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年度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3年度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不断创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本文将探讨2023年度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改进。
一、课程设置1.1核心课程设置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核心课程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将核心课程划分为基本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类。
基本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这些课程为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专业必修课程: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设置相应的专业必修课程,如数据库应用、网络安全、图形图像等。
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当前热门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2选修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选修课程应该充实多样。
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反映出当前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也应该满足学生对不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兴趣。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
二、教学方式2.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该扮演更多的指导者和导师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教师应该拥有先进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案例分析。
2.2)在线教学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通过在线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获得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视频、音频、文本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三、实践活动3.1 题库与实验在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题库练习和实验的设计和测试。
这种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更好地理解学习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改革的浩瀚星空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像是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承载着人们对信息技术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要想让这艘巨轮顺利航行,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这就像是为这艘巨轮设定航线,它需要我们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这艘巨轮的引擎,它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和搭配,确保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们要关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这些内容,就像是巨轮上的货物,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和搭配。
它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等,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再次,我们要探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
这些方法,就像是巨轮的导航系统,需要我们科学、严谨地选择和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然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并非易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确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平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巨大变革。
它不仅提高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展现出更加惊人的力量和潜力。
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方法 , 如案例教学 法 、 情景教 学法 、 讨论法等 , 鼓励学生学 会思考 , 创新 性 的提出 自己的想法 。每 门课 程中应有 1 / 4 时间用于互动 、 启 发式 、 探
究式 的学 习, 引导学生提 出问题 , 找到解决问题 的方法 。 2 . 5促进学生 主动学 习 采 取 以项 目为中心 、 学生为 主体 的“ 做 中学” 教学模 式 , 以实验( 包
向工程教育 的一 种创 新模式 。C D I O代 表构思( c o n e e i v e ) 、 设计( D e s i g n ) 、 实现( I m p l e m e n t ) 和运作 ( 0 p e r a l e ) , 它以产品研发 到产品运行 的生命周期 为载体 , 让学生以主动的 、 实践的 、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 计算机人 才培养不 仅需要注重 学生的专业 知识教育 , 更 重要 的是 要重视学生 的工程实践 能力培 养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 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培养 学生 自学创新 能力 以及 系统分 析 、 设 计和实 践 的能
基于 C D I O理惹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荠梗 式捻索
华 南师 范大 学南海校 区 熊伟 平 曾碧 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艳
[ 摘 :  ̄] C DI O 是 国外先进 的面向工程教 育的一种创 新教 育模 式。本文通过分析 当前计算机 专业的教学现状 , 探讨 了在 C DI O ̄ 下的教 学改革与 实践 , 从教 学观念 、 课程 方案 、 教 学方法、 教 学内容等 方面提 出了一 些可操作 的具体措施 , 取得 了较好的 实施效果。 [ 关键词 ] C D I O 工程教 育 教 学改革
一
