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方法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14d0a1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9.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转引起的偏向力,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一种虚拟力。
在地球上的物体在做运动时,由于地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会作用在物体上,从而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偏转。
高中地理中,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很多学生对于它的理解和实验操作仍然存在困难。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帮助高中生突破地转偏向力的难点。
实验材料和器材:1. 一个圆形托盘或大碟子2. 一桶水3. 一张白纸4. 一支小旗帜或颜色鲜艳的纸片5. 一只手电筒实验步骤:1. 在圆形托盘或大碟子的中心位置放置一桶水,使其保持平稳。
2. 在白纸上标出一个十字,以方便观察物体运动的偏转。
3. 将白纸放置在圆形托盘或大碟子的边缘,确保白纸平稳固定,不会被风吹动。
4. 将小旗帜或颜色鲜艳的纸片插入白纸上的十字交叉点上,确保小旗帜或纸片能够清晰地被观察到。
5. 将手电筒打开,对准小旗帜或纸片,使其照射在白纸上的十字交叉点上。
6. 迅速将圆形托盘或大碟子逆时针旋转,观察小旗帜或纸片的运动。
实验结果和分析:观察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小旗帜或纸片的运动方向和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
当圆形托盘或大碟子以相对较快的速度逆时针旋转时,小旗帜或纸片会向右偏转;当圆形托盘或大碟子以相对较快的速度顺时针旋转时,小旗帜或纸片会向左偏转。
这个实验的结果可以解释为地转偏向力的效应。
地球以自己的轴为中心自西向东自转,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物体在地球上的运动会发生偏转。
实验中,旋转的圆形托盘或大碟子代表地球,小旗帜或纸片代表物体。
通过观察小旗帜或纸片的运动方向,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
实验注意事项:1. 圆形托盘或大碟子的旋转速度要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手电筒的光线要稳定且不要太过明亮,以免干扰观察小旗帜或纸片的运动。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圆形托盘或大碟子翻倒或造成其他意外伤害。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6ad80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7.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引起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偏离直线运动的现象。
要突
破这一难点,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1. 地球仪
2. 细线
3. 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
1. 将地球仪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调整好方向,使得地球仪北极朝向地理北方,而南
极朝向地理南方。
2. 在地球仪的赤道附近取一点,用细线系好小球。
确保小球可以自由地沿着地球表
面旋转。
3. 用手或者其他工具手轻轻推动小球,使其开始旋转。
4. 观察小球在地球仪表面上的运动轨迹。
可以看到小球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是呈
现出螺旋形的旋转轨迹。
5. 可以尝试在不同纬度上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纬度上的旋转轨迹的变化。
实验原理:
地球自转引起地球表面上的地转偏向力,会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上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是向东偏转。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较大,而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一起转动,而惯
性使物体向前运动,导致物体相对于地球表面向东偏移,表现为偏向东方的转动轨迹。
实验目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加深对地球自转与地转偏
向力的理解。
通过调整纬度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可以加深对地球纬度对地转偏向力影响
的理解。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确保地球仪底座稳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选择一个较小的小球,以便观察其在地球表面上的旋转轨迹。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地球仪复位,以免影响下一次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6ec19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c.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突破这一地理概念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地球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球上的气流、水流和移动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即在北半球,气流、水流和移动物体会被偏向向右;在南半球,这些物体会被偏向向左。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造成的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的综合作用所致。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 地球仪- 面积较大的室内空间- 一张透明的玻璃板- 蓄水池- 水- 一些小球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置在室内空间的中央,使其自转轴与地球自转轴垂直。
(2)在地球仪上标注出地球的自转轴,并在玻璃板上标注出地球仪的位置。
(3)将蓄水池放置在地球仪旁边,将透明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确保玻璃板平整。
(4)将一些小球放置在玻璃板上,让它们自由滚动。
(5)缓慢地旋转地球仪,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地球仪轻轻旋转时,小球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偏向。
在北半球,小球会向右偏向;在南半球,小球会向左偏向。
这说明地球自转会对室内环境中的物体产生一定的偏向力。
这与地球自转导致的地转偏向力的概念相符。
五、实验总结与拓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调整实验条件、改变地球仪的自转速度、改变小球的质量等来观察偏向力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拓展对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六、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关于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实验,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地理学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人口地理的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人口地理的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dfd07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4.png)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人口地理的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人口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本文将对人口地理教学的难点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口地理教学的难点1. 抽象概念理解困难:人口地理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例如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导致对人口地理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
