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几点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许多有关分配正义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变大,这个问题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不无关系。

以下是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强调要求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应该平均分配,而不是只供给一小部分人。

同样,维护公正和平等,强调福利和权利的平等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农民的收入差距确实与这一原则相违背。

目前,我国农民的个人收入多数不高,但也有一部分农民收入较高,因此我们不能将所有农民的收入平均化,但是可以采용一些措施,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首先,应该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别。

农村地区往往被忽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劳动力素质也较低。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鼓励农民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得农民的收入可以逐渐接近城市地区的水平。

其次,应当加强对于劳动力角色以及农民的权益保护。

过去,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没有劳动保险和其他社会福利,而农民也没有听说劳动力角色和权益保护等的问题。

这让许多农民无法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价值,依然被剥削。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基层工会的建设和推动,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努力争取协调农民利益的权益。

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农民走上更具发展前途的道路,让他们享受到当地的社会福利,并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最后,应该加强国家农业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耕种补贴。

此类补助将会对于农民外的降低生产风险带来关键的贡献,确保小农户居民获得他们的成果,从而在提高他们自己生产及农业业务的过程中调整收入,提高他们的生产意愿,同时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减少贫困现象。

综上所述,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提出了如何平等分配社会资源及财富的主张,缩小农民收入差距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于劳动力角色及农民权益的保护,以及国家农业及农村贫困地区的耕种补贴等措施。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思想体系,其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不公进行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根本性的矛盾,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工人,导致了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财富分配的不公。

马克思主义对于分配正义的理念主张了劳动成果应当归属劳动者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力量,劳动者应当享有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资本主义下的分配不公是由于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所致,而这种剥削导致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使劳动者能够享有其劳动成果,从而实现分配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强调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这与社会的公平与平等背道而驰。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在当今世界,财富的不公平分配、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财富分配问题的思路,为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被视为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

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启示。

在当今世界,贫困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劳动者权益、实现劳动者劳动成果合理回报的思路,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思想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他对于社会的不公正分配和剥削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于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张的分配正义思想是追求社会上的资源和财富公平分配,以及劳动者获得应有的报酬。

这与我国当前农村收入差距较大的现状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马克思的思想强调劳动者获得应有的报酬。

在农村,劳动者主要是农民,他们辛勤劳作,却收入较低,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这就违反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为了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工资待遇,让他们能够获得应有的报酬。

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农民的劳动权益,避免因工资拖欠等问题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

马克思的思想强调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公平分配。

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拥有大片土地,而一些贫困的农民家庭只能靠打工或者务农为生,土地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为了缩小农民收入差距,我们需要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

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让贫困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马克思还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不应该被少数人所垄断,而应该成为全体劳动者的共有财产。

在我国农村,一些富裕的个体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或者规模经营,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而一些贫困的农民无法参与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来,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为了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我们需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加大对小农户和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中,分享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带来的红利。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很少直接论述公平正义,但不意味着他们对此没有关注。

事实上,在他们的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当中。

深刻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同所有理论创作一样,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了以往思想家的理论精华,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学说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诸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过深邃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公平正义观。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公平正义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庞杂、学派林立。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借鉴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公平正义思想。

黑格尔指出:“正义思想、正义概念一下子就得到了承认,非正义的旧支柱不能对它作任何抵抗,因此正义思想现在就成了宪法的基础,今后一切都必须以此为根据。

”由于受阶级属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制约,这种观点虽然深刻,但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是本末倒置的辩证法,没有认清公平正义的本质。

而费尔巴哈却指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而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可以说,费尔巴哈扶正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其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启迪,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正义的思考从单纯的抽象思辨转换到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当中去。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两者的合理内核,总结出经典结论,“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公平正义观。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亚当·斯密公平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伦理学说当中,他一生有两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道德情操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理论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他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于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剥削机制。

本文将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出发,探讨其当代启示,希望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首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归属权被私有制所控制,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的产品,而这种交换关系是不平等的。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构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改革,才能够真正解决分配问题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应该是公有的,劳动者不再是被剥削的对象,而是真正的生产者和社会的主人。

在这样的社会中,分配应该是按照个人劳动的贡献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尽管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构想并没有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实现,但是他对于分配问题的分析和批判,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提醒我们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资本主义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但是也产生了许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

我们需要重视分配问题,不断探索新的分配方式和机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

在当代社会中,劳动者通常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工资低下、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我们需要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资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马克思的公正观-2019年文档

马克思的公正观-2019年文档

马克思的公正观马克思正义论的渊源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关于社会公正论的专门著作,从马克思的早期文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马恩中晚期的《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马克思虽有关于正义的零星讨论,但却并没有建构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

