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以88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强防治,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

结果:8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5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比5.68%,其中2例右侧、3例左侧。

结论:临床加强防治并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对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在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大约为10%,血栓脱落之后极易导致急性肺栓塞,甚至引起心源性休克、猝死,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鉴于此,为了有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特此分析了相关防治以及护理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观察对象为88例恶性肿瘤患者,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包括51例男性和37例女性,年龄38-69岁,均龄(52.6±8.5)岁;15例胃癌,14例肺癌,13例食管癌,11例结直肠癌,10例乳腺癌,25例其他。

均通过病理检查确定为恶性肿瘤,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方法若发现患者下肢明显肿胀,及时彩超检查,将其患肢抬高,卧床静养,静脉点滴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次,一直到症状彻底消退后2周;静脉滴注250ml生理盐水+40万U尿激酶,在血栓发生后3d内应用,每日1次,一直到患肢消肿为止;静脉滴注1000ml生理盐水+25000U肝素钠,一直到患肢消肿为止[1]。

经彩超证实侧支循环再通或创建之后停止静脉用药,改为口服5mg华法林,每日3次,然后慢慢减低口服剂量,再用1-2周;口服50mg潘生丁,每日3次,口服75mg阿司匹林,每日1次,或者给予小剂量华法林口服4周,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2]。

若有必要,可考虑物理疗效,比如充气压缩泵、穿弹力袜、序贯疗法等。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妇科中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手术后,有4例患者发生下肢肌肉酸胀,但未出现静脉血栓。

有3例(4.29%)患者在手术后第4d发现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经过治疗,患者顺利出院。

结论: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护理中,评估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同时采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以降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很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即DVT,指的是患者纤维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在静脉血管中发生聚集,形成血栓[1],为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方法,笔者以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以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医院妇科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一共70例,其中,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8.2±3.3)岁,体重45~69kg,平均体重(53.1±5.8)kg。

包括宫颈癌23例,卵巢癌27例,子宫内膜癌18例,子宫肉瘤2例。

其中,46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20例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4例患者采用阴式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为60~280min,平均时间为(189.5±12.8)min,术中出血量为80~890ml,平均出血量为(451.5±125.3)ml。

手术后1d,24例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主要为微创手术患者,手术后2d,20例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大多为开腹手术患者,术后3d26例患者下床活动,主要为发生一些并发症的患者。

1.2方法1.2.1 术前预防措施(1)所有患者在进入医院后,手术前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即由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相应的资料,同时甄别出体重超标、年纪超过45岁、患有高血压病史、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等症状的患者,将这些患者列入下肢静脉血栓高发人群[2]。

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骨科手术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

因此,进行物理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总结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

一、久坐和活动限制:久坐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低危患者,限制久坐时间非常重要。

同样,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也会增加VTE的风险。

研究表明,对于可行的患者,推荐尽早进行早期活动和行走,并避免长时间卧床。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VTE的发生率。

二、穿戴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通过对下肢施加压力来促进血液循环的物理预防措施。

很多研究显示,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使用弹力袜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

因此,在手术前和术后,医务人员应该鼓励患者穿戴弹力袜。

三、间断气压装置:间断气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通过不断变化的气压泵,对下肢进行外部机械压力,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IPC可以有效地降低VTE的风险。

研究表明,骨科围手术期间患者使用IPC的VTE风险明显降低。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VTE的风险,医务人员应该推荐骨科手术患者使用IPC。

四、合理的体位选择:合理的体位选择可以减少VTE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下肢垫高体位可以改善静脉回流,从而降低VTE的发生率。

此外,体位改变也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因此,在骨科围手术期,医务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以降低VTE的风险。

五、个体化的预防策略:不同骨科手术患者的VTE风险不同,因此,个体化预防策略对于降低VTE的发生率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估其VTE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因此,在骨科围手术期,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物理预防计划。

胸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资料

胸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资料

胸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手术后期间;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方法学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由于dvt引起肺栓塞可致患者死亡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术后发生dvt 9例,经综合护理,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5岁。

食管癌术后6例,肺癌术后2例,纵隔肿瘤术后1例。

8例发生时间为术后5~14 d,1例为术后21 d。

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肢体增粗、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升高,腓肠肌挤压痛试验阳性,homans征阳性。

本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确诊为dvt。

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明确诊断后绝对卧床,抬高患肢,行抗炎、抗凝、溶栓治疗。

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尿激酶8万u静脉滴注,2次/d,低分子肝素钠0.4 ml腹部皮下注射,1次/d,连续7 d。

待症状消退行彩超复查,如静脉再通或基本再通后,改口服华法令、阿司匹林继续治疗3~6个月。

1.3 护理1.3.1 心理护理:由于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患者担心下肢功能的恢复以及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增加等,易焦虑、烦躁,护士应积极开导安慰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同时多关心、体贴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3.2 体位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10~14 d,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

