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政府信誉和形象的代表。

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诚信的评价者和接受者。

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体平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并且对两者的关系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

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存在信息不透明、官员腐败严重等问题,探究其监督体制不健全、职能定位模糊等造成公信力水平下降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政府的行政监督,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务的制度,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公众自律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强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公信力就已被西方国家积极关注并予以重视。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公信力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新媒体的时代,微博、微信等作为公共舆论的传播媒介代表,它们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在不同层面也会对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网站等各种新媒体媒介以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办事服务和政策咨询,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了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因此也就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的水平。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的言论自由以及部分网民情绪的过度发泄导致一些事件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谣言的传播,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

[1]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如何以自身的制度变革为起点,利用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在政府的公共性和自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公共领域的正效应,进行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媒体公信力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媒体公信力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媒体公信力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公信力的建设至关重要。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权威性,它直接影响着媒体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当前媒体公信力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媒体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虚假新闻泛滥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惜编造虚假新闻,误导公众。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让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例如,某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发布未经核实的谣言和虚假信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新闻报道片面化部分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或者只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导致公众无法全面了解事实真相。

这种片面的报道方式容易引发公众的误解和质疑,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

(三)广告过度商业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刊登商业广告,甚至将广告与新闻内容混淆,让公众难以分辨。

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降低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四)缺乏职业道德少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某些势力,进行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违规行为。

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媒体行业的整体形象,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

(五)新媒体冲击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些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未能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公信力受到影响。

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门槛较低,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也给公众带来了困扰,影响了整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

二、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一)信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

如果媒体发布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公众就会对其失去信任。

(二)独立性和公正性媒体应保持独立和公正,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干扰,客观地报道事实。

一旦媒体失去了独立性和公正性,其公信力也将无从谈起。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政府在信息传播和公信力方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已经被互联网打破,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也给政府建立和维护公信力带来了新的难题。

首先,新媒体促使政府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过去,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容易被封锁和掩饰,公众对政府的行为了解有限,因此公信力也容易受到质疑。

而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开放和透明,政府的各项举措和政策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给公众,公众可以直接获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信息。

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提高其公信力。

其次,新媒体催生了公民的自媒体力量。

在过去,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几乎形成了一种单向传播的格局,公民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政府的信息。

然而,随着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公民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政府的言论也会更加多元化,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除此之外,新媒体还充分利用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

在过去,政府的宣传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通过新媒体,政府的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较传统媒体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受众。

这样,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导权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也有了更多的媒体选择,这对政府公信力的维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然而,政府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公信力的挑战呢?首先,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

政府的信息官网应当及时更新,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使公众能够便利地获取到最新的政府动态。

其次,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问答、微博特约直播等活动,与公众建立起更加直接和互动的联系,增强公民对政府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管。

新媒体虽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如谣言的传播、虚假信息的发布等。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作者:彭智慧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9期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在这个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它在给政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建设在这样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考验。

一、新媒体及政府公信力相关概念的内涵(一)新媒体概念的内涵新媒体指的是同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之类的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方式也更加多样。

(二)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通俗的来理解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界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

政府公信力涉及2个主体,即信任方和信用方,信任方指的是社会公众,信用方指的是政府自身,根据出发主体的不同,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也有两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政府作为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和程度。

第二种则把社会大众当做此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

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运用其权威及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程度越高,政府公信力就越强。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由上述概念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公信力狭义地理解为,地方民众对于地方政府运用政府职能、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他们的满意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宁波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政府的信用是政府权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政府的信用被一次次的消耗、一次次的撼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政府公信力建设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声誉和形象,是衡量政府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指标。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公信力建设:
1. 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和事务的信息公开,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渠道和制度,确保信息及时透明,方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和政策。

政府还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和关切,建立健全的与公众沟通的机制。

2. 强化依法行政
政府应该加强依法行政,遵守法律法规,推行公正、公平、公开的行政管理,避免行政过错和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 推行互动性服务
政府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实现真正的互动性服务。

