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中的逆反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品牌受众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品牌受众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意 图作 出相 应 的反 应 , 而 是 产 生 了逆 反心 理 理 的 因素 有 很 多 ,消 费 者 的逆 反 心
理 会 呈 现 出不 同的 表 现 形 式 :
理 的 应 对 策 略 是 每 一 位 品 牌 经 营 者 应 该 思 考 的 问题 。
沟通 的机 会 。
消 费 者 常 见 的 逆 反 心 理
消 费 者 由于 被 品牌 强 大 的宣 传 所 吸 引 而 选 择 购 买 此 品 牌 的 商 品 ,但 是 由 于 在 购 买 过 程 中 产 生 了 一 些 不 愉 快 的体 验 , 从 而 对 品牌 产 生 了厌 恶 。 例 如 , 消 费 环 境 过 于 嘈 杂 、 销 售 人 员 的 态 度 不 友 好 等 因 素 都 会 造 成 消 费 者 的不 满 从 而 产 生 对 该 品牌 的逆 反 心 理 。 除 了 上 述 的 几 个 产 生 逆 反 心 理 的 因 素 之 外 , 消 费 大 众 的 逆 反 心 理 还 表 现 在 品 牌 宣 传 的 低 级 庸 俗 的 逆 反 、 对品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逆反 、 对 品 牌 所 带 来 的 刺 激 过 大 或 者 过 小 的逆 反 等 等 。无 论 什 么 样 的逆 反心 理 都 会 直 接 或 者 间 接 影 响 到 品牌 在 消 费 者 心 目中 的位 置 , 品牌管理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 消 费者 对 品牌 的逆 反 心 理 直 接 导 致 品 牌 的 成 败 与 否 。 如 何 行 之 有 效 的 减 少 消 费 大 众 的 逆 反 心 理 , 使 品 牌 在 推 广 的 过 程 中 能 够 赢 得 消 费 者 的 信 任 进 而 保 持 品 牌 的 长 盛 不 衰 ,应 用 合
3 . 购 买 过 程 的 逆 反

大众传播领域受众逆反心理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领域受众逆反心理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领域的受众逆反心理研究摘要:本文从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在心理学领域广泛常见的心里逆反现象。

对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做了简单概括,并对传播领域内逆反心理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做出了许多具体实例证明。

最后,对如何防止受众逆反心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众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类型;特点;产生原因一、逆反心理的产生及概念在我国传统心理学和早期的国外心理学研究中,一开始并无逆反心理这个概念。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尤其是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逆反心理现象,由此,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

对于逆反心理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无统一认识,但一般认为,逆反心理表示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

[1]其中,《心理学名词》一书对逆反心理做了如下定义:”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是一种对抗外部控制措施,企图恢复自由感的动机状态。

”[2]《简明心理学辞典》对逆反心理的定义是:”逆反心理是用以描述一种青少年要求自主独立,对上一代产生反抗、不满情绪的心理现象。

”[3] 在我国,”逆反心理”一词最早是李春波在1986年的一篇名为《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中提出的,文章指出:”当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时便会产生厌烦、反感,出现态度逆向的反应。

”[1]李春波的文章在当时对”逆反心理”所作的定义是--逆反心理,或称逆向心理,是人们在受过去某种事物的刺激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下,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在接触以及接受传播的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

[4] 二、受众逆反心理的类型及特征心理现象往往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组成。

与此相对应,大众传播中逆反心理可分为认知层面的逆反心理、情感层面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层面的逆反心理三种类型。

大众传媒时代对“受者中心论”的再反思

大众传媒时代对“受者中心论”的再反思

2021·3(下)《科技传播》112作者简介:董雨,研究生在读,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

于方婷,长春师范大学。

大众传媒时代对“受者中心论”的再反思董 雨,于方婷摘 要 传者与受者,作为大众传播的两个主要支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向来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的,把传受关系简单归类于相对立的两极关系显然不能揭示传受关系的实质。

通过人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可以发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早期的“魔弹论”发展到现在的“受者中心论”,而时至今日,“受者中心论”已在不知不觉间向“受者决定论”靠拢,媒介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传者,逐渐失去自己的社会功能与责任。

关键词 大众传播;传者中心论;受者中心论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9-0112-031 研究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里,大众传播不仅普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

而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两个主要支点,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也向来是学者们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

“传者”与“受者”,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方,信息的传播都没有办法进行与完成。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传者中心”的时期,除了让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理解,也让人们从中汲取了教训:纯粹的“传者中心”与“受者中心”是两种相反的极端,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相辅相成的,没有“受者”的“传者”,即失去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意义与受众;缺少了“传者”的“受者”,所接受的新闻信息只会变成一锅粥:没有头绪、没有规律。

可以说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甚至影响了大众传播的作用以及结果。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变革更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1.1 研究目的传者与受者,作为大众传播的两个主要支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向来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的,把传受关系简单的归类于相对立的两极关系显然不能揭示传受关系的实质。

