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山川秀美》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山川秀美》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39eaa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0.png)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法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有效开展。通过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能力的提升。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山川秀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结合实地考察、图片展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山川秀美背后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其分布,如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这些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域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鉴赏能力。
在本案例中,作业设计富有创新性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绘制地形地貌简图、撰写小论文等多样化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搜索与山川秀美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小组合作
历史与社会教案设计范本
![历史与社会教案设计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c4a7982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a.png)
一、教案设计:古代文明的发展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掌握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内容(1)古代文明的起源;(2)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与衰落;(3)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原因;(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4.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讲解:讲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与衰落;(3)案例分析:分析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兴衰的原因;(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5)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5.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衰落的理解;(3)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案设计: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迁1. 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2)掌握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内容(1)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2)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3)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原因及其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及其变迁的重要性;(2)讲解:讲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分析宗教改革的原因;(3)案例分析: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深远影响;(5)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5.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变迁的理解;(3)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193f3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4.png)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社会现象,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历程1.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1.4 作业第二章:中国古代史2.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2.4 作业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3.1 课程导入通过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3.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近代社会的变革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视频资料,讲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近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3.4 作业第四章:中国现代史4.1 课程导入通过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4.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4.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调查报告。
第五章:社会与我5.1 课程导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个人在社会中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5.4 作业第六章:生活中的法律6.1 课程导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6.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关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海报。
第七章:经济与社会7.1 课程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教案(通用3篇)
![历史与社会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c627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7.png)
历史与社会教案(通用3篇)历史与社会教案篇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讨论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思想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
(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1、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英法联军英、法 1860年咸丰、慈禧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 1900年光绪、慈禧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bd13df58f5f61fb7366675.png)
篇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三国鼎立一、主体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社会)二、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b2461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1.png)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2. 掌握丝绸之路在古代文化、经济和交流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
2. 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起讫地点。
3. 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图片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主题,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
2. 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起讫地点。
3. 讲解丝绸之路在古代文化、经济和交流方面的作用。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
1. 讨论丝绸之路在文化、经济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2. 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62bbf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b.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1灿烂的青铜文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2、自学探究式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5篇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551b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8.png)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5篇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版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二、繁荣及其崩溃(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
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1)原因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c4d8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0.png)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也许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装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消遣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熟悉和改良现代社会生活的力量。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熟悉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制造性地改良物质文化生活的力量。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熟悉,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消遣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表达绽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富强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忆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进展和商业进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熟悉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根底。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观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留意三个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浪费,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白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其次,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熟悉到,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消失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熟悉这些历史现象。