2. 统计数据理解困难:人口地理通常需要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然而,学生对于统计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较弱,面对这些数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3. 地区差异的把握困难:人口地理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但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不同地区的人口特征和变化规律,缺乏对地区差异的深入理解。
二、解决方法1.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在人口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人口地理的相关内容。
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人口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培养统计数据处理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数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统计数据分析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比较,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规律,并能够将数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行解答。
3. 强化练习和实践应用:针对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例如,通过分析某个城市的人口结构、人口变化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人口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区差异的把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发展情况。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各地区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对人口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
5.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人口地理教学中。
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实践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773ec2a1c7aa00b52acb13.png)
高 中地 理 教 学 难 点 突 破 的 实践 研 究
山 西长 治县 一 中( 0 4 7 1 0 0 ) 王 红玉 常言道 , “ 好的教师将复 杂的知 识简单 化 , 差 的教师 将简单 的知识复杂化” 。从教 十多年 来 , 我 一直将 “ 如何 化难为 易” 作 为 自己的工作 目标之 一 , 不断 地摸索 , 现把 我这些年在地 理教学实践 中的一 些心 得体会 总结 如下 , 与各位 同仁共 同商榷 。 将抽 象的知识直观化
动周期 的来 历不 理解 , 我采 用身 体演 示法 , 让他 们一 看 便知。
我这样给学 生演 示 : 教 师 面对 学生 而 站 , 选 择 正 对
教师 的共 识 。在建 立 答 题 模 板 时 , 我 采用 借 鉴 前 人 经 验、 在前 人 经验基 础上 有所 创新 、 自己寻找答 题模 板 三
2 . 用“ 身体 演 示法 ” 突破 恒 星 日与 恒 星 年
【 例 2 】 许多学生对恒星 日与恒星 年这两个地球 运
这样 一作 图 , 坡度陡缓一 目了然 , 难点 自然攻破 。 二、 将综合题答题思路模板化 高三 学生觉得综合题较难 , 不知从 何下 手去组 织语
言 。教给学生答 题 模板 , 化难 为 易 , 这 是所 有 高 中地 理
坡度越大 。
、
高 中地理教 学 中, 较难 理 解 的知识 主 要集 中在 “ 地 球 运动” 和“ 等高线地形 图” 这两 块 , 为 突破这 两大难 点 ,
我 向着“ 将抽象变直观” 的方 向去 努力 , 找 到 以下 几种 方
法。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15a68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4.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产生的力,也称为科里奥利力。
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无论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导致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通常会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直观地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个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的难点突破方法。
难点一: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搭建地转偏向力实验需要用到一个旋转的平台来模拟地球自转,并通过测量物体的偏转情况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实验中,需要设计和搭建一个能够旋转的平台,并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偏转角度。
突破方法:1. 选择稳定性较好的材料,如金属等,来搭建实验装置。
确保装置在旋转过程中不会晃动或变形,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使用精密的仪器来测量物体的偏转角度,如光电门、角度测量仪等。
确保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
难点二: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实验地转偏向力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物体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实验中,物体的质量、形状和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地转偏向力的表现,因此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实验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1. 选择质量适中的物体,既不能太轻以致于被地转偏向力影响得不够明显,也不能太重以致于无法测量其偏转角度。
2. 选择形状规则、表面光滑的物体,以减小其他因素对地转偏向力的干扰。
可以选择一个小球或方块等形状简单的物体进行实验。
3. 选择材料具有较好导电性,以便使用光电门等仪器来测量物体的偏转情况。
难点三:消除实验误差地转偏向力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实验操作的不准确等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消除实验误差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突破方法:1. 根据实验要求,控制实验装置的转速和转向,尽量保持稳定和均匀,以减小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时应该尽可能减小外部干扰,如避免在强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9c48fc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1.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并通过实验方法寻找突破之道。
实验中,我们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
随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所在,并进一步探究实验难点所在。
