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诗词曲五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8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词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2、把握意境,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能背诵。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它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借月抒怀的文章,大家是否还记得? (《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三、听读词朗诵,整体感知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诵词1、教师播放朗读视频及朗读练习要求,学生听读,找出韵脚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进行展示。
3、单句朗读练习,通过品读具体词,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词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整体感知1、课文分为哪三部分?小序部分可否去掉,为什么?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3、带着对词的理解,说说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例:听完把酒问青天。
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的画面四、赏析诗词,体会感情①赏析词的上阙,抓住关键词语,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问题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他想去哪里?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欲乘、归去(天上宫阙),矛盾(恐),怕寒冷(高处不胜寒)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5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2.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重点)3.学习作者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正确面对挫折和人生之不如意。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和苏轼的两首诗词,感受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背景资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3.反复诵读诗歌,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遭受贬谪的我被抛弃在那里。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水调歌头》: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读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上一学期,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
据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合作探讨,解读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学生根据课下注解,以及手中所掌握的辅助材料,解读诗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2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情感。
3.理解此人借月所抒发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情境。
2.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理解蕴藏在诗歌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此人借月所抒发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明月普照大地图片导入。
你看到月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今天我们走进北宋的文学大家——苏轼,去看看他怎么看待月亮的?二、作者简介学生搜集资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出示课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解决生字词和基本的释义。
四、再读入境。
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词文的节奏、感情基调,让学生走进苏轼词文的唯美意境。
五、深读悟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合作探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把情感寄托在什么事物上了,围绕这个事物词人的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词围绕“中秋之月”这一意象来写的,上阙写“问月思归,决择人生”,下阙写“见月怀人,洞悉哲理”。
迷惑——向往——逃避——决择——怨月——通达——祝福《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有没有月意象呢?围绕月意象文人的感情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遣的豁达。
六、赏析书法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书法作品七、总结反思。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品味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水调歌头教案 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之《水调歌头》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词——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苏轼的作品。
也是初中阶段作为精讲课文的第一篇词作。
本词的内容结构是: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2、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创意美读品味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分四个步骤完成:唱月——读月——品月——说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唱月(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关于“明月”歌曲。
看你们听后,能不能告诉我歌曲的名称是什么?懂唱的同学也可以跟老师一起唱,好吗?师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生说出歌曲名称:——2、板书课题:水调歌头——苏轼(北宋)3、简单了解作者、作品。
(1)、请学生说说:“我所知道的苏轼”。
(教师简明板出相关信息。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
他的词一洗柔弱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新人耳目,又不拘格律的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
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
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2)、请说说宋词在结构形式上与唐诗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词: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
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4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词作,了解词作所续写的内容,培养语感。2.品读重要语句,体会词作的韵味。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多媒体教室□移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
其它环境
教室
七、核心问题说明
核心问题:有感情的朗诵词作,并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图文、声像一体)
价值: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以及文学素养。
重要性:能够通过本词的学习,理解作者把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学生要会读、思、品、说,理解词作的词情、词理和词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积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水调歌头
执教教师
任教年级
八年级
教学册目
下册
任教学科
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源:《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
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篇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追求。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所以这首词总被选入教材。
其它问题:写作交流的呈现方式。(需要电子白板的展台现场展示)
八、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10
《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童谣)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首童谣吗?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呢?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3、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研讨课教案_6
《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感受词作的意境。
能力目标:在品读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对亲人的怀念;对天下人的祝愿。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意,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重难点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生的表演、配乐的朗诵、相互讨论等,在授课过程中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师板书课题、作者)二、诵词——指导学生朗读1、全班齐读课文2、教师指导朗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分男女生分上下阕读。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4、名家诵读赏析。
5、抽生配乐诵读。
(要求:抑扬顿挫,饱含感情朗读)三、析词——整体把握诗意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2)、词的上阕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词中哪些动作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四、品诗(1)、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一人称)五、古词新唱这首词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了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而被人们谱写成歌曲,请大家欣赏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会唱的一起唱。
今天,我借苏轼的一轮明月祝在座的每一位花常开,月长圆,幸福长在。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
)六、教师总结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诗词曲五首》《水调歌头》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婵娟: 月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ǐ
4
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 品味感情
1、听读全词,注意读 音、语气、节奏。
2、自读全词。
3、认真朗读,并在小 组内疏通文意。
5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月下翩翩起舞清影伴着我做出各种舞姿,清 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啊。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悲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晦晴 朗圆满残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 纵。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 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
关于“词牌”:
• 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 “牌”就是“谱”,词牌就是歌谱的意思,写作时按 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词一样,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 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特殊的文学格式,失去了题 目的作用,所以,在填词时往往要另加题目。
境以平常心去面对逆境。如果我们能好
好的对待逆境,那么他将会是我们的良
师益友.
15
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 2、继续收集写月亮的诗词。
16
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
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
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 影子本来是
随人的动作变化而变化的,词人用一个
“弄“字,表现了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
联想到动作的美妙。
10
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 领会情感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 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 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 对你 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 对你的人格,我 最欣赏的是……) 例: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有,千里共婵娟” 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 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 并祝愿他们,这足以体现出你旷达乐观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认识文中文言词汇。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认识文中文言词汇。
2.深刻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刚才所听的歌曲是什么?(水调歌头)它以什么来寄托情思?
这真是“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咏月名篇《水调歌头》,它的作者是谁?
2、出示知识长廊了解作者、题目、和写作背景。
二、检查自主性学习
1、给标出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三、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1、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听读、自由读等)。
2、在反复诵读全词的基础上,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3、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4、展示问题、思考:
5、合作探究
6、精读品味,佳句赏析: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
7、再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四、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屏幕展示)
1、展开想像: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 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生齐读全词,注意领会词人的情感。
五、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1、思考:(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
2、小结: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