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极限配合备课本教案

极限配合备课本教案

极限配合备课本教案章节一: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1. 引入极限与配合的概念,解释其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重要性。

2. 解释极限的定义,说明极限的表示方法。

3. 解释配合的定义,介绍配合的种类和特点。

4. 介绍公差和基本偏差的概念,解释其在极限配合中的应用。

5.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确定零件的公差和基本偏差。

章节二: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1. 介绍尺寸公差的概念,解释尺寸公差的作用。

2. 解释上偏差和下偏差的定义,说明其表示方法。

3. 介绍形状公差的概念,解释形状公差的作用。

4. 解释直线度、平面度、圆度等常见形状公差的概念。

5.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确定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

章节三:位置公差和跳动公差1. 介绍位置公差的概念,解释位置公差的作用。

2. 解释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等常见位置公差的概念。

3. 介绍跳动公差的概念,解释跳动公差的作用。

4. 解释圆跳动和直线跳动的概念,说明其表示方法。

5.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确定零件的位置公差和跳动公差。

章节四:表面粗糙度1. 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解释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

2. 解释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介绍表面粗糙度的单位。

3. 介绍常见表面粗糙度等级,解释其含义。

4. 讲解如何测量表面粗糙度,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5.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确定零件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章节五:极限配合的应用1. 介绍极限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解释其在保证零件性能和互换性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选择适当的配合类型,确定零件的公差和基本偏差。

3. 介绍极限配合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4. 解释极限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中的作用。

章节六: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1. 介绍测量技术在极限配合中的重要性,解释测量误差的概念。

2. 讲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卡尺、千分尺、测微螺纹卡尺等。

3. 解释测量误差的原因,讨论如何减小测量误差。

4. 介绍三坐标测量机等现代测量技术,解释其在极限配合中的应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极限配合的相关计算方法;3.熟悉常用的技术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的配合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极限配合的概念和原理介绍a.极限配合的定义和作用;b.工程中常见的极限配合类型;c.配合间隙的计算方法。

2.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a.配合间隙的计算公式;b.计算样例分析;c.调整配合间隙的方法。

3.技术测量仪器的分类和原理a.测量仪器的分类及应用领域;b.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c.常见测量仪器的介绍。

4.常用的技术测量方法a.直接测量法;b.间接测量法;c.比较测量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30分钟)a.详细讲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和原理;b.介绍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c.介绍常用的技术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3.计算练习(20分钟)a.以实际工程为例,让学生进行极限配合的计算练习;b.解答学生的问题。

4.仪器展示和操作演示(30分钟)a.展示常用的技术测量仪器;b.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测量仪器;c.鼓励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进行测量。

5.实践应用(25分钟)a.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配合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际工程的操作;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和进行测量。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a.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b.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c.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相关动画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量块
【学习目标】:1、了解量块的用途及尺寸系列
2、掌握量块的使用方法
【学习重点】:1、量块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
【复习回顾】:
外径千分尺的读数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量块的形状、用途、尺寸系列
1、形状:微变形钢或陶瓷材料制成的长方体。

2、用途:主要用于鉴定和校准量具和量仪的基准量具。

3、精度:量块的精度分为0、1、2、3四级,其中0级最高,3级最低。

知识点二、量块的使用
为减少累积误差,使用量块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的块数,一般不超过5块。

方法:根据所需组合的尺寸,从_最后一位数字开始选择,每选一块,应使尺寸数字的位数减少一位。

知识点三、注意事项
1、不能碰伤或划伤其表面,特别是测量面。

2、选择量块,不超过4~5块。

3、组合前用麂皮或软稠将各面擦净,用推压的方法逐块研合。

4、使用后,拆开组合量块,清洗、擦拭干净后,装在特制的木盒内。

5、不允许将量块结合在一起存放。

【课堂练习】:
要组成38.935mm的尺寸,试选择组合的量块。

【课堂小结】:掌握量块的使用方法
【课后作业】:熟悉使用量块的注意事项。

第 1 页共1 页。

极限与配合教案

极限与配合教案

第周课题绪论所需课时 2教学目的 1.掌握互换性的定义。

2.理解加工误差的产生及公差的概念。

重点互换性的定义难点公差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讲述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术加工要求以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讲授新课】一、互换性的概述1.互换性的概念(1)举例:螺钉,灯泡,汽车,飞机,彩电等互换性的例子。