受众逆反心理浅探

受众逆反心理浅探
某 一 时 间 内 唱反 调 , 抵 触 情 绪 , 且 后 有 而
信息难下判断时 , 往往更 乐于以权 威性 高 的媒体 的看法作为 自己主要的参考意见 。 新 闻媒 体 的威信 最终还 是建立 在其一 贯 的客 观公正性 、真实可 靠性 的基础之 上
续受传行为都会受到影响。 受众逆反心理一旦产生 , 就会影响新
心理学 的研究结果表 明, 威信对受众
态度 的影响 , 对宣 传效果 的影响 , 都是 非
常 显 著 的 。 其 是 当受 众 面对 纷 繁 复 杂 的 尤
逆反心理会强化成一种认知定势 , 甚
至 是 一 种 偏 见 。 逆 反 心 理 的 受 众 , 只 持 不
是对新闻媒介上传播 、 宣传 的某一事或在
曼众逆反心理 浅探
■陈斯雅
【 摘要 】 受众 的逆反心理 , 是新 闻有效传播的一 大障碍 。 如何真正取得 受众 的信任 , 消除受众 的逆反心理? 本文提 出, 要努 力提 高媒体 的威信 , 要传得真 、 传得全面 , 宣传得适度 , 要 要提升 记者
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 采用受众喜 闻乐见 的形 式, 强新 闻舆论监督 , 强新 闻法律法规 的建立 要 加 加 和完善, 源头上 防止新 闻失 实, 而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 从 从 保证新 闻的有效传播 。


受 众的逆 反心理 带有较 浓厚 的情绪 色彩 ,不 同于 自觉 的不 同意见 的争论 。 受 众 的逆反心理 的形成虽然是有原 因的 , 但 认识 常常是模糊 的, 即在此种逆反心理 中
虽然 会有认 知成分 , 情绪 、 感成 分是 但 情
新 闻报道话说得太满 , 是受众对这种武断 和绝对产生本能 的厌烦 。

网络事件中公众舆论逆反心理的预警机制研究

网络事件中公众舆论逆反心理的预警机制研究

网络事件中公众舆论逆反心理的预警机制研究作者:刘畅郝向阳于欢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6期内容提要:网络事件中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有多种表现,对舆情发展有重大影响,其原因也是多样的,对其进行预警十分必要。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逆反心理;预警机制作者简介:刘畅,河北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网络舆情;郝向阳,河北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于欢,河北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网络舆情。

一、研究背景分析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通常都伴随着网络公共舆论的井喷。

随着网络的发展,公共舆论已经成为突发性事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舆论传播在政府与受众加强联系和互动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政府网络舆论传播在公众当中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缺乏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建构逆反心理预警机制。

当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于网络逆反心理的预警还缺乏有效的探索。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逆反心理的评估与预警,形成有效的预警与防范机制,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论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网民对已有政府信息所得出的结论、判断,进行反方向思维,产生怀疑和动摇进而否定的态度。

网民受已有意识支配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会对政府传媒上宣传的观点产生较大的抵制情绪。

这是一种感性的直觉心理意识,具有强烈的抵触性情绪色彩。

这种心理表现比较稳定,对政府传播内容表现出与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以及行为倾向,直接的结果是网民会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态度倾向。

从传播效果来看,突发事件下受众的逆反心理肯定会对政府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产生显著影响。

一方面,逆反心理是政府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心理屏障,受众的逆反心理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传播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另一方面,逆反心理直接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心理接受度,导致传播目标错向发展。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状态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形和状况。

P132、从众心理是指公众放弃自己个人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公众成员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P1553、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公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过程。

P1964、潜在公众指的是虽然面临着组织行为引起的某一问题,但是由于问题本身尚未暴露,或者他们本身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公众,潜在公众是组织将来的公众。

P1335、公共关系计划是根据组织发展需要,确定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公共关系目标,并根据公共关系目标来编制公共关系活动方案的过程。

P2521、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管理。

P42、公共关系危机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或组织自身因素引起的危及组织形象和生存发展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或事故。

P353、逆反心理是个体对外界的劝导做出抗拒的反应,这种相反的反应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了习惯的思维轨迹,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P1574、优先公众是对特定公众进行一定标准的排序筛选,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必须优先予以考虑的工作对象。

P1315、公共关系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检测公关活动,以便总结经验和成绩,发现问题和差距,从而调整组织的公关目标、政策和行为。

评估是公关运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攻关计划的起点和依据,它发挥着总结性作用。

P261-262二、简答题:1、何谓公众P128?简要归纳公众概念六个基本特征P131-135答:公众是公共关系的作用(接受)对象,是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

公众的六个基本特征如下:1)公众的重要性程度;2)公众对组织的态度;3)公众的组织状态;4)公众形成和发展过程;5)公众对于问题的介入程度;6)组织的价值取向。

2、何谓公共关系活动P15?简述公共关系动作的四个基本阶段P230?答:公共关系活动是组织自觉地运用各种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公众关系、引导组织的公众舆论、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所进行的一系列实务性工作。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传媒中的逆反心理探究

