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乃科学之正途——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

合集下载

陈炯明的廉政品格

陈炯明的廉政品格

005陈炯明的廉政品格陈炯明,广东海丰人。

陈炯明一生经历丰富,尽管他身上满载着争议点,有人说他是“民国罪人”,有人说他是革命的“背叛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只顾争地盘的“军阀”,但其廉政品格却得到社会肯定,受到各界赞扬。

本文拟对陈炯明的廉政品格做一初步概述,以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陈炯明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陈炯明廉政品格形成的背景陈炯明的出生环境1878年陈炯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白町乡。

海丰在清代时隶属于惠州府,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海丰虽然面对着海洋,却并未受到外部世界的太大影响,守旧思想依旧十分严重,儒家思想仍占支配地位。

陈炯明的父亲陈曦庭,曾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乡试,成为秀才。

祖父陈翰香,以经商为主,亦学习儒学。

所以陈家算是书香门第。

陈炯明三岁丧父,七岁其祖父亦去世,因此家道急剧衰落。

陈家算是一种由传统的地方士绅家庭转变为经商的绅商家庭。

所谓绅商,就是士绅和商人的结合体,他们既经营商业赚钱,又不完全抛弃儒家文化。

陈炯明生活在这样的绅商家庭中,自然会受到儒家文化和经商之道的双重影响,进而影响到他的廉政品格的形成。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陈炯明的影响陈炯明的祖父陈翰香非常崇尚文天祥,海丰建有五坡祠和方饭亭,以纪念当年文天祥英勇抗击蒙古族南下,为宋朝雪耻的浩然正气。

据传陈翰香曾带陈炯明到方饭亭祭祀并谆谆教导他,要学习文天祥的一身正气,以免污辱了陈家书香门第和他秀才父亲的名声。

陈炯明深受其影响,1906年组织正气社就是因其一直崇尚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之后,陈炯明不仅谨遵祖父的教导勤于读书注重自身修养,自求上进,并逐渐把廉洁奉公,坚持正义等品格推及到他的各项措施中,如广州的两次近代化建设以及漳州新政。

如此可见,出身于绅商家庭的家庭背景加上陈炯明祖父对其进行的儒家思想的教导,中国传统文化对陈炯明的廉政品格的形成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陈炯明廉政品格的具体表现陈炯明素来注重养“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陈定炎本文目的是在探讨民初时期中国的安那其运动,对陈炯明一生的政治思想与行动有怎么样的影响?本文资料一部分是摘译自作者所撰《陈炯明:安那其主义与联邦国》(Chen Jiongming: Anarchism and the Federal State)的英文论文。

.国内有关于安那其主义的资料不多,这是因为七十多年前,国民党开始实行“党化教育“,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开始,国内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政治领导人员,都遵奉领袖的著作和演讲,对其他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安那其主义,知道的已不多。

知道的,也大都误解为恐怖主义,不值一谈的。

下文分四段叙述:(1)安那其主义的意义,(2)与安那其人的交往,(3)漳州的试验,(4)安那其与联邦。

安那其的意义安那其主义(Anarchism)通用的名词是“无政府主义”。

根据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反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成了无天无法的恐怖世界;正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人人享有绝对的自由,达到太平康乐的乌托邦(Utopia)世界。

无政府主义者厌恶武力干预个人的自由,但是常被指斥为恐怖份子,这是因为其中激烈份子,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采取「弱者」对付「强者」的恐怖手段,以反抗政府权威,冀求达到他们崇高的理想。

卡克(John P. Clark)为安那其主义下了一个定义。

他列下四项:(1)理想的一个无压迫性,非权威性的社会,(2)以反对权威性的观点,对现今社会与其机构的不满和批评,(3)相信人类有善良的天性,能够逐步地有显著的进步,而终达到理想的目的。

(4) 有一个改革的策略。

这策略必须包括即时进行设立无权威性,分权式(decentralist)的社会机构。

[卡克1978,13 ]卡克认为任何政治理论,能具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可以说是“完全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complete sense). 如果只符合部份的条件,则可说是“有限度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limited sense). 美国学者查彼得(Peter Zarrow) 引用卡克的定义,来分析中国民初时期的安那其运动,结论说中国的安那其人在相当限度上,是符合上述的四个条件的。

粤系军阀人物:陈炯明

粤系军阀人物:陈炯明

粤系军阀人物:陈炯明陈炯明——北洋时期南粤叱咤风云的枭雄,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陈炯明, 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他被视为孙中山的叛徒写进了历史教科书, 广为流传;但除此之外, 人们对他似乎知之不多。

蓦然回首间, 才发现这位中国近现代史无法绕过的人留给世界的背影竟是那么的奇特, 既清楚又模糊。

在这个寿命并不太长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让他留给世人谜一样的人生。

秀才·议员·革命党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1878年1月13日, 广东海丰县一户“素业贾, 贩鸭卵, 往来港穗间”的陈姓绅商家庭新添了一个男丁。

就在这孩子出生的当天, 他父亲陈暄 (字曦庭) 恰巧接到了乡试中榜的捷报。

陈家双喜临门, 举家欣喜若狂, 陈曦庭欣然命笔, 给自己这个新生的儿子取名为陈捷, 意在今后他父子必是捷报频传, 仕途猛进。

但世事难料,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易逝。

陈捷3岁时, 父亲去世了, 他也成了当地出了名的顽童。

6岁时, 祖父的去世让陈家中落, 年幼的陈捷才发奋自立, 不仅读书用功, 而且少年老成。

20岁时, 他考中秀才, 便改自己名为“陈炯明”, 寓存着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