四年级历史与社会变迁教案
![四年级历史与社会变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3b584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e.png)
四年级历史与社会变迁教案教案一:古代文明的兴衰课题名称古代文明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四大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中国)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分析古代文明兴衰的原因,并能运用历史资料进行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理解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四大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分析古代文明兴衰的原因。
解决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PPT课件、古代文明地图、历史纪录片片段。
教具和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明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解四大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3.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兴衰的原因,每组选择一个文明进行深入分析。
4. 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扮演古代文明中的重要人物,展示其对文明发展的贡献。
5. 总结与提问(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答学生提问。
板书设计关键内容: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基本特征、重要成就。
逻辑结构:时间轴形式展示各文明的兴衰过程。
课后反思评估标准: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理解程度、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改进措施: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历史谜题解答,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案讨论示例1.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四大古代文明,大家觉得哪个文明最有趣?2. 学生A:我觉得埃及文明很有趣,因为他们有金字塔。
3. 学生B:我更喜欢中国文明,因为他们有长城和兵马俑。
4. 教师:很好,那你们知道这些文明为什么会兴衰吗?5. 学生C:可能是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
6. 教师:对,还有其他原因吗?7. 学生D:我觉得还有政治和经济的原因。
8. 教师:非常好,那我们分组讨论一下,每组选择一个文明,分析其兴衰的原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b964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c.png)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通过分析事件,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的课程。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2)学生回答: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
2.鸦片战争(1)教师讲述: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战争的原因是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学生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学生回答: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加剧了民族危机。
3.甲午战争(1)教师讲述: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战争的原因是日本想扩张势力范围,争夺中国的领土。
(2)学生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学生回答:战争使中国失去了辽东半岛和台湾,加剧了民族危机。
4.抗日战争(1)教师讲述:抗日战争发生在1937年,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场伟大民族战争。
战争的原因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实现东亚共荣圈。
(2)学生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学生回答:战争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取得了胜利,捍卫了国家尊严。
5.小结(2)学生回答:是的,我们明白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6.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梳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2)思考:这些历史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536fa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b.png)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唯物史观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 [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 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5篇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13632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e.png)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
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五、新课讲授:教学环节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导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1分钟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社区之间的联系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小结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8931a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7.png)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婚俗在历史演变中的变迁。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
2. 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
3. 当代婚俗的特点和变化。
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
2. 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原因。
3. 当代婚俗的新变化。
四、教学难点:1. 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2. 当代婚俗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代以来婚俗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婚俗变迁的原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当代婚俗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让学生调查、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俗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传统婚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婚俗变迁的兴趣。
2. 讲解中国传统婚俗:介绍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仪式和习俗。
3. 分析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原因。
4. 讨论当代婚俗的特点和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当代婚俗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如何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 图片:传统婚礼照片、近代以来婚俗变迁的图片。
3. 案例资料:有关近代以来婚俗变迁的案例。
4. 网络资源:有关当代婚俗的资讯和报道。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思考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初中历史与社会上课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上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8a4d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2.png)
初中历史与社会上课教案教学内容:1. 古希腊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文化成就2. 古罗马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3. 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成就2. 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和联系3. 探讨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1. 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制度和哲学思想2. 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制度3. 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图书、文献资料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二、讲解古希腊时期(15分钟)1. 介绍古希腊时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2. 分析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哲学思想的特点3. 通过案例,讲解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和影响三、讲解古罗马时期(15分钟)1. 介绍古罗马帝国的起源和扩张过程2. 分析古罗马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3. 讨论古罗马对欧洲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四、探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联系与影响(15分钟)1. 比较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差异2. 探讨古希腊与古罗马在现代社会的遗产和影响3. 引导学生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价值观和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古代文明并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文化和影响,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通过比较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增强了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024最新-历史与社会教学网 《历史与社会》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历史与社会教学网 《历史与社会》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65f42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e.png)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历史与社会》教案优秀4篇为了帮您更好的了解历史与社会教学网相关内容,不器文库为您提供《历史与社会》教案优秀4篇,欢迎查阅参考。
