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
历史趣谈:广东军政领袖陈炯明 近代力行联省自治的先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广东军政领袖陈炯明近代力行联省自治的先驱
导语: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出生,广东海丰人,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当年国民党长期对孙文的顶礼膜拜,以及“党化教育”之需要,将
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出生,广东海丰人,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以当年国民党长期对孙文的顶礼膜拜,以及“党化教育”之需要,将这位受到广东民众拥戴的“定威将军”(章太炎语),斥之为“叛徒”和“军阀”,可见其中莫大贬义。
事实上,陈炯明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和护法运动,尤其主政广东期间,严禁烟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实践,反对武力统一中国,不失为政治上的一种远大目光,亦因此,与孙文政见相左,最终决裂。
从那以后,国民党史家对陈炯明大都“诬蔑诟谇”,国民党元老之一莫纪彭痛心疾首,尝言:“大多出诸个人之恩怨好恶,而各种批评之悖于史实者,莫甚于否定竞存献身革命之光荣经历。
”若干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韦慕庭教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历史学者深受过度对孙中山个人崇拜影响,他们对陈炯明之评述有欠公允(1970年韦慕庭致陈炯明之子陈定炎教授函)。
陈炯明于1933年病故后,广东流行过两首民谣,彰显公道自在人心,不啻于为其“辩冤白谤”,其一:陈炯明,陈炯明,请孙下野蒙了污名。
是非荣辱后世定,可是你的政绩留在漳汀,你的功勋留在南宁,你的威严留在五羊(广州)。
禁烟禁赌两功令,到于今,中国统一了,尚未有人敢来实行!
其二:陈炯明,陈炯明,请孙下野蒙了污名。
是非荣辱总无凭,兹有凭者,是你的人格光荣,一钱不名,苦行一生,求知好学是你唯一怡情,爱国重乡又成了第二天性……(参见陈定炎编《陈竞存(炯明)
生活常识分享。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清时属惠州府),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辛亥革命期间组织民军光复惠州。
1920年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期间与孙中山政见不合,曾炮轰总统府与孙中山决裂,双方在惠州一带进行了长达3年的拉锯战,陈炯明最终落败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该党首任总理,1933年9月病逝于香港,后归葬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下。
淡水起义一举光复惠州城陈炯明早年间在惠州读书,后入广州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曾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流域组织起义。
11月1日,陈炯明在惠州淡水组织五百余人发动起义攻占淡水警署,迅速向惠州城进军,并同时向惠州官员开展策反工作。
淡水起义成功后附近各地响应,11月6日,各路义军从马鞍山、多祝、坪山、白花、横沥等地围攻惠州城。
8日,义军到达归善县城下。
惠州守军巡防营管带洪兆麟率队投降,守将陆路提督秦炳衣被迫献城。
9日惠州光复,义军入驻惠州城,陈炯明宣布剪辫,把归善县改为为惠阳县。
惠州光复后,以淡水义军为基础逐渐形成了陈炯明领导下的“循军”(惠州古称循州),此后广东在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收束军队”的号召,而广州总商会也公举陈炯明为广东副都督。
11月29日,陈炯明应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之邀率领“循军”进入省城广州。
自此陈炯明从惠州出发,开始一步步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
反帝讨袁陈炯明再战惠州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炯明流亡海外,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激发当时了各阶层的反对浪潮。
同年9月,远在南洋的陈炯明再度潜回惠州,在淡水、博罗一带招集旧部,组织“广东共和军”进行讨袁斗争。
次年1月陈炯明在淡水誓师讨袁,并以“广东都督兼讨逆共和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讨袁檄文。
“广东共和军”在淡水、白茫花及惠城附近等处分别起义,并很快攻占惠州城外的马鞍山、澳头等地。
陈炯明——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陈炯明——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陈炯明,被描绘成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其实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1925年,孙中山逝世的时候,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1933年9月,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陈炯明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20岁的时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为一个书生。
但当时的大清朝气运已尽,帝国的大厦正在倾覆之中,维新思想、革命风潮在广东正在流行。
受新思潮的影响,1906年,28岁的陈炯明到了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第一届学院,两年后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
1909年毕业以后,陈炯明任广东谘议局议员,提出了《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
