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考前提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 述你的看法。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800字以上。
• 角度 1
• 从“医生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的角度 进行分析。“全力抢救”,表明医生为了挽救病 人的生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抢救上,根本无暇 他顾。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却因此 出现疏失而成为被告。社会上类似的事件还有很 多,这应该引起重视。
• 江歌事件:道德谴责是法律空白处的无奈
• 2016年11月3日凌晨,留学日本的江歌, 出于对朋友刘鑫的保护,被其男友连捅十刀 致死。在江歌生死挣扎的过程中,刘鑫始终 躲在屋子里,任凭江歌哭喊都没有把门打开。 事后刘鑫避而不见长达1年,当江歌妈妈无 奈在网上公布了刘鑫全家的信息,刘鑫及其 家人甚至出言威胁及谩骂。对于刘鑫,如果 她自己不知道忏悔和救赎,我们除了道德谴 责,几乎束手无策。
• 常规结构
• 概述材料,导向明确,观点定位 •↓ • 分论点1+正面素材+小结 •↓ • 分论点2+反面素材+小结 •↓ • 分论点3+素材铺排+小结 •↓ •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观点
• 升级结构
• 引述材料,围绕选定的对象进行排比式提问,以问 代答,表明立场
•↓ • 用辩证观点对各方做法的合理性进行简单评议 •↓ • 三段式,运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和相关的理论论据进
• 对于范雨素们,文学意味着什么
• 这些年,从郑小琼、许立志再到范雨素,“打 工文学”被许多读者所认知。但正如媒体人淡豹在 谈她向范雨素约稿的经过的文章里所谈到的,范雨 素和时下备受瞩目的这些标签化的工人写作不同, 她的语言不是农民化的,她也不太写那些苦大仇深 的苦难、反抗等主题。
• 以范雨素为代表的自我书写意味着什么?文学 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如何看待他们的写作? 张慧瑜每周在北京皮村的工友之家义务授文学课, 范雨素是他班上的学生。张慧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谈了他眼中的新工人文学。
公德升温的最长效能量。“剪裤索赔”事件已经落 下帷幕,但它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还是打开了神 奇的月光宝盒,其实都有待于我们的反思与改变。 • (开篇直接将材料定性,是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解决 的办法。两个提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 (结尾)千元赔偿,寒凉中孕育着春天(点题), 愿所有人都能从中看到希望,温暖未来(照应)。 • (结尾,没有停留在对观点的再次强调上,而是又 布置了一个问题,给读者创设了延伸思考的空间。 )
• 事实上,《我是范雨素》并不是范雨素 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去年5月,她写大 哥的短文《农民大哥》发表,亦获得大量 网友点赞。而这次的《我是范雨素》,则 是因老家耕地被征用,听81岁的母亲讲述 维权奔波经过,身为女儿她很难过,“有 那种喷涌的感情”。
• 于是,她每天下班回到家后,开始了 《我是范雨素》的写作。这篇原本近万字 的文章,她一笔一画写在稿纸上,只花了5 个小时就写完了母亲的部分。责编郭玉洁 删减两千多字后编订发表。
•
• 范雨素从六七岁起,就特别喜欢看书。 想当文学家的大哥买回的文学杂志,成了 她的精神食粮。受范雨素影响,她的大女 儿也特别爱看书。范雨素说,陆陆续续给 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现在还放在家里。 “我们条件很差,没有能力让我的孩子接 受学校教育”,范雨素说,现在她20岁的 大女儿已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
• 四则素材中,三则热点事件有正有反, 分别对应命题材料中的不同对象,可以从不 同角度佐证观点;一则理论素材是对人性的 透彻分析,深刻犀利。四则素材有以情助力, 有理性指导,如果与其他素材结合起来运用, 一定会使论证更加透彻有力。
• 参考范本
• 千元赔偿,寒凉中孕育着春天 • (开头)舆论,抨击邪恶,弘扬正气,它就是使
•
• 青岛“大度哥”:手机被摔弃索赔
• 2016年11月25日下午,山东青岛的崔延 平在医院等电梯时,手机被抢救病人的医护 人员碰掉而摔碎。之后,他捡起手机,不声 不响地离开了。崔先生称不追究是因为不能 耽误救人。为了弥补对崔先生造成的损失, 医护人员一致决定发起一元钱众筹活动为崔 延平买手机。
• 【素材亮点】
• 澎湃新闻:在今天这个时代,当我们谈到 文学的作用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一种说 法,就是说文学其实没什么用,或者说文 学是无用之用。也有人说文学的作用其实 就是在艰难的现实中给读者一点安慰,这 类文学观好像很主流。但是通过阅读范雨 素的文本,我似乎觉得文学不仅仅只具有 这么消极意义上的作用,可以说范雨素的 出走、她的奋斗其实都来自文学,从他们 身上,文学的作用跟之前讲的是很不同的, 你怎么看?
