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规律和决策模式。
具体来说,经济心理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消费决策:经济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动因和决策偏好。
心理账户效应揭示了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不同账户中的金额进行决策。
例如,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信用卡进行高额消费,而使用储蓄进行低额消费。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在购买决策中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例如,购物欲望、社交影响和心理满足等。
2. 投资决策:经济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们在股票市场中往往存在过度自信、风险规避和损失厌恶的心理偏差。
这些心理偏差导致了投资错误和资产泡沫的形成。
有关盗版的调查报告
有关大学生对盗版图书看法的调查报告调查方式和对象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网上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样本容量为100,回收有效样本为100,被调查对象主要以学院为单位,覆盖了全校9个学院,调查对象男生占53.5%,女生占47.5%,比例合适且具有代表性,而且范围广能够体现调查的普遍性,符合调研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要求。
调研内容现如今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不仅给出版业带来了商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和自由空间,也带来了无限的挑战。
其中盗版的猖獗更是给出版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所谓“盗版”,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得到图书版权所有方授权和出版管理部门审批而私自印刷出版的图书,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严重侵害了版权所有人的正当权益。
在当前中国,相信绝大多数读过书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盗版,有些还成为盗版的忠实拥趸者,非盗版不买。
从中小学教材到大学教辅,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官版)到各种畅销书,从考试试卷到城市地图,从所谓的“内部资料”到各种培训教材,你能想到的图书品种,只要有销量,都会无一例外地遭遇盗版。
仔细想想,在拥有十三亿人的中国,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事实,正版图书所遭受的危害是如此之大。
而作为图书主要消费人群之一,作为社会上比较有辨识能力的大学生们购买盗版的情况又如何呢?且让我们先看看如下表格:从上表的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经常购买盗版制品的人占接受调查人的大多数,而决不购买者却少之又少。
这两个数字的巨大反差直接反映出了现在盗版制品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已日益深固。
而其中不得不看到正版与盗版在价格上的差异。
这也充分体现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花较少的钱买较好的东西。
价格便作为唯一一个盗版书籍可以和正版书籍竞争的优势被凸现出来,而同时,这个优势又是相当强势的。
作为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的消费还处于中低档水平,因此盗版制品在短期内还是会大量存在。
“假货多”与“打假难”的经济学思考
以说 明 : 例如 , 添加 了三聚氰胺的牛奶 , 其蛋 白质 的含量不达标 , 或暇务。这样才 能使 自己的产品或 眼务为顾客所注意 , 促使顾 尤其对婴幼 儿的影响颇深。虽然生 客购 买该网商 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 , 网商可以参考本文提出的 长期饮用还会影响身体机能 , 产这种牛奶的企业 有很 高的市值 ,旗下品牌也为国家驰名商标 , 提升策略 来提升顾客价值 。 但不能不说其生产的产 品是地地道道的假货。
四、 结 语
网购环境下 , 网商之间的竞争 日益加剧。 在这样 的环境下 , 网商为了在竞争 中战胜对手 , 吸引更 多顾 客 , 赢得顾客并 留住
顾客 , 就必须向顾 客提供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多顾客价值的产品
假 冒别人商标生产的或 者劣质的产品 。对于 第一个特征 , 我 们很 容 易接受 , 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各大品牌的仿制品 , 它们凭借 相对 价格优势获得了生存空 间。对于第二个特征 , 可以举一个例 子做
( 1 ) 合理设计商品价值 , 提高商品性价比。 顾客是价值最大
【 摘要】本 文从假货的定义入 手, 简要 列举 了“ 假货 多” 与“ 打
化 的追求者 , 网商应该洞察顾客 的消费需求和 消费心理 , 使出 假难 ” 的现 状 , 着 重 从 经 济 学 的 角度 分 析 了形成 该现 象的 原 因 。 文 售的商品符合顾客的价值观 。 商品质量是顾客功能价值 感知的 中指 出 , 需 求量 大 、 信 息 不对 称 、 成本 低 廉 以及 执 法 部 门、 消 费者 、 基础 , 网商应在确保商品质量的 同时 , 合理设置商品的定价 , 并
在此基础上根据网店 自身的实际情况 , 对商品性能 、 包装 、 保修 期 等方面进行优化 , 力图 为顾客提 供高性价 比的商品 , 提高顾
营业悖论正版盗版区分
营业悖论正版盗版区分引言在数字化时代,版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营业悖论和正版盗版区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深入分析营业悖论的本质以及如何准确区分正版和盗版。
营业悖论的定义和原因营业悖论的概念营业悖论是指在数字环境中,正版产品的销售无法与盗版产品竞争的现象。
盗版产品的价格低廉甚至免费,而正版产品则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这种现象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盗版产品,从而使得正版产品的销售受到冲击。
