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综述

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综述
benr创立 的 发 展 生 态 学 来 研 究 幼 小 衔 接 问 题 。 他 认 rn e)
的历史原则 , 认为一切都 应 当是从 历史 的、 社会环境及相
互联 系 中加 以 理 解 。 目前 西 方 对 维 果 茨 基 理 论 进 行 的 实
证研究表明 ,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起源于社会交往 的理
文化、 意识形态 和社会价值的意义 , 以及权利和义务等 , 这 些方 面会对幼儿产生 间接 的影响 系统整体 图。丹麦学 者布拉 斯托姆 (t rsrm) Si B ot g o 借鉴 了社 会文化历史 学派 的代 表
人 物 维果 茨 基 提 出 的 “ 境 性 学 习” cne ta l rig 情 (o txule nn ) a
V 14 o7 o 2 N. .
J 。 0 1。 uy 2 1 l
● 综述 ●
有 关 幼 小 衔 接 的研 究 综 述
李 铃
( 宁波 大 学 教 师教 育 学院 , 江 宁 波 3 5 1 ) 浙 12 1

述。
要 : 幼小衔接的研究 由来 已久 , 且在 国内外都有不 同程度 的进展。本文对这些研 究进行 了归纳、 综
目前西方对维果茨基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起源于社会交往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学校教室幼儿园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而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的指导作用更不容忽视同时应该给儿童提供儿童间相互交往的环境并让他们学会交往的方法
第2 卷筻7 81 年7 01 月 4
论是非常正确的 , 学校 、 教室 、 幼儿 园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 展的重要 环境应该受到充分 的重视 , 而教师或其他成人对 儿童的指导作用更不 容忽视 , 同时 , 应该 给儿童提供儿 童

幼小衔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幼小衔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幼小衔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旨在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

在国内,幼小衔接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目前的研究表明,幼小衔接教育需要注重幼儿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同时,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也是关键,需要建立起家园合作的良好机制。

在国外,幼小衔接教育也备受重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例如,芬兰的幼小衔接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注重通过游戏和体验式学习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并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而美国的一些实践则侧重于建立起幼小衔接的桥梁课程,让幼儿在过渡时期能够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

但也需要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背景和文化差异会对幼小衔接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合的教育路径。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探讨幼小衔接教育的最佳实践,为幼儿的顺利成长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

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程,是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点。

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目标和措施,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参考。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Pu et al. (2015) 的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另外,Shields et al. (2001) 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校适应能力和学习动机,消除学习过渡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幼小衔接被认为是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Ceglowski et al. (2001) 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幼小衔接目标模型,其中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适应目标。

情感目标着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包括自尊、自信和友谊等;认知目标注重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数学和思维等;适应目标关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有许多措施被提出。

Lau et al. (2017) 强调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孩子的学习。

教师的角色也被广泛强调。

Sylva et al. (2004) 指出,教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促进幼儿和小学生的衔接。

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Li et al. (2019) 研究发现,在学校间建立合作机制,创建顺畅的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和资源。

然而,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Wang et al. (2017)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家校沟通不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期望和信息传递存在差异,导致孩子的适应问题。

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

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

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日益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

幼小衔接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比较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而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

本文将对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也有助于推动国内外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阶段,其重要性在于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幼小衔接问题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措施。

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幼小衔接模式。

跨学科研究日益增多:近年来,国内幼小衔接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

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纷纷参与到幼小衔接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探讨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幼小衔接问题,推动幼小衔接研究的深入发展。

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与国内早期的研究相比,近年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实证性和量化分析。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节点。

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研究指出,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例如,简·博瓦和贝琳达·博瓦在其研究中发现,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协同工作,为儿童提供更流畅的过渡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幼小衔接的好坏与儿童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此外,幼小衔接的研究也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在过渡期的准备和指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最后,虽然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研究指出,幼儿园通常更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而小学缺乏与儿童的直接接触。

因此,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另一个挑战是幼小衔接活动的缺乏。

研究表明,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这导致儿童在过渡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了家庭、幼儿园、小学和教师等多个层面。

幼小衔接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沟通。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在过渡期的顺利发展。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10年来,国外对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首先,国外学者认为,牢牢把握幼小衔接的过程是确保预备学校学习成功的关键。

Blanden(2009)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因素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成功,但是只要衔接活动设计得当,就可以减轻这种影响,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成功概率。

Sakurai(2011)提出了“认知发展衔接”的理念,该理念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有效的课程实施,以期在转换的过程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此外,Jefferey(2010)建议,应以框架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个以全局观念为中心的衔接界面,以帮助幼儿学习处理这些观念,达到有效的知识衔接。

其次,国外学者着重针对幼小衔接理论研究各个方面。

针对小学阶段,Robinson(2007)提出了“KS2 to KS3衔接和再分配”的理念,指出小学学习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相关虔,应以此为基础制定衔接策略。

