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泄泻
中医内科学 泄泻
2.泄泻与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 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 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 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 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 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 竭阳衰之危候。而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 般预后良好。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一般来说,暴泻以湿盛为主, 多因湿盛伤牌,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病 属实证。久泻多偏于虚证,由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 脾,如肝木克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
【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 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 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 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 见。湿邪易困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 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 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停滞不 化,或恣食肥甘辛辣,致湿热内蕴,或恣啖生冷,寒气伤中, 均能化生寒、湿、热、食滞之邪,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 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 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 常,遂致本病。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日:“凡遇怒气 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
中医泄泻ppt课件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泄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泻的作用。
针刺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艾灸治疗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以温阳散寒、调中止泻。常用的穴位与针刺治疗相同。
04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盛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也容易生湿,两者相互影响。
病机
病因
02
CHAPTER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04
患者通常有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部检查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病程较短,症状较重,多由感染引起,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急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性疾病
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但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指标,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03
02
01
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治疗情况等。
针对中医泄泻的新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进行实验室检查
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肠鸣音是否亢进等。
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03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导言泄泻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肠道功能失调,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对泄泻的中医名词、病因与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解释与分析。
中医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泄泻被称为“利”,其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
从病症表现上看,泄泻可分为实利和虚利两种类型。
实利,又称为湿热泄泻,是指肠道内湿热郁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烂,呈黄色或黄中带腥气。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治疗实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燥湿的中药药物,如黄连、黄芩、白术等。
虚利,又称为脾虚泄泻,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大便稀薄,甚至难以控制。
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疗虚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健脾温中、益气固表的中药药物,如人参、黄精、山药等。
病因与诊断泄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湿内侵、饮食过敏等因素。
因此,在中医诊断泄泻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症状及舌脉等,以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主要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积,造成湿热泄泻;若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便会出现脾虚泄泻。
此外,情志失调也是泄泻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长期忧愁、急躁、焦虑等,会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引发泄泻。