在难点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实验突破方法,以期解决地转偏向力实验中的困难。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地转偏向力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激发了我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最终,本实验总结了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为今后深入研究地球现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高中、难点、突破、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难点探究、实验突破方法、实验总结1. 引言1.1 实验背景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力,即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成力。
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一种影响,使得物体在移动时受到一个向右偏转的力。
这一现象在导航、气象和地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实验背景部分将介绍地球的自转以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地转偏向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实验还将探究地转偏向力的难点所在,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发现。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自然现象,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2. 正文2.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理。
具体而言,实验目的包括验证地球自转引起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其影响物体运动的规律性,探究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地球自转速度对地转偏向力大小的影响关系。
通过实验目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现象对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dc2a223169a4517723a389.png)
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 节点” ,也就是 “ 学生接受 比 较困难 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
合 自己多年 的教学体会 ,以人教版必修1 为例谈谈高中
地理 课堂 教学难 点有 效 突破 的方 法 。
一
往是 无从 下手 ,更说 不上 准确 判 断。其 中最 常见 的方 法 就 是依 据 气 温 、年 降水 量 等数 值 指 标 逐 步 判 断 气候 类
型。
在教 学 中 ,教 师通 过 降 水柱 状 图与 气温 曲 线 图 , 引导 学生根据 气 温的 最热 月和最 冷 月判 断 南北半 球 ,以
给 出的气温 资料确 定其 热量 带 ,以提供 的 降水 资料 确 定
、
疏通 思路
教 学 时像 庖 丁 解 牛 一 样 ,层 层 剥 皮 ,步 步 深入 , 依 照 逻 辑顺 序 ,引导 学 生 理清 学 习思 路 。思 路 清 ,学 起 来 就 轻松 ,可 化 难 为 易 ;思路 乱 ,理 解 就 困难 ,知 识就 混 为一 团 ,进 而影 响 以后 的进一 步学 习 。 案例 1 :高 中 《 理 》 ( 修 1人 教 版 ) “ 压 地 必 . 气
动植物精灵的崇拜,成为饮食禁忌 ,如鄂温克族禁止猎
熊 ,回族 禁食 猪 肉 ,藏 族 忌吃狗 、驴 和 马 肉。
3 .重昧 :中华烹饪最注意食物的味 ,讲究 “ 、 色
五 、 中国饮食 文化 的 共性
饮食 习俗虽然有 明显 的地域特色 ,但是受传统儒
香 、味、型” ,味道差异是构成各大菜系的基础 。 4 .重理 :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 ,以相生相克 、相
垒
± 塑 篷!
高 地 中理
高 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 方法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巧妙地突破难点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巧妙地突破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d983c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a.png)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巧妙地突破难点地理教学中,难点的突破是备课及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有些教学难点抽象复杂,就算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有时仍一脸茫然。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实践、摸索,还有与同行进行交流,总结出一些破解难点的方法。
1.用好课件和教具,将难点生动化现在的地理教科书图文并茂,色彩斑斓,但这些图差不多上静止不动的“死”图,让学生通过这些图去明白得一些原本是动态的地理现象专门困难。
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课件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些难点,课件的展现形象直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4、1.5、1.6这三节的内容,要紧涉及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要内容,难点专门多。
假如只是通过课本图示和语言的描述来讲解,学生专门难想象黄赤交角的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形。
因此在课前,我会精心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认真观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
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从生活实际着手,将难点生活化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表达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因此,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只是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明白得。
例如在讲解“气候资源与建筑”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文字讲得专门简单,同时缺少直观的图示,学生专门难明白得,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为此,教学时我从学生感爱好的生活细节入手,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知识——房屋的采光与通风成效。
并手绘示意图,慢慢的引导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猎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平台,并从中表达出学以致用的乐趣。
3.巧画图,将难点图示化人对图的经历成效远远高于对文字的经历成效,利用比原理,在教学中,能够改变课本知识的出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系统明白得和把握。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e97ce0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e.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种力,它对气流、水流等造成偏转和偏向,并且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进行实验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个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实验,帮助你突破这一难点。
实验材料:1. 地球仪或类似的模型。
2. 水槽。
3. 水。
4. 一个小船模型。
5. 一个指南针。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地球仪或类似的模型,固定在水槽中央,使其自由旋转。
2. 在水槽中加入水,待水位稳定。
3. 将小船模型放置在水槽中,使其位于地球仪上方。
