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第1章:认知过程(2.理性认知:2.想象+表象)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精选推荐

心理学名词——精选推荐

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5.反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也就是本能。

7.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的反射。

8.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9.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认知过程1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2.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13.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标、必要时需要注意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14.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由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5.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征。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的现象,也称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的应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事物。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是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注意。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对象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1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官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17.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消费者把对 选择对象的 心理反应保 持在一定方 向上,并维 持到心理活 动的终结。
注意使消费者的心 理活动处于一种积 极状态,能及时调 整和修正外界干扰 产生的错误和偏差 ,保证感知的形象 清晰和完整。
(三)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加
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注意。
看电视时注意到屏幕 右下角的广告。 需要购买电视机,会刻 意搜集有关信息
第三节 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 •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 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除了对产品进行认识和情 绪体验外,还要经历意志过程。只有经过有目的的、 自觉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 响,消费者才能实现预定的购买目标。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 在心理学中,情绪性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 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就产生 积极肯定的情绪感情,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情绪情感。 • 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由于受不同需要的支 配和环境的影响,其消费过程会出现不同的感情 色彩。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就是消费心理的情绪过程。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 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知觉 的映象仍保持 相对不变。
(五)知觉对消费者以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的作用
1.知觉的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如果消费者带着既定购买目的到商店,就能积极主动地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出所要购买的商品。
2.错觉在造型艺术上具有特殊作用
商业企业在橱窗设计、广告图案、包装装潢、商品陈列、 器具使用等方面,适当地利用消费者产生的错觉,进行巧妙 的艺术处理,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心理效果。

认知心理学(表象)

认知心理学(表象)
地位,反而看作是知觉的心理表征。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2.表象与表征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Paivio(1975)两种编码说
实验假设:
若只有言语系统, RT图片判断>RT字词判断
若存在表象系统:
RT不一致图对>RT一致图 对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2.表象与表征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Paivio(1975)两种编码说
1)过程: 让被试识记一个小岛的地图,图画中有 茅屋、树、石头等,其准确的位置在图 中以X表示。被试要表象出整个地图并 注视刚才说出的地点。
三、心理扫描
1.距离效应
➢Kosslyn,Ball和Reiser(1978)
表象扫描所需时间随扫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补充:比较实验
1)过程:与上述实验基本相同,但:不 提表象扫描,被试听到第二个地点后, 只需快速判断该地点是否存在。
四、表象的功能
2.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Pavio(1968)
表象在一些字 词识记中起着 中介作用,是 有利于学习和 记忆的。
补充实验
2.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Pavio(1968)
• 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 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 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
• 说明:视觉的表象信息可以得到同时 加工,表象出一定的优势。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④选择性干扰实验
➢ Segal和Fusella(1970)
同一感觉道的 表象和知觉是 相似的,两者 竞相争夺同一 心理过程或资 源。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2.表象与表征 ➢关于表象的争论: 一些心理学家将表象看作是一种独立
的信息表征的形式并有其加工过程。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不承认表象的独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一、名词解释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

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5.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6. 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7.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8.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才能就是完成某种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0.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2.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3.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14. 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组织行为学》心理行为相互作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体现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体现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一、心理过程【名词解释】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论述题】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2)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发展阶段是利用记忆、想象、思维来完成进一步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食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我感知到:苹果是硬的苹果是甜的苹果是酸的苹果是红色的苹果是青色的我记得:苹果有硬有软,有的挺酸的,有的挺甜的,青苹果酸脆,富士山红甜沙。

吃了一定饱健康我分析:不同品种的苹果颜色味道都会不一样,如果我每天吃一个苹果,应该会非常健康,少生病我想减肥,可以试试只吃苹果认知形成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知识阶段【论述题】试述个体心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答:【总】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分】认知形成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认知发展阶段是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来进一步完成心理活动。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心理学课件:表象与想象、思维、注意

心理学课件:表象与想象、思维、注意


例如,通过感觉、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到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 又从西方落下。通过思维,我们则能揭示这种现象的规律性是由于地球 自转的结果。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 借助“媒介” 概括性—— 一类事物、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联系?
感觉颜色鲜艳、芳香 扑鼻 知觉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根据记忆推断春 天来了。
本章要点

掌握概念:表象、想象、幻想 了解:证明表象机能的实验、心理旋转实验、梦的作用 理解: 1、表象的特征 2、表象的作用、想象的功能 3、表象与想象的关系 4、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第六章 思 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 映。
猩猩爬树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威尔森说,他经常观察的一只猩猩有一天瞪着一棵大 树发愣,这棵树很高又光滑,难以攀登。就这样静静地过了十分钟,突 然猩猩跑到不远处,拖来一根木头,斜靠在大树上,然后纵身跳上“自 制的梯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树叶来。
三、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 1、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3.选择性干扰实验

同时进行同一感觉道的知觉和表象两种活动,那么就 会发生表象和知觉的相互干扰,甚至两者可能混淆。
(二)表象是信息编码的主要形式——思维的方式

心理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
“请注意,在屏幕中央会呈现一幅一幅的图片,每一幅图 都是一个不同倾斜角度的R,有正也有反。你的任务是辨别出 它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请按绿色键;反之则按红色键。 这样一共要做很多次,要求又快又准。”