治疗方法中医对泄泻的治疗注重调整脾胃功能,消除湿热积聚,平衡情志等方面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饮食调理、针灸等。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或健脾温中、益气固表为主要治疗方向。
中药的疗效温和,且常常能改善整体脾胃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饮食调理在治疗泄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之泄泻
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腹胀纳 呆,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3
寒湿泄泻:表现 为泄泻清稀,腹 痛肠鸣,脘闷食 少,舌苔白腻。
6
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
舌淡苔白。
泄泻的病因
01
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食物中毒等,损伤脾胃功能
附子理中汤: 适用于脾肾 阳虚型泄泻
05
痛泻要方: 适用于肝脾 不和型泄泻
06
补中益气汤: 适用于气虚
型泄泻
07
玉屏风散: 适用于表虚
型泄泻
08
六君子汤: 适用于脾胃 虚弱型泄泻
09
保和丸:适 用于食积型
泄泻
10
乌梅丸:适 用于寒热错
杂型泄泻
泄泻的预防与
3 调护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生冷食物
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 态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与家人、朋友 保持沟通和交流
1
2
3
4
泄泻的现代研
4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 化系统疾病,主要表 现为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等。
辨表里:表证表现为腹痛、泄泻、恶寒发热, 里证表现为腹痛、泄泻、口渴便秘。
辨气血:气虚表现为腹痛、泄泻、乏力气短, 血虚表现为腹痛、泄泻、面色苍白。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
1 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综合分析, 确定病因病机,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26泄泻
合 污 而 下
并 入 泄 大 泻 肠
病因病机
小结: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外因以湿为主, 内因以脾虚为关键。然脾虚则内湿由生,湿 盛则脾阳被遏,故两者之间以脾为主要矛盾。 脾虚与湿之间也往往互为影响。 ☻病变脏腑:病位在脾、胃、小肠、大肠, 并与肝肾有关。但重点在脾,大小肠的功能 都是在脾的主宰下进行的;内伤诸因,只有 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能致泻。故张景岳有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 ☻根据不同性状的粪便和泄泻程度,提出 骛泄、飧泄、濡泄、洞泄、注下等名称。 ☻全面阐述各种泄泻的病因病机,明确指 出风、寒、热、湿以及饮食、起居、情志等 因素均与泄泻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脏腑与 脾、胃、大小肠有关。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气在 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病案讨论一
张某,女, 47岁。反复腹泻2年,大便 日行4~5次,质烂,时夹不消化食物,甚至 如水样,夹少量粘液,伴有腹痛,为便前 阵痛,泻后痛减,精神欠振,紧张时腹泻 易作,时有腹胀,胃纳一般,夜寐欠安。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肠镜检查示: 慢性结肠炎。
病案讨论二 李某,男,62岁。大便溏薄3年,日行3、 4次,大便臭秽,无粘冻脓血,伴有腹部冷 痛,喜温,畏寒,乏力,口干口苦,时有 烦躁,胃纳不佳,夜寐尚安。舌淡,苔黄 腻 ,脉细滑数。肠镜检查示:“结肠粘膜 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和新生物”。
概述
☻在治法上,针对腑实热结,逼津下趋而 利清水之证,提出三承气汤“通因通用”泻 下止利之法;对于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中 焦升降失调而致下利者,选用诸泻心汤及乌 梅丸等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开拓了泄泻的 辨证治疗。 宋代: ☻许叔微《普及本事方》中对连年腹痛泄 泻,休作无时者,以冷痼积滞立论,选用大 黄、巴豆、附子等温下为治。
中医泄泻课件
中医泄泻课件中医泄泻课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泄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文将从中医泄泻的概念、分类、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泄泻的概念泄泻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排泄系统,促进体内湿气、痰火等有害物质的排出,以达到平衡阴阳、清除病邪的目的。
泄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如食疗、药物、针灸等。
二、泄泻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泄泻可以分为实泻和虚泻两种类型。
实泻是指通过刺激排泄系统,清除体内实痰、湿气等有害物质,常用于治疗实痰、湿热等疾病。
虚泻则是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湿气、痰火等有害物质的排出,常用于治疗虚痰、虚火等疾病。
三、泄泻的适应症泄泻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湿热病症:湿热病症是指体内湿气和热邪相结合所致的疾病,如湿热黄疸、湿热泄泻等。
泄泻可以通过刺激排泄系统,促进湿气、热邪的排出,缓解病情。
2. 痰火病症:痰火病症是指体内痰湿和火邪相结合所致的疾病,如痰火咳嗽、痰火便秘等。
泄泻可以通过刺激排泄系统,清除体内的痰湿、痰火,改善病情。
3. 脾胃病症:脾胃病症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如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泄泻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改善消化问题。
四、泄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泄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和病情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泄泻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2. 适量为宜:泄泻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轻重来确定治疗的剂量和频次,过量或过频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3. 配合调理:泄泻治疗通常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治疗、食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4. 专业指导:泄泻治疗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五、结语中医泄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泄泻病病机分析