4. 将指南针放置在水槽旁边,以确定地球仪的朝向。
5. 轻轻旋转地球仪,观察小船模型的运动轨迹。
6. 反复旋转地球仪,可以尝试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记录小船模型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你会发现当地球仪旋转时,小船模型的运动轨迹呈现出弯曲的趋势。
而通过指南针可以发现,地球仪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在水流上,使水流沿着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形成一个弯曲的路径。
实验解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制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在地球表面上,同时受到地球的自身重力束缚,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移动时会受到一个向右偏转的力,即在北半球为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为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力就是地转偏向力。
在实验中,小船模型的运动就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其运动轨迹产生弯曲。
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在不同纬度的地方进行实验,通过改变地球仪的倾角来观察偏向力的变化。
2. 可以将小船模型换成气球等轻物体,观察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3. 可以将地球仪换成竖直旋转的模型,观察偏向力对其他物体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转偏向力对水流或空气流等物体的影响,加深你对地球自转和地理学中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通过实验的拓展,你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地转偏向力对不同物体、不同环境的影响,丰富你的实验经验和科学知识。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方法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4612de6f1aff00bed51e5c.png)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
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
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分散法、演示法、图表法、复习法、迁移法等常用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难点突破所谓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甚至有可能是教师难以讲清楚的知识。
通常,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学生认知情况、初高中知识结构的衔接等原因影响,而在教学中存在了大量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教的痛苦,却又不能避而不谈。
如何能更好的突破这些难点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
这些难点有的是知识相对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这类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
有的是难在学生在综合利用方面能力的欠缺,如在区位分析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或强行记下几个方面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有的是因为记忆量较大造成的难点,如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等。
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差异人为产生的难点,如估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有的学生因为数学知识较差而学习困难。
有的难点恰恰是因为教师反复强调这是个重难点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的“心理难点”。
因而,我们在寻求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常用来突破难点的方法有:一激励法。
在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
结果反倒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
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
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为例
![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7ee133f31126edb6f1a10f6.png)
称: 再到叠加上地球公转的影响 . 直射点季节移
动, 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 的 季节移动。从假设地 理模 型. 到一步步接近现实 . 由浅人深引导学 生养成正确的 自 然地理学习思路
中间这部分表示的是大气 断面 . 左边半部分表 示 的是高空 通过图. 能够把地面和垂直大气
运动以及高空大气运动联 系在一起 . 使得这种 地 面、 高空和垂直大气的这三个空间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 。 教师画过以后 , 学生能再模仿着画. 根据 自己的理解画 效果会 比较好 学生只有 理解了 , 才能通过 自己表现的方法 . 用这种 直
观的方法表现 出来
再次 . 合理设 问 . 引导学 习通过一 系列的
提 问. 在 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 逐 步完成 不考 虑大气运 动 .不考虑地球运动时 的大气 运动 状况 . 并且通过板图表示在 图上 我们 可以问 学生 : “ 地球上有 明显 的冷 热不 均 ,其中最大 的冷 热不均差异出现在什 么范 围呢7” “ 赤道 地 区温度高 . 它形成什么样的气压呢?极地地 区气 温低 . 大气如果运动 . 形成 什么样的气压 呢?” 答 案很明显的 , 学生 可以推断出这种简 单 的单圈环流 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引 导学 生分析 : “ 有地球运动 以后 .这种大气运 动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 变化对大气 的运 动、 对气压带 的形成 , 会 有什么影响?在南北 纬6 0 度 附近 . 中纬西风和极地 东风汇聚对大 气运动又会有什么影响7”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 学生的思考 .最后绘制成一个 大气运动 的三 圈环流示意图 最后 .教师要学生反思 回顾 和 自主探究
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 式、 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 模式 、 . 巩 固基础知识 ,
为新课做铺垫 在学习三圈环流之前 . 必须要 复习好两个基 础知识 :一个是冷热不均 引起 的大气运动, 另一个是关于风向的判断 有了 这些知识储备 . 教师创设情景 . 引导学 生调动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652e7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1.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力,它是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转偏向力通常被用来解释风的产生以及海洋和大气循环等自然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下面将介绍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1. 一个小型的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2. 一个小型的水槽和水3. 一个小型的塑料球实验步骤:1. 将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放置在平稳的地面上。
2. 将水槽放在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的中心位置,并往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
