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1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2、庄子战国齐物论;顺从自然
三、法家
韩非子战国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四、墨家
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问题探究1:孔子的主要贡献。
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会和学生讲些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孔子讲学又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方法
问题探究2早期儒学的关系。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问题探究: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
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阅读教材,课前完成预习部分。
动一动、对一对
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一、含义
一、原因
二、各派主张
三、影响
教学总结:
本课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文言文积累太少,而要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少不了要阅读古文。所以教学中尽量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二、形成原因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1、政治方面;社会的大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竞相招贤纳士,给百家争鸣提供了宽松的氛围。
2、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方面;兴办,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
教师过渡,面对乱世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我国更强盛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正想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希望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

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

“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

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2.道家:讲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和“顺应自然”观念。
3.墨家: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核心主张。
4.法家:介绍韩非子的“法治”、“权术”、“术数”等思想。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和包容不同思想观念的开放心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比较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的异同。
3.分析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儒家:强调仁爱、礼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后世的文化思想和人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各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2.重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
4.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学习过程:一.时间: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

“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四.代表学派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阅读思考: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百家争鸣〖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执教者〗曹锦荣〖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1.预习教材,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百家争鸣1.含义2.出现原因: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4.影响:二.课中探学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②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试一试(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料探究]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讲述,比较;问题探究、列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注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吧?《百家讲坛》大都讲的是国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说孔子,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

大家对于丹讲的《论语》一定不陌生,《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由此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1 3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1 3

百家争鸣一、学法指导1.本课要点2。

“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3。

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

(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

“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暴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方面的相关内容,启示先生思索〝百花怒放〞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拟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点先生对〝百花怒放〞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效果停止归结。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先生对儒学的存在缘由以及现代儒学复兴状况停止讨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的研讨讨论,让先生感遭到中华民族文明的胸无点墨,培育先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了解,培育先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肉体。

(3)看法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开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并且联络理想,使先生可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拟法,列表法,剖析法2.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念2.难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惹起社会言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味。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不时到其73岁病逝这段阅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阅历停止改编。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编制:审核:审批:【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难点: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2、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

故曰世异而事异。

”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上述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当堂检测】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社会的转变”包括(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第1课〝百花怒放〞局面的构成班级:姓名:小组:评价:【高考纲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怒放【学习目的】1.掌握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念;2.经过自主学习、协作探求,经过资料进一步看法儒家思想的外延和百花怒放的影响;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表达。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以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资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小人去仁,恶(乌)乎成名?小人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资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开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兴旺,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征;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明人才而论,那么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天文概述»请回答:(1)依据资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外延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资料二中关于财富与品德的主要观念。

(3)依据资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明开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现代学术开展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从诸子百家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你所支持的观念,结合当今理想说明你支持的理由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阶级生动并受重用。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开展思想文明: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官方〞解析:第(1)问,依据儒家在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停止回答。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班级姓名座号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百家争鸣(时期)▲思考:课文介绍了百家争鸣的几种思想流派?各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拓展提升1:为什么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分析方法: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政治经济大变革时代1、经济上:2、政治上:3、文化上:★拓展提升2: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拓展提升3:在春秋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是哪家的思想?为什么?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注意从分析各派思想主张入手)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是建于宋代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老君”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德” B.“礼” C“道” D.“法”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面的主张是( )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 )。

A.以人为本的思想 B.无为的思想 C.以理服人的思想 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5.“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C.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B.诸侯争战、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C.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文化觉醒D.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7、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等,几乎人尽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8.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

《百家争鸣》精品表格教案

《百家争鸣》精品表格教案
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第五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局面。
二各派主张
学派
代表的思想家
所处的时代
主张或观点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第二从这次讲课中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认为,在六加一模式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以后在导学提纲设计上应设计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及与现实有联系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二)充分将多媒体和导学提纲结合起来。提纲跟课件相呼应,用多媒体把死的提纲变活。(三)课堂导入一定更要吸引学生,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2、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①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治。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②荀子在政治上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荀子认为要统一中国,必须实行“王道”,要使国家强盛,则要实行“霸道”。这样既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争取人心,实现“王道”政治。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预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重点】1.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预习任务】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早期儒学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孔子(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的思想基础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_______”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

(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特点:奖励________,实施________。

2.李悝(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________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________收入。

(2)创立“________”,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3)进一步推行按________授田宅的制度。

(4)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________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5)所著《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1)政治①废除________制度,根据_____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③实行________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①废除________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实行________政策。

(3)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________为师。

4.韩非(1)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________。

(3)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1)对中国______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___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特点(1)学术团体以________严格著称。

(2)推崇______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______精神。

2.主张(1)主旨是“兼相爱、________”,进一步提出非攻、________、尚同、非乐、非命、节葬、________等一系列主张。

(2)认为认识以________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________”法。

(3)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________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________基础。

3.演变(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________”学派。

(2)__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当堂测试】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2.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4.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发展民生的幸福画卷,其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这一论述与下列哪一思想相符()A.“礼之用,和为贵” B.“仁者无敌于天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5.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盖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6.《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7.《申子•大体篇》中载:“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这是下列哪个思想流派的主张()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8.《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10.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11.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章太炎认为“儒”最早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孔子自称“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材料三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

……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儒者的特征。

(不得摘抄原文)(2分)(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

(6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8分)【我的疑惑】12.【巩固提升】1.2.3.参考答案【预习任务】一、仁礼道德自觉鬼神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六经德治君轻民贵民本主义儒家天行有常礼二、1.无为2.道辩证法方法论小国寡民3.齐物4.精神自由三、1.耕战严刑峻法2.(1)农业田租(2)平籴法(3)军功(4)集权(5)法经3.(1)世卿世禄军功编户(2)井田重农抑商(3)吏4.(1)道家耕战5.(1)专制主义(2)法治四、1.(1)纪律夏自我牺牲2.(1)交相利尚贤节用(2)客观实践三表(3)逻辑学方法论3.(1)墨辩(2)汉代【当堂测试】1.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

B、C、D都包含在A中。

故A正确。

2.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图片材料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

材料中的“仁”反映的是儒学的“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对“仁爱”思想的宣传反映出人们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希望。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答案:C4.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根本目的”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相符合。

A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B强调“仁政”与称雄之间的关系,D是孟子的修养内心的方法,与题意不符。

故C正确。

5.答案:C解析: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是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故C正确。

6.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我无为”,“我无事”,“我无欲”可知选C。

7.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本”“末”“治”“行”“操”“事”等。

关键信息,这说明材料实际上主张把一切大权集中到君主手中。

这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C正确。

8.答案:C解析:材料主张用军事力量清除贵族,用强有力的措施管理人民,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