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类型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贴近生活情感培养实践活动宽容缺点
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3.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2)讨论问题可以预先提出
(3)在确定讨论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对性
争论性
两难性 (4)教师在讨论中要起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5)教师要重视对讨论结果的处理。
体验学习:讲故事
三、讲故事 (一)什么是讲故事? 故事讲读法是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道德故事,使学生感知和 理解内隐其中的价值观念,促进其道德成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歌舞 (一)带动唱 歌曲+简易动作
体验: 奉献
(二)舞蹈
七、行为训练法 1、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 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2.运用行为训练法应遵循的原则。 (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 建立那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强化呈式的选择因人而定。 (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
2、为什么要运用讨论这种方法?
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 的建构。“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 创造的”
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 追求教学的人性化。
3、种类 (1)集中讨论 (2)分组讨论 (3)分组、集中式讨论 (4)脑力激荡法
4、注意事项
(1)方式多样是小组讨论具有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前提。
2.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当众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所以,对于那些随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学生易做到, 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角色扮演相 对显得困难。而安全的、接纳的、信任的气氛及教师的鼓 励有助于学生的参与。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 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它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 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 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 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方案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方案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方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公正合理、诚实守信、友善宽容的品德素养。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问题、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提升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品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1.1爱国主义教育;1.2礼貌与公共道德;1.3诚实守信;1.4友善待人;1.5宽容与包容;1.6管理自我行为与情绪。

2.社会问题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1社会问题的概念;2.2关注他人与乐于助人;2.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4关注社会公益与环境保护。

3.自我认知与人生态度的培养:3.1认识自我、接受自我;3.2健康心态与积极人生态度;3.3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感;3.4发展优势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品德与社会的关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分析现实社会情境,引发学生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解决的能力。

4.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社区、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切身体验社会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爱国主义教育(2课时)1.1启发学生思考“爱国”概念;1.2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1.3分析爱国主义在实际行动中的表现;1.4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活动。

2.礼貌与公共道德教育(4课时)2.1分析礼貌与公共道德的内涵;2.2思考公共场合的基本礼仪;2.3设计小组角色扮演活动,演绎各种不同礼貌与不礼貌的行为;2.4分析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诚实守信与友善待人教育(4课时)3.1分析诚实与守信的重要性;3.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真诚与欺骗的区别;3.3分析友善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主题:1. 道德伦理:探讨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公民教育: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机构和公民权利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社会机构、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等形式主动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情境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3. 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和展示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评价方法包括:1. 知识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我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基本程序是: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开课伊始,教师可采用多种有情趣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动画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等。

2.开展活动,体验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道德感受能力。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讨论交流、分组辩论等多种形式辨别对错,进一步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4.总结升华,引领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的观察、探索与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品德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经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一、课前搜集,汇报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调差、访问、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情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搜集信息、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下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降低了教学难度。

二、开展活动,合作交流。

围绕教材提供的范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师生交流、模拟表演、问题抢答、小组辩论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理解教材,感悟生活,明确认识,明白道理的目的。

三、结合实际,模拟体验。

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创设生活情景,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感悟,辨别是非,丰富经验。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可适当补充、拓展相关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

五、师生总结,交流收获。

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步骤一、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作者:钟金波单位: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薄家小学邮编:257450联系电话:5750586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综合课程,主题活动是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本课程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题应当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一、收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图片、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在学习“祖国真美丽”之前,要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人文景观的资料,包括自己游览某胜地的照片、门票,也可以是明信片、图片、旅游图等;组织讲英雄故事的活动前,要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中秋节”活动前,要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学习交通规则时,要学生收集交通标志和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交通事故的资料的等等。

在组织资料调查活动时要注意,向学生交待清楚收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目的,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按要求或自己的兴趣进行整理,充分利用资料开展交流和分享活动。

二、讨论、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可以是随意,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述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和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讨论时,应当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多发言,哪怕是半句话,或表达不清,或表达错误。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孩子的发言,要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一开始就急于纠正孩子的表达。

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表达,相互支持和鼓励。

三、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当事人交流,能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种调查方式适用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社区的变化,以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走访英雄人物或老前辈、调查历史遗迹等活动,也可适用于观察交通现场、观察大自然美景等活动,如:在进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并比赛谁最会提问问题,谁了解得最多,谁最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道德教育知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及分类;2.道德实践的形式和意义;3.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规范。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和意义。

2.知识讲解:讲解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及分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景教学:通过给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讨论和实践。

4.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规范。

5.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思考题,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习。

六、教学评价1.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及分类。

2.学生在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

3.学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4.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品德与社会》;2.多媒体教学设备;3.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生生活中的案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能力。

通过给出具体的情境和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讨论和实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范文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范文

这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品德与社会》,本教学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品德,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也将掌握一些重要的品德素质,如诚实、宽容、勇敢、尊重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品德素质的构成。

(3)诚实、宽容、勇敢、谦虚、尊重等品德素质的培养方法。

2.教学方法(1)情境启发法通过情境、故事、图片等启发学生思考品德问题,激发学生对品德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从中挖掘出品德素质的要素,激发学生对品德素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进意识。