3. 将塑料球放入水槽中,让它浮在水面上。
4. 开启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使其缓慢旋转起来。
5. 观察并记录塑料球的运动情况。
实验原理: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它的方向垂直于地球自转轴。
在实验中,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的旋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
当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开始旋转时,水和塑料球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实验观察: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开始旋转时,水会产生一个向外的离心力,使水向外面的边缘聚集。
2. 塑料球会被离心力推向水槽的边缘,并以一个几乎和水面平行的轨迹绕着水槽旋转。
实验结果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比如风的产生。
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在经度方向上产生偏转。
根据费氏定律,气体在转动的参考系下会显示出偏离原本直线运动的曲线运动。
同样地,水和塑料球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产生曲线运动。
实验拓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拓展,比如调整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的旋转速度,观察塑料球的运动情况。
可以观察到当旋转速度增加时,塑料球的运动轨迹会更加明显地成为一个圆形。
可以使用不同大小和重量的塑料球进行实验,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是否有所不同。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制。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理解地转偏向力对自然现象的影响,并进一步应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中。
高中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c7e3292f60ddccda38a0a4.png)
识 到 : 地 离 太 阳直 射 点 越 近 ( 某 即一 ‘ 8l 越 小 ) 正 午 太 阳高 p 值 一 ,
度 H 就越 大 , 之 就 小 。而 且 , 学 生对 正 午 太 阳 高度 变化 规 律 反 使 的 认识 也 由 定 性 上 升 到 定 量 的 认 识 水 平 。
.
的提 高, 何 突破 教 学 难 点 , 来是 教 师 们 谈 论 的话 题 , 如 历 文章 作 者提 出 : 、 准 兴 奋 点 , 住 关键 点 ; 、 分 利 用 学 生 已 有 的 知 识 和 一 找 抓 二 充 经验 ; 、 用 板 图 突破 难 点 ; 、 用 教 具 , 打 比 方 , 三 利 四 利 巧 变抽 象为 形 象 ; 、 图解 图 , 难 为 易; 、 用 多媒 体 突破 教 学 难 点 ; 求在 五 以 化 六 巧 以
高 中地 理 教 材 中 的 教学 难 点 , 如 学 生 学 习 途 中 的绊 脚 石 , 犹 阻碍着学生对新 知的获取. 不能 及时解决. 然影 响到学生 的 如 必 发 展 和 成 绩 的 提 高, 此 . 凶 如何 突破 这 些 难 点 。 来 是 地 理 教 师 们 历 的 热 门话 题 。笔 者 通 过 几 年 的 教 学 实 践 和 总 结 , 为 以下 方 法 对 认
文鹕瀚
V0 . No . 2 6 LI BERAL ARTS FANS
教 育教 学 6
.___
I
|j
同
中地 理教 学 中突破难 点 的方法
廖 洪 ( 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 中 云南 云 普洱 650 ) 6 9 0
【 摘
要 】 材 中的 教 学难 点 , 如 学 生 学 习途 中 的 绊脚 石 , 教 犹 阻碍 着 学 生 对 新知 的 获取 , 不 能 及 时 解 决 , 然影 响 到 学 生 的发 展 和 成 绩 如 必
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0f47aa69dc5022abea000a.png)
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研究文/汪文达汪文达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编辑室副主任。
摘要:教学难点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拦路虎”,它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制约高中地理教学效益的提高。
那么,高中地理教学难点主要有哪些?又该怎么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学难点的分析诊断,找出这些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和根源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突破方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突破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们从教学一线收集整理了一批教学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
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地理教学难点密集分布在地理Ⅰ(必修)的几个内容上。
这些难点一直困扰着高中地理教学,成为许多学生难以跨越的一道“陡坎”,成为教学中难啃的“骨头”和硌牙的“夹生饭”。
下面,将我们对这几个难点的突破方案整理出来,以便与各位同仁分享,并期望大家踊跃提出更简捷的、更高效的教学解决方案。
一、太阳日和恒星日地球自转周期的量度,需要在地外的天空找到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
恒星、太阳是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参考点。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因为恒星通常被视为天球上的定点。
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因为太阳不是天球上的定点,它除了参与天球周日运动外,还有自身的巡天运动。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它的长度不仅取决于地球自转周期,而且也包含着地球公转的因素。
可以说,太阳日和恒星日是非常抽象、非常复杂的地理概念,不借助于直观模型,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还未装备这类直观模型,教师只能结合“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进行讲解。
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案如下:步骤1:教师进行模拟演示。
将一个小的球体放置在讲台上。
假设小球为恒星,教师自身为地球,面向小球自西向东原地自转360ʎ,当再一次面向小球时停下来,示意这个时段就是一个恒星日。
接着,假设小球为太阳,教师自身仍为地球,面向小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自西向东移动自己的位置,当自转360ʎ时停顿下来,提示学生观察此时自己并没有面向小球,只有再自转一个较小的角度后,才会再一次面向小球,示意这个时段就是一个太阳日。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4f912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6.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球的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地理现象。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验方案,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难点知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自感受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加深对这一地理现象的理解。
实验材料:1. 地球仪2. 水平转盘3. 小球(可以是乒乓球、小橡皮球等)4. 纸制标尺5. 黑色粉笔6.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在转盘上固定一个地球仪,使其能够旋转。
2. 在地球仪的表面上放置一个小球。