而且他曾说过“要想和我谈正义,先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消灭阶级。

”因此,在无形中给了他公正论的架构带来了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至今研究马克思公正理论的学者少之又少的原因。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用专门的篇幅阐述其公平,但其在多个方面都涉及到对公平的分析。

马克思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其实是种历史观念,他致力于人类正义的追求纳入真实的社会运动。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是把“现实的人”作为主体,把现实的人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考察,这是他一贯的思想。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满足人们物质利益需要为主要目的人类交往的共同体。

人始终是轴心,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最终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

现实的人成为会问题的焦点,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动因和动力。

马克思把社会公正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就是希望未来社会中没有任何从属关系,任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实现和发展。

真正的公正社会是一个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实现了人人自由、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社会。

这种境界,是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家所无法达到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最初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达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明,无产阶级专政旨在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奠定现实的基础。

马克思的这一系列论述表明,无产阶级所奋斗的目标从根本上是要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社会发展创造一切条件,保证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和应有的发展。

最新 马克思正义思想及重要启示-精品

最新 马克思正义思想及重要启示-精品

马克思正义思想及重要启示受西方国家关于“马克思与正义”之争、新自由主义尤其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影响,以及近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悬殊等民生问题的突出,马克思正义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呈逐年增加趋势,研究视角越来越广泛,研究内容越来越透彻。

由于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理论,如果研究不与他的批判对象相联系,其科学性、真理性与革命性则难以显现。

另外,一种理论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通常是因为它与社会现实紧密相结合,马克思理论就是这样一种与现实紧密相结合的理论。

因此,研究马克思理论需要与现实相联系,否则其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鉴于此,本文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阐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基本主张,揭示其对西方传统正义思想的超越,以及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启示,为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一、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基本主张马克思正义思想与西方传统正义思想不同,其中,古典正义思想强调城邦正义,个人正义服从于城邦正义,以追求个人的善或德性作为最大幸福目标,是公民社会正义思想;古典自由主义正义思想强调个人正义,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人利益,个人以追求自由和权利为最大目标,是市民社会正义思想。

马克思在对它们进行批判解构的基础上,确立了既不同于古代以公民社会为立足点的城邦正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以市民社会为立足点的自由主义正义思想,而是以人类社会为立足点的人类社会正义思想,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 〕502。

立足于人类社会这一制高点的马克思正义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基本立场正是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这一制高点来思考问题,决定了其整个理论,包括其中的正义思想围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这一红线而展开。

早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对林木盗窃法案及造成摩泽尔河岸地区农民贫困的原因分析,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促使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原理》中正义思想进行批判,发现黑格尔颠倒了国家与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要深刻认识国家与法等上层建筑的关系,就要深入市民社会,即到中去寻找;于是,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对生产方式展开批判。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分配正义的观点。

在分配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进行资源的分配,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公平分配原则。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其现实意义进行简要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分配正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财富的极端集中,社会中的生产者与占有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这是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实现劳动者自己控制和管理生产资料,实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进行资源的分配,这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分配正义原则。

在按劳分配的制度下,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量和质量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实现了资源公平的分配。

这种分配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并且能够减少财富的极端集中,有效地弥补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公平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践中,按劳分配往往难以实现。

因为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是难以准确定量的,有些工作的贡献不易衡量,这就导致了按劳分配的难度。

由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劳动道德并不高,这也导致了按劳分配的实施难度。

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则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减少财富的极端集中,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并且能够解决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实践中,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局限性。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是马克思第一个系统阐述的正义思想。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分配正义不仅是分配制度本身的正义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因为分配制度必然反映出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旨在通过废除私人所有制和建立公有制,实现社会的财富公有化,消除社会阶级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实现社会的真正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核心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和谐分配模式。

这里,“各尽所能”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劳动投入,在生产中做出最大的贡献,实现社会经济最大化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按需分配”是指个人得到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以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

这种分配模式旨在消除社会阶级差别,并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私人所有制的更加公正的生产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不平等和所有制差异的问题,巩固和加强社会的平稳发展。

其次,它能够限制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距,使富人和贫穷人能够享有相同的社会资源。

最重要的是,它鼓励个人奋斗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措施。

例如,应该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经济的公有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一个有效的税收制度,并对富人征收更多的税收;制定公正的工资制度,以实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

同时,在实践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并维护公正,在经过顽强努力下,政府和民主机构应更好地参与到整个制度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是一种更加公正和和谐的分配模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阶级利益差异,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民共同繁荣。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遵循和完善这一正义思想,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指对于社会经济资源的分
配应当体现人们的劳动贡献和社会的公平原则,以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目标。

