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
76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刘淑扬(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3)摘 要:当前,在新闻媒体界存在的新闻失实、虚假报道等问题给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严重的新闻失实问题使社会大众对新闻产生怀疑、反感和不满等负面情绪。
本文就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展开论述,分别从虚假新闻的具体表现、出现虚假新闻的原因及相对应的改善措施等角度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真实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2-0076-01一、虚假新闻的表现特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诸多行业均推崇“经济效益至上”的理念,这种市场体制中,新闻行业也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就是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惜放弃新闻作为人们舆论导向的神圣使命,制造虚假、失实新闻以获取经济利益,国家政策的空缺、人们的缄默,更是助长了失实新闻的增长势头。
本文对失实新闻的具体表现作出以下归纳:(一)虚假新闻数量庞大我国的新闻媒体数不胜数,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年具体会产生多少假新闻根本无法统计,虽然我们无法计算具体数字,但是根据我们实际接触媒体的切身体验来判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虚假新闻数量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虚假新闻已经表现出一年更比一年强的态势。
(二)虚假新闻涵盖的内容广当下我们接触到的虚假新闻几乎涵盖各个领域,无论娱乐、社会、经济,还是政治、教育、国际等方面都充斥着虚假新闻,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层面众多,根据现在人民的喜好和需求,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是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再有就是名人的新闻也是人民比较关注的,关于它的虚假新闻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形势。
由于目前我国的传媒监管在娱乐新闻、社会新闻这两个方面相对宽松,其政治风险比其他虚假新闻要小很多,而且人们对这方面的新闻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造假者敢于而且乐于对这类新闻“下手”,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新闻娱乐化、新闻大众化潮流中产生的“裹挟品”。
浅析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_广播电视新闻学
浅析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_广播电视新闻学
科学新闻失实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新闻媒体的追求商业利益导致新闻的夸大和误导性报道。
2. 科学新闻的翻译误差和转述失当导致科学信息失真。
3. 科学新闻的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来源消息,以及对科学信息的过度解读,导致信息失实。
针对这些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
1. 新闻媒体应该落实科学报道的道德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靠。
2. 新闻机构应该加强对编写新闻的人员的科学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理解和传递科学信息的能力。
3. 科学研究者和新闻作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确保科学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4. 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科学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检查和核实,避免误导性报道。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
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些新闻报道开始出现失实的情况,给公众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失实的新闻不仅影响了公众的理性判断,还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失实新闻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技术不成熟: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新闻编辑人员在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并加以编辑发布。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闻编辑人员可能因为匆忙工作而没有充分核实新闻来源,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出现。
利益驱动: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新闻内容或者通过编造事实来吸引读者。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之一。
缺乏监管: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恶意竞争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虚假信息,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出现。
受众审美需求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众对新闻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倾向于直观、刺激的内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新闻媒体可能会夸大新闻内容,或编造事实来迎合受众的需求,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出现。
针对以上失实新闻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培训:新闻编辑人员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一环,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新闻伦理道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这样的前提下,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新闻事实核实能力,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建立健全的新闻传播伦理规范:针对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新闻传播伦理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闻传播伦理规范,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严格监管。
加强新闻传播监管: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新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失实新闻频频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新闻失实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一、信息来源不严谨。
很多新闻媒体追求新闻速度与点击量,为了赶时间和量的要求,未经严格核实就发布新闻,从而掩盖了新闻中的真相。
同时,在信息时代,一些个人和媒体以获取网络流量和传播量作为自己的目标,会不经意间发布谣言和假新闻。
二、缺乏对新闻真伪审查的能力。
一部分读者缺乏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盲目相信并转发,从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
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对新闻内容没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任由虚假信息的传播。
三、新闻制作现象严重。
一些新闻媒体在制作新闻时,为了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夸大、歪曲事实,不仅扭曲了新闻事实的本意,而且也严重破坏了新闻的正义性。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媒体规范自律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和审核制度,提高新闻质量的同时,还应教育和引导读者合理看待新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和谣言。