3. 将转盘轻轻旋转,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4. 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小球的运动轨迹和观察结果。
5. 使用纸制标尺和黑色粉笔在地球仪的表面上标注出小球的运动轨迹。
6. 重复以上步骤,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转速,观察小球运动的变化。
实验原理:地球的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种力,它会影响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轨迹。
在实验中,转盘的旋转模拟了地球的自转,而放置在地球仪表面的小球则代表了地球上的物体。
当转盘开始旋转时,地球仪表面上的小球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偏向性运动。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实验结果:1. 在转盘不旋转时,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运动。
2. 当转盘开始旋转时,小球的运动轨迹会出现一定的偏向性,并且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当转速增大时,小球的偏向性运动会更加明显。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知识。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学生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地球上物体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
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自转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11e298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5.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球的自转和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容易混淆和理解困难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地转偏向力,我们设计了一项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大理石、圆形磁铁、水平旋转平台。
实验步骤:1. 将圆形磁铁放置在水平旋转平台上,使其与平台保持水平。
2. 在磁铁周围撒上一层大理石。
3. 打开旋转平台,使其开始自转。
4. 观察并记录大理石的运动轨迹。
实验结果分析:当旋转平台开始自转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大理石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偏向。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导致大理石的运动轨迹呈现出偏向。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这一现象影响了地球上一切事物的运动轨迹。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拓展:除了以上的实验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知识。
可以通过模拟太阳光与地球表面的交互作用,让学生理解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的温度差异、气候差异等现象。
通过这些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与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表现形式:老师可以将这个实验作为地理课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知识。
老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
![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96eb39bd64783e09122b40.png)
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作者:詹剑锋来源:《学周刊·A》2013年第11期摘要:高中自然地理主要涉及了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目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尝试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优化地理教学媒体组合,改进学生学习地理方法来突破自然地理难点。
关键词:自然地理难点教学媒体学法一、自然地理难在何处(一)自然地理知识难懂自然地理学本身是一个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地质等多要素的融合和多学科的交叉。
各个部门的要素都呈现在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当中。
从自然地理学本身的尺度来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的尺度比较宏观。
另外,自然地理里面的知识点大多是原因、成因探究链很强的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好,直接影响到下个知识点,甚至是整个章节的学习。
(二)学生难学承载自然地理的教材主要是《地理必修1》,也就是说,高一年级的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自然地理。
首先,学生在初二会考过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接触过地理课本,在知识上生疏;其次,在学习方法上衔接不到位,初中地理学习中死记硬背的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是行不通的;再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全面,抽象思维能力更明显不足;最后,自然地理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上力的合成、数学的立体几何知识等在高一年级还没有开设,学生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
(三)教师难教教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难度的定位不好把握。
自然地理因具有理科的属性,而容易人为增加难度和深度;新的地理教材对自然地理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再是系统性地按圈层编排,有些知识点教材上没有出现,但是没有讲的话又会影响学生理解,造成有的教师过度深挖,从而导致课时不够。
再者就是教师可能过于关注自然地理本身的知识,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等。
二、优化教学策略,寻求突破(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化繁为简,由简入深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流过程。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7d4de8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1.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们常常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和实验操作存在困难,因此需要针对这一难点加强实验教学。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介绍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的难点突破方法。
一、实验设计地转偏向力实验是通过模拟地球自转来观察地球表面上空气流动产生的偏向现象,从而验证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实验设计至关重要。
1. 实验材料:为了进行地转偏向力实验,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实验材料,包括:一个大型的透明圆筒、水、食用色素、搅拌棒、地球仪模型等。
(1)将圆筒立在水平台上,向其中注入水,并加入适量的食用色素以便于观察水流动态。
(2)将地球仪模型放置在圆筒中心,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3)用搅拌棒轻轻搅动水,观察水流现象。
二、实验教学地转偏向力实验的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验操作的难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操作。