常见证型辨析及治法选择
寒湿泄泻
湿热泄泻
伤食泄泻
脾虚泄泻
肾虚泄泻
表现为泄泻清稀,甚至 如水样,伴有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等症状。治 法以芳香化湿、解表散 寒为主,可选用藿香正 气散等方剂进行治疗。
表现为腹痛即泻,泻下 急迫,或泻而不爽,粪 色黄褐而臭。治法以清 热利湿为主,可选用葛 根芩连汤等方剂进行治 疗。
脏腑功能失调与泄泻关系
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 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水谷精 微无以化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
肝胆疏泄失常
肝胆疏泄失常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导致泄泻发生。如肝气郁结,横逆犯 脾,脾失健运,可致泄泻;胆汁分泌 排泄失常,也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 泄泻。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风 邪侵袭可致脾胃运化失常,水
湿内停而发为泄泻。
寒邪
寒性收引凝滞,寒邪直中脾胃 ,使中阳被遏,运化失职,升 降失常,发为泄泻。
暑邪
暑多夹湿,暑湿侵袭,困阻脾 胃,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发 为泄泻。
湿邪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 机,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 湿不化,合污而下,发为泄泻
06
现代医学对泄泻病认识及治疗进展
现代医学对泄泻病发病机制研究成果
肠道感染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部分泄泻病与肠道感染密切相关,如细菌、 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肠道炎症
肠道炎症是泄泻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 罗恩病等。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 主要特征,与泄泻病有重叠之处。
过度安逸可导致脾胃呆滞,运化无力 ,水湿内停,发为泄泻。
04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最新进展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临床研究的力度,扩大 样本量,统一研究指标,加强长期追踪观察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深入探讨中 医中药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机制,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04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现代药 理研究
药理研究现状
针对腹泻(泄泻)的中药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单 味药和复方制剂上,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 和临床试验。
胃气不和
胃气不和影响食物消化,导致 泄泻。
肝脾不和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引发泄泻。
腹泻(泄泻)的分类
实证泄泻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等因素导 致泄泻,病程较短,病情较急。
虚证泄泻
因脏腑虚弱、脾胃虚弱等因素导 致泄泻,病程较长,病情较缓。
02
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方法
中药汤剂治疗
总结词
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腹泻的传统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配伍,具有疗 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
病例二
患者王某,女,28岁,因急性胃肠炎 引发腹泻,经中医诊断为湿热泄泻。
治疗方案分析
对于病例一,中医采用健脾益胃、固 涩止泻的方法,选用四君子汤合六神 丸加减进行治疗。
对于病例二,中医采用清热利湿、解 毒止泻的方法,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病例一经过一周的治疗,腹泻、腹痛 等症状明显缓解,后续调理后痊愈。
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样本量普 遍较小,影响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推广
性。
临床研究指标不统一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多为短期 观察,缺乏长期追踪的研究,无法全面评估
中药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泄泻课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泄泻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病程
泄泻的病程可长可短,短则数日, 长则数月。病情严重者可导致脱水 、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并发症
长期反复的泄泻可导致营养不良、 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并发症,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02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
03
病史
患者通常有腹痛、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病 程较长。
中药灌肠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泄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进行 治疗。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疗泄泻的目 的。
艾灸治疗
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温通气血,调理脾胃,缓解泄泻症状 。
推拿治疗
腹部推拿
通过对腹部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泄泻症状。
中医泄泻课件
目 录
• 中医泄泻概述 •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医泄泻的治疗 • 中医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中医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中医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 为特征的病证。
分类
泄泻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 两类,根据病因和病机不同,又 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 滞泄泻、肝气乘脾泄泻等证型。
症状
