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合集下载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徐悲鸿《奔马》设色纸本立轴108×55cm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是徐悲鸿晚期作品中的一幅精品佳作。

画中悲鸿先生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大笔挥洒画出马头。

仅马的额鼻部用一道白粉提亮,类似西洋画中“高光”手法,整体以素描明暗虚实关系达到了己未和谐的笔墨效果。

骏马整个身躯全靠墨色的干湿浓淡来凸显出骨骼结构,马肚用粗笔勾勒,显示出它的肌肉紧绷。

马腿的曲线极富弹性,以虚实相间的小笔钩勒马蹄,更觉有四蹄生风之感。

鬃毛及马尾潇洒飘逸,随风而舞,有横扫千军之势。

马头神采飞扬,冲击力极强,似乎要破纸而出。

画中线条起伏跌宕,方圆兼用,粗细并重,姿态多变,妙趣横生。

悲鸿先生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悲鸿马一改千百年来传统画马的白描勾染式的描绘,把西洋画的明暗技法融入中国画大写意风范,使画马的描绘达到神形兼备、酣畅淋漓的至高境界!细品此幅《奔马》,作品构图简洁,骏马几乎占据着整幅画面,视觉冲击感极为强烈。

而在画的右下角,先生洋洋洒洒写下五行长款,在悲鸿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风驰电驶,躡影追飞,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卅七年晚秋,悲鸿。

节嵇康诗,俊升学长惠教。

”题款诗句中,悲鸿先生以三国嵇康《赠秀才入军》概括了画面主题是飞驰的骏马。

另外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

这一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徐悲鸿个人,都是处于巨大的转变中。

当时他以这种焦急万分而又坚忍不拔的心态画奔腾的骏马,其笔下已有一种恢弘的历史感,一种奔腾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强悍作风,恰如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我们也可以看出悲鸿先生借此图对于受赠者深厚的情谊与殷切嘱托与期望。

题款的诗句意气风发,与骏马的器宇轩昂相得益彰,可谓是点睛之笔。

上款人“俊升”即吴俊升,著名教育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前中央大学教授、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等职,最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任校长,1969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中国画开现代中国画风⽓之先,尽管在形态上与⼈们习见的传统绘画有很⼤的差异,但却并不影响⼈们的接受,因为其表现⼿法是中国画的,仍符合⼈们的审美习惯。

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具有鲜明的个⼈风格,可以说⽆⼈不知。

徐悲鸿对马⾮常熟悉,其作品中的马千姿百态,古⼈未曾画过的⾓度和动态,在徐悲鸿笔下都有精彩的表现。

徐悲鸿有⾼超的造型能⼒,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表现在他的画中,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徐悲鸿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魄的⼒量。

此图之奔马以⽔墨为之,奋蹄振鬣,⼀往直前,直欲破壁⽽出,境界颇近杜诗“所向⽆空阔,真堪托死⽣”之句。

值得⼀提的是,徐悲鸿书法受康有为影响,把碑写得⽣动活脱,或稚拙雄肆,或平淡冲和,实有出蓝之势,卓然成家,惜为画名所掩,⽽于画中题款或可略见⼀斑。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徐悲鸿,是推动中国画继承、发展和传播的美术教育家,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附图:J114 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发行于1984年7月19日)《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1978年5月5日,为了展示中国绘画艺术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奔马》特种邮票,全套10枚。

(10-1)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51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这幅画是在北京悲鸿故居里画的。

画面上题诗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10-2)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5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面上题字为:“敷孟吾兄教之,卅四年岁阑悲鸿。

”点明了作画的时间和目的。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它英俊矫健,昂首环顾大地,颈鬃和长尾飞动,兴奋之情溢于画面。

(10-3)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8年6月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正面角度,生动地描绘了骏马飞奔而来的勃勃英姿。

画面上题字曰:“卅七年六月悲鸿想象汉时盛世天马涞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

”表达了徐悲鸿当时迎接全中国解放的兴奋心情。

(10-4)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骏马形象。

画面题诗曰: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

表达了徐悲鸿积极抗日的强烈愿望。

(10-5)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画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幅立轴《奔马》。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徐悲鸿的奔马图很受世人的欢迎,由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市面上存在有大量的仿品。

下面介绍几点如何鉴赏徐悲鸿真迹的方法。

首先,徐悲鸿的骏马画中以马尾和鬃毛最为精彩,也最容易看出问题,如果马尾和鬃毛画得笔飞墨舞,质感、运动感极强烈,笔法生动简练则为真品。

反之,凡是马尾、鬃毛运笔繁琐呆板,无迎风飘扬的气势,则很有可能为仿品。

第二,观款。

徐悲鸿骏马画的署款或自题,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徐氏署款一般用“悲鸿”二字,极少联写“徐悲鸿”三字。