1. 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地转偏向力的理论知识,包括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对大气和水流动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转偏向力的基本认识。
2. 实验操作指导:在进行实验操作之时,教师需要对学生逐步指导,重点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观察结果的解释。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探究,从而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3. 结合实例展示:教师可以结合实例,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导致的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影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一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重要性。
三、实验难点突破突破方法: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模拟实验的动画,让他们通过观察视频来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效应。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a28c40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9.png)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自转的速度相对较快,每天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次。
这个自转产生了地球的转偏向力,使得地球上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偏向力。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理解和掌握该概念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进行突破,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验内容。
一、海洋水流实验海洋水流是地转偏向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实验可以观察水流的偏转情况,从而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1. 一个装满水的大容器;2. 一根浸入水中的绳子;3. 一块浮在水中的小木块。
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容器中,使之装满;2. 将绳子端部系在容器底部,并使其余部漂浮在水面上;3. 将小木块轻轻放在漂浮的绳子上;4. 轻轻旋转容器,观察小木块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小木块会随着容器的旋转而发生偏转,偏转的方向与容器旋转的方向相反。
实验解析:小木块的运动受到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当容器旋转时,水体和绳子一起绕轴旋转,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水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偏向力,而绳子上的小木块处于水体中,也受到了同样的偏向力作用,从而发生了偏转。
二、飓风实验飓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转偏向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模拟飓风的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将玻璃容器放在平整的桌面上,打开喷头,向上喷一定量的水;2. 观察水雾的流动情况,并用温度计测量水雾的温度。
实验结果:水雾呈旋涡状流动,中心处温度较低,边缘处温度较高。
实验解析:在实验中,由于水雾的喷射,气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一个低气压区域。
地转偏向力使得空气在旋转过程中受到偏向力的作用,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
这样,水雾会呈现旋涡状的流动,而且中心处温度较低,边缘处温度较高,模拟了飓风中的温度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引起的转偏向力,并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方法
作者:廖洪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6期
【摘要】教材中的教学难点,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对新知的获取,如不能及时解决,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历来是教师们谈论的话题,文章作者提出:一、找准兴奋点,抓住关键点;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三、利用板图突破难点;四、利用教具,巧打比方,变抽象为形象;五、以图解图,化难为易;六、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以求在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突破难点;提高成绩;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95-02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学难点,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对新知的获取,如不能及时解决,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因此,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认为以下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有较好的作用,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找准兴奋点,提高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面对难点学生也会主动去思考,去钻研。
学习高中地理也如此。
因此,从一堂课的开始应把握好学生的兴奋点,把握好了兴奋点,课就有了好的开头,一节课开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如:学习海水的运动一节中的寒流和暖流的影响和分布时,我提出:“符拉迪奥斯托克港口结冰期较长,而位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口,纬度比符拉迪奥托克港口高,却终年不冻,为什么?”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却会饶有兴趣地查看地图,在观察中发现,这两地分别有千岛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够轻松地理解寒流和暖流的概念及影响,并通过观察图迅速了解洋流的分布。
二、突破难点要抓住关键点
如果抓不住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点,难点就不能被有效突破,学生就会觉得哪儿都难。
其实关键点突破了,学生就会感到豁然开朗,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高中地理“地球公转与季节”一部分中,学生感到最大的难点莫过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
从逻辑上分析可知,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因此,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就成了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只要学生能
说出任意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大致纬度位置和运动方向,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就水到渠成了。
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的。
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差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与教学目标建立起联系。