• 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皮 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 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
• 皮村,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 皮村“工友之家”发起人之一的王德志在2002 年和朋友一起发起了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是重 点活动之一。
• 在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负责人付秋 云眼中,范雨素不仅书读得特别多,记性也特 别好。范雨素对电脑不太熟悉,大多数作品都 是写好手稿,由付秋云帮忙打成电子版。
• 澎湃新闻:在《我是范雨素》那篇文章里,范雨 素谈到自己的阅读,以你的接触和观察来看,他 们主要读什么书?
• • 张慧瑜:范大姐的阅读经验是非常特殊的,也是
少有的,她从80年代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文学 期刊,直到最近一次课她还说自己通过手机微信 号来读纯文学期刊,在工友中,她是阅读经典文 学作品最多的,也是非常杂的,就是不是按照文 学史上的脉络理解文学作品,而是依靠自己的理 解。其他的工友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比较喜欢 古诗,所以会写一写格律诗,还有一些就是比较 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读的东西也不多,这也就是 为什么会在课上尽量分享一些文学作品,培养大 家对文字的基本感觉吧。
•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范雨素自称“我的 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 劣”。自12岁起,范雨素辍学在老家做小学民办老 师。因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她放弃了 转正的机会,20岁那年来到北京打工,“看看大世 界”。两年后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女儿。现在,44 岁的她在北京做育儿嫂,照顾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 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 内。
行多方论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 • 照应开头,回扣观点,总结全文;延展视角,升华
主旨
• 【结构亮点】
• 升级后的结构安排有三个亮点:开头不仅增 加了文学色彩,而且能够带动读者思考,激 发读者的探知欲;第二段的辩证分析体现了 客观的理性思考,为与不同意见者留下交流 的余地;结尾段延展视角的构思,可以把观 点指向未来,体现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 由此,可立意为:“守护公义的平衡。”
Baidu Nhomakorabea
• 【立意权衡】
• 以上三个立意分别立足于医护人员、患者 家属和警察。其中对医护人员的同情与理解、 对患者家属忘恩负义的指责与愤怒是广大群 众最基本的声音。从这两个角度立意是人之 常情,比较简单而易行。现实生活中也有网 友认为医护人员疏失、家属索赔也合情合理, 但学生对相关理法了解较少,很难说透,所 以选择这个小众角度等于给自己出了难题。 关于警察职守方面的立意,则是比较犀利而 有新意的话题,可以阐释更深刻的观点和思 想。
•
• 首先,制度规范应该是贴身的保暖内衣。(用 比喻的方法表明分论点)在“剪裤索赔”事件之 后不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就出现了 该事件的2.0版本。此升级版纯属闹剧,但医护人 员没有被纠缠不休、深受其害,得益于该医院明 确的制度规定,医护人员落实到位,同时还有监 控为证。事实证明,任何一项工作不精细、不严 谨都会招致麻烦。所以,完善制度,严格按照各 种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可以规避这 些“麻烦”,也使自己的善良之心不受侵害。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60分)
• 日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了一位昏迷不醒 的患者。经医生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几 天后,患者父亲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 了衣裤,并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 物品遗失,因此向医院索赔1500元。其中500元是 衣物赔偿,500元是现金赔偿,500元是补办证件的 误工费等。经警方调解,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 属1000元。