这些提案显示出了陈炯明深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自治”也成为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
1909年,陈炯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3月,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1913年,陈炯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陈炯明流亡到新加坡,当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他对孙中山的不从,拒绝宣誓效忠参加中华革命党。
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发动起义,参加讨袁的护法运动,任闽粤军总司令,占领了闽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在这个不大的地盘上,陈炯明开始了他自治实验,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乌托邦中的一个。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精神导师,就是信仰安那其主义的刘师复。
安那其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宗旨是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
刘师复的描绘,和陈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陈定炎本文目的是在探讨民初时期中国的安那其运动,对陈炯明一生的政治思想与行动有怎么样的影响?本文资料一部分是摘译自作者所撰《陈炯明:安那其主义与联邦国》(Chen Jiongming: Anarchism and the Federal State)的英文论文。
.国内有关于安那其主义的资料不多,这是因为七十多年前,国民党开始实行“党化教育“,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开始,国内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政治领导人员,都遵奉领袖的著作和演讲,对其他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安那其主义,知道的已不多。
知道的,也大都误解为恐怖主义,不值一谈的。
下文分四段叙述:(1)安那其主义的意义,(2)与安那其人的交往,(3)漳州的试验,(4)安那其与联邦。
安那其的意义安那其主义(Anarchism)通用的名词是“无政府主义”。
根据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反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成了无天无法的恐怖世界;正面的是社会没有了政府,人人享有绝对的自由,达到太平康乐的乌托邦(Utopia)世界。
无政府主义者厌恶武力干预个人的自由,但是常被指斥为恐怖份子,这是因为其中激烈份子,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采取「弱者」对付「强者」的恐怖手段,以反抗政府权威,冀求达到他们崇高的理想。
卡克(John P. Clark)为安那其主义下了一个定义。
他列下四项:(1)理想的一个无压迫性,非权威性的社会,(2)以反对权威性的观点,对现今社会与其机构的不满和批评,(3)相信人类有善良的天性,能够逐步地有显著的进步,而终达到理想的目的。
(4) 有一个改革的策略。
这策略必须包括即时进行设立无权威性,分权式(decentralist)的社会机构。
[卡克1978,13 ]卡克认为任何政治理论,能具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可以说是“完全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complete sense). 如果只符合部份的条件,则可说是“有限度的安那其主义”(Anarchism in a limited sense). 美国学者查彼得(Peter Zarrow) 引用卡克的定义,来分析中国民初时期的安那其运动,结论说中国的安那其人在相当限度上,是符合上述的四个条件的。
陈炯明互助进化论思想探析——《闽星》时期的考察
义思想 的影响程度 , 根据现有资料 , 他广泛而深入地 接受 无 政府 主义 思想则 是在 闽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护 法 时期 。在 这一 时期 , 陈炯明以《 闽星》 为阵地 , 发表系列诗文, 积极 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 , 并形成 自己独具 特色的互助 进化 论 思想体 系 , 进 而 演 变 为 陈 炯 明独 具 个 性 的政 治人 格 特质 。
建设 , 使其 辖 下 的漳 州地 区被称 为 “ 闽南 的俄 罗 斯 ”, 得到 了国 内外 人 士 的一 致 称 誉 。 同时 , 他 敏 锐 地捕捉时代潮流的涌动 , 在五四运动爆发后 , 发表 电 文支持学生运动 , 办报纸, 写诗文 , 使闽南呈现出新 文化革命的风潮 , 他的政 治价值观也第一次通过系 列 诗 文为世 人所 知悉 。 北 京五 四学 生 运 动 爆 发 后 , 陈 炯 明 给 予 了积极 的响应 , 他发电声援学生爱 国行动 , 痛斥北京政府的 卖 国行 径 , 表示“ 吾人处 此 , 不独 为 自卫计 , 当抵 死力
动在闽南生根发芽 , 陈炯明听从朱执信的建议 , 邀请 广‘ 东无 政府 主 义者梁 冰 弦 、 陈秋 霖 、 刘 石 心 等来 到漳 州, 成 为在 漳州宣 扬新 思想 的 中坚 , 最 主 要 的则 是创 办 了《 闽 星》 半周 刊 和 t : t 刊。 以“ 在 福建 为 圆心 的起 点 运 动 , 做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闽星》 半周刊, 创刊于 1 9 1 9 年1 2月 1日, 发行 3个 月刊 出了 l 6期 之后 ( 2卷 8期 ) , 因 为准 备 粤军 回粤 的军 事行 动 , 正 式停 止 出版 。另 外 , 有感 于 闽星半周 刊在 “ 智 识锢 蔽 的漳 州 ” 产生 的 回响 不 大 , 1 9 2 0年 1月 1日, 又创 办 了《 闽 星》日刊 , 每 日出一 大张, 目的 在 “ 为地 方人 士增 广见 闻 ” 。 l 6 陈 炯 明除 了热 心 支持 、 倡 导漳 州 的新文化 运 动外 , 还 亲 自一 试 身手 , 系统 阐发 自己的思 想 。在 《 闽星 》 半周 刊两 卷 l 6 期中, 发表了 4篇专文 、 5首 白话诗和 1 通信 函。 从 陈炯 明此一 时期 的著述 中 , 可 以 明显 看 出他 受 无 政府 主 义影 响 的互 助进 化论 思想 的形成 。 《 闽星》 半周 : t : l J : l : l J 发 陈炯 明诗 文篇 目表