装配方面:维修方面:(2)定义: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装配后并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一种特性。

具有这种特性的零(部)件称为具有互换性的零件。

如:螺母、轴承、轮胎等。

(3)互换性的优点:维修方便,缩短维修时间可分散加工,集中装配,提高生产率,有利于专业化大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等。

采用有互换性的标准件和通用件,使设计工作简化思考:具有互换性的零件是否必须加工成完全一样??2.几何量的误差、公差与测量(1)几何量的误差:零件加工误差由哪些因素造成?误差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尺寸可以为25~25.02 mm,有0.02mm的变动范围。

(3)区别:误差在加工中产生,而公差是在设计中给定。

联系:公差是误差的最大允许值。

结论:只要将误差控制在公差范围内,零件就合格,就满足互换性,不需要完全一样。

(4)公差标准零件的公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各企业共同遵守的依据。

公差标准:对零件的公差和相互配合所制订的标准,称“极限与配合”标准。

国家标准(GB)、部门标准(专业标准,如JB)、企业标准(QB)。

(5)测量通过测量,判断零件几何参数是否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在公差范围内便合格,就能满足互换性的要求。

二、了解本课程任务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掌握形位公差代号的含义及标注。

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

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

理解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

【练习】【小结】1、互换性的概述互换性简单的说就是同一规格的零件或部件具有能够彼此互相替换的性能2、实现互换性的前提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故必须对误差进行限制,那就是公差。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山东英才职业技工学校(理论教案)2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傅丽云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模块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对互换性的讲解,引出了全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趣味性来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提出如下要求:1. 了解互换性的含义;2. 懂得学习《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加工误差与公差之间的关系。

(3)理解标准化与计量、优先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讨论讲述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教学安法。

教学过程:课题引入:一、概述3换性是互现代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原则,它普遍应用于机电设备的生产中。

在日常生活中,互换性的例子也很多。

如自行车的内、外胎破了,可以换上同规格的新胎,机器设备零部件突然损坏时,可迅速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更换。

讲述相关知识点:1、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工业中,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例:同型号的轴承、光管、螺钉等等。

互换性内容:几何参数,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

2、作用有利于组织专业化协作。

有利于用现代化工艺装配。

有利于采用流水线和自动线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3、分类4①完全互换性:若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作任何选择,不需调整或修配,就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则成为完全互换性(当不限定互换范围时,称为完全互换法,也叫绝对互换法)。

②不完全互换性: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时,称为不完全互换法。

4、互换性条件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具有互换性的条件为:实际尺寸在允许的范围内;形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位置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表面粗糙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等领域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机械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极限配合的概念1.3.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3.3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1.3.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第二章:极限配合计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尺寸和公差要求,计算出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并确定配合类型。

2.2 教学内容2.2.1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2.2.2 配合类型的判断方法2.2.3 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的计算方法2.2.4 极限配合计算实例第三章:尺寸公差与形状和位置公差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形状的控制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尺寸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2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3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3.2.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及应用实例第四章:表面粗糙度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表面质量的控制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4.2.2 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方法4.2.3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4.2.4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测量基础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极限与配合教案

极限与配合教案

极限与配合教案教案标题:极限与配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限与配合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掌握计算极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极限的定义与性质a. 极限的概念及其与函数的关系b. 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等2. 极限的计算方法a. 通过代数运算计算极限b. 利用极限的性质计算极限c. 利用夹逼定理计算极限3. 极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a. 极限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关系b. 极限在数列和函数的收敛性中的应用c. 极限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极限的概念,如两车相向而行,距离越来越近,但永远无法相遇。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概念?探究:1. 讲解极限的定义及其与函数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

2. 指导学生通过代数运算计算简单的极限,如lim(x→0) (3x^2 + 2x)。

3. 引导学生发现并应用极限的性质,如lim(x→a) (f(x) + g(x)) = lim(x→a) f(x) +lim(x→a) g(x)。

4. 引导学生通过夹逼定理计算一些特殊的极限,如lim(x→0) x*sin(1/x)。

拓展:1.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极限的应用,如计算lim(n→∞) (1 + 1/2 + 1/3 + ... + 1/n)。

2. 引导学生思考极限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或函数是否收敛?3. 引导学生思考极限在微积分中的应用,如求导、求积分等。