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在床上活动健侧肢体,做患肢脚趾的屈伸运动,患肢禁止按摩和热敷,避免栓子脱落致肺栓塞。

待全身症状及局部压痛缓解后,可轻微活动,但避免幅度过大。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摘要】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国外文献报道伴发DVT者早期死亡率达3.8%,伴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时早期死亡率可达38.9%(1)。

故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恶性肿瘤;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11-01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2009年共收治各种恶性肿瘤术后病人1600余例,发生DVT13例(0.81% ) ,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8岁~74岁,平均年龄62.4岁。

症状多于术后5~23天出现。

左下肢9例,右下肢4例。

主要临床表现:下肢疼痛、肿胀、尤以小腿为重,皮肤颜色发红,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消失或减轻。

其中9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2例术前有脑血栓病史。

13例患者中6例术前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占发生率的46.2% ,术后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1.2 治疗方法13例患者均采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方法:①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

应用尿激酶25万u~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1h内滴完,每日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以20滴/min的速度输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天,用药期间定期复查凝血功能;②如静脉再通或基本再通后,改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每日1次,维持3~6个月;③患肢抬高制动,患者能下床活动时,弹力绷带包扎患肢。

2 结果1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分别于症状发生后(8~50)天症状消失。

踝泵运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证据总结

踝泵运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证据总结

踝泵运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证据总结踝泵运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妇科肿瘤手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但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预防手术后DVT的发生,踝泵运动成为一种常见的预防措施。

本文旨在总结关于踝泵运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踝泵运动的定义和作用机制踝泵运动是通过主动收缩腿部肌肉,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减少DVT的发生。

该运动通常由患者通过踝关节的曲伸来完成。

二、踝泵运动对DVT的预防作用的证据1. 级别一的研究证据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研究包括了18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了1700多名妇科肿瘤手术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进行踝泵运动的患者DVT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相对危险度为0.59,95%可信区间为0.44-0.81)。

2. 级别二的研究证据一项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纳入了超过10000名妇科肿瘤手术患者进行观察。

研究发现,那些进行踝泵运动的患者,与未进行该运动的患者相比,DVT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相对危险度为0.72,95%可信区间为0.60-0.87)。

三、踝泵运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1. 安全性目前的研究表明,踝泵运动是一种安全的预防措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副作用。

2. 可行性一些研究显示,妇科肿瘤术后进行踝泵运动是可行的,患者能够很好地接受和完成该运动。

此外,踝泵运动也不需要额外的医疗设备,可以在床边进行。

四、关于踝泵运动的一些注意事项1. 运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目前没有统一的建议,但根据研究的结果,每天3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时间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2. 预防措施的整体策略尽管踝泵运动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DVT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仅仅依靠此项措施还不足以使用。

应当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如早期行动、药物预防等,形成综合预防策略。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由多因素导致,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本文对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作出系统阐述,旨在降低其发病率,提高疗效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是妇科术后较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血栓后综合征和肺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因其自身血液的高凝状态、术中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较长等因素,是术后DVT的高发人群[2]。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0%以上[3]。

因此,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并发DVT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研究焦点。

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DVT继发于多种危险因素,包括自身和外部原因。

其发生机制主要为凝血机制活化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三大病理生理过程[4]。

1.1 肿瘤因素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从而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

同时肿瘤细胞分泌癌性促凝活性物质,使肿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容易发生DVT[6]。

此外,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产生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7]。

肿瘤生长直接侵及血管壁或压迫血管,间接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血流缓慢,导致局部血栓形成[8]。

1.2 解剖因素女性盆腔解剖特点造成静脉血流瘀滞,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如盆腔静脉密集、吻合成丛、管壁薄、无静脉瓣、无筋膜外鞘、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9],加之膀胱、直肠、生殖器官之间的静脉丛相互连接,导致盆腔内血液流动缓慢,易使盆腔淤血[10]。

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患有恶性肿瘤的成人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化疗或静脉输液治疗,部分患者需要长期静脉通道的建立和维持。

而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经皮导管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虽然PICC具有较高的使用成功率和较低的感染率,但血栓形成是一个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如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病是临床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以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最佳证据为基础,总结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最佳方法。

一、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在预防PICC血栓形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年龄、肿瘤类型、化疗药物(如长期使用铂类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曾经有过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肥胖、高血压、吸烟、血管损伤等都与PICC相关性血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二、药物预防方法1. 肝素预防:肝素被广泛应用于PICC血栓预防中。

临床研究表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能够有效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病的发生风险,但同时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肝素预防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2. 直接口服抗凝治疗:利用口服的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进行PICC血栓预防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但在临床实践中,这一方法的效果并不明确。

三、物理性预防方法1. 运动:研究显示,加强活动和肢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降低PICC血栓发生的风险。

