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
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原因,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改善他们的行为惯和促进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

接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走访和观察,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缺乏父
母陪伴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 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形成的重
要原因之一。

-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也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形成不良影响。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陪伴时间,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 加大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

- 加强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缓解留守儿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5. 结论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改善。

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望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本次研究的结题报告,谢谢您的阅读。

谈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谈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3、 人 际 交 往 习 惯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 以往 片面追求 升学 率 、忽视学 生 品德培养 的错误做法 ,把培养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
育 工 作 的首 位 。
2 、注重行为常规训练 ,培养 良好行为 习惯养成
好 的行 为 习惯 是 一 种 无 意识 的 日常行 为规 律 , 往往通过对
知识 的共享和合作交流 ,读死书 、羞 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抄 袭作业 “ 蔚然成风 ” ;没有正确 的学习姿势 ,喜欢趴 着或躺着
看书等 。
2 、 生 活 习惯
当前 ,农村 中 、小学生不 良行为习惯 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
面健 康 发 展 。学 校 、 家庭 、 社会 三者必须有机结合 、 相互联 系 、
关键词 :初 中学生;不 良行为 习・ 愤;养成 ;矫正
中图 分 类 号 :G 6 3 2
初 中学 生 不 良行 为 习惯 的现 状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1 0 0 2 - 7 6 6 1( 2 0 1 3 )3 2 — 2 7 6 一 O 1 致 了学 生 不 良行 为 习 惯 的 形 成 。
轻浮 ,意志脆弱 ,不 能正确对 待生活中遇到的挫 折 ;日常生活
自理能力差 ,对父母 的依赖性严 重 ,生活秩序混乱 没有规律 ; 劳动意识不强 ,劳 动技 能差 ,怕 苦怕 累 ,享乐 意识逐渐增长 ;
个 人 形 象 不 佳 ,前 卫 的衣 服 、古 怪 的 帽 子 、时髦 的发 型 、奇 怪 的发 色 、不 文 雅 的 口头 禅 时 常 出 现在 校 园 … …所 有 这些 问题 , 都 直 接 影 响着 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
度 ,严格约束学生的不 良行为发展 ,使其在规定 的范 围内按 照 正确 的要 求去做 ,逐步形成 良好 的行 为习惯。 总之 ,农村 中、小 学生不 良行为习惯 的养成 ,受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 学校 、 家庭 、社会要统一思想 、统一步调 、分工合作 、 密切 配合 ,在工作 中细调查 、多研究 、勤处理 、讲 方法 ,以 自 身 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 ,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 真情 带动学 生 ,逐步培养农村 中、小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走人 社 会 、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的孩子。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万留守儿童,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家庭分离和监护缺失。

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在学习、情感、社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帮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00字】1.2 问题意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关爱和监护,他们通常生活在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指导。

这种缺失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依恋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教材、学习工具和课外辅导,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导致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提升其学习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2. 正文2.1 原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1. 家庭经济困难:许多农村家庭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给予孩子保障良好的教育条件。

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照顾弟妹或自己独自生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洱源县海口中心完小钱贵平贝多芬曾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从一定意义上说“德性”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在2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与同行们一起对矫正农村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的“德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上的表现:学习被动,不能够积极发言,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对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作业拖拉,学习上总是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吃苦的精神。

2、生活上的表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食挑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按时起居,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3、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从观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表现得很随便。

二、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不爱护公物,公德心不强,有些四、五年级的学生喜欢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与同学打架、争吵、欺负弱小,讥笑、玩弄他人,有些甚至会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二是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三是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四是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

五是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无法言语的,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

2、学校教育不当因素的影响。

一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行为规范的教育,由此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二是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等。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发展阶段: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等问题行为。

2. 生理因素:儿童可能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疼痛、睡眠不足等,导致他们表现出焦躁、易怒等问题行为。

3. 社交环境:家庭和社交环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中的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受到虐待或忽视等,都可能导致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

4. 学校环境:儿童在学校中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适应困难等问题,这些可能导致他们表现出问题行为。

针对儿童问题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干预和处理:
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支持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爱、关注和鼓励。

2. 提供适当的规则和界限:为孩子设立适当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对不良行为进行相应的纠正和惩罚。