在考取秀才之后, 陈炯明对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兴趣索然, 没有再循着举人、进士的路子走下去。

在家乡过了几年心满意足的婚姻生活后, 1906年考入广州新成立的广东法政学堂, 就读两年制法科速成班。

1909年,陈炯明在海丰县一些官绅的支持下,当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成为立宪派积极分子。

同年,各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开联合会,陈炯明是广东代表之一,在上海期间,陈炯明与革命党人有了联系,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陈炯明亦参加了这一战役,但他贪生怕死,中途单独逃跑出城,事后受到黄兴等的严厉谴责。

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和邓铿(字仲元,广东梅县人)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往东江组织民军起义。

吴佩孚与陈炯明同异初探:以际遇、品德、才具为视角

吴佩孚与陈炯明同异初探:以际遇、品德、才具为视角

将民军和惠州降军改编为“ 循军” 。1 9 1 1 年1 1 月 底, 陈炯明率领 “ 循军” 进入省城广州 , 就任广东 军政府副都督 。二次革命时陈炯明遭遇军队溃散
识分子群体。他们在职业选择 、 生 活方式等方面 走上 了有别于传统士人科举仕进的常轨 , 开始投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7
达 到 了人 生 的 巅 峰 。他 一 败 于 第 二 次 直奉 战争 , 二 败于北 伐 , 这个 曾被 认 为有 希 望 统 治 中国 的军 阀, 栖栖 惶惶 地奔走 人 川 , 并于 1 9 3 9年 l 2月暴 卒 于 北平 。陈炯 明于 1 9 0 9年加 入 同盟会 , 利 用咨 议 局议 员身 份 开 展革 命 活 动 。惠 州 光 复后 , 陈炯 明
2 0 1 3年 3月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L u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陈 炯 明于 1 8 9 9年 中秀 才 , 1 9 0 4年 进 入海 丰 速 成 师范 学堂 学 习, 1 9 0 6年 就 读 于 广 东 政 法 学 堂 ,
才出身 , 又接受了新式学堂教育 , 在风云激荡的时 代大潮中脱颖而出, 建立了赫赫功业 , 成为时代的
弄潮 儿 , 时人 有 “ 南 北 两 秀才 ” 之 称 。他 们 殊 途 而 同归于失 败 : 吴 氏作 为 终 身 向慕 关 岳 的 旧军 阀 被 北 伐军 扫荡 , 陈 氏则 是 由革 命 者 “ 蜕变” 为军 阀而

近代军政领袖陈炯明的介绍

近代军政领袖陈炯明的介绍

近代军政领袖陈炯明的介绍陈炯明是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陈炯明毕生致力于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那么你想了解更多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近代军政领袖陈炯明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近代军政领袖陈炯明的介绍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出生,广东海丰人,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当年国民党长期对孙文的顶礼膜拜,以及“党化教育”之需要,将这位受到广东民众拥戴的“定威将军”(章太炎语),斥之为“叛徒”和“军阀”,可见其中莫大贬义。

事实上,陈炯明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和护法运动,尤其主政广东期间,严禁烟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实践,反对武力统一中国,不失为政治上的一种远大目光,亦因此,与孙文政见相左,最终决裂。

从那以后,国民党史家对陈炯明大都“诬蔑诟谇”,国民党元老之一莫纪彭痛心疾首,尝言:“大多出诸个人之恩怨好恶,而各种批评之悖于史实者,莫甚于否定竞存献身革命之光荣经历。

”若干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韦慕庭教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历史学者深受过度对孙中山个人崇拜影响,他们对陈炯明之评述有欠公允(1970年韦慕庭致陈炯明之子陈定炎教授函)。

陈炯明于1933年病故后,广东流行过两首民谣,彰显公道自在人心,不啻于为其“辩冤白谤”,其一:陈炯明,陈炯明,请孙下野蒙了污名。

是非荣辱后世定,可是你的政绩留在漳汀,你的功勋留在南宁,你的威严留在五羊(广州)。

禁烟禁赌两功令,到于今,中国统一了,尚未有人敢来实行!其二:陈炯明,陈炯明,请孙下野蒙了污名。

是非荣辱总无凭,兹有凭者,是你的人格光荣,一钱不名,苦行一生,求知好学是你唯一怡情,爱国重乡又成了第二天性……(参见陈定炎编《陈竞存(炯明)先生年谱》,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上册,页1)。

七十多年过去,今人对陈炯明的评价和认识或有改变,尤其对他与孙文的矛盾及生死冲突,能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辨析,这自是理性的一种回归。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今天猪猪要给大家讲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这个人,在国共两党的历史课本中都很不受待见:陈炯明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逝世。

安放遗体的,只有一张简单的行军床,连棺材也是把母亲备用的给拿来的。

在最辉煌的时期,他曾经是广东省的最高领导人,想在那里建设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国度,为中国探索出一条发展的道路。

但历史的传统和当时的现实不能接受他的尝试。

最后他只能黯然退下政治舞台,并且担了一身骂名,沦为历史的失败者。

令人唏嘘。

陈炯明1878年,陈炯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白町乡。

虽然出生在书香门第,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但母亲还是坚持供他读书,在私塾里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

20岁,陈炯明考上了秀才。

但是他没有继续走在科举这条路上,而是改换门庭,去读新式学堂。

别忘了当时还是清朝呢,有多少人能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1906年,他成为广东法政学堂第一届学生。

