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是素质教育核心
核心素质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核心素质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核心素质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如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将核心素质融入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1.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核心素质。
比如,设置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问题解决性的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任务和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2.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在核心素质融入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优势和困难,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质,并促进其个人成长。
3.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营造一个互信、尊重和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想法。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进一步培养其核心素质。
4.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提升作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提升对于核心素质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育者还应加强与同行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入核心素质教育。
5.定期评估和调整教学策略在融入核心素质的课堂教学中,定期评估和调整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质的发展情况,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核心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将核心素质融入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定期评估调整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和全面成长。
浅析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1年6期┆273课堂浅析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徐夏丹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越发的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是当前初中教学的首要任务。
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分析了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并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进行了论述,旨在以此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场。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纵观教学改革实施的前后,不难看出教学正在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
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于学习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师生之间更乐于将彼此的想法进行分享,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完善,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探索欲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单一,使得语文教学显得枯燥且乏味,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的手段更加的多元化,更具趣味性、也更有吸引力[2]。
教学手段的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质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质与课堂教学
1. 引言
核心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的关键。
它涵盖了学术能力、创新思维、社交技能、道德素养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成为了教育工作
者的重要任务。
2.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质
素质教育是基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核心素质作为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研究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寓教于乐、启发式
教学、实践性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发展。
3.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质培养策略
(1)培养学术能力:通过提供合适的研究资源、鼓励深入思
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激发创新思维:采用开放式问题、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促进社交技能:在课堂中创造积极互动的氛围,鼓励学
生与同学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价值观的培养,通过
案例讨论和道德故事讲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惯。
4.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质评价
为了评价学生在核心素质方面的发展,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方式,如作品展示、实践任务、口头汇报等。
重点评价学生在学术
能力、创新思维、社交技能、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5. 结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培养策
略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实现
素质教育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将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应该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理解和思考上,而已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用创新的方法来实施素质教育,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关爱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爱是行动的源泉,爱可以推动人去进行他所从事的任何事业。
”教师应用深厚、博大、无私、理智、科学、严格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依赖,从而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课前唱唱歌曲,猜猜谜语,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运用演、讲、唱、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学生有了独到的见解时,老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责怪他们。
这样无疑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敢想、敢说,易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引起课堂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多方引导,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解决问题,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思想上的顾虑,让学生大胆假设,敢于质疑。
只有在质疑中去学习,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独立思考,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而素质教育也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五步法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五步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彻底改变了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的教学形式,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励学生创新,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平台,走向创新之路的阶梯。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小学生本身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爱看、爱问、爱想、爱说、爱尝试。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会变得更集中、更活跃,学习劲头更足。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学生先往塑料盒里(每个盒子最多装10个小棒)装小棒的游戏,然后拿起两个学生装小棒的盒子(一个6根,一个8根),这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根小棒?这样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利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课堂教学中积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具体体现之一。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
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因此,我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我在讲授《俄国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俄国在1861年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改的?3、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双向交流气氛。
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将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气息和增加其神秘感和趣味性。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不拘尼于满足历史的传统见解上,我们才能做到兼顾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真正做到学史知史,知史明志,以史为鉴的最高境界。
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生创新能力只有凭借多种途径日积月累的培养和熏陶才能形成。
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中学阶段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面浅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有效性—、教学设计中落实好三维目标,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或重点或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二、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浇灭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
应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观念,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个性,拓展创新空间。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索发展空间和时间。
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好动性和表现欲。
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怪异的思维。
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弘扬创新的火花。
3.课堂教学采用赏识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和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6、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美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苏联赞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7、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为断变化的过程。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论文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最大限度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贯彻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下面就其教学环节谈谈笔者的做法和认识。