• 由此,可立意为:“维权,不是德薄的遮羞布。”
• 角度 3
• 从“经警方调解,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 属1000元”的角度进行分析,“警方调解” 的结果是“急诊科赔偿”,这种有极大导向 作用的调解结果竟然是对恶劣风气的姑息。 息事宁人的做法,很容易成为践踏公序良俗 的背后帮凶。所以,一切有裁决权力的人, 既要依法而判,也要依情而劝。
• 张慧瑜: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恰好从许立志、 范雨素身上看到文学的力量,对于这些工作紧张、为生计 奔波的劳动者来说,用文字来表达依然是一种最容易实现 的方式,也最廉价,最触手可及。文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 没有实际用处的,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范雨素这么 幸运,写得质量这么高,即便如此,也很难依靠文学改变 个人命运。
• 最后,让舆论传递热量,温暖法律制度的空白。 留学日本的仗义女孩江歌用生命保护了闺蜜刘鑫 之后,刘鑫及其家人却极为冷血。还有其他事件 中那些被救之人不肯站出来为见义勇为的人做证, 甚至是反咬。对此,“法律尚无相应的条款,如 果她们自己不知道忏悔和救赎,我们除了道德谴 责,几乎束手无策”。然而,舆论不应只是停留 在谴责的浪潮里,还应该成为道德的加温器。 “大度哥”崔延平的手机被医护人员撞碎却放弃 索赔,不声不响地离开,这应该成为舆论里的一 股暖流;医护人员不找借口,主动赔偿,更是对 正义良知的尊重与弘扬。
• 《我是范雨素》并不是范雨素最喜欢的 作品。她最喜欢自己刚刚完成的一篇十万 余字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被她定义为魔 幻纪实,是以家乡为原型的故事。
•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她把这篇长 篇小说命名为《久别重逢》。她说,艺术 源于生活,当下的生活都是荒诞的。
• 在打工文学小组听课整整一年
•
• 不少网友称赞,范雨素天生就是会写作的 人。范雨素对此并不认同。在范雨素的写作 史中,对她帮助最大的是皮村“工友之家” 文学小组的张慧瑜老师和工友们。
• (事例正反结合,叙议结合,详略得当,论 述过程透彻而深刻)
• 【热点人物】范雨素:“我不是写文章的人, 我靠做苦力谋生”
• 《我是范雨素》是如何诞生的 • • 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在家中排
行老幺。因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母亲给她取名 “范菊人”。1985年,琼瑶小说《烟雨濛濛》正流 行,12岁的范雨素自作主张,改名“范雨素”。
•
•
• 其次,让法律成为阻隔寒风的冲锋衣。 (用比喻的方法表明分论点)当医患矛盾、 师生矛盾诉诸法律,就如机动车撞倒行人, 所有的法律条款都表明对弱势群体的关照。 “剪裤索赔”事件中,医护人员被警方调 解判赔1000元,这样的裁决,岂不是以冠 冕堂皇的理由剪开了最结实的防风御寒的 冲锋衣吗?照顾弱势群体,这本无可厚非, 但总是不分是非曲直、不问青红皂白的关 照,邪念就会更加嚣张,恶意就会更加无 忌。这样的判赔其实变相助长了恶,对公 序良俗的维持不利。
• 素材
• 名言素材 •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
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 毒,他要证实对方的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 ——萨克雷
• 事件素材
• 宝山分院:制度规范才能防患于未然
• 2017年9月23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 山分院一患者因病情危重欠费入院手术。抢 救完成后,家属坚称,医院并没有交还患者 衣物及口袋内的2000元现金、身份证件等, 最后在监控面前,家属哑口无言。该医院除 了监控保存证据,“对于急救病人的衣服和 物品,医院有相关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这 些制度包括:征求家属意见、警察等第三方 证人、专用塑料袋保管并贴上标签再加专人 看管、当家属面点清物品并交接。
• 由此,可立意为:“请制度护航,让善事无忧。” •
• 角度 2
• 材料中说道:“患者父亲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 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并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 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因此向医院索赔1500 元。”1500元的财物损失,与重获新生相比,医 护人员即使对病人财物有保管方面的疏失,也应 得到理解,而不是对簿公堂。