两年后,以“最优等生”成绩从学堂毕业。

恰好那时候清政府要变法,试着搞搞西方那一套,决定在各省设立谘议局,从地方开始进行议会制、君主立宪等试验。

1909年,广东谘议局成立,接受新式学堂法政教育的陈炯明,自然被选为了其中一名议员。

这就是陈炯明政治生涯的开始。

新官上任三把火。

当上议员之后,陈炯明就开始大力推行禁烟、禁赌的措施,废除了就地正法案。

别以为陈炯明做了议员就拥护清朝统治。

一边当着清朝的官,他还一边暗自干着革命。

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以议员的身份掩护革命党人的活动。

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是谁?就是日后成为陈炯明一生之敌的孙中山。

那时候,他们一心想着推翻清朝。

加入同盟会之后,陈炯明没有闲着,他开始暗中从事很多革命活动:1910年,他参与策划了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之后逃到香港,在那里又参加了刘师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1911年,他回到广州,以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三二九黄花岗起义”。

不过,在黄花岗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陈炯明和他的部下竟然找不着人了。

被历史蒙尘的大英雄陈炯明

被历史蒙尘的大英雄陈炯明

被历史蒙尘的大英雄陈炯明贺沛轩在电视剧《双枪老太婆传奇》的片尾曲写道:“明枪不怕多,暗箭最难躲呀。

一条命还在,有福也有祸。

不说功与过,是非任评说。

人活就为一张脸,岁月总蹉跎。

台前把幕落,幕后人穿梭。

真假都是戏,双枪老太婆。

”把这段话用在陈炯明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要说陈炯明的功勋,的确不容小觑。

他是辛亥革命元勋,参加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后,陈炯明在清军管带洪兆麟的帮助下光复惠州。

他建立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民军,这是当时广东唯一一支真正属于同盟会的军队。

袁世凯上台后,陈炯明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

1918年,陈炯明主政福建漳州。

他成立工务局,拆卸城墙,修筑堤岸、码头和跨江大桥,将原先狭窄不平的街道改建为整齐的石板马路。

兴建市场和屠宰场,把马路沿线破败陈旧的商铺改建成整齐划一的模范商店。

兴建漳州第一公园。

宣布禁绝私塾,提出“一乡一校”。

挑选一批优秀学生分赴法、美、英、日等国留学,被誉为“闽南教育界空前盛举”。

列宁对陈炯明表示敬佩和鼓励。

1920年12月共产国际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称赞漳州“是中国南部革命的中心”,“是中国革命青年和社会主义者的朝圣地”,德国一家报纸赞誉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放出光芒”。

1920年陈炯明成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主政广东期间,希望将广东建成中国的“模范省”。

他兴利除弊:改良风俗、整饬吏治、关闭娼寮、禁赌禁烟、创办新学、推行新政。

如他所愿,当时广东在国人心中是新文化运动“最后一个据点”和“最后的希望所在”。

时任广东教育司司长的钟荣光后来谈到,“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

1920年11月,陈炯明饬令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实行男女同校。

次年3月23日,又责成全省中学开放男女同校。

还推行旨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六年计划:从1922年8月——1928年7月,在六年时间内,分期推广义务教育,使310万学龄儿童能够完全就读。

陈炯明在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1921年底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工作完成。

建国初期广东省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以陈寅恪为例

建国初期广东省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以陈寅恪为例

3366考价值。

兹将全文录示如下:此次军府提存关款及德侨款,有一百八十余万两,闻因分配为难,储为特别军需,措置良是。

窃谓民国八稔,迭生变乱,护法各省,屡谋国是,藉口军人政客,抱薪救火,愈弄愈坏,至今日几无一线生机。

良以根本革新,惟在教育,缘木求鱼,乌乎!可得吾国教育,只有北京一大学,粗备规模,不足容纳国内英俊,使之竞趋学术,少逐政潮,人才废荒,堕落狂流,溢而为患,国计民生,并承其弊,深滋隐忧。

我西南护法,原本救国,若不实事求是,兼筹并顾,窃恐误国之罪,即属号称救国之人。

炯明之愚,以为军府宜设大学一所,即以存款全数或提出一百万两,为发起基本金,再饬各省凑拨数十万,并由海内外设法募捐,则二三百万巨资,当可立集。

校地或在广东,或在上海,择善而从,常年经费,仍可由盐税余款指拨,定为成案,一举手间,大学即可成立。

为百年树人之计,国家根本之谋,无逾于此。

即可存西南护法纪念,亦可免分款不均之嫌。

诸公公忠谋国,谅邀赞同,如以为当,请一致主张,电请军府切实施行。

至军需竭蹶,各省均同吾人,惟见义勇为,忍苦急公,自无余事,成此盛举,以垂不朽,亦我西南护法诸公之所赐也。

真争议乃彰其魂历史研究就是尽可能恢复原生态貌,这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也难成就的功业。

但是,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摒弃那种以人划线、千人一面的狰狞与说教,令有悲欢离合、有骨有肉的历史,回复本貌,重入坊间,贴近大众,展示得栩栩如生。

就拿孙中山来说,他固然有其演说激奋人心,听众如醉如狂的一面,也有为了鼓舞群众,大造声势说过头话的一面,这后一面当然是为了革命宣传之需要,但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讲,也就有了“大炮”的成色。

又如孙中山少时入塾只读过“三字经”、“千字文”一类幼学蒙书,未及从文本与学理上系统研探过修齐治平的儒家大道,所以,他认为剪指甲就是“修身”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为尊者讳,学术在争鸣中必将臻于至善。

真争议,乃学术进步之正途;真争议,是学术创新之助推器。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陈友乔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惠属海丰人,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在近代史留下了深重的印痕: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他都是不可掠过的;而且,他还是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

陈炯明是一个坚执“联省自治”政制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把广东建设为省自治的模范,起信于他省,最终实现民主联邦制的统一国家。