此外,Rhodes(2006)着重研究了对于学前学习的影响,表明学前学习能够有效地根除不公平,并且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及成绩。

最后,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衔接策略及衔接教学的方法上。

Hernshaw(2014)提出了“任务型衔接活动”的建议,注重参与,以表现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进行衔接,并强调衔接活动的主题应是“解决问题”,以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

Gunn(2015)也认为,应积极适应当前社会上变化和发展,设计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衔接教学任务。

总之,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近10年来,国外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迅速发展,研究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广泛。

国外学者们更注重理论分析及学习效果的研究,以及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教育成功率的研究等,大大推动了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也为国内学者做了很好的典范。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最 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上,后来逐渐扩展到 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目前,幼小衔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球 性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2、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 用机制
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参 与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适应能力,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 育质量,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引导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团体的参与可以扩大 社会影响力。
在总结中,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研究表现 出广泛的和深入的探讨。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 深入探讨了旅游动机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比研 究等。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系:目前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分类标准不 一,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 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目前,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研究 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旅游动机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建议。
2、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特征、态度、价值观等;外部因 素则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设施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着旅游动机的形成和变化。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

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1. 成熟的衔接模式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

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外研究现状

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外研究现状

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外研究现状(原创版)目录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1.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性2.新课标对幼小衔接的要求3.幼小衔接现状的挑战二、国外研究现状1.国外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2.国外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三、对策研究1.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2.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3.改变幼小衔接意识薄弱的状况正文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现状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强调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要求辩证地看待幼儿期的学习与发展,处理好各类课程活动的关系。

当前,幼小衔接现状面临诸多挑战,如儿童个体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素质等问题。

同时,新课标对幼小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幼小衔接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研究发现,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从而促进其终身发展。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国外研究发现,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阶段,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国外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同时,家长和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对策研究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我国教育部在 2021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1.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幼儿园和小学应共同为儿童提供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2.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为儿童提供连续、完整的教育环境。

3.改变幼小衔接意识薄弱的状况: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提高幼小衔接意识,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国内外以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国内外以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国内外以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摘要:一、引言- 幼小衔接的背景及重要性- 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二、国内研究现状1.幼小衔接政策及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语言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三、国外研究现状1.语言能力培养的理念和策略2.幼小衔接阶段的语言教育实践3.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四、区内外研究现状1.各区县幼小衔接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2.各区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区内外研究的差异和互补性五、总结与展望-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现状-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对于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能力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基础,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国内外以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1.幼小衔接政策及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强幼小衔接工作。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语言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国内研究者针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如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游戏、日常生活等环节,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

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国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幼小衔接过程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部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适应困难;此外,一些幼儿园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幼儿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国外研究现状1.语言能力培养的理念和策略国外研究者从多元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理念和策略。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近十年来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果及未来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连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和社会融入具有关键性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儿童发展研究的深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首先回顾幼小衔接理论的历史演变,阐述其重要性及研究背景。

随后,将重点分析近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观点、实践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国内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深化。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

学者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畅过渡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两个阶段之间的断层,使儿童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

例如,一些研究提出了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更多的小学元素,或者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等策略。

第三阶段,研究开始转向幼小衔接的多元视角。

除了传统的教育学视角外,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还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综合性的幼小衔接理论框架。

进入第四阶段,研究开始注重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精品文档幼小衔接研究综述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

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发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

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

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

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达到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

(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相同。

( 3)皮亚杰术语。

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

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

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

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

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

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一、本文概述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小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教育公平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来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以期为我国幼小衔接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回顾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国外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实证成果。

这些视角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发展理论、教育生态学、社会学视角等。

通过对这些视角的深入剖析,可以揭示国外幼小衔接研究在理论层面的深化和创新。

本文还将关注国外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通过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影响因素以及实际效果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实证成果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了解国外幼小衔接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国内外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以期为我国幼小衔接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理解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为我国幼小衔接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幼小衔接研究的理论背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幼小衔接研究已经从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逐渐扩展到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背景。

这一变迁反映了人们对幼小衔接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

在教育学的视角下,幼小衔接被视为儿童教育连续性的重要环节。

教育学家们认为,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儿童社会情感、自我认知和学习策略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因此,他们关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实现幼小教育的无缝对接。

心理学的研究则侧重于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的分析。

心理学家们认为,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关注如何通过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儿童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减少焦虑和挫败感。

