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合集下载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Ξ摘 要: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冯梦龙建立了“情”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

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

“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

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论;本体论;人性论;儒家伦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3)0120074204On the Though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of Feng Meng -longLI Shuang 2hua(School o 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thoe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by Feng Meng 2long took an im 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 ing Dynasty.Feng Meng -long established 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a struggle against reas on with em otion ,he did not surpass the tradi 2tional thinking m ode.His thought of em otion did not develop into a theory of defending one ’s own rights.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was not es 2tablished to entirely deny the old m orals but to lay a stronger base for the present m orality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in the w orld.H owev 2er ,neither the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nor the in fluential learning thoughts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 surpassed the ethical ideology of C on fucianism.K ey w ords :Feng Meng 2long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ontology ;theory of humanity ;ethics of C on fucian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是晚明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 作者 简介】 何悦玲 ( 9 1 ) 17 一 ,女 ,陕西淳化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 师,文学博士 ,主要从 事元明清小说研 究。
第2 6卷
第2 期
何 悦玲 :冯 梦龙 《 史 》评 辑 的 理 论 内涵 分 析 口 情
l 5
子 ,天地 亦 混沌 。 ”在 冯 梦 龙看 来 , “ ” 才是 世 情
行。 ”…在朱熹 “ 理”一元论观点看来 ,世界上的
万 事 万 物都 是 由 “ ”构 成 的 , “ 极 只 是 天地 理 太
【 稿 日期]01- 1- 收 2 0- - 6 0- 0
伤其情。如睹春花发 ,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 ,
奸宄必 不起 。佛 亦何 慈悲 ,圣亦 何仁 义 。倒 却 情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 n teNoma iest o r l gz r lUnvri n o Ya y
第 2 6卷 第 2期
Vo .6 12 No2 .
21 0 0年 3月
Ma. 2 0 r 01
口 古代 文学
冯梦龙 《 情史 》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何 悦玲
( 陕西 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0 6 10 2)
【 摘
要】 作 为晚 明 时期 一部 重要 的文 言笔记 小说 集 , 《 史 》之 所 以择 取 “ 情 古今 情 事之 关
者” 并评辑 刊行 ,既与 冯 梦龙 对 宋明 以来 “ ” “ ” 关 系的哲 学思 考 密切 相 关 ,也 与其 “ 情 、 理 无
不 能环相 生 。生生 而不灭 ,由情不 灭故 。 四大 皆幻 设 ,惟情 不虚假 。有 情疏 者 亲 ,无情 亲者 疏 。无情
下 相 并 而 相 形 焉 ,是 谓 天 秩 。天 之 生 物 也 有 序 , 物 之 既 形 也 有 秩 。 知 序 然 后 经 正 , 知 秩 而 后 礼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作者:王学东来源:《出版科学》2015年第06期[摘要] 冯梦龙编纂的汇编作品《情史》具有分门别类、体例清晰,题材广泛、全面客观,文字优雅、详略得当,强调出处、以真感人,评传结合、凸显主观性等特点,深深打上了“情主人”的烙印。

[关键词]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6-0114-05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 of Qing Shi by Feng MenglongZhao Xiuli Wang Xuedong(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443002)[Abstract] Qing Shi is a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compiled by Feng Menglong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zed by its appropriate classification,well-designed format and style, detailed reference to the origin of the stories, combination of narration and commentary and so on. All these features show the keen devotion of the “narrator of love stories”.[Key words] Feng Menglong Qing Sh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冯楚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著述甚丰。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论冯梦龙的“情教”说沈天水(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

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收稿日期:2008-07-23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

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

他明确指出: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

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中国历代禁书题解(情史)又名(情史类略.情天宝鉴)明-冯梦龙

中国历代禁书题解(情史)又名(情史类略.情天宝鉴)明-冯梦龙

中国历代禁书题解(情史)又名(情史类略.情天宝鉴)明-冯梦龙《情史》《情史》,全称《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

全书二十四卷,共八百八十二条。

如果把一条二目的二十则算上,则超过了九百条。

主要是选自历代笔记、小说、史籍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有关男女之情的事录,经过加工编纂而成。