陈炯明为什么要叛变
陈炯明为什么要叛变?陈炯明(1878年-1933年),粤系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袁世凯。
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
他在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他的部下不满孙“过河拆桥”对待陈,于1922年6月围攻总统府,意在驱逐孙中山离开广东。
孙中山逃到永丰舰。
孙于次年收买陈手下部将,陈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被迫离开广州。
孙派人暗杀邓铿,并将责任推到陈身上。
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
后病卒于香港。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且作风廉洁。
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认为孙中山的北伐革命不切实际而反对。
其对广东的贡献有:政治上,实施“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模范省”。
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机构,如: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
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运行有序。
推行基层民主和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上,私立学校兴盛,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
陈炯明与孙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炯明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一般人印象里,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其罪证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的炮轰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上海。
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不是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把历史事件放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作客观的考察,还是率由旧章,简单地用“乱臣贼子”、“犯上”、“弑主”、“逆伦反常”之类封建罪名,作为定谳,实在无助于重新厘正这笔历史旧账……根本分歧陈炯明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是维新运动所培养出来实行立宪的人才。
谜一般的人物陈炯明
在副议长丘逢甲等人出面作保的情况下, 陈炯明于这年 10 月重返广州,惊魂未定的他 很快投入筹备次年的“三·二九起义”之中。在 黄兴主持的起义统筹部中,陈炯明担任编制课 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并一度代替胡汉民行使 秘书课课长职责。在筹备起义方面,陈炯明做 了大量工作,他和邹鲁于起义前夕创办《可报》 鼓吹革命,免费赠给军人“,军界靡然争阅”,促 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但陈炯明在起义爆发 时,却逃往城外,躲藏在尾珠江上一个盐船里, 留下一段难以述说清楚的公案。
1918 年 8 月,遵照孙中山的安排,陈炯明 率援闽粤军进驻漳州,创建了闽南护法区。鉴 于漳州街道“窄狭污秽,不但交通不便,且有碍 居民卫生”,陈炯明成立工务局,拆卸城墙,修 筑堤岸、码头和跨江大桥,将原先狭窄不平的 街道改建为整齐的石板马路,交通大为改观。 漳州各县向无市场与屠宰场,小贩常当街摆设 货摊,屠户则沿街宰杀猪羊,致使市面拥挤不 堪,腥臭异常。陈炯明命令兴建市场和屠宰场 各一所,要求商家、屠户迁入营业,并饬令各县 仿照实行;同时,还把马路沿线破败陈旧的商 铺改建成整齐划一的模范商店。这年 10 月,开 始兴建漳州第一公园。该公园占地 42 亩,东门 入口处树一石碑,四面雕刻孙中山、章太炎、胡 汉民和汪精卫亲笔题写的“博爱”“、自由”“、平 等”和“互助”八个大字。园内花木遍植一新,曲 水幽岩,引人入胜;音乐亭、美术馆、图书馆点 缀其间,给公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陈独秀与陈炯明关系探析_卢玉华
2011年4月第30卷第4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Anq i n g Teachers College(Soc i a l Sc ience Ed ition)Apr.2011Vo.l30No.4陈独秀与陈炯明关系探析卢玉华(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广东 广州 510071)摘 要: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
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
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
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关键词:陈独秀;陈炯明;关系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1)04-0070-06陈独秀与陈炯明,一个是赫赫有名的民主斗士、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一个是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粤系军阀。
两人虽然立场、地位迥异,却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其人生轨迹产生过一段意味深长的交集。
