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原文
航天员杨利伟:曾在太空遭遇诡异敲击声,至今无法解释2016-11-26航空知识“飞天”其实一点也不好玩,可以说是身、心、灵的巨大煎熬,身:除了身体遭受的极限挑战,还要忍受孤独,寂寞,恐惧,还有各种不可知的诡异事件——没错,真的有诡异事件,比如有敲击飞船的声音……1航天员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1998年1月,经过预选、初选、复选和复审四个阶段的严格选拔,我们这12名预备航天员正式入住坐落于北京西北部的航天城。
其实,这是中国第二次航天员选拔。
1970年夏,中国准备从约1000多名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其中许多都是当时的战斗英雄。
那时就差最后阶段的工作了,但是因为技术、经济等原因,载人飞船的工作暂时中止,航天员的选拔也戛然而止。
航天城里那座红色的两层小楼就是神秘的航天员公寓。
平时有士兵把守,即便是航天城内部的科研人员也不得进入。
我们周一至周五必须住在这里,与外界隔绝,不能离开。
从此,我们便一同“隐居”起来,成了最神秘、最难以接近、最不“自由”的人。
中国酒泉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除了要求我们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航天员的生活是由服从最细致的管理、遵守最严格的纪律开始的。
《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就有这样一些对常人来说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
航天员的饮食规定也非常多,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工程师制定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
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当然没有人每天盯着你吃饭,但是否遵照了营养师的配餐要求,在体检时就能发现。
基本上,我们三个月一次小体检,一年一次大体检。
体检发现情况不对了就会找你谈。
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家常菜,没有鲍翅之类的东西,食谱很平常,只是搭配更讲究。
我一直喜欢吃肉,但按要求必须要改,我就尽量忍着,让自己少吃肉,多吃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PPT课文课件
简介
2010年,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他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 地九重》。书中,他对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做 了极为全面、详尽的描述。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弧(
只有“c
)
炽热( c )
轮廓( kuò )
俯瞰( kàn ) 严谨( jǐn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模拟( mó nǐ) 遨游( áo )
研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
心理描写,表达了“我”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并成功着陆后的激动心情,
平安着陆,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
1.为什么杨利伟不但记录了航天过程,而且把不同阶段的感受告诉了
合 研究员和航天员?
作
这是一种科学求实精神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航天员为国家科技
探
进步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他在航天过程中的每一个体验,每一份
词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学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习
遨游:
漫游;游历。
】
屏息凝神: 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无虞:
不用忧虑。
【
整 • 1.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此故事的大致内容讲给大家听。
体
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① 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 ② 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③ 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区的方位; ④ 俯瞰了首都北京; ⑤ 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肯定的确切性结论。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 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 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二、故事背景《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
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三、理解词义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五、问题归纳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插叙。
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太空一日原文(七年级下册22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课内现代文复习12《太空一日》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解析版
《太空一日》(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17):“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火箭发射升空时“我”的复杂感受。
第二部分(18-29):“我看到了什么”——写作者在太空中看到祖国的感受以及对战友、亲人的惦念,并强调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
第三部分(29-39):“神秘的敲击声”——写“我”克服“本末倒置”这一错觉的经历及“我”在飞船内听到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飞船返回地面的复杂过程及作者由紧张到放心的心路历程。
(二)重点分析1.“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我”的心理感受有如下变化: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试分析15段运用的描写方式及其作用。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一段属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大声喊”“鼓掌欢呼”是动作描写,表现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情,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简短的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3.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看到长城的事实,证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传说是不真实的。
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表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4.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5.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的意义?“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3课 太空一日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23课太空一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创作背景】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
按预定计划,他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
之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真实记录知识精讲太空航天员生活的著作。
这本书由20万字和150张珍贵图片组成。
本文就是《天地九重》节选的部分。
【微点拨】太空一日”是指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一天,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用“太空一日”直观概括了的全文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对航天英雄的赞美之情。
【知识拓展】“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素材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精品共49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 《太空一日》精品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于Leabharlann 我若浮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课《太空一日》课件
(2)对后来者的鼓励及心理建设。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 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杨利伟跟他们仔细说过。 包括他告诉后来的宇航员,那神秘的敲击声出现的时候别害 怕,属于正常现象等。
(3)对祖国的热爱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比如杨利伟特地俯瞰长城。 非常客观地说“我没有看到长城”。 而且为了验证他几次努力寻找长城,曾叮嘱后来者仔细看看。 再如他对神秘的声音的来源,尽管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 但他觉得不像的时候,哪忙断断续续听了年多, 不能确定就不 签字。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 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 情感)
预设:这里展现了地面指挥大厅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大家看到杨 利伟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真实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 们如释重负的心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 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2、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太空一日》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太空一日》课堂笔记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太空一日的文章。
看似短暂的24小时,对于宇航员而言却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太空一日的神秘与挑战。
一、文章主旨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太空中一日的生活,展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工作,以及科学家们为使太空探索更加安全和完善而做出的努力。
二、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宇航员的起床和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
第二部分描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包括智能计算机控制,生命科学研究和空间技术测试等。
第三部分描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缺乏地心引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了科学家们为保障宇航员安全而做出的一些努力。
三、文章重点1.太空中的科学实验: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为太空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学家们利用智能计算机控制,在太空中进行了多项探索,有的是生命科学研究,有的是空间技术测试等。
2.太空探索的挑战:虽然太空探索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但宇航员在太空中面临的挑战也是无法忽视的。
宇航员在缺乏地心引力的太空环境下,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其他领域无法想象的,比如生理、心理等问题。
3.科学家们的探索逻辑:在保障宇航员安全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和人体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
为了保障太空探索更加安全和完善,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四、文章内涵本篇文章介绍了太空一日的生活和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挑战,重点介绍了科学家们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
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展现了太空探索的意义和挑战以及科学家们为保障宇航员安全而付出的努力。
五、思考题1.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答:太空探索为humanity 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太空儒中进行的各项实验和研究,使人类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存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素材
《太空一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处理事情从容不迫毫不费力的成语课文太空一日
处理事情从容不迫毫不费力的成语课文太空一日
成语:五脏六腑、耐人寻味、一目了然、本末倒置。
《太空一日》是杨利伟创作的文章,选自《天地九重》,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XXXX年修订版)。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XX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并强调“长城”。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惊心动魄的返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课件
⑦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准确的记录体现的是科学的准确和严谨。
大声朗读下面的句子,看看该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蕴含的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本末倒置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神秘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抛伞开伞震动很大
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品析课文
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了哪些意外?他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心理描写,表达了“我”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并成功着陆后的激动心情,平安着陆,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zài
zǎi
( )红晕
晕
yùn
yūn
( )古刹
( )刹车
刹
shā
chà
【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释然】当疑虑、嫌隙等消失后心中平静、愉 快的样子。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屏息凝神】形容注意力集中或恐惧。
第一部分:火箭起飞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及地bǐnɡ
záo
kàn
轮廓
炽热
遨游
严谨
稠密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精品共49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 《太空一日》精品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杨利伟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
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
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
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
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36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水出来了。
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49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
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
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
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
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
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
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
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
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
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
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
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