”[1]尽管他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先行者,他矢志不渝,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后来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此外,陈炯明还具有颇受赞扬的情操,即深挚的爱国爱乡情怀、坚韧执着的理想主义、鲜明的为政以德思想,这对于当下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民主联邦制理想秉持的民主联邦制(亦即联省自治),是陈炯明理想的中心内容。

陈炯明应对时艰,精心策划,提出了一套相当精细的民主联邦制方案,并努力付诸实施。

虽然他的这一理想遭受到了挫折与失败,但是,他是民主联邦制理想真诚的信仰者,他的民主联邦制理想及其实践,对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现国家统一、独立、民主、富强,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启示。

陈炯明希图建立的民主联邦制,是以欧美联邦政制为型范,熔域治、业治于一炉,建立中国式的乡、区、县、省、国层垒而上的五级政制。

所谓联治民主制,“简言之,即联乡治区,联区治县,联县治省,联省治国是也。

析言之,即全国政治组织,以业治为经,域治为纬,组成五级政制。

自乡治以上,各级构成分子均以区域职业两种团体为基本单位,其顺序则以乡自治为基础。

由此基础,层建而上,则为区、为县、为省、为国是也。

”[2]进而,他提出三建主义,即先建设中国为建亚之台柱,依次建亚洲联邦,使成为建设世界联邦之柱石;再进建世界联邦,然后通过促进建设事业,并协谋国际和平运动以及共建人类共同生活的运动而臻世界于大同。

要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民主、富强,陈炯明力主和平统一为先着。

陈炯明诞辰144周年:从名人挽联窥视陈炯明治军从政之道

陈炯明诞辰144周年:从名人挽联窥视陈炯明治军从政之道

陈炯明诞辰144周年:从名人挽联窥视陈炯明治军从政之道陈炯明是辛亥革命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

其前半生历膺中华民国定威将军、陆军上将、广东都督、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陆军部长。

1919年10月因鼓吹联省自治,反对北伐,被孙中山免去内政部长、广东省长及粤军总司令职。

1922年6月,所部叶举炮轰孙中山驻地。

1924年1月4日,孙文通电讨陈,陈炯明随后通电下野,退居香港。

陈炯明一生宕荡起伏,屡卜屡起,毁誉参半。

毀者曰:叛逆、军阀、国贼、“体硕面紫,目斜视有光”、“客家贼”,更有甚者将其与海陆丰人一起称为“鹤佬即狫狫也,狫狫诸称,变尚遗兽性”(《陈炯明叛国史》)。

而誉者乃:民族英雄、辛亥元勋、清官能员,等等,是非公论纷纷纭纭,是中国近代史中颇俱争议的人物。

1933年9月22日,贫病交加退居香港的陈炯明病逝家中,享年五十五岁。

因一时无钱购地安葬,灵柩暂寄香港东义庄。

嗣后陈炯明旧部叶举起首集资,民国名人徐傅霖为作《陈竞存慕捐启》,向全国海內外华人发起慕捐。

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南委员长兼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济棠鼎力支持。

惠州籍十属乡亲各界热心赞助。

1933年底购得惠州西湖紫薇山地为陈炯明营造墓园,并于当年兴工,于1934年底竣工,1935年4月3日,运陈炯明灵柩归葬惠州西湖紫薇山。

当时陈氏旧部,惠州父老,国民党一众政要,社会名流等均往参加葬礼,备极哀荣。

其中有不少名家挽联,今天读之,从中可窥陈炯明的人格魅力与治军从政之道。

吴稚晖(国民党元老,教育家)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留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止索悔过书,黄泉递送,定邀师弟如初。

居正(国民党元老)民族痛沉沦,忆昔年同举义旗,夂欣壮志吞胡虏;奇才叹潦倒,看此日遄归净土,空剰殊勋表岭南。

陈真如(民国政要)涕泪洒西州,岂独感深华屋异;挽枪摩北极,至今人恸大星沉。

邹鲁(民国政要,曾任中山大学校长)联二一愧未植花酬家侧;记曾衣锦过东江。

二卅载深交,知兄坚苦廉能,淮与并驾;一生恨事,违我精诚勤勉,到永分途。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优化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优化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优化练习1.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批宣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其中最先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是( )A.鲁迅发表《狂人日记》B.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

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不断发展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

“他们”指的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党人D.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3.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A.民主和科学B.民权和自由C.民族和民生D.民主和自由4.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指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白话文杂志,提出“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辞”三项原则。

该杂志( )A.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B.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C.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D.响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号召6.1917年,胡适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1918年,《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这种做法( )A.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B.有利于传播新思想C.彻底粉碎了封建思想D.实现了教育近代化7.李大钊在经,《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8.“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国家与地域之间_论陈炯明的国家建设思想_戴昌桥