《历史与社会》教案篇一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二课时)在社区中生活一、教学目标3.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4.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调查。
四、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利用学生所画的社区平面图复习地图三要素。
讲授新课: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社区里,但可能不自觉或很少留意。
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以下问题:① 你生活的小区叫什么名字?② 小区有没有管理处?如果有,它发挥着什么作用?③ 小区主要有哪些购物场所?④ 小区哪些娱乐健身场所?⑤ 小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吗?⑥ 小区还为你做了什么?⑦ 作为小区中的一员,你又能为小区做什么呢?二、在社区中生活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
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①;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②。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结)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畅谈理想中的社区。
(作业)1.画一幅“理想中的社区”的平面图。
(预习新课)课后完成“社区商品调查表”。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e1795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b.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
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
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
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
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
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教学案例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73d68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1.png)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教学案例一、引言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展示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中,本文将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如何通过增加实例、引导思考和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案例背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发展意识,我选择以中国民族英雄铁木真为教学案例。
铁木真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之一。
通过研究和讨论铁木真的事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思考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铁木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生能够:1. 掌握铁木真的生平事迹和对蒙古帝国的贡献;2. 分析铁木真的决策和行动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3. 理解历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历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铁木真的生平事迹、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发展、铁木真的决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
2. 教学方法(1)引入案例:通过引入铁木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分享给其他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铁木真的决策和行动,思考其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与当代社会进行对比,认识历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4)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加深对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案例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视频来引入铁木真的故事,例如他的勇敢和智慧如何促使他成功创建了蒙古帝国。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方面的内容,例如铁木真的生平事迹、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发展等。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观点。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铁木真的决策和行动,思考其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与当代社会进行对比,例如铁木真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战略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否有类似的例子在当代社会中。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教学案例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2afd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8.png)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教学案例一、引言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内容。
本教学案例将以一场展览为例,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知识,通过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时探索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活动背景1. 活动名称:传世之路——古代丝绸之路展览2. 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3. 活动地点:学校美术馆三、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与意义,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对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参观展览,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四、活动设计与实施1. 授课导入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展览参观学生们组织参观展览,可以自由在规定的时间内逛展。
为了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参观,教师可布置任务,如:选择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展览品,并记下其相关信息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3. 学习交流学生们返回教室,展开学习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就所选择的展览品进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互相交流,促进对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4. 深入学习设立专题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们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制作展板或PPT等展示形式,并在一定时间内展示给全班。
5. 学生作品展学生们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搭建展览台,将相关展板、PPT等作品展示出来,并邀请其他班级和校内外的人士参观。
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六、评价与总结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不仅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小学历史与社会实践案例分析
![小学历史与社会实践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42cb3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4.png)
小学历史与社会实践案例分析近年来,小学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以小学历史与社会实践的案例为例,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和效果。
一、案例:探究世界文明史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历史课堂上,学生们展开了一次探究世界文明史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设计包括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和小组调研等形式。
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世界各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博物馆参观中,学生们观摩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多个展览,通过看文物、听解说员的讲解,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些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
之后,他们实地考察了本地的文化遗址,与导游交流,亲身体验了历史遗迹的魅力。
最后,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小组调研,通过图书馆查询资料、采访社区老人等方式,了解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形成小组报告。
二、小学历史与社会实践的意义1. 增强历史意识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到历史遗迹和文化展品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实践活动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具体、有形,让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历史情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参观文化遗产、考察社区等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触摸到社会的发展脉络和社会问题,从而培养起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他们会明白历史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同时也能关注到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通过合作,他们互相帮助、协调分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三、小学历史与社会实践的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不再将历史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变得更加有深度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一、案例主题与背景当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思品课。
