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头痛肝阳头痛证候: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9g,川牛膝、钩藤各12g,石决明18g,山栀、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水煎,分2-3次服。

解析:

阳性药:杜仲

平性药:天麻、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阴性药:钩藤、决明子、栀子、黄芩、益母草

君药:天麻、钩藤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天麻:甘,平。归肝经。熄风止痉,平抑肝阳。

川牛膝:甘、微苦,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夜交藤:甘,平。归心、肝经。安神养血、祛风通络。

茯神:甘、淡,平。归心、脾经。宁心、安神、利水。

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益母草: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以阴性药物为主,针对热证;君药以平肝息风为主,针对实证。

方剂中,天麻、钩藤、决明子,平肝息风;栀子、黄芩,清泄肝热;益母草、川牛膝,活血化瘀;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诸药合用以平肝息风为主,清泄肝热为辅,兼顾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养心安神。适用于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者。

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天麻钩藤饮——阴阳解析 头痛肝阳头痛证候: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9g,川牛膝、钩藤各12g,石决明18g,山栀、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水煎,分2-3次服。 解析: 阳性药:杜仲 平性药:天麻、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阴性药:钩藤、决明子、栀子、黄芩、益母草 君药:天麻、钩藤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天麻:甘,平。归肝经。熄风止痉,平抑肝阳。 川牛膝:甘、微苦,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夜交藤:甘,平。归心、肝经。安神养血、祛风通络。 茯神:甘、淡,平。归心、脾经。宁心、安神、利水。 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益母草: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以阴性药物为主,针对热证;君药以平肝息风为主,针对实证。 方剂中,天麻、钩藤、决明子,平肝息风;栀子、黄芩,清泄肝热;益母草、川牛膝,活血化瘀;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诸药合用以平肝息风为主,清泄肝热为辅,兼顾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养心安神。适用于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者。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汤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以下是格式正确、删除有问题段落并小幅度改写的文章: 中医内科笔记 感冒: 感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伤表证、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寒束表证,可以使用辛温解表的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对于风热犯表证,可以使用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对于暑湿伤表证,可以使用清暑祛湿解表的新加香薷饮;对于气虚感冒,可以使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对于阴虚感冒,可以使用滋阴解表的加减葳蕤汤。 咳嗽:

咳嗽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和肝火犯肺证。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寒袭肺证,可以使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三拗汤合止咳散;对于风热犯肺证,可以使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桑菊饮;对于风燥伤肺证,可以使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的桑杏汤;对于痰湿蕴肺证,可以使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对于痰热郁肺证,可以使用清热肃肺、豁痰止咳的清金化痰汤;对于肝火犯肺证,可以使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的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病: 哮病分为两个阶段,发作期和缓解期。在发作期,哮病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和虚哮证。针对不同类型的哮病,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冷哮证,可以使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的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对于热哮证,可以使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对于寒包热哮证,可以使用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对于风痰哮

证,可以使用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三子养亲汤;对于虚哮证,可以使用补肺纳肾、扶正固脱的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在缓解期,哮病分为肺脾气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可以采用益气健脾、补土生金的六君子汤或补肺益肾的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等中药治疗方案。 喘证: 喘证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种类型。实喘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壅肺证、表寒肺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和肺气郁痹证。虚喘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肺气亏耗证、肾虚不纳证和正虚喘脱证。针对不同类型的喘证,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寒壅肺证,可以使用宣肺散寒的麻黄汤合华盖散;对于表寒肺热证,可以使用解表清里、化痰平喘的麻杏石甘汤;对于痰热郁肺证,可以使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桑白皮汤;对于痰浊阻肺证,可以使用祛痰降逆、宣肺平喘的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于肺气郁痹证,可以使用开郁降气平喘的五磨饮子。对于虚喘,可以使用补肺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合补肺汤、补肾纳气的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或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的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等中药治疗方案。