(3)活动法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体验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通过谈论、提问、故事等方式,启发学生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2. 基础知识教学对品德的概念、构成、作用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

3. 互动式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小组合作等各种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品德与社会的关系,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作用。

4.策略指导教学针对品德素质的培养在不同方面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指导和分析,如情绪管理、自我克服、专注力培养等。

5. 策略实践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进行策略实化,并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估学生对品德概念、品德素质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通过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下一步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解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解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解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与发展,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进行解析,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品德教育和社会知识两个方面。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品德要素的培养。

社会知识则包括社会科学、社会文化、法律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应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知识掌握情况。

评价方法应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要考察学生的品德表现,也要考察学生对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个人报告、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教材建设,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还需要注重家校合作,在家庭和社区共同努力下,共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社会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

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

下面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

一、设景导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

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利用多媒体课件。

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自己学习,在小组内部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巩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

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五、总结升华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

《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品社教研组一、基本模式模式说明:“体验——感悟模式”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教师通过“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手段链接生活、回归生活,力求使品德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教学的活动中,学生心理变化依次为:思启激趣——感受体验——领悟升华。

二、模式操作程序(一)情景再现,引出话题品德课程是以生活为主题的模块形式呈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照搬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上的有关设计,关键是要在了解本班学生与主题模块相近的基本情况后来设计或补充真实的或比较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在产生导入课题的真切感受后,教师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进入情境,来激发学生此刻的情感。

(二)活动体验,感悟内化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而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话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真切体验,并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话谈清、理摆透、情交融、心贴紧的境界。

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努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访问等活动,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在生活中学习道德。

调查、采访活动能为品德课教学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并且能拉近了孩子和生活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把课前调查作为开发本课教学资源的一个活动,指导孩子走进生活进行实践。

(三)互动探究,体验延情体验往往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教学场所,课堂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由情育理并促进养成行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讨论辨析:根据来自儿童的反馈,师生平等对话,讨论总结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解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解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解析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关键时期。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活动的基石。

本文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意义、方法和策略。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意义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互助精神和社会公民意识的人。

社会活动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和参与,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提升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方法1. 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举例】在模拟市场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分扮买卖双方,体验在进行交易时应如何公平、诚实和尊重他人。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2. 游戏教学法:利用各类游戏设计,使学生在游戏中存在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

【举例】通过沙盘游戏,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的场景下进行决策。

例如,角色可以是一个小市民,面临某种难题时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考验他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勇气。

3. 反思讨论法:在每次社会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梳理经验和教训,推动他们深入思考和总结行为的影响和意义。

【举例】在一次社区义工活动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每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行动如何对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加深他们对积极行为的理解和认同。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策略1. 结合实际生活: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道德原则。

2. 多元化社会活动: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包括参观社区机构、进行社区服务、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提供不同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培养社会参与意识。

品德与社会 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  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

《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三条轴线,四个层面,整体架构,综合呈现。

三条轴线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层面即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和设计思路,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按以下基本模式进行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课堂教学应遵循儿童的生活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

这些生活包括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身边真实的生活。

情境创设、导入主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把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再现出来,如通过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情境的创设引入活动主题。

二是向学生提供可以模拟的真实生活素材或情境,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如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将活动主题引入。

这样可使学生轻松自然、积极参与地进入学习和体验过程。

二、活动交流,感知体验。

活动主题呈现是以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这即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类型例谈-教育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类型例谈-教育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类型例谈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根据时空把活动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课前准备活动、课中学习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

根据内容及目标层次,一般把活动教学分为三种类型:制作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探究性活动。

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后三种活动类型的开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类型一:制作性活动所谓制作性活动就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课内容有关的作品,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的活动。

制作性活动主要形式有:手抄报制作、专题网页制作、新闻剪辑、制作图表等。

示例:九年级《一国两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台湾制作专题网页。

操作要义:制作活动必须是有趣味性的制作。

只有有趣,符合青少年好奇好动的多种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也只有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行动,学知识,用知识,因此,制作和展示成果后,就必须要求学生结合台湾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操作程序:1、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相关核心知识;2、四人合作出谋划策,设计版面,确定每个版块主题;3、收集信息。

根据主题收集信息并分工写出自己熟悉的信息资料及知识内容;4、按照网页的规范化要求设计制作。

5、成果展示。

每组把自己的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

活动效果:学生不仅合作意识增强了,而且其创新思维意识大大提高了。

在成果展示时,其中有两组同学的设计栏目名称(民间动态、最新政策、关于立法)与众不同,得到大家的欣赏,从而体验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类型二:体验性活动所谓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自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类型摘要:思想品德课题标准特别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这种定位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本学科的基本特色。

因此,组织设计和《品德与社会》的活动教学,成了我们品德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运用活动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教学实际,探讨了《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基本类型。

关键词:活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38-02
思想品德课题标准特别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这种定位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本学科的基本特色。

因此,组织设计和《品德与社会》的活动教学,成了我们品德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运用活动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教学实际,探讨了《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基本类型。

一、访谈式活动教学
在笔者组织的活动教学中,访谈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活动教学类型,他能够较好地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访谈可以是“一对一”的个别访谈,也可以是“一对多”的集体访谈。