二、加强读者自我保护意识。
在接收新闻时,读者应该对发送方和信息来源做出深入的考察,正确对待。
此外,读者需要自我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擦亮眼睛,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三、推广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着力提高公民的新闻素养和信任度,同时引导青少年健康有效地获取信息,培育自己的个性特长,认识并解决问题。
四、提高新闻创作水平新闻从业者和媒体从业者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自我修炼,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精神来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从而树立起持久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应对新闻制作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新闻从业者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总之,加强对新闻从业者和读者双方的管理和引导,推行新闻规范化、专业化的创作精神,是解决新闻失实问题的关键。
通过多方合作,加强科技与教育的互动,推动社会价值追求的同步实现,是保证新闻工作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新闻自由;假新闻;成因;对策假新闻,即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言论自由度的单方面提升,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这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1.新闻失实的产生背景1.1对新闻自由观念的错误解读自从1644年英国着名诗人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出版自由以来,新闻自由的理念已经走过了四个世纪的历程,新闻自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自清末民初新闻自由理念传入之后,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作为一种斗争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有学者将新闻自由拓展为七种基本权利,即“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新闻自由理念和我国新闻自由概况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新闻自由,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新闻自由并不适合于现阶段的我国社会。
持这类观点的在我国并不在少数;另外一种极端认识是认为我国根本没有新闻自由,他们将新闻自由的理解只局限在媒介对政府的抨击和公民自由的办报权利阶段,他们将此作为新闻自由的核心理念。
事实上,这一阶段也仅仅只在西方资产阶级刚刚掌权的初期出现过,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束缚的新闻自由不仅没有真正实现新闻自由和其他自由权利,而且深深伤害了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而后以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的新闻自由慢慢发展起来。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在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不仅会给公众带来误导,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造成严重影响。
探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闻传播渠道不完善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新闻来源难以管控。
不少新闻平台缺乏专业编辑,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将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来。
大众也因此面临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大量的信息中分辨真伪变得尤为困难。
2.新闻发布不经过核实许多时候,新闻发布者缺乏对新闻内容的核实,为了抢先报道或者吸引眼球,往往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速度取胜的当下,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3.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和新闻发布者会出于个人或者组织的利益考虑,故意发布失实消息。
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社会敏感事件中更加严重,成为了“造谣、传谣”的重要原因。
4.信息失实的传播一旦有失实消息出现,网络的特性导致它可以迅速传播,进而形成“谣言蔓延”的局面。
当消费者阅读到这些消息时,很难分辨真伪,容易被误导。
二、新闻失实的对策为了解决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1.加强新闻发布者的道德约束媒体和新闻发布者需要自觉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发布没有确凿证据支撑的消息。
也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
2.建立新闻真伪评估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新闻真伪鉴定机制,对发布的新闻进行审核和评估。
这也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失实消息,可以通过举报的方式进行追踪核实。
3.深化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加强对新闻真伪的筛查,对发布失实消息的媒体和个人进行舆论谴责,形成对失实新闻发布者的惩戒效应。
4.媒体联合打击失实消息在发现大规模失实消息传播时,媒体可以进行联合声援,通过多元化的报道和信息核实,还原事实真相,尽快消除公众对失实消息的误解,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益。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日益增加,但是同样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有媒体压力、政治因素、商业利益驱使、缺乏传媒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
这些因素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失实化,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权益,也扭曲了社会舆论和公众需求。
我们应该反思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呼吁媒体权威部门加强监管和规范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行为,提倡媒体自律,加强伦理意识,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现象、媒体压力、政治因素、商业利益、传媒伦理、社会舆论、公众需求、监管、媒体自律、伦理意识1. 引言1.1 概述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日益增加。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报道社会百姓生活、关注社会民生的新闻内容,涵盖了教育、就业、医疗、环保、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新闻报道。
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电视民生新闻直面社会底层民众的需求和疾苦,所涉及到的民生话题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忙碌,很多时候无暇顾及社会时事和民生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观众通过电视民生新闻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政府政策变化、民众生活状况,从而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电视民生新闻也透过镜头呈现出社会弊病和问题,引发观众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关注。
人们希望通过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之道,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
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提升,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的重要渠道。