营业悖论的原因1.价格因素:正版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而盗版产品价格低廉甚至免费。
这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盗版产品来节省开支。
2.便捷性:盗版产品往往可以在网络上快速获取,而正版产品则需要付费购买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这增加了正版产品的获取成本和难度。
3.社会影响:在某些社会环境中,盗版产品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一种潮流。
这种社会影响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盗版产品,以追求与他人的认同感。
正版与盗版的区分标准法律标准法律是判断正版与盗版的最基本标准。
根据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的规定,未经版权人授权的复制、传播、展示和发行行为都属于盗版。
而正版则是经过版权人授权的合法产品。
质量标准正版产品往往具有更好的质量保证,包括产品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盗版产品往往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易受病毒感染等问题。
社会责任标准正版产品的销售可以为版权人和相关产业链提供合法的收益,从而促进创作和创新。
而盗版产品则削弱了版权人的权益,对相关产业链造成损失。
用户体验标准正版产品往往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包括更多的功能、更好的技术支持和更及时的更新。
而盗版产品则通常无法提供这些服务。
如何解决营业悖论并准确区分正版和盗版提高正版产品的竞争力1.降低价格: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使得正版产品的价格更加亲民,与盗版产品形成竞争。
2.提供附加价值:通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值服务等,提高正版产品的附加价值,吸引消费者选择正版。
3.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提升正版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营业悖论正版盗版区分
营业悖论正版盗版区分摘要:1.营业悖论的定义2.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的关系3.区分正版和盗版的重要性4.区分正版盗版的方法5.结论正文:一、营业悖论的定义营业悖论,又称为“悖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或商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一种既不能提高商品价格,也不能降低商品价格的困境。
这种困境使得企业或商家在市场中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影响到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的关系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的关系密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和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选择生产或销售盗版商品。
这是因为盗版商品的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然而,这种行为会导致正版商品的销售受到冲击,从而使得正版商品的生产企业陷入营业悖论的困境。
三、区分正版和盗版的重要性区分正版和盗版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正版商品的生产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发、设计和生产,而盗版商品则通过复制、模仿等方式降低成本。
如果盗版商品在市场上泛滥,不仅会导致正版企业的利益受损,还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因此,区分正版和盗版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区分正版盗版的方法区分正版盗版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品牌标识:正版商品通常会有明显的品牌标识,而盗版商品往往没有或者模仿品牌标识。
2.价格:正版商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盗版商品的价格通常较低。
3.质量:正版商品的质量往往较高,而盗版商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4.售后服务:正版商品通常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而盗版商品往往无法提供售后服务。
5.购买渠道:消费者可以通过正规的商场、专卖店或者官方授权的线上平台购买正版商品,避免购买盗版商品。
五、结论总之,营业悖论与正版盗版的区分紧密相连。
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compare goods is costly,secondly market filling enormous chances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flood the market fake and forged.Trace it to its caUSC,economic actor mere
and then deep discussion the realistic terms of market main body play chess
psychology only one time and not cooperate.The focal point of the question is how to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市场成本 假冒伪劣 合作博弈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知识水坝@damdocAB NhomakorabeaTRACT