这种交集,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后来的短暂合作,最终分道扬镳,演绎了一段曲折的历史交往,而这一交往过程,又在客观上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政坛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状,同时,也为那个年代中共党组织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背景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一陈独秀是安徽安庆人,生于1879年;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生于1878年,两个年龄相差不大,而且都出生于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从小接受旧式教育,在长辈的压力之下,走上了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道路。
1896年,陈独秀考中秀才,两年后的1898年,陈炯明也考中秀才。
之后,两人都激愤于国内形势的危亡,放弃了旧式科举之路,告别妻儿及家乡的安逸生活,远赴他乡追求各自的理想。
陈炯明
人物简介: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课本里的陈炯明,是以一个乱臣贼子的面目出现的,作为反动孙中山的可耻下场,来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
无论国民党史还是共产党史,都将陈炯明描绘成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他的所谓贡献,总是被一笔草草带过。
不过,折戟沉沙铁未销,时间总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的自治理想与实验,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陈炯明中秀才时,科举制度已是日薄西山,虽然远不如父辈那么风光,但仍不失为一件快事,至少证明自己的本事,不逊于他人,没有给祖宗丢脸。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两句豪言壮语,我们早已耳熟能详,遗憾的是耳闻目睹的事实,往往与之背道而驰。
那么中国的当政人物中有没有人真的曾付诸实行呢?尽管凤毛麟角,但还是有的。
曾任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的陈炯明就是突出例子。
1919年9月,他在漳州发布《振兴教育令》,把改良县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积极办理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列为当务之急。
在聘请钟荣光为国民教育高等顾问的同时,陈炯明还任命梁冰弦为教育局长,执行“一乡一校”计划,在农村普遍设立现代学校。
陈炯明不惜经费,宣布禁绝私塾,改而设立从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到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学校。
困难重重,仍然坚持教育建设1919年12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了闽南护法区的教育:“计龙溪一邑,学生数约有12000余人,较去年又增加三倍”。
1920年4月13日再报道:“以龙溪一邑为例,本年(1920年)增加国民学校47所,高等小学以及乙种农业5所,添办工读学校1所,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各1所,又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
陈炯明“联省自治”思想浅析
山的北伐 政策 背道 而 驰 , 酿成 政 争 , 终 导致 “ 最 六
・ 一
六兵 变 ” , 陈二 人 彻 底决 裂 。12 孙 9 5年 , 在
国民党 两 次东 征 之后 , 陈军 失败 , 陈炯 明下 野 , 从 此 寓 居香 港 , 被 推 举 为 中 国致 公 党 首 任 总理 。 并 13 9 3年病 逝 , 5 年 5岁 。著有 《 省 自治 运动 》 又 联 (
毕业 于 海丰 师范 学 堂 和广 东 法政 学 堂 。 10 9 9年 ,
名《 设方 略》 、 中国统一 刍议 》 。 建 )《 等 撇 开 政治上 的功 罪是 非不 谈 , 陈炯 明的 为政
与为人 都并 非没 有值得 肯定 的地 方 。他在 出任 咨 议 局议 员 , 驻军福 建漳 州和 主政广 东期 间 , 为改 良 社会做 出了很多 有益 的探 索与 贡献 。秀才 出身 的 他, 曾在 广 东法 政 学 堂 以 “ 优 等 ” 业 , 讲 英 最 毕 能
S p.2 2 e , 01
V0. 9 No 5 12 .
陈 炯 明 “ 省 自治 " 想 浅析 联 思
任 明, 袁 刚
( 京 大 学 政 府 管 理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 8 1
摘
要: 陈炯明是一位致力 于民权与共和 的革命 者 , 着眼和平建设 、 是 思考 中国治理之道 的思考者 。他主
21 02年 9月 第2 9卷 第 5期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L d n nvri o r a( hl o h n o i c n e d i ) u o gU i s yJ un l P i s p ya dS c l i c sE io e t o aS e tn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
陈炯明的理想、情操及其历史鉴戒◎陈友乔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惠属海丰人,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在近代史留下了深重的印痕: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他都是不可掠过的;而且,他还是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
陈炯明是一个坚执“联省自治”政制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把广东建设为省自治的模范,起信于他省,最终实现民主联邦制的统一国家。