若干已散失的作品和故事,赖之而得保存。

部分内容则系编者辑录传闻。

书中不少篇章,成为后来小说和戏曲的题材。

《情史》一书,一般认为是冯梦龙所编,原刊本所署之“詹詹外史”是冯梦龙的别号,但“詹詹外史”究竟是否为冯梦龙别号,尚无充分证据。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所出之通行版本,即依据明、清旧版,署名也有“詹詹外史”。

此书现在“开禁”,一般图书馆都有存。

《情史》一书,作为小说史的一份资料,是有重要价值的。

书中故事,上起周室,下至明季,汇集了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男女之情,其中有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生活,有封建道德束缚下牺牲者的悲惨遭遇;有很大一部分是写正式婚姻之外的非正常的男女关系,它是封建制度下男女之情畸形发展的实录,也有不少一部分是写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还有一些写的是神鬼妖物与人的关系,看去虽不免荒诞不经,但大都符合不同时代的世情。

总之,可以从中看出整个社会不同时代男女之间的各种情态,了解一部分封建社会的现实。

当然其中也包含有不少消极因素,如有些内容对封建伦理道德缺少批判,有些不免涉淫秽之嫌,其中的神妖鬼怪虽有民俗文化学价值,也需用“扬弃”的原则才行。

《情史》之二十四卷,即将内容分为二十四类,如下: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灵、情化、情媒、情憾、情仇、情芽、情报、情秽、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外、情通、情迹。

从以上卷(类)题即可看出,所收资料,无不关“情,”正如“吴人龙子犹序”所言:“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

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

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

四大皆幻没,惟情不虚假。

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

冯梦龙“情教观”

冯梦龙“情教观”

下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劳动,从题材选择到思想内涵,都与创作者息息相关。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时代,时代风气、思潮、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塑造其思想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还不可能离开文学传统,越是优秀的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越是密不可分,“三言”也不例外。

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在批评了由文学“外在的”研究去诠释和评价作品的缺陷后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7]反言之,文学作品里高于现实的构造,也一定反映了类似“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等等的客观实际,只有把它们和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避免偏颇。

我们在“三言”中可见的这些状态,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章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

厚重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流传后世,凝聚了作者的辛劳和智慧,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也就是说,“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

那么,冯梦龙又是用什么思想以一贯之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在编纂的另一部小说《情史类略》中阐述道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

“情教观”也就成为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

“情教观”是冯梦龙在编纂,创作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不仅肯定“情”的本源性——“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强调至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而且把它作为贯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线——“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归结为一点就是“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论冯梦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情史》和“三言”为中心

论冯梦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情史》和“三言”为中心

论冯梦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情史》和“三言”为中

吴晗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晚明以降,人文主义思潮涌动,文人倡导尊情适性,导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
念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小说文本中生成了一大批新型女性形象,在对市井妇女、妓
女及世家闺秀等各阶层人物的书写上,展现全新样态。

冯梦龙的《情史》和“三言”,不但歌颂女性的坚贞与多情,赞美其才智与个性,更是对程朱理学中的贞洁观念发出挑战与批判。

小说对女性进行全面刻画,重新评价妒妇、荡妇等人物形象,肯定
女性对情感的追求及其聪明才智,力图建构独立自主的女性个体,客观上呈现了尊重
女性、倡导男女平等的妇女观。

【总页数】10页(P101-110)
【作者】吴晗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
2.探析西方语境下汤亭亭与郭小橹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3.《婚姻法》
颁布后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建构——以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中心4.“裸脸者”“异邦异族”“卡桑德拉”与“恶之花”——论徐小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冯梦龙“情教”观

浅论冯梦龙“情教”观

浅论冯梦龙“情教”观作者:陈若仪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5期摘 ; ;要:在作品中,冯梦龙的“情教”观作为方法论,其实现的必要手段是引起读者的共情。

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他以因果报应观的认知为主导达到表层共情,以人物行为的情感缘由达到深层共情,最终起到教化作用。

通过对文中王三巧、蒋兴哥行为与命运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情教”内容是围绕情不断波动、具有弹性的道德,是情化之理。

关键词:冯梦龙; ;“情教”观 ;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冯梦龙在《情史·序》中說:“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1]这是他“情教”观的宣言。