学生在项 目环境 中自学与合作研讨 , 增加 了团队设计项 目, 以提升学生 的 自主学 习能力 、 团队协作 能力及工 程项 目的驾 驭能力。按照 C DI O理 念, 结合课程 群和三级项 目体系后 , 新 的培养模式如 图 1 的鱼骨框 图所
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为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和改革。
本文提出以职业岗位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准订单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总结出一套专业建设的理论,培养出理论知识宽厚,实际操作技能高超,创新意识强的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应用人才,新培养方案和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网络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信息时代,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也愈加严重。
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人才在解决隐患和威胁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1 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在这种局势下,计算机专业人员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及系统架构、网络运营等工作岗位相继应运而生。
预计到2020年,网络管理人员的数量将达到近100万人,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目前,每年高职院校的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不足5万人,而能从事基层网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只占很少以部分,总体来说,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两很大。
为满足社会对网络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
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
我们向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教师、企业发放了问卷,并对部分学生、教师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同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调研结果(一)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等问题。
2、实践课程比重不足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些院校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实践能力不足。
(二)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缺乏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设施不足一些院校的实践教学设施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虽然很多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四)师资队伍1、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了解不够,影响了教学质量。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师资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中青年教师居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五)学生素质1、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认识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浅谈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3 . 树 立学 生 正 确 的学 习 观 , 加 强 自主 学 习能 力 。据 调 查 ,绝 大 多 数学 生 认 为 教 师 的教学 方 法 会 影 响 他 们 的 学 习, 但 也有 的 学生 认 为教 师 的教 学方 法 对 他们 的 学 习没 有 太 大 的影响 , 这就 反 映 出学生 的学 习态 度 问题 。高校 应 该 树 立学 生 积极 的学 习态度 , 培养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能 力 。现 代 教学 的本 质是 “ 学” 而不 是 “ 教” 。 学 生 获取 知识 的有效 途 径是 “ 学会 ” 而不是“ 教会” 。孔子 日: “ 不愤不启 , 不 悱 不 发” , 意思 是 教育 的 中心 是学 生 , 在 学 习过 程 中学 生 具有 主 动性。 正所谓“ 教是为了不教” , 只有这样 , 他们才可以离开 教师 , 甚至 超过 教 师 。加强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能力 是 高 校 的 重要 教 学任 务 和 目 标。 教 师在 学 生 自主学 习 中 的角 色是 指 导者 、 促进 者 。 在教 学过 程 中 , 教 师可 以通 过 不 同的 教学 方 法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 动力 和学 习兴趣 , 提 高学 生 学 习 的主 动
师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 主动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氛 围, 使 教 学理 论不 断 完善 。 所 以高 校教 师教 学 方法 创新 的一个 良
好 途径 是发 挥 高校 教 学名 师 的作 用 。
四、 小 结
“ 授 人 以鱼 不 如授 人 以渔 ” 。然 而 , 教 学 方法 不 是 目的
而只是一种手段 。 教育的终极 目标是育人。 教学工作本身 极 富创 造 性 , “ 处处 是 创 造 之 地 , 天 天是 创 造 之 时 , 人 人是 创造 之 人 ” 。 在 不断 的实践 、 摸 索 的过 程 中教 师逐 渐具 备创 新教学方法 的能力 。 高校应该鼓励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提 供 良好的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创新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培养 学 生 的创新 能 力 , 使 学生 适应 新 形势 下 的人 才需 求趋 势 。
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绥化学院为例
上课时学生带耳机听音乐、 在课堂上打瞌睡等现象 , 出 提
了在承 认学生 学习 现状 的情 况下 , 教 师层 面 探索 改善 这 从
种状 况的方法 。也就 是通过 “ 问” 提 贯穿整 个教 学过程 , 它