天麻钩藤饮

天麻(9克)、钩藤(12克)、生决明(18克)、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 《中医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天麻钩藤饮 - 病机 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天麻钩藤饮—配伍特点 平肝熄风药配伍清热活血安神之品,以治标为主. 天麻钩藤饮—辩证要点 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天麻钩藤饮—方剂功效 平肝降逆,镇静精神,降压缓痛。清热化痰,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临证加减 肝火盛,加龙胆草,夏枯草;脉弦而细,加生地黄、枸杞子。 天麻钩藤饮 - 方剂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抽搐,半身不遂。现用于高血压病,高血压脑病,脑溢血,高热惊厥,癫痫,美尼尔氏病,神经官能症等。头痛,晕眩,失眠.耳鸣眼花,震颤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脑震荡引起的眩晕、抽搐 《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并辅夜交藤、朱茯苓。以安神安眠,

缓解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晕眩之良剂。若以现代之高血压头痛而论,本方所用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精神,降压缓痛之功。 天麻钩藤石决明,桅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养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平肝,潜阳熄风之效。[1] 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1。高血压病:袁某某,男性,43岁。主诉:经常头昏一年。体检: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上,A2亢进,无异常杂音,下肢浮肿。眼底检查无异常发现,X线见左心室轻度扩大,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治疗前每日上午八九时测量血压,共测八次,其平均血压为154/105毫米汞柱,脉浮滑。给予本方一剂后,血压下降为130/80毫米汞柱。以后再服三周,其间平均血压为131/85毫米汞柱;自觉症状消失. 2。美尼尔氏病:徐某,女,39岁.初患眩晕证,经确诊为“美尼尔氏病”,经治疗稍有好转.本年六月十二日,病情突然加重。其证头晕目眩,耳鸣,两太阳穴部位疼痛,两眼视物昏花,斜视建筑物时则有旋转感,行路不稳,转弯时需十分谨慎,心悸,少寐,多梦,时口渴,尿黄,月经正常,血压150/100毫米汞柱。体型丰腴,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中医辨证属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治宜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予天麻钩藤饮加熟地20g、枸杞20g.先后共服药十五剂,眩晕心悸,少寐多梦诸证悉除,病愈而恢复工作。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内科病证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证候) 肺胀 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病机: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至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或加剧。 证候:外寒内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气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腹痛: 概念: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证候:湿热雍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缓急止痛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呕吐 概念: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现一般统称呕吐 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脾胃虚弱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证候: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泄泻 概念: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病因病机: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治疗原则:运脾祛湿。 暴泻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证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证消食和胃,和中止泻保和丸 久泻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便秘 概念:是指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病机:大肠传导失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证候:实秘热秘泄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冷秘温肾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高血压头痛。肝肾阴虚,更年期综合症

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高血压头痛。 肝肾阴虚,更年期综合症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是195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光慈。 天麻钩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 处方天麻9克钩藤(后下)12克生石决明(先煎)18克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药理作用对正常及高血压狗条件反射及血压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5(9):25~26,本方200%水煎剂,在每条犬每日80毫升,给药10~22日的剂量下,对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正常状态的犬,不发生影响;但当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时,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正常犬没有降压效果,对高血压犬则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从实验结果看来,天麻钩藤饮既有降压作用,又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这为本方用于某些类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提供了部分药理理论基础。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潜阳熄风。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养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平肝,潜阳熄风之效。 摘录《杂病证治新义》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9g 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黄芩各9g 川牛膝12g杜仲益母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症见头痛,眩晕,失眠,震颤,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解本方证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肝肾不足,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则头痛,眩晕;阳亢化热扰心,则失眠;风火内扰,则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息风,兼以清降、补肾、安神。方中天麻平肝息风止眩;钩藤清肝息风定眩,共为君药。石决明长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助君平肝息风;川牛膝活血利水,引血下行,直折亢阳,共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与牛膝配伍以平降肝阳;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其本;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为佐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以平肝息风治标为主,兼以补益肝肾,清热安神。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常用方,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 3.使用注意肝经实火之头痛,眩晕,不宜使用本方。 功用鉴别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均有平肝息风之功,同为治疗肝阳化风之头痛、眩晕的常用方。但镇肝熄风汤是以牛膝为君,配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镇潜息风之力较强,而天麻钩藤饮则以天麻、钩藤为君,配伍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等,重在平肝息风,清热安神。 方歌天麻钧藤栀决明,桑芩杜藤益牛神.息风清热补肝肾,头痛眩晕失眠宁。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感冒是常见病,中医学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和阳虚感冒。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中医有相应的药方,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和再造丸等。 咳嗽是常见症状,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和痰热郁肺。对应的药方有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和清金化痰汤等。 哮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对应的药方有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三子养亲汤和平喘固本汤等。

