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标志重捕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教师讲解,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2)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能够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1)模拟用标志重捕法查动物种群密度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2)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难点是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标志重捕法。
【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本节内容适合自学。
教师提前编制关于本节内容的导学案,由学生先纵览本节内容,并完成学案上基础自学部分,并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填好后上交给老师。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标志重捕法活动学习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并组织学生重点讨论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从而明白该方法的原理,知道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粗略知道野外使用该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
3.概念图策略:通过种群各数量特征的意义概括出它们间关系,自主构建概念图,建立知识框架。
【教学准备】1.提前分好合作学习小组,并下发导学案,由学生填好学案后,教师回收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
2.准备好10个500ml的烧杯(其中装入约200粒花生),记号笔。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辨析种群的概念之前的模块我们都是从分子、细胞、个体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从今天这一节开始我们将从群体水平来了解生命现象。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案导学诱思一、种群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3)作用: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2.年龄结构(1)概念: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作用:预测种群将来发展趋势。
3.性比率(1)概念:指种群中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4.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特点:同一种群不同时间密度不同;不同种群密度不同。
思考:在一块麦田里,小麦、老鼠、荠菜、蝗虫、野驴等生物的种群密度相同吗?种群密度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什么?说明什么?提示:不相同。
种群密度最大的是小麦,最小的是野驴,几乎为零。
说明同一区域内,同一时间内,不同种生物种群密度不同。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动物(1)计算公式:N=Mn/m(N是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总数,M是第一次捕捉并标志数,n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m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标志的个体数)。
(2)注意事项:标志物不会对动物造成危害;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能够维持一三、种群的分布型1.分布型: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1)集群分布:最常见的分布型。
如人类等。
(2)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如动物的领域行为。
(3)随机分布:种群的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如狼蛛。
四、种群的存活曲线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是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死亡。
如人类等。
种群数量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至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由微观个体到宏观群体的转变过程。
本节课中讲述了种群中个体没有的新特征、新属性。
让学生了解:“整体不简简单单的是部分之和。
”【学情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前面学习过的有关种群的基本概念,学习种群有关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A了解种群的概念。
B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
C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情感目标]A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B利用所学种群特征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群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1、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
2、估算种群数量时取样方法和计算。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2min)教师:回顾已学知识什么是种群?一个河塘里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树林中所有的猫头鹰是一个种群吗?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里的人是一个种群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评并引出种群的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种群的思考,结合生活中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3min)教师:利用多媒体PPT播放图片等信息,根据旧知复习提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和调查种群数量的基本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合作和探究(25min)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P80-82的自学完成以下问题: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步骤是什么?B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C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有哪些?D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根据自主导学案完成教材自学并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以上问题解决并点评。
教师:紧靠种群密度能否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为了了解以后种群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学习其他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P82-83的自学完成以下问题:A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C什么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种群数量特征有几个?E什么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什么不同?学生:根据自主导学案完成教材自学并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4.1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浙科)
《种群的特征》庄浪县第二中学 王永生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第一节,是进一步学习种群、群落的基础。
本节旨让学生了解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
3、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学、交流能力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态意识,明白生态调查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2、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教学难点】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件及、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教师:用一则笑话引出种群。
请同学们思考物种生存繁衍的单位是个体吗?时,我们的机体怎么办呢?又该如何应对呢?学生:讨论思考。
【讲授新课】一、种群教师:什么是种群?学生:讨论思考如何下定义。
教师:修正学生的表达,给出,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强调定义时的要点: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种和全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师:你知道种群有哪些主要特征吗?教师:种群的主要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该物种的种群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有特征)。
其中本节重点研究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教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如何知道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呢?学生:讨论并试回答。
教师: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白研究生态的方法常用调查法获得第一手数据。
下面我们学习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样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b5E2RGbCAP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案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案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p1EanqFDPw五、教案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教案过程:那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前人体的稳态,知道人体或一个生物体要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来维持人体或是生物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单位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有它的各项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知道了种群的中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其它任务,同时通过这样的协作探究过程,要很好地完九、板书设计由于本堂课是在课外完成,因此在准备好图板来完成本节的板书设计:教案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浙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 4.1种群的特征 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2.简述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种群特征;3.识别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我国的人口状况和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群的数量特征2.难点:种群的存活曲线教学策略和方法: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而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本节内容以种群密度为中心,在展开提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因素,从而来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由于本届内容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自然界中的各种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加课堂的趣味。
三、学情分析种群的概念在必修2 生物的进化中已经提及,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直接回顾引出。
种群的特征内容难度不大,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及动态将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生态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种群学生回顾种群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过渡:由个体特征指出种群很多特征是中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如出生率、死亡率等,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从概念、意义和调查方法三方面来阐述过渡:通过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来过渡到若在调查期间有很多个体出生或者死亡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大小。
2、出生率、死亡率简述概念、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与社会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所以我国仍然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过渡:展示印度某火车站的图片,美国人口普查局2011年12月15日发布的全球人口趋势报告预测印度人口到2025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根本步骤及本卷须知。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重点强调高考说明要求。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种群的概念,那什么是种群呢,你能不能举例来说明呢那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前人体的稳态,知道人体或一个生物体要有一些根本的特征来维持人体或是生物体的稳态,做为种群或是生态系统是不是也象人体或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根本特征呢如果有,那它的各特征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它的中心特征是什么呢以及我们怎样在实际中调查调查某一物种的这一中心特征呢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呢这一节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深入的学习 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回顾:种群的概念及要素
同一生物
种群的两个要素
全部生物
时间
种群的两个条件
空间
二、导入:现在我们能够区分哪些是种群了,但是
如果我们要对一个种群有更多的认识,就要知道它有些
什么特征,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种群有哪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三、教学内容: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1)概念:
迁入率和迁出率
4、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四、当堂训练:
五、结束课堂
课例研究综
教师要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
述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是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他们把