3. 培养适应能力: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提高
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4. 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支持:根据孩子的个别情况,提供适当的心理教育和支持,包括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

5. 加强家校合作:与学校和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和措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理解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处理,对于帮助儿童改善其问题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

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 矫治策略

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矫治策略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得以极大提高和丰富。

但与此同时农村固有的陋习和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双亲外出务工暴露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其突出。

我们认为:农村儿童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有些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刻不容缓。

针对农村小学生固有的生活环境和不良习惯形成的特殊原因,其教育转化的方法必须根据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转化。

经过研讨,就如何对农村小学生常见不良日常生活习惯进行矫治,我们尝试了以下策略:一、总体策略(一)舆论造势环境造就人。

学校尤如一个大染缸,首先应该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形成一种良好生活习惯的氛围,调动一切教育因素,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熏染学生。

具体做法有:利用思品课、班队会、晨会等时间,通过主题活动、现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通过专栏、板报、文化布置、广播站等媒体造势,形成浓厚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氛围。

(二)制度规范“无规不成方圆”。

制定一系列适合我校儿童的生活常规制度,让孩子有章可循,明白该怎么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配之以相应的奖惩办法,将其纳入学生个人和班集体评比先进的条件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用制度,可利用班队会、集会等时间,通过背诵比赛、答题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规范的记忆和理解。

(三)典型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有人来示范。

每班每周树立一个先进典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要抓住这个典型,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

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其闪光点,然后效仿。

(四)培训家长一是教师、专业人士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

或者优秀家长现身说法,示范引领。

二是收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或文章发给家长。

三是家访。

了解孩子们在家的生活习惯,同时与家长再交流、再探讨,探寻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农村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及对策童寺镇芝溪小学梁仕齐习惯,亦作“习贯”。

原谓习于旧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是一种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身上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少,坏习惯多。

而坏习惯的养成又大多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对于农村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原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大约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一.家长的言传身教习惯源自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笔者认为,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

如大人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要求孩子不抽烟,自己却信奉并长期念叨“人生不抽烟,枉自在人间”“饭后一支烟,赛似活神仙”;要求孩子不喝酒,自己却“人生不喝酒,枉自人间走”;要求孩子不赌博,自己却一生只负责三件事:生孩子、骂老公(婆)、打麻将……还振振有词说什么“十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斗地主”,似乎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试想,在这种家长的“教育”(其实是教唆)下,有几个孩子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包括孩子满口脏话,随地乱扔的习惯。

可以说100%都是家长言传身教的结果。

我是搞政教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位家长。

我遇到过许多学生,出口成脏,你要问他为什么说脏话,他自己根本就找不出原因。

反正就是习惯了,习惯就成了自然,自然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脏话。

我想:没有哪个老师会故意教学生说脏话吧,因此敢负责任的说,满口脏话100%是家长的功劳。

还有,随地乱扔的现象在校园内也屡见不鲜,你真要逮住几位孩子,问他为什么乱扔,恐怕谁也答不上来。

因为这是在家里几年、十几年养成的习惯,对于乱扔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成了自然。

不教育,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叫做乱扔。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从而导致了一些小学生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学校、老师与家庭要多沟通,这样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不良习惯成因对策做为教师,尤其做为一名农村教师,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每次学校组织的考试过后,原本布置的干净整齐的考场会变的一片狼籍,考场外贴的标语被撕的不像样子,考场里面桌子、凳子横七竖八的躺着,班里的笤帚、垃圾斗也被扔的乱七八糟,而满地的垃圾确无人打扫。

一场考试下来,原本干净整洁的考场已面目全非。

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农村小学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它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现代的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不良状况。

而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小学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许多家长认为,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最好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教育、依赖于学校的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的宠爱,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的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导致了一些小学生小小年纪就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自己能做的事情仍依赖家长;着迷游戏,不遵守作息时间;不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更不懂得尊重他人.三年级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王黄波,一个帅气又很可爱的小男生,同时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