传媒中的逆反心理探究

品, 不买的或是选择其他产品 的人都很愚蠢 。这 种类 型的广 告也易使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 , 对产 品销售产生 阻抗 。③狂
轰滥 炸型 , 这种类型 的广告在 内容上并没 有什么 问题 , 但是
所以, 大众乐于利用网络资源 , 在 网 络 上 表 达 看 法 。而 且 , 由
于现实 中的话语权 缺失 , 为 了 自我心理补偿 , 网民更易 于在 网络 中表达相反意见 。哈罗德 ・ 伊尼斯 的研究 同时认 为 , 网 民 大多呈现低收入 、 低龄化和相对边缘 的弱势地位 。而网络发 言门槛低 、 身份不限 , 网民的言论更容易偏离理智和逻辑 。所 以, 在 网络 中经 常出现过激 的言论 , 这也是 大众逆反 心理 的 表现。学 者对 网络受众 的逆反心理进行研究 , 归纳出受众逆 反心理 的 4种形式目 , 分别是 : 驳 斥心理——当信息 传人时 ,
出现逆 反心理 , 从而使信息 传递不 畅 , 没有达到 最初 的传 的认 知模式 , 形成对事物 的认 知评 价 ,
并伴 随相 应的情感体验 , 当认 知对其 产生逆反 评价时 , 个体 会 同时产生逆反的情绪体验 , 并伴有逆反行为 。知 、 情、 意三 者相互影响共 同作用于个体行为 。
对于许多报道者都表现 出不信任 。有学者 对此 进行 了研 究 , 他们认为现在 网络评论表现 出大众 的逆反心理 , 是 因为现阶
段 中 国 的社 会 分 层 是 倒 “ 丁” 字型, 处 于 底 层 的草 根 大 众 人 数
度从而增加购买率 。但是 ,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广告却适得其
! 堡2 Q 3 生
箜 ! 鲞箜 期 』
o f C a m p u s L i f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l l , 0 c t 0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 0 .