内, 大多数 同学 就业也选择 本省 , 或绥 化地 区。绥 化是一 个 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模式, 上课 时老师 根据堂课 应该 掌握 的知识提 出第 一 个 问题 , 由学 生 动手实 践得 出问题答案 , 以前一个 问题 的答 案作 为基 础循 环 由老 师提 出问题 , 生 必须 实 践才 能 得 出 问题 的答 案 , 学 这 样 即完 成 了教 学 目 , 标 又调动 了他们 的学 习兴 趣 , “ 在 提 问” 的过程 中 , 与老 师 、 生与 学生之 间 为 了解 决 问题 学生 学
需要
的兴趣 、 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大一、 大二学年 , 随着他
们对 知识 的掌 握程 度 , 每学期 的期末 可 以对 他们 重新 进 行
绥化学 院虽 然定位 为普 通本科 教育 , 由于计 算机 专 但
招 收的 学生 文 化基 础 相对 较 弱 , 习 习惯较 差 , 学 主动 性 和
可 以相互 提问 。
增强应用能力 ,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
二 、 养方 案 培 ( ) 一 分层教 学
绥化学院计算机系 目前有 3 个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网络工程 和软 件工程 。根据 国 内大学 本科 教育 发展 的 趋势, 以及绥 化 学 院 中长期 发 展 目标 和 办学 定位 , 确定 了
业的特殊性 , 以该专业 的大部分招生属于第三批本科, 层 次划分 , 所 也可 以重 新分 组 , 但是 到 了大 三则 保 持 相 对 稳 定; 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 了分层, 搭建了专业 的计算 机平 自觉性不够 , 培养应用型人才缺乏生源基础。他们选择计 台 , 置 了“ 台 + 块 ” 程 结构 。为 本 科 学 生设 置 一 、 设 平 模 课 算机作为专业 , 大多数是出于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爱好, 然 二年级的统一平台课程 , 从三年级开始 , 根据个人的特长、 而计算机专业实际学 习起来远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爱好和就业要求 , 让学生选择专业模块课程学习。这样一 有趣。计算机专业设置的课程也要比其他专业的课程更 方面保证 了人才 培养 的宽 口径 , 同时 又兼 顾 了学 生 的个性 难掌握一些。传统 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忽视了学 发 展 。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应 用型人才培养为 出发点 , 出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 中. 提 其 专业模块化培养和工程 实践是该培养模式的核 心。提 出了动态调整机制的新
思路 。
【 关键词 】 应用型人 才; 才培养模式 ; 人 课程知识体 系; 态调整 动
【 bt c] droae n h iocmso lvtg h i ulya n i nvtnadapctn t oeeoui rt A s atI o et t e s r ii oc tan eh hqattetwt i oa o lao,h clg v sy r n r k o t h ti s n fu i i t g i l s h n i n p i i e l r n e i
Co tu to nd Re e r h so pl ain lnt liai nM o e fCo p e ce c nsr ci n a sa c e nAp i to Tae sCutv to d lo m utrS in e e
ZHAO e REN i n i g LU e- o g M i Ja —P n W iZh n
科技信息
。本刊重稿 0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I O M T O N
21 年 01
第 3 期 1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赵 梅 任建 平 陆卫忠 ( 州科 技学 院 电子 与信 息工 程学 院 江 苏 苏州 2 0 ) 苏 1 1 5 1
s o l ar u h d c td rfr n n o sr c h ae t ut ain mo e nd rtene stain rm h rgn to fte a p iain h ud c ry o tte e u ae eomig a d c n tu tte t ns c lv to d lu e h w i t .F o te o iain o h p lc t l i u o i o
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探讨
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 发设计能 力,不能很好地将计 算机科 学与技术专业 的知识应用到 生产生活 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
场 上 一 方面 是 企业 急 需 大量 的人 才 ,却 难 以选 择 到 满 意 的 求 职 者 :另 一 方面 是 高校 培养 出来 的毕 业 生 难 以满 足 企 业 的需
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 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 、 学模 式 改 革 的 建议 教 综 合 以 上 分析 , 促 进 我 国信 息 化 进 程 的 发 展 , 提 高 计 为 为
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 需要对现行 的教学模式进 行改革。 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 ,以及在高校 从事一线教学 的
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又要强调培养学 生较好 的实践能 力, 一些理论深、 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 大的比
重, 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 的课程难 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 。对以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 ,更存在既不能让 学生掌握
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 旨在让学生对该 门专业课程有一 个深入的 了解 ,掌握本门课程 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
业 的难题 。
目前 , 多数院校 以培 养理论型、 究型的计 算机人才为 目的 , 研 这种培养理 念符合计 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 ,在 当 时的条件下 , 计算机技术处于理 论研究与推广阶段 , 发展趋势 缓慢 , 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2改革教学体 系与课程设置。 . 教学体 系设计从专业培养 目 标出发, 以市场为导向 , 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的用 能 力 的应 用型 人 才 。同 时注 重 基
二、 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摘 要 】针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P题开展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 I
模 式研 究 是 迫切 的现 实需 要 。 本 文从 培 养 目标 、教 学 模 式 、 实践 体 系等 方 面 构 建计 算 机 科 学与技 术 专 业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模 式 做 了一 些有 意义 的探 索 。