• 角度 1
• 从“医生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的角度 进行分析。“全力抢救”,表明医生为了挽救病 人的生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抢救上,根本无暇 他顾。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却因此 出现疏失而成为被告。社会上类似的事件还有很 多,这应该引起重视。
• 江歌事件:道德谴责是法律空白处的无奈
• 2016年11月3日凌晨,留学日本的江歌, 出于对朋友刘鑫的保护,被其男友连捅十刀 致死。在江歌生死挣扎的过程中,刘鑫始终 躲在屋子里,任凭江歌哭喊都没有把门打开。 事后刘鑫避而不见长达1年,当江歌妈妈无 奈在网上公布了刘鑫全家的信息,刘鑫及其 家人甚至出言威胁及谩骂。对于刘鑫,如果 她自己不知道忏悔和救赎,我们除了道德谴 责,几乎束手无策。
• 常规结构
• 概述材料,导向明确,观点定位 •↓ • 分论点1+正面素材+小结 •↓ • 分论点2+反面素材+小结 •↓ • 分论点3+素材铺排+小结 •↓ •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观点
• 升级结构
• 引述材料,围绕选定的对象进行排比式提问,以问 代答,表明立场
•↓ • 用辩证观点对各方做法的合理性进行简单评议 •↓ • 三段式,运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和相关的理论论据进
• 对于范雨素们,文学意味着什么
• 这些年,从郑小琼、许立志再到范雨素,“打 工文学”被许多读者所认知。但正如媒体人淡豹在 谈她向范雨素约稿的经过的文章里所谈到的,范雨 素和时下备受瞩目的这些标签化的工人写作不同, 她的语言不是农民化的,她也不太写那些苦大仇深 的苦难、反抗等主题。
• 以范雨素为代表的自我书写意味着什么?文学 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如何看待他们的写作? 张慧瑜每周在北京皮村的工友之家义务授文学课, 范雨素是他班上的学生。张慧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谈了他眼中的新工人文学。
公德升温的最长效能量。“剪裤索赔”事件已经落 下帷幕,但它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还是打开了神 奇的月光宝盒,其实都有待于我们的反思与改变。 • (开篇直接将材料定性,是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解决 的办法。两个提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 (结尾)千元赔偿,寒凉中孕育着春天(点题), 愿所有人都能从中看到希望,温暖未来(照应)。 • (结尾,没有停留在对观点的再次强调上,而是又 布置了一个问题,给读者创设了延伸思考的空间。 )
• 事实上,《我是范雨素》并不是范雨素 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去年5月,她写大 哥的短文《农民大哥》发表,亦获得大量 网友点赞。而这次的《我是范雨素》,则 是因老家耕地被征用,听81岁的母亲讲述 维权奔波经过,身为女儿她很难过,“有 那种喷涌的感情”。
• 于是,她每天下班回到家后,开始了 《我是范雨素》的写作。这篇原本近万字 的文章,她一笔一画写在稿纸上,只花了5 个小时就写完了母亲的部分。责编郭玉洁 删减两千多字后编订发表。
•
• 范雨素从六七岁起,就特别喜欢看书。 想当文学家的大哥买回的文学杂志,成了 她的精神食粮。受范雨素影响,她的大女 儿也特别爱看书。范雨素说,陆陆续续给 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现在还放在家里。 “我们条件很差,没有能力让我的孩子接 受学校教育”,范雨素说,现在她20岁的 大女儿已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
• 四则素材中,三则热点事件有正有反, 分别对应命题材料中的不同对象,可以从不 同角度佐证观点;一则理论素材是对人性的 透彻分析,深刻犀利。四则素材有以情助力, 有理性指导,如果与其他素材结合起来运用, 一定会使论证更加透彻有力。
• 参考范本
• 千元赔偿,寒凉中孕育着春天 • (开头)舆论,抨击邪恶,弘扬正气,它就是使
•
• 青岛“大度哥”:手机被摔弃索赔
• 2016年11月25日下午,山东青岛的崔延 平在医院等电梯时,手机被抢救病人的医护 人员碰掉而摔碎。之后,他捡起手机,不声 不响地离开了。崔先生称不追究是因为不能 耽误救人。为了弥补对崔先生造成的损失, 医护人员一致决定发起一元钱众筹活动为崔 延平买手机。
• 【素材亮点】
• 澎湃新闻:在今天这个时代,当我们谈到 文学的作用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一种说 法,就是说文学其实没什么用,或者说文 学是无用之用。也有人说文学的作用其实 就是在艰难的现实中给读者一点安慰,这 类文学观好像很主流。但是通过阅读范雨 素的文本,我似乎觉得文学不仅仅只具有 这么消极意义上的作用,可以说范雨素的 出走、她的奋斗其实都来自文学,从他们 身上,文学的作用跟之前讲的是很不同的, 你怎么看?