在国家与地域之间_论陈炯明的国家建设思想_戴昌桥
东岳论丛 July.,2011 Vol. 32 No. 7 2011 年 7 月( 第 32 卷/ 第 7 期)
( Dong Yue Tribune)
在国家与地域之间: 论陈炯明的国家建设思想
戴昌桥1 ,江远山2 ,姚荣杰3
( 1. 广东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2.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3. 中共中央党校 政法教研部,北京 100091)
( Dong Yue Tribune)
力量,成为近代政党组织和吸收党员的基础。中国第一批革命团体也只是地区性组织,广东人组织了兴中 会,湖南和湖北积极分子创建了华兴会,浙江积极分子建立了光复会。即使这些团体在 1905 年联合起来组 成中国同盟会时,仍然保留了明显的地域特征①。而“省意识”的发展和省的地位的提高,使近代中国宪政无 法绕开省制的问题,曾任众议院院长的汤化龙认为: “试查最近廿年来政治变迁之陈迹,便知省之地位在事实 上有不可侮之势力,非中央所能任意存废”②。因此,省制一直是民初国会论争的中心问题。
一、地域认同与自治: 陈炯明政治行动的思想基础
进入近代以后,地域意识和认同的兴起成为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是个体对其所属地域的人、历 史、地理、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现状等所存有的一种心理关怀和理念。近代中国地域认同的兴起,是内外因 素共同体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传统“自治”思想重新兴起,成为近代地域认同和自治的内 在随着严复、黄遵宪、 康、梁等维新派人士以及留日学生先后倡导地方自治思想,到 19 世纪 90 年代,地方自治已成为显赫的社会 思潮,迫使满清政府实施地方自治。
民主共和的根本意义在于主权在民,实行民治。而军权政治和党派纷争,一直影响着 20 世纪初中国的 政治发展。在陈看来,军权政治和政党统治,都违反了民主共和的原则,“民国主权,在民而不在军,尤不在 党”,“北之军冶,南之党治,皆违反共和原则。压抑全民公意,殊与民主立国,根本不得兼容”,“北方现状( 民 国以来皆然) 成为军权无限下的官僚政治。南方现状成为党权无限下的暴民政治,一丘之貉,无所轩轾”③。 孙中山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而陈炯明则认为: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 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 尚待于训耶! 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 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 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 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 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④。可见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决裂,不仅是地域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更深刻 的一层是,他们在国家建设理念上存在根本差异。他们都追求国家统一,但在实现民主共和的过程中,陈不 愿意以牺牲民主( 通过军权政治和政党集权) 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在“国家统一”和“民主政治”之间,陈认为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在国家建设的步骤上,“国家统一”先以“民主政治”,“盖统一问题不解决,独立问题,以 及一切问题,均无从说起,因为一国分裂之前,决无外交之可办。秩序安宁之下,乃有建设之可言。此又求治 者不可不深知也,国人不欲救国则已,否则救国的运动,当先集中于统 一 问 题 ”⑤ 。但 陈 所 寻 找 的,只 是 在 坚 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同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平实现社会和各种政治力量整合,促进国家统一的政治方案。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_读_陈炯明集_书后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_读_陈炯明集_书后
,
毋 庸讳 言
反 动军 阀
陈 炯 明是 一 个 十

分 敏感 的人物
版 文集
长期 以 来
他 被视 为革命 叛 徒

是 一个 负 面 的角 色
,
替 这 种人 出
,
过去是 匪伊所 思之 事
现在好 了
,
文 集 不 但 印 出来 了

而且 印 得 十 分 精 美
它甚 至
,
还是 以 孙 中 山 名 字命 名 的 大 学 的 出版 社 出版 的
年第 第


中山 大 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还历史 以本来 面 目


由段 云 章

读 《 炯 明 集 》书 后 陈
李 吉 奎
倪 俊 明编 著
,

广 州 中山大 学 出版 社 出版 的

陈 炯 明集

,



,
月问
,

集 史

全书共 两册
,
万字

,
举凡 陈 氏 的论著
,
文告
,

函 电
演说


谈话
酷 暑 中在 白

永 丰舰
后改名

中山 舰
上 待 了几 十天
待援无望
,
只得转 赴上海
此后
,


陈 二 人 成 为死 敌 黄埔


陈 部 盘踞 东 江 潮 梅
,
并 屡 屡进犯 广州
,
数 年 间 与孙 部 及 由 国共 合 作 建 成 的

陈炯明_联省自治_思想浅析_任玥

陈炯明_联省自治_思想浅析_任玥

摘 要: 陈炯明是一位致力于民权与共和的革命者,是着眼和平建设、思考中国治理之道的思考者。他主 张遵循地方自治—联省自治的路径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联治民主制主张,对辛亥革 命后中国如何重建政治与社会秩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其主张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一无奈显示了新共和体制在民国政治建制中的困局,也展现出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陈炯明的思想成长与他的经历不可分割,而 其一生正可谓大起大落。陈炯明 1878 年生于广 东海丰。少 年 笃 于 学 而 有 用 世 志,关 心 时 政,20 岁中秀才,维新运动失败后弃科举而求新学,先后 毕业于海丰师范学堂和广东法政学堂。1909 年, 他在家乡创 办《海 丰 自 治 报 》,自 任 主 笔,宣 传 自 治是救国良方。同年,他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 开始了政 治 生 涯,并 在 赴 上 海 参 加“请 愿 国 会 代 表团茶话会”期间,加入同盟会。此后,他参加过 辛亥 革 命、护 国 讨 袁 和 护 法 运 动,担 任 过 广 东 都 督、粤军 总 司 令 和 广 东 省 长。 在 任 内,他 严 禁 烟 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到广 东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资助中共在广东 的机关报《广东群报》,设立由共产党员主持的广 东宣讲员养成所,支持广东的工会组织,并对列宁 领导下的俄国革命表示推崇。另一方面,他主张 保境安民,发展本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推行民选 制度下的地方自治,反对广东介入军阀内战,主张 “联省自治 ”,反 对 中 央 集 权 和 武 力 统 一,与 孙 中
关键词: 陈炯明; 联省自治; 民治; 共和 中图分类号: K827 =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8039( 2012) 05 - 0009 - 05

一次不成熟的尝试:陈炯明与《停止就地正法》议案探究

一次不成熟的尝试:陈炯明与《停止就地正法》议案探究

一次不成熟的尝试:陈炯明与《停止就地正法》议案探究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中的风云人物,陈炯明理所当然成为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