ANALYSIS FAKE AND FORGED PHENOMENON’S ECONOMIC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cOSt question of consumer with inferior position of information,under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actor’S limited rational situation.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盗版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普遍,对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探讨了盗版市场的形成、盗版对正版市场的影响、盗版现象背后的消费心理、盗版行为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以及防范盗版的经济策略。
在文章讨论了盗版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盗版现象带来的经济问题,找到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盗版现象、经济学分析、市场形成、影响、消费心理、成本与效益分析、经济策略、经济发展、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盗版现象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盗版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盗版指的是未经版权方授权,以非法方式复制、传播和销售他人的作品。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也损害了原创作者和合法版权持有者的利益。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其背后的市场机制和规律,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策略。
在数字化环境下,盗版市场的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发展、法律法规和市场需求等。
盗版对正版市场的影响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既可能对正版销量造成损失,也可能带动了更多人对作品的认知和消费。
消费者的心理也是影响盗版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因为便宜或者方便而选择盗版产品;一些消费者也可能出于对原创作品的尊重选择购买正版产品。
对盗版行为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防范盗版的经济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盗版现象,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盗版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为未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
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盗版的心理学与经济学依据
心理学
(一)从行为学角度:人的行为和感觉都是基于比较的结果。
如果让你从别人钱包里偷拿走50元钱,你会有罪恶感吧?如果让你从音像商店里偷偷拿走一盒DVD,你肯定会有罪恶感吧?因此从这个角度类比,我们会认为从网络上下载盗版影像的罪恶小于”拿走DVD“,也小于”拿走50元“。
甚至在大量免费影视观看服务的熏陶下,我们开始认为下载电影根本不必算是什么有悖道德的事情(它“很常见”),这种感觉是基于各种比较产生的。
我相信在国外的用户(包括美日欧洲等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也有类似的体会和现象,只不过法律对这方面的制裁非常严厉,同时又有各种版权公司通过正当途径销售网络下载版权,才不会导致盗版下载蔓延到像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这种程度。
人的欺瞒行为有这么几个简单规律:
1.如果面对的是钱和物,人会觉得偷拿了钱比偷拿了物产生的罪恶感更多。
2.如果面对的是实物和虚拟物,偷拿走实物比拿虚拟物的罪恶感要多。
3.在有参照系的前提下,人们普遍认为”行小恶“不是罪。
(二)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能力的成长需要从周围的环境吸取认知经验以形成个体的
认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是通过内化——即从背景中吸取知识——从外到内
进行的,在认知发展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社会的影响而不是生物的影响。
”当
处于一个“下载一首歌曲不是真的偷”,甚至将盗版者誉为“侠盗”的社会环境中,人
便会形成一种普遍不尊重著作权甚或直接从事盗版的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十几岁以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处于非常重要的人生时期,此间形成的态度可能到中年一直保持稳定”。
这表明,儿童或少年时期形成的财产权观念,可以持续到成年之后。
然而,儿童时期
的认知能力无法认知一些过于抽象的事物,而著作权正是这些抽象事物之一。
正如英国法官叶兹对著作权的界定:“它们是一系列没有界限、没有标志、不能被实际占有、不具备财产的任何特征和条件的思想。
它们全部都只存在于人脑中。
”@7儿童时期无法认知著作权这种完全凭人的想象力去界定范围的财产,公众错过了形成将著作权作为一种私人财产权的最佳时期。
公众基于朴素的生活经验,并不相信“创作必需著作权”或“著作权激励创作”为信息内容的说服,从而并未改变公众既有的对待著作权与盗版的态度。
在历经著作权诞生400年之后,公众依然未形成尊重著作权的信念和遵守著作权法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信念得以强化的必然结果,在人们对一事物毫无怀疑地相信的情况下信仰就得以形成,设想连最起码的相信都没有,怎么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信仰认同”。
(三)共享心理——中国式元素
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赋予中国人“共享”的观念。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与人分享,独自
占有某样东西被视为自私和没有教养.