受众逆反现象及心理探析

受众逆反现象及心理探析
但是经常采用此种传播方式也可能产生另一种负面效应受众不仅会因不了解关于灾难事故本身的实际状况而感到不满而且可以由此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其对于正面的英勇抗争报道也抱消极的视听态度更有甚者可能形成受众正面文章反面看的逆反心态这对于受众接受正面报道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障碍
字 菏纵 赣
受 众逆 反 现 象及 心理 探 析
价。
灾难 、事故抗争 的英 雄人物, 然 应该报道, 问题 是不能以此种报 道 自 但 事故报道本身, 孤立地从这一 报道本身看, 虽然 似乎淡 化了灾难 、事故
根据逆反心理 的三大类型及其 表现, 以概括逆反心 理有如下三 去代替关 于灾难 、事故本 身的报 道 。如果 以此种报 道去替代灾难 、 可 个特征 :
第一 , 逆反心理是认知 、情 绪和行为倾 向三者 的有机统一。三者 可能给予受众 的消极 影响, 面宣扬 了英雄人 物的英 勇行 为, 使 并正 可能 中, 逆反心理 的认 知成分 是基础, 主体对 客观环境 的认识, 导致出现相 受众获得精神上 、道德上 的启 迪和鼓舞, 产生积极 的传播效果 。 应 的情 绪与行 为倾向 。当逆反心 理形成 之后, 只要逆反 对象一 出现, 主体往往使认知 、行为倾 向服从 于它, 从而维持整个态度 中知、情 、 意三者 的平衡 。
但是经常采用此 种传播方式 , 也可能产生另一种 负面效应 , 受众不
仅 会因不了解关于灾难 、事故本身 的实际状况, 而感到不满, 而且可 以 由此诱 发逆反心理 的产 生, 使其对 于正面的英勇抗争报道, 也抱消极 的
第二, 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 与相 对独立性的有众 “ 更 可 正面 文章反 面看 ”的逆反心 态,
影响着 大众传播的效果 。它可使 受众对 传播信 息的接受值 为零或 负 为 大众传媒 所发 出的传播 , 不被受 众理解 时, 受众拒绝 了, 在 已被 否定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 众化 , 坚持不懈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 教育 人 民。但是 , 在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工作实践 中, 部分受众会 出 现逆反心理 ,这种社会 I i , 理 现象 已经严重 影响到了马克思主 义思想的传播 。 “ 逆反” 一词在《 现代汉语词典 》 中的解 释是 , 对事情所 作 的反应跟当事人 的意愿 或多数人 的反应完全相反 。心理 学认 为, 逆反 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宣传教育的过程 中, 因 自身固有的 当前 , 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宣传工作 过于强调形式 , 而不注 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定式在特定 的情形下产生认 知和信 息的 重 活动本身 的“ 吸引力” 。 一谈 到政治学 习, 党员群众就心不甘 对立 ,导致受众产 生与宣传教育 的 目的相对立 的情绪 和行动 情 不愿 , 而很多领导却把 这种 现象归结 于群众 的政治觉悟低 , 意向 。 参 与不积极 , 如果每次政 治学习都是传达 文件 、 轮 流读报纸 。 逆反心理在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工作 中就是指 ,少数 人怀 谁 又能 提得起兴趣呢? 疑 、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 ,对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宣传 活动冷 再 比如党报 的发行工作 ,行政强制发行的方式常遭基层 干部群众诟病 。 作 为党 报 , 每个党组织都 应该订 阅以了解党的 漠、 抵触乃至接受 、 宣传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心态。 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方针政策 ,作为党员每个人都应该 阅读 党报以领会党委的精 逆反心理在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T作 中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 神 , 这本无可厚 非。 但是 , 最近一些地方的党报发行变 了味 , 据 三个方面 : 《 新京报》 报道 , 河南省南 阳市强迫老师订 阅《 南阳 日报》 , 即便 ( 一) 对 正 面 宣传 作 反 向思 考 家= 三 口都是老师也必须人手一份 ,很 多乡镇学校一周才能 些 群众对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宣传活动表现 出一种不认 送一次报纸 , 报 纸一送来直接就被送进 了废品回收站 。 ①之所 同、 不信任的反 向思考。他们往往 以历史 上 、 社会上某些个别 以 出现 这 种 现 象 ,难 道 应 该 全 部归 咎 于 群众 的政 治觉 悟 不 高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 , 如果一份报纸办得读 的不公正的事实来 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马克思 主义思想 。同 吗?绝对不是 , 时, 也 不 能 够 从 中 国 当 前 的 国情 出 发 , 客 观全 面 地 把 握 现 实 , 者喜欢 , 争相传阅 , 那么还有必要采 用强制订阅这种极 端的做 事实上 , 在很多地方 , 党报 已经成了 当地领导的起居 录, 而是片面夸大社会 主义制度 的某些不完善之处 和资本 主义制 法 吗? 成 了十足的 “ 媚 体” , 个 中原 因令人深思 。 度的 某些 可取之处 , 有时甚 至进行有 意无 意的反面宣传 。 ( 三)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思 想 的侵 蚀 ( 二) 对资本 主义价值观产生认同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经济社会 生活发生 了巨大深刻的变 些 人受 西方 意识形态 的影响 , 对 民主 、 自由、 人权 、 市场 经济等基 本问题缺乏正确认识 , 比如 : 一些人认 为只有 多党轮 化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论调也随 蔓延 。 而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 流执 政 、 全 民直 接 选 举 的 政 治 制 度才 能称 得 上 是 真 民主 、 真自 着全球化 的浪潮在我 国滋长 、 中国又成 为西 方敌对势力实施“ 和平演变” 的主要 目标 。 由, 而忽视 了我 国的基本 国情 、 民情和政治 文化传统 , 也有 意 之后 , 他们除 了通过 电影 、 杂志 、 广播 等大众传播媒体对马克思 无意地忽视了社会 主义 制度 的优越性 。 主义进行攻击和污蔑外 , 还利用经济和技术 的优势 , 在群众 中 ( 三) 对宣传教 育产 生冷 漠和抵触情绪 有逆反心理的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活动 十分 冷淡 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中宣传资本主义奢靡 的生活方式 ,嘲笑社 宣扬个人英雄 主义 , 挑 拨不 同阶层 、 民族之 间 和抵触 , 认为马克思 主义思想大而空 、 形式化 , 没 有什么实 际 会 主义价值观 , 制造思想 上的混乱 。 意义 。因此 , 对宣传 教育活动采取应付 、 抵制 、 消 极对抗 的态 的关 系 , 这些行为 , 有的是 明 目张胆地进行 , 有的则是通过海量的 度。 极少数人甚至对反马克思主义思 想充满好奇 , 以至于主动 商 品输入 , 暗中腐蚀人们 的思想 , 试 图通 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达 搜寻 、 接触境外媒体中反共 反社会 主义的内容 。 到“ 和平演变” 的 目的 。 少数群众受此蛊惑 , 逐渐放弃 了对社会 一、 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冈 转而相信所谓的西式 民主和 自由, 同时对 逆反心理 的形成是社会环境 、 受众个人 因素 、 传播方法等 主义价值观 的坚持 , 马克 思 主义 思 想 产 生 了逆 反 心 理 。 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三、 消减逆 反心理的对策 ( 一) 理论 与现 实相 脱 节 ( 一) 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民生 问题 当前 ,我 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 的关键 马克思 曾深刻地指 出: “ ‘ 思想 ’ 一旦离 开 ‘ 利益 ’ 的需 要 , 时期 。一方 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以来 , 我 国社会经济快速发 ” ②毛泽东也一针 见血地指 出: “ 一切 空话都 展, 人 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 社会乇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 就会使 自己出丑 。 的成 就有 目共 睹;另一方面 ,当前社会还面临着贫 富差距过 ( 下转第 1 3 9页)

05讲-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05讲-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符号互动论的核心观点:
• 1)人类是符号使用者。动物的符号能力是有限的, 人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他们彼此之间能够运用符号来 表达并进行交流。 • 2)符号沟通。传受双方的沟通建立在共同理解和传 达同一符号意义的基础上。 • 3)互动与角色扮演; • 4)互动、人类及社会。
• 核心观点:人类以符号为纽带,进行社会交往和信息 传播,形成社会。
信息衍化而来,因而具备信息的各种特点,且新闻的 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 •
区别: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
地划上等号。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主要特点 有:时效性、新鲜性、接近性的等。
信息的特征:
1 、可加工性,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加工,使信息更符合 传播的目的和要求; 2、可转换性,指信息的载体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 一种形态 3、可传递性,指信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一直传递 下去 4、可储存性,指信息可以保存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你好”)
• 音调-指嗓音的高或低。一般男性-低(有力量的),
女性-高(无助的、紧张的)。通过变化音调可以表 达我们的情感或提高听话者的兴趣;
• 音量-大声的程度,通常反映的是感情的激烈程度。
(说话大声-被视为具有攻击性或是傲慢专横,说话 柔和-被看作是温顺而有礼貌)
• 音频-指说话的速度。