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极限与配合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极限与配合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极限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他们对极限与配合的掌握程度。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案标题: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3. 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技术测量。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材料: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相关教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进行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极限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 讲解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公差的计算和配合的选择原则。

- 介绍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常见的测量工具。

3. 实例演练(20分钟)- 提供几个极限配合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配合的因素,并解释其影响。

4.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测量。

- 要求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比较测量结果,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

5. 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 概括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意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实例,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可以提供更复杂的极限配合实例和技术测量项目,挑战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过程,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发现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1.2 极限配合的概念解释极限配合的定义。

介绍极限配合的应用范围。

1.3 技术测量概述介绍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解释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章:极限配合的基本原理2.1 极限配合的基本参数介绍极限配合的三个基本参数:基本尺寸、公差和配合。

解释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

2.2 极限配合的分类介绍极限配合的分类: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解释每种配合的特点和应用。

2.3 极限配合的选用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极限配合。

解释选择极限配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技术测量基础3.1 测量概述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

解释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测量工具和仪器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解释每种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3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测量误差和精度的概念。

介绍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第四章:尺寸公差与配合设计4.1 尺寸公差的概念解释尺寸公差的概念。

介绍尺寸公差的作用和意义。

4.2 配合设计的原则介绍配合设计的原则。

解释每种原则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4.3 配合设计的实例给出配合设计的实例。

解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配合设计。

第五章: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5.1 测量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解释测量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

5.2 测量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解释测量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关键作用。

5.3 测量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

解释测量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极限配合的应用案例分析6.1 案例一:机械零件的配合设计分析一个机械零件的配合设计案例。

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和制造条件选择合适的极限配合。

6.2 案例二:装配过程中的配合问题解决分析一个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配合问题。

解释如何通过调整配合公差来解决装配问题。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少学时 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少学时 教案

孔、轴极限偏差数值的确定教学目的:1、理解极限偏差的确定方法2、掌握孔、轴的极限偏差查表方法教学重点:极限偏差表的使用以及根据基本尺寸和公差带代号确定极限偏差。

教学难点:极限偏差与尺寸公差以及配合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举例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极限偏差定义: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极限偏差。

由于极限尺寸有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之分,极限偏差又可分为上偏差和下偏差。

1、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2、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一、基本偏差——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中所规定的,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

基本偏差一般都是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二、基本偏差查表要点(1)基本偏差代号有大、小写之分,大写的查孔的基本偏差数值表,小写的查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

(大孔小轴)(2)查基本尺寸时,对于处于基本尺寸段界限位置上的基本尺寸该属于哪个尺寸段,不要弄错。

(如φ10,应查大于6至10,而不是查大于10至18)(3)分清基本偏差是上偏差还是下偏差。

(每个表格第二行会注明)(4)代号j、k、J、K、M、N、P~ZC的基本偏差数值与公差等级有关,查表时应根据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等级查表中相应的列三、另一极限偏差的确定根据第一节所学尺寸公差,孔的公差Th=│Dmax-Dmin│ =│ES-EI│轴的公差Ts=│dmax-dmin│ =│es-ei│同理,另一个极限偏差的数值,可由极限偏差和标准公差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轴es=ei+IT 或ei=es-IT 孔ES=EI+IT 或EI=ES-IT【例1-9】查表确定下列各尺寸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并计算另一极限偏差。

(1)φ8e7 (2)φ50D8四、极限偏差表及其应用查表:附表三、附表四由基本尺寸查行,由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等级查列,行与列相交处的框格有上下两个偏差数值,上方的为上偏差,下方的为下偏差。

极限与配合第一章教案

极限与配合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 1-1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一、孔和轴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它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轴——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外表面,包括圆柱形外表面和其它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被包容面。

二、尺寸的术语及其定义1.尺寸尺寸——用特定单位表示长度大小的数值。

长度包括直径、半径、宽度、深度、高度和中心距等。

尺寸由数值和特定单位两部分组成。

例如30 mm。

注:机械图样中,尺寸单位为mm 时,通常可以省略单位。

2.基本尺寸(D,d)基本尺寸——由设计给定,设计时可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通过计算、试验或类比的方法,并经过标准化后确定基本尺寸。