他聪明伶俐,但是不怎么爱学习,专门惹是生非,一会儿欺负这个,一会儿又欺负那个,课堂上扰乱秩序。

往往是一件是刚刚解决,另一个麻烦又接踵而来。

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没有一点反映,还故意跟你作对,变本加厉的给你制造事端。

后来经过了解王黄波是独生子,全家人都把他当个宝贝,在生活上对他过分溺爱,而在学习上,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从不过问他的学习。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策略摘要:孩子最早的学校是家庭,最早的老师是父母,如果这个环节老师是缺席的,孩子的成长元素就是缺失的,他们一些习惯就很难养成,甚至他们压根儿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仅是一种修养,影响学生的外观形象,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健康生活的需要和成长需要。

所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者,作为一名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笔者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上落笔,就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卫生习惯;策略;一、农村留守儿童卫生习惯的现状人们知道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来他们由于年龄的关系,自己意识不到卫生问题或者不知道怎么才算讲卫生,玩过任何东西、触摸过不干净的东西也不知道洗手就吃饭,饭前便后,也不知道勤洗手,更不知道这样会无意中给细菌提供入侵的机会,对自己的健康不利。

二来爷爷奶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方面也要求不严。

首先,是爷爷奶奶自身的生活习惯,看到孩子不讲究卫生的行为,他们也意识不到孩子的卫生问题;其次,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照顾孩子的吃穿、安全等,都已经非常费力了,他们根本没有精力操心到卫生这个对他们来说比较讲究的事情上来了,甚至有些爷爷奶奶看见孩子太讲究卫生了,他们还嫌矫情。

所以,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不刷牙、房间乱糟糟的,也不勤洗头,洗澡,更不勤换衣服等,这不但让他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生活状态,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

卫生看似是小事,其实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二、形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卫生习惯的原因(一)孩子对卫生的认识不足对于六到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如果从小在卫生方面没有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根本认识不到卫生的重要性。

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本来家人在卫生方面就没有科学的、合理的习惯,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更随意了。

首先,他们不知道或者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就是洗手也是样子,手放在水里划拉一下就好了,不用洗手液或者香皂,洗完了手也是在脏衣服上一抹;其次,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不讲究卫生会对他们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太少了;最后,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浅析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析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析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摘要: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迅速变化的重要时期,小学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而农村的教育环境比较差,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

本文结合农村的特殊情况、教育现状及本人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如何改进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存在的道德资本,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

”可见养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良好教育的重要性。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而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实施行为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细节入手。

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初步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在农村小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学生由于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素质比较高,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学习认真、踏实,成绩优异,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第二种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平时较为沉默,学习成绩也不太稳定;第三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不讲究个人卫生,常常衣冠不整,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经常犯错误,对于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学习成绩也明显落后于全班整体水平。

浅谈农村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与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与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与培养【内容摘要】一、农村小学生卫生现状1、饮食卫生2、公共卫生3、个人卫生二、农村孩子不良卫生行为形成原因1、农村环境卫生差2、家长卫生意识淡薄三、不良卫生习惯的危害性1、不良的卫生习惯影响学生身体健康2、不良卫生习惯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3、不良卫生习惯还会影响到人群的共同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四、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2、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起好示范带头作用3、及时强化,适时评估4、家校社结合,共育英才【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卫生习惯培养卫生意识示范带头及时强化适时评估家校社结合【正文】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生活中,我常听别人这样说:“农村孩子的卫生习惯不如城市孩子”。

的确,农村孩子身上有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它们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很多习惯往往都是早年形成的,好的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将贻害终生。

刚刚步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习惯的培养阶段,各种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尤其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它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农村小学生卫生现状1、饮食卫生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对“病从口入”的观念较为淡薄。

据我校卫生行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3年级的小学生经常啃咬指甲的占百分之五以上,便后不洗手的占百分之二十左右,经常吃未洗的瓜果的是百分之十六左右,而喝生水的比率更是大于百分之六十。

学生挑食、偏食的现象也较普遍,睡前吃零食的很多,大部分学生有去无卫生许可证的流动摊贩上买各种零食吃的经历。

在家吃饭时,有部分学生会直接用手去拿鸡腿等食物吃的现象,极为不卫生。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策略摘要: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自卑、性格孤僻、行为怪异、叛逆等是他们不良行为的显著表现。

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解决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留守儿童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教育策略一、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成因分析1.社会因素。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但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的教养主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加上农村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大多数老师仅仅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即使是住校,也对留守儿童心理帮助不大。