”[1]尽管他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先行者,他矢志不渝,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后来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此外,陈炯明还具有颇受赞扬的情操,即深挚的爱国爱乡情怀、坚韧执着的理想主义、鲜明的为政以德思想,这对于当下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民主联邦制理想秉持的民主联邦制(亦即联省自治),是陈炯明理想的中心内容。
陈炯明应对时艰,精心策划,提出了一套相当精细的民主联邦制方案,并努力付诸实施。
虽然他的这一理想遭受到了挫折与失败,但是,他是民主联邦制理想真诚的信仰者,他的民主联邦制理想及其实践,对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现国家统一、独立、民主、富强,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启示。
陈炯明希图建立的民主联邦制,是以欧美联邦政制为型范,熔域治、业治于一炉,建立中国式的乡、区、县、省、国层垒而上的五级政制。
所谓联治民主制,“简言之,即联乡治区,联区治县,联县治省,联省治国是也。
析言之,即全国政治组织,以业治为经,域治为纬,组成五级政制。
自乡治以上,各级构成分子均以区域职业两种团体为基本单位,其顺序则以乡自治为基础。
由此基础,层建而上,则为区、为县、为省、为国是也。
”[2]进而,他提出三建主义,即先建设中国为建亚之台柱,依次建亚洲联邦,使成为建设世界联邦之柱石;再进建世界联邦,然后通过促进建设事业,并协谋国际和平运动以及共建人类共同生活的运动而臻世界于大同。
要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民主、富强,陈炯明力主和平统一为先着。
军阀陈炯明:不惜裁兵省钱办教育
军阀陈炯明:不惜裁兵省钱办教育广东海丰县的马宫港口,眼下正处于休渔期,港口停满了当地的渔船,显得十分平静。
100多年前,这里曾是陈炯明领导当地民众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参加广州新军起义的海陆丰籍义士、黄花岗起义的当地敢死队员(119名),就是从这里登上盐船赴穗作战的,1911年陈炯明发动淡水起义所需的枪械军火,也是从公海驳运至马宫,再分送至各地。
日前,本报记者寻访了曾经救过陈炯明的当地村民邓璘声(又名邓乃妹)的后代邓城太、邓城波兄弟、陈炯明的侄孙陈炎伦和当地学者陈治赠,向他们了解关于陈炯明在当地流传的一些故事。
村民讲古:陈炯明上门报恩1910年2月的一天,海丰县马鬃(今马宫镇)上宫村村民邓璘声像往常一样出门去干农活,走到村道时,突然见到两个人从村后面的上宫山里窜出来,对着邓璘声急促地呼喊:“救我们,后面有清兵追杀我们!”邓见两人长得面目和善,隐隐约约又听到不远处传来喊杀声,忙将他们藏到附近一处茂密的草丛中,自己则若无其事地回到村道上。
果然,一支清军很快就出现在村道上,厉声质问邓璘声有没见到两个陌生人出现过,邓璘声摇头表示不知,清军便进村里、山中查找,搜寻无果后悻悻而去。
清兵远去后,惊得一身冷汗的邓璘声见两人又饥又渴,便将他俩带回家中招待他们吃了顿饱饭,当天清兵仍在附近出没,邓便把他们两人藏匿在家中过夜。
第二天一早,有人开船前来接应他们离开马宫,二人匆匆告别:“救命之恩,日后定当报答。
”因时间匆忙,邓璘声只知道他们是“从县城来的读书人”,并未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
1911年8月听闻陈炯明在淡水发动起义后,邓璘声组织了当地的一支民军,在与陈月波等人光复海陆丰后,又参加了光复惠州的行动,随后被编入陈炯明的“循军”序列。
任连长驻防平山,他惊讶地发现陈炯明很像自己去年救过的其中一位陌生人,但又不敢询问证实。
陈炯明主政广东后开始整编民军,邓璘声等人被遣散回家。
回去不久,陈炯明突然造访上宫村找到邓璘声,给其颁发了张“追踪张(良)范(蠡)”的樟木牌匾,并对邓璘声说道:“你随我到广州去吧。
拜谒陈炯明墓
当天上午10时,天阴阴的,微微飘着些丝雨,我们来到惠州丰山公园,准备前往陈炯明墓地拜谒。在雨中穿行的时候,朋友边走边开玩笑说:难道竞存先生也知道海陆老乡来拜谒他?不然的话,怎么会前几天还艳阳高照,今天却突然下起雨来呢。
陈炯明先生虽然为民国风云人物,并曾主政广东省,但是要找寻他的墓地却颇费周折。因为在来之前功课做得不够,只知道他的墓地大概是在丰山公园附近,具体位置却不知道,所以当天找了许久都没找到。一开始,我们走到丰山公园里边去,那是一个属于迷你型的公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占地面积不是很大。我们里里外外把整个公园都找了个遍,却连影子都没找寻到。询问路人,却发现这里的人基本上连“陈炯明”的名字都表示不曾听闻过。接着又打电话给不少久居惠州的朋友,大家也纷纷说不知晓。后来托朋友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是在西湖畔的紫薇山,但是这个紫薇山究竟在何方,依然是无人知晓。
我们下车后,站立在陈炯明墓前,久久不能言语。实在想象不到,一位曾经在中国历史的某个阶段叱诧风云的人物,死后竟然就这样默默地长眠在惠州西子湖畔。不过后来反过来一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位国共两边都不讨好的民国将军,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保留一块容身之地,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我们站在碑亭前,发现碑亭已经相当破败,亭体四周的墙体脱落了不少,不过亭子顶处还算保存较好。墓室呈圆型,约为一米五半径,高在一米二左右。看得出当初下葬的时候,虽然谈不上气派,但是整体却不失庄穆和威严。墓室位于碑亭后面,整体已经残败得不敢认了,圆柱型的墓室,其边缘已经坍塌得差不多了,墓顶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杂草。最奇怪的是,我们找遍碑亭和墓室,除了开头所说的“陈竞存先生墓”和“章炳麟题”几个字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记载此墓主人的相关文字,没有墓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历史地位等按常理应该有的文字介绍。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没有呢,还是历经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后被毁掉了。总之,要是不知道陈炯明字“竞存”,又或是没有心理准备的话,恐怕天天路过的人也不会知道这个破败的墓下所长眠的就是民国风云人物陈炯明。
陈炯明
概述