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
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和政治法律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思品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应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在新改过程中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本次案例研究,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表现方式,并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品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以多位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的研究方式,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和情景创设法的有效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思品教学的高效,展现灵动的课堂效果。
二、案例描述经过集体备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与隐私权》课堂实录如下:课前小游戏: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相互问任何问题,必须如实回答,拒绝回答要接受惩罚)教师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学生受约束不敢提问,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
师:你身高是多少?学生1:167厘米,那老师你体重多少呢?师:最近一次是92斤,不知道长胖了没有。
(此时学生主动举手人数开始多起来,游戏继续。
)学生2:老师,你有没有男朋友?师:这个我保密,你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学生2:建筑工程师。
师:我先来问你,你的QQ号码是多少,密码又是什么?学生3:我拒绝回答。
师:拒绝回答是要接受惩罚的,你想清楚了?学生3:想清楚了。
师:你问什么宁愿接受惩罚也要保守自己QQ的密码呢?学生3:因为这是我的隐私。
师:那我们先来接受惩罚吧。
(面向全班同学大声说“我是最聪明的”,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刚才我们同学说有些内容涉及到自己的隐私即使要接受惩罚也不愿和大伙儿分享了,那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隐私?(那私人领域包括什么呢?那个人私事包括什么呢?)生: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师:是的,隐私——隐和私,那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就是隐私(隐私不愿公开纯个人私事)。
师:我们来做一道隐私的数学题:隐私=丑事(提醒:明确隐私并不等于丑事隐私并不等于丑事),但当我们的的隐私被他人侵犯时,你当时的感受如何,想说些什么?生:愤怒、难受、恼怒……师:由此可见当隐私被他人侵犯时,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为了尊重和维护公民的隐私,因此(出示法律依据1:《宪法》第39条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那么什么是隐私权呢?(出示定义: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师:从定义你是否能判断: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提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透过电视、电脑、电话等,教师在黑板板书)好了。
隐私权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拿什么理去判断正确与否呢,不是是老师说了算,是法律说了算,让我们进入据理力争。
争做法律王国的荣誉公民。
想想看要获得这个殊荣需要什么条件:师:想获得,必过三关:学生活动(说规则:小组合作完成3个活动)【环节一天天向上】师:现在是天天向上新闻播报时间:在一天深夜,某地派出所以“扫黄”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
有人认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有搜查权;天天向上节目组一致认为派出所的行为是非法的,因为他们没有依据法定程序搜查。
请问是否合法?为什么?找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2: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提问:请问哪些机关可以合法搜查?怎么才算合法?有没有特殊处理?(当隐私权的任何一项内容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开他人的隐私,都不属于侵权行为;小结:解题三步曲;师:有法就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隐私权的哪一项内容?私人生活安宁权师:那为了尊重和维护此内容,我国法律还任何规定: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再挑个!【环节二校园贴吧:搞不明白】(1)判断师:你是否搞得明白。
他们的行为有没有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呢?(2)找出法律依据:我国法律规定3: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3)看图三,提醒2: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侵权行为:T:这又是隐私权的另一项内容:个人信息保密权;(静态的)《刑法修正案》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环节三一呼百应(动态的)】学生角色扮演A:嘿!你说这年头,还有啥“噱”头,同学写写信,我妈次次拆,想想小时候,妈妈说合法,我也没办法。
哎,郁闷!B:这年头很正常,我们写信他们看,父母看子女,老师看学生,领导看下属,还有啥隐私,你信妈妈看,妈妈说合法,你还真当真,哎,傻蛋!(1)打出他俩对话中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行为(2)找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4: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公民有权对个人有权对个人的通信内容保密,禁止他人擅自查看。
提醒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开拆。
师:这个通信仅仅是指信件吗?生:不是,还有电话、邮件。
师:对,很好,主要是指有关公民自己个人信息的一切通信,但是不能滥用。
(犯罪嫌疑人)师:张老师这个人比较显掰,我总是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所成就,我就把我的个人经历写成自传,是属于侵权行为吗?(私人隐私利用权)生:不是。
课堂作业:判断学生黑板上的行为(学生均能准确判断对错)过渡到【维权前沿】【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其一讨论:该怎么维权;明确运用法律维护隐私权(诉讼和非诉讼)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个人的隐私权被他人侵犯,因此当务之急还需要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师:【教师小结】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还他人的隐私一片净土。
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文明进步、法治、和谐的社会。
【收获之园:一项体验、两个概念、三条勿忘、四条依据】学生认真听讲三、案例分析本节课,教师将多种教学情境的表现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向我们展现了情境创设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情景创设法有角色创设情境、具体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及实物情境。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且合理有效地运用情境创设法来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更能直观地接受学科知识,并能在体验中应用所学知识。
虽然这节课情境创设比较多,但从整体教学效果来说,我校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
就此听课结束后我们围绕着“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进行讨论。
与会老师共同讨论得出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之一。
2、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
3、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
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也更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4、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
情境教学把历史知识的信息通过辩论、演讲、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传递,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多元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也有教师指出情境创设法应用上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存在是滥用导致课堂教学凌乱,多用情境创设可能会将教学重难点主末倒置,过多的情景创设容易使学生过于积极好动,不利于教师班级的管理。
四、拓展与反思本次教研活动将教学实践和探讨交流相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将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研究和构建以“提升教研层次、共享集体智慧、立足实践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的思品教学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目的性、研究性、和递进性。
此活动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理论结合实践,注重专家引领,注重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师的经验交流和共同探讨。
在研训活动结束之际,我们教师对此次研训活动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研训主题直面现状,倾听心声,反思教学。
在研训活动之前,校教研组组织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记录、汇总,与个别教师交流讨论确定主题;学校聘请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二,有序推进,逐层递进,优化研训。
在本次研训活动中,教师参与面广,全校社会教师在活动中都有研究所得,研究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广大社会与历史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起到“理论学习促底蕴”“课堂实践促内化”“设计交流促提高”的良好效果。
第三,深入反思,收获启示,提升研训。
在研训活动的过程中,校教研组组织多次的教师座谈会,以交流反思在培训过程的经验和不足,及时做好整理、记录工作,使教师收获启示,提高研训活动的效率。
关于情境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和设计,通过案例研究和集体讨论,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存在。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就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思品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文目标。
在反复实践和探讨中,我们得出思品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多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从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着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