为什么要了解符号?
• •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换句话 说即交流精神内容。 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 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达出来, 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 •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 号解读的过程,而后才是理解 、思考。
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二)次重要概念1、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3、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间的的隔阂等。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6、符号解读——即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与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7、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或交流的精神内容。

8、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者思想感情的行为。

9、编码——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即大众传播中,其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10、解码——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1、象征符——是一种由其解释着产生的符号,作为与之同义的某个别的符号的替代品,它不仅从形式上讲是一种替代物,而且从内涵上讲由于具有“意义”而获得一种解释。

12、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3、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4、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15、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6、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7、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它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

不可轻视逆反心理

不可轻视逆反心理

不可轻视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调控,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它是与认同相伴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的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自我调节,会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对小学生来讲,还会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进而会酿成大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产生和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很多,既有小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因素,也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

1.认知方式的变化。

小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及认知方式的发展,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多向思维方面发展。

他们对事物和问题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越是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越为迫切,表现为越不让做的事情就越要尝试着做,如网上“未成年人禁止点击”的字样,对学生来说就非常具有吸引力,非点不可。

2.教育方法不当。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方法的偏差是小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现为教师教学方法呆板生硬,使学生对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产生反感心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评价不客观;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原因不清,问题处理简单化、态度粗暴,甚至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出现错误的处理结果,让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对立,进而形成我行我素、反其道而行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小学生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

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

新 闻知识 (0 6 0 ) 2 0 .7
・探 索 与 争 鸣 ・
李大敏
大众 传 播 中 的 受 众 逆 反 心 理 , 主 要 指 受 众 在 接 触 起 受 众 逆 反 心 理 的 主 要 原 因 。 受 众 从 大 众 媒 介 获 取 信
与接受媒体信息过程 中,采取与传播 者愿望相 反的一 种 态度倾 向。传播 者通 过媒体把选 定与制作好 的信 息 内容,连 同其或 隐或显的立场 、倾 向与态度等传递 给 受众 ,以期受众 与其保 持一致 。在 传媒 不发达 时代 , 受众 由于信息来源 少,对传播者 所传递的信息缺 乏判 断依据 ,形成逆 反或阻抗心理一 般不太普遍 ;信 息时 代,受众广泛接触 大众 传播媒介 ,对信息 了解 的深 度 与广度 已不 同往 日。各媒体传播 信息在相互之 间也不 断 地 被 相 互 印证 , 对 受 众 来 说 , 虽 然 没 有 直 接 经 历 具 体 的信 息事件 ,但用 此 一媒 体 的信 息为 依据 ,去 判
证 , 以确 定 与 判 断 自己无 法 验 证 的 信 息 内 容 。如 以 国 外传 媒信 息验对 国 内的, 以电子传媒 验对纸 质传媒 , 以权 威 传 媒 验 对 普 通 传 媒 等 等 。所 以说 , 在 传 媒 发 达 时 代 , 受 众 对 信 息 的验 证 与 鉴 别 空 间扩 大 , 而 对 传 媒
播 方式极易 引起 受众 的逆反 。我国主流媒体 以前常采 用 “反 面 文 章 正 面 做 ” 的 方 式 , 对 事 故 、 灾 难 等 报
道 不 是 以损 失 、 不 幸 和 事 故 原 因 为 主 ,主 要 篇 幅 用 来 报道 领导的现场 指导 、个人 的英雄 行为和 官民战胜灾 难 的 精 神 。这 种 淡 化 灾 难 而 突 出 集 体 力 量 或 个 人 英 雄 的 报 道 方 式 , 虽 有 其 积 极 意 义 , 但 负 面 效 应 也 很 明

常见的网民心理

常见的网民心理

常见的网民心理一、猎奇心理(新鲜的内容容易被讨论)1)揭晓,不为人知的,背后的,秘密,真相,黑幕…2)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理吻合。

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是每个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求真,求实,求知,求美1)求真:互联网由于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很多信息的发布需要有过多的顾虑,因此在网上找真相成为很多网民的共识2)求实:网民希望通过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世界局势、普通人的生活条件及自我生活空间的变化…,富有现实感、时代感的报道,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重点。

看似真实可靠的内容,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尤其是用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3)求知:经验分享、教程、行业资料、学习成长…4)求美:美景,美图,美文,帅哥美女…三、亲和心理、温暖、感人、被爱、求关注1)亲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并在交往中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和依赖动机。

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身相关的人和事总是格外关注,对自己熟悉的和事总是备感亲切。

四、逆反心理(别人都说一些知名景点,但是我就说一些不知名的景点更引人注意)1)受众的逆反对抗心理是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可以使传播效果等于零,甚至会引起反效果。