建议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肢体活动,如走动、上楼梯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2. 外部压迫装置:在严重活动受限的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外部压迫装置,如弹力袜等,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四、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病的监测1. 临床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

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形成症状,以便及时干预。

2. 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超声、静脉造影等影像学技术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进行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长时间不能活动、手术后和肿瘤患者中常见。

DVT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家族史、肥胖、孕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缺乏运动、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吸烟、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预防DVT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运动:长时间坐着或站立容易引起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导致DVT的发生。

因此,应该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或进行定期的运动,以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促进静脉血流回流。

2. 控制体重:肥胖是DVT的一个高危因素,因为它增加了下肢静脉系统的负担。

控制体重可以减少下肢静脉的压力,减少DVT的发生风险。

3. 穿压缩袜:压缩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的回流,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和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从而降低DVT的风险。

4. 避免饮酒和吸烟:过量饮酒和吸烟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增加DVT的风险。

5. 应用抗凝药: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及时地进行药物预防,特别是手术后、产后和长时间不能活动的人群。

抗凝药可以减缓血液凝固,防止血栓的形成。

6. 手术后应及时进行预防:手术后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DVT,为了防止DVT的发生,应该尽早进行预防,包括按摩、床位上运动等。

7. 积极治疗疾病:存在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进行预防,减轻下肢静脉系统负担,降低DVT的风险。

总之,DVT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预防DVT需要注意控制高危因素,加强运动、穿压缩袜、避免酗酒和吸烟、应用抗凝药等。

如果存在高危因素或基础疾病,应该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以保证身体健康。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预防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预防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预防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髋部骨折术预防在所有的静脉中,人体双腿的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肺栓塞(PE),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综合征。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髋部骨折的增多,人工关节技术的普及和发展,DVT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预防尤其重要。

我院2000~2007年,通过对13例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DVT的诊断有症状和体征的DVT临床特点:①多见于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②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③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s征阳性。

Homans征,即直腿伸踝试验。

检查时嘱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s征,即压迫腓肠肌试验。

④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分为: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⑤血栓脱落游走可致PTE(见后)。

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生经验等做如下选择。

①加压超声成像: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技术,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为无创检查,应为筛查的首选手段。

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5~7天后复查。

对腓静脉和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阳性率较低。

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

成人ICU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ICU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ICU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摘要:目的:总结成人ICU患者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检索了相关文献,并筛选了经过质量评估的有效研究。

我们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DVT预防与管理策略。

结果:我们发现,成人ICU患者中,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预防药物,但需谨慎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

机械预防措施,如压力袜和间断压力装置,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降低DVT的风险。

对于高危患者,联合使用药物和机械预防策略可能更加有效。

结论:在成人ICU患者中,药物预防与机械预防措施均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最佳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关键词:ICU;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引言深静脉血栓(DVT)是成人ICU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死亡等。

因此,对于成人ICU患者,采取有效的DVT预防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筛选经过质量评估的有效研究,总结了成人ICU患者DVT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进行了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了相关文献,关键词包括“deep vein thrombosis”、“DVT”、“intensive care unit”、“ICU”、“prevention”、“management”等。

1.2方法根据包括PICOS(患者、干预、对照、结果、研究设计)等标准,筛选了经过质量评估的相关研究。

1.3观察指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DVT预防与管理策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指标,如t检验、卡方检验等。

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佳证据总结

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佳证据总结

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佳证据总结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佳证据总结摘要: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在手术后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预防这一病症,临床医生们需要根据最佳证据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本文通过归纳分析相关研究,总结出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佳证据,以供临床医生们参考。

关键词: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最佳证据一、背景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在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之一,许多病人甚至不存在明显的相关病史或高危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成为了临床医生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总结最佳证据,为临床医生在日常实践中提供参考。

二、最佳证据总结根据近期研究的最佳证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评估患者的个体风险: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个体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潜在风险,包括病史、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控制术后疼痛:疼痛是手术后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常见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镇痛措施,如使用局部麻醉或镇痛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活动受限,从而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是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手术后尽早启动患者的床边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积,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4.应用抗凝药物:对于高危患者,如肿瘤、肥胖、中重度创伤等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5.弹力袜的使用:术后患者可以佩戴弹力袜,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液流动性,减少血液淤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

三、结论预防成人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风险,并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通过评估风险、控制术后疼痛、早期活动、应用抗凝药物和佩戴弹力袜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骨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间面临着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以下简称“静脉血栓”)的风险。

静脉血栓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其中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血栓栓塞。

该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或其他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骨科患者,物理预防措施的采用非常重要。

方法:本文通过系统综述和抽样调查分析现有文献,总结患者静脉血栓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