3.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则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导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4.个人因素。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认为和其他儿童相比是特殊的,致使他们的自卑心理愈加严重,甚至开始自暴自弃。

许多留守儿童的消极行为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了许多消极心理的出现。

二、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1.性格懦弱,不愿与人交流。

留守儿童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虽然是爷爷奶奶监管,但毕竟与父母疏远不通,所以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思维极端反常,自卑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强烈的自尊心。

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导致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探究及相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探究及相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探究及相关对策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其中包括沉迷手机。

手机成为了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伴侣,却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1. 缺乏亲情关怀和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长期没有人陪伴,缺乏亲情关怀和监管。

手机成了他们唯一的伴侣,给他们带来了一种被关怀和重视的感觉。

2. 学习和娱乐需求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娱乐活动和社交圈子,手机成了他们获取信息、娱乐和交友的工具。

在手机上玩游戏、看视频成了他们平日里的主要娱乐方式。

3. 缺乏身心发展的引导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影响,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对手机的控制也显得薄弱。

4. 家长的放任和纵容部分农村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对手机的认识不足,对孩子使用手机时的时间和内容缺乏监管,导致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逐渐加重。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对策政府、学校和亲属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监管,父母外出务工时,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政策和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2. 丰富课余生活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课余生活选择,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3. 强化教育引导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沉迷手机的可能性。

4. 加强家长监管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力度,提高家长对手机使用的重视度和警惕性,引导家长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避免放任和纵容,引发不良影响。

5. 加强法律监管和舆论引导政府可以加强对手机游戏、网络内容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正确地使用手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报告

校级课题南江县天池九义校校本教研课题材料汇编天池九义校教科室2018年5月10日目录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一>时代的迫切需要21世纪,我们面临着科技、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与挑战,而众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将是国民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要做事,先做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若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其人格必定是不健全的,他的个人综合素质必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不足,势必影响其一生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二>现实的需要直视我们农村少年儿童,长期以来受“重智轻德”思潮的影响,“分数至上”是所有农村家庭的普遍观念,加之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学生在家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培养,而且农村许多家长自身具备的低文化素养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消费习惯等等。

有的不讲卫生,随手乱扔杂物,不梳头不洗脸就来上学;有的常出现攻击性行为:打架、吵架、追逐打闹、说脏话粗话等;有的不懂得基本的交通法规知识,乱穿公路;有的不懂得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插队、拥挤、吵闹,有的讲攀比图享受,等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案质量,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不断恶化,成为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的前奏。

为了彻底扭转上述严峻的局面,帮助农村少年儿童从小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甚至杜绝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侵蚀与危害,让他们的人格与自身内在素质均得到健康发展,可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二、课题的界定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我们所说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文明礼貌、卫生、劳动等各方面的习惯。

通过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习惯来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的素质。

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经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情感教育严重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与父母生活、沟通,造成情感上的失落、亲情感缺失严重。

第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也令人担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致使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原因在于监护人多半为爷爷奶奶,而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

第三,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

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相境界了,其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长期的关爱和管教,加上临时监护人在道德品行上缺少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就让留守儿童很容易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道德品行上的问题,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五,生活习惯有待改善。

一些留守儿童长期与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老人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们较为溺爱,他们只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对于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能够及时纠正,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在生活中基本的生活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六,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跟随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生活,很多的生活细节被监护人忽视。

比如饮食不能暴吃暴饮,不能喝生水,不能吃不干净食品,不能吃“三无”食品。

临时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

第七,交往能力差。

一些留守儿童的性格会变的自卑、敏感、内向,使这些留守儿童要么愈加沉默寡言要么愈加叛逆。

在学校时老师也很少关注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情况,老师不重视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很多老师认为只要保证儿童安全、每天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够了。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标签: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学校;社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亲人照料,学习上缺少必要督促,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心理上缺少合理疏导,行为上缺少约束管教,他们大多有性格孤僻、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逆反、厌学,品行不良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义务教育国策的普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1.情亲缺失、家庭教育无力。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电话是他们与父母情感联系的主要方式。

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情亲交流,感受不到精神鼓励。

再加上这些儿童的祖父辈监护人文化低、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隔代教育又容易造成孩子懒散、意志脆弱,不能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2.学习成绩落后,厌学心理严重。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督促,自觉性和进取精神不足,不能自觉地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及作业,导致成绩落后,成为“学困生”,受到歧视,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逃学、辍学事情时有发生。