一、激情——启动“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
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
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工作,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激情——启动”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启动学生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激情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
激情手段可多种多样,以知激情,以奇激情、也可以动激情,以疑激情,以趣激情,直观激情,争辩激情等,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采用不同方法,不拘一格。
1953年,美国一所小学的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在作文中谈对25年后生活的预言。
学生写完后,老师把它们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等25年后,再拆开,看一看预言是否与现实相符。
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当年幼稚的文笔写成的作文,大吃一惊,因为当年学生的一些预言如喷气式飞机三小时渡过大西洋,会出现自动冲相片的摄相机等都已成为现实。
由此看来,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欲望,可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讨论——互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
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节,就能形成互动关系,展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浅谈课堂创新教学
浅谈课堂创新教学创新教育是一个大的题目,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成自己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于青少年而言,创新是指他们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推崇创新、鼓励创新、以创新为荣、守旧为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
本人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中的宽松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传授,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生长的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许乃至鼓励与众不同的多样性、标新立异的独特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现代学生观,师生之间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并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科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个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但这些创造性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就有可能被扼杀。
那么这样的宽松环境来自哪里呢?第一、宽松的课堂氛围,来自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活动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目前,青少年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学校的课堂教育。
虽然学生主题性教育思想推广已久,当时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等方面,学生依旧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
学生真正参与的机会并不多。
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首先,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这是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重点部分。
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独立、自由的思考,并呈现出一种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体验和尝试创新中学习。
只要学生课上的活动没有完全偏离方向,教师不必去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多看、多听、多感受,同时鼓励学生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新观点、新行为,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和氛围。
浅谈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浅谈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作者:王芳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2期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个体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学生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学校教育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人格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够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相适应的教育,但并不妨碍这种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作为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基本原则。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
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自愿的一种行为,获取知识的多少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教师决定。
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教师只能作为启发者,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转换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逐步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被动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加教学的开放性、可选择性,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强制性,让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1.学生自愿学习原则。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
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
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我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专家们在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教育部提出的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全面
发展的人的总体育人目标。
经历一次次
更改,最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六大要素,十八个要点,每个要点都有
详细的主要培养目标,即每个要点的主
要表现。
∙核心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
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素质教育
就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落实贯彻我
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是教
育的核心,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坚
守,核心素养推动素质教育进入了新阶段。
核心素养使我们的教育方向更明确,目标更具体,更具有了时代特征,真正
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所以说核心素养并不是新名词,中国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优秀
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投射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一.发扬民主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忧别人的笑话和挖苦,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
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
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
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
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
此时,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此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
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
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
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创新教学之我见
创新性教学之我见创新教学是一项塑造民族的灵魂的工程,是使国家兴旺发达注入不竭动力的事业,创新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提高创新性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见解。
一、什么是创新性教学分析研究诸多关于创新性教学定义,根据我的体会,我认为指导学生独立地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新的组合、新的用法等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超越过程。
而创新性教学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大胆质疑、积极思维,并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充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前提,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教师点拨、学生探索为特点的开放式的教学,就是创新性教学。
二、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此大部分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把创新性教学引入课堂,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国内对初中课堂教学最新调查显示:60%的学生不知道课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55.3%的教师“总是”、“经常”叫学生记住所讲或书本上的内容,46%的学生课堂上“很少”提问,45.3%学生对于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意见“很少”进行反驳或辩论,28%的课堂教学“很少”进行教学游戏、角色扮演等,36.3%的学生“很少”开展实验研究或小组调查,44.7%的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课或观点“很少”敢于突出反驳或争论、辩论,45%的课堂教学“很少”有活跃的教学氛围。
……..显然,目前课堂离创新性教学还有相当距离。
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受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影响,那种普遍存在的教师讲述和学生课堂接受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惯性和稳定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学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已是目前多数学校教育无可讳言的现实。
三、创新性教学要处理好五个关系1.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教学关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常敏)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观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以能否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衡量。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分析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发问—解疑—又质疑—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习惯,必须充分利用班会、团活动,就班级、学校的重大事情及国内外的新闻要事,让学生分析、思考,或让他们讨论,或让他们书写心得。