陈炯明墓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粤系军阀,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段祺瑞政府。他在帮助孙中山的同时,也与孙中山对立。在粤系党政系统中拥有深广的人脉,与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姚雨平等人有袍泽之谊,后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他在二次革命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包括蒋介石。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后卒于香港。
大事记
1908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
1909年创办《海丰自治报》,旋被推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翌年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参加党人刘思复等组织的支那暗杀团。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陈任统筹部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武昌起义后,赴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建立循军,光复惠州所属各县。广东光复后任副都督、代都督、绥靖经略、护军使。二次革命中,宣布广东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1915年,联络一来自原国民党人组建中华水利促进社;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陈炯明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
1922年4月,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暗中从事抵制北伐,破坏统一的行动,其部属叶举等头目于6月16日派兵包围总统府和粤秀楼,意欲把孙中山赶出广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民国经济史论文
民国经济史论文一、新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和宪政经济学及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民国经济史的重点是与当代新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和宪政经济学有关的问题: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近国家经济学的正式数学模型将霍布斯Hbbs,1651)有关国家的思想数学化了。
有名的霍布斯丛林假说认为在没有国家制度时,每个人都是其他个人的敌人,他想尽办法偷抢人家的财产,也想尽办法不被别人偷抢,在这种没有国家制度的条件下,大量资源被用于从事偷抢和防止被偷抢的活动,因此生产活动不可能发达起来,而偷抢在结成人群的团体之间发生时,就是战争。
按照李克的模型,当王权出现时,它能通过税收创造公共财政,用来支持其奢华的生活,同时用它支持司法、执法系统以惩罚其他人的偷抢行为。
因而这种被霍布斯称为利维坦的政府权力成为交易中进行仲裁的第三者。
它可能有效地改进交易效率,促进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进步。
按宪政经济学的思想,私有产权不可能由看不见的手产生,而是需要合法的强大的国家警察暴力为基础。
但是由于国家惩罚偷盗的权力以统一、垄断和强制性暴力为特征,所以它很容易被执政者利用来侵犯而不是保护财产权。
而如何形成合法、强大的国家暴力用以保护财? 笾仆档粒 闭业揭恢只 颇芟拗普庵止 冶┝Ρ旧淼耐档列形 统晌 梅⒄沟墓丶 5鼻宄 胰 υ谥凑 呗⒍险 蔚奶跫 卤挥美醋非筇厝ń准独 婧退鸷ι缁崂 妫ㄋ 焦 一 嶂饕澹┦保 迥┑木 梅⒄沟穆浜蠛屯V途头⑸ 耍 惫 一 嶂饕迨拐 ㄊ ズ戏ㄐ裕 蚨 骨看蠛戏ā?nbsp;统一的国家暴力崩溃时,民国初年的社会动乱就发生了,二者都造成交易效率低下,分工发展迟缓,生产力进步缓慢。
西欧是从几个世纪的动乱中逐渐形成国界不可侵犯的概念,既保留了政治不统一,又维持了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使以上国家功能的两难得以解决。
这是欧洲经济发展快的动因,但其代价就是战乱连绵。
美国用联邦制度、三权分立、普通法、宪法司法和用宪法严格限制国家权力等一套制度和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在一个统一、实行地方自治的大国内解决了上述国家功能的两难,因而使其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
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的原因剖析
诱过 于孙外 我 们从 中也可 以 看 出 两 点 他 们 之间 的矛盾 由来 已 久
。
一是 孙 陈 的决裂 是政 见 分歧 导 致 矛 盾激 化造 成 终于 不得 不分 离而立于 互抗地 位
, , ,
孙
、
陈的决
,
裂 是 必然 的
这 段 话 中陈炯 明两 次提 到 他反 对 孙 中山先 生 的某种政策
参 加 组织
中华水利促 进
孙中 年
。
与
中 华革命党 对抗
从事分 裂活 动
“
捏造事实对 孙中 山进 行低 毁和 攻击
山多次 派人对 陈 炯 明进 行说 月 及 教育 共粤f
。
希 望他 能有 所悔改
孙
、
但 陈炯 明却执迷 不 悟
,
19巧
,
月孙给 叶独 醒 的 信 中气愤 地 指 出 :
,
陈竞存 于 本 党所 为
、 ,
众望所 归
民意 难违
。
陈炯 明 的如意 算 盘 落 了空
, 。
孙 中 山返 粤 后
府的争 论愈演愈 烈 讲话时形 象地指 出
招牌
,
随着斗争 的发 展孙 认识 到护 法 已 不能 解决 问题
只 有建 立 一 个 强 有
力的政府才能与 北方军阀对 抗
:
“ ,
得 到 外 国 的承认
回 到 广州 后 他 对 第一 师
,
先是
,
“
主张 军政府宜 暂 在 上海
”
就议 和 办事 处行 使职
由于 孙 中 山在 人 民 群
,
接着
,
“
又 诱称 粤省财 政 支细
,
革命家孙中山与大军阀张作霖
革命家孙中山与大军阀张作霖,本应是水火关系的两人,居然建立起了一种不寻常的个人关系。
他们密切合作,对当时的南北政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19年夏,曾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参议院议长的李盛铎派侄子李守冰来粤拜见孙中山,说:“吴佩孚欺世盗名,残民肆虐,非廓清之不足以拨乱而反之正。
直系军阀拥兵数万,纵横数省,非夹击之断难收廓清之效。
”他希望孙中山能“接洽北方之能击吴佩孚者。