3.心理不健全。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少关爱与呵护,致使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压抑,情绪抵触,孤僻自闭,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更是内心孤独,心理失衡,对学习及班级活动无兴趣,对生活缺乏勇气,这类儿童较一般的留守儿童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

4.道德行为失范。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认为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缺失亲情、教育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行为。

这对留守儿童心智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二、農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1.突出家庭教育,优化家教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要弥补家庭教育这方面的不足。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幸福保证,对于儿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制约了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本文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出发,探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1.1 家庭关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父母爷爷奶奶相处时,往往因缺少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同父母沟通不畅,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和鼓励。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时间长了缺乏家庭责任感,对孩子缺乏管教,高峰期还难以得到与子女沟通相机会。

因此,出现了父母与孩子相互陌生、孩子产生孤独、无依赖心理等问题。

1.2 学习压力问题留守儿童的学校由于小规模、师资匮乏,且乡村家庭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缺乏知识和经验的引导和指导,农村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即使是拥有天赋的儿童,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和培养,成长速度也会因此放缓。

1.3 受虐待、侵犯等行为的危险性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往往在家长的管教下不足,在社会上处于相对软弱的地位,很容易受到性别歧视及各种虐待和侵犯,加之家庭关系、亲情的缺失,造成儿童的自闭,内向,阴影心理,进而导致身心受损,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解决策略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家属应编制政策和相应的对策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2.1 家庭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应充分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重视对其思想的引导,鼓励留守儿童与自己充分沟通,给予关心,营造家庭和谐氛围,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和自尊心。

另外,政府也应该在政策制定方面给与关注,以政策保障为支持,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改变家庭关系疏离的现状。

2.2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的环境影响,比如网络暴力,段子侵犯,虐待等,而由此产生的心理创伤可能达到很高,心理医学专家应该加强对这些孩子的疏导和心理治疗,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心理创伤,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王乐农村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孩子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

而对于像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来培养,还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来培养,针对农村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应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农村孩子不良行为形成原因相应对策引言农村学校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学生,缺乏管教导致了学生行为习惯差,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习惯” 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

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

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更不例外了。

(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

(产生不良结果)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1.不良习惯行为表现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

“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各种原因不愿学习、不愿写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想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怠惰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对学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

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一切。

(2)攻击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有意违反校规等,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3)欺骗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同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的“捷径”(4)逆反性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5)破坏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乱踩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

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表现为吸烟、酗酒、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学生不良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1、强烈自尊心的出现,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喜欢抱怨父母、批评父母、指责父母及老师。

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当父母严禁孩子外出自由活动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偏激、扭曲的个性。

农村孩子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二)客观因素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

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相对较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导致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许多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孩子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

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

由于父母的溺爱,孩子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

长久以往,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

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不利的家庭环境,致使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更能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①矛盾家庭。

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尤其在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替罪羊的孩子,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

②离异家庭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孩子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③“隔代监护”家庭。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

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就采取极端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花钱大手大脚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④“留守孩子”家庭。

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常是放任自己坏习惯的滋生蔓延,不受约束的任其发展。

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人在家也很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这些“留守孩子”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差,就会出现无故逃学、旷课、欺诈弱小。

⑤贫困家庭。

许多家境贫困的家庭的家长,不能充分认识改变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没有认识到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由于家境的贫困,使这些父母的性格变得暴躁,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打又骂,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强烈不满心态,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

2、学校因素(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

现在的教育评价,依旧是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为主。

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重视对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很多孩子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

3、社会因素许多孩子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

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

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色情的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成人的不良行为也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改变不良习惯的对策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于他们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形成合力。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

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的老师经常抱怨5<2现象,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好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相矛盾的缘故。

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我们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矫治不良习惯和养成良好习惯的策略。

1、家校联系策略。

促进家校沟通,使教育同步一致,也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再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

2、循序渐进的策略。

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纠正的要求不能太高,需要切合实际有耐心,不必操之过急。

3、抓时机及时纠正的策略。

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孩子的多数坏习惯都是无意识行为。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发现孩子坏习惯后立即进行纠正。

4、常督促、勤反馈策略。

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