析 师 。 因此 ,计 算 机 科 学 与技 术 本科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应 该是 理 论 够用 和适 用 、有 一定 的系 统 级 认识 能 力 和抽 象 能 力 、具 备 很 强 的设 计 能 力 和
工程 实践能 力的应 用型人 才 。 l 、知识要 求
念 模 型 、物 理 模 型 、数学 模 型或 原 型模 型等 ,以 准 确地 描 述 具 体 的 实 际 问题 。此 外 ,还 要 求 学 生
【 键 词 】 机科学 技术; 关 计算 与 应用型 人才; 培养模式 人才
【 作者简 介 】朱文忠,四川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是 二 十一 世 纪 提 出的一 个 新 课 题 。 目前 一些 大 学 计 算 机专 业 毕 业 生 找不 到 合 适 的就 业 职 位 .而 大 量 用 人单 位 又 招 不 到符 合 需 整体 优 化 课 程 体 系 .以满 足 计 算机 本 科 应 用 型人 才 的知 识 要 求 。在课 程 体 系的 设 置 上 ,压缩
向 ,增加 对 信 息 系 统 的 知识 领域 的 要求 ,重 点 包
括 信 息 系统 基 础 、电 子 商 务 策 略 与 架 构 及 设 计 、
数 据 库管 理 系 统 的物 理设 计 和实 现 、分 析 和逻 辑 设计 、项 目管理 实践 等知识 要求 。
基于“平台+需求”的“2+1+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间耦 合 度 偏 高 。 导 致 课 程 体 系连 贯 性 差 、 教 学 内
容 交 叠现 象 严重 ; 三是 认 识 、 法 规 制度 和投 入 的不 到位 。 可 能导 制 实践 教学 缺 乏可 靠 的保 证 , 造 成 该 阶 段 的 实 践 存 在 事 实 上 的 不 到 位 甚 至 流 于形 式 , 不 能很好 地 完成 预设 的教学 目标 . 这也 是 当前 院校
基金项 目: 江西省高校教改省级课题 ( 编号 : J ) ( J G 一 1 0 — 8 4 一 O 6 ) ;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 目( 编号: G J J 1 2 3 4 7 )
作者简介 : 毛伊敏( 1 9 7 0 一 女,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数据挖掘, E — m a i l : my ml y c @1 6 3 . C O n. r
程项 目的全 过 程, 最 后 回学校 总 结 : “ N 遍存在 的共 性 问题 。
在 学校 学 习, 一 年在 生 产现 场实 习 、 实 ̄ J , I I t 4 ] 。例 如 , 北 京 大学 采 用 的“ 元培计划” 模 式[ 5 1 , 浙江 大 学 采用 的“ K AQ ” 模式同 。
手[ 2 1 ; ②学工交替型: 按照分段式教学方法, 根据需 要安 排学 生 到企 业 短期 实 习实训 , 往 复多 次[ ; ③ 学
校 工程 型 : 学 校 和某 一 工程 项 目结 合 , 学 生先 在 学
校 学 完 一 定 的 理论 课程 , 然 后 参 与 一 个 或 几 个 工
以上 培养 模 式作 为 国 内经典 的计 算 机应 用 型 人 才培养 模 式 , 对 应用 型人 才 的培养 提供 了很 好 的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了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由此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计算机本科2000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
那么,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本文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的社会需求略做分析。
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
尽管很多IT公司大幅裁员,但IT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供不应求。
2007年时我国IT市场总值达到519亿美元,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陆续在我国设立。
据测算,我国一年至少需要100万IT人才,其中专业人才在40万以上,而我国一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
2008年国内IC工程师需求达到25万,而国内只有4000人;其它如存储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方面也是同样的存在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学科教育大多是面向培养理论性人才而制定的,比较适合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性人才。
而面对市场,毕业生往往就会觉得所学的专业根本跟不上社会现状。
对如何适应非基础研究和教学部门,特别是工矿企业的需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能够成为普通基层编程人员或硬件设计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他们应该能够成为软件设计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部分人员通过长期的锻炼和实践能够成为系统分析师。
这样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
有鉴于此,我觉得计算机的本科毕业生应该从以上方面做出培养计划和调整:1 调整学习方向压缩部分过于理论化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课题申报: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2018年10月17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一拔尖”指的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已经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计算机科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备受高校的关注。
计算机专业拔尖人才模式的培养已成为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
1.2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以应用型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内容,以×××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研究目标展开研究。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总结法”、“实践教育法”、“问题发现与探索指导法”以及“项目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
借助互联网及手机APP平台为学生搭建学生自学习资源库平台,研究新的培养模式,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变化。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009年,教育部会同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并实施了“拔尖计划”,接着在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建立了一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用于探索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