1.2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日益增加,因为这类新闻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权益。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少电视民生新闻存在失实现象,这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现象会破坏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导致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新闻失实地原因和对策
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1、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可以加上去”,等等。
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的新闻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在群众中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
他们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
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上)新闻真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我国新闻业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个话题“历久弥新”。
本文主要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年度“十大假新闻”(2001-2006)为例,对当前新闻真实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新闻是人写的,因而它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主观性制作。
在从“事实到新闻的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真、假、部分真和部分假的问题。
我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在强调真实对新闻的重要性,其实真实是对新闻的一种认识或判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会有新闻真、假问题。
作为对新闻的一种认识,新闻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过程。
事实的发生和演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人对事实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而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这样就必然和新闻真实产生冲突。
如果非要等事实完全展现才进行报道的话,这种报道就不是新闻而成了历史。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问题愈发凸显。
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造假新闻、谣言以及不实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给公众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困扰。
新闻失实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公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在互联网上,谣言、假新闻往往以“爆料”、“独家”等形式迅速蔓延,造成舆论的混乱和误导,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和欺骗。
新闻失实也给网络社会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无序竞争的压力,使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辨别真相,增加了舆论监督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1.2 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新闻失实带来的信息混乱会导致公众对事实真相产生怀疑,从而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和对新闻媒体的认可度。
这种失信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新闻失实还会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和不良影响,使得公众对重要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可能对社会产生误导性的影响。
新闻失实还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误导性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影响其市场形象和经营发展;对于政府来说,不实的报道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导致政治动荡。
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2. 正文2.1 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以获得更多广告收入,会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或者捏造事实。
2. 缺乏职业操守:部分新闻机构和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操守,为了追求独家新闻或者引起轰动效应,不顾事实真相发布失实信息。
3. 信息源不可靠:一些新闻来源并不可靠,可能是假新闻网站、自媒体或者水军发布的虚假信息,而部分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将其转发。
4. 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开来,造成更大的影响。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假新闻、谣言和失实信息。
这些失实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判断力,更会给个人、组织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失实新闻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世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失实新闻不仅会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公众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往往无法判断真伪,容易被误导和操纵,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还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加强对失实新闻的监控和管理,避免失实信息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只有通过合理的监管和管理,才能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新闻失实现象也随之而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闻失实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新闻传播的渠道愈加多样化,涌现出大量非传统新闻媒体,这些新媒体的报道往往缺乏严格的编辑审查,容易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甚至捏造事实。
传统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会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夸大事实,渲染问题,引发不实报道。
个人观点和偏见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记者和媒体从业者出于自身立场和利益考虑,可能会在报道中加入主观色彩,片面夸大事实,损害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技术手段的滥用也容易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轻易地篡改照片和视频,制造出看似真实的虚假信息。
监管不力也是新闻失实问题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能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规范,导致一些媒体和个人肆无忌惮地发布失实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新闻失实客观原因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客观原因及其对策导言新闻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新闻传媒机构承担着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象、引导舆论等重要角色。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客观。