访谈要求在访谈之前根据教学内容、重点确定访谈主题,拟写好访谈提纲。

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

在小学品社课中采用访谈法,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做访谈时,需要与被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
流,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通过访谈,学生可以扩大交往空间,锻炼人际交往技能,并学习初步的访谈方法,对以后的其它科目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

访谈法可以参考以下的访谈步骤:
1、确定访谈问题和访谈对象。

2、拟写访谈提纲。

3、进行访谈。

4、记录访谈内容。

5、整理访谈资料。

6、以恰当的形式(书面、口头汇报、表演性活动)展示访谈成果。

如,四上第三单元《乡风乡俗》的教学,笔者就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就“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采访了博物馆的研究员。

学生通过身边的客家文化,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二、辩论式活动教学
辩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究学习,并在彼此争议、思辨的过程当中,得以澄清想法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辩论的过程是正反双方学生思维积极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展示过程;是学生展示应变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

辩论法能澄清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认识的一些误区和困惑。

同时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提高,通过辩论可以让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集思广益,在辩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辩论中
学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需要运用准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

辩论法还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的提高,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迅速、敏捷的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分析,找出对方的漏洞,才能切中要害,在反驳对方观点的基础上陈述本方的观点。

辩论法可以参照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辨题。

确定合适的辨题是关系到活动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一般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有争议的、不超出学生知识、经验、能力范围之外的辨题。

2、明确学生分工。

根据争论的焦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将学生分成辩论主席(1名,也可由教师担任,负责引导整个辩论进程)、正反方(若干,但正反方人数需相等,每方可以再细分为负责申辩、质辨、总结,也可不分),智囊团(若干,负责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

3、进行辩论。

辩论不在结果,主要看过程。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

4、总结。

主要看学生在思想品德的认识上有什么触动、收获。

三、知识竞答式活动教学
知识竞答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对抗进行竞答的方式进行比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方法。

知识竞答由于采取了竞答的形式,较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欲。

学生在竞争欲的激发下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
机,刺激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增长体验的目标。

在小学品社课中开展知识竞答的活动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需事先拟订知识竞答的题目、规则,或者准备一些材料或奖励等。

知识竞答的题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

这样的题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2、宣布题目、规则,确定分组阶段。

在做好先期准备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宣布题目、规则、奖励等。

然后依照题目或班级人数进行分组。

分组可以等组也可不等,可依照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知识竞答阶段。

教师宣布完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答。

4、总结阶段。

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按照事先拟订的规则,对获胜方进行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是物质奖励)。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可以是知识竞答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也可以是同学们的收获。

四、游戏式活动教学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游戏来自并超越现实生活,是个体自愿地认知与嬉戏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具备一定规则的社会性实践活
动。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参与学习过程,探求、内化知识,增加体验。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

在注意力方面往往是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难以集中。

游戏正是利用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游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游戏都有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规则的投影,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习得了某种社会规则,这有助于社会规范的内化,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在《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体验丝路情怀”这一教学环节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自己是一位现代的营销人员,你如何向外国客人推介中国丝绸的美丽与魅力。

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演实录。

生l:(饰演商人1)先生你看,这丝绸多么漂亮啊,雪白色的,多鲜亮啊,给你老婆穿肯定很好看,你摸摸,这丝绸做的衣服多么的柔软啊!还有,你要是在衣服上喷上香水,保证你两天两夜味道都不会消散呀。

生2:(饰演商人2,过来抢生意)先生,你来看看我的衣服吧,我们的衣服是由蚕宝宝吐出来的丝做成的,绝对纯天然,穿在身上可以保养皮肤,让你的皮肤细腻光滑。

(拿起一件丝绸旗袍在生3
身上比划),看看,穿上多漂亮啊!老兄,你就买吧!今天给你打
八折,才五百块。

生3:(饰演外国顾客)你店里还有没有其他产品吗?我不想买衣服。

生2:(饰演商人2),有啊,(拿出一条真丝方巾),先生你看,这是一种西藏特有的画,上面画有雪域高原美景,具有浓浓的风情,它色彩鲜亮又不容易褪色,一万年以后保准还是这么个颜色,而且非常的精致非常的漂亮,这一件也给您打八折,五十块给您。

生3:(饰演外国顾客)嗯,我很喜欢这条方巾,好了,帮我包起来吧,我要了。

虽然,学生在扮演丝绸商人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老师作引导,但是从学生给客人介绍丝绸的话语中,看以看到,学生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就会极力介绍丝绸产品的特色和优点,这一立场促使他们了解、学习丝绸制品的优点。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角色扮演的活动了解丝绸的特点,进而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理解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性情。

《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的类型当然不止这些,每一种类型也可以有多种变化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运用哪种类型进行,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

参考文献:
[1] 何代俊. 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活”起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
[2] 徐元顺.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优化[j].教师,2010
(31).
[3] 朱昌冯. “对话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07).
[4] 李晓梅. 实效:品德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j].新课程(小学版),2009(12).
[5] 黄元虎. 让农村儿童也喜欢品德与社会课[j]. 教学与管理,20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