“拔尖计划”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更激发了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高校各学科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师聘任考评、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办法等,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十年来,“拔尖计划”共支持本科生9800人,已毕业5500余人。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是指具备“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
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材、实践、师资等方面探索适合学生个体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一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适应能力。
关键词:“三型”人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模式设计0引言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使得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实际应用开发能力较弱,与用户沟通困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特色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学生的知识“杂”而不“专”;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合理,培养中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与社会真正需求脱轨;③科研与实践训练不足,人才培养没有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④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行业交流沟通能力较弱。
国外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也强调立足学生实际,但其分层分类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国内先进。
美国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较好的学科适应能力。
对此,他们的课程设置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学生选课自由;教师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应用,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特定知识体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实时更新;学校与行业公司联系紧密,常常请一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开发人员给学生做现场讲座;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查阅文献,总结学科前沿,技术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与定位,并组织学生在课堂及时讨论并进行组织引导。
如此一系列的培养过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课程设置有的侧重工程,有的却偏向产业应用。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除了参加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完成一系列综合练习、团队作业,这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为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 应 用技 术 专 业 进行 职业 岗位 分 析 , 成 了专 业 的课 程 体 系 . 形 并 阶 段 在 学 校 进行 以掌 握 职业 岗位 必 备 的 专 业 基 础理 论 、基 本 技 经 过 毕 业 生 就 业 情 况 证 明 了 我 们 的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 正 确 能 和 培 养职 业 素 质 一 阶段 到 企 业 接 受 职 业 培训 .提 高 职业 技
性。
一
、
校 企 合作 是 人 才 培 养 模式 的基 础 保 障
能 。 为 了顺 利 实 施 培 养 方案 . 们 首先 进 行 校 内教 学 改 革 . 对 我 针 培养规格的要求 , 原有课程进行重组 . 变传统教学理论性 、 对 改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强 调 知 识 和 能 力 的有 机 结 合 . 视 课 堂 教 学 体 系 性强 , 实践 性 、 索性 弱 的 情 况 , 对 职 业 岗 位 要 求 . 织 重 而 探 针 组 和 实践 教 学 的有 机 结 合 实 践 教学 环节 是将 知识 转 化 为 能 力 的 模 块 教 学 、 目教 学 . 项 理论 够 用 为 度 , 际 应 用 能 力 被 提 到 重 要 实
10 7
福
建 电
脑
21 0 0年第 4期
基 于校企合作 的计算机应用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顾 荣 .顾 沽
(广 东岭 南职 业技 术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 0 6 16 31
【 摘 要】 结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实际, : 通过开发 大量企 业, 建立合作 关系, 并以此做为 高技 能 人 才培 养 的基 石 。依 托 企 业 实际 生 产 需要 并 结 合 专 业 要 求 重 新 整 合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制 订 生 产 性 项 岗 实 习 的 个 性 化 培 养 方 案, 以达 到 高技 术 技 能 人 才培 养 , 经过 实践 证 明其 行 之 有 效 。 并 【 关键 词 】 职 业 教 育 ; 企合 作 ; 才 培 养模 式 ; 产性 顶 岗 实 习 : 校 人 生