作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感受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是这些经验是零散的,是表象的,但它是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多地引用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冬季和夏季相比,正午时物体的影子长短有何不同?正午太阳辐射强度有何不同?学校作息时间会做怎样改动?为何会改动?等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学生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化解一些难点,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例如,在“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说明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之间的关系,可借用湘教版高中地理Ⅰ中设计的一个活动题:如图,图中A为太阳直射点,其纬度为δ,B点的纬度为φ,H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请用图解法求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与当地纬度φ、太阳直射点纬度δ之间的关系,并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学生利用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就能推导出H=90°-—φ-δ—,通过计算,学生更能认识到:某地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即—φ-δ∣值越小),正午太阳高度H就越大,反之就小。
而且,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认识也由定性上升到定量的认识水平。
四、利用板图突破难点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明了的教学板
图,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更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气压带被切割,由“带状”变为“块状”的知识点,为此可以设计板图:
以北半球的亚欧大陆为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强大的亚洲高压把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切断,使它由带状变为块状,势力减弱,退到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退到太平洋为冰岛低压。
如下图:
夏季,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陆地升温快,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它把分布于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使它由“带状”变为“块状”,势力减弱,退到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退到大西洋为亚速尔高压。
如下图:
五、利用教具,变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和过渡阶段,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从未感知过,而且,高中地理的抽象的规律性,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知识较多,所以,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和方法,加强地理形象性教学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结合课本中的难点,自制一些教具,也是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方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地球公转”一节中,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难以理解。
针对这个难点,利用五颗乒乓球,一块三合板自制了简单直观的地球公转模式图。
如右图:
材料:锯成圆形的三合板五颗乒乓球;做法:圆板为黄道,中心锯一圆孔,隔锯凹口(半径为乒乓球半径)。
四颗乒乓球穿入木棍示地轴,标赤道,回归线,另一颗代表太阳涂红色。
六、以图解图,化难为易
解读新图是地理解题的难点和关键,许多地理图形都比较抽象,学生看不懂,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因而成为解题的障碍和深入分析门槛。
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去观察图,把陌生的新图转化为熟悉和直观的图,便可以恍然大悟,化难为易。
如下图:
题目:根据等温线分布图判断出AB两地降水的多少
此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AB两点均位于山坡上,迎东南季风,降水量均较多,根据等温线值可知,A所在地区温度中心低,四周高,地形应该是山;B所在地区温度中心高,四周低,地形是盆地。
A点位于山的东南坡,B点位于盆地的东南坡上,将地形绘制成侧视剖面图:
就可清楚地看到:能带来降水的是东南季风,A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而B 处在盆地下沉气流经过的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很少。
答案是:A处降水多,B处降水少。
七、巧打比方,变抽象为形象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从未感知过,所以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和方法,加强地理形象性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接受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如判断锋面性质可借鉴“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气流运动方向,从而确定锋面的运动方向,最后根据锋面的运动方向判断锋面性质。
北半球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4指表示水平方向气流呈逆时针流动。
据此,可以判断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系统中锋面AB,CD在图中的旋转方向,总体为逆时针方向,锋面AB的运动方向是由高纬向低纬方向,即锋面由冷气流向暖气流一侧运动,锋面AB为冷锋。
CD的运动方向是由低纬向高纬,CD为暖锋。
如图:
南半球的气旋用左手表示: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4指表示水平方向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下图),南半球的锋面AB,CD运动方向如图所示,可判断出锋面AB为冷锋,锋面CD为暖锋。
八、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幻灯、投影、音响、音像,多媒体电脑等多种现代媒体,图、形、声、动画、视频等资料齐全,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地理教学的突破。
以“地球公转”一节“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为例:运用可控Flash影片——演示地球运动——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再次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剖析原因,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和原理(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运用实例——如地面物体影子的季节变化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深化知识,巩固理解。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总之,教学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突破难点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的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而各有选择。
只要我们教师能虚心地学习,用心地去分析,并善于总结。
就可以找到突破各类难点的方法,扫除教学中的障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