就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而言,其重点基本偏向对民国时期陈炯明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政治纠葛等方面的考察,对其晚清活动轨迹的描述则相对笔墨较少或略而不提。

本文力图通过对陈炯明在清末广东咨议局所提《停止就地正法》议案的分析,探讨陈炯明早期的法制理想与政治作为,同时对认识清末政治的复杂多歧与新旧纠葛等方面,可有所深入。

一、议案提出陈炯明(xxxx),字竞存,广东海丰县人。

宣统元年(1909),依据清政府《著各省速设咨议局》谕令,承担采取舆论之所,俾其指陈通省利弊,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才之阶职能的广东咨议局成立。

这不仅是近代广东走向民主政治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陈炯明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是其人脉积累与政治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

广东咨议局于宣统元年九月初一日(1909年10月14日)成立后,陈炯明以咨议局常驻委员、咨议局研究会成员的身份为广东社会的除旧布新而积极奔走。

在咨议局存在的两年之久的时间中,陈炯明所提议案涉及禁赌、吏治整顿、民主政治、兴办实业等诸方面,计为15件。

但是,作为法律审查会会长,陈炯明提出的与其专业关联密切的《停止就地正法》草案却是所有议案中唯一被拒绝成议的议案。

《停止就地正法》议案是陈炯明在广东咨议局第一次常年会议上的提案。

就地正法虽古已有之,然在晚清太平天国期间被地方督抚广泛用来镇压起义以达即时安靖地方的效果。

然而,这一战时下放之权却在战后依然一贯持之。

虽然光绪年间有关就地正法流弊之争论已然使清政府对就其适用时机、权限与范围有所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往往将就地正法看作镇压民众的一种特别具有威慑力的途径。

而在陈炯明看来,就地正法章程原非国家刑典,乃属省例。

因咸丰三年盗贼滋炽,权济一时,日久相沿,流弊最多。

这一流弊甚多的临时性举措也因此带来一案既出,但凭州县禀报,督抚即批饬正法。

“广东王”陈炯明,为何要反对北伐,闹得与孙中山势不两立

“广东王”陈炯明,为何要反对北伐,闹得与孙中山势不两立

“广东王”陈炯明,为何要反对北伐,闹得与孙中山势不两立一直以来,对于陈炯明的评价总是存在着两个极端,一种观点是以《陈炯明叛国史》一书为代表的,因为陈炯明反对孙中山,以致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彻头彻尾的坏,而另一种则是以陈定炎、高宗鲁为代表的,他们合著《一宗现代史大翻案——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的恩怨真相》一书,把陈炯明推崇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似乎都多了一些情感色彩和伦理观念上的干扰,少了一种客观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1925年春,正值东征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之际,孙中山却在北京逝世,陈炯明此时也已兵败逃沪。

曾是同盟挚友尔后又势不两立的一对冤家一时归于沉寂,在这种情况下,陈炯明仍亲拟挽联一幅致孙中山,对联曰: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这位前清秀才一点也不糊涂,他自知历史要留给未来考证,故有了一副任由后人评说的坦然架势。

谁都不能否认,陈炯明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极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我们先看他的显赫履历:前清秀才,清朝省议员,参加同盟会,组织革命暗杀团,策划东江起义和独立,参加讨袁运动,是袁世凯通缉悬赏捉拿的头号人物之一,任过广东省都督和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主政广东期间为广东做了大家公认的十件好事,还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力量,而且为官为政清廉,有“一生不治私产,不贪污,不受贿,不二色”的政声。

那么,陈炯明后来又为什么与孙中山公开决裂并成为势不两立的敌对双方呢?孙中山一生致力建立民主共和统一中国,正因为这个宏大的目标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中国国情,才奠定了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崇高地位。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清王朝虽然被推翻了,但中国的真正统一并没实现,军阀割据,内战纷起。

“五四”运动之后,军、政界以及文化界的很多人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中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

对此提法最为津津乐道者首推陈炯明,他认为应先把广东的事情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

陈炯明的一篇佚文

陈炯明的一篇佚文

陈炯明的一篇佚文
张金超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近年来,广东地区有关陈炯明史料的编纂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陈炯明集》(上、下,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历有争议的陈炯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先后面世。

下文为以上三书所未见,特予介绍。

原函如下:
【总页数】1页(P200)
【作者】张金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佛教文獻所載往還書啟的文本及其歸屬——從蕭子良的一篇“佚文”談起
2.钱锺书三笔名之疑——答范旭仑《发现钱锺书佚文一篇》
3.詹安泰集外佚文一篇
4.一九四五:傅雷杂文创作的生成、选择与去向——从一篇佚文《热锅上的蚂蚁》说起
5.闽人曹学佺、黄任、林昌彝佚文各一篇笺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思想状况之分析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思想状况之分析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思想状况之分析
孟庆春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0()2
【摘要】在一些著述和文章中,一般论者谈到1922年8月孙中山因粤系军阀陈炯明叛变而避居上海时,过于描绘和渲染他当时的思想状况,说他“处于绝望之中”,甚至加重其思想危机的程度:“陷于绝望之中”。

所谓“绝望”,无疑地可解释为:希望断绝;毫无希望;断念。

那么,孙中山当时的思想状况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研究及考察当时国民党力量、孙中山的性格,认为此说不能苟同。

【总页数】4页(P105-108)
【关键词】孙中山;宋庆龄;思想状况;可解释;陈炯明;性格;总统府;国民党改组;海内外;东路军
【作者】孟庆春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政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浅析孙中山和陈炯明联省自治思想的分歧 [J], 赖柳成
2.陈炯明与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比较论 [J], 王兆刚;吕静
3.陈炯明事变后孙中山的一次重要谈话 [J], 张金超
4.炮轰孙中山,陈炯明叛变的对与错 [J], 叶曙明
5.略论孙中山与驻粤滇军的关系——以陈炯明叛变后为例 [J], 王显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争鸣乃科学之正途——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作者:王杰来源:《红广角》 2012年第6期由段云章、沈晓敏、倪俊明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一书,在一些人看来,为一本颇具“争议”的学术著作,是耶非耶?值得一评。