新闻失实客观常常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争议,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
如何解决新闻失实客观问题成为了新闻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客观和失实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新闻失实客观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能为新闻媒体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新闻失实客观的原因1. 竞争压力在新闻传媒行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新闻媒体常常为了追求独家或者热门新闻而忽略了客观性,选择性报道、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等,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2. 利益驱动新闻传媒行业是利益驱动的行业,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政治利益而忽略了客观性。
比如,政治压力媒体可能会在报道某些敏感话题时刻意掩盖真相或者篡改事实,以达到为领导作宣传的目的;而商业媒体可能会在报道时不遗余力地宣传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品牌,从而忽略新闻客观性。
3. 采编失误新闻传媒是一个信息的中转站,大量的信息需要采集、编写、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采编人员难免会犯错误。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听取不可靠的消息源,或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4. 宣传意图新闻传媒机构也会有宣传意图,有时候他们会把某个新闻事件渲染为一个巨大的事件,从而影响公众的情绪。
很多时候,这样的宣传也会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二、新闻失实客观的对策1. 准确信息的采集新闻传媒机构应该注意准确信息的采集,对传递的信息进行核实并从多个来源搜集信息,减少采编失误的发生,从而确保新闻的客观性,避免新闻失实客观。
同时,为了避免信息可信度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新闻传媒机构需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准则,将客观性放在第一位,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信。
2.采用更加科学的制度在采编和出版方面,新闻传媒机构应该采用科学的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管与审查机制,确保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准确、客观。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加快,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新闻失实问题不断凸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那么,造成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造成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信息来源不透明。
在网络时代,从事新闻传播的平台和个人众多,而且信息来源也变得更加难以核实。
很容易出现不实消息,而且由于信息来源难以追溯,很难对不实消息进行惩处。
是传播渠道的碎片化和扩散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途径变得无处不在,信息可以在瞬间迅速传播并且扩散,这就带来了新闻失实的传播和迅速蔓延的可能性。
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影响。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传播已成为常态,传统媒体也会以新媒体为消息源,从而扩大了新闻失实的可能性。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来源的不透明、传播渠道的碎片化和扩散性、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影响。
那么,面对网络时代新闻失实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呢?应当加强监管和处罚。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闻传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传播不实消息的个人和机构进行严厉处罚。
应当强化信息真实性验证。
针对信息来源和内容进行真实性核查,严格把关新闻的真实性,从源头上杜绝不实消息的传播。
应当推动媒体伦理建设。
媒体机构应当加强自律,加强对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把关,不偏离新闻传播的基本职责。
还可以倡导提高公众的媒体识别能力,使公众能够更好地识别新闻的真实性,增强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
应当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责任。
媒体应当承担起切实的社会责任,促进公众舆论对新闻失实行为的监督,谴责不实消息的传播者,并通过舆论的力量对不实消息进行舆论抨击,从而减少不实消息的传播。
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加速和扩散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让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也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失实的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利益驱动、社会舆论的引导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从源头上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以保障公众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
1. 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导致信息的源头变得不够透明,信息真伪难以辨别。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这就使得一些不实的信息很容易传播开来。
而且,很多时候,信息发布者不需负责任,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导致了新闻失实。
2. 利益驱动在网络时代,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谋取经济利益,常常故意发布失实信息。
在新闻行业中,有些媒体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夸大事实或者制造新闻,这样的行为造成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3. 社会舆论的引导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日益强大,一些社会事件和新闻被放大、曲解,甚至被制造。
这种情况下,部分人会利用舆论的力量来传播失实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对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对策1. 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应该强调信息源头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发布的认证机制,对信息发布者进行认证和监管,对不实信息进行处罚。
网络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律,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失实行为进行惩罚和打击。
加大对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的查处力度,对于发布失实信息的主体,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监管部门也需要强化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
3. 提升公民的媒体素养公民的媒体素养是减少新闻失实的关键。
培养公民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失实信息的警惕性。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媒体素养的教育,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时代的信息。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东窗事发之后 ,制作这则假新闻的记者訾北佳很快被刑事 拘捕 .