在马克
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中,强调了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因此,只有通
过劳动的投入和努力,才能获得合理的分配和回报。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实
现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最大化的标准。

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指导我们设计出
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分配政策,以减轻劳动阶层的负担,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并使
各部分利益得到合理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贯彻落实,涉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社会
福利、教育、人口普查、税收等方面,这些制度的设立和实施,都应当保证劳动者和弱势
群体的权益和利益,实现合理的分配和公正的分配。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强调的是参与经济建设的人员的贡献和因劳动获
得的财富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因此,在实施分配政策时,必须根据这种思想制定坚持公平正义的标准和指导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
同利益,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动力。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劳动者创造了财富却得到微薄报酬,而资本家却占有大部分利润。

他认为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是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彻底的分配公正。

当代启示是要关注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建立更公平的社会制度,并推动劳动者权益保障。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需要在继承其基础上探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分配公正方式。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思想、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劳动者、利润、社会主义革命、公正、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当代社会、启示意义、分配公正。

1. 引言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深刻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揭示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不公平分配现象。

他指出,劳动者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报酬,而资本家则占有大部分利润,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现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导致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唯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彻底的分配公正。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呈现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财富分配问题,呼吁建立更为公平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的思想也提示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合理分配和保障,以实现更加公正的社会分配。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中汲取启示,继承其反对不公平分配的精神,探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分配公正方式,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思考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进行了深刻批判。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对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观点,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启示和指导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公平分配现象进行批判,对未来社会中的公正分配问题进行探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因为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使得劳动者无法获得劳动的全部价值,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的不平等。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榨劳动者的现象,指出这是造成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

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者共同所有制的观点,主张废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从而使得劳动的结果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劳动者。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分配不公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贫富分化现象凸显,一些社会群体未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一现象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公平分配现象异曲同工。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提醒我们,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不能停留在对问题的指责和批判,而应该立足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也就是说,当代社会需要通过改革制度、完善法律、加强监管等手段,来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要着眼于建立一种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劳动者共同所有制等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分配机制,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不仅对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阐述的、以正义为主题的、以“法”“平等”“公平”“正义”等概念为核心的、关于社会制度之灵魂的基本价值观。

全面地、正确地理解这种法—正义观,结合中国现实实事求是地运用这种价值观,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我们的事业,同时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之前的西方正义思维传统以古希腊文化为文明源头之一的西方文化,传统上极为重视对正义的思考。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开创的关于正义的解释,根源于对人生的意义、对法与国家的理想状态的探索。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开启的关于正义思考的起点是:人的生活怎样才是幸福的?人生的最高伦理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共同回答是,作一个正义的人,或者说,人的行为、精神要体现正义。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人应当如何做才能达到行为和精神的正义?针对许多智者提出的观点——人的行为符合法律就是符合正义,柏拉图提出:在一个符合正义理念的、具有等级秩序特征的国家制度中,每个人努力通过保持自己的精神处于由理性在激情辅助下控制自己的欲望的状态中、从而服从这个制度秩序给他作出的具体地位安排才是个人的正义。

①这一回答强调,个人正义与特定的国家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由此引发出关于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安排才是正义的、以至能够保证个人幸福实现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幸福包括三大基本价值(善):身体健康、中等富裕的财产、正义的伦理精神;②而个人的幸福只有在具有正义性的城邦国家中才能实现;虽然城邦国家的政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具有正义性、并且具有现实实现的可能性的是中产阶级执政的③、采取共和政体结构的、实行法治的国家④;体现正义的国家的法律制度主要表现为平等的特征——包括分配的正义(包括比例的平等与平均的平等)和矫正的正义⑤。

亚里士多德的回答,不仅继续了关于国家正义的思考,又进一步引发关于法律如何体现正义的思考。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的分配正义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以实现平等、公正、效率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主张实行劳动报酬制度,消灭剥削和不平等现象,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应该分享社会财富的实际产出。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即以人们的劳动贡献为基础,进行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制度根据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分配报酬,避免了人们根据出身、权力等因素决定收入的现象,保护了人的尊严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实行全民所有制,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形式,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保证了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及其平等分配。

全民所有制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财产,人民对生产资料与生产过程有了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使人们的观念从“我”向“我们”转变。

而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则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分配不仅存在很多缺陷,还会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倡导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对于缓解社会不平等加剧、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都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需要在政治制度、社会意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必须注重现代社会特征的差异性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分配问题。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源自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强调社会资源应按劳动贡献分配。