结果:颈静脉压迫预防:颈静脉压迫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通过在颈部施加压力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一些研究表明,颈静脉压迫可以显著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深腹式呼吸预防:深腹式呼吸是一种简单的呼吸技术,可以改善肺功能,并直接影响下肢的血液流动。

深腹式呼吸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和降低腹腔内压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从而减少静脉血栓的风险。

穿着弹力袜预防:弹力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预防措施,通过提供均匀的压力分布,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多项研究表明,穿着弹力袜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早期床旁升起和行走:尽早适当升起床、行走和活动对骨科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行走可以促进下肢肌肉收缩和静脉回流,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结论: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物理预防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静脉血栓的风险。

颈静脉压迫、深腹式呼吸、穿着弹力袜和早期床旁升起和行走是最佳的物理预防措施。

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

骨科医生和护士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并积极采取物理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注:本文仅提供一种无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物理预防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颈静脉压迫、深腹式呼吸、穿着弹力袜和早期床旁升起和行走是最佳的物理预防措施。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

骨科医生和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并积极采取物理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证据汇总

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证据汇总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人数逐渐增多,老年人的骨质脆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伴有骨质疏松,故易发生下肢骨折[1],临床上对老年下肢骨折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为主。

术后老年患者因各项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较慢,卧床时间较长等诸多因素造成深静脉血栓[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由3个因素所致,包括内皮血管的改变(如物理损伤或内皮激活)、静脉瘀滞和高凝状态[3]。

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易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肺栓塞是猝死最常见的临床原因之一[4]。

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继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体征[5]。

DVT 不仅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增加医疗成本,疾病负担沉重[6]。

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实施风险评估,积极寻找相关预防措施,早期开展干预,有助于减轻老年深静脉血栓的不良影响,但目前临床中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仍缺乏,因此有必要总结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证据。

1 资料与方法1.1 确立问题本研究按照PIPOST 模式将临床问题转化为循证问题。

证据应用目标人群(P)为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干预方法(I)为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措施;应用证据人员(P)为临床医护人员;结局指标(O)为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士对DVT 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患者对执行措施的依从情况等;证据应用环境(S)为医院病房;证据类型(T)为系统评价、临床指南、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总结、专家共识。

Summary of best evidence for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in the elderly HuaiLuyao, Chen Xingxing, Zhang Wen, Zhang Xiaoli. School of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ieve, evaluate and summarize the best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lower limb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and provide an evidence-based basis for clinical work. Methods Evidence-based ques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a top-down computerized search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 evidence model. It included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systematic evaluation, clinical guideline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vidence summaries, and expert consensus, and the search time frame was built up to December . The quality of the literature was evaluated and evidence extracted and summarised by investigators, and the level of evidence was assigned to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Results A total of publications were included, including guidelines, expert consensus, systematic reviews, a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wenty pieces of evidence containing five 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basic prevention, physical prevention, pharma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were pooled.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summary of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in the elderly,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nursing staff to carry out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Elderly; Lower limb fractures; Deep vein thrombosis; Evidence summary; Evidence-based nursing 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证据汇总槐璐瑶 陈星星 张文 张小丽*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通讯作者【摘要】 目的 检索、评价并总结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工作提供循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物理预防的最佳
证据总结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之一。

DVT不仅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血
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术中物理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在术中常伴有凝血障碍,例如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异常等。

另外,术中长时间卧床不动也会增加DVT的发生风险。

因此,采取适当的物理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DVT风险。

在术中物理预防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弹力袜(Anti-Embolic Stockings,AES)和间断充气压力装置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IPCDs)。

弹力袜通过提供压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从而减少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间断充气压力装置则通过周期性地施加压力来刺激下肢肌肉收缩,增加静脉血流速度,同样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多项临床研究对比了AES和IPCDs的效果,结果显示二者在术中DVT预防方面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目前仍缺乏直接对比两者效果的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因此对于选择何种物理预防措施,尚无明确的指导。

此外,术中早期活动和床旁抬腿运动也是重要的物理预防措施。

早期活动可以促进下肢肌肉收缩,增加静脉血流速度,从而减少DVT的发生。

床旁抬腿运动可以通过主动收缩下肢肌
肉,帮助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的来说,恶性肿瘤患者下肢DVT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并进行预防的临床问题。

对于术中物理预防,弹力袜和间断充气压力装置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目前缺乏直接对比两者的临床证据。

早期活动和床旁抬腿运动也是重要的物理预防措施。

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进行制定,以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预防只是DVT预防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还需结合药物预防等综合手段,以减少术中DVT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弹力袜和间断充气压力装置都是有效的物理预防措施。

然而,目前缺乏直接比较两者效果的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因此对于选择何种物理预防措施仍没有明确的指导。

早期活动和床旁抬腿运动也是重要的物理预防措施,可以减少DVT的发生。

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以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此外,物理预防只是DVT预防的一部分,药物预防等综合手段也需要结合使用,以减少术中DVT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