• 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皮 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 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
• 皮村,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 皮村“工友之家”发起人之一的王德志在2002 年和朋友一起发起了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是重 点活动之一。
• 在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负责人付秋 云眼中,范雨素不仅书读得特别多,记性也特 别好。范雨素对电脑不太熟悉,大多数作品都 是写好手稿,由付秋云帮忙打成电子版。
• 澎湃新闻:在《我是范雨素》那篇文章里,范雨 素谈到自己的阅读,以你的接触和观察来看,他 们主要读什么书?
• • 张慧瑜:范大姐的阅读经验是非常特殊的,也是
少有的,她从80年代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文学 期刊,直到最近一次课她还说自己通过手机微信 号来读纯文学期刊,在工友中,她是阅读经典文 学作品最多的,也是非常杂的,就是不是按照文 学史上的脉络理解文学作品,而是依靠自己的理 解。其他的工友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比较喜欢 古诗,所以会写一写格律诗,还有一些就是比较 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读的东西也不多,这也就是 为什么会在课上尽量分享一些文学作品,培养大 家对文字的基本感觉吧。
•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范雨素自称“我的 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 劣”。自12岁起,范雨素辍学在老家做小学民办老 师。因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她放弃了 转正的机会,20岁那年来到北京打工,“看看大世 界”。两年后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女儿。现在,44 岁的她在北京做育儿嫂,照顾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 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 内。
行多方论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 • 照应开头,回扣观点,总结全文;延展视角,升华
主旨
• 【结构亮点】
• 升级后的结构安排有三个亮点:开头不仅增 加了文学色彩,而且能够带动读者思考,激 发读者的探知欲;第二段的辩证分析体现了 客观的理性思考,为与不同意见者留下交流 的余地;结尾段延展视角的构思,可以把观 点指向未来,体现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 由此,可立意为:“守护公义的平衡。”
Baidu Nhomakorabea
• 【立意权衡】
• 以上三个立意分别立足于医护人员、患者 家属和警察。其中对医护人员的同情与理解、 对患者家属忘恩负义的指责与愤怒是广大群 众最基本的声音。从这两个角度立意是人之 常情,比较简单而易行。现实生活中也有网 友认为医护人员疏失、家属索赔也合情合理, 但学生对相关理法了解较少,很难说透,所 以选择这个小众角度等于给自己出了难题。 关于警察职守方面的立意,则是比较犀利而 有新意的话题,可以阐释更深刻的观点和思 想。
•
• 首先,制度规范应该是贴身的保暖内衣。(用 比喻的方法表明分论点)在“剪裤索赔”事件之 后不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就出现了 该事件的2.0版本。此升级版纯属闹剧,但医护人 员没有被纠缠不休、深受其害,得益于该医院明 确的制度规定,医护人员落实到位,同时还有监 控为证。事实证明,任何一项工作不精细、不严 谨都会招致麻烦。所以,完善制度,严格按照各 种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可以规避这 些“麻烦”,也使自己的善良之心不受侵害。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60分)
• 日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了一位昏迷不醒 的患者。经医生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几 天后,患者父亲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 了衣裤,并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 物品遗失,因此向医院索赔1500元。其中500元是 衣物赔偿,500元是现金赔偿,500元是补办证件的 误工费等。经警方调解,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 属1000元。