“情教”即是冯梦龙的“教化”论,他认为“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1],将“情”看作本体,体现在文学上,“情教”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是对通俗文学创作目的的界定,也是一种方法论。

在《警世通言·序》中有这样一段话: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

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痛,导情情出[2]。

显然,这是对“情教”的形象说明。

心理学家麦独孤的动原主义认为“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理智”[3],听众的行为来源于与《三国志》故事的共情,而后将故事中的“情”投射到自己身上,随之发出相应的行为,因而读者要与故事达到共情,才能起到“教”的作用。

因此,作品能否引起人们的共情是“情教”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冯梦龙结合话本小说的特点,充分发挥共情的作用。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作为整部“三言”的首篇,是“情教”的典型代表。

一、表层共情:因果报应“共情是一种人格特质或者一般性的能力,是一种了解他人的内部感受、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倾向”[4],对于话本小说,读者面对的有两类人:一是宏观上带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叙述者,二是具体至小说中的人物。

表层共情是读者直观地从叙述者的宏观角度,抽象化、符号化故事情节,达到了解感受叙述者主导的价值观的过程。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何悦玲【摘要】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情史>之所以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并评辑刊行,既与冯梦龙对宋明以来"情"、"理"关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也与其"无情化有,私情化公"的"情"之规正目的紧密相连.简而言之,<情史>二十四卷作品中,既有对"情"本体地位的演绎,也有对"情为理之维"认识论的阐释,复有对"情"之内在品性的呈现及以之对"情"的规正.这二十四卷作品的合力,即是对冯梦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创作目的的共同承当.【期刊名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2【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冯梦龙;《情史》;情本体;情为理维【作者】何悦玲【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情史》是晚明作家冯梦龙评辑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

在这部作品评辑中,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情史》之所以精心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并付梓刊行,细思起来,既与冯梦龙对宋明以来“情”、“理”关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也与其“无情化有,私情化公”的“情”之规正目的紧密相连。

以下分述之。

通过对宇宙本体地位的论证来构建其理论,是宋明理学家们普遍采用的方式,其间突出者有张载的“气”一元论、朱熹的“理”一元论、王阳明的“心”本体论学说。

如在张载“气”一元论观点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生死存亡,都是气聚气散发展变化的结果。

而“气”作为物质存在的范畴,其间的发展变化蕴涵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是即为“性”:“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之地 , 有某种 意味的转换 。没有此种转换 , 便可 以忽 视艺 术 , 不成 就艺术 。② ”
龙对 “ ” 情 之审美性格 的把握 , “ ” 理想世界 的 对 情 之
愿景 。然而遗憾的是 , 学界 对此并 未产 生足够 的兴
趣 。基于此 , 本文拟 以《 情史》 评辑 中的“ 美学 ” 情 作 为观照对象 , 对其体系 内涵 及价值 意义 进行初 步 的
2 7页 。 4
② 徐复观 : 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 0 年 《 , 2 1 0
1 2月 , 8 第 2页 。
蔫 .
/ 又祉. 0年 5 、 : 善 29第 期 o
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 创造的原 动力。在此基础 上 , 冯梦龙将仁义道 德的根 源之地 , 归结 到“ ” 也 情 上。
阐释 , 以就 教 于 方 家 。
冯 梦龙 《 情史》 的评辑 , 正贯穿着对“ ” 审美 情 之 性格 的把握 , 情 ” 理想世界 的愿景 。冯梦龙 的 对“ 之 “ 情美学 ” 首先 是 以“ ” , 情 为本 体 建构 起来 的。在
《 史・ 情 龙子犹序》 , 中 冯梦龙 明确指 出 : 天地 若无 “
色而“ 情 , 忘” 是为 “ 不通 情” 见 其美 色而不 能“ , 制” 情, 是为滥情 , 不远情” “ “ 、不溺情 ” 方是情理交 融的
最恰 当处置 。
如《 情芽类 》 情 史》 在《 中居第 十五卷 , 包括故 事 2 7
篇, 辑录了各类圣人 、 贤人 、 僧人皆不能免情的做 事。 在该卷末尾 总评 中 , 梦龙指 出 : 草 木之 生意 , 冯 “ 动 而为芽 ; 情亦人之生 意也 , 能不 芽者?文王 、 子 谁 孔 之圣也而情 , 文正 、 清献诸公之方 正也而情 , 子卿 、 澹 庵之坚贞也而情 , 公之豪侠 也而情 , 卫 和靖 、 元章之 清且洁也而情 。情何尝误人哉?人 自为情误耳 !红 愁绿惨 , 趣 固为斩然 。即蝶 嚷莺 喧 , 意亦 觉破 生 春 碎 。然必 日草木可不必芽 , 是欲 以隆冬结天地之局 。 吾未见其可也 ! 在冯梦龙看来 , 圣 ” “ ” “ 、 方正” “ 、 坚 贞” “ 、豪侠” “ 、清洁” 等道 德人格均 以“ ” 情 为本根 , 始终包含着 “ ” 情 的渗透和 奠基。如果失 去这 一本 根, 人生不仅会 了无“ 生趣” 显示 出冰冷的状态 , , 而 且也无法成就艺术 化 的人生 境界。在此基 础上 , 冯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