注:孔的基本尺寸用“ D ”表示;轴的基本尺寸用“ d”表示。

3.实际尺寸(Da,da)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4.极限尺寸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允许的最大尺寸称为最大极限尺寸;允许的最小尺寸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三、偏差与公差的术语及其定义1 .偏差偏差一一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分类:(1)极限偏差一一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极限偏差。

(2)实际偏差一一实际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1)极限偏差上偏差一一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孑L: ES=Dmax —D轴:es=dmax —d下偏差一一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孔:EI=Dmin —D轴:ei=dmin —d(2)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合格零件的实际偏差应在规定的上、下偏差之间。

【例1—1】某孔直径的基本尺寸为© 50mm,最大极限尺寸为© 50.048mm,最小极限尺寸为© 50.009mm,求孔的上、下偏狛寸00差。

【例1—2】计算轴© 60mm -0.012+0.018的极限尺寸。

极限与配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极限与配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极限与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极限与配合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个体或团队需要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合理利用资源,取得最佳的协同效果。

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职场竞争、运动训练等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极限与配合的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极限与配合的概念,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拓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中的交流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面对挑战时能保持积极态度。

三、教学内容1. 极限与配合的概念介绍a. 极限的定义与应用范围:个体极限与团队极限b. 配合的定义与应用范围:合作与协同的重要性2. 极限与配合的案例分析a. 团队运动:篮球、足球等b. 职场竞争:团队合作与个人竞争的平衡c. 生活中的挑战:解决问题时的合作与协作3. 极限与配合的培养方法a. 团队合作训练:分工、沟通与协调b. 情景模拟训练:真实场景下的团队协作c. 基于案例讨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极限与配合的评价与反馈a. 团队效果评价:合作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估b. 个体成长反馈:关注个体的进步与潜力发掘四、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享与分析:教师找到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极限与配合问题。

2. 团队合作训练: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各类团队运动,加强沟通协调的能力。

教师观察和记录各小组表现,并及时给予反馈。

3. 情景模拟训练:教师根据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设计情景模拟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合作方式。

4. 基于案例讨论:教师提供一个真实案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背后的极限与配合因素,并给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活动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2. 学生个体成长评价:通过定期反馈和个人访谈,关注学生在极限与配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

3. 学会使用量具进行尺寸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尺寸控制。

二、教学内容1.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极限配合的概念1.2 技术测量的重要性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2.1 尺寸公差2.2 形状和位置公差2.3 表面粗糙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1.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和应用2. 教学难点:2.1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计算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量具进行尺寸测量。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案、PPT、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量块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教案内容:第一节: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一、导入讲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极限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二、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1. 讲解极限配合的定义。

2. 讲解上偏差和下偏差的含义。

三、技术测量的重要性1. 讲解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作用。

2. 强调准确测量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节: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一、尺寸公差1. 讲解尺寸公差的定义。

2. 讲解尺寸公差的表示方法。

二、形状和位置公差1. 讲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定义。

2. 讲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

三、表面粗糙度1. 讲解表面粗糙度的定义。

2. 讲解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尺寸测量一、测量工具的使用1. 讲解卡尺的使用方法。

2. 讲解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量块的使用方法。

二、尺寸测量实例1. 进行实际尺寸测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 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测量工具。

4. 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极限、公差、配合等。

2. 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等。

3. 极限配合的应用实例:尺寸链、装配精度等。

4. 技术测量基础知识:测量概念、测量工具、测量误差等。

5.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过程。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相关内容。

2.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

3. 实物模型:展示尺寸链、装配精度等实例。

4.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极限、公差、配合等基本概念。

3. 讲解计算方法:讲解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应用实例:讲解尺寸链、装配精度等实例。

5. 演示测量工具使用:演示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b. 学生对极限配合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电子教案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圆跳动与全跳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电子教案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圆跳动与全跳动

任务三 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斜向圆跳动测量 测量时将工件支承在导向
套筒内,并在轴向固定。指 示表测头的测量方向要垂直 于被测圆锥面。在工件回转 一周的过程中,指示表读数 的最大差值即为该测量圆锥 面上的斜向圆跳动误差。
谢谢
任务二 跳动公差的应用和识读 径向圆跳动
ød2圆柱面对基准轴线A的 径向圆跳动公差为0.025mm。
端面圆跳动 左端面对基准轴线A的端面 圆跳动公差为0.05mm。
任务二 跳动公差的应用和识读 斜向圆跳动
圆锥面对基准轴线A的斜 向圆跳动公差为0.05mm。
径向全跳动 Ød2圆柱面对基准轴线A 的径向全跳动公差为0.025 mm。