2)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众本身态度所致;二是外部环境的诱发。

五、对抗心理(常见的投票选择就是一种利用对抗心理开获取网民参与的方法)1)互联网信息由于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一些在现实世界中经常妥协的情况消失。

在互联网世界中直接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主流。

因此就会引起不同立场的对抗。

六、参与、自主心理(发起号召引人参与,一些看似无热点的内容也变成热点)1)手里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对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到内容提出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网民自主性心理强。

七、个性化、与众不同(一些现实中看似小众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上能吸引忠诚的特定人群)1)在大众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

传播学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消解——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人手

传播学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消解——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人手
传播学视 角 : 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消解
— —
从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人手
潘 莉 莉
( 温州大学
【 摘 要】 大学生 的逆反 心理 对 于成功 的 大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育来说 是 个 棘 手却 又 重 要 的 问题 , 如 何 利 用、 借 鉴 传播 学 的成 熟 理论 . 从 传 播 学的视 角 出发 尝试 解 决 问题 是 一条 可取 的途径 。本 文笔 者 从 马 莱 茨克 大众传 播 场模 式入 手 , 分传 播 者 和 受传 者 两 个 大方 面 试 图提 出
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 ( 2 ) 衣着和装饰
“ 衣着有一种传 播价 值 , 它渗 透到 社会 一切 领域 , 因此 不 可 能不传递社会信 号 。当今社会 , 衣着 的保 暖和 遮羞 功能退 居 次 要, 而着重提供衣 着者本 人 的各种 信息 。 ” 人们 总是参 照衣 着来 判断他人 的性别 、 年龄 、 教育 背景 、 社会地位 、 收入水 平 、 个性及其 他个 人信 息。对于大学 生们来 说 , 一个衣着 讲究 、 打扮得体 的教 育传播者 能给他们 一种 眼前 一亮 的感 觉 , 他们会好奇这样一位老 师接 下来 将如 何为大家 讲解枯燥 的政 治理论 、 法律 条文等 , 教育 者的出现若能 达到这样 的效果那 么 由于首因效应 和刻板效 应带 来 的阻力便会减弱 , 学生 的逆反情绪也会顺势减弱 。
… …
马莱茨 克大众传 播场模式 图 以下论述笔者 主要从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 出发 , 具体分 析如何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个 大方面入手 , 提 出消解 大学生在思 想 政治教育 中的逆反心理现 象。首先 从传 播者 出发进行思考 : 传 播 者的 自我形象 ; 传播 者 的个性 结构 ; ( 传播 者都 有 自己的人 格 意识和个性结构 , 要考虑 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众 中的形 象。这 些 都 是制约传播者如何进行选择 和制作 信息 的社会 因素 。 ) 工作 团 队中的传播者 ; ( 大 众传播 者 总是在 一个 群体 中工 作 , 他 的 自由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

二是情感性 。即形成逆 反心理的主 的欲望 ,所谓 “ 大道不传 小道传”的现
2 、个 性 。 每 个 受 众 都 有 不 同 的 性 格 特 征 ,有 些 人 会 通 过 否定 权威 和 标 新
次要 因素是认 知 成 象正是如此。 生与传播者 的传播 意图相反 的一 种心理 要 因素 是情 感成 份, 倾 向 。受众 的逆 反心理主要表现 为对传 份 。表现 为不满 、抵触 、对立等情绪 激 播 内容或传播者 的不满 、怀疑 、反感 、 抵 触乃至否定 、排斥 ,是一种对 媒介信
绝 心理 、 回避 心 理 、歪 曲 心 理 、纹 饰 心 加 强 烈 ,就 越 想 探 究 其 中 的 原 委 ,受 众 集 者 、制 作 者 、把 关 者 和 发 布 者 ,受 众
理 等。受众 的逆反心理有 以下特征 :

对 其注意 的程度反而会增 强。例如 ,当 对其具有一 种与此身份相联系的期待 。
望社 会 承 认 他 的价 值 和 地 位 ,从 而 获得 3 自由 选 择 受 阻 。 美 国肯 萨 斯 大 、 二 、大 众 传 播 中 受 众逆 反心 理 的 形 的态度和行为 ,以引起别人 的注 意 ,希
致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的原 因是 多 与社 会 之 间 的认 同 。 学心理学 者布雷姆 的 “ 心理抗拒理论 ” 认为 ,每个人 在某一个期间都有一套可
向 。逆 反 心 理 经 常 表 现 为 评 价 相 反 型 、
l 、好奇心 。 当某 事物被 禁止 时 ,
最 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 知晓欲。尤 中,由于各种原 因 ,现 有的传播 媒介 、 情况下 ,浓厚的神秘色彩极 易引起人 们 在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的方面 ,当受众因
产生与传播 者愿望相反 的态度的一种倾 其是 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 释的 传播 内容与传播方式或 多或少的总是存

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办法

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办法

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办法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过程中采取与传播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传播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传播者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但还是避而难免。

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大众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传者方面的原因,也有受传者方面的原因。