论冯梦龙的“情教”说作者:沈天水来源:《浦松龄研究》2008年第04期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中图分类号:I2D7.419 文献标识码:A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

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

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

他明确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

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冯梦龙的情学观念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既包含文学思想,又有道德、政治乃至宇宙生成理论,既有情本思想的直意抒发,又积淀着浓厚的理学教化色彩,情本论和情教观是其建构情学体系的两个理论层面,虽然冯梦龙标举“情教”的旗帜,但又没有走到否定“理”的地步,在情与理的关系中,是崇情抑理,而不是以情反理。

标签:冯梦龙情学观念情本论情教观冯梦龙是明代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文学家,他不仅在实践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理论上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晚明主情论的代表,他的情学观念不仅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编纂的文学作品有较多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目的在于“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并立志为情作使。

概括来讲,冯梦龙情学思想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以万物含情,真情不变为主要内容的情本思想,二是以导愚适俗,教诲众生为现实效用的情教观点。

在“三言”中,冯梦龙共搜集、整理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120篇,其中都蕴含着冯氏深沉的情学思想。

无论是对作品题目的改动,还是对人物事件的改写,抑或是对主题思想的提炼,都表达了“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的编纂目的。

这点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序》中也有明确的表现:“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而。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他明确指出,“三言”是作为六经国史的辅助来喻世、警世和醒世的,也就是说,以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文体,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的目的。

那么,“情”就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他试图通过情来教诲众人,从而使社会上的人都有情,使整个社会充满情。

情本论和情教观是冯梦龙建构情学体系的两个理论层面,情本论阐释“情”的内涵,情教观表明了“情”的现实效用。

情本论是情教观的基础,情教观是情本论的发展和延伸,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

冯梦龙情教观

冯梦龙情教观

下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劳动,从题材选择到思想内涵,都与创作者息息相关。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时代,时代风气、思潮、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塑造其思想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还不可能离开文学传统,越是优秀的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越是密不可分,“三言”也不例外。

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在批评了由文学“外在的"研究去诠释和评价作品的缺陷后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7]反言之,文学作品里高于现实的构造,也一定反映了类似“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等等的客观实际,只有把它们和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避免偏颇。

我们在“三言”中可见的这些状态,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章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

厚重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流传后世,凝聚了作者的辛劳和智慧,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也就是说,“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

那么,冯梦龙又是用什么思想以一贯之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在编纂的另一部小说《情史类略》中阐述道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