有争议方显其神陈炯明是民国时期广东政坛的风云人物,亦是历来颇具争议的重要角色。

比如,他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是否“投机革命”?1911年“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是否“逃跑”?于民国初年督粤之布政是否得当?他对广东“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何在?中华革命党时期走南洋是否另树一帜?漳州之治是否自治“示范”之举?回粤驱桂可另有隐衷?北伐失败归因何在?其联省自治主张属何等旗号?1922年“六·一六兵变”应作如何评说?孙、陈分歧归因何是?陈氏与中共、共产国际(俄共)的关系怎样?上述举凡疑问为陈炯明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争议空间。

传主的事功本身存在争议,学者见仁见智,乃至“众说纷纭”,实属正常。

中国近代是一个瞬间万变的年代,近代中国史册是一本精彩纷呈的读物:列强豆剖瓜分,政权走马频仍,军阀为患一方,民众生灵涂炭;中西思潮交汇,新旧理念兼容。

有人行尸走肉,有人振臂为雄。

衮衮精英与芸芸普罗,行色匆匆,风采种种。

他们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调适心态去适应时代的变奏。

那些站在时代潮头的志士,探索与困惑同行,新知与失利相伴,成功有如昙花即逝,苦痛却是常态常新,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炯明,他们都是探索路上的筚路蓝缕者,对于他们的成败得失,我们应该有一个宽容的心态、理性的情怀。

有如龚自珍所赋诗:“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

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陈炯明比研究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又要复杂得多。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旗帜成为时代的正统和主流意识,加之蒋介石又渗入了个人的“动机”,从中“推波助澜”,一切核心价值评判均以孙中山的“标尺”为取向,非此即彼,以至在陈炯明的评价问题上呈现出一边倒,甚至绝对化、僵化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阐明除了反动派之外,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确定了“基调”,因之,对陈氏的评价也基本上难以突破“铁定”的藩篱。

虽然偶有学人作过某些微观的探索,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却不足以“左右”成见。

前述之学术背景,加上对有关陈炯明的史料挖掘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了解陈炯明往往以《陈炯明叛国史》一书为依据),更谈不上对旁及史料的关注和有效利用,以至关于陈炯明的学术研究,缺乏“原生态”史料的支撑,很难论争起来,更难实事求是。

几十年来,基本上沿袭成说,或者避而远之,这是可以理解的。

耐争议始见其真20世纪末叶以来,陈炯明的研究可谓枯树逢春,此间应该衷心感谢几位有心人——如果说,囿于史料的阙如,20世纪90年代前对陈氏的争议泛于一说之天马行空,那么,随着《陈炯明集》(1998年版)、《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2003年版)的问世,此后的争议便是学术态度的分野,或者说是学术素养之分水,这一领地逐渐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

因为对陈氏的研究经已与现实政治无关,也不涉及到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

学人可取心平气和的态度,科学理性的思辨,实事求是的学风,秉笔信史,功罪千秋。

对陈炯明的评价,关键在于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关系。

尤须指出,陈炯明不是“完人”;同样的道理,孙中山也不是神。

对孙陈关系的学术探究,理应以事实之是者是之,以事实之非者非之。

具体而言,孙陈关系的研究,尤须遵循如下原则:(一)不以孙陈的是非为是非,应视二者是否符合世界潮流、时代发展和人群需要;(二)于复杂纷繁的社会氛围中,理想相同或相近而所择之方式、步骤各异乃属正常现象;(三)孙陈矛盾可否视为进步阵营中的“内部矛盾”;(四)孙陈两者的分裂主要是政治主张上的分歧,似乎不能无限上纲到两个阶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1922年6月16日的炮轰总统府可视为一次‘政治震慑’的‘极端’手段)。

治史不能曲学阿世,学术当避无米之炊。

鉴于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多面性、多重性和矛盾性,且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资料整理上有所回避或曲加掩饰,都必然有失历史真实,易于产生错觉和误解;而全面、系统、准确资料的提供,则能为客观研究创造必要前提,俾能开展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较为切合历史实际的正确认识。

君不见,昔日黄兴、章炳麟等人与孙中山都曾各执己见,一度形同水火,但事后释嫌握手,又何尝不仍然是同道?孙陈关系也确实有“惊人相似”之处,直至孙中山辞世前,不断有好心人士居间调停,这说明孙陈间还是存在着和好与合作的基础。

而且孙陈两人的书信中亦均表示愿意和好,只不过是,孙氏坚持要陈氏写一纸悔过书,而陈氏则决意不从,终至神离貌亦不合,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要之,《历有争议的陈炯明》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其所辑之论文可以说是对过往成说的一种“颠覆”,这种“颠覆”完全由扎实的史料基础而构建——作者均是《陈炯明集》和《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的编著者。

这里,姑且把他们的学术观点视作“一家之言”,而此一家之言决不是异端歧说、洪水猛兽,它对于开阔人们的学术视野,触发学者的探索思维,引牵对孙、陈关系及其被受争议问题的学术争鸣,深化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广东地方史、中国政党史、中华民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谨以陈炯明联省自治(联治主义)为例,著者展示的学术观点便见莫衷一是、歧异纷呈、一派百家争鸣之景象,既表现了作者对联省自治评论的整体把握,又反映了著者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既给学人丰富多彩的争议画面,又揭示了对拓展陈氏联治研究的导向。