大便稀溏,甚至如水样便 ,可伴有腹痛、腹胀、食 欲不振等症状。
舌象与脉象
舌质淡,苔白或黄,脉象 多沉或濡。
鉴别诊断
痢疾
痢疾具有明显的腹痛、腹 泻、脓血便等症状,病情 较重,且多有发热。
中医内科学泄泻
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
物《均素为 问未·至消真化要之大食论物》,:气“暴味注酸下腐急迫热,臭性皆;属暴于泻热。,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痛减-实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慢,皆性属久于热泻。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 神疲肢冷-虚证。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安,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 脾虚者:+ 参、茯苓、白扁豆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病 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 《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安,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机 一般地说,急性暴泻多属于实,慢性久泻多属于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痛减-实证。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 清虚稀,,甚则其如水虚样;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暴泻迁延日久,
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病
因
3、情志失调
4.劳倦伤脾
5.久病年老
一、 寒湿邪
感
侵袭皮毛、肺卫 ,脾胃升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
中医泄泻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泄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术语之一,用来描述排便过多或过频的症状。
本文将对中医泄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性状稀薄或带有水样的过程。
中医将泄泻归类为“下利”病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脾和胃负责,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和化生食物。
若脾胃功能失衡,就会导致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泄泻的病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畅引起。
脾胃虚弱可以是先天遗传不足或后天因素造成的。
外因则包括饮食不当、感染、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对脾胃的刺激。
此外,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也可能导致泄泻发生。
中医对泄泻的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泄泻通常是由于外界感染、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症状较为明显,并伴有腹泻、腹痛、恶心等不适。
慢性泄泻则多由于长期脾胃虚弱,症状相对较轻,但泄泻持续时间较长,易反复发作。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消除病因、改善饮食习惯等。
首先,调理脾胃功能是中医治疗泄泻的核心。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泄泻的根源,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来改善脾胃功能。
常用的中草药有党参、炙甘草、黄芪等,可以调养脾胃、增强消化能力。
饮食方面,中医提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同时要适量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的状态。
其次,中医治疗泄泻还需要消除病因。
中医强调诊断要全面、综合,确定泄泻的病因。
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如果泄泻是由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药来消除病菌。
如果泄泻是由于情绪波动所致,可以采用调理情绪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最后,中医治疗泄泻还注重改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习惯对脾胃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泄泻。
中医建议每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搭配,避免食物过于油腻、辛辣或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
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提到泄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它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拉肚子,中医称之为泄泻,那么引起泄泻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中医又是如何对泄泻进行分症论治的?1、认识泄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泄泻也就是西医中的腹泻,主要是患者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明显比平常多)以及粪便的性状发生了变化,特点是大便不成形,多为液状或者稀溏,次数增多且量也增加,部分病人大便含会出现未消化物、脂肪或者带有脓血、黏液;还会伴有腹痛、排便急迫感、失禁、肛门不适等症状。
根据发病的病程、缓急、严重程度等可将泄泻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本病的病因也比较多,包括肠道本身的疾病以及肠道以外的损伤、全身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泄泻伴随的症状有所不同,比如炎症性肠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肠道感染等常伴有发热;肠结核、恶性肿瘤等会伴有消瘦;过敏性紫癜、败血症等会伴有皮下出血或者皮疹;肠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会伴有关节肿胀、关节痛;血吸虫性肉芽肿、胃肠道肿瘤会同时伴有腹部肿块。
2、导致泄泻的原因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感染(如毛霉菌、曲菌、念珠菌)、寄生虫(阿米巴原虫、环孢子虫)、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
非感染因素,与饮食有关的原因,如日常饮食不注意卫生,吃了不干净的食物。
胃部疾病因素,某些疾病由于胃酸缺乏或者减少(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会引起泄泻。