“情教观”也就成为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情教观"是冯梦龙在编纂,创作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不仅肯定“情"的本源性——“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强调至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而且把它作为贯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线——“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归结为一点就是“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万方数据
16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也,妾之可也。彼以情许人,吾因以情许之。彼以 真情殉人,吾不得复以杂情疑之。此君子乐与人为 善之意。不然,舆台庶孽,将不得达忠孝之性乎 哉!”对此段话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冯梦龙之所 以不同意理学家观点,原因主要如下:首先,在冯 梦龙看来, “忠孝节烈”作为通行的伦理准则,有 的人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应该如此,所以才如此;有 的人并没有别人告诉他应该如此,只是他自己觉得 应该这样做,所以才如此。从最终结果看,二人都 同样作出了“忠孝节烈”之事。但如仔细考察行为
情,卫公之豪侠也而情,和靖、元章之清且清也而
惰。情何尝误人哉?人自为情误耳!……然必日草 木可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未见其可 也。”《情通类》在《情史》中居第二十三卷,包 括小说36篇,其中记述了鸟鱼禽兽、花草树木之 间发生的情事。在故事卷末,冯梦龙感叹说: “万 物生于情,死于情,人于万物中处一焉,特以能 言,能衣冠揖让,遂为之长,其实觉性与物无异。 是以羊跪乳为孝,鹿断肠为慈,蜂立君臣,雁喻朋 友,犬马报主,鸡知时,鹊知风,蚁知水,啄木能 符篆,其精灵有胜于人者,情之不相让可知也。微 独禽鱼,即草木无知,而分天地之情以生,亦往往 泄露其象。何则?生在而情在焉。”通过大量故事 的形象演绎,宇宙万物、人类个体,以及其间存在
作品在《情史》中居第十六卷,包括小说16篇。
在这卷故事汤蹈火而不惜;或出于对无情者的愤 慨,百折不挠终使其受到惩罚。在这卷故事结尾, 冯梦龙评价说:“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 言施报之不爽也。情而无报,天下谁劝于情哉!有 情者,阳之属,故其报多在明。无情者,阴之属, 故其报多在冥。”由故事及评语不难看出,冯梦龙
对以张载、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家而 言,在如何实现道德主体伦理自觉性问题上,普遍 强调“知”先于“行”。如朱熹所言: 如何践履”、 所言: “义理不明 “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1. 引言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小说家,以其《喻世明言》等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还对情感、婚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对冯梦龙的情学观念进行论析,探讨其对人际关系、婚姻观念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2. 情学观念的形成冯梦龙生活在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梦龙开始思考人际关系、婚姻以及情感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其中包含着欺骗、背叛、利用等因素。

他试图通过小说来揭示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和警醒。

3. 人际关系与情感冯梦龙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

他通过对各种角色的刻画,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利益、权力等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喻世明言》中,他揭示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朋友之间的背叛等现象。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更让人们深思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4. 婚姻观念与道德伦理冯梦龙在他的作品中也对婚姻观念和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婚姻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其中既包含着爱情和感情因素,也存在着家族、社会等各种利益考量。

他通过对男女主角以及其他配角的塑造,展示了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他还强调了道德伦理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认为诚信、忠诚等美德是维系婚姻关系的基石。

5. 冯梦龙情学观念的现实意义冯梦龙的情学观念不仅对于当时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也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他通过揭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提醒人们警惕欺骗、背叛等问题。

他通过探讨婚姻观念和道德伦理,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处理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幸福婚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6. 结论冯梦龙是一位深思熟虑、富有洞察力的作家,他以其特有的方式揭示了人际关系、婚姻观念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并将这些观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从_情史_窥探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观念及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_情史_今读_下篇_

从_情史_窥探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观念及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_情史_今读_下篇_

出来的。

他曾把内具有含章之美、笃实辉光的《拜月》、《西厢》与无真情实感的《琵琶记》作过如下的比较:《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

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

《西厢》、《拜月》,何工之有!(《杂说》,《焚书》卷三)变者有形,化者无声。

化工者,无形无声,造化之妙者也。

我曾有诗说:“鸢飞鱼跃浑然是,水流莺啼自在声。

桃红柳绿谁圈点?天机造化妙无穷”,即指此也。

自然界的造化如此,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它只有出于真情性,只有以自然灵明心性为本体论,才能创作出天机自然、造化无穷的艺术品。

焦明代冯梦龙评辑的《情史》,集中体现出传统爱情观念中男女对理想异性及理想两性关系的审美心理,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不无启示。

《情史》中的传统性别审美模式:郎才女貌,相配为偶。

美不仅在于样貌,也在于心智。

无色无艺,也可以德才服人。

《情史》中的爱情艺术表现形式:人以情传,情以人蔽。

爱情的艺术表现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

对文人情事、才女妙语更津津乐道。

《情史》中的传统爱情理想:千秋为偶,千古佳话。

爱情是艺术表现的主题,爱情本身也可成审美对象。

冯梦龙最为推崇的爱情模式,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爱情理想,那就是文君相如型的知遇型爱情,激情浪漫;易安德甫型的朋友型爱情,温馨美丽。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还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抑或是错位搭配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些是传统美学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历次美学热的兴奋点。