关于幼小衔接的国外文献

关于幼小衔接的国外文献

关于幼小衔接的国外文献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国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探讨幼小衔接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相关文献:1. 'Transitions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 by RobertC. Pianta and Martha J. Cox. This boo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transitions that children experience as they move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2.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Reflection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Sue Dockett, Bob Perry, and Anne Petriwskyj. This book draw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3. 'Starting School: Effective Transitions' by Iram Siraj-Blatchford, John Sylva, and Karen Taggart. This book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transitions to school, including the role of parents, early years practitioners, and schools.4. 'Transitioning to Kindergarten: A Guide to Success' by Robert Pianta and Amanda Williford. This guide offer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to support childre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5. 'The Transition Years: Moving from Early Childhood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by Joce Nuttall and Jane Arthur. This book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children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这些文献提供了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对于解决幼小衔接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1)2语文教育幼儿衔接主体方面的研究 (2)3语文教育幼儿衔接策略方面的研究 (2)参考文献 (3)幼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育的幼小衔接更引人注目。

因此,国内外在实践和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50年代。

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曾一度中断,但随后,相关研究又陆续地出现。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朱慕菊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但关于具体某一学科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比如,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自1980年至今,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有2131篇,而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由于教学的衔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衔接主体、衔接的内容、衔接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此,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国内外研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除了总结幼小语文课的研究概况以外,对其他与之相关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以下就是国内外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综述。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对幼小语文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衔接场所着手进行的。

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儿童在入学前具备语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等方面加强与小学教育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影响语文教育衔接的各影响因素方面去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初入学儿童语文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根据问题探寻多方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国外关于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侧重于对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动机、气质类型、同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廖颖(2018)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为三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

分别是幼儿园在对幼儿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比较片面化;没有采取有用的方法去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对老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家园共育工作不到位。

王燕(2015)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给孩子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孩子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并且对小学生活明显抗拒,这也说明幼小衔接缺乏科学性,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教师教育行为滞后,缺乏培训,家长教育思想偏颇,重视学业成绩,教育素养有限,政府部门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违规办班。

王彤(2017)研究调查发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比较少,导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缺乏衔接点,小学、幼儿园和家长三方缺乏交流,还有就是公立幼儿园的老师比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关注度更高,教师学历的高低也在影响着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2.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研究肖鹏(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发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错误认知的影响,以及小学化教育观念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应试教育给家长带来的影响较深,“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渐渐建立在家长的心中;第三,幼儿园之间功利性竞争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幼儿园的发展也渐渐地商业化;第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幼儿园岗位比较缺乏专业的教师,很多在岗的教师对幼儿的教学经验有限。

唐典芳(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小学化严重,造成幼儿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幼儿教师师资匮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校无法按照《纲要》和《规程》配足师资;幼儿园办园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差,错误办园理念的引导会造成老师、家长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教育行为的偏差。

《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3.对幼小衔接认识的研究
科萨罗 (2002)将儿童参加幼小衔接的方式视为重点,将幼小衔接构建为人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罗戈夫(2003)认为发展是个体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美国研究者Sedal(2010)发现幼儿表现出的不稳定依恋是影响幼小衔接适应的重大因素。美国研究者 Laura(2014)发现不同地区以及幼儿园规模会影响研究过程中是否参与幼小衔接活动。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国外学者还总结了四种理论模型,其演变体现了幼小衔接理论模型中的“生态化”倾向。
关于幼小衔接教育方法的研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应该接受幼小衔接知识的培训,加强老师之间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该打破封闭的状态,加强交流,更好地实现双向衔接。另外,幼小衔接工作要保持长期性、全面性以及各阶段的独立性,还要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徐珊璐(2021)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为了让幼儿平稳地进入小学,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科知识上,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教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主要教育方式,教室成为主要活动空间。
2.关于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研究
曹书楷(2014)研究发现日本注重课程的衔接的流畅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同步[14]。崔方方等(2011)研究发现美国强调社会课程标准的连贯性、内容的可延续和可拓展,同时美国的幼儿园通常建立在小学附近。黄人颂(1991)研究发现瑞士日内瓦对于学前和小学的连接更为紧密,将两者设在一个机构中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课程设置也更为紧密。
第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幼小衔接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帮助教师更新工作理念,改变不当的教育行为。其次,幼小衔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指导,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正在围绕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着各种改革试验,了解他们的试验情况,对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重新划分学制
日本在这方面的改革试验计划实行4:4:6制,即幼儿4岁开始入学,上4年幼儿学校,4年小学,6年中学.瑞士的实验是让4-8岁的儿童,即幼儿园中、大班的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里接受教育.荷兰计划把4-7岁儿童的教育合并成为一个统一体制,以取代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立体制.比利时正在进行一种从学前教育向初等教育过渡的试验,即设立一个5-8岁年龄组的“衔接阶段”.
(二)改革园本课程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
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设立预备学校
美国儿童5岁进园,公立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同小学1,2年级相衔接.英国儿童从5-7岁进入儿童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进入初级小学.苏联6岁儿童进入预备班.法国的5}6岁儿童被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澳大利亚为向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设置了专门机构.西德设立学前预备班,为入门阶段,从而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四)对幼、小教师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衔接,美国幼儿园的教养员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园的教养员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的工作.德国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在小学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继续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小学教师举办训练班,向他们介绍怎样观察个别儿童,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