由于胃内容物流入肠腔的速度过快(如胃结肠瘘、胃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术)从而引起泄泻。
化学中毒、药物因素,如汞、铅、磷等中毒,胍乙啶、利血平、某些抗生素等均可引起急性泄泻。
吃了鱼胆、河豚、毒蕈会引发急性泄泻;对乳糖不难受、对某些食物过敏会使肠道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发生泄泻等。
非感染的原因还包括患有结缔组织、肝胆、胰腺等疾病,过敏性紫癜,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及其代谢障碍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疾病以及气候因素(如腹部受凉)。
3、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3.1关于泄泻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对证候特征进行辨证(如脾虚泄泻主要是神疲肢倦、大便时溏时烂,食滞泄泻时粪便臭如败卵、肠鸣腹痛且泻后疼痛会减轻等)、需要辨虚实(如虚证多见于慢性久泻,一般会反复发作且病程时间久,而实证多见于急性急性暴泻、,泻后痛减)、还需要辨寒热、以及暴泻和久泻。
中医泄泻病的讲课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辛辣、油 腻、生冷等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泄泻症状。
3
适量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 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预防泄泻发生。
心理调适在预防泄泻中作用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 导致肝气郁结犯脾引起泄泻,应保持 心情舒畅愉悦。
秋季润燥养阴
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多吃滋阴 润燥的食物,如梨、藕、百合等,以 缓解秋燥对身体的伤害。
冬季温补固阳
冬季气温低寒气重,应适当进补温热 食物如羊肉、姜等以温补阳气,同时 注意保暖避寒。
生活习惯改善建议
1 2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 良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泄泻。
脾胃虚弱与脾肾阳虚所致泄泻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发为泄泻。久病失调,或 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运化失常,发为泄泻。多因久病伤及 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
03 辨证施治原则与方法
淡渗利湿法治疗湿热型泄泻
验方收集整理
民间流传的许多治疗泄泻的验方,如焦米粥、山药粥等,这些验方既简单易行 又经济实用,可收集整理后加以应用。但需注意验方并非人人适用,使用前最 好咨询医生意见。
05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原理介绍
针灸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天枢、足三里、中脘等,通 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和脾胃,升清降浊,使泄泻得以控制。
输入 治标疗原题则
疏肝解郁,理气止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的病机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邪 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症状。
体征
可出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等体征。
02
中医内科学泄泻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 • 泄泻的预防与保健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泄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根据 病因和病机不同,还可以进一步 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 泄泻、肝气乘脾泄泻等。
按摩疗法
按摩相关穴位,如足三里、天枢等, 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 治疗,如四神丸、健脾丸等,以健脾 止泻、调理脾胃功能。
05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泄泻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慢性泄泻需注重整体调理,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反复出现腹泻症状,大便稀薄,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采 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加减,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逐渐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 收,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 免油腻、辛辣食物。
中医关于“泄泻”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泄泻”的证治分类一、暴泻(一)寒湿内盛1.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证机概要:寒湿之邪,困脾伤肠。
3.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4.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5.常用药: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
若表邪较重,周身困重而骨节酸楚者,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湿邪偏重,胸闷腹长,肢体倦息,苔白腻者,用胃苓汤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
(二)湿热中阻1.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
3.治法:清热利湿,分消止泻。
4.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5.常用药:葛根解表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金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通草、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使其湿热分消,则泄泻可止。
若湿重于热,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者,合平胃散;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数等,是暑湿入侵,表里同病,用新加香饮合六一散。
(三)食滞肠胃1.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2.证机概要: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消食滞之郁热。