美学家们举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社会审美的例证来说明他们的观点,却较少通过系统论述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来阐释美的本质与审美的心理机制。

情之极至乃入无情_冯梦龙_至情_思想价值内涵与文化渊源分析

情之极至乃入无情_冯梦龙_至情_思想价值内涵与文化渊源分析

2007年12月 第24卷第4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Journa l of Furthe r Educa tion o f Shaanx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D ec.,2007V o.l24 N o.4情之极至 乃入无情冯梦龙 至情 思想价值内涵与文化渊源分析何悦玲(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博士研究生 西安710062)摘 要:作为 情教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 至情 思想是针对理学思潮 理为情之范 的 情 、 理 观和 知 先于 行 的人伦秩序实现途径提出的。

在对理学思潮以上观点驳难过程中,冯梦龙赋予其 至情 思想至少三方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强调 情 之 真 ;二是强调 情 之发生缘于道德主体 不忍人之心 ;三是强调 情 之义无返顾精神。

这些价值内涵的赋予,既体现了对李贽 童心说 思想的接受,也是其在确立与强化道德主体的伦理责任感成为社会改革当务之急的大背景下,对孟子提倡的绝对主义伦理精神的重新高扬,使其至情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复古特征。

关键词:冯梦龙;至情;童心说;不忍人之心;大人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7)04-0065-03收稿日期:2007-04-27追求 至情 是晚明主 情 论文学家的共同倾向,也是冯梦龙 情教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看似 一样 的话语中,由于哲学观点不同,创作动机相异,每位文学家关于 至情 的内涵表达也并不相同,并由此构成了晚明的 至情 话语演绎系统。

冯梦龙的至情思想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价值内涵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晚明文化思潮变迁规律,更有助于提高对冯梦龙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已发表的有关冯梦龙思想和创作的研究论文中,却很少看到这样的成果。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冯梦龙 至情 思想价值内涵及其文化渊源进行尝试性分析。

一、冯梦龙 至情 思想的现实针对性冯梦龙 至情 思想的现实针对性直接体现于他辑评的 情史 情贞类 卷末评语中。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

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
赵秀丽;王学东
【期刊名称】《出版科学》
【年(卷),期】2015(23)6
【摘要】冯梦龙编纂的汇编作品《情史》具有分门别类、体例清晰,题材广泛、全面客观,文字优雅、详略得当,强调出处、以真感人,评传结合、凸显主观性等特点,深深打上了"情主人"的烙印.
【总页数】5页(P114-118)
【作者】赵秀丽;王学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宜昌,443002;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
【相关文献】
1.神女“自荐枕席”类小说初探——以冯梦龙《情史类略》为研究中心 [J], 刘城
2.因"情"而"侠":从《情史》看冯梦龙的"情侠"观 [J], 俞思媛
3.冯梦龙《情史·情外类》之"外情观" [J], 李阳芷
4.冯梦龙《情史类略》底层妇女形象群浅析 [J], 吴玲玲
5.冯梦龙《情史类略》底层妇女形象群浅析 [J], 吴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论文摘要: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

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

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论文关键词冯梦龙《情史》情美学价值意义
《情史类略》(简称《情史》)是晚明作家冯梦龙评辑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

作为诞生于宋、明以来情、理关系争辩背景中的作品,其贯穿着冯梦龙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

然而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产生足够的兴趣。

基于此,本文拟以《情史》评辑中的“情美学”作为观照对象,对其体系内涵及价值意义进行初步的阐释,以就教于
方家。

一在中国文化中,“情”本身具有“审美的性格”。

此诚如美籍华人
学者吴森先生解释“情”云:“从字形的结构来说,‘情’字是形声字,从‘心’旁得意义,从‘青’得声音。

但从‘心’旁的字太多了。

‘情’字所以别于其他‘心’旁的字,完全因为‘青’字的缘故。

宋代文学家王圣美用归纳法把‘青’字的含义展示出来。

‘青’字含有‘美好’之意。

他找着了很多例子,其中
有下列几个我们常见到的:‘晴:日之美者。

’‘清:水之美者。

’‘菁:艸之美者。

’‘精:米之美
者。

’‘倩:人之美者。

’‘请:言之美者。

’‘情’字不用说了。

代入公式,‘心之美者是为情。

’”(注:吴森:《“情”与中国文化》,东海大学系主编:牟宗三等《中国文化论文集》(一),幼狮文化事业
公司,1979年9月,第247页)徐复观先生指出:“与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