经济学
(一)供求关系定律
1.消费市场基础:消费者在明知产品的真伪的情况下,最直接的购买盗版产品
的原因就在于盗版产品拥有极为低廉的价格,即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
产品。
消费者是经济理性人,在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时,都会在质量和价格之间
做出权衡,然后做出最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一般而言,购买都是在给定的
质量约束条件下,选择价格最为优惠的产品。
消费者选择盗版,其实是一个
经济理性人在权衡各种条件后做出的满足自身受益最大化的合理选择。
所以
盗版产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市场基础
2.供给市场基础:盗版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的生产价值(一种商品的售价与生
产他的成本之间的差距越大,生产它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产品就越值得生
产,产品的生产价值也就越大。
)
a)正版品的销售存在巨大的垄断利润。
正版与盗版的区分就在于生产者又
没有合法的版权。
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各国政府为了鼓励创新,通过法律手段对于版权进行保护,这是十分正确的。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对于版权的保护在客观上形成了法律和行政的垄断,限制了产品的正产。
b)其次,盗版品的价格优势极为明显。
从一般意义说,致使产品的成本包括
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方面的支出。
因为一般来说盗版品对于质量要求并不严格,盗版产品生产厂商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采取使用廉价原料,减少生产工序等方法来降低成本。
在版权费用支出上,由于免费使用了版权,盗版产品更是毫无这部分成本可言,所以价格优势更加在盗版产品一方。
c)再次,盗版本身的风险以及生产者对于风险所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盗版产品的供给。
盗版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因此盗版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作为经济理性人的厂商对于风险和收益的选择决定了盗版品的供给。
由于现行市场制度中存在法律缺陷,市场被人为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大量存在,执法效率低下和大量存在的权力寻租的腐败问题,以上,一切问题都导致盗版厂商生产盗版产品的风险很低,盗版产品生产者很容易规避法律的规制,非常容易逃避法律的制裁和处罚,所以有大量的厂商选择了带有风险的盗版产品的生产。
d)最后,正版产品的“价格怪圈”从反方面刺激了盗版产品的生产。
巨大的
垄断利润对于生产厂商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由于存在极高的版权成本和法律的硬性规定,投资不能正常的流向该生产部门,于是只好生产盗版产品。
而由于盗版的泛滥,又迫使正版生产厂商必须投入大量的成本来防止和抵抗盗版,这进一步导致正版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的下降,从而
又刺激了盗版产品的生产。
(二)免费经济学,互联网盗版:分享与盗版——悖论
2009年7月,《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出版了一本新书《免费经济学》(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他指出,互联网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趋势,那就是免费!凡是与网络有关的东西,或多或少,都可以免费得到。
在市场经济面前,看似分享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必然对消费者之间的分享行为,保持最大的警惕。
他们认为没有现行版权制度,人们就不会有动力去创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开始改变着市场经济的规则,事实上,自由分享也能做出伟大的作品,而且还能通过服务赚到钱。
2012年红遍全球的韩国歌曲《Gangnam Style》,就是采用分享这种策略。
制作方把歌放上Youtube,随便消费者观看、下载、播放和翻拍,不用向制作方支付一分钱,消费者怎么盗版都可以。
结果,截至2013年5月1日,这支音乐录像带在YouTube网站的点击量为15.78亿次,超越贾斯汀•比伯的单曲《Baby》成为该网站历史上观看次数最多的视频;
2012年9月,这支音乐录像带还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YouTube历史上最受人“喜欢”的视频。
凭借着这股巨大的风潮,《江南Style》为创作者(PSY)带来了至少100亿韩元(约5000万人民币)的收入。
电子游戏《Minecraft》从一诞生就默认允许盗版。
欢迎玩家购买正版,但是如果你没
钱,就用盗版吧,先玩起来再说。
收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玩家!结果,去年它的累计总销量超过了2000万份,一个29人的小公司,创造了2.35亿美元的营收。
以上两个看似违背经济规律的盈利模式,正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各个角落,1952年那些陈旧的版权保护法案,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它有很强的排他性,严格禁止分享。
与其说它保护了创造者,不如说它保护了利润。
有一点应该要明确,那就是版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鼓励创造,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利润保护机制,更不应该成为一种控制知识的手段。
两种观点:1.只有版权保护才能维护版权所有者利益
2.互联网时代,信息分享的社会效益大于版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