认识运动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规律

人们通过感觉认识世 界,超出感性范围外的 问题是根本无法回答的。 ——休谟
休谟 Hume, 1711-1776
“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 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 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康德 休谟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 --罗素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有人认为,只有 有人认为, 有人认为 诗人才需要幻想, 诗人才需要幻想,这 是不合理的,这是愚 是不合理的, 蠢的偏见, 蠢的偏见,甚至在数 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 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 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 发明微积分。 发明微积分。”
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激情主宰了我 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 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罗素 罗素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 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 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 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 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 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 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马克思 马克思
第三节
认识的运动规律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及其 意义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 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认识的初级阶级。 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认知心理概述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1、认知心理的范围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行活动。

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2、认知心理的意义①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③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二、认知心理的实质1、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认知的能动性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行反映,是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

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人的心理\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人的行为,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认知包含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

五、个体认知发展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

心理学知识体系

心理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学体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泽三中活动交织在一起组成。

心理学习意义:1:有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更好完成教育工作2:有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教育改革3:有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开展心理异常的调适4:有利于教师依据心理知识进行和自我教育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里的器官。

2: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脑的反射活动是冷的心理活动基础,人的行为时由反射组成的。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体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5: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巴普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7: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心理学研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的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认识教育的对象》,因此他被评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第二章脑与心理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

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

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

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

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第一节需要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

第二动力性。

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的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

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

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

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详解)

认知心理学(详解)

第三节 什么是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 (Neisser,U.,1967)认为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认知是指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 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Reed,S.K.,1982)认为: (Reed,S.K.,1982)认为 李德(Reed,S.K.,1982)认为:“认知通常被简 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 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 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 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 问题解决、决策等” 语、问题解决、决策等”。
第六节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蒙 乔治· 乔治·米勒 奈瑟 纽厄尔
1.西蒙(Hebert 1.西蒙(Hebert Alexander 西蒙 Simon,1916-2001) Simon,191620世纪美国科学家 世纪美国科学家, 20世纪美国科学家,认知 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开创者 之一, 之一,世界上第一位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 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 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与行为主 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 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成 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认知意象

认知意象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 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 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 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 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基础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基础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明适应(时间短)、暗适应(时间长)
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戴上红色的眼镜可以保护对暗适应。
(四)小脑保持身体平衡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灰质)即端脑,为脑的主体部分。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主要特征
大脑外层叫大脑皮层,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部分。
枕、颞、顶、额
是(视)、挺(听)、感、动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
右半球——空间形象思维占优势。
功能: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痛觉最难以适应。
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原因在于: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后果的评价;3)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记忆的种类
A.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二)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
(三)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四)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想象和表象的本质区别在于: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思维

思维

判断下列三个字母是正写的R 还是反写的R?
实验说明,人们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 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 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出判断。
㈢表象的生理机制研究: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表象是和知觉很类似的 东西。表象和知觉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实验中,被试交替地观看一些闪光模式或想象
这些模式,用磁共振成像测量脑的局部血流量 的变化。




㈡ 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是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 2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论断和理论 来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活动; ㈢直觉思维(灵感)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科学家在谈到发明创造的体会时常常提到直 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突然出现的直 接领悟的思维。它不是靠逻辑推论作出新发 现的。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思维。

结果显示,被试在想象闪光模式时在纹状 皮层得到的局部血流量,与被试实际观看模式 时相似。
㈣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思维中的基本单位 研究表明,表象可以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或者说人们是使用表象进行思维的。 如计算“苹果或者火柴”。
下面给你出现两个图形,请回答这两个物 体在实际中哪个大。 如“小象与大兔”。
第二章 表象与想象
一 表象(image) ㈠ 定义: 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 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信息加工的术语:
当前不存在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 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㈡表象的种类: 1、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分为:视觉表象、 听 觉表象、运动表象。 2、从表象的创造程度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 象、想像表象。
认知心理学中,概念是用事物的属性和 连接这些属性的规则来表示的。
C=R(x, y, ……) C表示概念;x, y是概念的属性;R是

自考00471认知心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0471认知心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总论第二章注意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记忆第六章第七章思维第八章概念第九章第十章言语总论内容1.2.3.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认知心理感觉知觉低级形式;记忆高级形式。

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注意认知的高级形式依赖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2、认知心理的意义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1不论是认知心理还是个性心理;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

大闹天宫这幅图景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映。

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关;是否全神贯注、认真听教师讲课有关;也和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有关。

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有别于系统,又有联系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人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活动者。

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内部世界实现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例如茅以升,,,....出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的需求,为了壮大我国的国威和对外国人的嘲笑与讽刺的蔑视在社会、人民的要求和个人的强烈愿望与情感的驱使下,孜孜不倦地攻读,精通了祖国桥梁建筑史,掌握了有关桥梁建筑的渊博知识,冲破了被帝国主义把持的中国建桥大权,在他亲自设计和指挥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当时最现代化大桥知识点4:认知心理的意识性提出是否研究意识问题。

创始人冯德创立的“构造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他把意识叫做“直接经验“构造主义”的基本内容。

20美国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意识是不能观察到的,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其任务在于揭露S-R(刺激反应),;知识点4:认知心理的意识性片面性。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心理学的16个心理现象详解】第1章:认知过程——理性认知:(2)想象——第4种心理现象+表象(第6种心理现象)
【第6种心理现象——表象】
1.表象的定义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或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即记忆分类中的形象记忆。

2.表象的特征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是可以被操作的,可放大、缩小、翻转。

3.表象的作用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否则想象无法进行;
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又具概括性,起到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没表象,思维无法发展
【第4种心理现象——想象】
(何小华整理微信hexiaohua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