……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

不过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常须要在仁义根源之地,有某种意味的转换。

没有此种转换,便可以忽视艺术,不成就艺术。

”(注: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82页) 冯梦龙《情史》的评辑,正贯穿着对“情”之审美性格的
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

冯梦龙的“情美学”,首先是以“情”为本体建构起来的。


《情史•龙子犹序》中,冯梦龙明确指出:“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

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

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

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

若有贼
害等,则自伤其情。

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

盗贼必不作,奸必不起。

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

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

在冯梦龙看来,“情”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
创造的原动力。

在此基础上,冯梦龙将仁义道德的根源之地,也归结到“情”上。

如《情芽类》在《情史》中居第十五卷,包括故事27篇,辑录了各类圣人、贤人、僧人皆不能免情的故事。

在该卷末尾总评中,冯梦龙指出:“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文王、孔子之圣也而情,文正、清献诸公之方正也而情,子卿、澹庵之坚贞也而情,卫公之豪侠
也而情,和靖、元章之清且洁也而情。

情何尝误人哉?人自为情误耳!红愁绿惨,生趣固为斩然。

即蝶嚷莺喧,春意亦觉破碎。

然必曰草木可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

吾未见其
可也!”在冯梦龙看来,“圣”、“方正”、“坚贞”、“豪侠”、“清洁”等道德人格均以“情”为本根,始
终包含着“情”的渗透和奠基。

如果失去这一本根,人生不仅会了无“生趣”,显示出冰冷的状态,
而且也无法成就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在此基础上,冯梦龙又进一步将“情”之本体之功推演到及领域。

如《情侠类•唐玄宗僖宗》篇载:“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

有兵士于短袍
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

’有一宫人自言万死。

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

……”在篇末评语中,冯梦龙指出:“去
一女子事极小,而令兵士知天子念边之情,其感发极大。

所谓王道本乎人情,其则不远”。

但另一方面,冯梦龙又不赞成任“情”而为,反对对“情”的狂热崇拜与盲目顺从。

之所以如此,
主要缘于冯梦龙对“情”的不完满体验。

在冯梦龙看来,“情”缘首先不可强求,“虽至无情,不能
强缘之断,虽至多情,不能强缘之合”(《情缘类》卷末总评)。

其次,“情”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必
然成正比例增长,赋情弥深、畜憾弥广的事屡见不鲜,因情成仇、为情所累之事件也会经常
发生。

再次,“情贞”与“情淫”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用“情”稍有不当,“情贞”即会转化为“情淫”。

在这些体验基础上,冯梦龙进而以水作论道:“情,犹水也。

慎而防之,过溢不上,则虽江海之决,
必有沟浍之辱矣”(《情秽类》卷末总评),主张在“情”的追求中,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情”,以理
性的精神调节“情”,建构一个以情为本、情理交融的“情美学”境界。

《情芽类•孔子》载:“或问:‘孔子有妾乎?’观《孔叢子》载:宰予对楚昭王曰:‘夫子妻不服彩,妾不衣帛。

车器不雕,马
不食粟。

’据此,则孔子亦有妾矣。

”篇末,冯梦龙议论云:“人知惟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
远于情。

”《情芽类•张忠定》载:“张公咏帅蜀日,选一小女浣涤纫缝。

张悦其人,中夜心动。

厉声自呼曰:‘张咏小人!不可,不可。

”篇末,冯梦龙又以辩证观点评论道:“……张乖崖,皆能制其情者。

政以能制,见其不能忘。

”在冯梦龙看来,见其美色而“忘”情,是为“不通情”,见其美色而
不能“制”情,是为滥情,“不远情”、“不溺情”方是情理交融的最恰当处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