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 计算 机 在各行 各 业 的迅速 普及 ,计 算机 科 学及 其应 用 活 中来 。同时用 人单 位急 需大 量 的人才 ,却 难 以选择 到满 意 的 在我 国取得 了跨 跃性 的发 展 。但是 大部 分计 算机 专 业毕 业生 缺 求 职者 。信 息化 社会 究竟 需要 什么 样 的计算 机人 才 ,高校 如何 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 ,不能将专业知识合理应用到生产生 根 据信 息化 社会 的 发展及 时调 整培 养方 向及 教学 方法 ,是 值得 统计 决 定论 所体 现 的科学 认识 和人 们 的价值 认识 这 两条 轨迹 的 融合 ,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高校教 学管 理 也是 _种 重要 的 组织决 策 ,同样 需要 遵 守科 学认 识 和价 - 一 值认 识 融合 的原 则 ,也 就是 需要 以适 应性 思维 范式 为指 导。 2适 应性 思维 范式 提 出的时 代条 件 . 2 世 纪是 人类 走 向知识 经济 ,走 向开放 和全 球化 的世纪 。 l 对中国来说 ,最大的时代特征莫过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 变 。这 一转 变所 引发 的 社会 震动 是 巨大 的。经 济领 域 资源 配置 机 制 的根本 转 变也对 教 育 、政治 、文 化乃 至人 们 日常 的思想 和 行 为方 式产 生 了相对 深 刻 的影响 。在 高 等教 育领域 ,原 来大 一 统 的 教育 教学 管理 也面 临着 重大 的挑 战 。国 家和社 会对 用人 标 准的变化、 学生和家长求学需要的提升、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 教 育 收费 办法 的调 整等 ,都 使高 校教 师 、学 生和教 学管 理 者处 在 一个 不 断变 动 的环境 中 。 同时 ,教 学 管理 系统 内部 人 员 、知 识 、财力 、信息等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原来注重维 持 规 范化 条件 下常 规运 行 的强制 性教 学 管理 ,难 以顺 利适 应外 界 环境 和 管理 系统 要素 的变 化 。某种 程 度上 ,一 成不 变 的机械 性 教学 管理 已经 成为 教学 改革深 化 的重 大阻 碍 。 三 、适应性 思维 范 式的特 征及 对教 学管 理 改革 的几点启 示 教育 组织 决策 的适 应性 思维 范式 强 调尽 量把 握事 件发 展 的 统计 因果 关 系 ,对 一 因多果 或 一果 多 因的 “ ”尽可 能用 概 率 多 来 描 述 。 系到 教学 管理 的特 性 , 对行政 型教 学管 理 的弊端 , 联 针 我们 把教 学 管理 的适应 性 思维定 义 为 :一种 强调 适 当分 权 、对 外 部 环境 和 内部 要素 的变 动采 取灵 活应 变态 度 的思 维方 式 。它 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 , 决策计划的开放性。决策者适当分权 , 如扩 大二 级 学院 的决 策和 管理 权 ,教 师和学 生有 权参 与 决策 、 计划 和管 理 等 。第二 ,计 划 内容 的多样 性 。在宏 观层 面 的统 一 标准 指导 下 ,各 校 的教学 计划 和课 程设 置 、教 学大 纲 、教材 和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学分制便是这 种 多样性 的典型 。第 三 ,计 划 执行 的 弹性 化 。允许 在计 划执 行 中根据信息反馈 、中期评价等 ,进行及时妥善的局部调整 ,如 课程 组织 、课 程 难度 、教 学要 求 等 ,以缩 短教学 汁划 的修改 周 期 。第 四 ,评价 分析 的科 学性 。评价分 析 教学 效果 应采 取科 学 的标 准 、规 范 的程序 、负 责 的处 理 ,在 师 生得 以实 质性 参 与 的 基础 上进 行 。 适应 性思 维 范式对 高校 教学 管理 改革 至少有 如 下启示 : 1下 放 管理权 限 ,提高 二级 学院 的管 理权力 . 目 ,我 国高校 教学 决 策机 构上 ,仍 然是 按 照等级 制设 计 前 决策 的来 源 和分 配 。一般 管 理层 次 由上而 下 :校长 一 主管教 学 副校 长一 教 务处 ( 务科 、 教 教研 科 、 改科 等 )一二 级学 院 ( ) 教 系 。 工作 基 本上 是 自上而 下地 下 达指令 和 自下 而上请 示 汇报 的 。校 长享 有 一般 教学 事务 的最 后决 定 权 ,教务 处是 作 为协助 和落 实 校 长决策 的职能 部 门存在 的 ,这 两级 机构 有相 当大 的决 策 和管 理权 力 。相 反 ,二级 学 院 ( ) 系 的权力 相对 较小 。应对 这种 集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 、 网络集成工程师、 系统管理员等 专业 技术岗位 。除此 之外 , 多非 计算 机行业 的企 事 许 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 专业工程师。然而, 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 业的毕业生, 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 压力 , 方面企业要努力 提高 自身在市场 的竞 争能 力 ; 一 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 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 的就业形 势 和企 业 竞 争条 件 下 , 场 出现 了某 种 “ 市 供 大于求 ” 的现象 。因此 , 企业 在招 聘员 工 的时候 , 了 有 更 多的选 择余地 , 同时也提出 了更高 的要求 。 调查 结果 显 示 , 企业 中不 同部 门 的负 责 人 对 应 聘者 专业 技能 的要 求 不 同 。人 力 资源 主 管认 为 毕 业 生必 须具 备 的专业 技 能分 别 是 : 编程 实践 能 力 、 作 操 系统 、 据库 , I 目主管认 为毕业 生必 须具 备 的 数 而 T项 专业 技 能则 分 别 是 : 编程 实 践 能 力 、 据结 构 、 法 数 算 知识 , 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 、 软件工程和操作 系 统。分别有 8 . % 的人力资源主管 和 8 .% 的 I 79 17 T 项 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 经验。 不 少企业 会参 看 毕 业 生 是 否参 加过 项 目或 实 习 , 以 及是 否 担任过 学生 干部 等条件 。5 .%的 I 目主 77 T项 管表 示 , 会先安 排新 员 工 直接 进 入工 作 , 然后 在 实 践 当中根据 需要 再进行 有 针对性 的培养 。
Th m p tr Ap l a i n Ta e t a n n o e e Co u e p i t ln s Tr i i g M d c o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探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t i o n , a n d t r y h a r d t o f o m r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y a n d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s u p e i r o i r t y a n d c o mp e t i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a n d r e a l i z e t h e t h e o y r a n d
o p me n t
1 研 究现 状
高 校 成 人 教 育 与 市 场联 系 极 为 密 切 .在 人 才 培 养 结 构 上 应 当 高 度 关 注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趋 势 ,主 动 适 应 市 场需 求 的 变 化 . 调 整 结 构 与 规 格 ,打 造 自身 人 才 培 养 特 色 与 优 势 。 但 迄 今 为 止 ,高 校 成 人 教 育 始 终 未 能 形 成 可 同普 通 高 等 教 育 、职 业 教 育 相 竞 争 的 人 才 培 养 特 色 与 优 势 。 由于 没 有 对 社 会 需 求 进 行 动 态 调 研 ,也 没 有 毕 业 生 就 业 信 息 的 反 馈 ,这 样 一 来 就 不 能 及 时 把 握 市 场 人 才 需 求 多 样 性 、 多 层 性 和相 对 性 .所 培 养 的 大量 人 才 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有 重 复与 雷 同l l l 。
e d u c a t i o n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i s t o c u l t i v a t e s t u d e n t s o p p o tu r n i t y a w a r e n e s s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a wa r e n e s s a n d he t s e n s e o f c o mp e t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 培养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 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 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 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 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 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6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
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 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 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 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 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
12
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 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 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 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 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 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 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
8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 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 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 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 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 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
11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 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 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 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 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9
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 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 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 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 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10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 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 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 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3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
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
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 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 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 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
7
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 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 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 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 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 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 发、应用能力。
5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 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 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 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 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 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 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 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 的培养。
4
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 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 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 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 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 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