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积滞化热者,加黄连、黄芩;呕吐甚者,加生姜、刀豆子、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二、久泻(一)肝气乘脾1.临床表现: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舌淡红,脉弦。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泄泻,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疏或呈水样,并且伴有腹痛、腹胀、腹泻量大、肠鸣和肛门灼热感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可以分为湿热泄泻、脾胃虚弱泄泻和肝郁气滞泄泻等不同的类型。
每种类型的泄泻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下面是针对泄泻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湿热泄泻湿热泄泻主要是由于肠道受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黄色、味重、口渴、小腹胀痛、恶心、纳差、舌质黄腻、苔黄糙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可通过清热泻热、祛湿化浊的作用来缓解湿热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
3.生活调整:避免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
二、脾胃虚弱泄泻脾胃虚弱泄泻是由于脾胃虚弱,脾气亏虚导致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黄、无臭、腹胀、乏力、纳差、舌质淡白、苔薄白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耆、白朮等益气健脾的药物,可通过补气健脾的作用来改善脾胃虚弱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温煮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粳米、小米、薯类、禽肉、鱼类等,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脾胃功能。
三、肝郁气滞泄泻肝郁气滞泄泻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的。
其临床表现是大便稀绿、口苦、口干、嗳气、胸闷、胁肋胀痛、舌质红、苔黄等。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郁金等疏肝理气的药物,可通过疏肝理气来改善肝郁气滞泄泻的症状。
2.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生活调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特点,采用针对性的中药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泄泻源流泄泻,脾病也。
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
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
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
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水气,又感寒邪,则寒水之气合从而化,故脉沉迟,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鸭屎(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果,或以二术、陈皮、乾姜、吴萸、砂仁、紫苏主之,挟风者亦可叁用,)但寒泄必早暮服药,说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阴气,故不效,故夜必再服;其湿兼虚者,虚泄也,人之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又为湿所侵遏,湿胜气脱,故脉细而濡,困倦少力,遇饮食即泻,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汤加升柴,升阳除湿汤;)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
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芩汤加二? B胃苓汤加草蔻。
)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筋急也,据此又濡泄之变症(宜升阳除湿汤。
)以上,《内经》所言诸泄,可得而审者也。
《难经》又有五泄,实与《内经》之症约略相似,说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宜胃风汤;)曰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宜香茹汤对桂苓甘露饮,大加生姜治之;)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宜五苓散;)曰小肠泄者,溲而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丸止之;)曰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
)是《难经》所言,虽定属六气,而其以湿为主,不与《内经》相合乎。
此外又有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又有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後痛减(宜治中汤酌加木香、砂仁、枳壳、白术、山楂、麦芽、谷芽、陈皮等味,仍烧所伤之物服。
)又有痰泄,脉滑类弦,溲少而赤,肺闷食减,久而神瘁,此积湿成痰,留於肺中,故大肠不固也(宜二陈加浮石、青黛、黄芩、神僸、姜汁、竹沥等味,或用吴萸汤温服碗部,探吐痰涎,泄自两日内愈。
)又有水泄,肠鸣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宜石膏、补骨脂、乾姜、草乌等,或车前子汤。
)又有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腹痛肠鸣,口乾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後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後尚觉涩滞,仲景谓之热自利是也(宜黄芩芍药汤。
)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烦渴,尿赤,自汗面垢,暴泻如水(宜茹苓汤、桂苓甘露饮,或以生姜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若暑邪留伏於中,以致久而成泄,其病更甚(宜玉龙丸;)若盛暑伤於外,阴冷伤其中,则为内外受迫(宜连理汤。
)又有伤酒泄,素嗜酒而有积,或一时酒醉而成病,其症骨立,不能食,但饮一二杯,经年不愈(宜葛花解酲汤。
)又有滑泄,其泄不禁,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无度(宜固肠丸,)其或滑由气虚陷下者(宜补中益气汤,)或大肠滑泄而小便精出者(宜方全丸,)皆不可忽。
又有飧泄,夕食曰飧,食之难化者尤重於夕,故此之飧泄,专主夕食不化而泄言之,与前所列诸飧泄不同,说此症惟夺其食,则一日可止,再以药滋养元气(宜八仙糕。
)又有肾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泄,固由於肾虚失守藏之职(宜补骨脂、五味子、山萸、肉桂、茴香、山药、茯苓等,每日清晨用大栗十枚煮食,神效,)而亦有由於食者(宜香砂枳? Y,)有由於酒者(宜葛花解酲汤,)有由於寒者(宜理中汤夜饭前服。
)又有脾肾泄,由二经并虚,朝泄暮已,久而神瘁肉削(宜四神丸。