(一)传播者方面的原因1、对传者失去依赖。

传播者是新闻媒体中的信息来源、信息采集者、制作者、把关者和发布者, 社会对其有一种与此身份相联系的期待, 如果传播者形象与受众期待之间产生较大的失衡, 受众就会对传播产生反感厌恶情绪, 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一般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失去信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传播者的行为违背道德规范, 道德信誉降低, 导致受众对传播产生怀疑、厌恶情绪。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个别新闻工作人员抵制不住诱惑, 搞有偿新闻或作虚假广告, 使受众对其文章、节目产生厌恶情绪。

( 2) 传播者的品格( 如公正、坦诚等) 低下, 影响受众对传播者的信任度, 对媒介产生怀疑, 进而对后续传播产生怀疑。

有的媒体因为报道失实,引起纠纷, 明知错在自己, 还狡辩不止, 严重影响了自身形象, 结果失去了大量的受众, 自食恶果。

( 3) 传播者态度偏激、简单化、说教味太浓也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

缺乏公正、平等、客观的态度, 说理简单化, 不仅会削弱传播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还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 使之作出与传播者意图相反的反应。

虽然这种反应本身也可能偏激、简单化, 但受众似乎只能如此。

因为面对一个偏激、简单化的传播, 受众当时无法改变它, 只能走向另一端, 对其采取逆反的态度,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2、传播内容失实、虚夸、片面或极端。

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

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

探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摘要】对于整个传播系统来说受众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时就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受众的心理进行剖析,分析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受众的好奇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效应,只有对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使得传播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播效果;受众;认知心理;受众心理一、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就是受众的认知心理。

受众寻求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人对事物的认知一般具有深浅层次之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认知心理也具有深浅层次之分,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浅层次传播效果。

浅层次传播效果属于受众的环境认知效果,它形成于受众的知觉层面,天气预报、列车时刻更改消息等浅层次的传播内容,受众只需感知,无需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只产生浅层次的认知效果。

2.中层次传播效果。

中层次的传播效果又称为维护效果和价值形成,它在影响受众的思维和情感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大众传播通常会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规范,受众通常要对该类传播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

3.深层次传播效果。

深层次传播效果又属于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它在浅层次和中层次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影响着受众的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一些报道和传播会使得受众的心灵受到震撼,使得受众在传播中学习社会角色,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从认知到态度变化再到实际行动,反映的是大众传播效果的不断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传播者要想使得传播效果良好,并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必须对受众的认知心理进行剖析,并认识到受众认知心理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认知心理需求进行传播活动,才能让受众了解传播者的意图。

二、受众的需求心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具有一定的需求心理,这种精神需求主要包括社会化需求、信息需求和调节生活需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中的逆反心理分析13新闻班陈迪指导教师焦俊波内容摘要: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有很多因素比如说新闻信息,传播者,传播方式以及信息接受者自身的因素都会对受众的接受态度产生影响,所以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从而阻碍大众传播,干扰传播中信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

本文试从受众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和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实现传播目的。

关键词:受众、大众传播、逆反心理绪论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有很多因素比如说新闻信息,传播者,传播方式都会对受众的接受态度产生影响,所以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从而阻碍大众传播,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

受众的逆反心理已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引起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视。

一、受众逆反心理的定义及其特点(一)受众逆反心理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逆反心理”一词指的是在特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抵触、违抗心理。

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

郑兴东教授的《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一书中将大众传播中的逆反心理分为三种:一是评价逆反,即受众对传播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播者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二是情感逆反,即传播者在传播中所蕴含和表现的情绪或情感,不仅为被受众所接受,而且激起受众的反感;三是行为逆反,即传播者企盼受众采取某一种行为,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造成了与传播者预期效果相反的结果,使其信息被干扰。

而且无论是哪一种的逆反都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并且逆反心理代表着受众自身的一种意愿,往往与信息传播的客观环境相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个人的逆反是个例,一群人的逆反就是社会现象,并且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社会各领域对这个现象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人们也得出了许多关于“受众逆反心理”的定义,并且得到了许多的解决办法,但其中心思想始终是“相反”,与信息来源相反。

(二)逆反心理的特点1.主观差异性同样的宣传,不一样的受众,也会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同样的传播,不一样的群体,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这就是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他们在作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也是他们仅有的共同性,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生活轨迹和阅历的不同,文化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这些差异就造成了逆反心理的主观差异性,所以逆反心理的研究显得格外困难和复杂棘手。

2.时代变化性受众的逆反心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改变的,具有强烈的时代变化性,是因为受众周围的环境的变化程度的不同,尤其是媒介的一次次变革,更是对受众逆反心理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体到群体,从微弱到强烈,从分散到集中。

科技的进步,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都让人们的思想境界更宽广,想法也越来越多,判断力也与日俱增,受众对于信息判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对于信息的辨别方式也在变得多种多样。

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弹幕网站,贴吧论坛,都是网友的思想阵地,都是信息接受个体发表意见的空间,因为网络的匿名隐蔽性,这些信息很庞杂,因此逆反心理也就不断地衍生,这也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思想日新月异,新闻飞速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受众的逆反心理也就会日趋显现出来。

3.显著可塑性每个人都不会是生来逆反,这种逆反的特征也不会一直是持久不变的,受众的逆反心理也会随着传播者方式、态度等改变而做出改变,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如果是逆反初期,这种可塑性会更明显,外界的环境,受众的感知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未知的变数都会可能改变他的逆反心理。