政府应该注重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政策和服务的方式,让社会各界的声音得到充分的反映和回应。

4.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在实施公信力建设时,应该坚持服务人民、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责和使命。

总之,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政府需通过信息公开、依法行政、践行社会责任、加强与公众的互动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公信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好关系。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地方政府是中央各项政策出台后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基层紧密联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其执政效力往往直接影响到政府整体的公信力和形象建设。

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监督更加直接、多样、全面,特别是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政府任何一个不当举措都有可能成为引爆公众情绪的“导火索”。

地方政府作为社会规范的表率,其公信力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只有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才能保证社会整体稳定有序,和谐发展。

1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2012至2015年间,虽然《小康》杂志中“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调查数据显示民众对于政府信用的不信任度已有所改善,但在“政府信用、人际信用、网络诚信、企业信用、诚信教育”这五大信用问题中,政府信用问题排在第一位。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在2013年度发展报告中指出:政府层级越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高;层级越低,信任度越低。

调查显示,中央政府在公众中信任度最高为95分,省市级政府紧随其后信任度为93分,而县区级政府的信任程度最低为72分。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公众与政府间的稳定机制受到挑战,推动政府的权力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对政府的回应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5A”传播环境。

通过网络媒体,“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任何媒体(Any 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

网络社会在新媒体时代下呈现的是扁平化结构,而地方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治理思路却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垂直化模式,这必然会导致政府在进行事件的回应与社会治理时产生无法避免的矛盾与冲突。

据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公信力指数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民众对于地方行政机构的不信任感相较于其他各级政府仍然偏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摘要】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府形象传播、建立新型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以及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建设等对策。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公信力,并最终实现更有效的政府治理和更紧密的政民关系。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路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来提升政府公信力。

加强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对策研究、政府形象传播、沟通机制、信息公开制度、舆情监测、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结论、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中获得信任和支持的能力,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评价也更加迅速和直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挑战和考验。

传统媒体受限于版面和时效,政府消息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的质疑。

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立体,政府也需要更加主动地借助新媒体平台来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提升政府的形象和透明度。

针对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受到的挑战和问题,有必要进行对策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府形象传播,建立新型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建设,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1.2 研究意义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中得到信任和支持的程度,是政府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速、多样化,舆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政府公信力受到更大挑战和考验。

提升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当今社会治理的紧迫任务。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与治理的影响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与治理的影响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与治理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信力与治理能力受到了新媒体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与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 提升信息透明度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政府的信息传递更加透明。

政府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工作报告等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

这种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使公众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更加信任。

2. 加强舆论监督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舆论监督更加便捷。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和评价。

政府需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及时纠正错误,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公众的意见和需求,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

3. 增强互动与参与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公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治理过程,增强对政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种互动与参与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二、新媒体对政府治理的影响1. 提高效率与便捷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政府的治理更加高效和便捷。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信息、办事指南等,提供在线办事服务,减少了公众的办事成本和时间。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治理效率。

2. 加强危机管理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政府在危机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政府需要及时发布危机信息,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避免谣言的传播。

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增强危机管理的能力。

3. 促进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为政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公信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

然而,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供参考。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1. 信息真假难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剧增。

然而,网络环境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给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不实报道、谣言的传播,使得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2. 报道同质化严重主流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导致信息冗余,缺乏新意。

这使得公众对主流媒体的关注度降低,进而影响其公信力。

3. 互动性不足主流媒体在互动性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这使得主流媒体无法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三、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对策1. 加强信息真实性审核主流媒体应加强信息真实性的审核,严格把关信息来源,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同时,应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2. 优化报道内容主流媒体应优化报道内容,避免同质化现象。

在报道内容上,应注重多样性、深度和广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应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公众提供有深度的报道。

3. 提高互动性主流媒体应提高互动性,加强与受众的交流。

通过开设互动栏目、建立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此外,主流媒体还应积极回应网友的质疑和批评,展现其开放、包容的态度。

4.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主流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秉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进行报道。