其款字的写法,早年多用楷书,中晚年用行书,草书极少,有的油画作品还有用法文的。

所署年款,1949年前,多用干支或民国年号纪年。

1949年10月以后开始用公元纪年,也有用干支的,但比较少见。

徐悲鸿的题款书法主要学魏碑,以后又借鉴了清代书家,博采众长,笔法自然流畅,端庄古朴。

而仿品所写的徐书,多数笔法轻飘、往往在一个字的飞白处和字与字之间牵丝处出现破绽。

第三,印章。

书画作品中的书画家印章,是说明作品为自己所作的凭证,它是书画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印章可以翻刻,特别是锌版出现以后,所刻印章,可以做到丝毫不差。

加之后人还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印章作伪,故使印章在鉴定中作用降低。

鉴定印章最好的办法是真假印对照。

一般来说,真印的篆法、刀法大都自然流畅,印色鲜艳洁净。

而翻刻的印章,大都是光滑板滞,或作残以充真,印色污浊。

锌版印则较软。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熟悉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无数雄姿英发的骏马形象。

其骏马作品,历来是拍场上的焦点,尤其是奔马,一向是超过立马、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作品。

LOT 77徐悲鸿奔马图设色纸本立轴辛巳(1941)年作76×66 cmRMB 1,800,000-2,500,000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第一代去西方留学的杰出画家,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负笈西洋,但是能像徐悲鸿这样为发展中国绘画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却无第二人。

在绘画创作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且尤善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

徐悲鸿对于画马情有独钟且用力至勤至深,他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

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踏着时代的风雷,为中国画坛注入了前所未见的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此幅《奔马》作于1941年(辛巳),画中马匹四肢腾空,马鬃在风中飞扬,马尾在风中飘散,将奔马斗志昂扬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骏马的外形,再以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准,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无不意到笔随,显现于墨色之中。

悲鸿先生以笔墨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不可遏制的热情。

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任其在广袤的原野上狂奔,骏马虽然瘦削却风神俊秀。

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九三九年,徐悲鸿先⽣应邀⾄印度国际⼤学讲学并举⾏画展。

当时他还应印度⼤诗⼈太⼽尔邀请,游历了西马拉雅⼭之⼤吉岭。

在那⾥看到了许多罕见的⾼头、长腿、宽胸、⽪⽑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

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量写⽣,进⼀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和姿态。

此后,他便更⽣动地画出了马的⽓质和活⼒,从⽽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称道珍爱。

鸿先⽣总结说:“美术之⼤道,在追索⾃然”。

“吾所法者,造物⽽已。

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野⽜马,篱外鸡⽝、南京之驴,江北⽼妈⼦,亦皆吾所习师也”。

悲鸿先⽣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

要画,就得给我⼆⼗⼑宣纸,把这⼆⼗⼑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架、肌⾁、组织。

⼜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

他熟悉了马的⽓质、马的结构、马的⽇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法,塑造了那⼀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

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由的象征。

⼀九四⼆年从印度回国后,悲鸿先⽣在艺术界集有基础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中国美术家学院研究绘画。

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采⽤泼墨或⼯兼写意的表现⼿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质。

据说徐悲鸿⾃⼰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还是在⼀九四0年访问印度之后。

⼀九四0他在⼀幅群马图上题款⽇:“昔有狂⼈为诗云,⼀得从千虑,狂愚辄⾃夸,以为真不恶,古⼈莫之加。

悲鸿时客西马拉雅⼭之⼤吉岭”。

他的原配蒋碧薇,是⾢⼈蒋⾹⾕之⼥,也是有名艺⼈,⼜是当时所谓的交际名花。

⼀九三六年因双⽅意见不合⽽离婚。

⼀九四五年冬,徐悲鸿与廖静⽂⼥⼠在重庆结婚,证婚⼈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百多⼈。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篇一:[徐悲鸿的奔马图]爱国作文:奔马图这是一匹正在飞奔的马。

马头高高昂起,尾巴正在甩动,像要跃出画面。

这匹奔马形神兼备,动作协调,它那自由奔放的样子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这匹马的线条好,有轻盈的动态美,而且马尾和鬃毛疏密结合,浓中有淡,马的嘴、鼻、眼、耳皆生动传神,真不愧为大师级的水准。

这是一匹骏马,可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马的两只耳朵一直竖着,好像随时都有危险。