1、简述“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关系
其次,课程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长久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缺乏整合性的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在树立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
1、简述“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关系。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者关系:从教育的发展看,素质教育是目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再次,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之,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引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讨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从课堂教学完善到学校的管理机制上。
学校应提供开放的创新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同时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个性化教育应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教育者应了解、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培养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兴趣班、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途径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学校还应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提供适宜的课程。
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学校和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有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为此,学校和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应设置学习技巧课程,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学习和获取知识。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提供全方位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来反映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年第06期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仅仅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位,无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理解核心素养概念与内容,深度挖掘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核心素养的逐步渗透,实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一)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目前,虽然我校在全面实施新课改,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模板,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有的数学教师尤其是资历较老的数学教师,利用新课标教材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认为课改以后的数学课本内容不丰富,排版不紧密,甚至不自觉地将新课标教材和过去的教材进行对比。
对他们来说,采用新的教材就意味着相关的教学理念要发生改变,但是很多教师在情感上对这样的改变是不认同的。
他们认为新课标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不够成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对新课标教材持否定态度,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在教学的时候,很难做出改进。
(二)教师拘泥于上课前预设的答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探讨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或是习惯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标教材一时无法驾驭,或是在采用新课标教材进行数学教学时,拘泥于上课前预设的答案,教学过程死板。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拘泥于上课前预设的答案,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其他计算方法。
(三)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智慧处理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缺乏用教学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多变的题型,不能进行灵活转变,导致数学课堂有效性较低。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简便算法的过程中,参考答案在解释125×48时,主要采用的方法為乘法结合率125×8×6,但有的学生在计算该题的时候采用了乘法分配律125×8+125×40,结果都是6000,但是教师缺乏用教学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懂变通,错误地认为学生的解题方法有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出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因此,全面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本任务。
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主要有两大阵地,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而作为学校教育来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创新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
教学观念指导制约着教学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势必导致课堂教学僵化、机械、千篇一律,也势必使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死板教条的书呆子,而不是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创造创新型人才。
因此应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把教学改革的重心转向学生,真正把学生当做有自尊心、自信心和有主体意识的人,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明确“教”“学”相辅,“学”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不断的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新鲜血液,成为现代科技人才的“源头活水”。
二、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
我们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但是从实际的、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至今,课堂教学中想要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还是不容易的。
在处理该教材的过程中,要么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试讲,要么搞些同步导练就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备课中只是重视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考虑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将新教材当作“唯一教本”来教,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按部就班,照本宣读,最终,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实行“超本教学”。
也就是说教育中以教材为本,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
这是因为,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生活实践,而且目前存在已有教材使课堂教学应试化、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倾向,束缚了许多教师的创造才能,在大展才能和拘泥于教材这两者的选择中往往选择后者。
有的规范反而使教师形成了“只对教材和考试负责”的想法,只要是教材上有的内容,虽然有的已经很陈旧了,但是还将其视为“经典”非讲不可,而对书本以外的相关知识、新形成的观点、重要的理论反而毫不问津。
教师不善于扩大自己所授课程的知识面,不善于更新自己的知识,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求新心理和求知欲望,选择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时代气
息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能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从而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顺利进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传统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栽培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长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
久而久之,学生将“消化不良”,甚至厌食,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以往的单向信息流为双向信息流,结合各种学科的特点创设参与途径,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专题式教学法等等,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两种能普遍适应各种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研讨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求教师不仅掌握足够的资料和信息,而且要有相当的研究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提出指导和建议,推动课堂讨论更好的进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搞好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师生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
有时还会达到预想之外的好效果。
2:情景模拟教学法。
这尤其是对于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很好的效果。
可组织学生做情景模拟练习,如模拟某个人物角色、模拟辩论会、模拟经济法庭等。
这种方法现场性强,可使
学生的表达能力、应付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大大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道理又总是相对的,我们学习理论要融会贯通。
现代教育只有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
这里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包括两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将师生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有关实例用专业理论加以分析、评论、总结,教会学生怎样创造性的理论。
2:较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搞好社会调查、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教材教育相一致的实践活动,把这些实践活动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课堂——实践——课堂”的方式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并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学能所用,用时又有理论指导,为今后一走上工作岗位,便能尽快进入角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打好基础。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所谓“运用”,就不是当摆设,而是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不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带着问题学习理论,效果大不一样。
带着问题学习,动力更强大,态度更主动,更容易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
所以在学习中具体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方法。
要真学不要假学,要实学不要空学,要活学不要死学,要乐学不要苦学,要乐学不要苦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可以
使从教者不断进步。
只有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才能吸取教训,发扬优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