訾北佳 只是该台 的一 “ l 临 自由和其他 自由权利 . 而且深深伤害了来之不易 的民主和 自由权利 . 而 而北京 电视 台在最短 时间内发 出正式声 明 : 并号 召全台员 工引以为鉴 尽管北京电视台极力撇 清和 后 以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 的新闻 自由慢慢发展起来 在我 国. 立足于保 时工作人员” 但是这一说法很难 自圆其说 。首先 . 根 据笔者 了解 . 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监 督政府公权 力的舆论监督 已经得到 了很好 的发 该临时工的关系 , 北京 电视台和 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 体有相关硬性规定 : 临时工作 人员 展 。当今时代 . 没有任何—个国家允许不负责任的抨击行为存在。
( 包括实 习主持 人 、 实 习记者 、 通讯员 ) 制 作的新 闻不予 播出 ; 其次, 即 1 . 2 行业竞争 的激化程度不断加深 该 台也 当前新闻业竞争 空前激烈 . 要 在这种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 , 媒体 使北京 电视 台真的允许新 闻的播 出不受员工身份级别 的限制 . 普遍追求最新 的新 闻 、 独 家新 闻。在记者编辑利用 自己的新 闻敏感筛 难辞其咎 . 因为审核新 闻节 目的过程 中 , 竟然没有 对 内容是否属 实进
近几年来 .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 出 来源权 、 使用传媒权 、 对新 闻侵权 的诉讼权 。 ” 尽管如此 。 目前对于新闻 原来是记者一手炮制 的假新 闻。 现 了类似于近代美 国史上著名的“ 扒粪运动” . 关于食 品安全 问题 的报 自由理念和我国新 闻 自由概况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 的错误倾向。 而少数媒体 则 第一种是从阶级斗争 的角度来看待新 闻 自由.认为新 闻 自由是资 道层 出不穷 。有些媒体是为 了实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捕风捉影 . 片面夸大 问题 的实质和严重 程 产阶级 的专利 . 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 新闻 自由并不适合于 完全是为 了追 求轰动效应 .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纸媒时代已经逐渐被数字化的新闻媒体所取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和广播。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新闻失实。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虚假信息和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远超过了真实的信息,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1. 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泛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自媒体创作和发布,导致信息源的泛滥。
网络传播迅速,虚假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造成严重后果。
2. 商业利益驱动一些新闻媒体或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广告收入,会故意夸大事实或者编造虚假信息,以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
3. 缺乏监管和自律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布更为便捷快速,监管和自律也相对薄弱。
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和小编有机可乘,制造并散布假新闻。
二、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对社会的影响1. 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新闻作为公共资讯的主要来源,一旦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容易误导公众,导致错误决策,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2. 破坏社会和谐假新闻的传播会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一些恶意编造的谣言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和谐。
3. 影响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大量的虚假信息传播会对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给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三、应对互联网时代新闻失实的对策研究1. 完善监管法规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规范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布行为,对发布虚假信息的主体进行惩处。
2. 强化自媒体和新闻媒体的自律自媒体和新闻媒体应当自觉提高媒体职业操守,加强自律和管理,规范新闻发布行为。
3.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需要对信息进行理性分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辨别真伪信息,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4. 打击虚假信息建立健全的虚假信息检测和处置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以保护公众和社会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新闻自由;假新闻;成因;对策假新闻,即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言论自由度的单方面提升,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这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1.新闻失实的产生背景1.1对新闻自由观念的错误解读自从1644年英国着名诗人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出版自由以来,新闻自由的理念已经走过了四个世纪的历程,新闻自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自清末民初新闻自由理念传入之后,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作为一种斗争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有学者将新闻自由拓展为七种基本权利,即“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新闻自由理念和我国新闻自由概况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新闻自由,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新闻自由并不适合于现阶段的我国社会。
持这类观点的在我国并不在少数;另外一种极端认识是认为我国根本没有新闻自由,他们将新闻自由的理解只局限在媒介对政府的抨击和公民自由的办报权利阶段,他们将此作为新闻自由的核心理念。
事实上,这一阶段也仅仅只在西方资产阶级刚刚掌权的初期出现过,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束缚的新闻自由不仅没有真正实现新闻自由和其他自由权利,而且深深伤害了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而后以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的新闻自由慢慢发展起来。
在我国,立足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监督政府公权力的舆论监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当今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允许不负责任的抨击行为存在。
1.2行业竞争的激化程度不断加深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2.假新闻产生的原因2.1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
新闻要求时效性,但是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又给记者编辑及早把握新闻事实制造了相当的难度,有时合理的推测也可能和事实相悖。
2004年8月29日在奥运会女排决赛时,前两局中国队以0比2落后于俄罗斯队。
当时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就发布“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消息,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搬的连扳三局,最终拿下了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新浪网在之前就已预先做好正负两个不同的模版,但在对页面进行更新时,误将模版预备代码发布,诚然是因抢新闻所致。
2.2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数年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一期节目,题为“纸做的包子”,播出了该台记者暗访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旧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新闻。