但是逆反心理如果长时间不受到外界的影响,便会成为一种定势,从而对受众的后续的信息接受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先入为主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传播者改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例如: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传播方式,把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利的因素降到最低,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心态,这样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重新塑造受众的信赖。

减轻和消除逆反心理固然是一个长期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过程,但是究其根本,受众的逆反心理是可以被改变的。

二、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一)对传播的怀疑和不信赖对传播的怀疑不信任,包括对传播者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信赖,传播内容失实,虚假浮夸,信息片面,或包含的思想极端,传播方式不当等。

当受众觉得传播的内容未达到他们所期待的效果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一家媒体的真实性也是该媒体的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例如当某个热门话题引起关注的时候,特别是大家都十分关心并且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出现传言流言的时候就会引起争议和非议,如果报道失实,或者是与受众的想法不符,就会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后续的传播和接受效果,当受众有过一次或者几次这样的经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怀疑,不信赖转化为抵抗,排斥,从而使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二)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而信息化社会则是现代传媒必须面对和适应的,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不断地调整。

在这样的社会中,受众的信息接受渠道越来越广阔,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庞杂,这也就是受众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接受标准和价值判断,从而当传播者进行传播时,受众凭借自己主观的生活经验和价值选择,很容易会产生逆反心理。

而且人们接受信息更加迅速及时,有的时候会出现传播不真,谣言四起的情况或者是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观点混战,这是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助推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逆反心理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

(三)受众好奇心的驱使所谓好奇心,就是面对新的对象而激发出来的惊讶,激动的情感,是对尚未接触过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并促使主体以关心的态度去追求这一对象的那样一种感情趋势。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好奇心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就像有人说“禁止就是最好的宣传”当越不让人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们就偏偏想做,就像是有的灯泡的外壳上写着“请勿把灯泡放到嘴里”,如果不写这个提示语,可能就不会有人真的去尝试,但是有了这句提示语之后,就有人真的试着把灯泡放到嘴里,想亲自试验一下把灯泡放到嘴里是怎样的后果,这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所以说“禁止就是最好的宣传”,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因此表明好奇心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因素之一。

(四)自我满足受到阻碍当满足受阻,没有相应需求的时候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电视上或者是在网上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开始之前的广告和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的广告都会让大多数人感到反感,就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需要,而且是被强制收看广告,就会觉得当自我选择的要求受到限制,这个广告不是受众感兴趣的点的时候受众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就是传播的信息不断地变化致使受众对其判断的不明确,例如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一开始民众的舆论是在指责打人的男司机,但后来经过的事情的变化,舆论的矛头又指向了违反交通法规的女司机,并且有大量的人肉搜索女司机的隐私,这就使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产生混乱,自我满足受到了阻碍,从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事件的解决进程。

三、受众逆反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一)受众逆反心理的影响1.消极影响一方面受众的逆反心理在大部分时候起到的还是负面的阻碍影响,受众对传播的逆反和不接受就会使传播过程中断,达不到应有的传播目的和效果。

如果从一开始受众就排斥否定传播者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那么传播者想实现传播目的,达到传播效果真是难于登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受众的逆反心理就在整个传播环境中,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就划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另一方面,如果受众的逆反心理过激的话,则会导致信息传播的错误化,更为严重的是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2.积极影响但是受众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就像是《小时代》系列电影,在网上被网友们批得体无完肤,不同的观点在一起交锋,指责声和赞誉声并存,但是越是这样的逆反心理,越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达到了一种批评营销的效果。

不能不说,受众的逆反心理在电影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同样,受众的逆反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正如爱奇艺最近推出的“轻奢新主义”,就是让观众花费少量的现金办一个会员就可以去广告,院线大片抢先看等营销方案,就是利用了受众的逆反心理,不喜欢看广告,排斥它就想办法消除它,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会员现象,而且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也就成了各大门户网站推广会员的主要办法。

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不同的思想碰撞,观点交汇,受众完全听信传播者的信息发布,又怎么会有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呢?所以受众的逆反心理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播者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时刻监督着传播者更加谨慎严格的对信息进行把关,更加注重对信息真实性的不断核实,加以整合,而不能肆意更改和夸大事实对信息传播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受众逆反心理的对策1.保证新闻真实客观性首先对于传播媒介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所占比例比较大的就是新闻媒体,要想防止公众出现逆反心理,就要杜绝虚假的新闻,这样才能具备公信力,如果有一次假新闻的产生,这个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受众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而且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客观性,比如说体育解说,如果特别偏向某一个人,某一个团体的话,就会给观众不舒服的感觉,产生排斥逆反心理。

所以说在传播者这里,要特别注意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尽量不要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断。

2. 跟住时代发展的节奏在信息化社会,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过去的知识未必有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有不断地汲取新事物的姿态,传播者也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传播模式。

为此需要多多了解传播方式的变化,不断选择,取舍,做好知识的新陈代谢,及时做好信息的更新。

更重要的是,对新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甄别,从中发现新的生活方式,并以坦率的态度进行再编辑,才能做到从容的应对当今世界的信息飞速传播,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市场吸引受众的注意,安定受众浮躁的心,从根本上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