)又有暴泄,太阳传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欲了不了,小便多清,或身冷自汗,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此寒也,急以重药温之(宜浆水散。
)又有久泄,厥阴经动,下利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症不易治,大法以为风邪缩於内,宜汗之是也(宜桂枝麻黄汤。
)亦有由真阴虚损,元气下陷而成者,若非滋其本原,则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涩,多致不救(宜四神丸、补中益气汤。
)凡泄泻之病,止於此矣,而治法亦靡有遗者。
士材九种治泄之法,亦当叁看,说升提、淡渗、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皆治泄者所不能外,惟在酌其轻重缓急以用之耳。
总之,此症不论新久,皆太阴受病,不可离白术、白芍、甘草,若四时下利者,於前三药外,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附桂。
又必详外症寒热,如手足逆冷,自汗气微,虽暑亦可量投姜桂。
如燥渴烦热,闷乱脉实,虽冬亦可酌用硝黄。
此又当权衡於临时者也。
若老人诸泄,则又不得拘渗泄分利之法,以人生五十後,升气少,降气多,渗泄分利,是降而益降,益其阴而重竭其阴也,必用升提阳气之品(宜升麻、柴胡、独活、防风、甘草,佐以白术、附子、补骨脂,)所谓湿寒之生,以风平之。
又曰,下者举之是也。
至如饭後即便,乃脾肾交虚之故耳,说人惟脾与肾相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若脾虽强盛能食,而肾气不足,真火不能上行,为胃腐熟水谷,故饮食下咽,不能消化,留滞大府,因成飧泄,治之者惟使脾肾之气交通(宜神二神丸空心盐汤送下,)则水谷自然克化,而此患除。
【脉法】《灵枢》曰:病泄脉洪而犬者为逆。
《素问》曰:泄而脱血脉实者难治。
《正传》曰:泄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医鉴》曰:泄泻脉多沉,伤风则浮,伤寒则沉细,伤暑则沉微,伤湿则沉缓。
《回春》曰:泻脉多沉,沉迟寒促,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症治】经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入六府,阴受入五脏。
入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喁吁;入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又曰:大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
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忡景曰:大肠有寒,则多溏,有热则便肠垢。
《入门》曰:肠垢,言湿热滞於肠中,故亦曰滞下。
又曰:凡泄皆兼湿,初宜分利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举,必滑脱不禁,然後用涩药止之。
又曰:治泄补虚,不可纯用甘温,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用太苦,苦则伤脾,惟淡渗利窍为妙。
济生曰:治泻之法,先当分利水谷,车前子煎汤调五苓散,次则理正中焦,理中汤、治中汤治之,二汤不效,然後方可断下,用固肠丸、石脂馀粮丸。
《正传》曰:治泻诸药,多作丸子服之。
《原病》曰:泄症,凡谷肉消化,不论色及他症,便断为热。
夫寒泄而谷肉消化者,末之有也;或火性急速,传化失常,完谷不化,而为飧泄者,间亦有之。
仲景谓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为飧泄也。
《医鉴》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通治用三白汤及燥湿汤、辰砂益元散。
【泄泻宜升阳】东垣曰:暑月淋雨,人多泄泻,乃湿多成五泄也。
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
又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
然客邪寒湿之生,自外入里而甚暴,若用利小便药,则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滋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半,防风、炙甘草各一钱,煎服,即愈也。
【泻与痢不同】丹溪曰: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痢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殊,而皆里急後重,逼迫懔懔,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集咯》曰:太阴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久则传变而为脓为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
若先痢後泄,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愈。
《灵枢》曰:腹鸣而满,四肢清而泄,脉大,是逆也,不过十五日死。
又曰:腹大而胀。
四末清,脱形泄甚。
是逆也,不及一时死。
《脉经》曰:飧泄脉大,手足冷,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便色】《灵枢》曰: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热则出黄如靡。
东垣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色皆热也,或以青为寒者误也。
伤寒少阴病了利纯青水者热在里也,利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或赤者热之甚也,色黑火热亢极,反兼水化也。
《入门》曰:湿多成五泄,如水倾下也。
治泄泻方三十四平胃散"风泄〔苍? @厚朴陈皮甘草六一散"热泄〔滑石甘草胃苓汤"又〔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附子理中汤"寒泄〔附子人叁白术甘草乾姜闪君子汤"虚泄〔人叁茯苓白术炙甘草四苓汤"濡泄〔茯苓白术猪苓泽泻升阴除湿汤"又〔苍术柴胡防风羌活神僸陈皮猪苓泽泻麦芽升麻炙甘草胃风汤" 泄〔人叁白? @茯苓当归白芍肉桂香茹汤"脾泄〔香茹厚朴黄连扁豆子桂苓甘露饮"暑泄〔滑石二两赤苓泽泻石膏寒水石甘草各一两白术肉桂猪苓各五钱每末一钱加蜜汤下。
浆水散"暴泄〔半夏二两炮姜肉桂附子炙甘草各五钱良姜二钱半每末五钱,煎服。
大承气汤"小肠泄〔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又〔黄连黄柏黄芩山栀芍药柏皮丸"又〔黄连黄柏当归白芍八正散"大瘕泄〔瞿麦扁畜木通山栀车前子大黄滑石甘草灯心治中汤"食泄〔人叁白术甘草生姜青皮陈皮二陈汤"痰泄〔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吴茱萸汤"又〔吴萸生姜人叁大枣车前子汤"水泄〔厚朴泽泻车前子黄芩芍药汤"火泄〔黄芩芍药甘草玉龙丸"暑泄〔硫黄硝石滑石明矾连理汤"又〔人叁白术甘草乾姜黄连茯苓茹苓汤"又〔泽泻二钱二分猪苓赤苓白术扁豆子姜黄连香茹厚朴各一钱甘草三分八仙糕"飧泄〔枳实白术山药各四两楂肉三两茯苓陈皮莲肉各二两人叁一两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共为末,蜜三斤各蒸作糕,焙乾。
万全丸"滑泄〔赤石腊炮姜各一两胡椒五钱醋糊丸,空心,米饮下五七丸。
补中益气汤"久泄〔葛花解酲汤"酒泄〔葛花青皮木香橘红人叁茯苓猪苓神僸泽泻白术乾姜香砂枳? Y "肾泄〔木香砂仁枳壳白术四神丸"脾肾泄〔肉果补骨脂吴萸五味子石脂馀粮丸"断下〔固肠丸"滑泄〔龙骨附子诃子活矾丁香石脂良姜蔻仁砂仁木香糊丸。
三白汤"通治〔白术白芍茯苓炙草此为治泻要药。
燥湿汤"又〔白术白芍茯苓陈皮炙草此即三白汤加陈皮一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