喘证是一种以呼吸急促、气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和肺气郁痹。对应的药方有麻黄汤合华盖散、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和五磨饮子等。 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医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对应的药方有银翘散、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味桔梗汤和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等。 中医内科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相应的药方,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 2.肺火过盛:应滋阴降火,可使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需要益气养阴,可以使用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应该滋阴补阳,可以使用补天大造丸。

7.肺胀:应使用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来化痰降气,健 脾益肺。痰热郁肺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痰蒙神窍需要涤痰、开窍、息风,可以使用涤痰汤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肺肾气虚需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可以使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阳虚水泛需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可以使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8.心悸:治疗大法是养血安神。心虚胆怯需要镇惊定志、 养心安神,可以使用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需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可以使用归脾汤。阴虚火旺需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心阳不振需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水饮凌心需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瘀阻心脉需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可以使用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需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可以使用黄连温胆汤。 9.胸痹:治疗方法是本虚标实。寒凝心脉需要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气滞心胸

中医内科学学霸笔记 -回复

中医内科学学霸笔记 -回复 一、绪论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及其防治规律的学科。 2.中医内科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生原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4.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三因制宜。 二、感冒 1.风寒证: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证:银翘散加减。 3.暑湿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三、咳嗽 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桑杏汤加减。

2.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哮病 1.发作期:冷哮证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热哮证用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哮证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用三子养亲汤加减;虚哮证用平喘固本汤加减。 2.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用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证用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五、喘证 1.实喘:风寒壅肺证用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用五磨饮子加减。

2.虚喘:肺气虚耗证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证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六、心悸 1.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或结代——心悸气血阴阳亏虚——炙甘草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2.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剧,舌淡苔薄,脉弦——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加减。 3.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益甚,神倦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悸心血不足——归脾汤加减。 4.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舌红少津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心悸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5.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心悸瘀阻心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脑系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脑系病证! 一、头痛 病证歌诀 头痛自觉病由多,外感内伤需区分, 风寒川芎茶调解,风热芎芷石膏见, 风湿羌活为胜湿,肝阳天麻潜息风, 血虚四物需加味,痰浊半夏白术伴, 肾虚大补益精髓,瘀血通窍来止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加减 2.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3.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大补元煎加减 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眩晕

病证歌诀 诸风掉眩肝风荡,髓亏血乏痰火伤, 晕眩呕恶汗自泄,急标缓本辨证昌, 肝阳上亢天麻潜,气血亏虚归脾汤, 痰浊中阻夏白术,肾亏左归瘀阻通。 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 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朮天麻汤 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 三、中风 病证歌诀 中风总括 中风卒起证多端,气血虚火及风痰, 肝肾阴虚为根本,真中类中外邪辨。 中经络 络脉空虚风邪袭,真方白丸络风痰,

肝肾阴虚风阳扰,镇肝息风钩藤饮。 中脏腑 中脏闭脱必须分,突然昏扑不知人, 口噤手握二便频,脱则手撒汗如淋。 痰热腑实桃承气,阳闭羚角安宫进, 阴闭涤痰通阻隔,脱证参脉复阳阴。 恢复期 中风后遗治颇难,针灸推拿并锻炼, 偏瘫补阳还五施,气虚络瘀病机转。 肾亏左归地黄饮,风痰阻络解语丹,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镇肝息风汤加减 (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证——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阳闭)——羚角钩藤汤加减,另可服安宫牛黄丸 3.痰浊瘀闭证(阴闭)——涤痰汤加减 (2)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三)恢复期

中医内科学——头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 细目一:概述 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 1.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医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按照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部份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但是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清朝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份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头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 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辨别 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辨别要点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停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二、按照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双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三、按照头痛的不同性质判断其证候不同 头痛因于痰湿者,重坠或胀;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阳亢者,痛而胀;气血、肝肾阴虚者,隐痛绵绵或空痛。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头痛的医治原则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医治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兼用散寒、祛湿、清热之品。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宜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 头痛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头痛 【定义】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节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头痛。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以及其他原发性头痛,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一些继发性头痛,如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及其他头痛,也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2.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亦可引发头痛。 3.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或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可致头痛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4.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发为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仆坠损,头脑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 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靖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因脑为髓乏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充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外感头痛属表属实;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以实为主。