马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微微张开,头顶的鬃毛迎风飘动,就像女孩的长发。

那尾巴乱乱的,显然已被风吹得不成样子。

四蹄腾空,仿佛要飞起来。

那速度之快,就像闪电,就像一匹无“马”能敌的天马。

马脖子被粗粗的水墨线条勾勒,显得百般精神。

整匹马为粗墨与细墨所勾勒,显得栩栩如生,好似活的一样。

这匹马昂首扬尾,膘肥体壮,难怪能有闪电般的速度,惊人的耐力。

马,是徐悲鸿先生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个个趾高气昂,神采奕奕,令人叹服叫绝。

徐悲鸿一生画了许许多多的马,而我最喜欢的马,正是这幅《奔马图》。

徐悲鸿在画这匹马时,中国正陷入痛苦与灾难之中。

徐悲鸿身在异国,却十分想家。

看着自己的祖国正遭受这样的痛苦,人们在生不如死中度日,他能不心急吗热血在他的心中沸腾,他立刻拿来纸和笔,连夜画下了这幅激人奋进的《奔马图》。

现在再看这匹奔马,它依然那么精神,那么让人心胸开阔。

而我知道,它不仅是一匹马,它代表着徐悲鸿的爱国之心,代表着在困境中生活的人们那不屈奋进的精神,更代表着中国正像这匹奔马一样,正在腾飞,发展,前进!篇二:[徐悲鸿的奔马图]小学作文:马的邮票我家有两本集邮册,是姑姑小时侯收集的,我经常翻阅。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徐悲鸿画的奔马图。

这枚邮票是长方形的,长4公分,宽3公分,面值8分。

于1978年发行。

由于时间久远,我查不到是谁设计的。

邮票上的奔马图是徐悲鸿于1941年画的,是一幅水墨画。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咱今天就来说说徐悲鸿的奔马图。

我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时候,就感觉那些马像是要从画里跑出来似的。

你看那马的身子,就像拉满了的弓一样,充满了力量。

腿呢,就像四根有力的柱子,感觉能一下子把地给蹬出个大坑来。

尾巴就像随风飘动的旗帜,好像在给马指引着奔跑的方向。

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呢。

有的马看起来很温顺,就像那种乖乖听话的小宠物马,眼睛里透着一种温和的光。

可是有的马呢,那眼神就像要跟谁决斗似的,特别凶,好像在说:“谁要是挡我的路,我就把他撞飞!”这马画得可真是绝了。

我就想啊,徐悲鸿他怎么就能把马画得这么像呢?也许他天天就盯着马看,马跑的时候他看,马吃草的时候他看,马睡觉的时候他也看。

就像我写作文观察小动物一样,我观察个小蚂蚁都得看半天呢,那徐悲鸿看马肯定是看了超级久的。

我记得我以前去乡下爷爷家,看到过一匹马。

那匹马可高大了,我站在它旁边就像个小不点。

我当时就想,这马要是跑起来肯定特别快。

可是我看到的那匹马跟徐悲鸿画的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精气神。

徐悲鸿画的马那简直就是马中的超级英雄。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画匹马嘛,有啥了不起的?我就不这么觉得。

你看那马的鬃毛,画得一根一根的,就像真的马鬃毛在风中飞舞一样。

这得多细心才能画出来啊。

而且每匹马的姿势都不一样,有的马是在狂奔,四蹄腾空,感觉都快飞起来了;有的马是在小跑,看起来很悠闲,但是又能感觉到它随时能加速。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能骑上徐悲鸿画的马该多好啊。

我骑在那匹马背上,在大草原上狂奔,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那得多带劲啊。

可是这也只能是想想,毕竟那是画里的马。

不过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就像是有灵魂一样,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我还听说徐悲鸿画马的时候特别用心。

他可能画一笔就得琢磨半天,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反复思考。

他是不是还会跟马说话呢?也许他会跟马说:“马啊马,你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你抬腿的时候是先抬哪条腿呢?”我这么想可能有点傻,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马画得这么逼真。

徐悲鸿画赏析

徐悲鸿画赏析

《九方皋》的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载,它的构 图布局主次、虚实、开合相得益彰,人与马,掩映生姿,造 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 质朴。此画中的人物,尚见中华人物体貌,不若《愚公移山》 人物有“非我族类”之憾。在这幅巨构中,画家的素描能力 与造型天赋得到了高度发挥,但这种发挥一点也不牵强,造 型与笔线胶合在一起,两者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题材之 古与寓意之新,又古又新,每看皆令人难忘。
《田横五百士》
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现出富贵能淫、威武不 能屈的鲜明主题。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的高节徐悲鸿着意 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八骏图
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 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 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 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 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画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 (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 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 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 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 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
“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 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 他的《奔马图》。徐悲鸿运用饱酣 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 大转折部位, 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 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 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 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 动感。采 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 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 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 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 斗。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二年第四期 总第114期徐悲鸿《骏马图》赏析程幼兰〔摘 要〕 绘画大师徐悲鸿根椐杜甫《秦州杂诗》之五诗意创作的绘画作品《骏马图》,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表现了诗圣杜甫流落秦州的心情,也寄予画家的个性、理想,同时隐喻中华民族蓄势待发、不屈不挠的精神。