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应关注社会利益,积极引导舆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创新传播方式主流媒体应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公信力建设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对于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

政府公信力建设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民意的引导和响应,需要更加注重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引导。

现实中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网络舆情频繁,信息传播速度快,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回应。

网络舆情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多维度、多角度地加以考量。

网络舆情参与度高,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民意的引导和互动。

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以网络舆情为视角,深入挖掘网络舆情中蕴含的民意,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升政府公信力。

1.网络舆情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数量化、分级化分析,辨别舆情的关键词、主题和情感色彩,把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发现社会热点、民意诉求、政府形象等信息,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利用政府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及时发布相关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方向,净化网络环境。

通过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积极开展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度和透明度。

建立政府公开信箱、网络问政平台等机制,接收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网上政务服务,倾听民意诉求。

通过网络舆情互动,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阳光性和亲民性,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及时回应网络舆情中的相关问题和热点事件,认真倾听和处理公众关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公信力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其品牌价值的体现,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将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当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公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更加自主,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其次,新媒体的兴起,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以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使得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流失。

此外,部分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存在的不实信息、误导性报道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其公信力。

三、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部分媒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责任,导致报道失实、误导公众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娱乐化,部分公众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此外,部分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及时、准确的报道,也影响了其公信力。

四、对策研究针对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 加强媒体自律:主流媒体应加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对报道内容进行多层次把关,防止不实信息的传播。

2. 提高报道质量:主流媒体应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事件的全面、客观、深入的报道。

同时,应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受众需求,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强化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稳定社会情绪。

4. 拓展传播渠道:主流媒体应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供参考。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1. 信任度下降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而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使得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2. 内容同质化部分主流媒体在内容上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对媒体产生厌倦感。

3. 传播方式单一主流媒体在传播方式上过于依赖传统模式,缺乏与新媒体的融合,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公信力下降成因分析1. 媒体竞争加剧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主流媒体为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忽视了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

2. 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对主流媒体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的情况。

3. 舆论环境复杂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对策1. 加强内容创新主流媒体应加强内容创新,提高报道的独特性和深度,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

同时,要注重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2. 融合新媒体技术主流媒体应积极融合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通过开发APP、利用社交媒体等手段,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3. 强化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主流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媒体在报道中遵循事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媒体的违规成本。

4. 提升媒体从业者素质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一支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媒体队伍。

论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

论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

论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新媒体时代公众的网络问政方式获得了创新,网络舆情监督的广泛存在是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新的变数。

地方政府危机意识不清、应对能力不足,官员执网能力滞后,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政府行为与公众期望偏离等,都是新时期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重要原因。

应重点从加强规则建设、强化政府自律、提高政府官员修养等途径加以改善。

标签:新媒体时代公信力政府政府公信力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合法政府与生俱来的能量。

然而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由此推动的社会转型的深化,当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待与政府不能有效人们需求的现实差距越来越大时,政府公信力就开始受到质疑。

在以微博为新兴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更多、更直接、要求更高,尤其是在面对公共危机时政府的一个不当举措就可能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观感和信任。

对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探讨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自媒体的繁荣与政府公信力的尴尬与传统媒体的高门槛、高准入不同,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这种以交互性、自主性、普泛化、平民化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被称为自媒体。

从“我爸是李刚”到赵作海冤案,自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

然而,政府的公信力却在这一次次的舆论事件中遭到质疑和削弱。

(一)“自媒体”的发展创新了网络问政的方式自媒体在英文中称为“We Media”,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提交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这个概念下了一个较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项链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包括但不局限于个人博客、个人微博、个人网页、电子社区、即时通讯工具和各类社交网站。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也面临着公信力建设的新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探讨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策略和路径,以期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在新媒体时代,公信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资产。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政府的言行举止都会被放大和传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及时、全面地回应社会热点和民意诉求。

新媒体时代信息互动的特点,让地方政府需要更加精准、及时地把握社会民意和舆论导向,更加灵活地调整政府工作。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性,让地方政府需要学会利用多种媒介,以适应不同民众的信息获取方式。