”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的梁士诒,在组阁前也来到广东见孙中山,提出了一个“合粤皖奉为一炉”的计划。
孙中山表示赞同,派东北籍老同盟会员宁武居中联络。
1920年夏,张作霖正在天津参加巡阅使会议。
宁武以华侨资本家代表的身份与张作霖见了面,并会谈了两次。
在第一次会谈中,宁武提到孙中山已经同段祺瑞准备合作,共同对付曹、吴。
张作霖坦率地说:“这件事我也知道。
我是带兵的,老粗,不懂政治。
不过,我很不明白:孙中山是开国元勋,著书立说,革命党怎么能跟这路人(段祺瑞)合到一块?”宁武回答:“不论什么人,只要肯革命,孙先生是都可以合作的。
”此后不久,奉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宋文林来转达张作霖的话,拟派少将副官张亚东带着问候信同宁武一起去见孙中山。
这次是孙中山与张作霖初次直接联系,双方都在试探对方,孙中山只写了封回信交给张亚东返奉复命。
1921年2月,宁武到沈阳后,他先与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杨宇霆、混成第三旅旅长张学良进行会谈,然后拜会张作霖。
张作霖明确表示:“现在国家成了个烂羊头。
孙先生是开国元勋,谋国有办法,我想派人去向他请教一切。
你可打电报先去联络一下。
”张作霖指派奉军旅长李少白(又名李梦庚)同宁武一路南下,并带去一本密电码。
在桂林大本营,宁武引荐李少白拜见了孙中山。
经过晤谈,孙中山感到和张作霖合作可能性很大,让他们给张作霖带回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联合讨直的问题。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5月,奉系军队退守关外,直系军队占了上风。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军阀大获全胜而告终,直系军阀从此完全控制了北京的中央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
作者:李育彬
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
摘要: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继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和袁世凯独裁政治之后,地方自治思想逐渐流行起来。
而陈炯明(1878-1933)作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联邦宪政、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
这位在1925年2月和10月,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举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的陈炯明,是民国时期的积极主张地方自治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陈炯明;地方自治;思想评析
1 引言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仍然没有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20世纪初的中国仍然处在风雨飘摇中。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同阶层的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张勋的复辟帝制以及段祺瑞的军阀统治都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行不通。
围绕着国家政体是采用总统制、联邦制还是单一的独裁政治争论不休,在此背景之下,地方自治思想兴然而起。
2 陈炯明地方自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2.1 陈炯明的出身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汕尾市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
海丰县虽然三面环海,但当地的思想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仍然比较守旧。
县内封建宗法关系错综复杂,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人们的自治思想仍然停留在狭隘的地方主义上,乡里发生的大事习惯于交由族长或绅士处理。
陈炯明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深受封建制度的影响,所以在早期的自治思想多少受到地方主义的影响。
再就是陈炯明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地方自治,陈炯明在此思潮的影响下,也发展了他的地方自治思想。
2.2 儒家思想的影响
陈炯明在入新式学堂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而且陈炯明的祖父和父亲都精通儒学。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必然渗透着儒家思想。
首先就是他提倡的“仁”的思想,反对地方官员的贪张枉法、滥杀无辜,还给在南京粤战中牺牲的烈士建“建国成仁”的墓碑。
其次是他提倡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君主立宪的时期毅然投身辛亥革命,比起康梁来思想较激进,在后来的暴力统一过程中,则相对保守的选择由下自上的和平统一道路。
最后
就是深受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著作《闽星》充斥着“全人类主义”的思想。
2.3 陈炯明的阶级背景对他自身思想的影响
陈炯明出身于绅乡阶层,在革新时代相当于工商业者兼地主。
所以面对社会形势,既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也带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因此陈炯明的思想也始终坚持中间路线。
3 陈炯明地方自治思想的内容
3.1 联省自治思想
联省自治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思想,一是由各省自己制定宪法,然后按照省宪实行对省的治理。
而是由数省联合成立联合政府,由各省派代表出席联省会议,并制定统一的宪法,以实现对地区的自治管理。
陈炯明一直以来就主张联省自治。