任务二 跳动公差的应用和识读
端面全跳动 左端面对基准轴线A的端 面全跳动公差为0.05mm。
任务三 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径向圆跳动测量
测量时工件安装在两同轴顶尖之间,在工件回转 一周过程中,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差值即该测量 截面的径向圆满跳动误差。
任务三 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端面跳动测量
测量时将工件支承在导向套筒内,并在轴向固定。 在工件回转一周过程中,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差 值即为该测量圆柱面上的端面圆跳动误差。
项目九 圆跳动与全跳动
任务一 圆跳动与全跳动 任务二 测量工具 任务三 圆跳动与全跳动的测量
任务一 跳动的定义
定义 跳动公差限制被测要素对基准轴线的变动。 分类
跳动公差又分为圆跳动、全跳动两种。 圆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在某一固定参考点绕基准 轴线旋转一周时,指示器示值所允许的最大变动量。 全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作若干次旋转, 测量仪器与工件间同时作轴向或径向的相对移动时, 指示器示值所允许的最大变动量。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孔和轴+尺寸公差带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孔和轴+尺寸公差带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孔和轴【教学目标】:1、掌握孔和轴的定义2、广义认识孔和轴【教学重点】:1、掌握孔和轴的定义2、广义认识孔和轴【教学过程】:一、诊断补偿:1. 互换性的定义2. 几何量误差包括哪些内容?产生几何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新课探究:知识点一、孔和轴的定义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他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轴: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外表面,包括圆柱形外表面和其他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被包容面。

知识点二、孔和轴的区别1、从装配关系看,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

2、从加工过程看,孔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

知识点三、看图理解孔和轴上图中, 孔:轴:非孔非轴:三、课堂过关1、零件装配后,其结合处形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凡_______________统称为孔,_______________统称为轴。

2、以加工形成的结果区分孔和轴:在加工过程中尺寸由大变小的为_______,尺寸由小变大的为______。

3、凡内表面皆为孔,凡外表面皆为轴。

()4、孔、轴是指圆柱的内外表面及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被包容面。

()四、课堂总结孔和轴的定义五、课后作业:习题册【教后记】:内容简单,结合实际容易理解,学生掌握较好。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尺寸公差带图【教学目标】:1、理解尺寸公差带的意义2、熟练画出尺寸公差带图【教学重点】:尺寸公差带图的绘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偏差是代数差,因而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零;公差是变动量,只能是____。

2、公差的计算公式:二、新课探究:知识点一、零线:1、零线的定义:零线是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

2、零线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零线上方,负偏差位于零线下方,零偏差与零线重合。

知识点二、公差带1、定义:代表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或上偏差和下偏差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限配合教案设计极限配合教案设计ES(es)表示ES=Dmax-D EI(ei)表示EI=Dmin-D绘出孔绘出孔和轴.图样上标注尺寸公差的方法备课教案【小结】形位误差的对零件和产品功能的影响零件几何要素的定义及分类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名称及符号二、形位公差等级与公差值形位公差的代号包括:框格、指引线、框格内容形位公差框格:由两格或多格组成。

注意: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上的方向如何,圆圈内的字母要水平书写。

三、形位公差标注方法及举例【练习】【小结】.不同被测要素有相同形位公差要求时的标注如: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Sφt(空间点)且以点的理想位置为中心的球面内的区域。

P98 习题14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内容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遵循原则: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

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

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

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学百家,树一宗”。

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

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编写内容具体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书写关键:(一)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1)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上节内容(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怎样进行,复习哪些内容?(4)提问哪些学生,需多少时间等。

2.讲授新课(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3.巩固练习(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3)需要多少时间?4.归纳小结(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2)需用多少时间?5.作业布置:(1)布置哪些作业内容,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兼顾知识的拓展性和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注意:需不需要给学生以解题提示、点拨或必要的解释。

特点:要与时俱进。

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3、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教学方法有创新。

不照本宣科,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6、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总之,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与时俱进。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的区别教学设计、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设计。

它是课前的一个准备。

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的。

教案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而教学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教学结果。

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容易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把教学的内容实例和教学设计意图表现出来就行了。

这个例指的是教的内容的“例”,而不是以这堂课作为例。

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的。

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它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

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