而就目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来说,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滞后,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有限,公共信任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政务公开、民意征集、问题解答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策略和路径针对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和现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和路径的探讨。

1. 提高信息发布和危机应对能力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新媒体信息发布的能力和效果。

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危机应对的能力,建立一套成熟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地回应社会热点和民意诉求,有效地舆论导向。

地方政府还应提高信息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信息发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地方政府也需要积极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强化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务公开和民众参与水平。

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政府公信力薄弱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上的形象和公信力并不理想,甚至存在一些负面事件和舆论的质疑。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政府官员个人素质和行为不端导致公信力受损,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在新媒体上的形象塑造和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透明有关。

2.政务公开水平有待提高政务公开是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务公开上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包括信息公开不透明、公开方式单一、公开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3.民众参与度不高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参与度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民众参与工作还不够主动和深入。

在政策制定、问题解决等方面,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采纳,这导致民众对政府的参与感不强,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1.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和扩大,政府需要及时把握和应对突发事件,以避免一些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扩散,从而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2.信息透明度与公开度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对政府信息透明度和公开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将政务信息、政策解读等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公开,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1.政府形象塑造需注重新媒体地方政府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政府形象塑造。

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政府工作成绩、政策措施、服务项目等方面的积极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2.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内容,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第一章:前言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政府的信息公开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文本报告逐渐转向数字化平台,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政府的信息传递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然而,在新媒体的这个时代,如何保持政府的公信力,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政府的公信力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息息相关,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

第二章: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传统的媒体平台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控制和管理。

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政府信息在公开透明、互动反馈、快捷便利、多元化表达等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以微博为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获取政府的最新动态和政策信息,以及反映问题和建议。

这种开放透明的态度使得政府的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然而,新媒体也存在着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的泛滥,这给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些人利用新媒体散布不实信息和谣言,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出现了政府消息被伪造的情况。

因此,政府需要在新媒体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和谣言,以保持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第三章:政府公信力的建设1.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主动将政策、预算、公报、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同时,政府在公开信息时,需要体现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以免造成误解和矛盾。

2.制定科学详实的政策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详实的政策,通过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验证政策、检验政策。

政策的制定应该体现特定社会现实和特定问题,符合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和公平正义,避免特定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

3.提高政府效率政府的效率是衡量其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需要提高效率,加强协调机制,加大对重大事件的回应和处理,确保并维护公共利益。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需要更加主动与公众沟通,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已经与传统媒体时代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媒体的多样化、即时性和互动性,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来传递信息、回应民意、展示工作成果,也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更加了解和透明。

新媒体时代也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机遇
1. 平台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多种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扩大信息传播渠道,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度。

2. 即时性: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和传播,地方政府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增强政府的亲和力和责任感。

3. 互动性: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互动平台,收集民意、倾听民声,及时了解民众需求和诉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
1. 舆情监管: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舆情的监控与管理,防范和化解负面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2. 信息真实性:新媒体上信息的真实性较难确保,地方政府需要思考如何提高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防止虚假信息对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3. 互动机制: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使得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和诉求,而这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其公信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供参考。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当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导致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群体逐渐流失。

另一方面,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失实、片面、主观等问题,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此外,媒体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媒体为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等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进一步损害了公信力。

三、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的挑战1. 信息化时代下的信息泛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量激增,公众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辨别真伪,导致对媒体信息的信任度降低。

2. 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媒体在报道中追求速度而忽视真实性,导致公信力受损。

3. 舆论环境复杂: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给主流媒体带来挑战,部分媒体在面对负面舆论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损害了公信力。

四、对策研究1. 强化内容把关:主流媒体应加强内容审核,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 提高传播能力: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3. 加强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应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面对负面舆论时,应保持冷静,理性应对,以事实说话,为公众提供清晰的真相。