研究联省自治运动,必须对它作一个整体的把握。

它的总体样态呈现为:1921年联治运动达到高潮时,大多数舆论都倾向于支持肯定;一俟联治运动处于四处碰壁并以失败告终后,人们开始检讨运动之得失与因由,对其认识渐趋理性,但分歧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更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人们批评陈炯明的联治主义,多从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的动机、目的及其实际效果来评论,进而全盘否定联省自治。

持否定意见者有:《陈炯明叛国史》的作者认为,陈炯明提倡联省自治,为的是以粤省人治粤省人。

他以“海丰以外无天地,海丰以外无人才”为幌子,举用的大多都是海丰人,从而抨击陈氏倡导联省自治既排斥外省外府人,也容不下海丰以外的本省人。

与陈炯明同时代的吴稚晖指出:陈氏谋求联省自治和建设广东为模范省,谋的是“一隅之自治”,甚至把广东视作“惠州人之广东”,而不愿“辟广东以外之世界”。

联省自治运动的亲历者李剑农则从广义上作了客观的评价:“对于联治制度,赞否的两方,都没有真确的认识,没有为国家谋统一的诚心。

反对联治的挟着一种单纯的武力统一思想,固然不解联治的精神所在;便是附和联治的,也不过是假它为割据地盘的掩护工具。

” 学人胡绳则一针见血指出:“陈炯明响应‘联省自治’,就是为了给自己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保住既得的地盘,当上‘广东王’寻找借口。

其他一些省的军阀附和‘联省自治’,也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或打击本省另一派军阀而利用这个旗号。

” 丁旭光也持类似观点,认为联省自治主张虽是人们面对无奈的现实提出的一种政治方案,但这一方案“一落到军阀手里,即成了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的遮羞布” 。

持肯定意见者高度赞扬了陈炯明的联治主张,称其不失为统一中国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可为今天中国的统一提供借鉴。

陈定炎、高宗鲁等论者强调指出,闽南的实践经验增强了陈炯明的底气与信心,一俟回师广东就着手试行改造广东为模范省,两年间成绩十分可观,与广东人渴望“休养生息”的愿景相吻合,因而得到社会的热烈支持。

陈炯明欲将广东建为模范省的计划,不是狭隘的“保境安民”的地方主义,而是联省自治者觅求和平统一中国的一个步骤。

陈定炎还另撰文章指出,陈炯明的联省自治论,可以为今天海峡两岸的僵局找到出路。

康白石亦把历史与现实切合在一起,称誉“陈炯明‘联省自治’是二十年代的理论,或许对解决七十年代中国分裂问题上,找到一个新层次的可能答案。

”叶曙明从两分法的视角切入,认为“陈炯明的联省自治主张,固有其时代局限,不无可议,然与‘犯上’、‘弑主’、‘逆伦反常’之类的宗法罪名,实风马牛不相及。

” 牛大勇主张从历史大局观念出发,呼吁重新审视陈炯明的联治方略,指出陈氏“坚持通过联省自治来消弭战争,希图进而统一中国,这一点应是公认的事实”,其所坚持的“联省自治”主张,自有其历史价值,虽然在当时形势下没有得以实行,但其价值仍有待于重新认识。

台湾学界刊文认为,“如果不因人废言,陈炯明的政治主张,特别是他对联省自治的看法(陈也是当时地方实力派中,唯一对联省自治提出具体施行蓝图的政治人物),是不是有一些见解值得重新挖掘?为什么革命的过程中,以俄为师的主张会逐渐压倒议会式民主政治,而在越来越激进的革命浪潮中,中国的革命又到底失去了些什么?”有学人作了毁誉参半的分析,即在肯定陈炯明联省自治的主张的同时,指出其时机不切实际或者说方法与政治生态环境相违。

吴稼祥认为,孙中山和陈炯明的“争论”,“就当时政治现实而言,孙中山是对的,应当北伐统一中国,先将主权从军阀手里收缴到中央;就未来的政治理想而言,陈炯明是对的,中国应当实行联省自治,那应当是在军阀还权于中央之后” 。

有人认为,陈炯明理想化的联治民主制的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是比较完整的,他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幻想采行和平协商、自治制宪等方法实现主权归民、军权归国,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联治民主制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学人还对陈炯明的联省自治的理想个性、理论与实践、实施时段、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层面作专题式的探讨。

胡春惠从陈氏的理想与实行的分析切入,认为陈炯明倡言联省自治伊始,是“出于一时的贪新好大心理”和“感于联省自治的理想”,所主持制订的广东宪法草案,较湖南、浙江省宪有别,“比较的取实用主义” 。

但联省自治运动“是希望用缓和而软性的步骤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延宕了中山先生民国11、12年的北伐计划……终于使陈氏在联省自治的借口下,于民国11年6月公然背叛革命”。

丁身尊认为,陈炯明树帜联省自治,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自1920年8月粤军入粤驱桂始,陈氏以“粤人治粤”相号召,动员粤省民众起而反对外来军阀,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时期以1920年底陈炯明全面掌控广东军政大权为标记,陈氏提出联省自治,实际上是小军阀与大军阀争夺地盘,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目的是“和孙中山相对抗,并广泛地联系南北各实力派军阀,结成反对孙中山的反革命联盟”。

赵立人认为,孙中山于1921年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企图以迎合联省自治思潮来取得各省对广东选举总统的支持,但没有实效。

孙中山就转而对妨碍其武力统一方略的联省自治论深恶痛绝了,“而陈炯明仍在其政治实践中贯彻联省自治的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