在现实中,这种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但也遇到实现困境。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在实践中,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建议以指导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起源、重要性、原则、现实应用、困境、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启示、实践意义、建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认为,社会生产的成果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进行分配,即实行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机制是不公平的,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暴利。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分配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公平分配的憧憬。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消除剥削,建立劳动者共有生产资料和共同享有生产成果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们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实现劳动价值的分配原则,这有利于消除个人私有财产导致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注重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即按照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来分配社会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满足生活需求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几点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下,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从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带来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日趋加大,收入分配不合理所引起的社会纠纷,贫富差距凸显所造成的仇富心理,都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正义?而要达到这种正义,我们该如何做是好?同时,随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我国学术界影响的逐渐扩大,以此讨论分配正义的论著也开始明显增多,然而,从马克思的角度出发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著不但很少,而且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都不大。

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演进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的产生,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构建起来的。

它的出现,是对前人分配正义思想的一次变革,也是分配正义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形成发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批判了圣西门等人“按能力计报酬”的观点。

他指出“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
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差别,根本不应该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
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仅就狭义上
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

”这其中的“按能力计报酬”,可被理解为“按劳分配”的意思,也就是说,圣西门等人所提倡的“公平”,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所得。

但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按照同一尺度对待本来就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俱差别的劳动者的分配
正义,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正义罢了。

第二个阶段是1857年,马克思在《导言》中,科学地说明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并且理清了分配方式的逻辑结构。

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他提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生产与产品分配的逻辑关系,“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相反,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


第三个阶段是1875年,随着《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最终形成。

在这部著作中,他批判了《哥达纲领》中提出的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公共财产,要求机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论述。

他看到“公平分配”的字眼,就马上发问道:“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分配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哥达纲领》所推崇的那种“分配正义”实际上正是当时资产者所推行的那种分配,而资产阶级同样声称这种分配是正义的,并且,这种分配的原则也是现今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能够建立起来的“正义的”分配原则。

这种正义具有阶级性和暂时性,只能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在这里需要界定的是,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配是指对社会全部资源的安排和配置,其对象涉及财富、权利、资源等各个方面。

狭义的分配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本文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分配的。

而要厘清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脉络,首先要了解分配在其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认为,“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从根源上来说,生产决定了分配,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它既表现生产关系的结果,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因此,分配正义与否与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生产正义是分配正义的前提。

而后,马克思又对建立在当时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分配正义”进行了分析。

他强调,在这里所说的正义的原则是指“资产阶级法权”,虽然这种权利比起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来说,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进步的”,但是仍然逃不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用同一尺度即劳动来计量。

他接着说道:“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

他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想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
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做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么,把其他一切都撇开了。

”马克思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种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来相应的进行“公平的”分配,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正义”,但即使是这种形式上的“正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原则”与其“实践”有着尖锐的矛盾。

除此之外,马克思并不将这种“形式正义”视为人类的最高精神追求,他所期待的是“实质正义”,即将个人体力与智力差异,个人环境家庭状况差异都考虑在内的真正的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几点启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种阶段当中,也不可避免的还要实施这种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天赋本来就有差异的个人的分配原则,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这一原则所带来的弊端。

但是,马克思的论述也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剖析这些弊端的
角度。

首先,应当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原则”与“实践”不再发生冲突,即确保这种即使是形式上的分配正义更加行之有效。

要切实斩断特权参与分配的情形,防止权贵垄断以及贪污腐败的滋生。

同时,应当进一步巩固公有制为主的分配体制,削弱利用生产手段占有他人劳动的客观基础。

我们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不再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利。

把在政治上的决定权,真正的与机会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有的体制改革,必须以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而不是将权利集中于一小部分“精英分子”手中。

而对于必须坚持公有制才能真正实现机会公平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的极大影响,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矛盾的加剧,代表着市场社会主义虽然消除了大规模的资本私人所有制,但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并未随之消失,这使得我们必须确保机会公平的实现与公有制的结合。

其次,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地创造从“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发展。

当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从注重过程正义转移到注重起点正义和结果正义上来。

在分配过程中,起点的公平是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正义的前提。

分配的机会平等既不考虑每个人的特定条件和每个人有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偶然因素,也不考虑每个人的体能、智能方面的状况,它只要求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一种不限制的公平机会,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
公平的参与竞争。

于此同时,在确保分配过程的程序正义的前提下,进一步调节分配结果。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了分配上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但是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平等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些可以通过调节税收、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加以实现。

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和调节不当所形成的暂时的社会现象。

我相信,通过党和政府所作出的合理稳妥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的制度
安排,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一个全体成员全面发展共享公平尊严的幸福家园。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22,23,302,24,3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