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王乐

农村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孩子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对于像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来培养,还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来培养,针对农村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应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农村孩子不良行为形成原因相应对策

引言

农村学校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学生,缺乏管教导致了学生行为习惯差,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习惯” 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我们都知道,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

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更不例外了。(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产生不良结果)

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

1.不良习惯行为表现

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各种原因不愿学习、不愿写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想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怠惰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一切。

(2)攻击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有意违反校规等,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3)欺骗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同学。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

(4)逆反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上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5)破坏性行为方面:

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乱踩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表现为吸烟、酗酒、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学生不良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

生自身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强烈自尊心的出现,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喜欢抱怨父母、批评父母、指责父母及老师。

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当父母严禁孩子外出自由活动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偏激、扭曲的个性。

农村孩子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二)客观因素

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相对较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导致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许多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由于父母的溺爱,孩子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长久以往,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不利的家庭环境,致使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更能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①矛盾家庭。

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