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 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教师的人 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就 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应树立新的师 生观,即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 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 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把学生看成是 一个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第二, 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 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特点, 主动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 第三,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 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 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 段。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种群数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2、使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
教材分析:1、回顾种群从“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出发,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面对环境,来引入课题:种群。
2、种群特征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分析各项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
既有利于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教材中“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
根据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与引言相呼应,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渔业和害虫防治的意义。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案浙科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案浙科必修3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
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存活曲线包括凸形、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P41种群的数量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推荐文档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 3 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不属于)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不属于)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
(不属于)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
(不属于)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同步名师精选教案 浙科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
一、课标内容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
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教学难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构建酵母菌增长的数学模型。
结合野鸭或其它实例进行分析,得出种群指数增长曲线和指数增长数学模型。
从资源、空间角度分析,结合绵羊、黄猩猩、果蝇培养实验得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理解环境容纳量。
(3)“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数量波动。
通过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四、活动建议
“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除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动手操作外,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
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教案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1.能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四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自主学习】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最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和__________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3、计算种群密度应取。
4、对于、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____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5、对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合作探究】1.种群概念及其实质(1)两个要素:_______和_______(2)两个条件:_______和_______,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特别提醒: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同为一物种。
2.问题探讨观察课本P60中的模拟草地,思考如何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3.探究:阅读课本P61,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2)有哪些方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3)计算种群密度时是随便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还是各样方的平均值?结论:○1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3计算种群密度应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志重捕法阅读课本P62 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我们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哪些动物我们也可采取样方法?(2)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那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2)动能力强的动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简述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并能够说明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
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存活曲线包括凸形、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P41种群的数量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
为什么?(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
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
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提示:不是。
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提示:不对,出生率是指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因为不知道该种群的个体总数,因此无法得知出生率。
1.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两个要素:“同种”和“总和”。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从进化的观点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特征间的关系(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决定性因素。
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表明种群数量增多;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种群数量减少;自然增长率为零,表明种群数量不变。
(2)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三种类型区分如下:类型 金字塔形状特点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增长型生殖前期个体多,而生殖后期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生殖前期、生殖期与生殖后期个体比例适中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生殖前期个体少,而生殖后期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3)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生物种群的性比率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③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1)适用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种群。
(2)计算公式:N =M ·n /m (N 是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总数,M 是第一次捕捉并标志数,n 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m 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标志的个体数)。
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用标志重捕法吗?提示:不一定,比如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不合适,需要使用其他的调查方法。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为M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 ,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m ,那么该种群的种群密度(N )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提示:M N =m n ,N =Mn m。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1)过程:捕捉→标记→放回→重捕(2)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但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却不适用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3)注意事项:①标记不会伤害和影响动物行为; ②标志物不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④研究区域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⑤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重新捕获的概率相等。
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1.种群分布型(1)概念: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
(2)几种生物的分布型[判断]: ①水稻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
(×) ②杂草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
(×) ③瓢虫的分布型为集群分布。
(√) 2.存活曲线(1)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2)类型:凸形、对角线形、凹形。
(3)作用: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1. 浙江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属于什么类型的分布型?提示:集群分布。
2.种群的存活曲线是以种群存活数量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种群动态曲线吗?提示: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3. 在种群的存活曲线中,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的存活曲线是哪条?提示:凸形(类型Ⅰ)。
1.集群分布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这种分布型是动植物对环境差异发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受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橡树和雪松的种子没有散布能力,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动物可能被共同的食物、水源和隐蔽所吸引到一起而形成集群分布,如蛾类的趋光、蚯蚓的趋湿等。
社会性集群则反映了种群成员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如松鸡聚到一起以便相互求偶,社会性昆虫是具有最高级社会结构的集群。
2.均匀分布均匀分布是由种群成员间进行种内竞争所引起的。
动物的领域行为经常会导致均匀分布。
在植物中,森林树木为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所进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沙漠植物为争夺水分所进行的竞争都能导致均匀分布。
干燥地区所特有的自毒现象是导致均匀分布的另一个原因,自毒现象是指植物分泌一种渗出物,对同种的新生苗有毒。
3.随机分布随机分布是因为环境条件均一,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而引起的。
它是介于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之间的一种分布型,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如森林底层某些无脊椎动物和狼蛛的分布,玉米地中玉米螟卵块的分布也是随机的。
4.存活曲线(如右图)类型Ⅰ: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类型Ⅱ: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
类型Ⅲ: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对应学生用书P43以图表或曲线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例1](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引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思路点拨][精讲精析]选D由题干可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据图知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该种群在10月份可能没有新个体出生,A正确;天敌的引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进而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直接破坏种群的性比率,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稳定,D错误。
答案为D。
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1)模式图:(2)统计图:(3)曲线图:(4)柱形图:1.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甲(自然状态)和种群乙、丙(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下图。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调查黄杉种群密度的方法一定不是标志重捕法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D.种群丙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同龄个体的数量会增加解析:选B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不适用于植物种群;图中自然状态下的种群甲表现出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的黄杉生长有利,是通过种群甲与乙的对比得出的;种群丙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着时间推移同龄个体的数量增加。
以相关信息为背景,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例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92只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精讲精析]第一次捕捉了50只灰仓鼠,放生后第二次捕捉了42只,有标记的13只,如果按照捕捉几率相等来算,根据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可知,该灰仓鼠的种群数量为161.53只,由于灰仓鼠第一次被捕后再次被捕到的几率减小,所以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捕捉的有标记的灰仓鼠数目应该大于13只,故该灰仓鼠种群数目应小于16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