• 由此,可立意为:“维权,不是德薄的遮羞布。”
• 角度 3
• 从“经警方调解,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 属1000元”的角度进行分析,“警方调解” 的结果是“急诊科赔偿”,这种有极大导向 作用的调解结果竟然是对恶劣风气的姑息。 息事宁人的做法,很容易成为践踏公序良俗 的背后帮凶。所以,一切有裁决权力的人, 既要依法而判,也要依情而劝。
• 张慧瑜: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恰好从许立志、 范雨素身上看到文学的力量,对于这些工作紧张、为生计 奔波的劳动者来说,用文字来表达依然是一种最容易实现 的方式,也最廉价,最触手可及。文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 没有实际用处的,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范雨素这么 幸运,写得质量这么高,即便如此,也很难依靠文学改变 个人命运。
• 最后,让舆论传递热量,温暖法律制度的空白。 留学日本的仗义女孩江歌用生命保护了闺蜜刘鑫 之后,刘鑫及其家人却极为冷血。还有其他事件 中那些被救之人不肯站出来为见义勇为的人做证, 甚至是反咬。对此,“法律尚无相应的条款,如 果她们自己不知道忏悔和救赎,我们除了道德谴 责,几乎束手无策”。然而,舆论不应只是停留 在谴责的浪潮里,还应该成为道德的加温器。 “大度哥”崔延平的手机被医护人员撞碎却放弃 索赔,不声不响地离开,这应该成为舆论里的一 股暖流;医护人员不找借口,主动赔偿,更是对 正义良知的尊重与弘扬。
• 《我是范雨素》并不是范雨素最喜欢的 作品。她最喜欢自己刚刚完成的一篇十万 余字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被她定义为魔 幻纪实,是以家乡为原型的故事。
•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她把这篇长 篇小说命名为《久别重逢》。她说,艺术 源于生活,当下的生活都是荒诞的。
• 在打工文学小组听课整整一年
•
• 不少网友称赞,范雨素天生就是会写作的 人。范雨素对此并不认同。在范雨素的写作 史中,对她帮助最大的是皮村“工友之家” 文学小组的张慧瑜老师和工友们。
• (事例正反结合,叙议结合,详略得当,论 述过程透彻而深刻)
• 【热点人物】范雨素:“我不是写文章的人, 我靠做苦力谋生”
• 《我是范雨素》是如何诞生的 • • 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襄州区打伙村,在家中排
行老幺。因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母亲给她取名 “范菊人”。1985年,琼瑶小说《烟雨濛濛》正流 行,12岁的范雨素自作主张,改名“范雨素”。
•
•
• 其次,让法律成为阻隔寒风的冲锋衣。 (用比喻的方法表明分论点)当医患矛盾、 师生矛盾诉诸法律,就如机动车撞倒行人, 所有的法律条款都表明对弱势群体的关照。 “剪裤索赔”事件中,医护人员被警方调 解判赔1000元,这样的裁决,岂不是以冠 冕堂皇的理由剪开了最结实的防风御寒的 冲锋衣吗?照顾弱势群体,这本无可厚非, 但总是不分是非曲直、不问青红皂白的关 照,邪念就会更加嚣张,恶意就会更加无 忌。这样的判赔其实变相助长了恶,对公 序良俗的维持不利。
• 素材
• 名言素材 •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
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 毒,他要证实对方的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 ——萨克雷
• 事件素材
• 宝山分院:制度规范才能防患于未然
• 2017年9月23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 山分院一患者因病情危重欠费入院手术。抢 救完成后,家属坚称,医院并没有交还患者 衣物及口袋内的2000元现金、身份证件等, 最后在监控面前,家属哑口无言。该医院除 了监控保存证据,“对于急救病人的衣服和 物品,医院有相关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这 些制度包括:征求家属意见、警察等第三方 证人、专用塑料袋保管并贴上标签再加专人 看管、当家属面点清物品并交接。
• 由此,可立意为:“请制度护航,让善事无忧。” •
• 角度 2
• 材料中说道:“患者父亲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 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并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 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因此向医院索赔1500 元。”1500元的财物损失,与重获新生相比,医 护人员即使对病人财物有保管方面的疏失,也应 得到理解,而不是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