〔关键词〕 杜甫诗意画 《秦州杂诗》 徐悲鸿 民族精神作者:程幼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搜集以杜诗为题材的书画作品,馆藏数量现已达数千件。

其中,杜诗书法作品既有明、清及近现代大家的佳作,又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以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于非闇、吴湖帆、李苦禅、吴作人、范曾、黄永玉等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

纵观全部藏品,可谓名作荟萃,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其中,徐悲鸿的《骏马图》(见《杜甫草堂珍藏书画集》第25页)十分有特色。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其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曾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箫声》、《睡》,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图》、《牛》、《梅花》、《春之歌》、《落花人独立》是其代表作品。

他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为后人称道。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诗宗,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被公认为“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个中三昧的鉴赏家和评论家。

他创作了很多题画诗,将原作的神韵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的大量诗作,又以其内容的丰富广博、气势的跌宕激越、风格的顿挫沉郁以及形象的生动和意境的深远,成为后代书画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源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再现原6. All Rights Reserved.诗风采、又具鲜明艺术个性的杜诗书法和杜甫诗意画。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奔马图》,徐悲鸿,1941年,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
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

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

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在这幅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

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

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

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2000字艺术作品鉴赏

2000字艺术作品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作品艺术鉴赏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博大的艺术修养,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的国画奔马,弛誉世界,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系院:初等教育学院
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
姓名:邱楠
学号:20101121107
目录
作者简介 (3)
《奔马图》创作背景 (4)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
《奔马图》绘画特点 (6)
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
作者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奔马图》创作背景: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这幅图中的马坚定勇猛,四蹄腾空,鬃尾飞扬,穿云破雾,呼啸而来!
《奔马图》绘画特点:
1、立体效果强。

强烈的立体效果是很突出,头部使用阴阳明暗来表现,中国画的笔墨、造型语言是很明显的。

2、造型上比较夸张。

画中的马和自然的马比较,比如颈部较长,腿部细而且高,都体现出“天马”善于奔跑,驰骋疆埸,勇猛精进的特色。

尤其是马的鬃尾处在剧烈运动中向上飘扬,奋力摆动。

3、突出特点。

特别是对于马的骨骼肌肉结构特点。

例如马头鼻骨,面部阴阳转折面是很符合马的生理特点的,就连胸部肌肉也无不体现出骏马的矫健。

4、民族特色比较显著。

用笔用墨完全是中国化的,鬃尾一般是使用浓墨挥洒,达到视觉平衡,肩部的转折面也使用浓墨,颈部阴阳交界处浓墨一笔,其它处使用淡墨,颈和肩交接处留白。

有时候腹部背部也大面积留白。

浓淡墨写大腿和管部,浓墨勾蹄。

骐骥生绝域,鵉凤本高翔;云龙飞远驾,天马自行空。

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华名族的特色。

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在看了《奔马图》之后,我个人的感觉就是震撼,震撼的不仅仅是因为我觉得这幅画画得实在是太好了,最主要的是我感觉在我面前的就是一匹活生生的骏马在飞速奔跑,其次就是从视觉效果感觉非常震撼,不管是感觉是绘画的技巧还是绘画的能力都是非常的强悍!
我觉得《奔马图》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马的肌腱,从整体来看马的肌腱强劲有力,并且感觉有着极强的爆发力和耐力,真是一匹英俊不凡的骏马呀!
而且从查阅资料中我又对徐悲鸿先生和他所做的《奔马图》更加的崇拜,一个对于祖国非常热诚的爱国人士做出一副让人上进的作品,是多么的让人感动啊!是啊,《奔马图》只是徐悲鸿先生的心声的代表而已,不过这种心声也是当时全国人民的迫切心声。

所以我喜欢《奔马图》,但是我更喜欢《奔马图》所代表的精神和寓意!这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从技法上,徐悲鸿先生技艺高超;从色彩上,《奔马图》色彩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墨色的浅淡可以勾勒出骏马的全部特征;从形式上看,《奔马图》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有艺术特色,中国的水墨画画法呗徐悲鸿先生淋漓尽致的彰显了出来;从寓意上看,徐悲鸿先生借助《奔马图》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图抒情,诉说自己内心,让我更加的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