早在1909年,陈炯明回到家乡创办《海丰自治报》,自任主笔,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国的唯一良方。
为此他做了许多实践活动,诸如他在广东咨议局就提出了许多关于联省自治的提案,主张建立乡镇地方自治研究所,研究乡镇自治的办法,还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学习。
此外他还阐明联省自治的意义,指出通过联省自治可以使人民养成民治精神。
在国家的统一观念当中,陈炯明认为人民是国家统一的力量,而军阀则会使国家分裂。
他还认为由于国家统一的方式不同其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也是不同的。
如通过专制暴力手段取得国家统一则建立的是专制主义政权,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民主自治方式实现的统一国家建立的则是民主国家。
在对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陈炯明还解释了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他认为民国以来的混乱局面全是由于中央集权所引起的,军阀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换来的只能是军阀政权的更替。
而反观美国建立联邦制的共和国则实现了民主,所以地方自治不会导致国家分裂法尔会促进国家统一。
他指出地方自治是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假若出现独裁的状况,还可以通过宪法废督,进而保障政权的民主,所以地方自治思想绝不同于古代的地方割据思想,它是有宪法作保障的。
那么如何实现地方自治呢,陈炯明提出了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处理好人民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切国家大事都与人民息息相关,那便应该由人民自己决定处理自己的事情。
若果凡是都接受中央的指令,则离中央越近而离人民越远,反之亦然。
人民自治可以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增强人民的自信心,切不可忽视人民的自治能力。
3.2 联治民主思想
陈炯明下野后,中国政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统一与独立、中央与地方、民治与民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越演越烈。
因此陈炯明就在联省自治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联治民主思想,以探索国家统一道路。
他认为专政与民主是完全对立,不能共存的,更不认为国民党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最后在通过党化教育实现民主自治。
此外他还指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缺点,认为人民可以自治为什么要通过官僚来“训政”呢。
由此他提出的“联治民主制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地方自治,进而实现联乡治区,联区治县,其次逐级类推,最后实现联省治
国,建立民主自治国家。
与此同时,他还描绘了一幅乌托邦似的理想世界。
主张第一步建国,第二步建亚,第三步建世,从而实现万国联邦的理想局面。
4 对陈炯明地方自治思想的评析
对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向来评价不一。
一方面有人认为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是为其地方割据和军阀武装做掩护,另一面是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孙中山的思想相违背,自然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否定。
但是我们研究历史,应该从客观的史实角度度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做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首先陈炯明将地方自治思想很好的付诸实践活动,或者说他的毕生活动都是在为探索地方自治道路而努力。
他所强调的地方自治思想并不是在为军阀割据做掩护,事实上他本身还极力反对军阀割据和暴力统一。
他的地方自治思想的产生是在充分参考了西方民主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中国的统一,而不是个人的独裁。
其次他提出的地方自治思想并不是简单的主义之争,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在他的著作《中国统一刍议》和《建设方略》中都有体现。
此外陈炯明还积极参加咨议局的自治运动,为联省自治体制的建立献言献策,还躬身试行,充分尊重人民。
最后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的潮流的。
在当时集权共和国的背景下,中国继清朝之后又陷入了混乱。
所以人们纷纷探讨如何使集权下中央权力得到制衡,进而保证国家的统一稳定。
陈炯明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适应当时的时代需求的。
5 结语
历史终将远去,历史也终将得以明证。
陈炯明下野后避居香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三省。
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
其后,他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直至今日都是我国参政党之一。
对于陈炯明地方自治的否定也不能掩盖其思想所体现的现代国家管理理念。
在民主化已经开始实行的今天,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对于国家民主化的发展仍有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其思想光辉是不能被掩盖的。
参考文献
[1]任玥,袁刚. 陈炯明“联省自治”思想浅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9-13.
[2]赖柳成. 浅析孙中山和陈炯明联省自治思想的分歧[J]. 才智,2014,23: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