节目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惊动了北京市委和公安系统。
15日,北京市公安成立专案小组进行调查。
7天后,案情大白:原来是记者一手炮制的假新闻。
近几年来,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
有些媒体是为了实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少数媒体则完全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片面夸大问题的实质和严重程度,但是无一例外的,它们都给报道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让刚刚到北京电视台工作的訾北佳看到了名利双收的“曙光”,于是一手策划报道了整个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2.3他律的不到位东窗事发之后,制作这则假新闻的记者訾北佳很快被刑事拘捕,而北京电视台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正式声明:訾北佳只是该台的一“临时工作人员”。
并号召全台员工引以为鉴。
尽管北京电视台极力撇清和该临时工的关系,但是这一说法很难自圆其说。
首先,根据笔者了解,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有相关硬性规定:临时工作人员(包括实习主持人、实习记者、通讯员)制作的新闻不予播出;其次,即使北京电视台真的允许新闻的播出不受员工身份级别的限制,该台也难辞其咎,因为审核新闻节目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对内容是否属实进行质疑和调查。
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的针对该行业的法律条文,没有法律的约束,使得国家对该行业的管理处于空窗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用人单位通过滥用法律漏洞,置身事外,把责任完全推卸到临时工身上。
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不力或是缺失,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失实的存在。
可以预见,如果从新闻媒体的聘用环节到新闻从业者的离职,包括在处理用人单位和临时工的关系时,国家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法律给予刚性的规定,那么造假违法的现象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3.假新闻产生的危害首先,假新闻危害了新闻的生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日,只有真实的新闻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新闻应该具备的价值。
第二,假新闻易误导舆论。
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应该正确引导舆论,这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
但是,假的报道却容易迷惑受众,从而把舆论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第三,假新闻破坏媒体公信力。
对普通受众来说,对外部世界变化、运动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把握,几乎全部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和公知所描绘和传递的那样。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深深地依赖于大众传媒。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具有这种依赖性。
而一旦假新闻被人们戳破,人们对媒体固有的依赖性就会被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就要受到影响。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媒体的公信力在受众心中被削弱或遭到破坏之后,在当今众多可供选择的媒介中,受众必然做出新的选择。
第四,假新闻损害受众的知情权。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拥有知情权,同理,受众对于新闻媒体报道的事件有知情权,假新闻的播送不仅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还可能使受众由于信息错误产生一系列行动上的损失,严重者则会危及受众生命安全。
4.假新闻的甄别与防范追根溯源,要坚决杜绝假新闻,记者是关键。
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胜,靠的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假新闻,首先拼的是采写技巧,其次是能力,最后是人格。
不只是新闻,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新闻前辈范长江在《通讯与论文》一书中写道:“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任何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
唯有如此,新闻工作人员才会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信仰,才会有强烈的自律精神。
优秀的记者通过报道客观准确的真新闻实现自身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察常人所不察,写他人之所不及,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兼顾。
加强网络把关意识。
4.1提高自身素养,强化网络编辑把关意识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信息的发布相对自由,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相对宽松,网络舆论具有的个性化、言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环境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但由于“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编辑必须将“把关”这一核心工作做好。
要根据受众的需要、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体系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选择和编排。
通过报道新闻及设置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受众参与到网络传播过程中,通过及时的新闻报道、网络互动交流和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网络民意进行整合,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网站还应该对网络编辑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编辑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从业资质。
只有具备更高文化素养、政治判断力、新闻敏感度的编辑参与到网络传播中来,才会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媒体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强化审核机制,增强传统媒体把关意识过去是网络从传统媒体上转载内容,现在是很多传统媒体从网络中寻找话题。
尤其是“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无一不吸引众多传统媒体跟进,传统媒体会凭借自身的优势扩大网络议题的传播范围,甚至使它们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长久地享有受众的注意,成为一时间占据报纸、广播、电视的热点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整合传播有时会满足跳梁小丑的炒作心态,或者在大量批评的同时却扩大了被批评者的知名度,那么传统媒体就会失去民众长久以来对其形成的信任,严重破坏自身的权威性。
所以传统媒体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把关意识”,对于那些充满了“色情”、“暴力”、“窥私”等字眼的“人肉搜索”事件,传统媒体要“慎报”甚至“不报”。
4.3提高全民媒介素养,培养网民的“把关意识”网络的互动性模糊了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的界限,很多网民成为信息的原创或转发者,“人肉搜索”也正是依靠网民的这种传播力量而发展壮大。
但是很多网民不具有媒介素养,缺乏“把关意识”,对信息的真实度不加判断,对传播信息造成的后果更不予考虑。
这就造成了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人肉搜索”事件常常害人不浅的现状。
人人都希望成为捍卫正义、维持秩序的“网络警察”,但是有没有想过“警察”是需要资质的,这资质就是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但是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很落后,这与中国的媒介尤其是网络发展速度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