4. 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

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媒体人员在工作中遵循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5. 建立信誉体系:主流媒体应建立信誉评价体系,对媒体及其报道进行客观评价。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政府的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媒体垄断地位被逐渐摧毁,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多样。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媒体不仅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空间,也让政府的权威性和透明度受到了质疑。

首先,新媒体打开了公民对政府信息的获取通道。

以前,公众获取新闻和政府信息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报道,政府信息的发布以及解读都由政府和新闻界掌控,这使得政府的权威性不容置疑。

然而,如今,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

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且可以在新媒体上直接发布和传播政府的信息。

政府公信力不再依附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而是需要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中得到验证。

其次,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全面。

过去,政府的信息发布由许多环节组成,需要经过政府机构的审核和传递,再经过传统媒体进行报道,最终才能达到公众。

这样的传递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延迟和信息丢失的问题。

而现在,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直接发布信息,无中介环节,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全面。

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的信息不能再受到拖延、过滤和篡改的可能。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它还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得信息的真伪难以识别。

在社交媒体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一些不实的消息、谣言或者恶意攻击都有可能被投放出来。

这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传递更加真实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也面临着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公信力的侵蚀,需要加强信息的监测和管理。

进一步挑战政府的是新媒体对公众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随着信息爆炸,公众往往面临着过多信息的困扰,很多人会选择轻信和盲从,而不是对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这使得政府的公信力更容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和操控,政府的信息很容易被扭曲和误解。

因此,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处理新媒体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簡称《報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在这个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它在给政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建设在这样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考验。

一、新媒体及政府公信力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新媒体概念的内涵
新媒体指的是同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之类的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方式也更加多样。

(二)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通俗的来理解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界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

政府公信力涉及2个主体,即信任方和信用方,信任方指的是社会公众,信用方指的是政府自身,根据出发主体的不同,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也有两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政府作为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和程度。

第二种则把社会大众当做此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

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运用其权威及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程度越高,政府公信力就越强。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
由上述概念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公信力狭义地理解为,地方民众对于地方政府运用政府职能、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他们的满意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宁波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
政府的信用是政府权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政府的信用被一次次的消耗、一次次的撼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危机公关主体意识薄弱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都是往日不能同等而言的,在面对突发性问题时,如果政府的公共危机公关不到位便会陷入到更高程度的的社会舆论压力中。

但是往往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掩饰起来、把坏消息封锁起来,他们觉得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当事件持续发酵之后,不是把事件的详细情况介绍出来,而是一再拖延,还是想着如何把它平息下去;当迫于上级政府和网络舆论压力的压力不得不立即表态时,还是想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撇清自己的责任。

这些做法究其根本还是政府没有把握好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大众对政府工作的定位,没有找到政府自身作为危机公关事件中的主体位置,民众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则政府的公信力会不可避免的会降低。

(二)信息公开制度欠完善
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衡量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信息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及时、不彻底都会损害政府公信力,政府的信息公开已经成了大势所趋。

特别是在网络舆情爆发时,当社会公众迫切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时,一些地方政府却总是含糊其辞来拖延公开时间,无论是公开的不及时还是公开的不全面都会让社会民众觉得政府诚意不够,形成“政府半推半就,群众半信半疑”的局面,严重损害地方政府形象。

(三)“官本位”思想侵蚀严重
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官本位”思想也不断的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背景形成了“官本位”思想的源泉,它漠视了我国是个以民为本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官本位”思想的支配下,有的干部为了提高GDP,不愿做长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提前预支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破坏了和谐的生态环境;有的干部为了政绩,热衷于“形象工程”,一任官员走后,给当地只留下一个烂摊子;有的干部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已经进入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全新阶段,但“官本位”思想的毒瘤仍然存在,它忽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必然会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这也意味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现阶段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开设有自己的政务微博、微信公共号等,希望能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同社会民众的沟通,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但是目前大部分政务微博、微信公共号等都没有真正达到这个目标,仅仅成为了一个地区信息发布平台,新媒体中实时互动的功能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发布信息太少、语言不够诙谐幽默、缺乏同社会民众的互动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