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内科学-A类

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A类 一、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二、哮证 1.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虚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神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三、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四、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泻浊、豁痰宣痹-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五、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合香苏散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一、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清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中医内科学 头痛-辨证论治

头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或伴表症;内伤头痛,病程较长,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二)辨虚实:一般而言,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当审其主次。 新病,具有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痛势剧烈者属实; 久病,具有昏痛、隐痛、空痛,疲劳易发者,多属虚证。 (三)辨轻重:内伤而发者,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外感所致者,痛势较重。 重坠或胀痛者,因于痰湿; 跳痛者,因于肝火; (四)辨性质:冷感而刺痛者,因于寒厥; 隐痛或空痛者,因于气虚、血虚或肝肾阴虚; 刺痛不移者,因于瘀血。 全头作痛者,多因气血亏虚或肝肾阴虚; (五)辨部位:痛在枕部,连及颈肌,多因外感; 痛在巅顶,多因寒厥; 痛在两颞,多因肝火。 前额及眉棱痛,为邪犯阳明经; (六)辨经络:巅顶痛,连及眼目,为邪犯厥阴经; 后枕痛,下连及项,为邪犯太阳经; 两颞痛,连及耳部,为邪犯少阳经。 二、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治宜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治当滋阴养血为要。正如《证治汇补》说:“外感发者,散风而邪自去,内伤发者,养正而风自除。”散风与养血是治疗头痛的两个重要原则。至于痰、瘀实证,则宜化痰通瘀;肝肾阴虚导致阳亢者,当滋阴潜阳;若肝阳夹痰,血虚肝旺等夹杂证候,宜根据病情参合治之。此外,根据头痛部位可酌配引经药物。 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症状:主症:头痛或有拘急收紧感,痛连项背,遇风受寒尤剧,常喜棉巾裹头。 兼症:恶风畏寒,口不渴。 苔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3)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4)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本方能祛风散寒,主治外感风寒上犯清空而致的头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1. 发作期 1)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3)寒包热哮:散寒解表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心汤加减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泻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合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第一次风热感冒)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苇茎汤出千金方桃仁苡米冬瓜香)、如金解毒散(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 (沙参清肺冬瓜子,黄芪太子与白芨,合欢甘草桔苡仁,主治肺痈恢复期) 六、肺胀 1)外寒里饮证:温肺散寒化痰降逆—小青龙汤 2)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心汤 3)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4)痰蒙神窍证:涤痰、息风、开窍—涤痰汤 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6)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 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 凉燥-—杏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 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 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5。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 三、哮病 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B。缓解期1. 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实证:邪气壅塞、肺气不利虚证: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病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A。实喘1、风寒壅肺—--祛风散寒,宣肺平喘-—-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泻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B。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敛肺平喘—--补肺汤 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纳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2013中医内科学

我做了诊断,中内,西内,中药,传染病,妇科,儿科,外科的笔记,都是今年按大纲来的,很多和书本核对修改过了。觉得不错的话去我女朋友网店支持一下,只要一毛钱。https://www.360docs.net/doc/3219224568.html,/item.htm?spm=a1z10.5.w4002-.25.FMrLu7&id=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细目一:感冒 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实证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证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细目二:咳嗽 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外感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内伤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细目三: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细目四:喘证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要点(二)

中医内科学要点(二) 展开全文 第五节头痛 一、定义:又名头风,头疼。它既是一种常见病症,又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 二、源流: 1、《东垣十书》:按经络分类治疗头痛的开始。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李东垣还是头痛分经用药的创始人。 2、丹溪心法》:朱丹溪认为头痛偏主于痰与火。他又是痰病大家,在内伤头痛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提出头痛加引经药的观点。 三、病因病机: 1、头痛可以分外感与内伤两两大类: 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大类 3、病位在头,累及肝脾肾三脏。 4、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虚五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 2、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 3、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4、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二)治疗原则: 1、外感头痛,治以疏风祛邪为主,根据兼邪的不同,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需分虚实,虚证治当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祛痰、化瘀。 2、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蒿本 (三)分型论治: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大便秘结,可用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第六节眩晕 一、定义: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源流: 1、内经称为“眩冒”,认为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肝有关《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气血亏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